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来到经管之家 [登录] [注册]

设为首页 | 经管之家首页 | 收藏本站

【宏观经济】转一个接地气的宏观分析~《大投资》

发布时间: 来源:人大经济论坛
“中国再不崩溃,经济学家就要崩溃了”——西西河牛文《大投资》(转自天涯)

陈经,《中国官办经济》的作者,西西河名人,不多介绍了。今年8月份写的《大投资》,转载过来大家共享
帖子从天涯抄来的,地址如下:http://bbs.tianya.cn/post-worldlook-856955-1.shtml
帖子很长,总结如下:Krugman拿了诺奖的理论说,老是搞投资不注重创新的经济体有问题,迟早会玩不下去,你看日本,你看亚洲四小龙,97金融危机之后是吧?我说的没错吧。现在中国一直搞投资,大家都很愁会不会出问题。。。不会,因为搞投资技术成熟,搞创新不知道是怎么回事;让地方操心投资,让中央操心创新,分工合作就是中国经济特色。有同学有兴趣,建个模型推导推导,把这个意思表达一下,应该发个经济研究或者经济学季刊没问题吧。
全文共九段,外加一个后记,现在开始
大投资(一) [ 陈经 ]
  如何看待中国规模庞大史无前例的大投资?不少土洋经济学家快疯了。可以这样说,如果中国经济不崩溃,现在的经济学理论要重写。
  关于投资规模,社会熟知的概念是“投资占GDP的比重”,中国超过了50%,太大了,“过度投资”了。正常经验数据是,发展中国家20%到30%,发达国家15%到20%。中国从2005年47%到现在高于50%,常年在所有国家中最高,再没有第二个,接近的都没有。
  上一次出现这种情况,是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几个国家连年投资占比40%,最后危机了。克鲁格曼2008年获诺贝尔经济学奖,闯出名头靠的是1994年预言了这次危机。当时亚洲经济发展很好,日本要争第一,四小龙,东南亚小虎。克鲁格曼却说,亚洲国家搞数量扩张,轻视技术创新,所谓“亚洲奇迹”一定会破灭。值得注意的是,他认为连日本技术创新都不行。
  亚洲(其实特指东亚和东南亚)经济高速增长,显著的特点是高储蓄率、高投资,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克鲁格曼等人的研究以及后来日本、东南亚危机的事实,得出了发展经济学的一个重要结论:
  依靠高储蓄率和高投资推动的经济增长不具有可持续性,可持续的关键在于技术创新。
  这哥们最近又来预言中国经济奇迹破灭了,说法是“撞墙”(Hitting China’s Wall),算是明确提出中国经济会有大危机,甚至盘算中国大危机对世界会有啥影响。知道来龙去脉就不会奇怪了,这是他思路的自然发展,对中国从来不看好,越看越象东南亚。就算比东南亚强点,技术创新总强不过日本,中国注定大危机。
  吊诡的是,中国政府从言论上看,可以说是这个“新古典发展经济学”理论的忠实信徒。政府宣传对“自主创新”无比推崇,常年自认“不可持续”,各种自我检讨。常见说法有:
  不协调、不平衡、不可持续、经济依赖投资和出口拉动、投资边际效益递减、盲目投资、投资与消费关系失衡、物价上涨、消费力下降、深层次结构问题、产业结构不合理、劳动与资源密集型投入推动、高能耗、高污染、技术含量低、科技创新能力差、缺乏核心技术、科技实力不容乐观、差距越来越大、人才匮乏、制造业竞争优势水平低下、制造业危机四伏。。。
  这些真的是政府工作报告的常见词汇,不是敌对势力的唱衰,唱衰文一般还整不出这么多词。这些自我检讨是符合经济学家们的理念的,某些词可能就是他们编的。
  但是,让经济学家疯掉的是,检讨到这份上了,却浑身是劲在折腾。中央政府保八不行就保七,地方政府超级投资计划往外端。“不可持续”好几年了,投资计划越来越吓人,中央四万亿,湖北五万亿,浙江十万亿。大投资弄得“高储蓄率”都不够了,货币体系大扩张,M2高速增长,银行贷不动了就搞十万亿“理财产品”绕过监管。搞到“钱荒”都出来了,还加大投资保经济增长,下限7.5%、底线7%。
  一边认真检讨,都承认“不可持续”了,一边却仍然违背经济学常识地瞎折腾,看来是精神分裂了。

