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亲民”】
〔徐爱录•1〕“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如保赤子”。“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此之谓民之父母”之类。皆是“亲”字意。“亲民”犹孟子“亲亲仁民”之谓。亲之即仁之也。百姓不亲,舜使契为司徒,敬敷五教,所以亲之也。尧典“克明峻德”便是“明明德”。“以亲九族”,至“平章协和”,便是“亲民”,便是“明明德于天下”。又如孔子言“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便是“明明德”。“安百姓”便是“亲民”。说亲民便是兼教养意。
【“亲其亲”“如保赤子”“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此之谓民之父母”“亲亲仁民”“敬敷五教”“以亲九族”“平章协和”“明明德于天下”“修己以安百姓”“兼教养”。——这里的“亲”有如下几个特征:一、情感性,如“亲其亲”“如保赤子”“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二、差等性,如“亲其亲”“敬敷五教”“以亲九族”为根基、“平章协和”“明明德于天下”“修己以安百姓”为其发扬光大;三、阶段性,“亲其亲”“以亲九族”(第一阶段:亲九族而致九族亲)、“平章协和”(第二阶段:亲众而致众亲)、“明明德于天下”“修己以安百姓”(第三阶段:亲天下而致天下亲);四、普遍性(可普及性),如“如保赤子”“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此之谓民之父母”“仁民”“平章协和”“明明德于天下”“修己以安百姓”;五、主动性,“亲其亲”“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此之谓民之父母”“亲亲仁民”“修己以安百姓”;六、统治性(以上御下),如“民之父母”“敬敷五教”“平章协和”“以安百姓”“兼教养”。】
【“安百姓”(使百姓安)便是“亲民”(爱民、为民、惠民、利民)。】
【亲民而未必民亲——想望未必就是实际。】【成就个人功业,明德亲民(而民亲爱之)或亦可也;推动社会历史发展,明德亲民(而民亲爱之)远未足也。】
【“明德”即道心、理心、心灵、灵魂、内心、心之上达者(形上之心);情、欲等是肉心、杂心、外心、蒙蔽之心(事事物物/枝枝叶叶之心)、心之下学者(形下之心)。——宋明理学中到处可见的“心之二分(理、欲二分)”说有其合理处,但二者实属同类,其异不及于本质。“理”属认知类意识,多属知性;“欲”属情志类意识,多属感性;二者有分、有合,相互渗透、包含、转化,决非判然二分、截然迥异。】
【“至善”论】
〔徐爱录•2〕于事事物物上求至善,却是义外也。至善是心之本体。只是明明德到至精至一处便是。然亦未尝离却事物。本注所谓“尽夫天理之极,而无一毫人欲之私”者,得之。
【儒家所谓“事事物物”乃是道德践行中的诸事、诸物,非本体论、认识论所指称的诸事物;同理,儒家所谓的“理”乃是道德伦理中的“理”,非客观事物自身固有的“理”(即其本质、规律)。】
〔徐爱录•4〕至善只是此心纯乎天理之极便是。
〔薛侃录•7〕无善无恶者理之静。有善有恶者气之动。不动于气,即无善无恶。是谓至善。
【此处所谓的善、恶、理皆属道德伦理范畴,故可互相界说。】【善恶之理属于伦理(意识形态),具阶级性。】
【无善无恶,非善之极、至,亦非善恶之元、初,乃是无所谓善恶,或者说混沌中杂糅善恶。】
【善恶本无明晰、绝对的界限,而是相当主观、私我的判断;至善之说,必依一定的学说、流派而可成。】
【无纯善、纯恶——善总附随“必要之恶”,恶亦伴随“未泯之善”,故至善之说,多为论者“望想”之见。】
〔陆澄录•71〕知止者,知至善只在吾心,元不在外也,而后志定。
【可达之,不可止之;可进之,不可极之;可固之,不可定之。——达、得、固、守其本,非至、止、定。】
〔陆澄录•77〕至善者性也。性元无一毫之恶,故曰至善。止之,是复其本然而已。
【性(本体论范畴)无所谓善恶(道德论范畴)。】
〔陆澄录•78〕知至善即吾性。吾性具吾心。吾心乃至善所止之地。则不为向时之纷然外求,而志定矣,而定则不扰,不扰而静。静而不妄动则安。安则一心一意只在此处。千思万想,务求必得此至善。是能虑而得矣。
〔薛侃录•35〕大学工夫只是诚意。诚意之极便是至善。
【“至善”是相对的,而非绝对的,完全的、可“止之”的“至善”是不存在的。】【至善可以在一定范围内合于天理,但它并不是什么天理。】
【善不是心之本体,至善自然也不是。本体无所谓“善”“恶”。性亦无所谓“善”“恶”。善恶乃是道德论范畴,是意识形态,是体系化的成见、偏见。】
【“无一毫之恶,故曰至善。”——由此可知,至善非善,“无恶”而已。】【无所谓善恶不等于无恶、不恶,而只是无知恶而作恶或说无故作(妄作)之恶。——正如,至高神不是至善神。(根本无至善之神,也无至善之人。)狼吃羊非为恶。猫吃鼠非为善。】
【“诚意”不会导致“至善”,只会减少妄作之恶(而不会杜绝所谓的“必要之恶”)。】
【“仁”“亲”“爱”“孝”等未必是善,只是会少些妄作之恶。——当“仁”“亲”“爱”“孝”等与“善”出现理念冲突时,未必是“善”胜出,而是往往会产生许多所谓的“必要”之“恶”。】
【“心”与“物”】
〔徐爱录•3〕心即理也。天下又有心外之事,心外之理乎?……都只在此心。心即理也。此心无私欲之蔽,即是天理。……此心若无人欲,纯是天理。
【“天人因合方为理”,故理在天因中,不在天因外;理以人因明,随人因而参差。由此可知,心虽映理,但理不在心中。】【王阳明所谓之理,乃是纲常伦理/道德伦理之理,此种“理”唯在于人、唯在于心。所谓天理,不过是统治阶级的夸大、痴想。】
【“仁”“义”“礼”“乐”“忠”“孝”等等,固有其合理、进步的一面,亦有其落后、反动的一面。前者虽属精华,亦当因时而变、与时俱进;后者自当摒弃,决不可敝帚自珍、抱残守缺。】【仁之弊,一在以情统政,非依物利民情;二在因亲疏而差等厚薄,无视德能勤绩;三在静守之分,漠视能动之进。礼之弊,一在仪节形式,二在繁缛隆盛,三在礼统政民。孝之弊,一在唯之,二在单向,三在无止境,四在强入政法体制。】
〔徐爱录•6〕身之主宰便是心。心之所发便是意。意之本体便是知。意之所在便是物。如意在于事亲,即事亲便是一物。意在于事君,即事君便是一物。意在于仁民爱物,即仁民爱物便是一物。意在于视听言动,即视听言动便是一物。所以某说无心外之理,无心外之物。
【在正常情况下(即大多数情况下)身之主宰是脑(不是心);从根本的意义上看,身的主宰是人在与世界互动过程中所形成的、阶段性的整体动变趋向(或倾向、指向),换句话说,人脑并非“随心所欲”地“主宰”人的身体。】【身由心(脑)决定,心(脑)由什么决定?答案是由物质(尤其是社会存在)决定。】
【心(脑)之所发便是意。意之本体便是知/知是心(脑)之本体,心(脑)自然会知。——第一,“知”离不开人与外在事物的互动互化,即离不开实践活动;第二,“知”离不开感觉、知觉、经验、表象,简言之,离不开感性认识阶段;第三,“知”离不开抽象、概括、总结、提炼,离不开概念、判断、推理,简言之,离不开思维、离不开理性认识阶段;第四,“真知”离不开实践的检验、验证。】
【意之所在便是物(对象性存在)。——王阳明所言之“物”,不是客观事物,而是具体道德观念及其践行,即是明确具体的主观事物(事务)。以此推之,其所谓“无心外之理,无心外之物”中的“物”“理”也是具体的道德观念及其在道德上的理据,即主观事物及其“理据”。】
〔陆澄录•64〕身之主为心,心之灵明是知。知之发动是意。意之所看为物。
【直接而言,身之主是心(脑),但就根本而言,心(脑)亦有其被决定、被支配的一面,而不可盲目夸大其作用。】
【知是认知类意识,其高级阶段乃是知性、理性(知性是理性的低级阶段),可代表心(脑)之灵明处。】
【意识有两种,一为认知类意识,二为情志类意识,故知是意的一部分,意不来于知。】
【意之所指是物,却未必是客观事物,亦可为主观对象。】【并非意之所指即为实之所有。在意指与实有之间存在着相当大的距离,只有在一定条件下二者才能一致、相符。】
〔薛侃录•23〕忠与孝之理,在君亲身上?在自己心上?若在自己心上,亦只是穷此心之理矣。
【理在物内,亦在人心,即在人-物的互动互化过程之中,社会之理、人伦之理更是如此。】
【凡过程必有其逻辑,其逻辑未必会完全被人所发觉、把握、理解、再现;当其在一定条件下为人所认知、把握、表达时,其内容、形式均是人化了的,亦即是在一定范围内客-主混融、杂揉了的。】
【穷心不能知理,正如探镜不可得实物。——理不在心内,正如物不在镜内。】
【人-物互动互化(实践),而后有知,知之所得不越实践之可得,故所知固有其限。】【践-知-践-知-……在这样的多次循环往复中,认知才能不断丰富、深化、推移、发展。】
