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来到经管之家 [登录] [注册]

设为首页 | 经管之家首页 | 收藏本站

试析杜甫诗歌的现实主义特色_汉语言文学论文

发布时间:2015-04-27 来源:人大经济论坛

[摘 要] 杜甫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现实主义诗歌与他的生活背景和所处的时代息息相关。他将现实主义手法应用的臻入化境,把现实主义思想表现的淋漓尽致,最终推动我国的现实主义艺术走向巅峰。本文主要通过从杜甫诗歌的细节真实性,形象的典型性和描写方式的客观性来剖析杜甫诗歌所具有的现实主义特色。
[关键字] 杜甫 诗歌 现实主义
杜甫是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反映了时代的矛盾,深深地植根于现实社会坚固的土壤上,不论现实多么黑暗,政治多么腐朽,社会多么凋敞,他总是大胆地揭露矛盾,讽谕时事,表明自己的态度,指出解决它的途径,因而它的诗存在着十分深刻而广博的历史内容,有着很强的现实主义特色。而现实主义作为一种艺术有着更高的原则,它既来源于现实,高于人的本性不受外界影响的主观主义见解,现实主义没有把人在其中生活、活动的社会环境和人分割开来,没有主观武断地使人脱离社会,而是竭力通过人的现实的真正矛盾去发现和描写人的社会关系的辩证法。杜甫的诗就是由个人现实、社会历史相互缠绕的现实主义艺术形式。并且现实主义艺术主张通过典型环境和典型形象再现现实生活,即尽量给出一幅图画,而不是通过抽象推理和概念的演绎。故杜甫的诗歌应该从细节的真实性、形象的典型性和描写方式的客观性全面地探讨才能更全面、完整地了解杜甫诗歌的现实主义特色。
一、杜甫诗歌细节的真实性
杜甫善于从细节以真情写实,及时地反映人民的生活和疾苦,劳动人民的生活在他的诗中开始占据了一个重要的地位,他曾写过农民、士兵、船夫、负薪的女子、无靠的寡妇,对他们的生活和庸苦都作过生动细致的描写。他看到了无依无靠的寡妇靠扑枣为生写下了《又呈昊郎》“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不为困穷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亲。即防远客虽多事,便插疏篱却甚真。已诉征求贫到骨,正思戍马泪盈巾。”在任人扑枣这类琐细的事情上,他能设身处地,仔细观察,表现了对劳苦人民的体贴。杜甫不仅同情这妇人的离苦,更了解他的内心,而且为她的痛苦流下了眼泪。又如他的细节描写最出色的是《北征》中写他妻子、儿女的一段,“瘦妻面复光,痴女头自栉。学母无不为,晓妆随手抹。移时施朱铅,狼藉画眉阔。生还对童稚,似欲忘饥渴。问事竟挽须,谁能即嗔喝?”诗中不仅生动地描绘了小女儿的天真烂漫,而且也烘托出了他自己的悲喜交集的复杂心情。他的诗歌忧思深广,饱含着优国优民的深挚感情,杜甫并不是历史的旁观者,而是怀着对祖国、对人民的热爱,去观察生活,反映生活。“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的情怀和“向来忧国泪,寂寞洒衣襟”的优愤,始终融合在他的作品中,杜甫的诸多诗篇都是满怀对国家、对人民的凝重的感情和深邃的思索以真情写成的现实主义的名篇。
二、杜甫诗歌形象的典型性
杜甫的诗达到现实主义的高峰。杜甫的现实主义描写绝不仅是生活简单的、表面化的记叙,而是选择最富有典型意义的艺术形象对现实进行更深刻、更概括、更精炼的描写。
杜诗在反映人民苦难时,总要依托一些具体的人物形象。尤善于选择那些富有悲剧色彩的弱者,如寡妇、老人、儿童、失业徒,远戍卒来描写,使其更具典型意义。“三吏三别”可谓光辉的范例。《新安吏》是自我形象介入最多的一首,诗人一会儿像父母一样叮嘱伶仃的“中男”:“莫自使眼枯,收汝泪纵横,眼枯即见骨,天地终无情。”一会又像朋友一样劝慰着悲伤的父母:“况乃王师顺,抚养甚分明。送行勿泣血,仆射如父兄。”《潼关吏》是见地最鲜明、最直露的一首:正当潼关吏夸夸其谈潼关如何“铁不如”、“万丈余”,好像它就是最坚固城池之“典型”时,诗人忽然插入另一个“典型”:“哀哉桃林战,百万化为鱼。请嘱防关将,慎勿学哥舒。”《石壕吏》是最形象、最富有戏剧性的一首。诗人以亲历目击到的一家人的悲惨命运来揭示人民的征戍之苦:三男全部充军,“二男新战死”,统治阶级仍来抓丁,老翁只好逾墙而逃,衣不遮体的儿媳妇无法出门,最后只好以老妪“请从吏夜归”了事。《新婚别》是最悲壮的一首,也是最能体现诗人爱国与爱民相统一的一首。它通过“暮婚晨告别”这一典型的遭遇,反映了兵祸之剧,新妇一段声泪俱下的自白是中国妇女最沉着、最忠诚、最富有坚韧忍受力的典型表白。她越是深明大义,读者就越为她的命运感慨。《垂老别》是最绝望的一首。一对“子孙阵亡尽,焉用身独完”的风烛残年的老夫妻在临行前苦苦地互相劝慰:“孰知是死别,且复伤其寒,此去必不归,还闻劝加餐”,对生的执著希冀,正预示着死的不可抗拒。《无家别》,从题目上看即是最奇特的一首。无家了,仍要“别”,要与“久行见空巷,日瘦气惨凄”的家乡别,和“五年委沟溪”的早已作鬼的老母别。总之,“别”成了那个时代亲人之间不可逃脱的生活内容,杜甫从千千万万不幸的人们和不幸的遭遇中选择这样一组人物事件来表现,非常符合典型化的创作方法。
