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变逻辑学与《道德经•第一章》

laoxian2011

凡事物之生存、动变、发展、消亡,都有其内在自具的逻辑。研究事物的动变逻辑的哲学,称为动变逻辑学。动变逻辑学与中国传统哲学中关于“道”(特别是“天之道”)的研究有着许多的相通之处,下面以《道德经•第一章》为例进行说明。

从动变逻辑学的角度看,“道”就是事物动变的趋向与过程,既包括动变的现实趋向与过程,也包括动变的可能趋向与过程。

事物动变自具自行的道,可称为“天之道”,亦可称为“天因”。人对道的认知、把握、表达,可称为“所知之道”,亦可称为“人因”。从哲学的角度看,“天人因合方为理”,即只有人对道的认知、把握、表达与道自身相符合、相一致时,才有所谓的“理”,《道德经》将其称为“可道”。在“理”或者“可道”之外,还有两种情形:一是合乎“天之道”但不合乎人对道的认知,《道德经》将其称为“恒道”或者“常道”;二是不合乎“天之道”但合乎人对道的认知(这意味着人对道的认知已出现了一定的错误或说偏差)。

事物在“无”“有”之间的异同与转化,是动变逻辑的核心内容之一,也是《道德经》所谓的“众妙之门”。

从动变逻辑学的角度看,《道德经•第一章》可翻译如下:

1、“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动变的趋向和过程,是可以被认知、把握的;但一般被认知、把握的“道”,只是其“可道”的部分(动变的现实趋向与过程),而非其“恒道”(动变的可能趋向与过程);

2、“名,可名也,非恒名也。”——对“道”的认知、把握、表达,是可以被认识、命名的;但一般被认识、命名的,是其“可名”的部分(即“人因”与“天因”相符合、相一致的部分),而非其“恒名”(“人因”达致与“天因”完全符合、一致的状态);

3、“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无”命名的是诸事物始生(以及始生之前)的过程及样态,“有”命名的是诸事物自生自实自动自变(和互生互实互动互变)的过程及样态。

4、“故恒无欲【“欲”似为赘字】也,以观其眇(妙);恒有欲【同前】也,以观其所噭()。两者同出,异名同谓。玄之有()玄,众眇(妙)之门。”——所以,要经常观察、体认事物“无”的过程及样态,以认识、把握事物生灭变化的奥妙;也要经常观察、体认事物“有”的过程及样态,以认知、把握事物存续与动变的界线、端倪。“无”与“有”同为“道”的组成部分,是在用不同的名称来表达同一内容与过程。事物在“无”“有”之间的异同与转化,说起来可谓“玄之又玄”,实际上乃是所有事物生灭变化的奥妙所在。

8.7378 22 5 关注作者 收藏 2023-01-15   阅读量: 2915

评论(5)

sdpjl
2023-01-25
矛盾律,否定之否定。
0.9981 1 0 回复
C2HINA
2023-01-22
时空间 人 事 物,
0.0000 0 0 回复
C2HINA
2023-01-22
凡、事、物、
0.0000 0 0 回复
wslfz
2023-01-18
谢谢分享,玄之又玄
0.0000 0 0 回复
uandi
2023-01-17
古代使用名词跟现代不同,古人也没有给出定义。西方除了发展出哲学,最重要是发展出逻辑学,在 ,在正常情况?,后来的人接受到的知识会比前人多,但东西方之前的文明交流不算深入,所以要西方学者完全明白古代中国的文明是比较难,不光西方,就算现代中国人很多都不了解古代中国文明,我们看看中国人,再看看日本人,韩国人,台湾人,香港人,东南亚的华人社会就知道其实是有分别的。古人文明的累积没有后人多,后人了解古人难最主要是没有传承,而且中间很多事物和文化丧失,最明显莫如普通话,没有入声,而且翘舌头,再看看其它省份的语言,尤其是南方省份的语言,很多还保持入声。回到楼主的主题,孔子学说也好,老子学说也好,易经也好,我们可以看出他们都没有现代西方哲学那么严密,西方学说很注重定义。但古人的学说其实渗入很多做人处世的经验,这些不是纯学术,但很实用。何谓道?众说纷纭。何为名?各说各的。 我们只能用现代的知识试图去思考作者的思路,就像破案一样。为什么作者只举出道和名,足够了?没有其它了?如果是这样,就是作者将大多数的事情或者学问分成两大类认为这就可以涵盖全部或者大部分的当时他知道的事情和学问了。如果循这条思路去想,道可能是大自然运行和社会人事运行的规则。而名就是万事得此名称的原因是因为其具有的性质。然后可道也,可以解释为可以道出,就是一般人明白的道(常识),或者可以说明的道(常识)。非横道也,用了非字,说明作者不同意,或者有相反的意义,除非(非)另有解释。按正常意义,作者表示的这就不是恒道,这是(恒)道的恒代表什么,暂先不谈,但作者的思路应该是一般人所作所为和认知,或者一般人认为合理而且明白的知识,其实不是恒道。由于古人做学问没有现代人严谨,这并不是说他们不聪明,是有当时社会和人的处事和认知的原因,例如古代风水都留了一手,不会全部公开的。这就做成里面存在了大片空白,只能参考很多当时的史料和书籍去了解其语意。例如粤语方言(事头)是老板的意思。出自关汉卿《桃花女》,其实是宋朝人的用语。我们可以尊重古人的智慧和学说,但没有必要盲目迷信认为古人的四书五经就是圣经,不能违背,西方人理性多了,他们会研究古人学说,但不会盲目迷信。所以一直都有新的学说提出来。反观中国人因为某些原因就很喜欢盲目迷信,于是永远停留在某一阶段,新瓶旧酒,花时间去做无用功,甚至争论不休面红耳赤,极为无聊。而且喜欢扣帽子斗人,非常恐怖,这根本不是学术,是邪术。要洗脑,只能一种思想,这种氛围,要进步,难矣哉。
0.9981 1 0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