大投资(二)
  中国政府在“大投资”问题上的精神分裂,由来以久,不止这一件事。它代表了一个贯穿中国改革开放历史的哲学问题。
  这个哲学问题是这样的。你有一个很好的、所有人都崇拜得五体投地、没人不同意的理论。然后你有发展经济这样的问题要解决,你把这个理论用上去,发现没有出路,怎么办?
  比如新古典发展经济学理论,“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在于技术创新”,这个很好、得大奖、所有人都同意、都崇拜,以此为据轰轰烈烈地自我批评。但是“技术创新”很难,真的很难。难到只有世界第一的美国人算好,连曾经世界第二的日本人都不行。一个想发展经济的穷地方怎么办?要不先凑点钱拉些投资瞎搞搞?
  这个很好的理论又说,“依靠高储蓄率和高投资推动的经济增长不具有可持续性”。现在结局很清楚了,穷国发展经济肯定会不可持续。
  如果去看克鲁格曼一系列文章,会发现这是的他核心思想。因为技术创新厉害,美国就是第一,连美联储印钱都比中国央行印得漂亮。
  这类“政治经济学理论”还有不少,它们的基本模式差不多都是这样:如果不按成功的人的方法做,就会象那些失败的人那样失败。N个成功的国家以及M次危机可以证明。要民主,不民主会失败。要放松政府管制,砍掉所有纠缠在一起的老鼠尾巴,扶持民营经济。要“科技教育福利”地可持续发展,不要“成本环境消耗”地竞次。要靠技术创新,不要搞不可持续的大投资。
  政府宣传一直说,这些理论很好,我们同意,要民主、要发展民营经济、要科技教育福利、要技术创新。我们还不民主、政府干涉经济太深、教育落后福利差、技术创新很差。全都承认,全都认怂。可以一句话总结政府和经济学界都认同的“理论成果”:
  不要象中国现在这样搞经济。
  但从“不民主技术落后”的现状,怎么发展到“民主社会可持续大搞技术创新”的神仙境界?有没办法?
  西方政治经济学理论对此坚定地回答说:你还是得搞民主社会,搞技术创新。民主社会才有技术创新机制,这是经济理论证明了的。可惜你没有这些东西,技术创新不行。你不可持续,只有先崩溃,然后再看了。
  仔细一琢磨就知道,这其实是说,现在的状态就是要完蛋,以后的事再说。再多套些话,人家也不遮掩了。你不民主社会动乱要崩溃、大投资不可持续,我们干脆加把劲送你上西天,只是现在不方便。。。
  西方经济学理论,不是用来给中国找出路的,而是用来说明中国经济的极端不合理、预测中国经济的不可持续和崩溃。因为中国和西方不一样。
  这是政府文宣不同意的。中国经济成就辉煌,会前景光明可持续地发展下去,政府工作报告的另一半是在可持续地自吹。还不是放空话,有各种数据与事实说明进展,也描述了很多具体措施。
  取得了“不要象中国现在这样搞经济”这个共识以后,中国与西方经济学理论说bye-bye了。西方经济学理论很好,但不能解决中国的问题。而我们一定要解决问题,要自己想办法,因为中国和西方不一样。
  当理论不能解决问题的时候,要想办法。
  这些办法就不是经济学家愿意看到的了,历史上想出来的各种办法,基本全是看上去很邪门的东西。大投资就是一种“办法”。它不是一个经济运行模式,而是解决问题的“办法”中比较吓人的一种。“办法”会带来更多问题,就又想其它办法去应对。
  每一种“办法”看上去都不是办法,弱点明显、不可持续、后患无穷。一计不成再生二计,没钱了就想招拉钱,银行贷不到就搞“理财产品”。计中计、连环计,中央地方连年混战。事情弄得很复杂,经常看上去要崩溃。

