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hyq2003
591 1

[休闲其它] [转帖]祝贺屠呦呦荣获诺贝尔奖 青蒿素跟中药真没啥关系 [推广有奖]

  • 6关注
  • 10粉丝

教师

学术权威

53%

还不是VIP/贵宾

-

威望
0
论坛币
183325 个
通用积分
1346.4674
学术水平
343 点
热心指数
381 点
信用等级
342 点
经验
432293 点
帖子
8000
精华
0
在线时间
6030 小时
注册时间
2005-11-2
最后登录
2024-6-4

+2 论坛币
k人 参与回答

经管之家送您一份

应届毕业生专属福利!

求职就业群
赵安豆老师微信:zhaoandou666

经管之家联合CDA

送您一个全额奖学金名额~ !

感谢您参与论坛问题回答

经管之家送您两个论坛币!

+2 论坛币
2015-10-05  瓶中喵

    祝贺屠呦呦荣获诺贝尔奖!但青蒿素跟中药真没啥关系!

    瓶中喵(微信号:pzmiao)注:今天,中国女科学家屠呦呦荣获2015年诺贝尔奖生理学或医学奖。祝贺!屠呦呦1930年生,今年85岁;她是中国中医研究院终身研究员兼首席研究员,青蒿素研究开发中心主任。她的突出贡献是创制新型抗疟药——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2011年,屠呦呦就曾获得被誉为诺贝尔奖“风向标”的拉斯克奖。荣获拉斯克奖后,科学界就普遍认为,她迟早将获得诺奖。此次终于不负众望,斩获诺贝尔奖生理学或医学奖。但现在舆论有点奇怪,不少媒体和民众把青蒿素说成是中医中药的荣耀。这是非常荒唐的。青蒿素是化学药。跟中药没啥关系。如果非要说荣耀的话,那也是现代医学而不是中医。我这么说肯定要被痛骂了。但事实就是如此。不能因为怕被骂就不敢说真话。反正我也被骂习惯了。此时此刻,在这个已经变样的舆论环境中,必须分享方是民先生的一篇科普文章,也不算泼冷水,只希望能澄清一些误解。文章已经写得很清楚了。如果还看不懂,那真的没办法了。哦对了,不得不提及的一点是,屠呦呦并没有当选为院士。你会觉得,怎么可能?但就是如此。其实不当也罢。她早就享誉世界,中国的院士头衔,对她意义不大。在这个官僚化的国家里。这更显得可贵。现在屠呦呦获得诺奖,可以预见,各方会马上围上来,抢功劳抢荣誉。这也是一种中国特色吧。

    文|方是民博士

    2011年发表于中国青年报

    方是民:著名科普作家;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生物化学博士学位

    近日,中国科学家屠呦呦获得2011年度拉斯克临床医学奖,理由是“发现青蒿素——一种用于治疗疟疾的药物,挽救了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数百万人的生命”。由于拉斯克奖被许多人认为是生物医学领域仅次于诺贝尔奖的大奖,屠呦呦的获奖在国内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国内有的媒体在报道这一事件时把青蒿素称为中药,并说它让人们重新燃起中药创新的希望。其实青蒿素不是中药,而是从植物中提取的成分单一、结构明确的化学药。有很多化学药最初都是以植物为原料提取或合成的,例如阿司匹林、达菲,我们不能因此就说它们是中药。

    所谓中药,应该是指中医传统上使用的、用来治疗相同疾病的药物。中医虽然传统上也用青蒿治疟疾,但是中医所用的那种青蒿(又名香蒿)并不含青蒿素,已被证明对治疗疟疾无效。青蒿素是从与青蒿同属的黄花蒿(又名臭蒿)提取的。中医几乎不用黄花蒿入药,用的话也只是用来“治小儿风寒惊热”,从不用它治疟疾。青蒿素一开始也称为黄花素或黄花蒿素,后来为了表明其与中药的关系,才统一叫做青蒿素,再后来干脆在药典里把黄花蒿改叫青蒿,定为青蒿的正品,让人误以为青蒿素真的是从青蒿提取的。

