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来到经管之家 [登录] [注册]

设为首页 | 经管之家首页 | 收藏本站

高级经济师国民经济管理知识点

发布时间: 来源:人大经济论坛

国民经济管理的基本特征

作为一种宏观层次的经济管理,国民经济管理既具有经济管理的一般性特征,又在各个方面表现出其独有的特殊性,使之不同于微观经济层面的企业管理。这主要有:

a.国民经济管理的主体,是中央和各级地方ZF,而不是任何其他组织、单位和个人。虽然,在现实生活中,宏观经济的运行并不完全都是由ZF来进行管理的,比如一些全国性的大型集团公司、国有商业银行、行业协会以及其他中介组织也可以在一定范围内发挥调节和监督的作用。但是这种特定范围的宏观调控往往会被要求直接体现ZF的政策意图,有些甚至还必须以ZF的授权为前提。国民经济管理责无旁贷地属于ZF的职能。

b.国民经济管理的对象,是国民经济的整体运行。众所周知,国民经济是由各个地区、各个部门和众多企业相互交织集合而成的多层次网络系统。每一地区、部门和企业都是国民经济系统的子系统或组成要素,它们各自既有自己的活动范围和领域,又彼此依赖,互为,条件,并通过市场相互联结起来。正是这些子系统和要素间的联系与作用形成并推动着国民经济系统的运行和发展。面对如此庞大的系统构成及其复杂的运行机理,ZF没有必要也不可能将管理的触角直接深入到每一具体的企业之中,而应该将调控的重点放在事关国民经济全局的经济总量和重要的经济结构上。

c.国民经济管理的目的,在于获取最佳的社会经济效益。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作为理性的经济人,天然地以追求最大利润为经营目标。但是,由于外部性等因素的存在,使得企业的效益并不总是与整个经济社会的总体效益相一致。国民经济管理正是以全社会的效益为目标和尺度,协调宏观效益与微观效益间可能出现的矛盾,使后者服从于前者,并力求实现直接效益与间接效益、长期效益和中期效益与短期效益,以及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等方面的最优结合。

d.国民经济管理的方式、方法和手段更多地带有指导性、规范性和综合性,而相对较少直接性和易变性。与企业内部各管理层次间的直接联结方式不同,在市场经济体制下,ZF与企业之间并不存在上下级的隶属关系,因而对国民经济的管理只能主要采取间接管理的方式。ZF更多地运用经济手段,调节价值形态的经济变量,并通过市场机制作用于企业,从而引导企业,使之活动大体上符合宏观经济发展的目标。同时,ZF还借助强有力的法律手段,规范市场主体的经济行为,维护正常的市场秩序,协调各种经济关系。当然,在特定领域和非常时期,ZF也凭借政权的力量,使用必要的行政手段对经济运行进行直接干预,但与企业的内部管理相比,行政命令已降至次要地位。

产业布局的原则

(1)全局原则

产业布局应该以一个国家的地域为界限,因为它是国家干预本国经济的一种方式,而这种方式涉及领土问题,因此必须以国家的领土主权为基础,一个国家是不可能在别国的领土上进行自己的产业布局的。产业布局的目标是使产业分布合理化,实现国家整体综合利益的最优,而不是局部地区利益的最优,因此一个国家的产业布局必须统筹兼顾,全面考虑。一方面,国家必须根据各地区的不同条件,通过分析和比较,确定各地区的专业化方向,明确各地区在全国经济的角色和地位;另一方面,国家根据经济发展状况,在不同时期确定若干重点发展的地区。在此全国规划的基础上,各地区再根据本地区的特点,安排好本地区的产业布局,而不能不顾国家整体利益,一味地发展自己的优势产业。