【君亲师长言传而身教,始可知忠孝之理;其理若不抽象、刻板、贫乏、空疏,必有赖于践行中丰富、校验、细化、补正,其精微、权变、鲜活、生动、可行、可久之处尤为如此。】
【忠:(古代)忠于君、忠于国、忠于族、忠于理、忠于事。/(现代)忠于真理、忠于人民、忠于国家、忠于其党、忠于事业、忠于法律。】
〔薛侃录•23〕且先去理会自己性情。须能尽人之性,然后能尽物之性。
【究竟能尽人性否?专指其一点或一面或可,若指其全极难,且必要与否难知。】【能尽人之性,未必能尽物之性。——专指其一点或一面或可,若指其全极难,且必要与否亦难知。】
〔薛侃录•2〕学是学存天理。心之本体,即是天理。体认天理,只要自心地无私意。
【心之本体是人脑(不是什么天理):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也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
【知性(理性)认识是人的意识达到高级阶段的表现形式,其阶段性成果就是所谓的“理”。】
【人所言说的“理”(意识的高级阶段)乃是一种能指,而能指不必然同于所指。——人所言说的“天理”未必是“天”之理,它只是意识的一种表现形式;“私意”亦然。】
【“天理”之修、“私意”之摒,实为知性(理性)认识地位、功用的提升,情欲类意识地位、功用之降减;若因之而降减感性认识的地位、功用,则是倒水弃婴,殊为不智。】
【认知类意识包括感性意识(低级阶段)和理性认识(高级阶段);情志类意识包括情欲类意识(低级阶段)和意志类意识(高级阶段)。】【意识的分类:认知类意识,包括感性认识-(知性认识)-理性认识;情志类意识,包括情欲-(情结)-意志。】
【意识是人脑的反映整合优化的产物。】【“意识选择(人择)”的实质:概率性可在的“随机展现”及对其的把捉-放大-稳定表征。】
【认识的秩序:人与物的互动互化(实践:来源、动力)-感性认识(感觉-知觉-经验-表象)-理性认识(概念-判断-推理-理念)-实践(检验)-真理、科学理论-实践(目的、归宿)。】
【信息不校(信息的流变一般不是有意识的流变,而是自在流变;信息的流变一般不伴随信息的相互校对):信息不被接收、转译,就不会发挥其作用(不会因之改变物质和能量的存在与动变),这就是所谓的信息不校。】【钟尺不校(运动体的钟、尺各由其自身运动决定,如非相互作用-连结,其钟、尺不会相互校对):运动体不相互作用、连接,其各自的时空就不会对接、趋同,这就是所谓的钟尺不校。——由于钟尺不校,世界上并不存在统一、稳定、均匀、平直的时空。】
〔薛侃录•2〕是非之心,人皆有之。不假外求。讲求亦只是体当自心所见。
【一般所言“是非”属于本体论-认识论范畴;此处所谓“是非”乃是人伦范围内的“是非”,属于道德范畴。】
【心中之“是非”如非为成见、偏见,则不可自心中求,只可在主、客之际讲求,合则是、否则非。】
【同情、共情、推己及人、推人及己,不可直接等同于“是”“非”,至多只是影响是非诸因素的一种。】
〔薛侃录•3〕吾辈今日用功,只是要为善之心真切。此心真切,见善即迁,有过即改,方是真切工夫。如此则人欲日消,天理日明。
【为善之心真切……见善即迁,有过即改……人欲日消,天理日明。】【儒家之善,是阶级、学派之善,有其合理、进步之处,亦有其弊端、局限。可择善固持、发扬光大,但不可唯其是从、盲目扩张。】
【人欲(情欲)、天理(理性)非截然二分,而是可以相互渗透、结合、转化的。】【大体而言,情欲多属感性认识,外在、肤浅、表面、多样、多变、易逝,难以持久稳定;理性认识趋近本质、规律,更加深刻、稳定、持久、普遍。】
〔薛侃录•5〕圣人之所以为圣,只是其心纯乎天理,而无人欲之杂。犹精金之所以为精,但以其成色足而无铜铅之杂也。人到纯乎天理方是圣。金到足色方是精。然圣人之才力,亦有大小不同。犹金之分两有轻重。……才力不同,而纯乎天理则同。皆可谓之圣人。犹分两虽不同,而足色则同。皆可谓之精金。以五千镒者而人于万镒之中,其足色同也。以夷尹而厕之尧孔之间。其纯乎天理同也。盖所以为精金者,在足色,而不在分两。所以为圣者,在纯乎天理,而不在才力也。故虽凡人。而肯为学,使此心纯乎天理,则亦可为圣人。犹一两之金,此(比)之万镒。分两虽悬绝,而其到足色处,可以无愧。故曰“人皆可以为尧舜”者以此。学者学圣人,不过是去人欲而存天理耳。犹炼金而求其足色。金之成色,所争不多,则煅炼之工省,而功易成。成色愈下,则煅炼愈难。人之气质,清浊粹驳。有中人以上,中人以下。其于道,有生知安行,学知利行,其下者,必须人一己百,人十己千。及其成功则一。后世不知作圣之本是纯乎天理。却专去知识才能上求圣人。以为圣人无所不知,无所不能。我须是将圣人许多知识才能,逐一理会始得。故不务去天理上看工夫。
【圣人之所以为圣,只是其心纯乎天理,而无人欲之杂……所以为圣者,在纯乎天理,而不在才力也。】
【纯乎天理,一纯乎理性认识,二纯乎儒家道德伦理,三纯乎正心诚意格物致知。】【“纯乎天理”,一言天理可持、可久、可纯,二言圣人其高明神奇于“纯乎天理”。——“天理”如为真理,确可持久以守,持之可助建功立业,其纯则以排除干扰为限,而不可一味求纯;圣贤之高明神奇,未必以其纯一,实以其于博杂中多有专精,故“纯乎天理”之说,实属诱人妄语。】【纯乎与否之说,似只限是否张扬悖损德行之情欲?】
【才力未必加于圣贤,但亦未必减于圣贤。博学多精(认识领域)不必增其德(道德领域),亦不必损其德,因其各属不同的界域。德才兼备——兼而融之,可增其德行。】
〔薛侃录•13〕若除去了此(比)较分两的心,各人尽着自己力量精神,只在此心纯天理上用功,即人人自有,个个圆成,便能大以成大,小以成小。不假外慕,无不具足。此便是实实落落,明善诚身的事。……就自己心地良知良能上体认扩充。
【各人尽着自己力量精神,只在此心纯天理上用功,……明善诚身……就自己心地良知良能上体认扩充。】【儒家修学之法:明其人伦道德上的知性(如善、诚、仁、孝、礼等),体认扩充其知性,以知性统制其情欲、私意。】
〔薛侃录•5〕吾辈用力,只求日减,不求日增。减得一分人欲,便是复得一分天理。何等轻快脱洒?何等简易?
【“天理”人心自足,故说“不求日增”。——此说与“就自己心地良知良能上体认扩充”矛盾,因“体认扩充”本就是“增”。】【或者是,囿于体系、知性“自足”,质不增减而量上“扩充”?】
【充满矛盾的“心之(本)体”】
〔徐爱录•2〕至善是心之本体。只是明明德到至精至一处便是。
〔徐爱录•6〕性是心之体。天是性之原。尽心即是尽性。
〔徐爱录•8〕知是心之本体。心自然会知。
〔陆澄录•20〕恶人之心失其本体。
〔陆澄录•27〕定者心之本体。天理也。
〔陆澄录•58〕光光只是心之本体。……此便是“寂然不动”。便是“未发之中”。便是“廓然大公”。
〔陆澄录•67〕心之本体原自不动。心之本体即是性。性即是理。性元不动。理元不动。集义是复其心之本体。
〔薛侃录•2〕心之本体,即是天理。
〔薛侃录•7〕须是廓然大公,方是心之本体。知此即知未发之中。
〔薛侃录•23〕心之体,性也。性即理也。
〔薛侃录•25〕然不知心之本体原无一物,一向着意去好善恶恶,便又多了这分意思,便不是廓然大公。书所谓“无有作好作恶”,方是本体。
〔薛侃录•27〕诚是心之本体。求复其本体,便是思诚的工夫。
〔薛侃录•28〕这心之本体,原只是个天理。
【一说“性是心之体”“心之本体即是性”,又说“知是心之本体”,再说“至善是心之本体”,还说“诚是心之本体”,甚至说“心之本体,即是天理”,到底心之(本)体是性、是知、是善、是诚、还是理?】
【“性”是本体论范畴,“善”是道德论范畴,二者不可混为一谈。“性”无所谓善恶,在一定的范围内,可善、可恶、或者善恶交织难辨。】
【主观意义上的“人之性”多为人的情欲类/情志类(非认知类)意识,而“知”是人的认知类意识,这两类意识既有相互统一、结合的一面,也有相互分离、对立的一面。】
【“诚”体现科学严谨、认真负责的态度,能使人的主观再现客观、认识把握现实、言行切合实际。】
【“理”以人因而明,随人因参差,而非惟在人心,更非心之本体。】
【人心的本体是人脑,人脑的本质本性是能动反映/再现/把握现实的能力及其展现过程(包括其成果)。】
【“文”与“理”】
〔徐爱录•9〕理之发见可见者谓之文。文之隐微不可见者谓之理。……要此心纯是天理,须就理之发见处用功。
【“理”可文而未必文,“文”可有理而未必均有理。】【“文”为“理”之发见可见者。——这里的“文”应该是指的儒家经典。】
【儒家经典中的“理”就是儒家道德伦理的“理”,执于一阶级、学派之见(多为成见、偏见),谓其文中蕴理、理隐于文可也;然二者偏执、夸大、鄙陋之处不可不知、不可不弃。】
〔徐爱录•9〕随他发见处,即就那上面学个存天理。这便是博学之于文,便是约礼的功夫。
【博学之于文……约之以为礼。——此即博与约的关系;多精、益精、贯通于一(精与一的关系)。概言之,即:博(文)-(多)精-约(礼)-(理)一。】
