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shwany
1327 0

基于耗散结构论的高校隐性知识转移机理分析和模型研究 [推广有奖]

贵宾

庸才

学术权威

58%

还不是VIP/贵宾

-

威望
15
论坛币
2824739 个
通用积分
292.4981
学术水平
446 点
热心指数
583 点
信用等级
317 点
经验
110065 点
帖子
2204
精华
4
在线时间
2775 小时
注册时间
2005-6-6
最后登录
2024-1-9

+2 论坛币
k人 参与回答

经管之家送您一份

应届毕业生专属福利!

求职就业群
赵安豆老师微信:zhaoandou666

经管之家联合CDA

送您一个全额奖学金名额~ !

感谢您参与论坛问题回答

经管之家送您两个论坛币!

+2 论坛币
来源:《价值工程》2010年第4月中旬

张朝宾① ;吴洁① ;黄伟①;施琴芬②;张运华①
(①江苏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镇江 212003;②南京邮电大学科技处,南京 210003)
摘要: 高校作为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的主要生产与传播基地,无论是知识的深度还是广度都是企业和其他机构所无法比拟的。高校竞争优势的创建和维持取决于知识转移的绩效,尤其是隐性知识转移的绩效。同时,高校隐性知识转移的效率和效果又具有外部性,这种外部性对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本文从耗散结构论的视角,运用耗散结构和熵理论的相关知识,分析了高校隐性知识转移的关键影响因素和主要转移途径,从定量的角度对高校隐性知识转移的机理进行了阐释,并结合高校的三大功能提出了高校隐性知识转移模型。
关键词: 高校;隐性知识转移;耗散结构;机理;模型
中图分类号:TP30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0)11-0141-03
        0  引言
        知识转移是知识社会化的一个主要环节,它在整个科学知识发展的过程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知识的转移和管理,特别是隐性知识的转移和管理的重要性也被越来越多的人认可。1962年,Polanyi首次将知识分为显性及隐性两个侧面[1]。Shan Lpan,Harry Scarbrouch等认为,隐性知识是指很难用数字公式和科学法则以及文字语言来精确表述的知识。隐性知识的主要特点是难以被编码、是尚未文献化的、零散的、非结构化的、不系统的知识[2]。在知识转移方面,1976年,Teece首次提出知识转移的思想[3],Szulanskl指出,知识转移是组织内或组织间跨越边界的知识共享,知识以不同的方式在不同的组织或个体之间的转移或传播[4]。Juan Carlos,Bou-Llusar等人认为,企业竞争优势依赖于知识的转移过程和被转移的知识[5]。隐性知识不仅是其创造财富的主要源泉[6],而且其高效的流动与转移也是组织技术创新和保持持续竞争优势的关键。作为隐性知识创造和转移最重要的基地,高校在隐性知识转移领域具有特殊地位,高校隐性知识转移的效率和效果不仅影响高校自身竞争优势的建立,还会因为这种转移的外部性,对整个社会、经济产生重要影响。
        1  耗散结构理论与高校隐性知识系统
        1.1 耗散结构理论  耗散结构论是比利时物理学家普里戈金(Ilya Prigogine)于1969年提出的一种可以用来解释和预测经济、社会、哲学现象的自组织理论[7]。是指一个不断地与外界交换物质和能量的非线性开放系统,在系统内部某个参量的变化达到一定的阈值时,系统发生突变,由原来的混沌无序状态转变为有序状态。由于需要不断与外界交换物质和能量才能维持,因此称为耗散结构。耗散结构理论主要研究一个系统从无序向有序转化的机理、条件和规律。
        根据耗散结构理论,开放系统的系统熵由两部分组成,即
        ds=dis+des
        其中,dis是由于系统内部本身的不可逆过程所引起的熵增,dis>0;des是系统与外界交换物质和能量引起的熵流,des>0或des<0。系统的熵增dis使得系统有走向混乱无序的趋势,但是负熵流des的引入,会逐步减少系统本身的总熵ds,ds值越小,表明系统的有序性越强。系统的熵越大,其有序程度越低,反之,系统的有序程度越高,系统演化的实质就是不断从外界吸收物质和能量已降低自身熵值的过程。
        耗散结构是一种“活”的结构,系统可以从一种耗散结构向另一种新的耗散结构跃迁。耗散结构的特点包括:(1)开放系统。耗散结构必然处于开放环境和非平衡条件下,系统和外界有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2)系统要远离平衡态。耗散结构能超过非平衡线性区,处于远离平衡态的区域。(3)系统中存在非线性作用。 虽然线性的正反馈可以导致系统失稳,产生分叉和新的结构,但系统稳定到耗散结构上的机制是系统内部必须存在非线性作用。
