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Mayshong
650 0

[教育纵横] 教育:“父母皆祸害”的迷思 [推广有奖]

  • 0关注
  • 0粉丝

博士生

2%

还不是VIP/贵宾

-

威望
0
论坛币
394 个
通用积分
0.2243
学术水平
1 点
热心指数
3 点
信用等级
2 点
经验
7158 点
帖子
96
精华
0
在线时间
80 小时
注册时间
2015-4-17
最后登录
2017-7-3

+2 论坛币
k人 参与回答

经管之家送您一份

应届毕业生专属福利!

求职就业群
赵安豆老师微信:zhaoandou666

经管之家联合CDA

送您一个全额奖学金名额~ !

感谢您参与论坛问题回答

经管之家送您两个论坛币!

+2 论坛币

   “父母皆祸害”,这是一个拥有近7000名成员网络讨论小组的惊悚名字。小组的成员是80后,他们的父母多为小学老师。在他们眼中,父母是“祸害”,是一群“僵化的国家教育机器的最末端执行者”。而作为子女的他们“逃得掉沉闷无趣的小学,却永远也别想从父母那儿毕业”。

  这个小组中我们看到了一个时代与另一个时代对峙,就连小组组规都充斥着旗帜鲜明的战斗性:我们不是不尽孝道,我们只想生活得更好。在孝敬的前提下,抵御腐朽、无知、无理取闹父母的束缚和戕害。

  50后与80后,他们成了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既亲近又最疏远的父与子、母与女。“父母皆祸害”,既振聋发聩,又引人深思!那些击中两代人关系痛点的帖子,总会迅速引起强烈共鸣,及上百条跟帖。

  本文讲述的是28岁的方馨(化名),在成为“父母皆祸害”小组的一员后,与自己抗争的种种“大逆不道”的行为。但是和其他组员相比,方馨与父母的“战争”就“交火”的观赏性而言,简直平庸得不值一提。

  “顺我者昌逆我者呸”

  “父母皆祸害”出自英国作家尼克·霍恩比的小说《自杀俱乐部》,小说讲的是少女杰丝在姐姐出走后,与陷入神经质的母亲及任教育部长的父亲关系愈发紧张,最终影响自己的青春请并导致人生走向灰暗。2006年,张坤将这本小说翻译成中文,并推荐至豆瓣网。

  在引入这本小说的两年之后,2008年1月,一名豆瓣网友邀她加入其新成立的小组,并担任小组管理员,组名就叫“父母皆祸害”。作为《自杀俱乐部》的翻译者,张坤接受了任命。作为资深豆友,在上海某英文报任文化记者的她并没觉得这个小组离经叛道,她同时还在混“皮肤过敏”小组,“自取其辱”小组,“我们都是拖延症”小组……这些正流行于各大社交网站的小组,被公认为是互联网新生代的人际网络与生活方式,他们热衷投奔志同道合的组织,或干脆自己成立一个组织,崇尚腔调,语不惊人死不休。

  张坤认为,这不过是年轻一代争取话语权的一种方式。她来自孔子的故乡山东,家乡街道的墙上至今还反复刷新着“二十四孝”的内容,那堵墙,据说曾祖父那代起就一直竖着。“父母皆祸害”小组成立两年后,组员发展至近7000人,规模在豆瓣属中等偏上。话题每天都在更新,主题旗帜鲜明地集中于一点:如何对付父母?首页上,几篇被视为经典且指导性强的帖子长期置顶——如何高效地anti-parents(反父母)?让我们不要重复他们的失败人生;你是否在重复父母的错误……

  父亲节前夕,另一个热衷玩投票的社交网站开心网做了一个关于两代人关系的调查,投票结果显示,50后一代父母最大的问题是:控制欲太强,不尊重孩子隐私。

  不过,这些都是网络世界中的抱怨,一个为生于1950年代的父母所不擅长的世界。这仍然是一场不对等,并且趋向于自我封闭的“战争”。

  过去两年中,“父母皆祸害”小组只迎来过一名“敌军”,一位高一女生的母亲。这名会上网的母亲发现女儿与她之间的交流越来越少,关系越来越冷淡,特地找上门来,试图与女儿的同龄人们交流。

  小组成员没有给她机会,他们驱逐了这位母亲。理由是,这儿的组员都是一群受过父母伤害的孩子,他们只想互相取暖,不需要和解。

  此外,他们还驱逐所有敢于宣扬热爱父母言论的组员,他们要求组内只能存在一种声音,“反对父母”。

  本文的主人公方馨一直在小组里潜水,在现实世界里,她从来没有以“敌方”的形象出现在父母面前,也绝不会像同龄人在网络中所呈现的“顺我者昌逆我者呸”般盛气凌人。尽管这名出生于小学教师家庭的女孩针对父母的隐秘“战争”从14岁就开始,并持续至今。

  小学老师的孩子特倒霉?

