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来到经管之家 [登录] [注册]

设为首页 | 经管之家首页 | 收藏本站

幼儿同伴间交往能力的培养_其他论文

发布时间:2015-04-13 来源:人大经济论坛

相关论文:班级中幼儿同伴交往情况的观察与分析试论如何培养幼儿同伴交往能力浅析幼儿同伴交往情况幼儿同伴交往中混龄交往的研究


同伴交往是幼儿社会化的重要途径,幼儿只有在与同伴友好的交往中,才能学会在平等的基础上协调好。同伴关系是人际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同伴在儿童社会和身心全面发展过程中起着成人无法替代的作用。良好的同伴关系是幼儿心理健康发展的的重要精神环境,有利于他们形成自尊、自信、活泼开朗的性格;有利于促进其社会化及心智的发展,而同伴间交往能力的培养将影响幼儿以后的社会适应,因此,幼儿同伴间交往能力的培养必须从小抓起。那么,如何培养呢? 一、同伴间交往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首先:幼儿同伴交往中存在以自我为中心。
以自我为中心的幼儿为人处事总以自己的兴趣和需要为出发点,不顾及他人。他们固执己见,很少关心他人,不能与他人和睦相处。我国现阶段的幼儿大多是在家中享有特殊地位的独生子女,所以在与同伴交往的过程中更加以自我为中心。在自己的兴趣和需要受到影响时,他们往往情绪变化过快或过激。
其次:幼儿同伴交往中表现得较孤僻、任性、不合群。
有的幼儿在同伴交往中表现得较孤僻、任性,不愿意和同伴一起游戏,不愿意参加集体活动,常常闷闷不乐,甚至过分敏感。他们喜欢一个人呆在一边,不愿让别人接近自己,更不会主动与同伴玩合作游戏。这些幼儿有时还伴有小心眼、爱钻牛角尖等现象。这些不合群的心理特征严重影响着幼儿身心的健康发展。
再次:幼儿同伴交往中有明显的攻击性行为。
有些幼儿在同伴交往中有明显的攻击性行为,如:骂人,踢人,推人,对别人吐口水,争抢玩具,叫别人绰号,故意刁难小朋友,等等。如不及时矫正这些行为,幼儿会逐渐形成傲慢无礼、脾气暴躁、冷酷无情等不良情绪。
二、原因分析
引起幼儿同伴交往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幼儿先天素质和自身心理的发展,家庭、托幼机构以及社会等方面的影响。
(1)家庭因素的影响
父母错误的教养态度与方法(过分保护、溺爱、粗暴、冷漠等)会对幼儿的人际交往产生不良影响,甚至引发心理问题。父母过分保护和溺爱已成普遍问题。有些家长对幼儿粗暴和过于严厉,对幼儿来说是一种不愉快的经历,容易形成自卑、胆怯、孤僻和畏缩等不良心理品质,甚至通过模仿与学习,表现出攻击性行为,使同伴不愿与其交往。
良好的家庭人际环境有利于幼儿与同伴交往,而缺乏交往的家庭环境则会影响幼儿的同伴交往。父母离异或不和对幼儿的影响极大。在没有双亲或虽有双亲却没有爱的家庭中,幼儿常因缺乏爱而不能有正常的安定情绪。由丧失感、挫折感、不安全感等引发的欲求不满,使他们形成了攻击、破坏的行为习惯,这对幼儿与他人交往的消极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2)托幼机构的影响
托儿所和幼儿园是幼儿最早加入的集体生活环境,对培养幼儿社会适应能力起着重要作用。幼儿从家庭进入集体环境,对教师有着很强的依赖性,因此建立良好的师幼关系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教师未能与幼儿建立起亲密、融洽、协调的关系,就会导致幼儿心理上的不平衡,从而造成幼儿与同伴交往的不协调。如果教师不注意爱抚、关心、尊重和认可幼儿,甚至经常冷落或惩罚幼儿,就会使幼儿产生不安全感,容易产生心理压力,进而形成孤僻、冷漠、不合群等特征。
