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 VIP服务 论文检测 案例库 期刊 毕业论文库
vvb
vv
cc
您的位置 > 西方经济学

西方经济学论文范文

基于脉冲响应分析的新疆新型城镇化与生态环境的关系研究来源:人大经济论坛论文库 作者:龙慧 时间:2014-05-26

  

   基于脉冲响应分析的新疆新型城镇化与生态环境的关系研究
摘要:新疆新型城镇化发展面临产业支撑能力弱、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大、城镇布局不平衡、城市圈(城市群)发展滞后及生态脆弱、资源性和结构性缺水等问题。特殊的生态环境条件决定了新疆难以通过传统的城镇化道路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走新型城镇化道路。本文基于脉冲响应分析对新疆新型城镇化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为解决新疆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出现的环境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使新疆新型城镇化建设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     生态环境     脉冲响应  新疆
   
   
Researching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New Urbanization and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n Xinjiang Based on Impulse Response
Abstract: The new urbanization in Xinjiang is faced with weak industry support, large differences in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the unbalanced urban layout, the slow metropolitan (city group) development, fragile ecology, structured water shortage and other issues. As a result, we cannot achiev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by conventional urbanization in Xinjiang; we must take a new road of urbanization. Based on impulse response, this paper first explor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new urbanization and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n Xinjiang, and then proposes some countermeasures to address ecological and environmental issues in the process of new urbanization there so as to achieve coordinated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Key words: New urbanization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mpulse response    Xinjiang
一、引言
 (一)研究背景