【“道心”与“人心”】
〔徐爱录•10〕心一也。未杂于人谓之道心。杂以人伪谓之人心。人心之得其正者即道心。道心之矢(失)其正者即人心。
〔徐爱录•10〕人心即人欲,道心即天理。……天理人欲不并立。
【道心指的是伦理道德之理性(知性)认知,人心指的是情欲等感性意念。一体二分却不并立:以发展阶段(层次、水平)而言,前者要高于后者;以儒家之理想境界而言,前者当统制后者。】
【“得其正”“失其正”之说乃一家之成见、偏见。——理性未必为正,感性未必失正;二者之正否,不由理论、思维、认知,而由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亿万人民群众、长期大量反复的实践验证。】
〔徐爱录•14〕史以明善恶,示训戒。善可为训者,特存其迹以示法。恶可为戒者,存其戒而削其事,以杜奸……存其《迹》以示法,亦是存天理之本然。削其事以杜奸,亦是遏人欲于将萌……
【存善之迹、削恶之事。——为一家之成见、偏见而裁减、文饰历史,其进步处固有之,其弊缺处亦有之。】【扬善诫恶、扬光隐暗、扬成改错,实为文明进步之必需,但如过于自负、固执,难免过犹不及、错谬百出。】
〔陆澄录•2〕只念念要存天理,即是立志。能不忘乎此,久则自然心中凝聚。……此天理之念常存。驯至于美大圣神,亦只从此一念存养扩充去耳。
【念念要存天理=立志,天理之念常存、从此一念存养扩充。】【“志”属于知性层次的非认知类意识;“理”属于知性层次的认知类意识。二者属于同一层次的意识,但不可相互混淆。】
【“志”“理”作为“观念”“信念”得以“常存”需要自觉“存养”“扩充”。——只在主观层面努力是不够的,必需“在事上磨练”(在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改造主观世界)。】
〔陆澄录•14〕只要去人欲,存天理,……静时念念去人欲,存天理。动时念念去人欲,存天理。不管宁静不宁静。若靠那宁静,不惟渐有喜静厌动之弊。中间许多病痛,只是潜伏在,终不能绝去,遇事依旧滋长。以循理为主,何尝不宁静?以宁静为主,未必能循理。
【宋儒所谓的“天理”“人欲”,有相互对立、排斥的一面,但也有相互依存、渗透、贯通、转化的一面,因而二者不是简单的“去”“存”关系。】
【“以循理为主,何尝不宁静”。——宁静是相对的而非绝对的,是“动态的”(=动中之静)而非“静态的”(=不动之静),更多的是阶段性产物而非前置条件。】
〔陆澄录•70〕天理人欲,其精微必时时用力省察克治,方日渐有见。如今一说话之间,虽只讲天理。不知心中倏忽之间,已有多少私欲。盖有窃发而不知者。虽用力察之,尚不易见。
【“不知心中倏忽之间,已有多少私欲”,“虽用力察之,尚不易见”,欲得“天理”“精微”,“必时时用力省察克治”。】【理在动体,而不在天、人;得理唯行、唯思:“省察”或可益之,“克治”与之无益。——抑或“克治”有益于“理”念之存养扩充?】
【“理”之发现、丰富、拓展、细化、深化等,一靠实践(来源),二靠实践(动力),三靠实践(检验),而省、察(感、知觉)、思、握(抽象概括、分析综合)亦有助焉。】
〔陆澄录•52〕道无方体。不可执着。
【道可道,非恒道。无方体,不可执着。】【道,可知,可循,可行,可用……不可僵化、固执。】
〔陆澄录•52〕道即是天。……若解向里寻求,见得自己心体,即无时无处不是此道。……心即道。道即天。知心则知道知天。
【天是现象,道是本质、规律,二者既有统一、一致的一面,也有对立、不一致的一面。】
【道心、天理、道即是天。】【心体=道=天,知心则知道知天。】
【“道心”是知性把握能力,“道心”(能力)不等于知道、明理(成果)。】【“心”是意识反映能力(包括但不限于人的认知能力),“道心”是知性把握能力。知“心”更重要的是知“心”的能力,不能等同于知“心”所认知的成果。——只有将认知囿于既定阶级、学派的成见,才会将二者不加辨析的直接混同。】
〔陆澄录•8〕义理无定在,无穷尽。吾与子言,不可以少有所得,而遂谓止此也。……使善有尽时,文王何以望道而未之见?
【义理无定在,无穷尽。——这类似于“道可道,非恒道”;但与“止于至善”说矛盾。】
【本质(义理属对本质的认识)是更为稳定、确定的,现象(行为属社会中的现象)是多样、多变的。】
〔陆澄录•17〕须于心体上用功。凡明不得,行不去,须反在自心上体当。即可通。盖四书五经,不过说这心体。这心体即所谓道心。体明即是道明。
【心体=道心、体明=道明。——这里将认知能力与认知成果混为了一谈,将意识(能指)与对象(所指)混为了一谈。】
〔陆澄录•31〕盖体用一源。有是体,即有是用。
【体用一源。——体即载体、本体、内核、基质,用即作用、功能(功用)。】
〔薛侃录•14〕心不可以动静为体用。动静时也。即体而言用在体。即用而言体在用。是谓“体用一源”。……静可以见其体,动可以见其用。
【体是用的载体、承担者,用是体的功能、作用;动、静皆是体、用的外在展现形式。】
〔薛侃录•18〕一贯是(孔)夫子见曾子未得用功之要,故告之。学者果能忠恕上用力,岂不是一贯?一如树之根本,贯如树之枝叶。未种根,何枝叶之可得?体用一源,体未立,用安从生?
【一贯=忠恕,一是根本,贯是枝叶。】【体用一源,但二者地位不同,其中体是根本,用是枝叶。】
〔陆澄录•20〕恶人之心失其本体。
【心之本体是善?或者是无善无恶?——恶则失其本体?】【儒家之“天理”,是中国封建社会地主阶级宣扬的道德伦理,是知性道德概念或者道德理念,是意识在某一方面(道德伦理方面)达致的成果(成见),善恶则是其价值观上的表现形式。】【不唯恶失本体,善亦失本体,而且理亦失本体。——将意识的内容、成果与意识的能力混为一谈,以内容、成果取代能力,这是本体论错位、迷失的表现。】
【心之本体是人脑,人脑的本质本性是能动的意识反映能力及其展现过程。善恶与人脑及其本质本性无关。——“恶”失本体之说,表明其不加辨别地混淆了本体论、道德观、价值观。】
〔陆澄录•27〕定者心之本体。天理也。
【“天理”是意识的内容和成果,不是其本体。】
〔陆澄录•18〕“虚灵不寐,众理具而万事出”。心外无理。心外无事。
【理与事(物)的关系,就其形式而言是抽象与具体、共性与个性的关系,就其内容而言是本质与现象的关系。——理寓于事物之中(既寓于同类事物之中、也寓于各个事物之中),而不在事物之外;随着(该类或者该个)事物的化生、动变、发展、消亡,其内含的理(共有之理或者特有之理)也会化生、动变、发展、消亡。】
【“众理具而万事出”是唯心主义观点。“心外无理。心外无事”亦然。】【理、事不在心内,“心”内存在的只是事、理的能动反映。】
〔陆澄录•19〕心即性,性即理。
【心有本质本性,但心、性不能划等号。——“心”之性只是世间万物的个性、特性中的一种。】
【性(本质本性)是理的根本、本源,但性不等于理;二者的关系,恰如种子与植株、根干与枝叶的关系。】
〔陆澄录•20〕人皆有是心。心即理。
【同情心、同理心,不等于“理”本身。——前者更多侧重于形式的相似或者相近,后者侧重于内容的精确、严谨。】
〔陆澄录•80〕心即理也。无私心,即是当理。未当理,便是私心。
【“心即理”,类似于树即果或者瓶即水,是不正确、不合理的。】
【“无私心”不等于“当理”。无私意(外在偶发的感性欲念)的干扰,有利于凸显、放大理性认知,但不等于就能把握、达成理性认知。】
〔陆澄录•24〕性一而已。自其形体也,谓之天。主宰也,谓之帝。流行也,谓之命。赋于人也,谓之性。主于身也,谓之心。心之发也,遇父便谓之孝,遇君便谓之忠。自此以往,名至于无穷,只一性而已。犹人一而已。对父谓之子,对子谓之父。自此以往,至于无穷,只一人而已。人只要在性上用功。看得一性字分明,即万理灿然。
【“性一”本原论:天、帝、命、性、心……均源于“一”。——这是极其粗糙的本原论,但是作为一种尝试,也是对哲思层次进行提升的表现,虽然是唯心主义、玄学主义的“独断”式提升。】
【遇父则孝、遇君则忠……过于简单化、片面化了,因为孝、忠根本不能涵盖子对父、民对君、下对上的所有关系、态度。】
【凡物之持存、动变,必有其持存、动变的内在逻辑,必有其本质本性展开、实现的过程;但其本质本性仅与其生存、建构-解构-再构以及由其带来的发展、衰亡有关,仅与其运动、互动、作用、联系、变化有关,而与意识、认识无关,与价值判断、选择无关,与道德伦理无关。】
〔陆澄录•43〕元气,元神,元精……流行为气。凝聚为精。妙用为神。
【朴素的“气-精-神”统一论:其实则一,其异在动(用)的方式方法。】
【气与精(神)的关系要复杂得多(不是单纯关系,而是辩证关系):气是物质的具体形态(基本形态)之一,人是物质的高级形态之一,精(神)是高级物质形态(高级生命体特别是人)特有的机能、属性;精(神)依赖于物质(由物质决定)又对物质有能动作用(特别是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薛侃录•17〕学是学去人欲,存天理。从事于去人欲存天理……去此心之人欲,存吾心之天理。
