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来到经管之家 [登录] [注册]

设为首页 | 经管之家首页 | 收藏本站

论青少年成长中的非智力因素的培养_其他论文

发布时间:2015-05-26 来源:人大经济论坛
本论文在其他论文栏目,由人大经济论坛经管之家整理,转载请注明来源bbs.pinggu.org/jg/,更多论文,请点经管之家查看

论青少年成长中的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青少年的非智力因素的内容包括性格、意志、兴趣、情感、独立性、适应能力、自制力以及道德观念、行为习惯等等因素。既是构成学习能力的重要因素,对学习能力的形成与发展起重要的调控作用,又是事业成败的关键因素。一般来说,青少年学生的智力因素差别不大,而主要差别表现在非智力因素上。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是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而青少年学生非智力因素的状况如何,常比智力因素的高低更能预测他们将来的发展。
一、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对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意义
人的个性发展主要是由非智力因素决定的。有些人并不具有高学力,就是凭非智力因素的优势,促使了事业的成功;而有些高学力者,工作上却极为一般,这也是由于他的心理素质和社会性素质不高的原因。可以这样说,一个智力再好的人没有良好的非智力素质,他可能一事无成,一个智力一般而具有良好非智力素质的人,也可能成就一番事业。这是因为人的智力是一种潜在因素,它要靠开发才能表现出来,否则他的智力再好也只能浪费。人的智力靠什么开发的呢?最根本的途径是靠对一个的思想感情、动机意志、性格、兴趣等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有人说天才出于勤奋,也有人说天才就是毅力,还有人说天才就是入迷。这些都说明了非智力因素对一个人学习与成才的重要作用。
学习兴趣是学习能力形成的必要条件。兴趣是指对某种事物所抱有的积极态度和特殊的认识倾向。是以需要为基础的,是对客观事物需要的情绪色彩的一种表现。任何一种兴趣不仅仅是对事物表面的关注,而且是为获得某方面的知识或参与某种活动使自己体验到情感上的满足。孩子对某种事物感兴趣,总是力求接近它,认识它,获得它。同时总伴随着愉快和满意的情感体验。兴趣是学习的向导,学习的动力。往往一些智力高但学习成绩不够理想的学生,他们在学习上缺乏需要内驱力,而教学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内在心理状态。只有靠学生内在的情感动力,才能推动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促进学生智力因素的发展。
青少年学生的智力因素是先天的,是不可改变的。教育的成败就是看对其智力因素的开发程度。而学生的智力开发根本上是依靠其内驱力,即非智力因素的参与才能达到。一个人是否能够成才,根本的问题是他的动机、兴趣、情感、意志等非智力因素的质量如何。非智力因素的质量却最终决定着一个人能否成才。非智力因素是可变的,是后天形成的,我们的教育首要任务在于培养其良好的非智力因素,增强学习的内驱力,使其最大限度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
培养青少年学生形成良好的非智力素质是教育之本,没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就谈不上教育素质教育,更谈不上素质教育。因为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是智力开发十分重要而维持终的前提条件,也是人生之根本。一个人自幼就能得到良好的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他就将受益终身。因为我们教学的根本应该是培养学生想学、乐学。即所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也,记得叶圣陶先生讲过一名话,“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就是培养习惯”。爱因斯坦对教育也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如果一个人忘掉了他在学校里所学到的每一样东西,那么留下来的就是教育”。其实就是指包括习惯在内的非智力因素。
二、非智力因素的培养现状
现实中的教育更多的是注重智力因素的培养,忽视情感、意志、动机、兴趣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以至于使青少年学生的学习变得单调、枯燥、盲目、脆弱,经不起困难与挫折的考验,没有形成智力因素自然发挥的必要条件,只有高压政策下产生的被动行为。这种教育使学生形成了不逼不学,无作业不学,为作业而学的不良心态,在学习进程中学生有的厌学,有的惧学,有的逃学甚至辍学,本来应该是诗一般的受教育进程,却变成了服劳役般的进程。让我们想一下吧,小学生刚入学的那一天,有厌学、惧学的表现吗?为什么随着教育时间的加长,程度的加深,这些不良现象就出现了呢?不是我们的教育和教学忽视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忽视了学习的动力系统的启动吗?,现实生活中,关心最多的是谁的学习好,成绩高,谁就能上大学,找一个好工作。然而很少有人去关心青少年学生爱什么,爱学什么,爱怎么学,有什么困难,需要什么帮助,学习不好有什么想法,如何对待学习中的成功与失败等问题,但就是这些因素直接影响着学生想不想学,乐不乐学,能不能学,能不能学好。我们的教学近乎于只盯在学习的结果上,而严重的忽视了结果形成的过程,忽视了直接决定学生智力开发程度如何的非智力因素。