   新疆位于我国西部边陲,幅员辽阔,民族众多,自然资源丰富,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改革开放以后,中央政府提出了“开发新疆,建设新疆”的方针,并进一步加大了建设新疆的力度。1999年西部大开发战略开始实施,这一战略的实施为新疆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支持,对新疆的城镇化建设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2010年7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新型城镇化发展战略研究》等规划编制工作方案,这标志着我区新型城镇化发展规划工作正式启动。十八大报告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布局中,实行“五位一体”,这是中央报告首次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五大建设并列,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更加全面,与时俱进,为新型城镇化建设指明了方向。 
   近几十年来,新疆各民族团结一致,实现了经济社会的历史性跨越,城镇化建设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解放初期新疆只有1个设市城市 (乌鲁木齐),城镇化水平仅为12.12%,到2011年新疆己有22个设市城市、68个县城,城镇化水平达到了43.5%。但是新疆传统的城镇化发展忽视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客观规律,造成环境污染加剧,生态环境恶化,这使得可持续发展遭遇到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传统的城镇化建设对生态环境造成了破坏,所以必须提出新的发展方式,解决环境问题,使城镇化建设与生态环境和谐发展。新型城镇化建设是坚持走资源开发可持续、生态环境可持续的发展道路,能够与环境和谐发展,克服并解决城镇化建设中出现的环境问题。
   “十二五”期间,新疆将在国家政策、相关部委、兄弟省市的支持下,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实现现有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推广农牧业产业化生产,加大新型城镇化建设,继续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努力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促进新型城镇化建设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
 (二)研究意义
   目前,新疆城镇化建设已取得显著成就,但是新疆新型城镇化发展仍面临经济发展水平低,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大,城镇布局不平衡,以中心城市为核心的城市圈、城市群(带)发展滞后以及生态脆弱、资源性和结构性缺水等问题。新疆的资源环境条件决定了传统的城镇化道路不可持续,必须走新型城镇化道路。在新疆城镇化建设的进程中,新疆草场严重超载过牧,退化沙化等生态问题日趋加重,牧民、牧区和牧业发展与增收的空间受到进一步挤压。新疆的绿洲-荒漠过渡带以及农-牧交错带的部分区域生态环境质量呈恶化趋势,草地退化趋势有所减缓。生态环境的破坏对城镇化的发展造成很大的阻碍。
   由此可见,研究新型城镇化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非常符合社会的需求,对解决城镇化过程中出现的环境问题具有重要作用。结合这样的现实状况,本文基于脉冲响应对新疆新型城镇化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为解决新疆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出现的生态环境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使新疆新型城镇化建设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实现城市化体系健全、民族团结、社会安定的和谐城市。
二、新疆新型城镇化与生态环境的概况
  (一)新疆新型城镇化发展状况
   新疆新型城镇化建设要树立现代城市发展理念,贯彻以人为本、规划先行、环保优先、生态立区、城乡统筹、布局合理、集约高效、特色突出的原则,坚持走资源开发可持续、生态环境可持续的发展道路,以现代文化为引领,以新型工业化为动力,以农牧业现代化为基础,以体制创新为先导,积极培育大城市和新的增长极,促进区域相对均衡发展和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走内外双驱、量质并重、和谐包容、生态宜居、兵地共融的新疆特色城镇化道路。