【“去人欲”说法错误:应为用、束、克“人欲(感性认识、欲念)”;同理,“存天理”说法错误:应为炼、握、验、拓“诸理”。——理性认识来自感性认识,又高于感性认识,指引、发展感性认识;认识来自于实践,又反作用于实践,指导(促进或阻碍)实践发展。】
【“去人欲、存天理”的进步之处在于:将理性认识从感性认识中提炼出来,并明确了理性认识高于感性认识、可以能动地改造和提升感性认识。】
〔薛侃录•32〕“息有养,瞬有存”……天理无一念间断……这便是天德。
【息中养、瞬中存,天理总存于心。——这是对理性认识、理性光辉的充分肯定!】
【一般而言,理与德无关。——只有在“道德伦理”中二者才存有一定的关联性。】
【论“明道”】
〔徐爱录•11〕著述即于道有所发明。
【著述要深达于“道(本质、规律)”的层次;对于“道”有所发明(揭示、阐发),才是大有裨益的。】
〔徐爱录•11〕明道者使其反朴还淳,而见诸行事之实
【“明道”与返朴还淳无直接必然关系。——揭示并抓住本质,固然可以“化繁为简”“化迂为直”,但也可以用更多方式遮蔽、掩盖其本质。】
【“明道”有利于“见诸物(事)之实”。】
〔徐爱录•11〕使道明于天下
【“使道明于天下”是哲学、科学的使命!】
〔徐爱录•11〕有敦本尚实,反朴还淳之行
【敦本(属于认识)未必尚实(属于践行),未必返朴还淳(属于风俗)。——王阳明有此种观点,乃是因为其所说的“本”乃是儒家所宣扬的道德伦理,而在哲学上他又笃信唯心主义的“所知即所行,所思即所存”。】
〔徐爱录•11〕至于周末,虽欲变以夏商之俗,已不可挽。况唐虞乎?又况羲黄之世乎?然其治不同,其道则一……文武之法,即是尧舜之道。但因时致治。其设施政令,已自不同。……如三王之一本于道
【其治不同,其道则一。因时致治。——本质、规律不变,治理方式(设施政令)因时而变。这体现了朴素的辩证法意识。】
【羲(伏羲)黄(炎黄)唐(唐尧)虞(虞舜)时期是原始社会,夏商周时期是奴隶社会,周末则逐渐走向封建社会。——不同的社会,既有共同的基本规律,也有各自的特殊规律。——从后者的角度看,本质、规律也是变化的、发展的(因为本质也是在不断建构-解构-再构着的)。】
【本质、规律以及“理”,都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动变、发展的。——世界上就没有什么一成不变的东西,没有什么绝对不动不变的东西。辩证法认为,一切都是运动的、变化的、发展的,都有其产生、发展、灭亡的过程;实体逻辑学认为,一切可持存的东西,都有其自生自实的逻辑,都处于一定的建构-解构-再构过程中。】
〔徐爱录•13〕(《尚书》)以事言谓之史。以道言谓之经。事即道。道即事。
【事即道。道即事。——事是现象,道是本质、规律,二者既有统一、一致的一面,也有对立、不一致的一面。】
〔徐爱录•13〕其事同。其道同。
【“道可道,非恒道”,此谓道极难明。】【先圣明王亦未得明道。此其错一。道非唯一,而是丰富多样、可变多变。此其错二。经传乃先贤成见之集大成者,其合理性、进步性固然有之,局限性、落后性亦所在多有。一味尊经崇古,岂能益于时代、人民?此其错三。】
【论“立志”】
〔陆澄录•71〕知止者,知至善只在吾心,元不在外也,而后志定。
【止、至、定,只有相对意,而无绝对意;只有特定意,而无普世意。】【善无其极,至善只是一学派、一阶级之道德高峰;止为暂止,而非终止;善为道德观念,存在于人心中,可求而达之;志定于至善,是学派、阶级奋进之楷模,令人钦敬!——对其的态度:一方面,可学习,可借鉴;另一方面,当检验,也当丰富、拓展、推移、提升。】
〔陆澄录•78〕知至善即吾性。吾性具吾心。吾心乃至善所止之地。则不为向时之纷然外求,而志定矣,而定则不扰,不扰而静。静而不妄动则安。安则一心一意只在此处。千思万想,务求必得此至善。是能虑而得矣。
【至善-性-心-止-志定-不扰-静-安-专-得。——以各种方式凝心聚力于儒家的“至善”“天理”。】
〔陆澄录•2〕只念念要存天理,即是立志。能不忘乎此,久则自然心中凝聚。……此天理之念常存。驯至于美大圣神,亦只从此一念存养扩充去耳。
【念念要存天理=立志=久则自然心中凝聚=天理之念常存=只从此一念存养扩充。】
〔陆澄录•39〕立志是常存个善念……善念存时,即是天理。……此念如树之根芽。立志者长立此善念而已。“从心所欲不踰矩”,只是志到熟处。
【立志=常存个善=念=天理=树之根芽。】【从心所欲不踰矩=志到熟处(习惯成自然)。】
〔陆澄录•57〕善念发而知之,而充之。恶念发而知之,而遏之。知与充与遏者,志也。
【知之+充之/遏之=志也。】【此处之“志”是志趣、志向、情志(价值取向),而非精神意志(主观能动性的第三点表现)。】
〔薛侃录•2〕志切,目视耳听皆在此。
【志趣=专注(专一)=收敛凝聚其感知觉。】
〔薛侃录•21〕种树者必培其根。种德者必养其心。欲树之长,必于始生时删其繁枝。欲德之盛,必于始学时去夫外好。……只是立志。学者一念为善之志,如树之种,但勿助勿忘,只管培植将去。自然日夜滋长。生气日完,枝叶日茂。树初生时,便抽繁枝,亦须刊落,然后根干能大。初学时亦然。故立志贵专一。
【立志=养心/培根=贵专一。】
【论“发而皆中节”】
〔陆澄录•44〕喜怒哀乐,本体自是中和的。
〔陆澄录•31〕有未发之中,即有发而皆中节之和。今人未能有发而皆中节之和。须知是他未发之中亦未能全得。
【本体中和,则发而皆中节。和在发之前(未发之中),亦即在本心中。心之中和,是因、是源、是根、是体,发而皆中节是果、是流、是枝、是用。——致中和,首在修其本心。】【皆中节:非唯其发中节,其不发亦中节,何时发、如何发亦中节,发到何种程度、如何变化推移亦中节。——非为“中节”而中节,本心不移不失,言行举止自然合乎情、理,故可因时因势而引导、促成之。】【理如定海之针,念如奔流之浪,行如弄潮之舟,成如跨海之效。】
【未发之中、发而皆中节,只是儒家的道德理想,在现实中是不存在的。——道德的根源,不在于意识本身之中,而在于社会实践之中的。离开社会实践谈道德,特别是离开经济、政治谈道德,离开阶级关系、社会关系、阶级斗争、社会斗争谈道德,只能导致虚伪、空洞,导致令人莫名其妙的玄学。】
【“未发之中”,毋宁称之为人的自觉能动性;“发而皆中节”,毋宁称之为能妥切认知、适应、利用和改造其对象性存在。】
【推情致理、以理统情,这样的“理”不可能是什么科学之理,只能是人文之理,道别是道德伦理。——道德伦理,靠的主要是社会舆论、内心信念、风俗习惯,较少涉及本质、规律,较多涉及情感、观念,其信念、理念或可达致知性(理性)层次,亦较少涉及科学理论。——意识形态大多为系统化的成见、偏见。】
【道德伦理问题,大多涉及阶级、民族等社群集团的情感、观念(特别是社会历史成见)问题及其背后的利益(利害)问题,而非单纯的科学问题。——伦理的科学化,最重要的是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在处理阶级关系的阶级斗争中或者在处理社会关系的社会斗争中,将有关的诸种利害关系以科学化和逻辑化的方式进行分析、归纳、概括、综合。】
〔陆澄录•35〕若论圣人大中至正之道,彻上彻下。只是一贯。
【心(未发)-事(发而皆中节),内外前后乃是一贯(吾道一以贯之):忠(尽己之谓忠)——此心之所欲立、达者(天理、至善、仁礼等)全力助人立、达之,恕(推己之谓恕)——此心之所不欲者勿施于人。】
【忠恕之道,起自己心;己心中和,则发而皆中节。——这在逻辑上似乎是可以自洽的。其问题在于忽略了社会历史的复杂性以及动变性。】
〔陆澄录•30〕天理亦自有个中和处。过即是私意。……天理本体,自有分限。不可过也。人但要识得心体,自然增减分毫不得。
【天理-中和-过犹不及。】
〔陆澄录•23〕事变亦只在人情里。其要只在致中和。致中和只在谨独。
【致中和只在谨独——独若中和,非独自然也中和。】
〔薛侃录•25〕(大学工夫只是诚意。诚意工夫只是格物修齐治平……)知此则知未发之中矣。……然不知心之本体原无一物,一向着意去好善恶恶,便又多了这分意思,便不是廓然大公。书所谓“无有作好作恶”,方是本体。所以说有所忿懥好乐,则不得其正。正心只是诚意工夫里面,体当自家心体,常要鉴空衡平,这便是未发之中。
【心之本体原无一物(善恶也是物)-无有作好作恶。】【体当自家心体,常要鉴空衡平=未发之中。】【“未发之中”是心之本体,是本无一物的,是纯洁空明的,是具有能动性的——也是无善无恶、不作好恶的。】【未发已达中,故其发皆中节。】【“心本无一物”是佛家观点,王阳明在此是借鉴、吸收。——二者都是唯心主义,也都偏向玄学,自然可以相互吸收、转化。】
【心之本体中空明洁(无一物),又说其如种子可发芽长大。——二者其实是自相矛盾的。既要强调心中无杂物(无杂念、私意),又要强调其具有萌发生长的能力,就好像又要马儿跑,又要马儿不吃草,又好像无源而流长、无根而叶茂、无株而花开、无基而厦高。最后只能是变成令人莫名其妙的玄学。】【按照黑格尔的观点,种子本身就是包含诸多矛盾的,发芽长大就是诸多矛盾的展开和实现。】
