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loveky88
1091 4

[价值分析与交易技术] 为什么中资看得懂却学不会浑水手法 [推广有奖]

  • 2关注
  • 1粉丝

讲师

29%

还不是VIP/贵宾

-

威望
0
论坛币
83 个
通用积分
3.0797
学术水平
0 点
热心指数
0 点
信用等级
0 点
经验
1832 点
帖子
45
精华
0
在线时间
831 小时
注册时间
2017-3-28
最后登录
2023-7-18

+2 论坛币
k人 参与回答

经管之家送您一份

应届毕业生专属福利!

求职就业群
赵安豆老师微信:zhaoandou666

经管之家联合CDA

送您一个全额奖学金名额~ !

感谢您参与论坛问题回答

经管之家送您两个论坛币!

+2 论坛币

最近,把辉山乳业打得奄奄一息的浑水再次扬名香江。事后,朋友圈里开始疯传关于浑水的调研手法,许多公号的文章开始质疑,为什么那么多投资者之前没有像浑水那样发现问题?

  对此类文章,我只能说,抓足了眼球,也提出了问题,但是很遗憾,对大部分中资投资机构来说,真的也就是过过眼球罢了。浑水的报告几个月之前就传遍了市场,但是仍然有大量的机构中招,特别是中资机构,还为数不少。

  这里的中资,包括国企,也包括一些民营的资产管理公司。

  首先,我并不认为中国的投资者不知道浑水的这些调研方法。朋友圈文章所介绍的浑水调查方式,其实早在几年前,浑水创办之初,已经有中国的财经媒体做了非常详尽的报道。甚至在更早一些年代,中国早期的财经调查记者所采用的调研手法,和浑水如出一辙。

  那么,难道是中国的股票分析师比老外笨,用同样的方法,却得不出类似的结论吗?非也。在投资领域,全世界最难的CFA考试,现在几乎已经成了中国考生的天下。可以想象,在投资分析领域,中国人的聪明程度并不输给老外。

  但为什么浑水能用这些调研手法判处辉山死刑,而那么多的中国投资者,特别是中资银行,却没有发现问题?

  或许让我说得更浅白一些,这些在海外实际上是稀松平常的调研手法,但对于中国的投资者来说,的确很难实施。我并没有长他人志气,灭自己威风的意思。而是身边众多活生生的案例,很容易让人得出这一结论。

  等级观念与激励缺失

  中国不乏有能力有经验的分析师,但是很遗憾,能冲破等级观念,敢于提出自己独立见解的分析师不多。

  很多时候并不是分析师的错,而是因为他们在接到调研任务的那一刻,实际上已经从老板的脸上获得了某种暗示:这个项目是一定要投的,你别太花时间研究了,你就是去实地走走过场,然后提交一个可行性报告给我签字走流程就行。

  有时老板体现出来的是另一种态度:这个项目我不好直接拒绝对方,你替我去考察一下,就当是给对方一个面子,但是别太认真了,最好写得负面一些,好让我把这个投资项目推脱掉。

  这种奇怪的等级观念无论是在买方还是卖方,都普遍存在。特别是在一些大型国企中尤其盛行。这就好比一个记者要去调查一个新闻事件,但是主编告诉他,上头交待过了,这事只能往好了写,不许有负能量--试问他最终形成的文字能体现出应有的客观么?

  除了来自部门老总(或是跨部门的老总)的压力,个别研究员也不愿意真的得罪企业,以免日后再也难以获得与企业管理层沟通的机会。

  此外,大部分中资的公司都没有真正建立起公平的奖惩机制。"聪明"的研究员当然会察颜观色,如果是基金经理或是CIO喜欢的票,大多人会想,自己还是跟风捧场比较保险一些,反正推荐错了也不会被认为是自己的问题,有老板兜着。

  如果是基金经理不喜欢的票,推荐上去了,风险就比较大。因为如果你看对了,但基金经理有自己的主见,并不一定会买入(或是做空),研究员并不会因为自己的准确建议而得到奖赏;如果看错了,反而会给基金经理留下不好的印象。

  这一点,和一些外资及港资研究团队不同。这些海外机构更紧密地把研究员的建议和基金的业绩挂钩。比如,在这些机构里,研究员有相当的独立性,一些资深的研究员虽然行政级别上不如基金经理,但在对于某个股票发表推荐建议的时候,可以完全不用理会基金经理的态度。

  这是一种企业文化,同时也是激励机制使然。部分海外对冲基金会要求研究员自建一个模拟盘,把他所公开推荐过的股票和推荐建议体现到这个模拟盘中。到年终分红的时候,如果基金的业绩不佳,但是研究员的模拟盘业绩良好,那说明不是研究员的问题,而是基金经理没有采纳研究员的建议,这个研究员依然会得到一定的分红奖励。据说内地不少基金公司也有类似的做法,但并没有真正落实到实处--至少没有体现在分红上。

  在海外这种比较独立的氛围下,研究员在做任何决策的时候,都会更谨慎。尤其是碰上类似辉山乳业这类被唱空机构大肆做空的股票,研究员通常在做推荐建议的时候,会更客观,避免风险。但在中资机构中,如果大老板本身选择忽略这一风险,即便研究员有心提示,也往往达不到应有的效果。