  1、人口城镇化水平滞后
  新疆人口城镇化水平仍较滞后,发展速度缓慢。从图1可知,新疆的城镇化率在持续的上升,城镇化城镇人口不断增加,城镇化率由1995年的32.4%上到2011年的43.5%,较2009年提高了3.75个百分点,较1995年提高了11.1个百分点,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但与其他地区相比仍较落后,新疆城镇人口比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7.8个百分点,另外,城镇化的发展速度也比较缓慢,20世纪80年代时新疆的城镇化水平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从1998年开始低于全国水平,1998-2011年的城镇化率由32. 9%上升至43.5%,年均增速0.88%,而同期全国城镇化率由33.4%提高到51.3%,年均增速1.49%,与全国的平均水平比较,新疆的城镇化发展速度明显迟缓。
  2、规模体系不合理
   新疆城镇的规模体系不合理,缺少大城市,城市数量少,仅有2个地级市、20个县级市、68个县城,并且新疆的城市人口规模小。
表1 2011年新疆各城市人口情况
城市 城镇人口(万) 非农人口(万) 非农人口占
城镇人口比重(%)
乌鲁木齐市 242.24 182.42 75.3
石河子市 62.44 56.86 91.1
库尔勒市 54.20 33.89 62.5
伊宁市 50.39 33.61 66.7
阿克苏市 49.62 26.77 54.0
喀什市 48.02 28.66 59.7
哈密市 45.79 29.78 65.0
昌吉市 36.32 23.43 64.5
和田市 32.14 13.80 42.9
奎屯市 30.75 27.73 90.2
吐鲁番市 28.35 8.60 30.3
克拉玛依市 28.23 27.84 98.6
博乐市 26.69 16.44 61.6
阿图什市 25.09 8.59 34.2
阿勒泰市 23.48 15.24 64.9
乌苏市 22.77 8.01 35.2
阿拉尔市 19.10 11.99 62.8
塔城市 17.05 10.69 62.7
图木舒克市 16.05 13.99 87.2
阜康市 14.71 9.24 62.8
五家渠市 9.10 8.72 95.8
数据来源:2012年新疆统计年鉴
   从表1可知,按城镇非农业人口计算,人口在100万以上的仅有乌鲁木齐一个城市,占全国同类城市总数的0.6%;城镇人口在20万-60万的中等城市有石河子、库尔勒、哈密、伊宁、克拉玛依、奎屯、喀什、阿克苏、昌吉等,且这些市的非农人口规模小,其中吐鲁番市、阿图什市的非农人口占城镇人口的比重分别为30.3%、34.2%,虽然是城市,但是农村人口比重比较大;新疆的城市数量少,规模过小,规模效益低,对经济的拉动和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不强,资金、技术等要素难以有效聚集,不但制约城市经济的发展,也减弱了对周围地区的辐射力。
  3、新型城镇质量有所提高
   新疆城镇质量有所提高,但是发展模式仍较粗放。新疆城镇建成区面积不断扩大,城市交通、供热、供水、环境卫生等都有所提高,人均城市道路面积13.19平方米,与全国平均水平差不多,每万人拥有公共交通车辆11.66标台,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自来水普及率从1990年的80.9%上升为2011年的99.2%,燃气普及率从1990年的49.8%上升到2011年的96.2%,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不断加大,2011年新疆的城市建城区绿化覆盖率达33.43%、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8.86平方米,城镇污水处理率达到74%以上、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79.48%。但是新疆城镇化发展模式仍较粗放,功能布局不合理,基础设施体系不完善、能力不足。水资源利用方式粗放,新疆人均综合用水量2500立方米,是全国人均用水量446立方米的5倍之多;万元GDP用水量约1257立方米,远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193立方米;农业用水比例过高,新疆农业用水占92.68%,远高于全国62%的用水结构。
