你好,欢迎来到经管之家 [登录] [注册]

设为首页 | 经管之家首页 | 收藏本站

[转]2006年在华外商投资企业白皮书

发布时间: 来源:人大经济论坛

由南方报业集团牵头,南方日报、南方都市报、21世纪经济报道、名牌杂志、南方人物周刊、新京报、经济观察报、中国经营报、参考消息、世界经理人杂志等多家媒体联合调查了世界500强要华企业情况,直接投资在中国的地区分布情况、 经营状况、贡献 社会责任等方面的情况。以下是2006年在华外商投资企业白皮书和其它相关调查情况 。
2006年在华外商投资企业白皮书

吸收外商直接投资(FDI),是中国扩大对外开放和加快市场经济建设的重要组成,也是中国顺应经济全球化潮流,主动参与和利用国际分工的重要举措。2005年,中国是世界上仅次于美国和英国的第三大FDI流入国,是最具有吸引力的发展中国家。
  
  一.总体情况
  2005年,在全球经济复苏步伐、国际直接投资继续回升的背景下,中国吸收外商直接投资保持平稳发展,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水平进一步得到提高,外资对中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得到进一步增强。
  规模稳中有升,地位继续提高
  2005年,中国实际利用外资达到724.06亿,比2004年增加了近20%,全年合同外资金额为1890.65亿美元,比2004年增加了23.19%。全年新设立外商投资企业44019家,比2004年增长了0.81%,累计设立外商投资企业已经达到552942家,但现存注册登记运营的外商投资企业只有约28万家,占全国注册企业总数的3.16%。
  地区分布、产业分布、主要来源依然如故
  2005年,东部地区新设立外商投资企业38439家,实际使用外资535.58亿美元,占全国的比重分别为87.36%、88.78%(见图1)。制造业领域新设立外商投资企业28929家,实际使用外资424.53亿美元,占全国的比重分别为65.72%、58.63%(见图2)。香港、日本、韩国、台湾、新加坡等五个国家(地区)共计在华新设立企业数29339家,实际使用外资339.93亿美元,占全国的比重分别为66.65%、46.94。香港仍是中国内地外资最重要的来源地,2005年实际外资、合同外资和项目数占全国的份额分别为24.79%、33.45%、33.69%。
  跨国巨头对华投资稳步增加,中国的战略地位日益突显
  截至2005年,世界500强跨国公司中,已有470家在华投资。来源于日本、德国、美国和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跨国公司对华投资占500强跨国公司对华投资的比重分别为17%、13%、10%、10%,累计达到50%。世界500强在华投资主要集中在电子、计算机、汽车、日用产品等行业。
  随着跨国公司对华投资的增加,中国在跨国公司全球战略中的地区日益上升,截至2005年底,主要来自日本、美国和欧盟等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在华设立的地区总部共40余家,大多集中在北京和上海,主要分布在电子、通讯、机械和电器等资本和技术密集型行业。
  截至到2005年底,跨国公司在华设立研发机构累计超过750家,集中于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医药制造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等高技术和中高技术密集型产业;从地域上看,更多地分布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天津、苏州等科技、工业基础优厚,并且商业环境便利的东部大城市。
  外商投资企业对中国经济的贡献进一步增强
  2005年末,外商投资企业在中国内地吸纳的从业人员约2500万人,占全国城镇从业人员的10%强。2005年全年全国88604亿元的固定资产投资中,外商投资企业占了9.40%。全年外商投资企业的工业增加值为18976.7亿元,占全国的28.6%,工业总产值达到78399.40亿元,占全国的31.41%,外资企业与国有企业和私营企业基本形成了中国制造业三足鼎立的局面,加速了中国的工业化进程和国内市场竞争环境的形成。2005年,全国外商投资企业共向国家纳税6391.34亿元,比2004年净增1036.05亿元。
  贸易规模继续扩大,进出口商品结构依然单一
  据中国海关统计,2005年中国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总额为8317.26亿美元,占全国进出口总额的58.48%。全年累计实现贸易顺差高达566.94亿美元,占全国顺差总额的55.65%。
  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商品主要集中在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上,是中国高新技术产品和机电产品进出口的主要推动力量。2005年,外商投资企业机电产品出口3171.85亿美元,占其出口的71.40%;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总额为1919.64亿美元,占全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总额(2182.48亿美元)的87.96%。
  