        1.2 高校隐性知识系统  在新经济的发展中高校责无旁贷地扮演着知识创新的中心、知识企业的孵化器、高新技术的辐射源和高新技术开发区的智力支柱等多重角色[8]。高校作为一个不断创造和传授知识的基地,以科研成果、专利等形式,通过其科研功能、教学功能、和社会服务功能,不断生产新知识、并向外界进行转移,同时从外界环境中获得信息、资源和能量。整个知识转移过程是一个开放的系统。由于隐性知识难以编码和表达,其转移相较于显性知识则更为困难。
        可以看出,整个高校隐性知识转移过程是一个系统结构,高校作为知识源,其通过科研活动创造隐性知识、并通过教学功能和社会服务功能将隐性知识显性化和社会化并最终转移给知识受体的过程都是不可逆的,从而不断产生熵增,导致系统趋向不稳定,系统必须通过知识转移,从外部环境中获得信息、能量等负熵流,以抵消内部产生的熵增,从而减少系统的总熵,使系统趋于稳定。
        2  高校隐性知识系统的耗散结构分析
        2.1 高校隐性知识系统是一个开放系统  知识的转移保证高校隐性知识系统的开放性。现实中,一切知识系统都和外界环境进行密切的联系。高校隐性知识转移系统通过对外部环境开放,输出知识,同时引进负熵流,抵消系统内部产生的熵增,从而使系统从无序走向有序或达到更高的有序度。
        2.2 高校隐性知识系统是一个远离平衡态的系统  根据耗散结构理论,知识转移之所以发生,是因为知识系统内原有的秩序被破坏,系统熵增加,知识系统处于不稳定或无序状态。即使知识转移系统形成耗散结构,也难以处于平衡态。首先,高校隐性知识转移在时间上是单向性的,知识的传播与分布在本质上是不可逆的,这必然不断产生熵增,从而使组织很难保持绝对平衡的状态;其次,隐性知识,特别是高新技术知识,在空间分布上是绝对不平衡的,绝对平衡在现实生活中只能是一个理想状态;最后,知识是动态的,知识的运动是绝对的, 一直在发展变化之中。知识系统内部的一个微观随机知识需求扰动通过相关放大作用,便可发展成一个整体宏观的巨大涨落,使组织进入不平衡状态。
        2.3 高校隐性知识转移过程中存在非线性作用  从耗散结构理论可知,系统内各要素间的非线性相互作用推动着系统由无序向有序发展。非平衡状态下,高校隐性知识系统要从无序状态涨落到另一个有序状态,必然由系统内要素的非线性相互作用来完成。高校隐性知识转移过程中,知识的流动与创新保证要素间非线性相关以及涨落的可持续进行。在高校隐性知识系统内部,各知识门类子系统的非线性相互作用自发组织使整个系统从无序走向有序,并促进隐性知识的产生和转移。
        3  高校隐性知识转移的关键影响因素和主要途径
        3.1 高校隐性知识转移的影响因素  高校隐性知识转移活动涉及外部需求方面,科学技术领域、经济领域、组织内部制度以及**政策等多个方面,多个环节。因此,关系复杂,影响因素也非常之多。影响高校隐性知识转移的主要因素包括:外部需求因素、信息沟通和反馈因素、资金支持及**政策因素。
        3.1.1 外部需求因素  高校的职责和性质决定了其必须不断创造新知识,通过科研项目、科研成果的推出来显示和证明自身的学术优势、提高知名度,特别是凭借自身本已具有或在发展中创造的隐性知识建立起相比其他高校的竞争优势。更为重要的是,高校通过把这些隐性知识转移给外部的企业、工厂和其他机构,可以获得资金、资源支持,从而保证高校隐性知识系统的进一步发展。但是,由于高校许多科研项目的方向和最终的目的并没有从符合市场和应用的角度出发,以致研究成果难以被市场和企业应用,从而造成外部需求不足,知识难以被转移。因此,在高校创造隐性知识的过程中,还应考虑科研项目方向的合理性和其应用价值,保证符合外部环境的需求。
        3.1.2 信息沟通和反馈因素  信息沟通和信息反馈存在于高校隐性知识转移的全过程,隐性知识转移不仅要靠技术供应方的技术推动,还要依靠技术需求方的技术拉动。高校拥有比较完全的技术信息和不完全的市场,而企业拥有比较完全的市场和生产信息,但技术信息不完全,从而造成高校隐性知识和科研成果的市场需求指向不明确, 企业对高校的科研成果也了解不够,产生隐性知识转移中的双向障碍和困难。这一问题可以通过有效的信息沟通和反馈来解决。
        3.1.3 资金支持和**政策  资金短缺是影响高校隐性知识转移的最大限制因素之一[9]。高校进行实验、项目研发、中试投资等关键环节都需要大量资金注入。高校隐性知识转移也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资金缺乏和相关方的信任危机,经费不足严重制约着转移效果和效率。此外,**政策也会对转移是否进行产生重要影响,通过**政策牵引,增强官产学研合作,增加**、高校、企业之间的交流合作,有利于高校隐性知识系统和外部环境进行双向了解和认识,高校隐性知识被企业所接受,从而向外部转移。
