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来到经管之家 [登录] [注册]

设为首页 | 经管之家首页 | 收藏本站

课堂师生交往中,教师恰当有效的非言语行为研究_其他论文

发布时间:2015-04-14 来源:人大经济论坛

[摘 要]
[关键词] 行为表现 因素分析 教育对策

有关概念的界定

交往及其课堂师生交往方式:
交往:一般意义上指的是两人或两个以上的人为了交流信息而相互作用的过程。现实中的交往可以分为,宏观交往,微观交往;心理学上的交往概念指人与人之间的心理接触或直接沟通,彼此达到一定的认知。本问题研究主要指向微观交往中心理学意义上所表现出来的非言语交往行为。
课堂师生交往及其方式:课堂教学活动的实质是交往,师生交往,课堂是教育活动过程中最主要、最基本的人际交往。师生之间的关系与交往状态如何,在一定程度上左右着教与学的双边关系,影响了教育教学的质量。在教学过程中,师生关系是由浅入深不断变化和发展的,因此既可能向好的方向发展,形成浓厚的师生情谊,也可能发生逆转,形成对立情绪。
师生交往的方式:言语与非言语是课堂师生交往的两种基本形式,本问题主要研究后者。
2、非言语行为的界定:
非言语行为是指运用面部表情、身体姿势、手势、目光接触等无声言语或语速、节奏、音调等辅助言语传递行为。它既能表达一个人的意志、性格和情绪又能表达某些意见它可补充、加强甚至代替言语使它更加明确有力。
3、教师课堂非言语行为恰当有效指向
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的表情、动作、手势以及师生间的人际距离,它是一种无声的语言,可与有声的教学语言配合使用,也可单独使用,它在课堂中沟通着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情感,同时也影响教育教学的效果。课堂师生交往中,教师非言语行为是否积极有效,首先在于教师对具体情境的了解与把握,其次是策略运用的恰到好处。当学生特别是问题学生能够感觉到他们的老师对他们有同理心,并得到真诚鼓励时,消极抵融的情绪可以得到逐步改善,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就会提高;当学生没有这种感觉时,他们在课堂活动中就会感觉乏味甚至厌烦,经常会出现消极行为,建立师生感情是改善师生关系的关键。