最近几年举行的中日学生的夏令营拉练活动中独自坚持,到达终点的中国学生只是少数。还有名牌大学的研究生因生活自立能力差而不得退学,江苏的一位高中生徐力杀母都不是智力因素不良,而是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不够,造成心理素质不佳。还有因课业负担过重而承受不了因而走上自杀的青少年学生也时有报道。此类事情的发生,既说明了学生的课业负担过重,还有本不该就让学生承担的社会压力过大,又说明了学校、社会、家庭对青少年学生非智力因素培养严重缺乏的客观表现。再看在校学生,许多不愿学习,不想学习,他们为应付老师和家长不得不学习,他们的学习行为受外力驱使,根本谈不上自觉与主动,更谈不上兴趣与毅力。不少学校学生辍学率居高不下,且大有上升势头。难道仅是课业负担过重造成的吗?有的学生作业再少也不学,事实上他们对学习“非不能也,是不为也”。课堂上与其学正课不如看小说,课余时间与其谈学习不如玩游戏机,我们教师整天向他们催作业,劝学习,可谓苦口婆心,但是倒头来越催越不学。学生的这些表现,不正是我们只重视智力教育而忽视了非智力因素培养的不良后果吗?学生的学习没有内驱力,我们的教育没有很好地启动学生学习的动力系统,因而造成了他们智力因素的严重浪费,不少天资聪颖的学生在校渡过了无为的学业时间,腹中空空地走向社会,到时回过头来悔之晚矣!甚至有少部分学生染上不良习惯,成为社会稳定的一害。更有多少学生现正在学校里完成乏味的学业,但学习效果却欠佳。他们非先天不足,是后天不足,缺乏学习的动机、兴趣、情感、意志。
在非智力因素培养方面,当然不可否认在家庭中也有师徒式的指点,在社会生活中也存在有意识或无意识的慕仿。学校中主要也进行了《中小学生守则》的教育,还有校规班纪的约束,更可喜的是我们看到了部分学校设立专门心理辅导老师开展了对学生进行心理问题咨询、诊断、辅导等教育工作。也矫正了许多学生存有偏差的心理,取得了一些成绩。甚至极少数学校也进行了帮妈妈洗脚、冬令营、夏令营,直至特殊的魔鬼训练营的系列活动。但是总的看来,在对青少年学生进行非智力因素的培养问题上,尚缺一套健全的运行、评价机制和完善的培养方法,没有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
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措施
1、家庭环境的熏陶
在家庭教育中,孩子的性格、兴趣、行为习惯和社会情感的培养,仅仅靠说教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靠家庭环境潜移默化。一般情况下,家庭成员结构,家庭成员与社区的关系,家庭成员的物质和精神生活,特别是父母的价值观念、思想品德、文化修养、言行举止、兴趣爱好、夫妻感情及家庭成员的情感氛围等因素,深刻影响着孩子各种素质与能力的形成和发展。家庭教育环境的各因素、弥漫在家庭的里里外外,具有巨大的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它潜在地蕴含着一定的价值观念、行为规范、精神境界,具有无声胜似有声的功能,无时无刻不在对孩子进行感染和陶冶。孩子的成长与家庭文化息息相关,健康的心理品质、宽阔的胸怀、高雅的情操、文明的举止,离不开家庭文化的熏陶。在家庭文化生活方面,要克服以下消极因素:一是父母自身文化生活格调低下。二是不重视对孩子家庭文化生活的管教。孩子看什么电视、看什么书、与什么人接触,一切都不管。三是不重视有意识地用健康的文化生活去熏陶小孩。缺少与孩子一起休闲的情趣。此外家庭成员的感情关系是直接影响小孩心理素质形成的基础,家庭成员间和睦相处、互相尊重的和谐气氛有利于小孩心理健康发展。在此时期的幼儿,需要家庭每个成员给予关爱,当然关爱必须有一个度,切不能溺爱。
孩子好奇心的保护方面。孩子问这问那,首先要正确引导孩子的好奇心。一是可以利用有趣的玩具诱发孩子的好奇。二是利用动画片吸引孩子的好奇。三是将孩子的好奇心引向大自然。其次要正确对待孩子的提问。要积极回答,并且尽量给以正确答案。再次,要正确对待孩子的好奇行为。拆散玩具后,引导鼓励重新组装起来。甚至有些探险行为要给予正确引导,以防意外事故的发生。
独立性和独立生活能力的培养方面,独立性要从小培养,先可从生活自理开始,如自己吃饭、穿衣、洗脸、整理铺盖、用具等,还可帮大人做一些诸如拿买东西等服务性工作。可伴随意志的培养,做事时,做了1—2次,遇到困难时,父母要鼓励做下去。此外,走向社会化方面,父母应创造条件,引导找小伙伴玩。
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方面,要注意以下普遍性的问题。一是有些家长对小孩的行为规范没有引起重视。小毛病认为不碍事,将来学习好就行了。二是有些家长“心太软”,百依百顺,使孩子形成自私、任性、懒惰、缺乏责任感等不良性格。三是有些家庭盲目比较。四是有些父母使用武断暴力方法盲目树立自己的威信。
此外进行自我意识教育方面,要使孩子克服一个“怕”字,树立一个“敢”字。让他(她)在集体生活中,学会共存共事、共荣。道德人格培养方面,要把握人格上人人平等,民主气氛,相互尊重,尊老爱幼为美德的原则。情商培养方面,因为情商是人的个性、情感和心态等心理特征的综合体现。可以从小培养。高情商的人可以以愉快的心情投入学习、工作,可以静下心来学习;活动时,又表现得非常活跃;遇到困难、挫折时,能以平常的心态对待;取得成绩时,又不会被成功冲昏头脑;遇事冷静,处乱不惊;能为他人着想,富有同情心,有爱心等等。