【意识、观念的产生、发展,其根源不在意识自身之中,而在于物质之中、在于实践之中。道德观念的产生、发展亦然。】
〔陆澄录•53〕人只要成就自家心体,则用在其中。如养得心体果有未发之中,自然有发而中节之和。
【修养心之本体,达致自在中和(即未发之中),自然有发而中节之和。——这是儒家的道德理想,其积极之处在于认知“己心中和”的价值、意义。】
〔陆澄录•58〕光光只是心之本体。……此便是“寂然不动”。便是“未发之中”。便是“廓然大公”。自然“感而遂通”。自然“发而中节”。自然“物来顺应”。
【心之本体……未发之中……感而遂通……发而中节……物来顺应(“物来”而“顺应”)。】【“寂然不动”属于形而上学观点。】【“廓然大公”——“廓然”广阔而无遮碍者;“大公”为国为民无私意。】
〔薛侃录•7〕却是诚意。不是私意。诚意只是循天理。虽是循天理,亦着不得一分意。故有所忿懥好乐,则不得其正。须是廓然大公,方是心之本体。知此即知未发之中。
【循天理、无私意=正心诚意=廓然大公,知此即知未发之中。】
〔薛侃录•20〕颜子不迁怒,不贰过,亦是有未发之中始能。
【有未发之中始能不迁怒、不贰过。——“未发之中”应当理解成人的自觉能动性,充分、正确发挥自觉能动性可以不迁怒、不贰过。】
〔薛侃录•31〕汝但戒慎不睹,恐惧不闻,养得此心纯是天理,便自然见(未发之中)。
【养得此心纯是天理,便自然知见未发之中。】【未发之中即己心中和,即正心体、循天理、止至善。】
【论“不动心”“集义”】
〔陆澄录•67〕告子是硬把捉着此心,要他不动。孟子却是集义到自然不动。……心之本体原自不动。心之本体即是性。性即是理。性元不动。理元不动。集义是复其心之本体。
【集义是复其心之本体(性、理,自足而不动),集义到自然不动。——集义即正心、明理、集理以达致止于至善、心体中和。】【这是儒家的一种道德理想的修养工夫。——唯其“义”自洽自足时,才会有一定的可行性。】
【心之本体是人脑,人脑之本质本性是能动反映能力,不是什么性、理,更不是什么不动的东西。】
〔陆澄录•26〕只是平日不能集义而心有所慊,故怕。……岂有邪鬼能迷正人乎?只此一怕即是心邪。故有迷之者。非鬼迷也,心自迷耳。
【集义-中和-循理-不怕/不迷。】
【论“为学须有本原”】
〔陆澄录•16〕为学须有本原。须从本原上用力。渐渐盈科而进。……立志用功,如种树然。方其根芽,犹未有干。及其有干,尚未有枝。枝而后叶。叶而后花实。初种根时,只管栽培灌溉。勿作枝想。勿作叶想。勿作花想。勿作实想。悬想何益?但不忘栽培之功,怕没有枝叶花果?
〔陆澄录•47〕学者须先从礼乐本原上用功。
〔薛侃录•8〕为学须得个头脑,工夫方有看落。
〔薛侃录•10〕天地气机,元无一息之停。然有个主宰。故不先不后,不急不缓。虽千变万化,而主宰常定。人得此而生。若主宰定时,与天运一般不忌。虽酬酢万变,常是从容自在。所谓“天君泰然,百体从令”。若无主宰,便只是这气奔放。如何不忙?
【为学须有本原-礼乐本原-天理(儒家所谓的纲常伦理)。】
【为学须有本原,这句话是有道理的。这个本原不应该是什么道德伦理,而应该是人的本质本性(认知世界与改造世界的能力及其展开和实现的过程)。】【学、思、言是为了认识世界、解释说明世界,习、技、做是为了适应世界、改造世界。】
〔陆澄录•50〕为学只循而行之是矣。殊不知私欲日生。如地上尘一日不扫,便又有一层。着实用功,便见道无终穷。愈探愈深。必使精白无一毫不彻方可
〔薛侃录•8〕见得时,横说竖说皆是。若于此处通,彼处不通,只是未见得。
【循(心体-性-理)而行之,直至“(如粟米一样)精白无一毫不彻”。——这里实际上讲的是儒家道德理念具有一定的自足自洽性,或者说系统化的严密性。】【理念高于知性观念的地方就在于它是辩证综合的,因而具有一定的系统性、层次性、本源性和逻辑自洽性。——横竖、此彼皆是其逻辑自洽性的表现。】
【论“省察”】
〔陆澄录•7〕圣人之心如明镜。只是一个明,则随感而应,无物不照。未有已往之形尚在,未照之形先具者。……圣人遇此时,方有此事。只怕镜不明。不怕物来不能照。……学者却须先有个明的工夫。学者惟患此心之未能明,不患事变之不能尽
〔陆澄录•22〕省察是有事时存养,存养是无事时省察。
〔陆澄录•25〕教人为学不可执一偏。初学时心猿意马,拴缚不定。其所思虑多是人欲一边。故且教之静坐息思虑。久之,俟其心意稍定。只悬空静守,如槁木死灰,亦无用。须教他省察克治。省察克治之功,则无时而可间。如去盗贼,须有个扫除廓清之意。无事时,将好色好货好名等私,逐一追究搜寻出来。定要拔去病根,永不复起,方始为快。常如猫之捕鼠。一眼看着,一耳听着。才有一念萌动,即与克去。斩钉截铁,不可姑容与他方便。不可窝藏。不可放他出路。方是真实用功。方能扫除廓清。到得无私可克,自有端拱时在。虽曰“何思何虑”,非初学时事。初学必须思省察克治。即是思诚。只思一个天理。到得天理纯全,便是何思何虑矣
【有事时省察,无事时存养,平时静-坐-息-思-虑,然后省察-克治(私意、杂念)-存养(道德理念及其具体践行)/思-省-察-克-治,直至无私可克、天理纯全。——此即王阳明自心修明、物来顺应的施行方法。】
【论“才”“器”与“不器”】
〔陆澄录•15〕由、求任政事。公西赤任礼乐。……三子是有意必。有意必,便偏着一边。能此未必能彼。曾点这意思却无意必。……三子所谓“汝器也”。曾点便有不器意。
〔陆澄录•53〕人要随才成就,才是其所能为。如夔之乐,稷之种,是他资性合下便如此。成就之者,亦只是要他心体纯乎天理。其运用处,皆从天理上发来,然后谓之才。到得纯乎天理处,亦能不器。
【才为理之用,合理应理始为才。“才”“器”长于一理,“不器”心体中和、纯“天理”而“无意必”。】
【“格物”论】
〔徐爱录•6〕……大学“明明德”之功,只是个诚意。诚意之功,只是个格物。
〔徐爱录•7〕格物如孟子“大人格君心”之“格”。是去其心之不正,以全其本体之正。但意念所在,即要去其不正,以全其正。
〔陆澄录•72〕格者,正也。正其不正,以归于正也。
【格者,正也。正其不正(去其心之不正),以归于正(以全其本体之正)。——此乃“格物”之一说。】
【“良知”论】
〔徐爱录•8〕知是心之本体。心自然会知。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弟,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此便是良知。
【心之本体是人脑,人脑的本质本性是能动地反映能力及其展现过程;知是反映能力及其展现过程的一种表现形式;良知是道德认知的一种表现形式。】
【能知不等于已知、既知:前者侧重的是知的能力,后者侧重的是知的内容、成果。】
【“自然知”是错误的,“自然良知”更是错误的。——知(认知类意识)的起点是感觉和知觉,然后是经验和表象,进而是概念、判断、推理、理论。情绪、情感等是反映能力的另一种表现形式(非认知类意识),同情、共情很多时候靠的是同类共有的本能(趋避倾向),而非什么主观认知。】
【情(非认知类意识)与理(认知类意识)交融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是由共同的或者相通的社会存在所决定的共同的或相通的社会意识。】
【良知是合乎阶级、学派之成见、利益的积极类认知(具有一定的进步性的社会意识)。——“良知”的进步性可以推广普及、发扬广大,其局限性、保守性(反智性)则需改造、剔除。】
〔徐爱录•8〕然在常人不能无私意障碍。所以须用致知格物之功,胜私复理。
【胜私未必复理。——道德伦理本身就是阶级、学派等社会集群的成见、私理。——复理最重要的是致力于达致个人与社会的高度统一以及情、理、利的高度统一。】
【“致知”论】
〔徐爱录•8〕即心之良知更无障碍,得以充塞流行。便是致其知。知致则意诚。
【良知(至善之知)……充塞流行……意诚,意诚=彻底摒弃私意、杂念=致其(良)知。】
【只有知性、理性的人,是抽象的、空疏的、机械的、死板的人。——知性、理性的内容首先是抽象的规定性,是比较贫乏、空疏的规定性,在展现过程中是比较机械、死板的,是缺乏鲜活生气生机的。】
【感性意识活动是质朴而零散、混沌而杂乱的,但它是理性意识活动的前提、基础、渊源;没有生生不息、源源不断的感性意识活动,就不会有可持存、发展的理性意识活动。】
【致知-致真知-致良知,是意识发展的必然追求,与什么“无障碍”“意诚”无关,而是在行-知-行-知-……的循环往复中不断生发、检验、推进的,在实践与认识、客观与主观、个人与社会的辩证统一过程中得以展开和实现的。】
〔陆澄录•74〕工夫难处,全在格物致知上。此即诚意之事。意既诚,大段心亦自正,身亦自修。但正心修身工夫,亦各有用力处。修身是已发边。正心是未发边。心正则中。身修则和。
