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baijiafei
2079 2

[其他] 何志毅:我没有出卖光华的利益 [推广有奖]

  • 0关注
  • 0粉丝

硕士

本科生

97%

还不是VIP/贵宾

-

威望
0
论坛币
374 个
通用积分
1.3500
学术水平
0 点
热心指数
0 点
信用等级
0 点
经验
132 点
帖子
33
精华
0
在线时间
172 小时
注册时间
2006-10-26
最后登录
2024-4-2

+2 论坛币
k人 参与回答

经管之家送您一份

应届毕业生专属福利!

求职就业群
赵安豆老师微信:zhaoandou666

经管之家联合CDA

送您一个全额奖学金名额~ !

感谢您参与论坛问题回答

经管之家送您两个论坛币!

+2 论坛币


[纵深]何志毅:我没有出卖光华的利益

南方周末    2007-11-29 11:24:49

  □本报记者 苏永通 实习生 邓江波 发自北京
  
  南方周末:决定免去你职务的是院长办公会,你在公开信里明确指向张维迎院长,为何只针对他?

  何志毅:首先他这个人个性比较强烈,我只能这么讲,在光华起到主导作用。大家有公论,总体上,光华的民主氛围是不够的。

  在党政联席会之前,他和书记、两个副院长找我谈话,主要是我和他本人进行辩论和解释。其他三个人都不说话。他说了很多对我工作的意见,包括其他的一些工作评价我认为也是不公平的。我个人认为他在这个事件上的主导作用是相当强烈的。

  南方周末:光华学院认为你滥用职权,导致学院利益受损,是否属实?

  何志毅:它可能暗指知识产权,这个问题涉及法律问题,表述应当比较严谨,在公开信中我已经表述。第二损害光华的经济利益,股权被别人拿走了。其实是人家拿刊号对我们进行投入,没刊号,这个刊物几乎办不下去了。我们和北大出版社申请了4年拿不到。这是合作共赢的局面。

  不管谁办杂志,首先肯定不是为了营利。现在是连合法身份都没有,公司也还在注册,杂志也在事业改企业。我们商量好,如果改企业,北大和河南出版集团的股权是50∶50,因为杂志公司注册在河南,所以北京还要成立一个运营公司,在运营公司里,北大是绝对控股的,这些都是商量好的,有文件可以证明。我觉得河南方面很大度,很友好。社长让别人当,这是说我出卖光华利益的一个理由,我们和出版社反复商量,因为是合作,主编与社长职务只能一方担任一个,我们认为更重要的是我们对内容的掌控和质量的把握。内容主动权应该牢牢掌握在北大这边(北大出版社),所以选择了主编的职务。

  南方周末:改变主办单位这样的大事,光华学院是否知情?

  何志毅:杂志实行编委会负责制,重大决策都是编委会来决定,但并不是很正式的机构,小事情商量一下就决定了。

  并不是说我独断专行,没有请示光华管理学院的领导。从历史沿革来看,这本杂志并没有实行过光华管理学院领导下的负责制。除了编委会成员之外,光华没有任何领导关心过杂志的事。

  南方周末:或者就程序而言,你认为,院领导与你的沟通充分吗?

  何志毅:很不充分,因为我在主任位置上基本十年,结果他找到这个理由,说我令《北大商业评论》失去主办权,11月13日下午四点多找我谈话,我已经当面一件件解释过了,一天的时间就把我免职了。你不是应该把事实调查更清楚,尊重历史的沿革吗?

  南方周末:之前有没有打过电话或者采用其他方式?何志毅:我非常不理解的就是这个。我非常不理解。张(之前)从来没找过我。

  南方周末:那天找你,你什么感受,惊讶?

  何志毅:很惊讶,我得知这种决定,更惊讶。从杂志创刊到今天,基本没关心过我们。

  南方周末:那当面沟通说了什么?

  何志毅:要求我第二天在光华管理学院党政联席会议上,检讨,主动辞职,就不追究我的责任。我没有同意。

  南方周末:你认为从程序上光华无权免去你的案例中心主任职务,当时你上任是光华任命的吗?