(2)分工协作、因地制宜原则

社会化大生产要求劳动必须在广阔地域上进行分工和协作。各地区要根据自己的特点形成专门化的产业部门,形成规模优势。当然,各地区的产业布局在重点布局专门化生产部门的基础上,还要围绕专门化生产部门布局一些相关的辅助性产业部门和生活配套服务部门,以形成合理的地区产业结构,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专业门化生产部门的良好运行。随着部门分工的深化,地区生产专门化的提高,地区之间的协作自然也就越发重要,因此在进行产业布局的时候必须考虑到地区间的协作条件。我国“三线”建设时就把一些企业布局在交通不便的山区,致使企业间协作困难,也影响了国家整体的经济效率。

(3)效率优先、协调发展原则

产业的空间发展过程总是先在某一地域聚集,然后再向其他地域扩散。在发展的低级阶段,经济一般表现出集中发展的极核发展形态;在发展的高级阶段,经济一般表现出缩小地区间经济发展差距的全面发展形态。一个国家在进行产业布局时应该以产业空间发展的自然规律为基础。因此,当一个国家的经济水平处于低级阶段时,其产业布局应该考虑优先发展某些具有自然、经济和杜会条件优势的地区;而当国家的经济发展到高级阶段时,其布局应考虑重点发展那些经济落后的地区,缩小地区间的经济差距。任何时候效率和协调都是产业布局所必须考虑的问题,他们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其目的都是为了保证一个国家整体的持续稳定的发展,只不过在不同时期重点确“所不同而已。在优先发展某些优势地区时,必须把地区间经济发展的差距保持在一定的合理范围之内,不要使贫困差距过大而引发过多的社会经济问题。但是产业空间发展不平衡是绝对的规律,因此在重点发展落后地区时,也要保持发达地区的继续稳定发展,使其产业结构向更高的层次升级,而不要追求地区间发展的绝对平衡。

(4)可持续发展原则

人类生存和发展所依赖的环境所能承载的能力是有限的,自然资源也是有限的,其中许多资源都是不可再生的。人类的生活和生产不可避免地要从自然攫取资源,不可避免地向自然界排放废物,从而对自然生态环境造成损害。虽然自然环境有一定的自我恢复能力,但其所受的损害必须控制在一定限度内,否则就无法自我恢复。另外人工对自然生态进行恢复所耗费的成本将是巨大的,可能远远大于人类生产所获得的收益。所以在进行产业布局时必须注意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防止资源的过度开发和对环境的过度破坏。要注意资源的充分利用和再殖,注意发展相关的环保产业,等等。许多发达国家在发展过程中就经历过先破坏后治理的过程,现在人类对于生态环境问题已经有了深刻的认识,不用再走弯路。我国现在正在进行的西部大开发过程中就比较注重环境保护问题,采取了退耕还林还草、宜林荒山荒地造林种草等措施。

(5)政治和国防安全原则

上面都是从经济角度出发考虑的产业布局原则。而从国家大局出发,首先所要考虑的是政治和国防安全因素。产业布局中政治和国防安全原则高于经济原则的最高原则。例如我国边疆少数民族地区虽然自然和经济社会条件都比较差,不适合许多产业的发展,但为了民族团结和国家稳定,以及边境的国防安全,国家每年依然对这些地区进行大量的援助,并给予许多优惠政策以支持这些地区的发展。

产业布局模式

产业布局是在一定的地域内展开的,地域的具体条件是决定布局的依据。同一时期不同地域和同一地域不同发展阶段的具体情况各不相同,相应的必须采取不同的产业布局模式。根据产业空间发展不问阶段的不同特点,产业布局的理论模式可以分为增长极布局模式、点轴布局模式、网络布局模式、地域产业综合体模式以及梯度开发模式。其中前三种开发模式从产业分布结构角度出发,处理在时间上依次继起的区域经济发展不同阶段的产业布局问题,它们之间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一起组成一个完整系统的布局过程。

(1)增长极布局模式

增长极理论是法国经济学家佩鲁提出的,其思想是:一国经济增长过程中,不同产业的增长速度不同,其中增长较快的是主导产业和创新企业,这些产业和企业一般都是在某些特定区域或城市集聚,优先发展,然后对其周围地区进行扩散,形成强大的辐射作用,带动周边地区的发展。这种集聚了主导产业和创新企业的区域和城市就被称之为“增长极”。