【格(正)物(具体言行)致知(良知)需诚意、正心:正心而至中(未发之中)-修身而至和(发而皆中节)。】【中、和与良知是何关系?——心则中,知则良,身则和。这是儒家以伦理道德修身(进而改善其统治)的方法,不是人民群众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方法。——对人民特别是劳动人民而言,锻炼身体、投身实践、发展认识、推动社会才是正确的做法。】
〔陆澄录•75〕自格物致知至平天下,只是一个明明德。虽亲民亦明德事也。明德是此心之德,即是仁。“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使有一物失所,便是吾仁有未尽处。
【以道德伦理来统制、治理天下,是儒家修身养性的最终追求。——但那只能是一种理想或者幻想。社会、宇宙是自在自存自动自变的,不能以人的意识、理论来囊括、辖制。生活之树常青,而理论总是灰色的;世界丰富多彩,而理论难得其万一。对待世界与理论的正确态度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理论指导实践,实践发展理论。且不可以理论来限囿实践,更不能以理论来辖制/束缚世界。】
【明德=亲民=仁;使有一物失所,便是吾仁有未尽处。——仁者:亲民爱物。】【亲民爱物之德,是良德,而非唯一德、至高德。】【仁(亲民爱物)具有以下特点:一、情感性,二、差等性,三、阶段性,四、普遍性(可普及性),五、主动性,六、统治性(以上御下)。(参上文“论‘亲民’”)】
【尊重现实,承认客观性,掌握、遵循、利用事物生存与动变的本质、规律,改造和改善世界,使人与物持续和谐发展。——这才是至高德。】
〔薛侃录•24〕知是理之灵处。就其主宰处说便谓之心。就其禀赋处说便谓之性。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无不知敬其兄。只是这个灵能不为私欲遮隔,充拓得尽,便完全是他本体。便与天地合德。
【理-灵-知-心-性。——这里的逻辑是牵强附会的。】
【“心(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意识是其特有的机能(属于唯物论);“理”是认识(认知类意识)发展到高级阶段的产物(属于认识论);“理”之“灵”在于其合乎事物自身的本质、规律;“性”是事物本质的动变趋向(属于本体论);“思(或知)”是人(特别是人脑)的一种本质本性。】
〔薛侃录•24〕自圣人以下,不能无蔽。故须格物以致其知。
【(心中)有蔽-格(使之正)物(蔽之者皆物)-致知(良知)。】
【“知行”论】
〔徐爱录•5〕故大学指个真知行与人看,说“如好好色”,“如恶恶臭”。见好色属知,好好色属行。只见那好色时,已自好了。不是见了后,又立个心去好。闻恶臭属知,恶恶臭属行。只闻那恶臭时,已自恶了。不是闻了后,别立个心去恶。如鼻塞人虽见恶臭在前,鼻中不曾闻得,便亦不甚恶。亦只是不曾知臭。
【真知行——如好好色,如恶恶臭。不好好色、不恶恶臭,不是真知。】
〔徐爱录•5〕又如知痛,必已自痛了,方知痛。知寒,必已自寒了。知饥,必已自饥了。知行如何分得开?此便是知行的本体,不曾有私意隔断的。
【未行之,则不知之(不真知之)。】
〔徐爱录•5〕此已被私欲隔断,不是知行的本体了。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圣贤教人知行,正是要复那本体。……某尝说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若会得时,只说一个知,已自有行在。只说一个行,已自有知在。古人所以既说一个知,又说一个行者,只为世间有一种人,懵懵懂懂的任意去做,全不解思惟省察。也只是个冥行妄作。所以必说个知,方才行得是。又有一种人,茫茫荡荡,悬空去思索。全不肯着实躬行。也只是个揣摸影响。所以必说一个行,方才知得真。此是古人不得已,补偏救弊的说话。
【知是行的一部分(知是行之始),知指导行(知是行的主意),行将知精细化具体化(行是知的功夫),落实到行中才是真知(行是知之成)。】
〔陆澄录•12〕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知行不可分作两事。
〔徐爱录•5〕待知得真了,方去做行的工夫。故遂终身不行,亦遂终身不知。
【将知、行分为两个根本不同的阶段——会导致终身不行、终身不知。】
〔陆澄录•9〕人须在事上磨,方立得住,方能静亦定,动亦定。
【在事上磨-立得住-静动皆定。——这是对实践与认识辩证关系的朴素说明。】
〔陆澄录•54〕与其为数顷无源之塘水,不若为数尺有源之井水,生意不穷。
【无源之塘水,不若有源之井水;有源(行是知之源)才有生机活力。】
〔陆澄录•51〕如人走路一般。走得一段,方认得一段。走到歧路处,有疑便问。问了又走。方渐能到得欲到之处。
【走得一段-认得一段,歧路处-疑-问-问了又走。——这也是对实践与认识辩证关系的朴素说明。】
〔薛侃录•31〕哑子吃苦瓜,与你说不得。你要知此苦,还须你自吃。……如此才是真知即是行矣。
【知是认识论范畴;行(实践)不仅仅是认识论范畴,而是贯通本体论、认识论、价值论等等的根基性范畴。】
【行与知,既有相互统一、结合的一面,也有相互分离、对立的一面。】【行为知之始,亦为知之成:一方面,知源于行、盛于行、验于行、成于行,另一方面知指导行(或促或阻、或助或坏)。】
【生知、学知、困知】
〔薛侃录•5〕其于道,有生知安行,学知利行,其下者,必须人一己百,人十己千。
〔徐爱录•6〕尽心知性知天,是生知安行事。存心养性事天,是学知利行事。“夭寿不贰,修身以俟”,是困知勉行事。……尽心即是尽性。……存心者,心有未尽也。……至于夭寿不贰其心,乃是教学者一心为善。不可以穷通夭寿之故,便把为善的心变动了。只去修身以俟命,见得穷通寿夭,有个命在。我亦不必以此动心。事天虽与天为二,已自见得个天在面前。俟命,便是未曾见面,在此等候相似。此便是初学立心之始,有个困勉的意在。
【生知安行——其实质是快知即行;学知利行——其实质是渐知择行;困知勉行——其实质是后知迫行。】
【精一博约】
〔徐爱录•6〕精是一之功,博是约之功。
【“功”=“功夫/工夫”,指的是手段、措施。】
【徐爱跋】格物是诚意的工夫。明善是诚身的工夫。穷理是尽性的工夫。道问学是尊德性的工夫。博文是约礼的工夫。惟精是惟一的工夫。
【格物-诚意,明善-诚身。】【穷理-尽性。】【道问学-尊德性。】【博文-约礼。】【惟精-惟一。】
〔徐爱录•9〕随他发见处,即就那上面学个存天理。这便是博学之于文,便是约礼的功夫。博文即是惟精。约礼即是惟一。
〔陆澄录•1〕主一是专主一个天理。
【博以求精、既博且精。——精非狭而精,而是博中求精、以博促精;博中归约、因约致专、专而主一。】
〔徐爱录•2〕于事事物物上求至善,却是义外也。至善是心之本体。只是明明德到至精至一处便是。
【事物与善无关,更与至善无关;善恶是人的道德伦理问题,与事物无关;道德问题(善恶问题)是人心(即人的意识)的内容之一,是人生价值观的表现形式之一。】
【明明德-亲民-至善,只是“至精至一”“惟精惟一”的一种解释。】
【“至精至一”“惟精惟一”是认识的方法论,也是实践的方法论,因而也是治国理政的方法论。】
【由“君子不器”的说法可知,“器”是在具体才干上的精一,“不器”是在治国理政的根本上、本质上、核心上的精一(精是精于/擅长,一是一贯/恒常)。】
【亲民(解决民生问题/不是指单纯的道德修养问题)是治国理政的重要/主要内容之一,是其根本/根基性内容,但不是其唯一内容;经济(生产、商贸、财税、资源调配等)、政治(制度、机构、职能、方面、人员关系等)、军事(制度、人员、训练、部署、指挥、战略战术等)、思想文化(指导思想、科学技术、文化文艺、宗教、民族、风俗习俗等)等皆是治国理政的重要/主要内容。】
〔陆澄录•11〕惟一是惟精主意,惟精是惟一功夫。非惟精之外复有惟一也。“精”字从“米”。姑以米譬之。要得此米纯然洁白,便是惟一意。然非加舂簸筛拣惟精之工,则不能纯然洁白也。舂簸筛拣,是惟精之功。然亦不过要此米到纯然洁白而已。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者,皆所以为惟精而求惟一也。他如博文者即约礼之功。格物致知者即诚意之功。道问学即尊德性之功。明善即诚身之功,无二说也。
【精不囿一,一必须精。/做当求精,精服务一。/惟一统领诸多惟精,诸多惟精各自落实唯一。】
【精一的辩证关系:精是对构素、部分、环节、局部/细部等等的具体要求,一是对整体、根本、中心、方向/目标等等的核心要求;一指导、约束、统领、统制精,精围绕、服务、保障、细化一。】
【“纯然洁白”是本质上的核心目标——“求惟一也”,“舂簸筛拣”是实施上的具体做法——“惟精之工”。】
〔陆澄录•68〕万象森然时亦冲漠无朕,冲漠无朕,即万象森然。冲漠无朕者一之父。万象森然者精之母。一中有精。精中有一。
【一(冲漠无朕)中有精。精(万象森然)中有一。】
〔薛侃录•13〕所以谓之圣。只论精一,不论多寡。只要此心纯乎天理处同。便同谓之圣。若是力量气魄,如何尽同得?
