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析《道德经》中的“德”

laoxian2011

在通行本《道德经》中“德”总计出现45次(含书名在内),涉及德的类型(11次)、德的上下有无(12次)、德的特征(9次)、德的功能(2次)、德与道的关系(3次)、德者(1次,另有“同于德者”1次)、对待德的态度(5次)、德对人的态度(2次)。具体情况如下:

一、《道德经》中提及的德的类型

1、“玄德”出现4次,分别为:

【第十章】生之、畜(xù)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zhǎng)而不宰,是谓玄

【第五十一章】故道生之,畜之。长之、育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zhǎng)而不宰,是谓玄

【第六十五章】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知此两者,亦稽(jī)式。常知稽式,是谓玄。玄深矣,远矣,与物反矣,然后乃至大顺。

2、“常德”出现3次,分别为:

【第二十八章】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常不离,复归于婴儿。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不忒(tè),复归于无极。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乃足,复归于朴。

3、“孔德”出现1次,即:【第二十一章】孔之容,惟道是从。

4、“广德”“建德”各出现1次,即:【第四十一章】上若谷,大白若辱,广若不足,建若偷,质真若渝(yú)。

5、“不争之德”出现1次,即:【第六十八章】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善用人者为之下。是谓不争之,是谓用人之力,是谓配天古之极。

二、《道德经》中提及德的上下有无

1、“上德”出现3次、“下德”出现2次,分别为:

【第三十八章】上,是以有;下不失,是以无。上无为而无以为,下为之而有以为。

【第四十一章】上若谷

2、“有德”“无德”各出现2次,分别为:

【第三十八章】上,是以有;下不失,是以无

【第七十九章】有司契,无司彻。

3、“不德”“不失德”各出现1次,即:【第三十八章】上,是以有;下不失,是以无

4、“失德”另出现1次,即:【第三十八章】故失道而后,失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三、《道德经》中提及德的特征

1、“德善”“德信”各出现1次,即:【第四十九章】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信。

2、“德之贵”出现1次,即:【第五十一章】道之尊,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

3、“其德乃”出现5次,即:【第五十四章】修之于身,其乃真;修之于家,其乃余;修之于乡,其乃长(zhǎng);修之于国,其乃丰;修之于天下,其乃普。

4、“含德之厚”出现1次,即:【第五十五章】含之厚,比于赤子。

四、《道德经》中提及德的功能

“德畜之”出现2次,即:【第五十一章】道生之,畜(xù)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道之尊,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畜之。长之、育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

五、《道德经》提及的关系

1、后世书名为《道德经》

2、“失道而后德”出现1次,即:【第三十八章】故失道而后,失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3、“尊道而贵德”出现1次,即:【第五十一章】道生之,畜(xù)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

六、《道德经》提及“德者”

“德者”出现次,即:【第二十三章】故从事于道者,道者同于道,者同于,失者同于失。

在同一章中“同于德者”出现1次,即:【第二十三章】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同于者,亦乐得之;同于失者,失亦乐得之。

七、《道德经》提及对待德的态度

1、“同于德”出现2次,即:【第二十三章】故从事于道者,道者同于道,者同于,失者同于失。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同于者,亦乐得之;同于失者,失亦乐得之。

2、“重积德”出现2次,即:【第五十九章】治人事天莫若啬(sè)。夫唯啬,是谓早服。早服谓之重(chóng)积,重积则无不克,无不克则莫知其极,莫知其极,可以有国。

3、“抱怨以德”出现1次,即:【第六十三章】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报怨以

八、《道德经》提及德对人的态度

1、“德亦乐得之”出现1次,即:【第二十三章】故从事于道者,道者同于道,者同于,失者同于失。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同于者,亦乐得之;同于失者,失亦乐得之。

2、“德交归焉”出现1次,即:【第六十章】以道莅(lì)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伤人;非其神不伤人,圣人亦不伤人。夫两不相伤,故交归焉。

附:《道德经》中出现“德”的章节

《道经》

【第十章】载(zài)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婴儿乎?涤除玄览,能无疵乎?爱民治国,能无知(zhì)乎?天门开阖(hé),能无雌乎?明白四达,能无为乎?生之、畜(xù)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zhǎng)而不宰,是谓玄

【第二十一章】孔之容,惟道是从。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yǎo)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阅众甫。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以此。

【第二十三章】希言自然。故飘风不终朝(zhāo),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故从事于道者,道者同于道,者同于,失者同于失。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同于者,亦乐得之;同于失者,失亦乐得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第二十八章】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常不离,复归于婴儿。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不忒(tè),复归于无极。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乃足,复归于朴。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zhǎng)。故大制不割。

【第三十八章】上,是以有;下不失,是以无。上无为而无以为,下为之而有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rǎng)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失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bó)而乱之首。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是

【第四十一章】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颣(lèi)。上若谷,大白若辱,广若不足,建若偷,质真若渝(yú)。大方无隅(yú),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夫唯道善贷且成。

【第四十九章】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信。圣人在天下歙歙(xīxī),为天下浑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

【第五十一章】道生之,畜(xù)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道之尊,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畜之。长之、育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zhǎng)而不宰,是谓玄

【第五十四章】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子孙以祭祀不辍。修之于身,其乃真;修之于家,其乃余;修之于乡,其乃长(zhǎng);修之于国,其乃丰;修之于天下,其乃普。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国观国,以天下观天下。吾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

【第五十五章】 之厚,比于赤子。蜂虿(chài)虺(huǐ)蛇不螫(shì),猛兽不据,攫(jué)鸟不搏。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全作,精之至也。终日号而不嗄(shà),和之至也。知和曰常,知常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气曰强。物壮则老,谓之不道,不道早已。

【第五十九章】治人事天莫若啬(sè)。夫唯啬,是谓早服。早服谓之重(chóng)积,重(chóng)积则无不克,无不克则莫知其极,莫知其极,可以有国。有国之母,可以长久。是谓深根固柢(dǐ),长生久视之道。

【第六十章】治大国若烹小鲜。以道莅(lì)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伤人;非其神不伤人,圣人亦不伤人。夫两不相伤,故交归焉。

【第六十三章】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报怨以。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

【第六十五章】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知此两者,亦稽(jī)式。常知稽式,是谓玄。玄深矣,远矣,与物反矣,然后乃至大顺。

【第六十八章】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善用人者为之下。是谓不争之,是谓用人之力,是谓配天古之极。

【第七十九章】和大怨,必有余怨,安可以为善?是以圣人执左契,而不责于人。有司契,无司彻。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5.8600 19 0 关注作者 收藏 2023-04-17   阅读量: 1505

评论(0)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