大投资(三) [ 陈经 ] 于:2013-07-31 23:55:12 复:3900583
  大投资为什么会成为时代特征,又如何成了崩溃论的主打?
  在胡温第一届任期的时候,中国是比较低调的。投资占GDP比重虽然高,由于当时GDP不高,和现在印度的规模差不多,投资总额不算大。那时舆论对投资占比就有相当多的讨论,说不正常,要扩大消费。但这些讨论并不激烈,流行的崩溃论没有说投资问题的,入世产业崩溃、资本外逃等等,说法比较杂。现在国内外的崩溃论都收敛到“大投资不可持续”这个焦点了。
  直到这时的中国各级地方政府,多少有些靠天吃饭的意思,标志性产物是“开发区”。
  全国各地一度近7000个开发区,4万平方公里。招商引资,资金、技术、市场都靠外面,发展办法和第三世界穷国差不多,基建配套好些。外资一年几百亿美元不算少,但开发区实在太多,各地一分毛都不剩,争抢十分激烈。总体来说成功的少,失败的多,需要治理整顿。2007年清理到剩1500多个,一万平方公里。
  那时有批评开发区占用农田荒置的,没有说开发区投资太多受不了的。所以是国土资源部来清理,不是发改委财政部。一般一个市所有开发区基建投资一年也就十多亿到几十亿,全国加起来是万亿规模,不算高。投资额如果上去了,还是大好事,说明引来企业了。就是招不来,投资才上不去。
  这种靠天吃饭的开发区算啥?快速三通一平,虽然在世界上算绝活,在中国不算啥,谁都会。圈一大块地清一下,建筑稀少,大片荒着,机会主义搂草打兔子。也正因为花不了太多钱,所以闹出近7000个开发区。
  当然也有不少很成功的开发区,基数大总会出不少成功的,国家级的就有100多个。就算不成功,或多或少总有些成绩,在穷国看来就不得了。加在一起,在发达国家看来都算特大的事,能够改变全球经济。中国的事经常这样,说起来是各种毛病,失败典型到处都是,宏观上却不得了。一说中国研发就是抄抄抄差差差,到处瞎搞也闹出不小动静,基数大。穷国看着就是“中国真发达”,一般的发达国家不在话下,需要老牌帝国主义大牛公司群体出动镇压才服气,继续自我批评。
  但中国这么大,要大发展,靠开发区这招行么?或者说靠“招商引资”行么?
  对中央政府,是可以的,日子好过了非常多,产业升级口号叫得震天响,实际是自我吹嘘。对一些东部沿海地方政府,也可以,产业聚集了,搞出了大名堂。一小块开发区,搞好了真的能创造特大奇迹,可以说没有尽头。出一个大牛公司就可以往千亿上想,一个硅谷顶一个大国。这条路的障碍就是技术创新,外国人说得是有道理。一个公司一个楼,想创造超级产值唯一的办法就是搞技术。
  但广大中西部地区,就不太行了,招商引资条件相对差。甚至东部地区大部分地方政府,也不行,做大的开发区不多。不是说当地干部不努力,是有这样的因素。努力也就那样,考公务员名额有限。大家都去考,都搞开发区。最后就是,“人生的道路啊,为啥这么窄”。一个国家,厉害的开发区根本不用多,也多不起来。带动搞出城市带,有一个就是发达国家,有两个就是超级大国,三个只能指望未来的中国。
  而且这条路往下走,要靠技术创新。这个理念现在成“经济正确”了,其实从统计意义上来说,是条风险极大的死路。胡吹技术创新是“光看见贼吃肉,没看见贼挨打”,不是那块料的还不如一开始就放弃希望。国家层面上大搞技术创新,是靠本钱大亏得起有研发基础,需要很多条件。对个人、对公司完全不是这回事,绝大多数混在江湖的都不是靠技术创新。人家说不定靠的是抄,还抄得挺成功。国家层面要“自主创新”,可这么要求个人与公司就不对了,要看具体情况。
  其实一般人隐约也知道这个道理,口头上崇拜技术,有几个人去看技术书?大行其道的是“成功学”。李开复的技术书有谁看过?职场成功学到是炒出了很大动静。
  经济学理论,有时看上去就是“成功学”。因为“成功”了,所以老子可以出书,一堆人崇拜地看。一伙西方人就研究经济理论,因为西方经济发达了,所以就装腔作势搞几个学派,自己都信了。真正发展经济的“技术”,肯定是有,但不是经济学家说的那一套。和工业技术一样,也是一堆树状的“know-how”。现在搞经济学的人,理论说起来都是一套套的,很多人最基本的“know-how”估计都不懂。哪个经济学家知道怎么搞拆迁?
经管之家“学道会”小程序
  • 扫码加入“考研学习笔记群”
推荐阅读
经济学相关文章
标签云
经管之家精彩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