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wolaile.
1316 2

[论文指导] 学术写作那些事儿 [推广有奖]

  • 0关注
  • 4粉丝

等待验证会员

本科生

31%

还不是VIP/贵宾

-

威望
0
论坛币
240 个
通用积分
0.0017
学术水平
1 点
热心指数
5 点
信用等级
0 点
经验
580 点
帖子
48
精华
0
在线时间
19 小时
注册时间
2016-6-13
最后登录
2017-7-26

+2 论坛币
k人 参与回答

经管之家送您一份

应届毕业生专属福利!

求职就业群
赵安豆老师微信:zhaoandou666

经管之家联合CDA

送您一个全额奖学金名额~ !

感谢您参与论坛问题回答

经管之家送您两个论坛币!

+2 论坛币
1 论文标题
人大博导:博士论文不要成为精神“豆腐渣”
2 作者信息
作者简介:李炳海,1946年10月4日生,吉林省龙井市人,著名学者,古典文学专家。1978-2003,历任东北师范大学讲师、副教授、教授,中文系主任。2003年至今,任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1991年被国家教委、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授予“做出突出贡献的中国博士学位获得者”称号。精通《〈周易〉释读》、《周礼研究》、《〈老子〉解读》等学科。在先秦两汉文学、道家文学、民族文学、古代词赋研究领域在国内居于领先位置,二十多年来出版学术专著近10部,发表学术论文近200篇。
3 出处和链接(比如,NBER working paper No.11000)

4 摘要在学术上填补空白、开辟处女地,在前几年曾经是时髦的话题,研究生论文的评语经常可以见到类似的褒奖之词。可是,从实际情况来看,各个人文学科所剩余的可供开垦的处女地实在有限,本人所在的中国古代文学专业尤其如此。有的学术荒地虽然存在,但不过是些三流、四流,乃至于根本不人流的作家作品,开垦出来也没有太大的价值。面对这种情况,许多博士生及其导师已经深深感到选题的艰难。博士生论文要走出目前这种困境,必须深化填补学术空白、开垦学术处女地的理念,而从其他方面寻找出路。对于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者来说,一方面要不断拓展自己的学术领域,伸展到前人不曾涉足的空间;另一方面,还要善于从人们熟视无睹、看似平常的对象中挖掘出别人没有发现的东西,这点尤为重要。为了能够实现这个目标,需要从两方面对博士生加以培养引导:一是实现视角的转换,改变传统思维的惯性,寻找新的切人点。比如对朱熹,从古到今多是从理学方面来研究他,至多还关注他对《诗经》、《楚辞》的诊释。南京大学莫砺锋先生独辟蹊径,专门对朱熹进行文学方面的研究,把他的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综合起来加以考察,使朱熹研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这个事实很有说服力。如果我们的博士研究生导师能够实现视角的转换,那么,博士生论文选题难的矛盾会在很大程度上得到缓解。二是提高精神生产力,增强对研究对象的穿透、提炼和加工的能力。同是出土的古人头颅,在生产力低下的古代,人们只能把它当做遗骸重新埋葬;而在科学技术发达的今天,可以运用物理学、化学、生理学、病理学、生物化学等多种技术手段对它进行研究,最大限度地还原古人的生存状态、身体素质等方面的情况,获取许多宝贵的信息,揭示人类的不少奥秘。同是一块矿石,科学技术发达的国家可以从中提炼出许多有益的东西,有的甚至价值连城;而科学技术落后的国家或是无能为力,或是只能初步开发,简单利用,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同样如此,如果能够注重博士生精神生产力的提高,并且持之以恒,那么,他们从现存精神矿藏中提炼、加工出的学术精品就会越来越多。实现视角转换和提高精神生产能力,可以说是带动博士生论文化腐朽为神奇有力的双翼。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关键词:那些事儿 那些事 working 人文社会科学 中国人民大学 那些事儿 论文 信息

沙发
vvv456dg 发表于 2016-7-20 14:30:40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这是要到底表达什么呢,粘贴复制一篇文章过来

使用道具

藤椅
论文374345101 发表于 2016-7-20 16:42:20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论文发表  有老师需要发论文的可以联系   核心非核心   南大  sci   ssci的都可以操作    另外我们这里平时有转让的文章  有老师需要的可以加下qq 374345101

使用道具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微信群
加JingGuanBbs
拉您进交流群

京ICP备16021002-2号 京B2-20170662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2788号 论坛法律顾问:王进律师 知识产权保护声明   免责及隐私声明

GMT+8, 2024-6-9 1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