    即便黄花蒿被用来代替青蒿使用,里面的青蒿素也起不了作用,因为中医是把药物煎成汤药来治疟疾的(最著名的是以青蒿、知母、桑叶、鳖甲、丹皮、花粉煎成的青蒿鳖甲汤),而一旦加热到60摄氏度,青蒿素的结构就被破坏,失去了活性,杀不死虐原虫了。

    青蒿素的发现是许多人分工合作、相互竞争的结果,究竟谁的功劳大,至今争论不休。不过,大家都公认屠呦呦起到的关键作用就是发现青蒿素受热就失去活性,想到了要用乙醚提取。屠呦呦称,她是在东晋葛洪《肘后备急方》一书中看到“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的说法,才恍然大悟不能加热青蒿。由于这个故事,人们会说青蒿素的发现至少受到了中医的启发,葛洪也因此成了“东晋名医”。其实葛洪是个炼丹的术士,《肘后备急方》则是收集民间的偏方,并没有用到阴阳五行、辨证配伍,与中医中药没有关系。

    事实上,葛洪记载的这个偏方是否真的能治疟疾,也是很可疑的。青蒿素几乎不溶于水(所以屠呦呦才用乙醚提取),用两杯水(东晋的“升”很小,当时一升大约相当于现在的200毫升,也即一杯)浸泡一把青蒿,即使用的是黄花蒿,也不太可能泡出能达到药理浓度的青蒿素。如果葛洪只记载了青蒿能治疟疾,我们也许能认为有其合理性。但是葛洪共在书中搜集了43个治疗疟疾的偏方,其中有草药,也有巫术。青蒿一条是其中很不起眼的,只出现了一次(而草药“常山”出现了13次),也没有说其疗效有多灵。

    即使葛洪记载的青蒿偏方真的对治疗疟疾有效,它并没有被葛洪特别关照,在随后的一千多年间,也差不多被淹没了。虽然某些中医典籍中也会抄录它,但是并不看重它,只是作为文献备考。中医和民间仍然不停地在寻找治疗疟疾的方法,屠呦呦课题组搜集了808个可能抗疟的中药,而同时的云南小组搜集的中草药单方、验方竟多达4300余个。这么多的偏方正说明没有哪个有突出的效果,否则就都用它了。而当时的实验也证明它们无一有效。

    的确,虽然偏方如此之多,在历史上中国古人从来就没能抗击疟疾,每次疟疾流行都死人无数。直到1950年,全中国还有疟疾病人3000万,每年病死数十万人。有人以青蒿素的发现来说明“西医西药没进入中国时,中国人也活得好好的”,真是哪壶不开提哪壶。事实是,没有一种中药能够有效地治疗疟疾,这个史实很能证明这一点:1693年,康熙皇帝患疟疾,所有宫廷御医和民间中医都束手无策,最后是靠吃法国传教士提供的金鸡纳树皮粉末治好的。从金鸡纳提取的西药奎宁进入中国后,成了最受热捧的、最著名的药物之一。在京剧《沙家浜》里,新四军赖以治疗疟疾的药物是奎宁,而不是青蒿或别的中草药。

    青蒿素是“文革”期间集中全国力量用人海战术研发出来的。动用了数十个单位的500多名科研人员,用5年的时间筛选了4万多种化合物和草药,最后才发现了青蒿素。中医和中医典籍提供的众多药方没有派上用场,和拿着一本《中国植物志》一个一个往下筛选的效率差不多。有人从青蒿素的发现认识到“中药是尚未充分开发的宝库”,中药中当然完全可能含有某些还未被挖掘出来的化学药,但是青蒿素的发现过程恰恰说明想从中医典籍的记载中找到真正有用的药物极为困难。青蒿素发现之后的40年间,虽然有无数的科研人员试图从草药中再创奇迹,却再也没能找到第二种能被国际公认的新药,也就并不奇怪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关键词:诺贝尔奖 屠呦呦 青蒿素 诺贝尔 中国科学家 诺贝尔奖 青蒿素

沙发
pzh_hzp 发表于 2015-10-6 09:25:13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sha fa

使用道具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微信群
加JingGuanBbs
拉您进交流群

京ICP备16021002-2号 京B2-20170662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2788号 论坛法律顾问:王进律师 知识产权保护声明   免责及隐私声明

GMT+8, 2024-6-5 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