【既精且一,即为圣贤。——不论力量气魄多寡。】
〔薛侃录•23〕居敬是存养工夫。穷理是穷事物之理。……存养此心之天理。……一者,天理。主一是一心在天理上。若只知主一,不知一即是理,有事时便是逐物,无事时便是看空。惟其有事无事,一心皆在天理上用功。所以居敬亦即是穷理。就穷理专一处说,便谓之居敬。就居敬精密处说,便谓之穷理。……敬即是无事时羲,羲即是有事时敬。……会得时,横说竖说,工夫总是一般。……心之体,性也。性即理也。穷仁之理,真要仁极仁。穷义之理,真要义极义。仁义只是吾性。故穷理即是尽性。如孟子说“充其恻隐之心,至仁不可胜用”。这便是穷理工夫。
【一即是理/一者,天理/主一是一心在天理上。——儒家将“天理(纲常伦理)”神圣化、至高化、极化、专一化(偏执化)的表现。】
【就……精密处说,便谓之穷理/穷理即是尽性。——理有其精细、精密、精一(尽性)的一面。】
【儒家所谓的理,只限于其宣扬的纲常伦理,而未涉及科学所研究的万事万物运行的规律。】
【论“仁”】
〔陆澄录•79〕仁是造化生生不息之理。虽瀰漫周遍,无处不是。然其流行发生,亦只有个渐。所以生生不息。……惟有渐,所以便有个发端处。惟其有个发端处,所以生。惟其生,所以不息。譬之木。其始抽芽,便是木之生意发端处。抽芽然后发干。发干然后生枝生叶。然后是生生不息。若无芽,何以有干有枝叶?能抽芽,必是下面有个根在。有根方生。无根便死。无根何从抽芽?父子兄弟之爱,便是人心生意发端处。如木之抽芽。自此而仁民,而爱物。便是发干生枝生叶。墨氏兼爱无差等。将自家父子兄弟与途人一般看。便自没了发端处。不抽芽,便知得他无根。便不是生生不息。安得谓之仁?孝弟为仁之本。却是仁理从里面发生出来。
【仁是儒家道德观的核心理念之一。作为核心理念,仁具有统领性、指导性、根基性、能动性(对它者的派生性、改造性)、普遍性(可推广普及性),说其“流行发生”“有个发端处”“造化生生不息”“瀰漫周遍,无处不是”“如芽-干-枝叶/父子兄弟之爱-仁民-爱物”有其一定的道理。】
【“父子兄弟之爱”不等于“孝悌”,“孝悌”不等于“仁民爱物”;“父子兄弟之爱”与“仁民爱物”之间至多只有或然性而没有必然性。】
【“孝弟为仁之本”与“父子兄弟之爱”并不是一回事,因为“父子兄弟之爱”不等于“孝悌”:前者是自然生发的感情(本能反应),后者是社会道德伦理要求,后者固然以前者为理论基石,但是附加了太多的社会化要求、规矩(行为规范)。——古今中外到处都有“父子兄弟之爱”,但宣扬“孝悌”以及“仁”的只有中国儒家学派以及深受其影响的封建社会的地主阶级。】【儒家的仁(亲民爱物)具有以下特点:一、情感性,二、差等性,三、阶段性,四、普遍性(可普及性),五、主动性,六、统治性(以上御下)。(参上文“论‘亲民’”)】
【意识、观念、理论、理念等等的来源是且只能是社会实践,特别是亿万劳动群众的长期大量反复的社会实践。】【“仁”的来源是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世界的辩证统一关系,是在社会实践中进行的分工协作、互帮互助、和谐共生、团结统一、共建共享。】【仁者:为己为人、益己益人、成己成人,益则推己及人、害则勿施与人。】
【论“善”“恶”】
〔薛侃录•7〕天地生意,花草一般。何曾有善恶之分?子欲观花,则以花为善,以草为恶。如欲用草时,复以草为善矣。此等善恶,皆由汝心好恶所生。……草有妨碍,理亦宜去。去之而已(此即一循于理)。偶未即去,亦不累心(此即不着意思)。
〔薛侃录•7〕无善无恶者理之静。有善有恶者气之动。不动于气,即无善无恶。是谓至善。……圣人无善无恶。只是无有作好,无有作恶。不动于气。然遵王之道,会其有极。便自一循天理。便有个裁成辅相。……
不作好恶,非是全无好恶,却是无知觉的人。谓之不作者,只是好恶一循于理。……如好好色,如恶恶臭……此正是一循于理。是天理合如此。本无私意作好作恶。
〔薛侃录•7〕循理便是善。动气便是恶。……在心如此。在物亦然。
【本体论:无所谓善恶、不作好恶;道德论:分善恶、作好恶;一循于理,即循于体系化的成见。】
【善恶是道德观念,是意识形态,是成见、偏见的体系,具有鲜明的阶级性、社群性、历史性。】
【论“克己”“成己”】
〔薛侃录•28〕人须有为己之心,方能克己。能克己,方能成己。……视听言动,皆是汝心。汝心之动发窍于目。汝心之听发窍于耳。汝心之言发窍于囗。汝心之动发窍于四肢。若无汝心,便无耳目囗鼻。所谓汝心,亦不专是那一团血肉。若是那一团血肉,如今已死的人,那一团血肉还在。缘何不能视听言动?所谓汝心,却是那能视听言动的。这个便是性,便是天理。有这个性,才能生这性之生理。便谓之仁。这性之生理,发在目便会视。发在耳便会听。发在囗便会言。发在四肢便会动。都只是那天理发生。以其主宰一身,故谓之心。这心之本体,原只是个天理。……这个便是汝之真己。这个真己,是躯壳的主宰。若无真己,便无躯壳。真是有之即生,无之即死。汝若真为那个躯壳的己,必须用着这个真己。便须常常保守着这个真己的本体。戒慎不睹,恐惧不闻。惟恐亏损了他一些。才有一毫非礼萌动,便如刀割,如针刺,忍耐不过。必须去了刀,拔了针。这才是有为己之心,方能克己。
【有为己之心,方能克己。能克己,方能成己。】【有很多的“己”,如物质的“己”和精神的“己”、感性的“己”和理性的“己”、自我的“己”和社会的“己”、低俗的“己”和高尚的“己”……这些不同的“己”之间,有相互统一的一面,也有相互对立的一面。为什么样的“己”、成什么样的“己”是自己的抉择,为达其目标有时需要自觉“克制”某些其他的“己”。】【王阳明认为,合“理”(仁、孝、礼等皆是其核心内容)的“己”才是“真己”。】
【“真己”作为一种社会意识,是由社会存在决定的,是由个人的社会人生历程决定的,也离不开自我进行的人生抉择,因而是人的物质性与精神性、自我性与社会性、此在性与若在性(曾在、可在、联在等)的统一。】【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真己”,不同的阶级、阶层、民族等有不同的“真己”,处于不同的社会历史阶段、社会历史进程中的人有不同的“真己”。——“真己”不是知性的、抽象的、时时处处同一的、凝固僵死一成不变的,而是鲜活的、生动的、辩证的(即联系的、发展的、各方面对立统一的、共性与个性有机结合的)。】【在“真己”问题上,有进步与落后、先进与反动的区别:合乎社会历史发展要求、能促进社会历史发展的就是先进的,反之就是反动的;利人(他人、集体、社会、国家、民族等)益己、促进发展的就是进步的,害人害群、阻碍发展的就是落后的。——能“克”落后之“己”,方能“成”进步之“己”。】
【视听言动,皆是汝心。……所谓汝心,却是那能视听言动的。……以其主宰一身,故谓之心。——能视听言动的是身体感官,指挥、辨识、运用视听言动的是脑。】
【(汝心之动发窍于目/发在目便会视,汝心之听发窍于耳/发在耳便会听,汝心之言发窍于囗/发在囗便会言,汝心之动发窍于四肢/发在四肢便会动)这个便是性,便是天理。有这个性,才能生这性之生理。便谓之仁。……这心之本体,原只是个天理。这个便是汝之真己。这个真己,是躯壳的主宰。……汝若真为那个躯壳的己,必须用着这个真己。便须常常保守着这个真己的本体。戒慎不睹,恐惧不闻。惟恐亏损了他(心之本体/真己的本体)一些。】【人脑的机能是意识,意识具有能动性,主观能动性是人的本质本性,“理”是人发挥其本质本性而取得的一种阶段性成果。】【性不等于理,不必然达理、知理、循理。】【“理”不等于道德伦理,道德伦理不等于“仁”。】【将心、性、理、仁等不同领域、不同层次的概念毫无逻辑地浑融、杂糅、捆绑在一起,是阳明心学的一个特点,也是唯心主义主观独断的一个典型例子。】
【论“诚意”】
〔薛侃录•25〕大学工夫只是诚意。诚意工夫只是格物修齐治平。只诚意尽矣。又有正心之功。有所念懥好乐,则不得其正。……为学工夫有浅深。初时若不着实用意去好善恶恶,如何能为善去恶?这着实用意,便是诚意。然不知心之本体原无一物,一向着意去好善恶恶,便又多了这分意思,便不是廓然大公。书所谓“无有作好作恶”,方是本体。所以说有所忿懥好乐,则不得其正。正心只是诚意工夫里面,体当自家心体,常要鉴空衡平,这便是未发之中。……知此则知未发之中矣。
〔薛侃录•35〕大学工夫即是明明德。明明德只是个诚意。诚意的工夫只是格物致知。若以诚意为主,去用格物致知的工夫,即工夫始有下落。即为善去恶,无非是诚意的事。……中庸工夫只是诚身。诚身之极便是至诚。大学工夫只是诚意。诚意之极便是至善。
【格物修齐治平-诚意-正心-大学(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明明德=诚意?/为善去恶=诚意?】【好善恶恶-诚意-为善去恶。】【心之本体原无善恶/无有作好作恶-诚意-正心/体当自家心体,常要鉴空衡平。】【明善-诚身-至诚-中庸,格物(善、恶亦是物)-诚意-至善-大学。——至善高于至诚,大学高于中庸?此皆王阳明的一家之言。】
【诚意不能空致,必须在事上磨,在格物修齐治平中生发存养。——这就要求不能预先偏执于善恶等观念,因为行重于知、为重于德,行为之后再去反思、改善即可。】