相关案例分析
积极与消极效应的案例对比
案例一:
江小奇是班三年级(2)班中具有明显多动症状的典型个例,突出表现为上课注意力不集中、行为冲动任性不受约束、个性内向少与同学交往等。开学的第一周,江小奇的一个举动就着实让我吃了一惊。那是上午第二节上课铃刚响,李老师走进教室,看到江小奇一副十分气愤的样子,于是快步走过去,轻抚他的头问:“发生了什么事?能给教师说说吗?”,只见他十分倔强地一甩身子,眼泪也随之落下。此时,围观的同学都盯着老师,似乎希望老师能有办法治住这种任性。老师愣了一下,很快压低声调再去拍拍他的肩:“我们到外面去说好吗?”,没有想到江小奇的激烈反应让我大为吃惊——他眼睛发红、双拳紧握、龇着牙仿佛发怒的狮子般冲我吼叫,瞬间,周围的同学七嘴八舌地开始告他的状,于是,他又如此这般地冲那些同学吼起来,胸口急剧起伏着,可见的他情绪完全失控。老师在用眼神制止其他同学的同时,脑海里迅速搜索对其行为的判断,这是有明显心理成长障碍的孩子,面对委屈或误解他会有极度的表现。李老师尽可能平静下来,用手势示意同学们坐好,装作若无其事的样子开始上课,渐渐地他在观察老师的反应,情绪也趋于稳定。事后,李老师和家长做了细致的交流,了解了这个孩子存在的一些问题,与家长达成了初步的矫正意见。在接下来的日子里,多次试图与他进行不经意的肢体交流,比如,抚摸、拉手、拍头等,一周之后江小奇表现出了比较稳定的状态,一天,他突然十分诚垦地对李老师说,他不知为什么就是会很生气,李老师当时并没有直接说什么,仍然是亲切的拍拍他,此时的他也显得很满意。
案例二:
这是一节“美文诵读”课,王老师设计了古诗诵读的男女同学“擂台赛”,在热烈的气氛中较量了好几个回合后,男同学遇到了新的挑战对手。这时,学习行为有障碍,从没有端正上好动一堂课的余磊磊,突然很果断很自信地举起了右手,可以看出大家很吃惊,随即在同学们情不自禁的掌声鼓动下,他大声地诵读了《夏日田园杂兴》,顿时,全班同学激动地报以热烈的掌声,尤其是男同学骄傲的情绪高涨,此时,王老师给了他一个无声的奖赏——迅速走到他身边给他一个真诚的拥抱。这一天,余磊磊的情绪从来没有那么好过,几乎是精神饱满地听完了那一天余磊磊下的课。尽管后来在行为上又有许多反复,但是王老师还是欣喜地发现他在悄悄地发生着改变。
三、分析与思考
案例一中的江小奇有比较典型的行为障碍综合表现,任性冲动,容易激动、好发脾气,对与同学之间发生的冲突事件表现为难以自控的情绪急躁。通过与家长的交谈还了解到这孩子不仅有情绪化,易兴奋,性格倔强,逆反心理强等特点,而且平时做事马虎,夜里睡觉很不安。通过专家咨询和查找资料,我一方面建议家长要带孩子到医院进行针对性治疗,同时也要改变以往或过于急躁或过于宠爱的教育方式,为矫正孩子的心理和行为给予积极的协助;另一方面,我认为学校教育对这样的孩子不能心急和简单训斥,理解、接受和积极的心理暗示远远比强化式的训导有意义。事实上,这类孩子由于长期存在的心理障碍和行为障碍而导致自卑与敏感,并不是他们不想做得更好。因此,当自认为受到伤害时,更容易表现出不良的行为状态。
李老师虽然对江小奇的行为吃惊不小,但表面上很冷静。当老师用眼神制止其他同学对他的不满时,他内心会得到一定的安慰,觉得老师并没有指责他的意思;接着老师若无其事地开始上课,其实是采取了冷处理的策略,这样能够促使他慢慢放松下来,他在观察我的同时也许会反观自己的行为,这有助于他在逐渐冷静的态度下认识自我行为的不当之处,即使这种愧疚是暂时而模糊的,也能对他的心理产生积极有效的暗示作用。如果此时老师在对事情没有很好把握的时候简单地采取指责、压制、惩罚等强硬手段的话,会产生很糟糕的结果;事件之后朋友似的无言交流,增进了老师与江小奇之间的情感沟通和理解。由此,可以说明师生真挚的情感交流是双向的,让学生感到温暖的肢体语言有时比说理更有说服力,师生彼此逐渐建立起平等和信任需要感情交流的过程。正是基于这样的交往,他对老师消除了戒备的心理,开始愿意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敞开自己的心灵,说出自己的烦恼。其实,小孩子也和成年人一样有许多无法排解的苦恼,需要他人的理解的关怀,同时,小学生更在意老师对他的情感,而这种情感的表达往往不是语言所能的。
案例二可以说是一个成功运用动机策略的例子。余磊磊平时上课表现为典型的好动和分心,在关键的时候他“挺身而出”并熟练诵读古诗说明其智力发展上不会存在大问题。焦虑和疏离是影响他积极学习动机的形成的主要因素,一方面由于自身的弱点造成学习障碍,另是方面是长期不能获得环境支持和成功体验而有自暴自弃。由此看来,帮助长期有问题的学生,支持性的氛围对激发他们的潜在能力显得非常重要。“擂台赛”的热烈气氛、同学们发自内心的掌声和老师真情的拥抱使他获得了一种久违的积极心理体验,从而成为逐渐改变行为的内在动力。教师应该是一个支持学生努力学习的有耐心的、令人鼓舞的人。教师在课堂中与学生交往的重点应该放在帮助学生建立起参与学习的动机,并逐步形成积极的状态上;而评价应该重在强调激励学生努力实现学习目标,争取不断的进步上,而不是给学生进行个体的相互比较,并给予有困难的学生不断的心理打击。