  (二)新疆生态环境的现状
  生态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以及气候资源数量与质量的总称,是关系到社会和经济持续发展的复合生态系统。新疆位于我国西北边陲,是典型的干旱地区,水资源匮乏,具有沙漠、戈壁面积较大,植被稀疏、森林覆盖率低的特点;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地形条件和干旱气候的影响,生态环境极为脆弱;不过新疆的天然气、石油等能源资源丰富。目前全区生态环境质量总体保持稳定,仍呈现部分改善与局部恶化并存的态势。其中,绿洲生态环境质量有所改善,但绿洲-荒漠过渡带以及农-牧交错带的部分区域生态环境质量仍呈恶化趋势,草地退化趋势有所减缓。
1、地处干旱地区
   新疆处于干旱和极干旱地区,降雨量少,沙漠化和沙化面积较大。新疆多年平均降水量仅150 mm左右,不足全国年平均降水量的四分之一,且降水的季节、地区分配不均匀,年际间变化很大,而80%以上的雨雪集中于山区;土地荒漠化、沙化整体扩张趋势得到初步遏制,荒漠化土地持续减少,但耕地荒漠化形势不容忽视,沙化土地在局部仍在扩展,但扩展速度持续减缓,截止2009年底,新疆荒漠化土地和沙化土地总面积分别为和,各占新疆国土总面积的64.34%和44.84%,与2004年相比,全疆荒漠化土地面积减少422.53,年均减少 84.5,沙化土地面积增加414.03,年均增加82.8;而新疆的绿洲面积较小,仅占全疆土地总面积的4.3%,占土地有效利用面积的11.1%,且分布相对分散、孤立。
  2、能源资源丰富
   新疆各种能源资源十分丰富,发展潜力巨大。据统计,新疆地区共有石油远景资源量234亿t、天然气远景资源量13万亿、煤炭预测资源量2.19万亿t,2011年新疆城市的人均风能资源总面积达到7.78万,资源总量达到8.86亿;太阳能资源蕴藏量居全国第二位,新疆全年日照时数为2550-3500 h,日照大于6h的天数为250-325 d,日照率为60-80%,水平表而年辐射总量在54-67亿之间。
  3、生态环境脆弱
   新疆生态环境系统对天气的急剧变化和气候的短期振动的敏感度特高,气象灾害及其次生、衍生灾害占各类自然灾害的80%左右,高出全国10个百分点;植物种类稀少,覆盖度低,类型结构简单,据记载,全疆共有3537种高等植物,仅占全国植物种数的10%,并且植物区系组成极贫乏,尽管新疆森林覆盖率由1998年初的1.68%提高到2011年的4.02%,但新疆森林的覆盖率仍然较低且其森林主要分布在北疆山区,平原地区森林面积很小,仅沿少数大河(如塔里木河)有少量的荒漠河岸林分布;而且新疆盐土面积大,分布广,含盐量高,土壤很易盐化,造成土壤品质肥力下降;由于降水稀少,对有毒有害物质的稀释、沉降作用微弱,因此环境自净能力比较低。
三、新疆新型城镇化与生态环境互动关系分析
  (一)新疆新型城镇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在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进程中,新疆的生态环境受到了一定的影响,主要表现为两方面:一方面,改善生态环境,充分利用生态资源;另一方面,增加生态系统负担,一定程度上污染和破坏了生态环境。
  1、改善生态环境
   新型城镇化可以改变原有传统农业社会发展模式,缓解人地矛盾,改善生态环境。新疆地区虽然土地资源比较丰富,但是适宜人居住的绿洲面积仅7万余平方公里,占全疆土地总面积的4.3%,而在这些绿洲上聚集了新疆95%以上的人口。为了拓展生存发展空间,一些地方对耕地进行掠夺性开发利用,致使农业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新型城镇化建设可以通过走工业化道路,积极发展第二、第三产业,以新产业的贡献,提供人们所需的生存消费品,拓展了除依靠土地以外推动农业发展的新路子;其次,可以实现人口空间转移,将原有大部分农村人口转移至城市,从而降低原农业耕地的承载力,为剩余农业人口提供了更大的发展空间,同时有利于将原有小农耕种形式转变为规模化生产和经营方式,提高耕地的利用效益;第三,农村人口比率的降低和人地关系的改善有利于破解农村无序开发、资源浪费严重的现象,有利于农村生态环境的改善,能有效促进农村城镇化健康发展,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
  2、节约土地资源