2、学校的教育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以马列主义原理为指导,按照德育总体目标和学生成长规律,确定不同学龄阶段的德育内容和要求。加强辩证唯物主义教育,使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崇尚科学,抵制愚昧迷信和各种歪理邪说,有针对性地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理想教育,开展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教育,在学生中加强行为规范、“五爱”教育、社会公德及文明习惯养成教育,还有法制、校规班纪教育。
积极组织交往活动,拓宽学生心理空间。一定要注重学生社会意识和交往能力的培养。对学生交往能力的培养,学校和课堂是是主渠道,但仅靠学校和课堂还远远不够,需要在更广阔的范围内组织学生进行交往和学习。在学校,人际交往是指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在教学与日常活动中直接发生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方式,这种方式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提高具有重要作用。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东西不只是书本上规定的那些,还学到了诸如情感、意志、理想、社会观念等方面的东西。在教学过程中应通过学生回答问题、学生间互相讨论等培养学生口头语言交往能力和技巧;通过组织开展辩论会、讲演比赛等发展学生口头语言表达能力,学雷锋活动、联谊会、旅游参观、社会性生产劳动等活动,从中增强他们主动社交的意识,培养他们的社交习惯,锻炼其社会能力,为他们行成良好人格奠定基础。
培养学生自尊、自重、自强不息精神,使进学生自我肯定。通过组织有针对性的创造活动、志趣活动以及有助于个人特长发挥的活动,激励、扶植和推动学生去获取成功,使他们从小就充满自信心、自豪感、成就感、克服自卑、懦弱、甘居落后、不思进取等消极特征。
加强对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教育,培养他们的自治能力。督促学生通过做好每一天、每个月、每学期或每学年的思想学习总结,或每一次活动的总结,及时反省自己,找出自身优点和缺点,总结经验,提出今后努力方向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让学生参与学校班级管理、协助学校搞好环境建设,做好班级值日、值周工作。对同学学习生活、纪律、卫生、秩序进行检查,或在班主任的指导下自行组织各项活动,不断增强学生的管理能力。通过学生劳动,自己为自己服务,为他人、集体服务,培养学生热爱劳动,实践能力、无私奉献精神。
适当开展竞争活动,培养敢为人先精神。一方面要注重向学生传播竞争思想,使学生具有竞争观念。另一方面适当组织富有竞争性的活动。学科竞赛、评等评优、升学教育、优胜劣汰等使学生受到竞争的熏陶的训练,不仅能使学生自我求成力力争上游的能动机制发展强烈,而且能催化潜能,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意识、自强不息的精神以及拚搏百折不挠的品质。
创设良好的育人环境,提高青少年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的水平。教师从精神面貌、敬业思想、文化素质、师德修养、行为模式、思维方式、教学风格、工作作风、负责态度、言谈举止、仪表情态、衣着服饰等方面应为人师表。如我有一次在教室抽烟,被学生发现,我当场接受班规的处罚。擦黑板、扫教室、帮学生值日一天,并作出检讨。而且学校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着力突出校园精神,加强校完净化、绿化、美化、形成健康高雅、丰富生动、具有特色的校完氛围。在广阔的范围内引导感染、激励全校师生奋发向上,自重自律。
重视人格缺陷者的心理辅导与心理训练,帮助他们尽早健全人格系统。学校必须有专门的机构和人员并且能采取巧妙机智的方式对其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辅导。一方面使学生意识到自己有人格缺陷,并对其危害有深刻认识,促其产生消除顽疾的信心和紧迫感;另一方面通过组织有针对性的心理训练,强化他们某些心理素质,提高某些素养的水平,增强某些品质的力度,逐步完善健全的人格系统。这样才能谈得上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构建和谐教育。


参考文献
1、桂建生、胡国强:《人的发展教育论》,岳麓书社,2002年,第一版,第235页。
2、成有信:《教育学原理》,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第一版,第316页。
3、刘学文:《素质教育一中国教育的希望》,长城出版社,2000年,第十一版,第167和811页。
4、彭聃龄:《普通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二版,第427页。
5、陈琦:《教育心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一版,第61页。

经管之家“学道会”小程序
  • 扫码加入“考研学习笔记群”
推荐阅读
经济学相关文章
标签云
经管之家精彩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