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zjm0328
1830 1

经济实体原理概论(四论公有制) [推广有奖]

  • 5关注
  • 6粉丝

教授

82%

还不是VIP/贵宾

-

TA的文库  其他...

劳权经济学

经济学研究

政治经济学新论

威望
0
论坛币
4002 个
通用积分
57.9108
学术水平
301 点
热心指数
253 点
信用等级
204 点
经验
51485 点
帖子
1802
精华
0
在线时间
751 小时
注册时间
2005-5-6
最后登录
2024-5-30

+2 论坛币
k人 参与回答

经管之家送您一份

应届毕业生专属福利!

求职就业群
赵安豆老师微信:zhaoandou666

经管之家联合CDA

送您一个全额奖学金名额~ !

感谢您参与论坛问题回答

经管之家送您两个论坛币!

+2 论坛币

关键词:企业两重性,经济实体,劳动实体,消费价值生产方式(公资,消费金,知本)。 内容提要:商品是两重性的,生产商品的企业也具有两重性。所谓经济实体就是企业的社会属性,即企业价值运动的性质和特征。现代企业作为经济实体有两种不同的存在方式即资产实体和劳动实体。公有制企业必须作为劳动实体存在和发展是一个客观规律。而公有制企业要作为独立的劳动实体存在和发展,就必须建立以劳动所有者为主体的、全面体现劳动所有权的、适合企业作为劳动实体存在和发展的劳权企业制度。

我曾说过,公有制企业有三大特点。在前面我们已经详细讨论了公有制的两大特点,即公有制企业只有独立完整的劳动所有者,没有独立完整的资产所有者;劳动所有者的权利表现为劳动所有权,而不是资产所有权或劳动力所有权;我们详细地讨论了劳动所有权的基本内容、存在根据及其实现的基本要求等等。事实上,我们已讨论的两个基本特点只是公有制企业或公有制条件下的生产力的人的特点,而公有制企业或公有制条件下的生产力总是包含了人和物两个方面的要素,总是两种要素的相互结合。因此,如果我们不进一步讨论公有制企业生产资料方面的特点,就不能全面地认识公有制企业的性质,就不能全面地认识社会主义生产力的本质特点。 在前面的一篇论文中我们也曾经讲到,公有制企业是与科斯定义的企业相区别的另一种企业。谁都知道,公有的生产资料具有大范围的整体性,这种整体性从根本上排除了企业作为生产资料实体存在和发展的可能性。科斯定义的企业就其本质而言,是一种生产资料实体,“产权清晰”正是企业作为生产资料实体存在和发展的必要前提。但是,公有制企业的特点恰恰在于它消灭了产权,恰恰在于它消除了产权赖以生存的基础,因此,两者总是相互矛盾的。这也是产权经济学派一直要坚持改造公有制的原因所在。既然公有制企业是与科斯定义的企业所不同的另一种企业,是与生产资料实体相区别的另一种企业,那么,公有制企业又是一种什么样的企业、什么样的经济实体呢?它和科斯定义的企业又有什么样的本质区别呢?在这里,我们首先要了解经济实体原理。 在《论国有企业改革的两个基本问题》一文中我曾谈到,国有企业改革实际上就是要解决两个基本问题:一是怎样把作为生产组织的国有企业转变为独立的经济实体?二是把国有企业转变为何种经济实体?很显然,认识公有制企业的经济实体性质,正是解决国有企业改革基本问题的关键所在。 要认识公有制企业的经济实体性质,首先要有明确的经济实体概念。然而,尽管我们已经进行了二十多年改革,可是,对于什么是经济实体,至今尚未形成明确的认识,。这也是国有企业改革至今不能成功、不能完成的原因所在。