  新型城镇化建设实行整体规划,节约土地资源。随着城镇化建设的推进,第二、第三产业和相关就业人口在城镇大量集聚,如图2所示,新疆第二、三产业的就业人口不断增加,第三产业的就业人口从1995年的163.6万人增长到2011年的340.4万人,平均每年增加11.05万就业人口,而2011年第二产业的就业人口比1995年第二产业就业人口增加了24.8万人。第二、三就业人口的不断增加,使人口往城镇大量涌入,这样就会不断增加城镇建设用地,这部分土地的征用,表面上看是对农业用地的“侵占”,但事实上是产业结构调整的必然结果,也是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客观要求。这部分被占用的土地能创造出比它用于农业生产时更大的价值和更多的社会财富,对推动农村经济发展产生极大作用,是典型的“以土地换发展”。同时,新型城镇化建设更讲究科学规划和合理利用土地,非农产业在城镇的集聚比原来广泛分散式的农村建设更能共享基础设施,节约基建和项目占用耕地。此外,农村人口的城镇化会增加城镇建房用地,但在增加这部分占地的同时,能节约更多的农村人口建房用地。
  3、新型城镇化建设有利于防治环境污染
   新型城镇化的发展可以有规模、成系统地兴建自来水、下水道、污水垃圾处理设施等,并对地面道路等实施集中绿化,有效的防治环境污染。通过对工业企业的科学规划和管理,能有效控制对环境资源的破坏,同时能集中人力、物力、财力进行环境治理工作,充分体现新疆新型城镇化建设始终贯彻以人为本、规划先行、环保优先、生态立区、
城乡统筹、布局合理、集约高效、特色突出的原则,并且随着新型城镇化的发展,对环境治理的投入也随之加大,如图3所示,2011年新疆投入了194.04亿元治理环境污染,比去年增长了298.43%,可见,自2010年新疆正式启动新型城镇化建设后,新疆对环境污染治理的投资力度不断加大。环境污染治理的投入加大,有利于环境的保护和环境污染的治理。
  4、人口转移和集聚对生态系统造成压力
   城镇化建设的大力推进,使大量人口向城镇集中,从而变乡村人口变为城镇人口,使城镇人口比重不断上升,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的压力。如图4所示,2002年,新疆的城镇化率为33.84%,2011年上升至43.54%,10年间新疆人口增加了近305万人,城镇化率提高了9.7个百分点,年均增速0.97%,但这并不是新疆城镇化发展的终极速度。以2011年新疆43.54%的城镇化率为基准计算,要实现目标,在2015年前,新疆的城镇化率年均增速要达1.125%。而在整个18年的规划期内,城镇化增长幅度将累计达到22.5个百分点。到2020年,新疆城镇人口将占总人口数的58%,总数达到1566万人,到2030年将达到2040万人。
   农村人口的大量转移和集聚,对生态系统造成的影响日趋明显。从图3可知,随着城镇化率和建成区面积的不断增加,城镇的三废排放量也不断增加,三废排放量的不断增加,给生态环境增加了负担,增加了生态系统的压力。
  (二)生态环境对新疆新型城镇化的影响
   新疆的生态环境主要表现为:水资源匮乏,干旱地区面积大;沙漠、隔壁面积较大,并且植被稀疏,森林覆盖率低;生态环境系统脆弱,质量总体属于差和较差。这些环境特点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新疆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进程,但是新疆丰富的能源和矿产物质,对新疆新型城镇化发展起到非常大的推动作用。
  1、能源丰富是城镇持续发展的保障
   新疆各种能源资源十分丰富,发展潜力巨大。据统计,新疆地区共有石油远景资源量234亿t、天然气远景资源量13万亿、煤炭预测资源量2.9万亿t,分别占全国资源总量的21.5%,23.3%和38%,均在全国位居第一位;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也在全国前列,风能资源总面积达到7.78万km2,资源总量达到8.86亿kW,占全国的20.4%;技术可开发量为1.2亿kW,占全国的40.4%,仅次于内蒙古;太阳能资源蕴藏量居全国第二位,仅次于西藏;全年日照时数为2550-3500 h,日照大于6h的天数为250-325 d,日照率为60-80%,水平表而年辐射总量在54-67亿J/m3·a之间,太阳能资源优势明显,是我国利用太阳能资源理想的地区之一 (见表2),新疆丰富的资源为新疆新型城镇的经济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是城镇经济稳定并且持续发展的保障。
表2    新疆能源资源量统计表
能源 资源量 占全国比例 全国位次
石油 234亿t 21.50% 第1位
天然气 13万亿 23.30% 第1位
煤炭 2.19万亿t 38% 第1位
风能 8.86亿kw 20.40% 第2位
太阳能 全年日照时数2550-3500h 第2位