(2)点轴布局模式

点轴布局模式是增长极布局模式的延伸。从产业发展的空间过程来看,产业,特别是工业,总是首先集中在少数条件较好的城市发展,呈点状分布。这种产业(工业)点,就是区域增长极,也就是点轴开发模式中的点。随着经济的发展,产业(工业)点逐渐增多,点和点之间,由于生产要素流动的需要,需要建立各种流动管道将点和点相互连接起来,因此各种管道,包括各种交通道路,动力供应线、水源供应线等就发展起来,这就是轴。这种轴线,虽然其主要目的是为产业(工业)点服务的,但是轴线一经形成,其两侧地区的生产和生活条件就会得到改善,从而吸引其周边地区的人口、产业向轴线两侧集聚,并产生出新的产业(工业)点。点轴贯通,就形成了点轴系统。实际上,中心城市与其吸引范围内的次级城市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已经形成了一个有机的城市系统,这一系统已经有效地带动着区域经济的发展。

(3)网络布局模式

网络布局是点轴布局模式的延伸。一个现代化的经济区域,其空间结构必须同时具备三大要素:一是“节点”,即各级各类城镇;二是“域面”,即节点的吸引范围;三是“网络”,即商品、资金、技术、信息、劳动力等各种生产要素的流动网。网络式开发,就是强化并延伸已有的点轴系统。通过增强和深化本区域的网络系统,提高区域内各节点间、各域面间,特别是节点与域面之间生产要素交流的广度和密度,使“点”、“线”、“面”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从而使整个区域得到有效的开发,使本区域经济向一体化方向发展。同时通过网络的向外延伸,加强与区域外其他区域经济网络的联系,并将本区域的经济技术优势向四周区域扩散,从而在更大的空间范围内调动更多的生产要素进行优化组合。这是一种比较完备的区域开发模式,它标志着区域经济开始走向成熟阶段。

(4)地域生产综合体开发模式

地域生产综合体开发模式的理论基础是前苏联学者科洛索夫斯基的生产循环理论。该理论认为:生产都是在某种原料和燃料动力资源相互结合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每个循环都包括过程的全部综合,即从原料的采选到获得某种成品的全过程;某个产品之所以能在某个地域生产,是因为拥有原料和燃料动力来源并能够对它们进行合理利用。也就是说,该理论认为生产是按照生产工艺的“链”所组成的稳定的、反复进行的生产体系进行的。H.H。科洛索夫斯基将地域生产综合体定义为“在一个工业点或一个完整的地区内,根据地区的自然条件、运输和经济地理位置,恰当地安置各个企业,从而获得特定的经济效果的这样一种各企业间的经济结合体。

(5)梯度推移模式

该布局模式的理论基础是梯度推移理论。梯度推移理论认为,由于经济技术的发展是不平衡的,不同地区客观上存在经济技术发展水平的差异,即经济技术梯度,而产业的空间发展规律是从高梯度地区向低梯度地区推移。二战后加速发展的国际产业转移就是从发达的欧美国家向新型工业国或地区再向发展中国家进行梯度转移的。根据梯度推移理论,在进行产业开发时,要从各区域的现实梯度布局出发,优先发展高梯度地区,让有条件的高梯度地区优先发展新技术、新产品和新产业,然后再逐步从高梯度地区向中梯度和低梯度地区推移,从而逐步实现经济发展的相对均衡。我国在改革开放初期就曾按照经济技术发展水平把全国划分为高梯度的东部沿海地带、中梯度的中部地带和低梯度的西部地带,以此作为产业空间发展的依据。


经管之家“学道会”小程序
  • 扫码加入“考研学习笔记群”
推荐阅读
经济学相关文章
标签云
经管之家精彩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