四、效果认定
课堂师生交往中,教师非言语行为是否积极有效,首先在于教师对具体情境的了解与把握,其次是策略运用的恰到好处。教师非言语的直接行为包括目光接触、微笑赞许、肯定的手势、声音的多样化、身体前倾和放松的姿势。语言的直接性包括使用幽默、个人范例,“我们”和“我们的”语言和学生的小名等。在师生交往中,当学生特别是问题学生能够感觉到他们的老师处处在为他们着想时(喜欢他们,对他们的需要做出及时积极反应),消极的情绪可以得到改善,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就会高涨;当学生没有这种感觉时,他们在课堂活动中就会感觉乏味甚至厌烦。
教师人格是指教师以自身生理素质为基础,在履行其教师角色的责任和义务中自觉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它是存在于教师个体内的动力组织,由诸如需要、兴趣、动机、理想、信念、价值观、世界观、能力、气质和性格等多种成分组成。
人格教育,是一种发展学生心理素质,培养健康的和适应现代社会需要的人格为目的的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发展,不仅是身体的成长,知识经验的增多,技能和智力形成,而且是需要、动机、态度、价值观、气质和性格等等心理特征的全面发展。现代小学生的人格教育需要教师转变观念,走出传统教育缺乏科学性、无意识、经验式的误区,以塑造积极健康的自我为教育基础,了解现代人格教育的特点,把握学生长处与局限性,采用有效的教育和心理疏导手段以及措施改进或补救其人格的缺陷,促进其人格的长处或优势,帮助其形成现代社会所需要的人格特征,使学生从小能够获得人格平衡发展。
基本内容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学校教师中人格特征的现状调查与研究。这是本课题研究的基础工程,主要通过对本校现有教师群体的自我职业意识、和谐人际关系、师德师风表现以及人生活观、价值观等方面具体指标的观测与分析,比较男女教师、青年与中老年教师、骨干与非骨干教师、甚至于班主任与非班主任等不同群体之间的人格差异,以及对由此产生的教育效果的评价。
二是研究小学阶段教师消极的人格品质对学生心理和行为可能产生的困扰。如缺乏职业热情与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爱心与耐心不足、无自信心、独立性差、知识面窄、思考力想像力弱、开放性创造性水平较低、性格不稳定等,都是教师消极的人格品质表现,在实施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对学生的心理和行为都会产生直接的困扰。有研究数字显示,在小学阶段,有心理和行为问题的学生约占13%,并且随着年段的提高有上升的趋势。这样现状的形成,有教育观念的滞后问题,比如,片面强调知识技能的应试教育仍在行其道,不利于学生心理和行为的平衡发展;其次,是教师消极人格品质的潜在干扰,我们认为后者的危害更加突出,不利于学生自信、自立、和谐人格的形成。本研究将对此进行相应的现象与数据比较与说明。这是本课题研究的难点之一。
三是教师健全人格特征的表现及对学生人格教育产生的影响。这是本课题研究的重点。儿童青少年是人身心迅速发展的时期,小学阶段中的生活经历与环境教育都对其产生重要的影响,有的影响甚至是终生的。著名心理学家弗洛伊德就认为儿童早期经验对人格发展极端重要,这些经验的作用下会形成一个人长期的人格基本框架与基本特征。因此,学校环境与教育是否适当,直接关系到学生良好人格的形成,有健全人格的教师能够以适当的人格教育促进学生良好品质的形成,不适当的环境影响与教育作用,会导致学生心理问题或心理障碍的产生,乃至变态人格的形成。因此,加强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与提高小学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同等必要。

经管之家“学道会”小程序
  • 扫码加入“考研学习笔记群”
推荐阅读
经济学相关文章
标签云
经管之家精彩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