数据来源:新疆2012年统计年鉴,2012年中国统计年鉴
  2、土地和水资源制约城镇化的进程
   新疆地区虽然土地资源比较丰富,但是适宜人居住的绿洲面积仅7万余平方公里,而在这些绿洲上聚集了新疆95%以上的人口,匮乏的土地资源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城镇化的进程。如图(5)所示,新疆土地的利用率只有39%,新疆地区很多城镇未能发展壮大的关键因素之一就是缺乏城市用地和进一步扩展的腹地,如图(6)所示,新疆的农用地中,耕地面积仅占7%。同时,新疆地区城市化侵占的耕地资源导致了人均耕地资源下降,从而影响了城市化进程。随着人口的增长和非农用地面积的扩大,耕地资源的人
均值不断下降。
   新疆资源性和结构性缺水制约了城镇化的发展。对新疆地区而言,水是城市发展最关键的限制因子,它从城市的空间分布、生产方式和城镇规模等几个方面影响城市发展。新疆的城镇主要分布在大小不一的绿洲区域,绿洲多分布在出山口的河流沿岸的平原和湖泊、河流的三角洲,这些互不相连的绿洲空间分布形态和脆弱的生态环境,直接影响新疆城市化进程和城镇布局的地域形态。径流量为的托什干河和径流量为的昆马力克河汇合成阿克苏河,灌溉了阿克苏绿洲的阿克苏市、阿拉尔市等2市36镇,特别是南疆的29座城镇有21座城镇的废弃与河流的变化直接相关。由此可见,土地资源和水资源限制城镇化的发展,只有在土地资源和水资源丰富的地区,城镇化才能持续的发展。
  3、自然灾害破坏城镇化的建设
   新疆很多地区由于自然生态系统十分脆弱,各种自然灾害经常给城镇建设、农牧业生产带来极大的危害,如干旱、洪水、霜冻、冰雹、雪灾严重地影响生产并危及人们生命财产安全,同时对城镇化的建设造成了巨大破坏。2008-2011年,全区受雪灾、旱灾、局地暴雨洪水、融雪型洪水、大风及沙尘暴、寒潮及霜冻、冰雹和大雾等自然灾害影响,造成直接经济损失高达204.3亿元,全区共发生地质灾害372起,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276亿元。这种自然灾害不仅导致了农业基础的损失和大批的农民破产,而且降低了农业基础支撑力,增加了城市低水平、低收入人口数量,从而影响了周围城市的发展。其次,城市环境遭到破坏,减少了城市的投资机会,从而限制城市的发展。(见表3)
表3  新疆自然灾害情况
年份 自然灾害 直接经济损失
2008 南疆大风、沙尘天气 14余亿元
全区干旱  10亿元以上
全区共发生有一定规模的地质灾害21起 363.8万元
2009 南疆大风、沙尘天气  12.2余亿元
全区共发生地质灾害6起 101.3万元
2010 全区受自然灾害影响,农作物受灾面积为469.09万公顷,受灾人口590.83万人 88.07亿元
全区共发生地质灾害321起 1.21亿元
2011 全区自然灾害影响,农作物受灾面积为72.56万公顷,受灾人口202.2万人 80.03亿元
全区共发生地质灾害24起  202.66万元
数据来源:2012年新疆统计年鉴
四、新疆新型城镇化与生态环境的实证分析
 (一)计量方法
  1、向量自回归
   向量自回归(VAR)是基于数据的统计性质建立模型,VAR模型把系统中每一个内生变量作为系统中所有内生变量的滞后值的函数来构造模型,从而将单变量自回归模型推广到由多元时间序列变量组成的向量自回归模型。VAR模型是处理多个相关经济指标的分析方法,1980年西姆斯(C.A.Sims)将VAR引入到经济学中,推动了经济系统动态性分析的广泛应用。
   VAR(P)模型的数学表达式是
         
   是k维内生变量向量,是d维外生变量向量,P是滞后阶数,T是样本个数,维矩阵和维矩阵B要被估计的系数矩阵,是k维扰动向量,它们之间可以同期相关,但不与自己的滞后值相关及不与等式右边的变量相关。
  2、脉冲响应函数
   在实际应用中,由于VAR模型是一种非理论性的模型,它无需对变量作任何先验性约束,因此在分析VAR模型时,往往不分析一个变量的变化对另一个变量的影响如何,而是分析当一个误差项发生变化,或者说模型受到某种冲击时对系统的动态影响,这种分析方法称为脉冲响应函数(IRF)。
  3、方差分解
   方差分解是通过分析每一个结构冲击对内生变量变化(通常用方差来度量)的贡献度,进一步评价不同结构冲击的重要性。因此,方差分解给出对VAR模型中的变量产生影响的每个随机扰动的相对重要性的信息。根据VMA()表示,提出方差分解方法,定量而准确地把握变量间的影响关系。
 (二)变量选择和数据来源