三、 各年龄段同伴间交往能力培养的对策 (1) 小班
小班的孩子,从家庭进入幼儿园,他的社会性交往关系已不仅限与亲人之间,而是扩展到和同伴的关系上。幼儿通过与同伴的交往使其在更大范围内体验一种全新的人际关系。这是幼儿发展社会能力、提高适应性、形成友爱态度的基础。因此,作为小班幼儿,同伴关系在生活中变得越来越重要了。共同的兴趣、互懂的语言、平等的地位,使得孩子们很自然地想在一起玩耍游戏。当这种交往需要得到满足时,幼儿会感到特别高兴。心理学家皮亚杰曾提出:“孩子与同伴交往是克服性格孤僻和自我中心的良好途径。交往对孩子具有独特的心理价值,这是亲子关系代替不了的。”
㈠为幼儿创造与同伴交往的机会
小班幼儿与同伴交往的最主要形式是游戏。游戏是学前儿童的主导活动,它是儿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特殊方式。在游戏活动中,儿童实际上是通过社会角色的扮演来学习人际之间的交往,从游戏的角色分配和游戏的材料的使用来看,常常需要儿童学会协调,而这种协调能力正是与同伴的交往中逐步学会的。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多为幼儿创造与同伴交往的机会。在游戏中他们可以学习合作、互助、轮流、分享,学习站在他人的角度理解他人,学习如何与他人共同生活。如:多组织幼儿一起拼图、搭积木、作画、看图书、玩娃娃等。教师应想办法为幼儿创造、提供与同伴交往学习和游戏的机会,让幼儿在实践中学会交往。在建构游戏、角色游戏中,幼儿必须共同商量、互相配合、友好交往,才能使游戏顺利进行下去。
作为教师,既不要放过每一次让幼儿交往的机会,同时还要有意识地为幼儿创造、提供交往的机会。
①创设教育环境,提供锻炼机会
依据阶段目标,创设与主题相一致的幼儿园环境,促进幼儿交往能力提高。例如:在培养幼儿交往语言中,把幼儿园环境布置成“我和小动物打电话”,刺激幼儿有想说的愿望,并会想想该说什么?怎么说?然后提供玩具让幼儿模仿和对话,使幼儿在场景中获得交往语言的提高。有计划地安排社会性教育活动,利用“家长社区资源”组织幼儿在社区活动,通过社会交往扩大幼儿与社会的接触。例如:与社区老人接触,到同伴家作客等,以发挥多种教育途径的功能,并让家长在参与过程中,了解幼儿园的教育目的,达到同步教育的效果。②教给幼儿一些交往的技能。
幼儿之间有种天然的亲和力,他们喜欢在一起游戏,但在游戏时却常常会出现各自游戏、互不干扰的局面,或互相攻击、争抢玩具的现象。在这种情况下,教给他们一些同伴间友好交往的技能是非常必要的。
(1)教导幼儿待人礼貌、热情。
在幼儿群体中,可以发现那些乐于将自己的玩具、图书、食品与人分享,对人热情有礼貌的孩子常常能成为许多孩子的玩伴。日常生活中要求幼儿遇人主动问好,告别时说“再见”,请求别人帮助时要说“请”,接受别人帮助后应说“谢谢”,无意中碰到别人要说“对不起”,接受别人道歉时应说“没关系”。教师要以自身良好的品行感染幼儿,对于幼儿表现出来的良好行为和情感,及时给予正面强化,使幼儿成为一个受欢迎的人。
(2)教给幼儿主动交往的方法。
小班幼儿间的交往大多是围绕玩具而发生的。他们为玩具而发生争抢行为,或者通过玩具而向同伴表示邀请。我们鼓励幼儿将家中的玩具带到幼儿园来,在集体面前介绍给同伴。在活动中,我们仔细观察幼儿的表现,启发幼儿加强同伴间的交往,如“你想玩他的玩具该怎么说?”“你想和谁一起玩玩具?”“你们是怎么玩的?”除了玩具,幼儿还把家中的图书、小食品拿来与小朋友一起分享,跟小朋友说说自己最喜欢的动画片,和小朋友拉拉手表示友好,和小朋友协商游戏的玩法等。