  小农意识下的成本观念

  如果说等级和激励机制只是一个文化因素,很多国企和投资公司老总的陈旧成本观念,则构成调研的主要障碍。

  还记得多年前,刚到香港某大型国企工作时,我所在的部门接到一个奇怪的任务,希望我们对公司一个前线部门的投资项目进行实地考察调研。

  通常此类调研应该由内地的一个专门部门去完成,由于我们部门人手严重不足,如果不断接受此类工作,将会对本部门的正常工作造成极大影响。但由于是大老板亲自派的任务,部门老总不好直接拒绝。

  思考了一番后,部门老总开始安排我们去当地考察,要求我们在当地尽可能多住几天,带上专业相机,把项目的方方面面全部拍照留档,并且分不同时段去观察项目公司的进展,以及它的上下游企业对该公司的看法  总之,类似浑水调研的手法,我们几乎都做了一遍。

  在这期间,部门老总让秘书为我们订了当地最好的酒店,并报销了全程所有的出租车费用、所有的餐饮开支、甚至还有酒店内的洗衣服务费用。

  回来后,我们的调研报告得到了嘉奖,但我们的账单同样也令大老板瞠目--然后就再也没有类似的任务派给我们部门了。部门老总事后对我们私下说:调研开支跟整个投资项目比起来是九牛一毛的钱,但是这些老总早已习惯了"花小钱办大事"的思维,因此只要开支超过他的主观感受,他就会觉得特别痛,当然以后再也不会找我们部门承担这些额外任务了。

  不仅是国企,在那些民营企业身上也发生过类似的事情。

  除了不愿意花钱派研究员去做实地考察之外,国企在请律师、审计师等专业机构进行大型投资项目的前期尽职调查方面,也是略显小家子气。有不少中资企业老总,为了节约律师费用或是审计费用,把相关的任务安排给部门的研究员去完成,把"小钱"看得过大。此类机构根本不可能向浑水学习,派出研究员去做详细的实地考察。

  在海外,不少机构因为人手限制也不会派员去实地考察,但他们愿意花钱聘请独立的调研机构去进行尽职调查。

  缺乏对风险的敬畏

  最后,浑水的调研手法难以在中资机构中被普遍执行还有一个原因,即对风险的判断。

  大部分中资企业在做尽调时,对于风险的判断和忍受程度,往往要高于海外机构,因此这些公司即便是调研做到位,有时律师或是独立调研机构给出了意见,他们也未必会完全按调研得出的客观结论去执行。

  中资企业对风险不够敬畏,这一方面是源于长期国有体制下的权、责、利不清晰,即出现风险时,往往并没有一个具体的经济上受责罚的对象;另一方面,也是中国被市场经济洗礼的时间较短造成,很多企业家和投资者没有经历过政府都无法挽救的金融风暴,因此总是对政府之手抱有侥幸心理,认为最终政府都会解决问题。

  比如,大部分国企对于有国企背景或是地方政府支持的企业,都心怀侥幸,认为出事的概率很小;相比之下,海外机构没有这种"国有"之下的安全感意识。

  从全球的过往经验来看,国有企业违约的案例比比皆是,海外投资者认为,中国的国企或是有地方政府背书的企业,在信用上未必就会强得多。远的不说,欧猪五国(Portugal葡萄牙、Italy意大利、Ireland爱尔兰、Greece希腊、Spain西班牙合称piigs)就是一个明证。在欧债危机期间,私人投资者将所持希腊债务"自愿"减值50%,换取欧洲金融稳定机制规模扩大至1.4万亿美元,以及欧盟向欧洲银行业注资约1000亿欧元,将约90家欧洲大型银行的核心资本充足率提高至9%。

  和海外的基金经理讨论股票或是投资策略时,他们往往爱问一个问题:你说的不错,但是万一你的建议失效,有没有什么挽救措施?

  没有一个中资机构的老总爱问这个问题。

  后记:如果看完这篇文章,你觉得文章所说的情况并不符合你所在的投资公司,那么,恭喜你!

  转载自微信公众号"秦朔朋友圈"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关键词:中国投资者 中国人 投资分析 管理公司 全世界

沙发
ws3161912 发表于 2017-3-30 15:58:24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深入学习反思

使用道具

藤椅
henyu 发表于 2018-10-30 22:28:23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楼主费心了

使用道具

板凳
pzytony 发表于 2018-10-31 14:00:46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本文十分肤浅,是表面的分析。股市这趟水,深得很。分析师的套路也深的很呢,那是你讲的这样啊。人性啊,人性啊。未从制度,以及制度引导的人性角度分析,都是枉然的。

使用道具

报纸
gsj1101 在职认证  发表于 2020-4-7 13:59:01 来自手机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关键中国没有做空机制,调查清楚了也没钱赚,动力不够而已

使用道具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微信群
加好友,备注jr
拉您进交流群

京ICP备16021002-2号 京B2-20170662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2788号 论坛法律顾问:王进律师 知识产权保护声明   免责及隐私声明

GMT+8, 2024-4-26 23: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