   本文的原始数据来自《新疆统计年鉴2012》,样本数据为1995-2011的年度数据。文章所选取的指标为新疆城镇化率,新疆建成区面积,新疆非农产业比重,新疆工业废水、废气、固体废物排放量这六个指标。如果时间序列是非平稳的,直接进行回归分析,易造成伪回归现象的出现,出现谬误的结论。而如果时间序列是非平稳的,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差分变换后进行估计,则会丢失长期信息。同样,这几个变量之间相互存在影响,无法区分内生变量和外生变量。为了克服上述缺陷,本文采用的是基于向量自回归模型(Vector Auto regression, VAR)的单位根检验、协整检验以及脉冲响应函数和预测方差分解等经济计量分析方法来进行分析。
 (三)新疆新型城镇与生态环境实证检验
  1、min-max标准化 
   min-max标准化也叫离差标准化,是对原始数据的线性变换,使结果落到[0,1]区间,转换函数如下:
        (i=1、2……6;t=1、2……17)
   表示标准化后的变量,其中为样本数据的最大值,为样本数据的最小值,表示样本原数据。本文利用min-max标准化方法,对原始数据新疆城镇化率,新疆建成区面积,新疆非农产业比重,新疆工业废水、废气、固体废物排放量这六个指标进行标准化处理。
      (t=1、2……17)
   表示工业三废排放量的综合指标,、、分别表示工业废水、废气、固体排放量的标准化值。
  2、单位根检验
   考虑传统计量经济模型的一个基本前提:模型中每个变量的时序数据必须是平稳的。如果不考虑时间序列的平稳性,直接用经典的最小二乘法估计,就可能导致“伪回归”,其统计推断结论是值得怀疑的。为了防止出现“伪回归”,通常要对各时间序列进行平稳性检验(又叫单位根检验,Unit Root Test),本文应用增项的ADF检验对各个变量进行单位根检验,对滞后项的选择和模型优劣的识别结合AIC和IS准则来确定。单位根检验结果如表4所示:
表4  单位名称
变量名称 本文采用符号
1 工业三废标准化指标 gysf
2 城镇化率标准化指标 czhl
3 建成区面积标准化指标 jcqmj
4 非农产业比重标准化指标 fncybz

                表5  单位根检验结果
变量 检验类型 ADF值 临界值 结论
(c,t,k) 1% 5% 10%
czhl (c,t,0) -0.4377 -4.6678 -3.7332 -3.3103 不平稳
△czhl*** (c,t,3) -5.4424 -4.9922 -3.8753 -3.3883 平稳
jcqmj (c,t,2) 0.3337 -4.8001 -3.7912 -3.3423 不平稳
△jcqmj*** (c,t,3) -7.4760 -4.9923 -3.8753 -3.3883 平稳
fncybz (c,0,0) -1.9589 -3.9204 -3.0656 -2.6735 不平稳
△fncybz*** (c,0,0) -4.5942 -3.9591 -3.0810 -2.6813 平稳
gysf (c,0,0) -0.6532 -3.9204 -3.0656 -2.6735 不平稳
△gysf*** (c,0,0) -5.5381 -3.9591 -3.0810 -2.6813 平稳
  注:c、t、k分别表示截距项、趋势项和滞后阶数,滞后期的标准参考AIS和SC准则。△表示一阶差分, ***表示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通过检验。
   结合AIC和SC信息准则,使AIC和SC的值同时相对较小,则所选的ADF模型最恰当。采用单位根检验结果从表5可知,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czhl、fncybz、jcqmj、gysf这四个变量都是一阶平稳的,也就是说这四个变量都是I(1)的过程。
  3、协整检验
   依据AIC统计量最小化原则确定最佳滞后阶数,序列czhl、 fncybz、jcqmj与gysf进行Johansen协整检验。将EViews6.0输出的结果整理如下:
表6  Johansen协整检验
变量组 迹检验
统计量 5%临界值 协整关系

czhl、fncybz、jcqmj与gysf 53.8131 47.8561 None *
33.4273 29.7971 At most 1 *
17.6353 15.4947 At most 2 *
2.8440 3.8415 At most 3
   运用Johansen协整检验法,检验结果见表6,变量组在5%的显著性水平上拒绝原假设,通过检验,得出变量之间存在着三个协整方程,并且变量组中每个变量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和趋势。
  4、VAR模型