(3)及时鼓励、引导幼儿,使幼儿体验成功的喜悦。
小班幼儿在一起玩时常常三三两两各玩各的,边玩边说,慢慢地互相启发,互相模仿,从而产生互相交流的需要。当幼儿做出交往行为,能较好地与同伴学习或游戏时,教师要及时地给予肯定、鼓励,如,“你能商量着搭,真好!”教师赞许的目光、肯定的语言、微笑的面容,以及轻抚孩子的肩膀、对孩子亲切地点头、翘起大拇指等,能使幼儿受到极大的鼓励,从而进一步强化交往的动机,愿意更多地、自觉地做出交往行为。而对不太会交往或缺乏交往意识的幼儿,教师给予适当的引导与指导,如“一本书,如果两人一起看,会怎么样?”“你跟他说,我们一起搭,试试。”“你们可以一起玩。”在教师积极的鼓励和适宜的引导下,幼儿与同伴的合作意识和能力回逐步而有效地得到培养。让幼儿体验到一种成就感,体验到“学会本领”的喜悦,从而产生一种积极投入的内部动力,这有利于促进孩子有益经验的形成和积累。
(2)、中班
在实践中我发现,4—5岁幼儿的有意注意发展水平较低,自控能力差,但是好学,模仿能力强,易采用多种幼儿容易接受的形式来培养幼儿间的交往能力。
①让幼儿掌握与同伴交往的方法与技能
(1)自带玩具活动:我们规定每周两天让幼儿自带心爱的玩具上幼儿园,让幼儿讨论“怎样和同伴合作玩”、“别人想玩你的玩具时该怎么办”、“你拿到同伴的玩具时该怎么说”、“你想玩别人的玩具时该怎么说”等话题,让幼儿说说自己的想法,从而明白与人相处的方法,要爱护玩具、不能强夺、捣乱等。在活动后,我们让幼儿讲讲“你最喜欢谁的玩具”、“你和小伙伴是怎样玩的”、“你把自己的玩具让给谁了”等,让幼儿交流各种交往方法,体验交往的乐趣。
(2)对抗性竞赛活动:如跳绳比赛、拍球比赛、一物多玩比赛、生活自理能力比赛等,这些比赛活动既增强个体竞争意识,又增强集体竞争意识,让幼儿在这一次次的活动中掌握同伴交往的方法技能,提高幼儿合作、竞争、协作的意识。
②在日常生活中为幼儿创造同伴交往的机会。如:
(1)晨间检查:在幼儿来园和离园时,要求幼儿使用“你好”、“再见”等礼貌用语,以此来形成“能主动问好和道别”的交往习惯,从而提高幼儿的交往能力。
(2)晨间活动:要求幼儿玩玩具时,要互相谦让,友好相处。
(3)课间活动:要求幼儿在做游戏时能友好地与同伴商量分配角色,并鼓励不善于交往的幼儿加入小伙伴的游戏中去。
(4)户外活动:要求幼儿踊跃参加各种活动,并采纳别人提出的建议共同游戏。
(5)生活活动:在洗手、喝水等生活活动中,与同伴有矛盾时懂得谦让、协商。
(6)就餐活动:在幼儿就餐时,及时针对幼儿因匆忙引起的过失行为,如:打翻了豆浆、撞到了同伴,让幼儿议一议所造成的后果,想一想弥补过失的办法和今后应该选择的做法。
(7)节日活动:愉快的交往经验可以提高幼儿的自信心,而自信心的增强又会引发更强的交往主动性,两者相互促进,形成良性循环。而节日活动就是为幼儿创设愉快的交往机会,提高交往能力的有益活动。每次活动我们都让不同年龄班的孩子在一起活动,他们感到特别有趣。孩子们既享受了节日的快乐,又体验了交往的乐趣。
(3)、大班
进入大班后,发现孩子们之间的关系出现了一些微妙的变化。孩子与孩子之间似乎不再像小班、中班那样不分彼此、亲密无间了,部分孩子在集体中有孤立,受冷落、被排斥的现象。尤其在幼儿自主活动时,表现得更为突出。
幼儿期儿童的社会需要日益增长,交往是儿童强烈的心理需求。尤其是大班幼儿,更喜欢与人交往,更乐于交往。交往可以使儿童直观地感受到社会生活的丰富多彩,可以使儿童学会协调周围人之间的关系。我们怎样才能让孩子们从小树立正确的友谊观,交往观,合作观,使他们能在积极,主动的交往中获取信息和沟通感情,增进了解社会的能力呢?