  方馨从反抗父母不让熬夜看书、不让涂指甲油等鸡零狗碎的“游击战”升级至一场有预谋、有计划的“持久战”,分水岭出现于小学高年级。

  在一节教授鲁迅作品的语文课上,方馨举手向任语文老师、班主任的母亲就一处表述提出质疑,“要么是鲁迅写错了,要么是国家教委编错了!”母亲当场发飙,“鲁迅怎么会错?!国家教委怎么会错?!”

  坚决不认错的方馨最终受到最高处罚——在全年级面前高声朗读检讨书,重复三遍“是我错了!”

  尽管成绩从小到大一直保持优异,方馨的奇思怪想仍然让母亲时刻担心。

  初中毕业后,方馨成功考入外地重点高中,如愿以偿开始独立生活。每周,方馨都会收到母亲寄来的信,那是一种标准小学生作文体的文风,比如,“香港准备回归祖国大陆了,我和你爸爸都为是一名中国人而感到自豪”;“你即将迎来高考,我们都为你的刻苦学习精神感到骄傲而又担心……爸妈相信你一定会长成国家的栋梁”……

  在“父母祸害”小组里,父母是小学老师的豆友回忆往事,怨气难平,“卷子还是热的,我妈就把我叫去大骂一顿”,也有目击者称:“老师的孩子特别倒霉,父母老拿班上年级里第一名跟他们比,我经常在老师办公室看到他们哭丧着脸的子女,而且完全不管周围有多少人。”

  在他们看来,小学老师,不管是被迫无奈或主动随着教育大机器把活泼聪明的孩子教“死”,他们最深重的罪孽在于“自己被洗脑就算了,还对小学毕业N年的儿女进行持久性的无孔不入的祸害”。

  这时代与那时代对峙

  作为豆瓣小组管理员的职责是删除带人身攻击的过激帖,调节组内气氛。但是可以发现小组内删帖的例子较少,因为这个小组存在的最大意义就是发泄。“许多人的困境高度相似。我们两代人之间,不是杰丝与她当教育部长的爸爸之间的问题,也不是她出走的姐姐与母亲之间的纠葛,”管理员说,“而是一个时代与另一个时代的对峙。”

  父母有他们停步的原因。毕竟掌握这个时代话语权的,仍然是与他们同龄的佼佼者。方馨父母至今看得最多的电视节目,仍是新闻联播、春晚、黄金时段的主流电视剧;读得最多的报纸,仍是当地党报、都市报。

  其所延用的腔调、风格与主流价值观,成为两个断裂时代之间最稳定、变化最小的领域。

  这一点,在方馨的父母身上表现得淋漓尽致。2000年,方馨考入北京某名校。两年后,父母到北京看她。方馨正想着该带他们去宋庄转转,还是到东直门附近的各剧院看场话剧,母亲却要求先去天安门和毛主席纪念堂。

  在纪念堂的长队前,方馨陪着父母夹在一长串四五十岁的叔叔阿姨中间,莫名感到一种不自在。终于站在毛主席的水晶棺前,方馨发现母亲哭了。“她说,当年我作为红卫兵串联到北京,还幸福地亲眼见到他在天安门上招手。”

  之后每年寒暑假回家,每到新闻联播和春晚时间段,方馨都刻意坐在父母身边,尽可能自然地对父母进行“思想启蒙”——“爸、妈,我从学校带回几张碟,意大利导演托纳多雷的作品,我们看电影,不看春晚了行么?”

  这一烙印还表现在——母亲像患有强迫症似的,每次非要将粘在电饭煲、碗沿,甚至掉在桌上的饭粒收集起来,吃掉,才算松口气;父亲像跟电有仇,会定时检查家里还开着哪些不必要的电器,每天晚上七点钟,父亲只允许客厅亮一盏台灯,在昏黄的光线里一动不动地收看新闻联播。

  儿女是他们惟一的信仰

  2004年方馨大学毕业留京工作后,一度缓和的家庭关系又开始变得紧张。缘由是父母执意搬到北京同住,将家乡的房子卖掉,供女儿女婿提前还完房贷。“好几十万的高利贷啊,”父亲至今都不习惯讲商业贷款,“欠人家这么多钱,你们晚上睡得着吗?”

