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 VIP服务 论文检测 案例库 期刊 毕业论文库
vvb
vv
cc
您的位置 > 风险管理

风险管理论文范文

浅析网络金融的风险与监管来源:人大经济论坛论文库 作者:李威 时间:2015-04-19

  

  

浅析网络金融的风险与监管

  【摘要】随着网络金融的发展,新的风险与安全问题相继出现,给金融安全和监管带来新挑战。本文介绍了网络金融出现的新风险及其成因,和具体表现,并对网络金融的安全监管提出了相应建议。 

  【关键词】技术风险 业务风险 人为因素形成的风险 


  一、前言 
  网络金融是信息技术特别是互联网技术飞速发展的产物,是适应电子商务发展需要而产生的网络时代的金融运行模式,它提高了金融服务的效率。但是在网络金融用户享受便捷服务的同时,网络金融的安全问题也相伴而来。随着网络金融的发展而产生的新的风险,使金融安全与监管面临新的挑战。 
  二、网络金融还面临着技术风险、业务风险和人为因素形成的风险 
  网络金融的经营理念、经营模式与传统金融行业不完全相同,使得网络金融除了具有传统金融业经营过程中存在的流动性风险、信用风险、利率风险和汇率风险等之外,由于网络金融涉及通讯、设备和管理等许多方面,因此网络金融还面临着技术风险、业务风险和人为因素形成的风险。 
  网络金融技术涉及的风险包括技术安全风险和技术选择风险。技术安全风险来自三个方面:一是计算机系统停机、磁盘列传破坏等不确定性因素;二是来自网络外部的数字攻击;三是计算机病毒破坏等因素。技术选择风险是指网络金融业务的开展必须选择一种成熟的技术解决方案来支撑,否则可能因技术选择的失误使整个系统面临安全风险。近年来,黑客的攻击活动正以每年10倍的速度增长,计算机网络病毒通过网络进行扩散与传播是单机的几十倍,一旦某个程序被感染,则整台机器、整个网络也很快被感染,破坏力极大。在传统金融中,安全风险可能只是带来局部损失,但在网络金融中,安全技术风险会波及整个网络。 
  业务风险包括信用风险、支付和结算风险及法律风险。信用风险是指网络金融交易者在合约到期日不完全履行期义务的风险。网络金融服务方式的虚拟性使交易、支付的双方互不见面,只是通过网络发生联系,这是金融机构对交易者的身份、交易的真实性验证的难度加大,增大了交易者之间在身份确认、信用评价方面的信息不对称,从而增大了信用风险。对支付和结算风险来说,由于网络金融服务方式的虚拟性,金融机构的经营活动可突破时空局限,打破传统的金融分支机构及业务网点的地域限制;并且能向客户提供全天候、全方位的实时服务,从而使网络金融的经营者或客户通过各自的计算机终端就能随时与任何一家客户或金融机构办理证券投资、保险、信贷、期货交易等金融业务。这是网络金融业务环境在地域具有很大的开放性,并导致网络金融中支付、结算系统的国际化,从而大大提高了结算风险。法律风险是指由于网络金融立法相对落后和模糊而导致的交易风险。目前的金融立法框架主要是针对传统金融业务,缺少有关网络金融的配套法规,如对客户个人信息的保护、信用卡使用的规范等,出现了以网络为手段的犯罪,如网上交易诈骗、网络信用卡欺诈、个人信息被窃取、网络洗钱等。 
  人为因素形成的风险是指由于部分工作人员安全观念淡薄,安全管理制度不能真正落实,缺乏应有的网络安全意识,认识不到执行制度的紧迫性和重要性,导致网络金融风险的产生。如在网络金融交易没有就安全预防问题向客户进行足够的宣传教育,客户在非安全的电子传送管道中使用个人信息(如信用卡密码,银行卡号),客户的账户就有可能被犯罪分子利用。 
  三、网络银行的发展及产生的特殊风险使得对其的监管复杂化 
  监管当局不仅需要参照传统银行的监管标准进行一般的风险监管而且还要根据网络金融的特殊性进行技术性安全与管理安全的监管。对网络金融的监管,可以从网络金融风险产生的原因及种类方面进行思考分析,制定出符合其特殊性的相应的监管措施。 
  在我国,经济信息化程度不高,网络金融的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因此我国对网络金融业务的监管应采取慎重态度,既不限制它的发展又不能放弃监管,通过适当的金融监管,促进我国网络金融更好更快地发展。具体措施如下: 
  (1)完善现行法律,补充适用于网络金融业务的相关法律条文。既要对现有法律不适应的部分进行修订和补充,又要对未来发展情况进行预测,分析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先行立法保护,减少网络犯罪的发生。 
  (2)结合网络金融业务的特点,完善现行业务营运监管办法。要从业务经营的合法合规性、资本充足性、资产质量、流动性、盈利能力、管理水平和内部控制等方面根据网络化条件来适时进行调整、补充,构造一个符合网络金融生存、发展的金融监管指标体系和操作系统。 
  (3)督促开展网络金融业务的金融机构强化内部管理,从内控制度入手降低金融风险。以中国工商银行为例,中国工商银行建立了公司治理架构及风险监控体系,通过一体化风险管理规划、风险审议和风险监督流程,监控所有业务的各类风险。在全行范围内建立健全了监控流程,采用不同方法达到风险管理和风险承担之间的平衡。这些监控流程与方法,围绕不同的业务领域、地域分行、垂直支持单位(包括风险管理、财务规划信息技术系统、人力资源、合规与法律事务)和内部审计而设计。同时,董事会通过相关委员会对全行风险管理职能实施整体监督。 
  (4)加强金融监管部门的技术力量,提高监管水平,不断完善和提高网络安全技术,如防火墙技术,加密技术。防火墙技术是将内部私有网络和外部网络进行隔离,能防止部分外部攻击者对内部网络的入侵。而加密是实现信息保密的重要手段。 
  (5)密切与其他国家监管机构的联系,提高网络金融的监管效率。加强与网络金融发展较好的国家之间的交流,引进先进的监管理念、技术和人才。 


参考文献:
     [1]张铭洪,张丽芳主编.网络金融学[M].科学出版社出版,2000.   [2]陈进主编.网络金融服务[M].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2011.   [3]秦成德,麻元元,赵青等编著.网络金融[M].电子工业出版社出版,2002.   [4]陈进,崔金红编著.电子金融服务[M].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1999.​     

  
  
相关论文

最新论文

推荐论文

gg3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