  何志毅:我没有得到任何任命,反正就从别人手中接过活来。案例中心是北大校级的虚体研究机构,它最终的任免应该是通过学校来进行,至少说,我至今为止没有看到过学校关于虚体研究机构的管理和干部任命办法。但根据学校的惯例,我们院里还有好几个教授也担任了校级虚体机构的负责人,是学校任命的。

  南方周末:案例中心用商业运作模式,涉及经济利益,有没有做超出边界的事情?

  何志毅:我们肯定有警惕,我们不是产业机构,我们也只做我们能做的,比如企业横向课题和企业咨询,以及杂志。我敢做杂志,是因为有案例中心六年的基础,资源可以共享。杂志收入也弥补案例中心的经费,案例中心的研究成果也供杂志使用。南方周末:案例中心和杂志,两者财务分开吗?

  何志毅:分开,有时候也不是很规范。

  南方周末:有些舆论认为,光华对你的处理已经很“仁慈”,只是免去你案例中心主任职务,保留你杂志的执行主编,你怎么看?

  何志毅:我不认为,案例中心与杂志现在是不可分割的整体,要分割也得有一段时间,我曾建议他们缓一缓,调查清楚,再处理,我们再做有关的剥离和重组的工作。另外,在对我免职的会上,张维迎要求我把刊号撤回来,我说撤回来就不是正式刊物了,也没有出版社敢再以书代刊了。他说变成内刊,甚至冷冻停刊也在所不惜。我解释了这里有对读者、作者、广告客户、集团订阅客户、相关合作单位、员工的责任。其实我的所谓执行主编职务很快就会干不下去。即使能干,我也会在处理完善后事宜就辞职,这是显然的结果。

  南方周末:如果真有人来查账,或者光华采取法律行动,你有信心吗?

  何志毅:我有信心。

  南方周末:历次光华风波,张维迎总处于风浪中心。按照张维迎的说法,光华高速发展必然面临很多问题,有些脓包必须忍痛割掉。

  何志毅:其他的事件我不敢评价,但是我肯定,案例中心和北大商业评论不是脓包,不是现在需要改革的地方。它之所以有一些模糊的边界,那恰好是大学宽松的环境和氛围导致的特殊现象。我认为,一个领导上台后用一些他得心应手的人,是正常的事情。但是大学这样的特殊环境,如果院长换人,就以工作为理由把虚体机构的人也都轮换一遍,会对北大的学术氛围,教师长期的学术和教研积累造成很大的破坏,使得学校的人事矛盾更加激烈。

  南方周末:目前光华有60%的海归,这样优质的师资结构国内少有。你怎么看光华的人事改革?

  何志毅:对此不想评价。有些东西不是改不改而是怎么改的问题。要改革,也应该和谐。

  南方周末:对于张维迎院长的管理能力,你能客观评价一下吗?

  何志毅:我正处于风波之中,不好评价。可能不客观、不公正。

  南方周末:作为院长,你觉得他应该跟教授保持怎样的关系?

  何志毅:我只想简单回答,大学校长或者院长,应该比较包容,尤其是北大提倡兼容并包,尽量发挥教授和各个委员会的作用。让教授在院内事务中有更多的参与权、知情权和表达权。

  南方周末:你现在对光华还有什么要求?

  何志毅:我现在惟一的要求是当着全院老师的面,让我申辩,我没有出卖光华的利益。但院里从对我免职起至今没有给我机会,我觉得很悲哀。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关键词:何志毅 光华管理学院 北大商业评论 南方周末 管理学院 光华 何志毅 张维迎

多做,少说!
沙发
citytree 发表于 2007-11-29 22:27:00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南方周末:改变主办单位这样的大事,光华学院是否知情?

何志毅:杂志实行编委会负责制,重大决策都是编委会来决定,但并不是很正式的机构,小事情商量一下就决定了。

呵呵,比较搞笑。很明显何不是个教授,是个商人。

使用道具

藤椅
flytom 发表于 2007-11-30 01:49:00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看看张维迎的表演

张维迎的简历造假(附证据)更新版 

http://tyls007.blog.sohu.com/71674537.html

一:获得牛津大学硕士学位时间造假

    光华官方网站上的张维迎的中文简介http://www.gsm.pku.edu.cn/wuan1/zhangwy.html,从中可以看到“1990年9月入牛津大学,读书,1992年获经济学硕士学位(M. Phil.), 1994年获博士学位(D. Phil.)”(见附件一)。这个简历是张维迎的没有当上光华正院长以前的。他当上光华正院长后的中文简历是http://www.gsm.pku.edu.cn/viewfaculty.asp?tid=15。其中教育背景部分已经把“1992年获经济学硕士学位(M. Phil.), 1994年获博士学位(D. Phil.)”部分变成“1990.09-1994.08 ,牛津大学读经济学硕士、博士学位”。他当上光华正院长后的英文简历是http://www.gsm.pku.edu.cn/en/faculty_detail.asp?tid=15#General,其中仍然是“He received his M. Phil. in economics in 1992 ”(见附件二)。

