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LPSander
6346 70

关于平均利润的一个疑问 [推广有奖]

11
LPSander 发表于 2012-5-12 10:23:35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贝克汉姆0 发表于 2012-5-11 20:15
其实你没想通就对了,那些说法都是一些自相矛盾、自我粉饰、似是而非的虚妄之言;……你要是因此“想通” ...
我觉得其实如果加上完全竞争市场的假设,不存在进入和退出壁垒的情况下,平均利润率的趋势还是可以说的通的(就是围观中的超额利润消失)。但是不可否认现实中的确有很多垄断。我个人觉得平均利润的最大问题是他其实是与价值规律相矛盾的,但是马说不与价值规律相矛盾,到了利润平均化这个阶段,价值规律是总量上的一个概念,是价值规律的发展。马的思维果然不是一般人所能理解的
已有 1 人评分经验 论坛币 学术水平 热心指数 信用等级 收起 理由
赫赫铭儿0 + 20 + 20 + 1 + 1 + 1 分析的有道理

总评分: 经验 + 20  论坛币 + 20  学术水平 + 1  热心指数 + 1  信用等级 + 1   查看全部评分

History never repeats itself, but it rhymes
——Mark Twain

使用道具

12
贝克汉姆0 发表于 2012-5-12 11:34:47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LPSander 发表于 2012-5-12 10:23
我觉得其实如果加上完全竞争市场的假设,不存在进入和退出壁垒的情况下,平均利润率的趋势还是可以说的通 ...
你说的很对,如果真有平均利润率这回事儿,就不会有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浮动啦!

使用道具

13
jjxjiang 发表于 2012-5-12 12:38:59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楼主犯了一个错误:那就是平均利润是对等量资本而言的,而楼主的假设两部门从一开始的资本量就不一样,A30\B20,这个假定与马克思不同,因此得不出马克思的结论
已有 1 人评分经验 论坛币 收起 理由
赫赫铭儿0 + 20 + 20 鼓励积极发帖讨论

总评分: 经验 + 20  论坛币 + 20   查看全部评分

使用道具

14
贝克汉姆0 发表于 2012-5-12 12:49:24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jjxjiang 发表于 2012-5-12 12:38
楼主犯了一个错误:那就是平均利润是对等量资本而言的,而楼主的假设两部门从一开始的资本量就不一样,A30\ ...
苹果手机的生产厂家和诺基亚手机的生产厂家,其一开始的资本量应该是所差无几的;……你认为他们之间会有“平均利润率”么?

使用道具

15
jjxjiang 发表于 2012-5-12 12:53:14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回楼上:平均利润是指一个行业的情况,不意味着行业内每个企业利润相同,也不是马克思专有的概念

使用道具

16
贝克汉姆0 发表于 2012-5-12 13:02:11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jjxjiang 发表于 2012-5-12 12:53
回楼上:平均利润是指一个行业的情况,不意味着行业内每个企业利润相同,也不是马克思专有的概念
其实连一个行业内部都不会有“平均利润率”,……哪里会有马克思所说的不同行业之间的“平均利润率”尼?

使用道具

17
LPSander 发表于 2012-5-13 19:37:41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jjxjiang 发表于 2012-5-12 12:38
楼主犯了一个错误:那就是平均利润是对等量资本而言的,而楼主的假设两部门从一开始的资本量就不一样,A30\ ...
感谢指正!
History never repeats itself, but it rhymes
——Mark Twain

使用道具

18
xiaxt 在职认证  发表于 2012-5-14 01:01:19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设:A、B的剩余价值率m'=200%

(1)[注1]:
A的“有机构成”=c:v=2:1,

则有:
A 预付资本(K):c+v=20+10=30;
A 原价值(M)c+v+m=20+10+20=50;

B的“有机构成”=c:v=1:1,

则有:
B 预付资本(K):c+v=10+10=20;
B 原价值(M)c+v+m=10+10+20=40;

[注1]:
“等量资本获取等量利润”,在形成“剩余价值率相等”的条件下,个别(预付)资本(c+v)所获取的“社会平均利润”,仅与其在社会总(预付)资本(C+V)所占的比例大小相联系,与资本量的数量差别没有联系。例如,如题所述:A部门资本量(c+v)=30,而B部门资本量(c+v)=20。“等量资本获取等量利润”,仍然成立。

(2)[注2]:

A部门资本量、B部门资本量、C部门资本量、D部门资本量....等等,尽管它们各自资本量可能并不相等,然而,它们却分别承担着不同职能和作用(商业资本、产业资产、银行资本..等等)。正因为如此,在“社会(预付)总资本”看来,它们(商业资本、产业资产、银行资本..等等)都是整个“社会(预付)总资本”的组成部分,所以,“社会平均利润”对应的是“社会(预付)总资本”。

依照题意,整理如下:

“社会预付总资本”=A 预付资本(K=c+v=30)+ B预付资本(K=c+v=20)=30+20=50.

因为,所设:剩余价值率m'=200%,

故有:
A 可变资本  (m)v=10,m=20(m'=200%);
B 可变资本 (m) v=10,m=20(m'=200%);

“社会预付总资本=K”=50,它(预付总资本)对应“社会预付总资本所生产的剩余价值=M”=40。

则有:
社会平均利润率P'=M/K=40/50×100%=80%.