一,什么是经济实体

谁都知道,任何企业,都只有作为独立的经济实体存在和发展,才会有活力,才能正常发展。国营企业或国有企业听起来是一个正规企业的名称,而在事实上它们恰恰是作为生产组织存在的;相反,生产队听起来只是一个生产组织的名称,而事实上它恰恰是作为独立的经济实体存在和发展的。那么,什么是经济实体呢? 在一般的经济类辞典中,很难找到明确的定义,但由李炳炎编写的《中国经济大辞典》却有这一条目。 《中国经济大辞典》给出的定义是“具备生产经营与事业发展所必须的自主权和自行支配的资金,独立核算盈亏,具有法人资格的经济组织。”而《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把经济实体限定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社会主义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具有自我改造、自我发展能力、具有一定权利和义务的法人”。不错,如果一个企业是私营或个体企业,它当然可以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用企业的资产来承担一定的权利和义务,但如果企业占用的是公有的生产资料,在有自主权的条件下,盈利了,职工和管理人员可以受益,而亏损了的却是公有资产,割的是别人身上的肉,所谓“独立核算”只是一句空话,又怎么能自负盈亏呢?很显然,以上定义是不正确的,至少它不适合公有制企业。 那么,到底什么是经济实体呢? 我们知道,科斯的企业定义是从市场经济出发的。同样,我们也从市场经济出发来认识经济实体的基本概念和公有制企业的经济实体性质。 要明确经济实体的概念,首先要了解企业的两重性。 就象商品具有两重性一样,生产商品的企业也是具有两重性的。任何企业,就其形成某种使用价值、满足某种市场需求的角度看,它是由市场、产品、资金、技术、人员、设备等多要素,生产、经营、管理等多方面和产、供、销等多环节构成的一个转换系统。一个企业要能够正常发展,就必须满足顺利实现信息转换、市场转换和生产转换的一切要求。我们把这种由使用价值的形成需要决定的企业属性称之为企业的自然属性。企业的自然属性一方面因为产品的不同而有所区别,另一方面也随着生产社会化程度的提高而有所变化,因此,它具有多样性和易变性的特点。任何企业,就其形成某种价值、满足某种生产主体特定利益要求的角度看,它总是特定生产主体实现其生产目的工具,企业的性质因生产主体及其生产目的的区别而不同。我们把这种由满足生产主体利益要求的价值运动形成需要决定的企业属性称之为企业的社会属性。由于企业的生产主体总是唯一的,而且是相对稳定的,因此,企业的社会属性具有单一性和稳定性的特点。任何规范的企业都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都是两种属性的统一。企业是社会生产方式的有机体。企业两重性则是现实生产力发展要求的具体体现。当我们谈到生产力时,现实的生产力发展表现出两个方面的基本要求:由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的发展要求通过企业的自然属性得到体现。由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总是不断变化的,而且在各个地区、各个行业是千差万别的,因此,企业的自然属性也表现出多样性和易变性的特点;由生产力结构特征决定的发展要求通过企业的社会属性得到体现。现实的生产力总是由生产资料和生产劳动两个方面构成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相互关系决定了社会所有制的基本特点,同时也决定了社会生产主体及利益要求或生产目的,而特定利益主体的生产目的通过企业的社会属性,通过价值运动的性质和特征得到体现。