游戏是儿童最基本的交往。游戏过程本身就是儿童交往的过程。在游戏过程中,幼儿通过自已或与同伴们的共同活动,把自己最感兴趣的的事表现出来,这在幼儿间双向互动过程的交往学习随处可见。
首先:鼓励幼儿在共同游戏中进行交往的语言实践
幼儿与同伴共同游戏是交往语言实践的最好时机,如游戏开始时的主题的确定,游戏的场所,以及游戏材料的选择和游戏角色的分配等,都需要幼儿自己用语言来表达,同时还要倾听游戏伙伴的意见。随着游戏的展开,和情节的发展,幼儿们所扮演的角色必定要和伙伴们发生人与人,人与事物的故事,这些也是幼儿们运用语言和练习语言的时机。因此,在游戏中构建儿童的交往语言,不仅能培养幼儿的交往技能,而且能促进幼儿综合能力的发展与提高。
其次:老师在幼儿的交往中应发挥主导作用
教师在幼儿的交往的游戏中要发挥主导作用,必需有计划,有目的地去引导。由于幼儿社会经验少,交往技巧不成熟,往往会以自我为中心,因而常常说话方式不得当,在交往中出现矛盾,作为教师则应善于观察和了解矛盾的根源,帮助他们在解决问题中来寻找矛盾的根源,从而更好地引导幼儿们学会交往。例如,小朋友陶锦鹏不小心踩了王森的脚,王森因为陶锦鹏没有对他说“对不起”,就到老师这里来‘告状’。这是由于幼儿在交往中语言运用不当而引起的矛盾。在幼儿发生矛盾时教师不应以解决者的身份介入,最恰当的方法就是参与孩子们的活动,引导幼儿们一起来共同解决。
在讲评活动时,作为建筑区的代表,陈煜杰向小朋友们讲述了搭建的设想与过程,听了陈煜杰的介绍,所有的小朋友们都报以热烈的掌声,建筑区的小朋友的脸上都绽出快乐的笑容。通过这件例子,我们认识到在幼儿们学习交往的过程中,还要引导他们学会宽容与理解,鼓励幼儿懂得接纳对方,教育他们要会学习他人的长处,弥补自己的不足,这样才能在相互关心,相互帮助的氛围中和睦相处,得到快乐,同时也增强了自身的自信心。
再次:家长做好榜样作用,鼓励孩子与各类同伴交往
家长要做好榜样作用,多带孩子走出去、请进来,鼓励孩子与各类伙伴交往。家庭是幼儿社会化的重要基地,家长的言行、教育模式、人际交往方式习惯、与子女交往的次数等都会影响幼儿的社会性发展。父母有意识地给孩子一些良好的社交影响,平时注意以自己真诚热情的待人接物态度感染幼儿,并利用带孩子拜访亲友、到邻居家窜门等机会,让孩子能有机会参加到自己的社交活动中去,并从成人之间的交往中受到启发和影响。鼓励幼儿与各类伙伴交往,了解孩子的交友经验与感受,引导孩子分析交友成功和失败的原因,总结经验教训,并提供相应的指导,从而不断提高孩子与同伴交往的水平。 交往能力的提高是一个循序渐近的过程,既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也不是光凭说教就可以达到目的的,只要我们给以足够的关注和有益的指导,幼儿的交往意识和能力就会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高。这样,当他们走出幼儿园,走向更为广阔天空的时候,就会迅速适应环境,适应社会需要,为祖国的建设贡献他们应有的力量。而作为教师,就要做一个有心人,为孩子创设各种交往环境,并进行悉心指导。只有这样,才能结出累累硕果。

经管之家“学道会”小程序
  • 扫码加入“考研学习笔记群”
推荐阅读
经济学相关文章
标签云
经管之家精彩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