  对金融工具的抵触,是50后父母的生理性反应。除掌控着当下话语权、最优社会资源的同龄精英,绝大多数普通的50后父母至今还住在单位的福利房里,不习惯欠人钱,不用信用卡,不敢预支未来。

  眼下,他们却又纷纷承担起奋斗在一线城市,即将成家立业的子女们最头疼的立足成本——房子。开心网曾组织过一次在一线城市买房调查,80%的参与者承认,首付甚至全额支付房款,来自于父母。

  在大多数情况里,成为天价房时代“房奴”的恰恰是50后父母,而不是他们刚出道,微薄工资还不够填厕所地缝的80后子女。

  方馨与先生抗拒用父母的钱,对长期共同居住也感到纠结。来北京居住不久,母亲就开始催方馨生孩子,并在做完一切可以抢到做的家务之后,会拿出随身携带的一团毛线,开始为不知何年何月才会诞生的外孙织毛外套。“以前,集体主义是他们的信仰,现在,儿女成了他们惟一的信仰,”方馨说,“母亲总说,父母活着的意义,就是为子女服务。”

  方馨最终决定要孩子,缘于计划外的怀孕,方馨父母也意外体会到女儿没入党的“好处”——大学期间皈依天主教的方馨无法接受堕胎。

  这点一度成为方馨与父母之间的严重分歧。方馨认为,宗教能让她内心平静,从容面对生老病死。而在父母看来,“信上帝有什么用?”而且,早年的教育让他们坚信,一切宗教都是唯心主义。

  如今,“矛盾就这么轻易地被一团肉乎乎的婴儿解决了。”方馨笑说。

  生产后,方馨将大部分精力投注到了女儿身上——托同学从香港快递奶粉,甄选婴儿早教机构,极力游说父母,还是别一次性还清房贷,将手头余钱买套学区房,尽力让女儿从小学到大学,都能上北京最好的学校。“母亲那时就笑了,”方馨说,“说我还不是和他们一样,将自己期待的模样,早早就强行施加到了她可怜的外孙女头上。”

  父母皆祸害的深思

  其实,“父母皆祸害”不过是一代人对上一代人的反叛与不满。因为一代人有一代人的社会环境、生活习惯和思维方式,从而导致的矛盾和冲突在所难免。“父母皆祸害”难道只存在“80后”这一代人身上吗?“70后”没有吗?“60后”没有吗?“50后”、“40后”没有吗?都有。当鲁迅、胡适等面对包办婚姻,既无法挣脱又想新生活的时候,他们的矛盾和痛苦又何止是“祸害”配得上的?同样,当季羡林的儿子季承在回忆录《我和父亲季羡林》里,用几近残忍的笔触写两代人的矛盾和冲突时,又岂止是“祸害”二字能够涵盖的?但能因此否认他们吗?不能。

  同样,“80后”子女对“父母皆祸害”的表达,也是一代人与一代人的冲突而已。对此,我们不必因此把二者视作水火不容,也不必横加指责这一代人的“不孝”,而其他“80后”子女不必对号入座,父母们也不必自觉心寒。

  “父母皆祸害”说到底是一个子女教育问题。而在人类历史上,子女教育是一个永恒话题。我们有关家庭教育的研究汗牛充栋,观点纷呈:从卢梭的自然教育到杜威的实用教育,从孔子的有教无类到如今的各种教育理念,无不是对教育的探讨。这些教育思想,都是在企图减少父母对子女的“祸害”,为下一代人提供一个更合理、更有利的成长空间。而当这些“80后”子女喊出“父母皆祸害”,其实也是在为家庭教育、子女教育的良性发展提供反馈力量。

  “父母皆祸害”这种代与代之间的冲突凸显,与其惊讶于他们的“不孝”,不如反躬自问,身为父母,我们将子女教育的负面降低到最小了吗?我们的社会为子女教育提供一个更好的环境了吗?(文章来源于千人智库《教育》杂志/综合南方周末、今日早报的文章整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关键词:parent Arent 最好的学校 小学生作文 Rents 教育部 俱乐部 神经质 执行者 小说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微信群
加JingGuanBbs
拉您进交流群

京ICP备16021002-2号 京B2-20170662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2788号 论坛法律顾问:王进律师 知识产权保护声明   免责及隐私声明

GMT+8, 2024-6-16 0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