由于生产力结构在某个社会形态中是相对稳定的,因此,由生产力结构特征和社会所有制决定的企业社会属性也具有单一性和稳定性的特点。 当我们了解了企业的两重性之后,就可以给经济实体下定义了: 所谓经济实体就是企业作为某种特定生产主体满足其利益要求的工具存在和发展的性质与特征。一个企业要能够满足某种生产主体特殊的利益要求,就必须形成某种规范的价值运动,因此,所谓经济实体也就是企业价值运动的性质和特征,它的基本问题是有没有价值运动?是何种性质和特征的价值运动?价值运动是否规范等等。如果一个企业具有完整规范的价值运动,我们就说这个企业是经济实体,或者说这个企业是作为独立的经济实体存在和发展的;相反,如果一个企业不存在以某种生产主体利益要求为核心的价值运动,或价值运动不完整、不规范,我们就说这个企业不是经济实体或不是规范的经济实体。 一个企业是不是独立的经济实体,我们可以从一个方面来判断: 第一,要看这个企业是不是一个生产组织,有没有完整的使用价值运动。一个企业可以是生产组织而不是独立的经济实体,但作为经济实体的企业却必须是一个生产组织,一个为社会提供商品或劳务的组织。这里的原因很简单,因为离开了完整的使用价值运动,企业价值运动也就失去了存在的依据,当然也谈不上经济实体性质和特征了。 第二,要看这个企业有没有明确的、唯一规范的内部的生产主体。主体要明确,是说企业到底是以资产所有者为主体还是以劳动所有者为主体,必须明明白白;主体必须是唯一的,是指一个企业只能有一个主体:要么是资产所有者,要么是劳动所有者;主体要规范是说作为企业生产主体的资产所有者或劳动所有者必须是企业生产结果的直接承受者,企业经营收入的自然波动能够直接引起资产所有者或劳动所有者的利害变化;最后,生产主体存在于企业内部,而不是企业外部。改革前的国营企业在形式上是有主体的,这个主体就是国家。但是,国家不是人格化的资产所有者,它没有获取剩余价值的欲望,而且,这个主体不是在企业内部,而是在企业外部。这也是国营企业机制失效的根本性原因。 第三,要看这个企业有没有体现生产主体特殊利益要求的完整的价值运动。一个企业是不是独立的经济实体,关键要看它是不是包含有完整的以某种主体利益要求为核心的价值运动,所谓的经济实体主要是指这种价值运动而言。资本主义企业,私营企业,个体企业所以是独立的经济实体,就因为这些企业都包含了完整独立的剩余价值运动;改革前的国营企业所以只是一个生产组织,就因为国营企业不包含独立完整的价值运动。 第四,要看这个企业有没有与价值运动相适应的管理运动。价值运动要顺利进行,必须有相应的管理活动来保证。因此,有没有与价值运动相适应的管理运动也是企业能否作为经济实体存在和发展的基本条件之一。 最后,看一个企业是不是独立的经济实体,还要看这个企业有没有建立能够体现生产主体特殊利益要求的企业制度。只有建立了与生产主体利益要求相适应的分配制度,企业才可能形成规范的价值运动,只有建立了与生产主体利益要求相适应的管理制度,企业才能形成规范的管理运动,也就是说,建立体现生产主体利益要求的企业制度是企业能作为经济实体存在和发展的必要前提。 总起来说,判断一个企业是不是独立的经济实体,可以从五个方面进行分析。其中,是不是一个生产组织,这是基础;有没有建立全面体现生产主体利益要求的企业制度则是企业作为经济实体存在和发展的必要前提;而有没有明确规范的内部生产主体,有没有完整规范的价值运动和相应的管理运动则是经济实体的基本内涵。改革前的国营企业,听起来是正规的企业,但我们仔细分析一下,发现国营企业是“国有国营”,企业并没有内部的生产主体;又因为企业的盈利归国家所有,职工工资也国家计划统一确定,企业也不存在独立的价值运动,因此,国营企业只是一个生产组织。相反,生产队听起来是一个生产组织的名称,但仔细分析我们发现,生产队首先有明确的生产主体,这就是社员,社员的收入来源于自己的生产成果,收获好就多得,收获不好就少得,在价值运动上完全是独立的。因此,生产队却是真正的经济实体。 所谓经济实体原理就是以上内容,它包括一个定义,五个方面,两大类别和两种制度。运用这一原理,我们可以对所有企业进行诊断和改革。