  二.在华外资新趋势、新特点
  相比于以往各年,2005年外商对华投资呈现出了一些新的趋势和特点。
  金融保险业外资势头强劲
  2005年,中国新批注设立中外合资银行、保险公司、基金管理公司等共18家,实际使用外资金额达到123.01亿美元,比去年增长了4772.07%。与以往各年相比,这是2005年中国利用外资最突出的一个变化,其原因是国有商业银行在新一轮改革重组中,纷纷在2005年引入了境外战略投资者,据银监会统计,截至2005年年底有18家境外金融机构入股了16家中资银行。但是,可以预计,中国银行业如此大规模的引进外资在以后几年可能不会持续。
  外资“单飞”已成主流,跨国并购愈演愈烈
  2005年,外商独资企业占全国全年项目总数、合同外资金额和实际使用外资金额的比重分别达到73.40%、77.17%、59.33%,外资“单飞”浪潮已经形成。除了汽车行业国家明确规定外资控股不能超过50%之外,其他诸如电子、计算机、日用产品等行业的跨国公司,基本都是完全控股或控制90%左右的股份(见图3)。跨国公司完全控股或控制绝大多数股份,容易垄断国内市场,不利于中国更好地学习跨国公司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
  由于国内工业用地日趋紧张、服务业扩大开放以及一些制造业出现产能过剩趋势,企业效益下滑,再加上国内并购环境的进一步完善,促使外商投资企业更加青睐以并购而不是新建的方式进入中国市场。跨国公司在华并购由于可能会损害国内企业、形成垄断,从而引发中国经济领域的民族主义情绪。
  “绿地投资”略降,“金色投资”飙升
  2005年,跨国公司在华投资进入了一个新时期,其基本特点是,以制造业或者实业为基础的外商投资企业略有减少,而以资本运作为基础的则迅速上升。2005年,全国制造业实际使用外资(即“绿地投资”),为424.53亿美元,比去年下降了1.31%。而金融业2005年实际利用外资,即“金色投资”,达到123.01亿美元,比去年增加了4772.07%!金融业成为仅次于制造业的第二大引资部门。由于金融资本看重的是人民币升值的可能性,以及通过企业重组、企业兼并甚至企业破产等资本运作所带来的巨大利润。金融资本的投机性特征明显,对中国的金融安全有潜在的威胁。
  
  三.存在的问题
  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经济发展发挥巨大作用:弥补中国内地投资不足,创造大量就业机会,扩大中国贸易规模,促进产业升级和技术创新,推动中国经济快速增长,加快中国经济的市场化和国际化进程。然而,我们必须看到外资和跨国公司本身是一把双刃剑,它也为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了很多不可忽视的、深刻的负面影响。
  外资垄断,威胁中国经济安全、国家安全
  跨国公司具有资本雄厚、技术先进、管理高效以及发展战略精妙等优势,容易在东道国获得巨大市场份额,挤压东道国内资企业的生存空间,甚至垄断东道国市场,控制东道国产业,威胁东道国产业和国家经济安全。目前,在中国的感光胶卷、电梯、软饮料、手机、电脑、网络设备、计算机处理器等行业,跨国公司均占有绝对垄断地位,许多行业的内资企业已接近全军覆灭。跨国公司在许多行业的大举入侵,损伤了国内企业,阻碍了中国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而且掌握了太多的对中国经济发展至关重要的技术,影响到中国的产业和国家经济安全。
  厚外薄内,有损中国公平竞争环境和民族自信心
  改革开放之初,为了解决工业化所面临的资金短缺和外汇短缺问题,中国对外资企业普遍地给予税收优惠待遇,并在实际操作层面上给予照顾,人为导致内、外资企业的起点不公平。对外资企业的超国民待遇和过度宠爱严重损害了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也限制了内资企业的充分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冲击,而且伤害了中国人对民族企业的自信心。
  环境污染,中国不能承受之重
  一些投资于中国污染密集型产业,特别是高污染密集型产业的跨国公司,通过排放大量的废水、废气和危险废物,造成局部地区的环境恶化和经济的不可持续增长。在利用外资发展经济的迫切愿望下,一些地区盲目引进外资重污染项目,给发达国家转移污染密集型产业和夕阳产业提供了机会,不仅破坏了中国的自然环境,还伤害了中国人的身体健康,损害了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在环保方面,世界500强跨国公司做得相对较好,在华大部分世界500强跨国公司都通过了ISO14000或ISO14001国际环境管理体系认证,一些中小外商投资企业做得相对较差。
  转移贸易,中国内地成出口加工基地
  2005年,中国外商投资企业对美国、香港、欧盟(15国)和日本等地区的出口占全国三资企业出口总额的比重分别为24.59%、20.37%、17.74%、12.59%。来自上述地区的外商投资企业很大程度上将中国内地作为其供给美国和欧盟市场的加工基地和出口平台,将其对欧美的贸易顺差转移为中国大陆对欧美的贸易顺差,扩大了中国与欧美的贸易摩擦。作为外商投资企业的加工装配基地,在制造业整个价值链条中,中国主要占据组装的环节,获利甚微。
  “竞相优惠”,地方政府恶性竞争损害国家利益
  由于引资数量是考核地方政府各级官员政绩的一项重要指标,各级地方政府为了大力吸引外资,不惜牺牲生态环境和当地民生利益,并许以过度的优惠措施,使得外资企业在引资谈判中处于绝对优势地位,有机会压榨各级地方政府底线。同时,因为吸引外资过程中,当地民生利益未受充分考虑,也成为当地社会不和谐的因素之一。
  转移定价,加剧国家财政收入流失
  相当一部分跨国公司在华子公司将利润转移到母公司,出现“明亏实赢”的“假亏损”,逃避中国税收。另外,一些外商投资企业钻中国税收减免政策之空,一旦过了税收减免期,就关闭企业,到别的地方去投资,重新享受优惠,逃避税收。
  