【对“诚意”重要性的强调,有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的积极意义:从主观的角度看,诚意有利于避免某些不良意识、观念的干扰(格即正、意亦物);从客观的角度看,诚意有利于追求主-客观的一定意义上的统一(格物修齐治平是诚意的工夫)。——当然王阳明的格物、致知、诚意等说法,乃是从如何践行儒家道德伦理的角度提出的,因而其积极意义是有其固有的社会历史局限性的。】
【对道德修养、甚至认识能力的修养而言,诚意就是要如实反映事物的本来面目、本质规律,就是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就是在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改造主观世界,使主观符合客观、认识利用客观、改造发展客观,而不是空谈什么无善无恶、为善去恶并以之达致什么明德、亲民、至善,即不能在什么道德、意识、思想、观念等主观范畴内打转转。】
〔薛侃录•33〕道即性即命。本是完完全全,增减不得,不假修饰的。……子思性道教,皆从本原上说。天命于人,则命便谓之性。率性而行,则性便谓之道。修道而学,则道便谓之教。率性是诚者事。所谓“自诚明,谓之性”也。修道是诚之者事。所谓“自明诚,谓之教”也。圣人率性而行,即是道。圣人以下,未能率性于道。未免有过不及。故须修道,修道则贤知者不得而过,愚不肖者不得而不及。都要循着这个道,则道便是个教。……人能修道,然后能不违于道,以复其性之本体。则亦是圣人率性之道矣。下面戒慎恐惧便是修道的工夫。中和便是复其性之本体。如易所谓“穷理尽性,以至于命”。中和位育,便是尽性至命。
【道-性-命。】【性道教,皆从本原上说。天命于人,则命便谓之性。率性而行,则性便谓之道。修道而学,则道便谓之教。——天-命-性(天命于人)-道(率性而行)-教(修道而学)。】
【率性是诚者事。所谓“自诚明,谓之性”也。修道是诚之者事。所谓“自明诚,谓之教”也。圣人率性而行,即是道。圣人以下,未能率性于道。未免有过不及。故须修道,修道则贤知者不得而过,愚不肖者不得而不及。都要循着这个道,则道便是个教。——率性(自诚明=诚→明)-诚者(圣人/从容中道/尽心、知性、知天)-道(率性而行),修道(自明诚=明→诚)-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存心、养性、事天)-教(使能循道/以免过不及)。】【人能修道,然后能不违于道,以复其性之本体。则亦是圣人率性之道矣。】【戒慎恐惧便是修道的工夫。】【中和便是复其性之本体。……中和位育,便是尽性至命。】
【子思、孟子的“性、命”之说:仁(←恻隐之心)、孝悌(←父子兄弟之爱)、……←(善)←性←天命(道)。故有:“天命于人,则命便谓之性。率性而行,则性便谓之道。”“穷理尽性,以至于命。”“圣人率性而行,即是道。”“则亦是圣人率性之道矣。”“自诚明(=诚→明),谓之性。”“中(未发之中)和(发而皆中节)便是复其性之本体。”】【儒家之道,是“内圣外王”之道,是封建社会道德伦理(纲常)之道,假托“天命”“(人)性”而将之神圣化、至上化。实际上,儒家的“道”“命”“性”之说不过是地主阶级用来维护其统治地位的一种意识形态,是系统化、理论化的成见、偏见。】
【“自诚明”“自明诚”之说只是儒家所设想的两种理想状态:先天“自诚”者秉其“本性”,“知天、知性、尽心”,而“穷理尽性”,达致言行事物无过不及,此即所谓“率性而行”“自诚明”;先天未诚者通过修习儒家经典,“择善而固执之”,“戒慎恐惧”而免于过不及,实现其“存心、养性、事天”,此即所谓“修道而学”“自明诚”。】
【实际上,“诚”“明”是两种根本不同的东西,前者指的是言行所秉持的态度,后者指的是认识所达到的水平。诚有益于明,而诚者未必明(受主-客观局限性制约);明离不开诚,而明者未必诚(受利害关系或价值判断制约)。】
〔薛侃录•26〕无事时固是独知。有事时亦是独知。人若不知于此独知之地用力,只在人所共知处用功,便是作伪……此独知处便是诚的萌芽。此处不论善念恶念,更无虚假。一是百是,一错百错。正是王霸义利诚伪善恶界头。于此一立立定,便是端本澄源,便是立诚。古人许多诚身的工夫。精神命脉,全体只在此处。真是莫见莫显,无时无处,无终无始。只是此个工夫。今若又分戒惧为己所不知。即工夫便支离,亦有间断。……“戒惧亦是念。戒惧之念,无时可息。若戒惧之心稍有不存,不是昏瞶,便已流入恶念。自朝至暮,自少至老,若要无念,即是己不知。此除是昏睡,除是槁木死灰。
【无事时固是独知。有事时亦是独知。……此独知处便是诚的萌芽。此处不论善念恶念,更无虚假。……正是王霸义利诚伪善恶界头。于此一立立定,便是端本澄源,便是立诚。古人许多诚身的工夫。精神命脉,全体只在此处。真是莫见莫显,无时无处,无终无始。……若戒惧之心稍有不存,不是昏瞶,便已流入恶念。……若要无念,即是己不知。此除是昏睡,除是槁木死灰。——“独知”不仅仅是独处时“独知”,而且是在“人所共知处”自心“独知”,故“独知”是“诚的萌芽”,是“立诚”的“命脉”,是要时时地地、事事处处坚持的。】【理与欲、念的斗争是“无时可息”的,修学者需要时时处处保持其“戒惧(戒慎恐惧)之心”。】
【修道而学,一离不开长期坚持的中心思想、核心理念,二离不开博学归约、惟精惟一,三离不开格蔽去私、自诚独知。】
〔薛侃录•27〕养心莫善于诚……“诚”字有以工夫说者。诚是心之本体。求复其本体,便是思诚的工夫。明道说“以诚敬存之”,亦是此意。大学“欲正其心,先诚其意”。
【养心莫善于诚……诚是心之本体。——王阳明这一观点是错误的。以现代人的认知而言,诚是心的态度,而不是心的本体。】
【求复其本体,便是思诚的工夫。……“以诚敬存之”“欲正其心,先诚其意”。】【思诚、诚敬、诚其意——诚是求学进知、待人处事的正确态度,有利于事业的兴旺发达,却未必是人人认可的达致“成功”的必由之路。】
【“上达”与“下学”】
〔陆澄录•10〕夫目可得见,耳可得闻,口可得言,心可得思者,皆下学也。目不可得见,耳不可得闻,口不可得言,心不可得思者,上达也。如木之栽培灌溉,是下学也。至于日夜之所息,条达畅茂,乃是上达。人安能预其力哉?故凡可用功,可告语者,皆下学。上达只在下学里。凡圣人所说,虽极精微,俱是下学。学者只从下学里用功,自然上达去。
【感性认识(对现象、形态、精微细节的认识)是“下学”(形而下之学),理性认识(对本质、规律、逻辑条理的认识)是“上达”(形而上之学)。】【上达只在下学里。……学者只从下学里用功,自然上达去。】
〔薛侃录•15〕上智下愚……不是不可移。只是不肯移。
【智有适应之智、建造之智、论理之智,文人所崇者唯论理之智。——“上智”是论理之智、统治之智,其他的智就只能是“下智”甚或是“下愚”。】【“上智下愚”未必不移(上愚下智者固所在多有、上下智愚之相互转化者亦史不乏载),只不过是不让移、不能移、不肯移。——所谓不能移,是因为智愚之间的界线确实存在,不是能够轻易转化的。】
【若干杂谈】
〔薛侃录•22〕专涵养者,日见其不足。专识见者,日见其有余。日不足者,日有余矣。日有余者,日不足矣。
【专涵养(修心养性)-日见其不足(修道者日损:去私意、人欲,去殊异、表象)-日有余矣(心明不器、物来顺应);专识见(专门知识)-日见其有余(学识精微)-日不足矣(才有专长、器有不足)。】
〔薛侃录•19〕子贡多学而识,在闻见上用力。颜子在心地上用功。故圣人间以启之。而子贡所对,又只在知见上。故圣人叹惜之。非许之也。
〔薛侃录•34〕颜子是个克己向里德上用心的人。孔子恐其外面末节,或有疏略,故就他不足处帮补说(孔子告颜渊为邦)。
【颜子:在心地上用功、克己向里德上用心(专涵养)。——孔子恐其外面末节,或有疏略,故就他不足处帮补说(孔子告颜渊为邦)。】【子贡:多学而识,在闻见上用力(专识见)、(答问)只在知见上。——圣人间以启之,(答未及义而)叹惜之。】
〔薛侃录•34〕告以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达道九经,及诚身许多工夫,方始做得这个,方是万世常行之道。
【儒家之道: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达道九经。修道之法:诚身许多工夫,方始做得这个。】
〔薛侃录•11〕为学大病在好名……名与实对。务实之心重一分,则务名之心轻一分。全是务实之心,即全无务名之心。若务实之心,如饥之求食,渴之求饮,安得更有工夫好名?
【务名者务虚——空言者误国;务实者求真——实干者兴邦。】
〔薛侃录•11〕“四十五十而无闻”,是不闻道,非无声闻也。孔子云,“是闻也,非达也”。
【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
〔陆澄录•4〕处朋友,务相下,则得益。相上则损。
【朋友:相下(平等相待、敬勉以处)则得益,相上(盛气凌人、尊己卑人)则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