二,企业作为生产资料实体存在和发展的基本特征、客观规律与一般要求

资本主义企业是在封建社会发展起来的。它是社会经济运动规律自然作用的结果。一方面,资本主义的发展已有了几百年的历史,资本主义已经是很成熟的经济实体;另一方面马克思在其不朽的巨著《资本论》中对资本主义经济运动作了科学的系统的分析,客观上为我们认识企业作为经济实体存在和发展的规律提供了现实的可能性。 马克思创立了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的剩余价值理论。从《资本论》中我们可以明显看出: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经济运动的分析是以体现资本主义生产目的的剩余价值运动为基础的。在这里,马克思虽没有从个体上特别说明资本主义企业作为经济实体的存在和发展的规律和要求,但他对资本主义经济运动进行整体分析的过程中,特别是在第一卷的研究分析过程中,实际上已经包含了这方面的内容。现在我们就以此为基础来认识资本主义企业作为经济实体存在和发展的客观规律和一般要求。 1,资本主义企业是作为独立的生产资料实体存在和发展的。资本主义生产和其它任何社会生产一样,也是由生产资料和生产劳动两个方面组成的,由于劳动者只占有自己的劳动力,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掌握在资产所有者手中中,资本主义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结合是通过劳动力作为商品卖买、即通过雇佣劳动制度来实现的。由于劳动力价值和其它商品的价值一样,在进入生产过程之前就确定了,因此,劳动力价值不变,企业生产经营状况表现为生产资料价值量的盈亏变化。我们把这种劳动力价值预定不变,企业生产经营状况表现为生产资料价值量变化的经济实体称为生产资料实体,简称为资产实体。 2,作为资产实体存在和发展的企业生产主体只能是资产所有者一一人格化的、在资产所有方面具有独立性的资本家或股东。而作为资产实体存在和发展的企业价值运动则是体现资产所有者利益要求一一资产所有权的价值运动,即剩余价值运动,与这种价值运动相适应,企业的管理运动也是以资产所有权的体现为核心的。 3,企业能够作为资产实体存在的必要前提是劳动力价值不变。因为只有劳动力价值不变,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结果才能表现为资产价值量的盈亏,才能表现为剩余价值量的波动,按资分配才能实现,资产所有者对资产所有权的利益要求才能得到满足。与劳动力价值不变的要求相适应,工资是预先固定劳动力价值的适合形式,工资收入的预计性和固定性较好地满足了企业作为资产实体存在要求劳动力价值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保持不变的需要。 4,企业能够作为资产实体正常发展的先决条件是产权清晰,即企业占用的资产总量是多少?是由单个资产所有者投入还是由多个资产所有者投入?各个投入者所占的比例是多少?怎样在分配上反映资产投入的差别等等必须清清楚楚。在资本家独资经营的企业,由于企业占用的资产归资本家个人所有,企业的生产成果也归资本家个人,在这里,资产所有者对资产所有权的利益要求得到了直接的体现;在多个资产所有者合资经营的条件下,股份制采用了股份这种生产资料价值形式,把所有股东投入生产过程的不同形式、不同数量的生产资料转变为性质上相同、数量上可以区别的企业资产,并根据股份总量与剩余价值量的相互关系确定股利水平,再按股东股份拥有量分解剩余价值。与产权清晰的基本要求相适应,股份这种按资分配形式体现资产所有者多资多利的利益要求,满足了企业作为资产实体正常发展的需要。 5,作为资产实体存在和发展的企业,其生产经营活动服从于剩余价值规律。剩余价值规律首先通过按资分配制度把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结果表现为剩余价值量的波动,而剩余价值量的波动则有效地引起资产所有者调节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以满足自己的利益要求的经济行为,产权管理体制则是体现资产所有者利益要求,调节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有效途径。当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发生变化之后,按资分配制度又重新把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结果表现为剩余价值量的波动,这种波动又会引起新的调节过程。这就是剩余价值规律的表现方式和作用过程,这也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企业经营机制一一与作为资产实体存在和发展的企业相适应的经营机制,即按资分配机制。资本主义企业所以有活力,所以能正常发展,就在于剩余价值规律取得了适合自己的表现方式而能正常发挥作用,就在于这些企业形成了健全有效的按资分配机制。 6,适合于企业作为资产实体存在和发展的企业制度是全面体现资产所有权的企业制度。因为只有建立了全面体现资产所有权的企业制度,劳动力价值才能保持不变,企业生产经营状况才能表现为剩余价值量的波动,资产所有者多资多利的要求才能得到满足。只有建立了产权企业制度,资产所有者才能得心应手地按照自己的利益要求调节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生产和占有剩余价值的生产目的才得以实现。产权企业制度,以资产受益为核心,它用工资来预定劳动力的价值,用利润形式把劳动者的剩余劳动形成的价值量归结为生产资料价值的增量,从而在劳资关系上体现上资产所有者对资产所有权的基本要求;另一方面,产权制度又用股份形式来反映资产所有者投入资产量的差别,并满足由此差别形成的资产所有者在分配上和管理上的不同要求,从而在资产所有者相互关系上体现了资产所有者对资产所有权的基本要求。正因为产权企业制度全面体现了资产所有权,它满足了资本主义企业作为独立的资产实体存在和发展的需要。 7,生产资料实体可区分为简单形式的资产实体和结合形式的资产实体两大类,与此相适应,资本主义企业也由资本家独资企业和股东合资企业的区分,资本主义企业制度也有传统企业制度和现代企业制度(股份制)的区分。