  四.对策和建议
  在利用外资的过程中,要看到外商投资企业可能是扼杀国内企业、垄断国内市场、损害中国国家利益的“狼”,也可能是引领国内产业升级、技术革新的“羊”。跨国公司和外资是“狼”,是“羊”,取决于中国政府对其的政策安排和战略选择。我们认为,在充分发挥外资对中国经济发展的积极促进作用的同时,在当前的形势之下,应该对国家的外资政策和战略安排做出适当的调整,并对其客观存在的问题采取相应的措施加以解决。
  实行“两税合一”,选择利用外资,提升外资质量
  统一内、外资企业所得税、实行内、外资企业税率并轨,取消对外资企业的各种普惠制优惠和超国民待遇,按WTO的原则给外资企业真正的国民待遇。外资政策应该调整为,以吸引中国国内所没有、同时对中国经济发展又至关重要的高新技术产业领域的外资为主,重点引进一些高新技术产业、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产业以及产业链中研发、设计、品牌和关键零部件等技术密集型生产环节的外资。放弃对外商投资企业普遍优惠的做法,对不同技术标准的行业实行差别待遇的政策。
  严格审查外资并购,保护民族企业,避免外资垄断加快出台反垄断法,依法防范和遏制外资企业对我国市场的垄断,规范外资并购的程序和方式,加强对外资并购我国知名品牌和龙头企业的审查和监督,维护国家经济安全,避免外资垄断某个行业。对于若干重要的支柱行业给出保护民族企业的时间表,合理控制关键领域的外商独资项目。
  强化外资企业社会责任,保护劳工权益,促进可持续发展
  加强外商投资企业社会责任建设,倡导外商投资企业保障企业员工合法权益、降低生产能耗,生产节能型产品,鼓励外商投资企业推行清洁生产,承担和履行企业在环境保护、资源再利用等方面的责任和义务,为促进可持续发展和建设节约型社会作出贡献。
  
  五.结语
  在当前经济全球化和经济一体化趋势不断加强的国际环境下,闭关锁国只能是死路一条。中国只有更加全面和深入地融入到世界经济中去,参与国际分工和国际竞争,在对外开放中提升中国的国力。在外资利用方面,中国既要避免崇洋媚外、厚外薄内,又要避免经济领域的民族主义情绪、固步自封。中国应坚持利用外资不动摇,充分发挥外资对中国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的推动作用,切实消除或较少外资对中国经济和社会的负面影响,增强中国的国际竞争力,实现中国经济的稳定繁荣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经管之家“学道会”小程序
  • 扫码加入“考研学习笔记群”
推荐阅读
经济学相关文章
标签云
经管之家精彩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