进而得出,A 预付资本、B 预付资本,二者各自所获取的平均利润,如下:
A 预付资本(K=c+v=30)30×80%(平均利润率)=24(平均利润)
B 预付资本(K=c+v=20)   20×80%(平均利润率)=16(平均利润)

故得:
A 预付资本的“生产价格”=30(预付资本)+24(平均利润) =54;
B 预付资本的“生产价格”= 20(预付资本)+16(平均利润)=36;

对比原公式:
原先,A部门原价值(20+10+20)+ B部门原价值(10+10+20)=50+40=90。
现在,A部门现价值(20+10+24)+ B部门现价值(10+10+16)=54+36=90。

注:此时的A部门现价值(20+10+24)转化为“生产价格”=54;
       此时的B部门现价值(10+10+16)转化为“生产价格”=36。

第一,预付总资本=A(K)+B(K)=30+20=50,   预付总资本不变;

第二,社会价值=90; 社会生产价格=90,二者一致, 资本总量不变;

第三,个别的预付资本的价值量发生变化,如下:
A 的“生产价格”=30(预付资本c+v)+24(平均利润p) =54
A 的价值(M)=30(预付资本c+v)+20(剩余价值m)=50.

A的生产价格-A的价值 = 54 - 50 = 4。(注:说明A的有机构成较B高一些,预付资本也较B大一些,故而从B所生产的价值总量中取走了“4”,由此A的生产价格为50+4=54;而B因减少了“4”,由此B的价值为40-4=36;故而B的生产价格=36)

同理可证,B预付资本(略)。

由此,A预付资本、B预付资本,二者均实现了按“等量资本获取等量利润”的要求,证毕。

附注:

马克思这一论证是有缺陷的,与社会(预付)资本的经济实质不相符,现实情况并非如此。

个人看法,仅供参考。


提示:平均利润是一个“总量”且“平均”的概念,它与社会(预付)总资本有关,与个别(预付)资本无关。

设有:A、B、C、D、...等等,这些不等量的预付资本,且各自的资本有机构成高低不等,但若它们的剩余价值率相等,则可将它们统统视为某一大企业下的不同生产部门,或不同生产车间,即可。(注:就将你自己视为一个大企业的总资本家,你的大企业为市场提供若干种不同商品。你现在正掌管着这个大企业分布于全国各地的许多分公司,或分厂(注:这些分公司和分厂分别制造出若干种不同商品),在它们之中,资本有机构成有高有低。资本有机构成较高的,则自动化程度较高,雇佣的工人人数却较少;而资本有机构成较低的,自动化程度也较低,雇佣的工人人数却较多。在它们之中,各自的预付资本规模也有大有小,资本有机构成较高的,其预付资本规模也较大;而资本有机构成较低的,则其预付资本规模也较效小,.....。总之,在此情况下,你将如何计算出你的总资本(一定时期内)的平均利润呢?你将如何把剩余价值依照“等量资本获取等量利润”的原则,“公平”地分配给你的总资本下面的各地分公司,或分厂,从而转化为各分公司,或分厂的“生产价格”呢?)





已有 1 人评分经验 论坛币 学术水平 热心指数 信用等级 收起 理由
赫赫铭儿0 + 40 + 40 + 1 + 1 + 1 学术态度端正

总评分: 经验 + 40  论坛币 + 40  学术水平 + 1  热心指数 + 1  信用等级 + 1   查看全部评分

使用道具

19
贝克汉姆0 发表于 2012-5-14 10:42:48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其实平均利润率至多只具有宏观统计学的意义,而不是客观实在的东西;
就像人均GDP至多只具有宏观统计学的意义,而不是客观实在的东西一样!

使用道具

20
茶色混沌 发表于 2012-5-17 13:43:22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贝克汉姆0 发表于 2012-5-14 10:42
其实平均利润率至多只具有宏观统计学的意义,而不是客观实在的东西;
就像人均GDP至多只具有宏观统计学的意 ...
所谓转型问题和平均利润率问题需要分开谈,先说平均利润率问题。
利润率的平均化是古典经济学的基本假设之一,当然这也是根据资本主义发展中的现实观察抽象而来。实际生活中当然观察不到利润率的绝对平均化,但这不妨碍做理论构想。现实生活中也不存在一般均衡价格,也不存在总供需平衡,任何经济理论模型中的假设都不可能完全符合现实,但这不妨碍经济学作为理论的发展。套用弗里德曼的话,假设是否符合现实不重要,关键看理论结果能否符合现实。
现代经验研究表明,在西方发达国家,各行业至少是制造业中存在利润率的趋同。所以虽然观察不到平均利润率的存在,但是并不代表不能在这一假设上开始理论研究。
但是现代政治经济学中还真有一个流派偏偏反其道而行之,就是不用平均利润率,而是假设利润率是一个概率分布,这部分学者大多数具有物理学或者数学背景,有人称之为古典物理经济学,或者称为概率政治经济学。
再说转型问题
如果平均利润率不存在,那么就不存在转型问题。
如果假设存在,那么转型问题已经被争论了一百多年,至今没有分出高下。在上世纪70年代,萨缪尔森(诺奖得主)、森岛通夫(诺奖提名)等重量级学者加入论战,蔚为壮观。
已有 1 人评分学术水平 热心指数 信用等级 收起 理由
龚民 + 1 + 1 + 1 分析的很深刻!

总评分: 学术水平 + 1  热心指数 + 1  信用等级 + 1   查看全部评分

使用道具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微信群
加JingGuanBbs
拉您进交流群

京ICP备16021002-2号 京B2-20170662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2788号 论坛法律顾问:王进律师 知识产权保护声明   免责及隐私声明

GMT+8, 2024-6-17 08: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