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来到经管之家 [登录] [注册]

设为首页 | 经管之家首页 | 收藏本站

湖南省高师地理科学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必要性

发布时间:2014-10-18 来源:人大经济论坛
湖南省高师地理科学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必要性 一、社会与经济发展的需要 21世纪是全新的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成为经济发展的直接资源,知识的创新和应用成为时代的重要特征。创新是知识经济的本质,这必然要求传统的教育转型为以培养人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为核心的创新教育。党中央、国务院1999年6月颁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强调教育应以提高国民素质为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对提高民族素质和为社会培养合格而又负责任的公民,地理教育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国际地理教育联合会(IGU)强调指出地理教育为培养未来社会合格而又负责任的公民所必需,深信地理教育为今日和未来世界培养活跃而又负责任的公民[11]。此外,随着学科的交融与综合日渐突出,地理科学在人口、资源、环境、规划、可持续发展等领域的作用日益强大,其社会价值也逐渐为社会所认同。社会对地理科学和地理教育的重新认识与定位,也促使我们必须重新审视地理教育。观念的改变必然导致教育内容、教育方式的改变,而这些改变最终必须以也只能以课程体系的改革为突破口。 经济的飞速发展,给人类带来了丰富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同时也带来一系列文明负效应,诸如人口爆炸、资源短缺、生态破坏、环境污染、灾害频繁等等。协调人地关系,促进可持续发展,是经济发展的要求,是地理科学所面临的新任务,也是地理科学义不容辞的责任。江泽民在为美国《科学》杂志撰写的社论科学在中国:意义与承诺中指出:中国正处在发展的关键时期,面临着优化经济结构、合理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地区协调发展、提高人口素质、彻底消除贫困等一系列重大任务。地理科学的研究内容正与这些紧迫的实际需求相一致,是实现这些国家重大目标的重要支撑学科[12]。一个学科,要对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起到支撑作用,作为学科自身的改革与发展就显得更加重要和紧迫。而肩负着地理人才培养的高等地理教育面对经济发展所提出的新要求,更应当加快教学改革的步伐,课程体系改革势在必行。 另一方面,由于社会生产力的不断提高和经济的迅猛发展,社会经济部门增多,人才流动加快,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标准不断变化。适应21世纪社会经济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必须具备合理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全面的素质结构。这些全新的变化要求高等教育迅速作出反应并灵活地进行自我调整,主动适应社会的需要。从毕业生的角度来看,高校毕业生分配制度较以往发生了显著变化,在双向选择的分配机制下,毕业生和用人单位都拥有充分的自主权,毕业生的择业观念也发生明显改变,把就业的目光投向社会各行各业。这样必然要求高等教育所培养的人才是基础厚、口径宽、素质全面、适应面广的复合型人才,如何使课程设置满足这种人才需求显得尤为重要。 二、地理科学飞速发展的需要 地理学发展历史久远,自我国的春秋战国时期(或欧洲的古希腊时代),经历了古代地理学、近代地理学和现代地理学的曲折发展历程,已成为一门包容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和工程技术科学的综合性学科,建立了相当完整而独特的学科体系,钱学森院士提出地理科学是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数学科学、系统科学、思维科学、人体科学、美学、军事科学和行为科学相并列的现代科学门类[13],将地理学推向了一个新的境界。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与科学技术的进步,地理科学发展迅猛,不仅扩展了研究领域,而且在理论、方法和技术上都取得了长足的进展。 一方面,自身的理论和实践不断充实与更新了其科学内容。现代地理科学以其独特的研究视角和方法,揭示地球系统中的不平衡和动态发展过程;认识全球化(包括环境、经济、人口、政府和文化等)的潮流及其影响;建立从地方到全球的空间连续系列研究;加强地理学理论、技术和研究成果对决策的影响[14]。全球变化研究、地球系统科学、可持续发展成为地理科学的研究热点,人口控制、资源开发、环境保护、灾害防治等问题成为地理科学所面临的新挑战。现代地理科学将以人地关系地域系统为研究对象,从其空间结构、时间过程、整体效应、组织机制等方面来认识和寻求各级区域尺度中人地关系的可持续发展;并进一步运用新技术、新手段和相邻学科的新成就,围绕重大的环境与生态问题,对环境问题的形成和发展进行综合性和预测性研究,为防治实际的环境问题做出贡献。 另一方面,地理科学在探索新问题的过程中,吸收了系统科学、空间科学、遥感科学和计算机科学技术等新的科技革命成果,定位观测、空间遥感、系统分析、地理信息系统等新技术和数学、物理、化学等科学方法在地理研究中成功应用,地理科学研究手段和方法不断更新,逐步实现了系统化、信息化、工程化,提高了处理环境、资源、人口和区域经济发展等问题的能力。以地理信息系统为代表的地理新技术正在朝着以地球系统科学为指导,以并行计算、网络计算等信息科学新技术为依托的学科体系发展[15],不仅推动了地理科学的发展,也为各种涉及空间数据分析的学科提供了新技术手段。 理所当然,地理教育必须反映地理科学的发展,地理科学的新内容、新思维、新技术等应当在地理科学专业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上得以反映。如何充分反映地理学的这些研究热点与发展方向,除了对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加以充实之外,更重要的是课程体系的改革与建设[16]。 三、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我国中学地理教育,在过去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一直是一种灌输式的应试教育[17]。但随着地理科学与教育形势的发展和素质教育的实施,中学地理教育近年来也作出了重大改革。2001年7月,教育部颁布了包括地理学科在内的各个学科的课程标准。2001年9月,初中新课程率先在27个省市的38个国家级实验区开始进行实验,有54万学生开始学习新课程。2002年秋,初中新课程的实验扩大到除上海、西藏外全国范围内的530个省级实验区,参加实验的学生达870万,占同年级学生总数的近20%。2003 年,初中地理课程标准将根据实验的情况进行修订,修订后将逐步推广到全国。与此同时,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也于2003年4月颁布,并于2004年秋季开始在38个国家级实验区以及个别省份进行实验。中学地理教育改革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一)、地理课程目标的重新定位
经管之家“学道会”小程序
  • 扫码加入“考研学习笔记群”
推荐阅读
经济学相关文章
标签云
经管之家精彩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