杜甫在别的题材上也能创造出极具典型意义的形象。如《草堂》描写拥兵作乱的军阀杀人取乐的罪行为:“眼前列杻械,背后吹笙竽。谈笑行杀戮,溅血满长衢。到今用钺地,风雨闻号呼,鬼妾与鬼马,色悲充尔娱。”从阳间一直写到阴间,真可谓力透纸背。
杜甫不但能在叙述性的古诗中创造出典型的艺术形象,而且也能在律诗中显出同等功力,如《春望》曰:
国破山河在, 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 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 浑欲不胜簪。
为了更好地选择最富有典型意义的艺术形象,杜甫特善于作细节描写和对比描写。如前引《彭衙行》“痴女饥咬我”云云即是典型细节,又如《北征》同样写小儿女,却换成另一付面貌:“瘦妻面复光,痴女头自栉。学母无不为,晓妆随手抹。移时施朱铅,狼藉画眉阔。生还对童稚,似欲忘饥渴。问事竟挽须,谁能即嗔喝?”更让人叹为观止的是在律诗中也能自如地进行细节描写,如听到安史之乱平定后所写的平生第一首快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蓟北, 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 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三、杜甫诗歌描写方式的客观性
诗人是饱含着感情来写诗的,但为了加强感染力,诗人尽量隐蔽起自己,让诗中的客观人物和事实站出来讲话以感染读者。这是对司马迁“于序事中寓论断”的创作方法的继承。“三吏三别”就是模范之作。就以自我色彩介入最多的《新安吏》来说,他也是把自己化入送行者之中,而不是站在送行队伍之外发表什么同情言论,最具代表的当是《石壕吏》。杜甫是目击事件全过程的,但他强咽下那难以控制的激情,只把那一幕幕撕裂人心的悲剧撕裂开给读者看。但从“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两句看,我们不是能体会到诗人也一夜未曾合眼,陪着那隔壁的儿媳默默地流泪吗?又如《丽人行》: 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态浓意远淑且真,肌理细腻骨肉匀。绣罗衣裳照暮春,蹙金孔雀银麒麟。头上何所有?翠为 叶垂鬓唇。背后何所见?珠压腰脊衱稳称身。就中云幕椒房亲,赐名大国虢与秦。紫驼之峰出翠釜,水精之盘行素鳞。犀筋厌饫久未下,鸾刀缕切空纷纶。黄门飞鞚不动尘,御厨络绎送八珍。箫鼓哀吟感鬼神,宾从杂遢实要津。后来鞍马何逡巡!当轩下马入锦茵。杨花雪落覆白萍,青鸟飞去衔红巾。灸手可热势绝伦,慎莫近前丞相嗔。
为了更好地寓主观于客观,杜甫还善于运用极富个性化特色的人物对话与人物对白让诗歌主人公自己出场表白,这样就比作者直接以第三者出场评论要亲切得多,其典型意义也就更真实地自然流出,而不必非要作者特意地说出。如《兵车行》是以“道旁过者问行人”的方式,引出行人之辞来展开情节与主题的。《石壕吏》是借老妇人之口向差吏控诉兵役之罪恶的《垂老别》、《无家别》都可视为不同人的自白。
总之,不论是在思想内容还是表现手法上,杜甫的诗歌都超越了他先前同辈的现实主义诗人。作品丰富而又典型的形象,真实而又细致的描写加上其描写方式的客观性,不仅奠定杜甫作为一位现实主义诗人在文学史上的伟大地位,更是将现实主义诗歌的创作推向了一个新的更高更成熟的阶段。

参考文献
1、刘逸生:《杜甫诗选》,广东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一版
2、邱建辉:《中国古代文学选》,人民日报出版社,2004年,第一版
3、张春艳:《论杜甫诗的现实主义精神》,2010年,第十一期
4、鲍·苏奇科夫:《现实主义的历史命运》,外国文学出版社,第一版

经管之家“学道会”小程序
  • 扫码加入“考研学习笔记群”
推荐阅读
经济学相关文章
标签云
经管之家精彩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