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来到经管之家 [登录] [注册]

设为首页 | 经管之家首页 | 收藏本站

建国以来的区域经济差距

发布时间: 来源:人大经济论坛
再过几天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六十周年的纪念日了。日本的一家关于中国的综合网站发来约稿的邮件,希望提供一篇与六十周年国庆有关的文章。我的专业是区域经济学,自然想到可以写一篇回顾建国六十年来区域经济差距变化的文章,已助于理解我国区域经济差距的现状和展望我国经济发展的未来。为了较客观地回顾过去六十年来我国的区域经济差距的变化,我在上周写的[url=]《中国区域经济差距三十年[/url]》一文的基础上,进一步收集整理了改革开放以前近三十年的有关资料,从国家统计局1999年编辑的《新中国五十年统计资料汇编》中获取到1952年到1977年的各地区人均GDP的数据,编绘了《中国人均GDP区域差距的变化(1952-2008)》一图,附在本文之中。
http://img.bimg.126.net/photo/fxo6Q2ktcEXJPm6qGeXB6A==/1408500783461058330.jpg
需要解释一下的是,图中的“最大最小比”是指各地区人均GDP中的最大值和最小值的比率,反映各地区人均GDP之间的最大差距。“变异系数”是测量两个以上地区某指标差距时常用的统计量,即指标的标准差和平均值的比值,可以用来反映我国30来个省市自治区人均GDP的平均差距。用这两个指标来考察我国各地区人均GDP差距的变化特点,可以减少只用一项指标而得出片面结论的风险。
从附图上可以看到,这两个指标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简明扼要地勾画出建国六十年来的区域经济差距的变化过程。首先,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区域经济差距呈扩大趋势,并在1960年达到一个高峰。众所周知,建国后不久的1953年,我国开始了第一个五年计划的经济建设和对私营工商业的所有制改造。这个五年计划基本完成,国民经济迅速回复和发展。但是,对私营工商业所有制的过急改造和五十年代后期开始的“大跃进”运动,使我国的经济出现大幅度的倒退,区域经济差距急剧扩大。
进入六十年代后,区域经济差距开始缩小,到文化大革命开始之前一度呈现持平状态。六十年代初,政府中止了“大跃进”运动,对国民经济进行了调整。重工业的发展速度得到控制,农业生产单位规模有所缩小。衰退后的国民经济开始复苏和增长,区域经济差距也随之有所减小。但是,1966年开始的文化大革命给国民经济带来了毁灭性的破坏。中国经济再次出现大衰退现象,区域经济差距又开始扩大。
文化大革命一直持续到七十年代中期,区域经济的差距也继续扩大。其中,反映各地区人均GDP最大差距的指标(“最大最小比”),在1974年和1976年之间达到建国六十年中的最高值。反映各地区人均GDP平均差距的指标(“变异系数”)也在文化大革命结束后的1978年达到建国以来的最大值。可以说,计划经济的体制和文化大革命,使我国的经济衰退到了崩溃的边缘,同时也使区域经济的差距扩大到了空前绝后的地步!
七十年代末,中国开始改革开放。八十年代初,农村开始实行联产承包制。八十年代中期,城市开始国营企业管理体制的改革,沿海地区率先进行对外开放。改革和开放改良了计划经济体制的种种弊端,使我国的国民经济开始恢复和发展。区域经济的差距也从七十年代末的最高点开始减小,反映各地区人均GDP之间最大差距和平均差距的两个指标均在九十年代初下降到最低点。
九十年代初,中国加速改革开放,意味着我国经济正式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型。市场经济体制的建设给中国经济带来了前所未有的高速增长,但是同时也使区域经济的差距再次扩大和增加。整个九十年代,各地区人均GDP的最大差距和平均差距均不断增大。各种经济差距的扩大,引起了国内外各界的高度关注。
进入本世纪以后,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较合理的资源配置机制开始发挥作用,中国政府也开始实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政策。经济高速增长的浪潮从沿海地区向内陆地区波及和推进。区域经济差距扩大的趋势得到了一定的控制并进入了持平的局面。不仅如此,在最近一两年里,区域经济的差距甚至出现了下降的征兆。(参见《中国区域经济差距三十年》中更详细的议论)
通过回顾建国六十年来的区域经济差距的变化,我们可以看到,不同经济体制下的区域经济差距的变化规律是不同的。在改革开放前的计划经济体制之下,国民经济的发展可以促使区域经济差距的减小,而国民经济的衰退势必造成区域经济差距的急剧扩大。然而,在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九十年代以后,国民经济的高速增长会先带来区域经济差距的增加。但是,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健全和国民经济的持续增长,区域经济差距扩大的趋势会得到一定的控制,区域经济的差距甚至有可能缩小和减小。
经管之家“学道会”小程序
  • 扫码加入“考研学习笔记群”
推荐阅读
经济学相关文章
标签云
经管之家精彩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