    牛津大学学位授予办公室主任Dr. David Brown 提供的证明文件(见附件一)显示张维迎是在1994年7月30日获得硕士学位。

    因此,张维迎简历中“1992年获经济学硕士学位(M. Phil.)”存在造假。

二:获奖信息造假

    光华官方网站上的张维迎的简历中提到他在牛津大学时期获得的一个奖:“硕士论文曾获1992年牛津大学经济学研究生最佳论文奖 (George Webb Medley Prize for the best thesis)。”对于该奖,在张维迎回国早期的几篇论文中的唯一一篇带有详细个人简介的论文《从现代企业理论看国有企业改革》(价格与市场,1995,(2))的作者小传中有如下文字:“在牛津大学读书期间,1992年因对企业理论研究的贡献,获牛津大学经济学研究生最佳论文奖 (George Webb Medley Prize for the best thesis)该奖为牛津大学所设的唯一的经济学研究生论文奖,每年授一名)”(见附件四)

     通过Google搜索发现芝加哥大学的经济学家Robert Shimer在其个人简历中(http://home.uchicago.edu/~shimer/shimer.pdf)也出现了“1992 : George Webb Medley Prize for best M.Phil. thesis and George Webb Medley Prize for best written examination, Oxford University.” Shimer 教授是耶鲁大学的学士,牛津大学的硕士,MIT的博士,现在是芝加哥大学教授,经济学顶级刊物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的主编之一。

    根据张维迎论文的作者简介中描述的“每年授一名”。可以推断张维迎和Robert Shime教授肯定有一个人说了假话。因为张维迎自称“每年授一名“的奖不可能同时授给两个人。

    本人致信Shimer教授,询问他是否得到1992年George Webb Medley Prize for best M.Phil. thesis,Shimer教授回信表示他可以确认他自己获得了1992年的George Webb Medley Prize for best M.Phil. thesis 和 George Webb Medley Prize for best written examination 两个奖。对于张维迎是否同时也获得了1992年的George Webb Medley Prize for best M.Phil. thesis,Shimer教授表示由于年代久远,他已经记不清楚(见附件五)。

    因此,张维迎在获奖信息上造假:要么他和Shimer教授同时获奖,该奖就不是“每年授一名“;要么他根本没有得奖。

三:编造不存在的书作为自己的著作:

    在国内出版的张维迎的博士论文英文版(收入《中国留美经济学会博士论文集》,1995,)的作者简介中(见附录六),张维迎提到自己出版了一本著作《中国经济转轨》(与易纲、迟福林合编,英国牛津大学出版社,1994)。牛津大学出版社书目查询的地址:http://www.oup.co.uk/search/?view=bookSch上进行检索,未发现这本书。用百度和Google搜索此书,在国图和上图搜索此书,在易纲、迟福林的个人简介都没有发现这本书。

     因此,张维迎编造不存在的书作为自己的著作。

 

总结:

    迎教授在自己的简历中存在严重的造假行为。对于一位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的院长,一位向企业宣传诚信的“著名“经济学家。一位教育学生“讲诚信”的教师,自己却存在这严重的造假行为,给青年学生带来了极坏的影响。他的这种做法已经严重违背了一位教师和科学工作者的职业道德,建议北京大学有关方面严肃查处,以净化学术空气。

附件一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附件二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附件三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附件四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附件五 

Dear XXX:
I won both the thesis prize and the examination prize in 1992.  One or both prizes may have been shared--I honestly do not recall.  I am sorry I cannot help more.
Sincerely,
Robert Shimer

附件六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使用道具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微信群
加好友,备注ddjd
拉您入交流群

京ICP备16021002-2号 京B2-20170662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2788号 论坛法律顾问:王进律师 知识产权保护声明   免责及隐私声明

GMT+8, 2024-4-26 1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