        3.2 高校隐性知识转移的主要途径  高校隐性知识的转移主要有三种途径:一种是高校隐性知识组织将隐性知识通过编码而外化,转化为显性知识,进而向外部环境中的企业和其他组织转移,这些组织则要付出相应的诸如资金、资源、信息等代价,以补偿高校隐性知识系统的投入成本。二是在组织制度和组织文化的氛围中,高校通过老师对学生的传授,将隐性知识转移给学生,然后随着学生进入企业或其他机构工作将隐性知识带到外部环境和组织中去,学生则需以缴纳的学费补偿老师和学校付出的成本。三是高校隐性知识系统通过经验交流、相互合作等方式,以知识共享的途径,将隐性知识转移到外部环境中去,同时也共享其他组织的隐性知识和资源。
        4  高校隐性知识转移的机理分析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高校隐性知识系统要持续、稳定、有效的进行知识转移,就必须不断从外界获得物质和能量,同时要克服各种不利因素,创造条件以降低系统内部熵增,提高隐性知识转移和系统引进负熵流的效率。根据耗散结构理论,如果用Kis表示高校隐性知识系统内部各种不可逆过程所产生的熵值,用Kes表示系统通过隐性知识转移,与外界交换物质和能量引入的负熵值,那么,高校隐性知识系统的系统熵为:
        K=Kis+Kes(式1)
        其中,Kis=DPjInPj(式2)
        Kes=DiKi(式3)
        j为影响高校隐性知识系统产生熵增的各种因素,Pj为各因素所占权重,InPj为各影响因素产生的熵值。由于Kis产生于系统内部不可逆过程,所以,Kis>0。
        i为影响高校隐性知识系统产生负熵的各种因素,Di为各因素所占权重,Ki为各影响因素产生的负熵值,并且Kes<0。
        从式1可以得出:(1)当K=Kis+Kes>0时,表明开放状态的高校隐性知识系统吸取的负熵不足以抵消系统内部形成的熵增,即组织的知识体系已经老化、组织制度已不再适应知识的有效创造和转移,这些阻碍作用使高校知识系统处于不稳定和无序状态,难以存继和发展。(2)当K=Kis+Kes?燮0,说明开放状态下的高校隐性知识系统从外界引进的负熵足以抵消内部产生的熵增,从而使系统由无序变为有序或有序度增高,隐性知识的创造和转移更有序和高效。
        可见,高校知识隐性知识转移就是为了和外界进行物质和能量的交换,高校隐性知识系统输出知识资源,以信息、物质和能量的形式引入负熵流Kes,以抵消系统内部不断产生的熵增Kis,当负熵流Kes的绝对值不小于Kis时,隐性知识系统熵K?燮0,知识转移的效果是最好的,隐性知识系统此时处于一种稳定、有序、高效状态。因此,通过知识转移,加强系统同外界的交往活动,可以达到增加负熵的目的,从而使系统的总熵趋于零,使系统处于一个稳定的低熵平衡态[10]。高校隐性知识系统可通过完全开放和自我改造,减少和消除各类不利于知识转化和转移的因素,尽可能多的从外界引入负熵流,使组织整体实现负熵值,进而保持组织稳定、有序发展。
        5  高校隐性知识的转移模型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为了自身的再发展和知识的再创造,高校隐性知识系统必须不断创造和转移知识。由于知识转移是知识需传递的复杂系统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知识创新和知识需求是知识转移发生的基本前提,**行为提供知识转移中不可或缺的导向作用[11],高校自身的三大功能又决定了高校知识源的基本地位。高校已拥有的技术平台、组织结构、和资金平台为高校的知识创新提供了基础。依据高校隐性知识转移系统自身的特点,考虑各种影响因素,本文提出了基于耗散结构视角的高校隐性知识转移模型
        高校的科研功能是产生隐性知识的前提,在科研活动中,高校利用可以获得的技术、在一定的组织环境和资金支持下,通过科研活动不断进行知识创新和创造,这一不可逆过程必然不断产生熵增,促使系统趋于不稳定。但获得外部知识需求时,高校便通过其社会服务功能和教学功能将所创造的隐性知识社会化和显性化,在**政策的支持和引导下,向知识受体转移。作为知识受体的外部环境,经过选择和过滤后吸收其所需的知识。由于高校进行知识创新和创造,必然付出人力、物力等成本,因此外部知识需求组织获得知识是有代价的,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必须向高校隐性知识系统发送一定的物质、资金等资源,以补偿其创造和转移知识的成本和耗费,高校隐性知识系统因此获得负熵流,抵消组织内部产生的熵增,从而稳定、有序发展。此外,需要注意的是,外部需求是隐性知识转移的重要动力,信息沟通技术、资金支持和**政策等为隐性知识转移提供了保障。高校隐性知识系统必须通过改进和创新克服各种不利因素,保证知识转移的有效性,以便引入足够的负熵流,维持系统活动正常进行。
        6  结论