三,公有制企业必须作为独立的生产劳动实体存在和发展是一个客观规律

在前面我们讨论了资本主义企业或私营企业作为经济实体存在和发展的客观规律,知道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企业是作为独立的生产资料实体存在和发展的。现在我们要问的是,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企业是作为什么样的经济实体存在和发展的呢? 一,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企业不能作为独立的生产资料实体存在和发展。 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企业能作为什么样的经济实体存在和发展?要回答这个问题,先要了解公有制企业的基本特点。 1,公有制企业的第一个基本特点是,由于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实现,消灭了人格化的资产所有者。在公有制企业(例如国有企业),实际上并不存在资产所有者:职工不是资产所有者,管理人员不是资产所有者,就是主管机关的工作人员也不是真正的资产所有者。当然,不论是在全民所有制条件下,还是集体所有制条件下,劳动者也具有生产资料公共所有者的身份,但是,一个企业的劳动者,无论是以个人的形式出现,还是以集体的形式出现,都不是独立完整的资产所有者,并不能行使作为资产所有者的职能;而且,社会主义所以要实现生产资料公有制,正是为了消灭资产所有者,因为只有消灭了资产所有者,才有可能“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 2,公有制企业的第二个基本特点是,在实现生产资料公有制的条件下,劳动所有者虽然也有生产资料公共所有者的身份,但生产资料公有制本身已经消除了人们在资产所有方面差别,因此,劳动者作为公共的资产所有者在资产所有方面是无差别的。公有制的这一特点决定了所谓的资产所有权在生产过程中失去了意义,这就象每个地球人呼吸空气的权利都是无差别的,人人平等的,因而这空气呼吸权在生活过程中也就没有意义的道理是完全一样的。而且,社会主义所以要实现生产资料公有制,正是为了消除人们在资产所有方面的差异,因为只有消除了人们在资产所有方面的差异,才有可能“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 3,公有制的第三个基本特点是,由于公有的生产资料具有大范围的整体性,单个的企业已经不能作为独立的生产资料实体存在和发展了,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实现从根本上排除了企业作为独立的资产实体存在和发展的可能性。一个企业要能够作为独立的生产资料实体存在和发展,必须要产权清晰,也就是说,企业占用的生产资料有多少总量?属于那些人所有?应该是清清楚楚,但是,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实现把生产资料变成了公共所有,形成了大范围的整体性,这种整体性排除了资产实体在公有制企业存在的可能性。 总起来说,公有制的第一个基本特点和第二个基本特点决定了公有制企业不需要作为独立的资产实体存在和发展;而公有制的第三个基本特点则决定了公有制企业不可能作为独立的资产实体存在和发展。 二,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企业可以而且也必须作为独立的劳动实体存在和发展。 既然公有制企业不需要也不可能作为独立的资产实体存在和发展,那么,它能不能作为独立的劳动实体存在和发展呢?要回答这个问题,同样也要从公有制企业的基本特点出发。现在我们进一步来认识公有制的基本特点: 1,由于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实现,事实上消灭了人格化的资产所有者,从而使公有制企业剩下了唯一可以作为社会生产主体的劳动所有者。现在的问题是,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企业劳动者是不是独立完整的劳动所有者?能不能成为企业生产主体呢?我们知道,社会主义实现了生产资料公有制,但并没有消灭劳动力个体所有制。以生活消费个体性为基础的劳动所有者,无论以个体方式存在,还是以集体方式存在,都是完整独立的。 2,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实现消除了人们在资产所有方面的差别,从而使所谓的资产所有权在生产过程中失去了意义,但是,由于生活个体性的存在,劳动者在劳动投入和消费需要方面是存在着差别的,能不能反映这种差别并满足由此差别决定的不同利益要求,成为公有制经济能不能正常发展的关键。因此,在社会主义生产中起决定作用的是劳动所有权,而不是资产所有权。 3,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实现形成了生产资料在大范围的整体性,从而排除了公有制企业作为独立的资产实体存在和发展的可能性;而以生活消费个体性为基础劳动所有者在劳动所有方面是具有独立性的,劳动者的劳动投入无论以个体方式存在,还是以集体方式存在都是清楚明白的。因此,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企业是可以作为独立的劳动实体存在和发展的。 总起来说,公有制的第一个特点和第二个特点决定了公有制企业必须作为独立的劳动实体存在和发展,而公有制的第三个特点则决定了公有制企业可能作为独立的劳动实体存在和发展。  结论是,从公有制的基本特点出发,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企业不能作为独立的资产实体存在和发展,只能而且也必须作为独立的劳动实体存在和发展。   四,公有制企业作为劳动实体存在和发展的基本特征、客观规律和一般要求

社会生产力总是由生产资料和生产劳动两个方面组成的。既然经济实体可以资产实体的方式存在和发展,那么,劳动实体的存在也是可能和必然的。而在事实上,在已有的社会主义实践中也出现了这种经济实体。谁都知道,在农业生产责任制条件下的分配是“补偿消耗的,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余下都是自己的”。从这里我们看到,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分配模式所规定的价值运动与产权型企业的价值运动已经有了质的区别:这“余下都是自己的”价值量,作为生产成果的价值量,已经不是剩余价值量,而是消费价值量了。这一事实表明:在现实社会中,客观上存在着一种不同于资产实体的经济实体--即劳动实体。 资本主义社会是一个人剥削人的社会,劳动者处于受剥削和被奴役的地位。无产阶级所以要进行革命,所以要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正是为了“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实现生产资料公有制正是根除剥削制度赖以产生的基础。因此,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企业,不可能是象资本主义企业一样作为资产实体存在,而只能作为独立的劳动实体存在和发展。 从公有制企业的三大基本特点出发,根据劳动实体与资产实体相对应的原理,我们不难了解公有制企业作为劳动实体存在和发展的基本特征: ⑴,无论是生产队还是承包户,其存在和发展的基本特征是公有的生产资料在生产过程中处于保值状态,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表现为消费价值量的波动:“补偿消耗的”在前,“余下都是自己的”在后,正是这种基本特征的具体体现。一般地,我们把生产资料价值量预定,并在生产过程中保持不变,企业生产经营状况表现为消费价值量波动的经济实体称之为生产劳动实体,简称为劳动实体。 ⑵,在生产队,决定重大事务的是社员大会,队长和队委会是由社员大会选举决定的;在承包户,生产经营管理直接由农户自己负责。由此可见,作为劳动实体存在和发展的企业生产主体就是劳动所有者,而劳动所有者的利益要求表现为劳动所有权,其核心是“劳动所有”,它包括体现“谁劳动谁所有”的劳动分配权和“谁劳动谁管理”的劳动管理权两个方面,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劳动者当家作主”和“按劳分配”这两方面的权利。与这种利益要求相适应,企业的价值运动表现为消费价值运动,企业的管理运动也是以体现劳动所有权为核心的。 ⑶,企业作为劳动实体存在和发展的前提是公有的生产资料价值量必须预定,并在生产过程中保持不变。因为只有生产资料价值量预定不变,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才能表现为消费价值量的波动;只有生产资料价值量处于保值状态,按劳分配才能实现,劳动者对劳动所有权利益要求才能得到满足;只有公有资产处于保值状态,企业才能维持生产和再生产,劳动者的长远利益才有可能得到保证。 很显然,为了体现公有资产价值量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保持不变这一基本要求,在公有制企业也存在着一个与工资相对应的经济范畴,我们可以把它叫作“公资”,即公有资产价值量。“公资”是公有资产价值量的预定形式,是生产结果分配中必须优先保证的部分,就象作为资产实体存在和发展的企业在破产时必须首先支付工人的工资一样,作为劳动实体存在和发展的企业即使在解散时也必须首先补偿消耗的公有资产价值量。 ⑷,企业要作为劳动实体正常发展的基本条件是劳权分明:即形成集体产品的总劳动量是多少?由哪些劳动者投入?每个劳动者各占多少份额等等,都必须明明白白,并在分配上体现出来。与这一要求相适应,工分就是体现劳动者提供劳动量差别的适合形式。