        高校隐性知识转移的整个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开放系统,并且处于不平衡状态,系统中各要素之间存着在非线性作用。高校隐性知识转移的本质就是高校知识系统通过和外部进行信息、物质和资源的交换,不断引入负熵流,以抵消高校在知识创造和转移过程中不断产生的熵增,使组织处于稳定和有序状态。因此,高校可以利用耗散结构理论的相关理论,不断提升其科研功能、教学功能和社会服务等三大功能,创新隐性知识转移机制,提高隐性知识的转移绩效,以便更有效地从外界获得负熵流,使知识转移系统保持有序和稳定,不断为外部环境输出知识和能量。关于高校隐性知识转移的影响因素和转移绩效的定量研究将是我们下一步研究的重点。
参考文献:
[1]Polanyi,M. Personal Knowledge: Towards a Post - Critical Philosophy [M].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62.
[2]Shan Lpan, Harry Scarbrouch. Knowledge Management in Practice: An Exploratory Case Study[J]. Technology Analysis & Strategic management.1999, (3):362.
[3]Teece, D. Technology Transfer by Multinational Firms: There-Source Cost Soft Transferring Technological Know-How[J].The Economic Journal, 1977, (87):242-261.
[4]Szulanski, G. Exploring internal stickiness: Impediments to the Transfer of Best Practice within the Firm[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special issue), 1996, (17):27-44.
[5]Juan Carlos, Bou-llusap, et al. Strategic Knowledge Transfer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Competitive Advantage: An Integrative Conceptual Framework [J]. Journal of Knowledge Management, 2006, (4):100-112.
[6]Sajjaam, Jasimuddin et al. The Paradox of Using Tacit and Explicit Knowledge [J]. Management Decision, 2005,(43):102-112.
[7]钱芳,刘伟.基于耗散结构论的产业创新动力系统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08,(12):145-147.
[8]肖红艳等.试论信息时代高等学校的职能[J]. 湖南第一师范学报, 2003(3):11-12.
[9]孟庆敏,吴洁.基于知识供应链的高校知识转移模式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08,(8):143-144.
[10]H. J. Warneke. The Fractal Company: Revolution in Corporate Culture[M]. Spring-Verlag, Heidelberg, New York, 1993.
[11]Philip Sadler. 管理咨询[M]. 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1.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关键词:耗散结构论 机理分析 知识转移 耗散结构 性知识 模型 机理 隐性 耗散结构

数点梅花天地春,欲将剥复问前因。 寰中自有承平日,四海为家孰主宾。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微信群
加JingGuanBbs
拉您进交流群

京ICP备16021002-2号 京B2-20170662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2788号 论坛法律顾问:王进律师 知识产权保护声明   免责及隐私声明

GMT+8, 2024-6-6 0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