在生产队,由于采用了工分这种形式,把劳动者为集体提供的不同形式、不同数量的各种具体劳动转化为性质上相同、数量上可以区别的同一集体劳动,并根据劳动总量和企业消费价值量的相互关系确定单位劳动量的收入水平,然后再按个人劳动量分解消费价值量。由此可见,工分制的采用由于明确区分了劳动者为企业提供的劳动量,满足了劳动者由于劳动投入的差别而对劳动所有权的基本要求。 另外,工分作为按劳分配的合理形式,它和股份一样,它不仅是体现劳动量的差别、满足劳动者对劳动分配权要求的合理形式,同时它也是体现劳动者提供劳动量的差别,区分劳动者在管理权大小的标志。如果我们把一定时期的个人劳动量除以同一时期的劳动总量,就得到了个人劳动量在企业总劳动中所占的比例(我们把它称作“工分比”)。“工分比”的大小就是区分职工企业管理权限的标准。劳权型企业和产权型企业一样,确定生产主体管理权限的基本原则不是一人一票,而是一工一票。 ⑸,作为劳动实体存在和发展的企业经营机制是按劳分配机制。作为资产实体存在和发展的企业,起决定作用的是剩余价值规律,企业经营机制就是剩余价值规律的表现方式和作用过程。与此相对应,作为劳动实体存在和发展的企业,起决定作用的是消费价值规律,企业经营机制就是消费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和作用过程。这一规律首先是通过按劳分配制度把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结果表现为消费价值量的波动,而消费价值量作为劳动收入,它的变化会有效引起作为企业生产主体的劳动者调节生产经营活动的经济行为,从而会使企业朝着有利于劳动者满足其利益要求的方向发展,而当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结果发生了变化之后,按劳分配制度又会把这种变化了的结果表现为新的消费价值量波动,这种波动又会引起新的调节行为。 ⑹,适合于企业作为劳动实体存在和发展的企业制度就是全面体现劳动所有权的企业制度。只有建立了全面体现劳动所有权的企业制度,公有的生产资料才能才能处于保值状态,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才能表现为消费价值量的波动,劳动者对劳动所有权的利益要求才能得到满足;只有建立了劳权企业制度,劳动者才能得心应手地按照自己的利益要求调节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劳动收入与劳动消耗相适应的目的才能达到。劳权企业制度,它用“公资”预先固定生产资料价值量,用消费价值量表现劳动者的劳动收益,在劳资关系上较好地体现了劳动者对劳动所有权基本要求;另一方面,它又用工分形式来反映劳动者在劳动投入上的差别,并满足由此差别决定的分配权和管理权的不同要求,从而在劳动者相互关系上体现了劳动者对劳动所有权的基本要求。正因为劳权企业制度从两种关系上全面体现了劳动所有权,它满足了企业作为劳动实体存在和发展的需要。 ⑺,生产劳动实体可区分为简单形式的劳动实体和结合形式的劳动实体两大类,前者就是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劳动者个体经营方式,如农业生产责任制条件下的承包户;后者是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劳动者集体经营方式,如生产队模式。与此相适应,作为劳动实体存在和发展的企业也有两类:个体劳动和生产资料公有制相结合的企业,我们称为社会主义个体企业;集体劳动与生产资料公有制相结合的企业,我们称为集体企业。与企业类别相适应,劳权企业制度也有两种,例承包制和工分制等。   总之,建立全面体现劳动所有权的企业制度是公有制企业能够作为独立的劳动实体存在和发展的前提条件;现实的劳动所有者,体现劳动所有权的价值运动和管理运动是公有制企业经济实体(劳动实体)的基本内涵,生产资料价值处于预定状态和劳权分明则是公有制企业作为劳动实体存在和发展的规律性要求,企业生产经营状况表现为消费价值量的波动是公有制企业作为劳动实体存在和发展的运动特征,消费价值规律则是起决定作用的基本规律,所谓的企业经营机制就是这一规律的表现形式和作用过程。

在现代社会生产中,能够成为生产主体的只有两种人:在资本主义国家或私营企业中,是生产资料所有者当家作主,作为生产主体只能是资产所有者,资产所有者的利益要求表现为资产所有权;在社会主义国家或在公有制企业,是工人当家作主,作为生产主体的只能是劳动所有者,劳动所有者的利益要求表现为劳动所有权。由此我们不难知道,现代企业作为经济实体也有两种不同的存在方式:以资产所有者为主体、形成以资产所有权为核心的价值运动的企业,我们称之为生产资料实体,简称为资产实体:其中,我们把由单个资产所有者独资经营的经济实体称为简单形式的资产实体,而把多个资产所有者合资经营的经济实体称为结合形式的资产实体;以劳动所有者为主体、形成以劳动所有权为核心的价值运动的企业称之为生产劳动实体,简称为劳动实体:其中,我们把单个劳动所有者经营的经济实体称为简单形式的劳动实体,而把多个劳动所有者合作劳动的经济实体称为结合形式的劳动实体。与经济实体的两大类别相适应,现代企业制度也可分为两种:我们把以资产所有者为主体的、全面体现资产所有权的、适合企业作为生产资料实体存在和发展的企业制度称为产权企业制度;而把以劳动所有者为主体的、全面体现劳动所有权的、适合企业作为生产劳动实体存在和发展的企业制度称为劳权企业制度。

附注:   现在,我把我的最重要的研究成果献给读者。   经济实体原理,我把它称作国有企业改革的基本原理,应用这一原理几乎可以解释国有企业改革的一切重大问题。在1996年的时候,我在研究企业经营机制的过程中对经济实体原理形成了明确而系统的认识,从而对国有企业改革的一系列重大问题也形成系统的认识。诚希望读者提出各种问题。限于篇幅,本文对劳权企业制度的内容没有展开,作者可在以后的《论现代劳权企业制度》一文中详细了解。本人在本论坛己发表相关论文(从2004年-现在)如下,请读者一起参阅: 1,再论公有制 2,三论公有制

                      钟建民                   二○○五年五月三日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关键词:经济实体 公有制 现代劳权企业制度 社会主义生产力 生产资料实体 经济 原理 公有制 概论 实体

本帖被以下文库推荐

沙发
zjm0328 发表于 2005-7-6 20:16:00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具体运用马克思主义认识公有制的基本特点及运动规律。

使用道具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微信群
加JingGuanBbs
拉您进交流群

京ICP备16021002-2号 京B2-20170662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2788号 论坛法律顾问:王进律师 知识产权保护声明   免责及隐私声明

GMT+8, 2024-5-30 16: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