   利用上述存在协整关系的四个变量,可以建立如下的k阶向量自回归(VAR)模型。通过基于VAR模型的脉冲响应函数(IRF)和方差分解,对czhl、fncybz、jcqmj与gysf之间的相互冲击响应进行测算。在做VAR模型过程中,一个关键因素就是滞后阶数的选取,在这里滞后阶数的选择本文采用两种检验方式:一种是Lag Length Creteria,另一种是Ar Roots Gragh,这两种方法都用来检验滞后阶数是否合适。结合两种方法确定VAR模型的滞后期。模型滞后1期和滞2期的稳定情况差不多,但是用Lag Length Creteria检验,滞后1期的AIC和SC值比滞后2期的AIC和SC值大,结合两种方法,最后确定VAR模型的滞后期为2,即VAR(2)。
  5、脉冲响应分析
   经过前面的协整检验可知,VAR模型中的时间序列向量是协整的,也就是说模型中的四个变量从长期来看具有均衡的关系,但在短期里由于会受到随机干扰的影响,这些变量有可能偏离均衡值,但这种偏离是暂时的,最终会回到均衡状态。本文建立的包含四个内生变量czhl、fncybz、jcqmj与gysf的2阶VAR模型,经过检验,模型是显著的,说明该VAR模型的结构是稳定的(估计和检验过程略),所以,本例满足分析的前提条件。通过运用脉冲响应方法分别分析czhl、fncybz、jcqmj与gysf之间的冲击响应函数,得到分析结果(见表7),考虑到本文样本数据容量,将冲击响应期设定为10期。
表7  czhl、fncybz、jcqmj与gysf的脉冲响应效果
Period gysf
to
czhl gysf
to
jcqmj gysf
to
fncybz czhl
to
gysf jcqmj
to
gysf fncybz
to
gysf
1 0.01377 0.035883 -0.03172 0 0 0
2 0.042378 0.051204 -0.051882 0.003569 -0.00161 -0.00351
3 -0.01539 0.034549 -0.019683 0.001459 -0.00334 0.018378
4 -0.05024 0.05033 -0.010986 -0.00372 -0.00293 0.004504
5 -0.00585 0.006736 -0.031419 -0.00862 -0.00036 -0.00289
6 0.031606 -0.00317 0.023599 -0.00682 -0.00429 -0.00806
7 0.044148 0.022758 0.024063 -0.00299 -0.00331 -0.00449
8 0.039123 0.057414 0.01392 -0.00044 -0.00347 -0.00105
9 0.025658 0.073814 -0.002891 -0.00057 -0.00347 0.00307
10 0.006675 0.072193 6.01E-05 -0.00336 -0.00433 0.005012
累计值 0.131889 0.40171 -0.086939 -0.02148 -0.02711 0.010968
   由表7第1、2、3列模拟结果可知,在整个冲击响应期内gysf对当期czhl、jcqmj、fncybz一个单位冲击的反应曲线分别呈N型、N型、倒U型(见图7)。gysf对当期czhl冲击的反应第一期为正值,在第三期变为负值,在第六期的时候变为正值,然后持续为正,gysf的累计反应值为正,即当期czhl冲击对gysf的总体累计影响为正(0.131889);gysf对当期jcqmj冲击的反应第一期为正值,在第二期的时候有所增加,而在第三期后持续下降,直到第六期变为负值,接着在第七期变为正值,并持续增大,gysf的累计反应值为正,即当期jcqmj冲击对gysf的总体累计影响为正(0.40171);gysf对当期fncybz冲击的反应第一期为负值,直到第六期变为正值,在第九期的时候变为负值,gysf的累计反应值为负,即当期fncybz冲击对gysf的总体累计影响为负(-0.0869389);
   由表7第4、5、6列模拟结果可知,在整个冲击响应期内czhl、jcqmj、fncybz对当期gysf一个单位冲击的反应曲线分别呈N型、倒U型、N型(见图8)。czhl、jcqmj、fncybz对当期gysf一个单位冲击的反应第一期均为0。czhl对当期gysf冲击的反应第二期变为正值,在第四期变为负值,然后持续为负,积累反应值为负(-0.02148);jcqmj对当期gysf冲击的反应第二期变变为负值,然后持续为负,积累反应值为负(-0.02148);fncybz对当期gysf冲击的反应第二期变为负值,第三期上升为正值,第五期下降为负值,直到第九期变为正值,累积反应值为正(0.010968)。

  
  
  
  
  
  

6、方差分解
   根据方差分解理论,测量了czhl、fncybz、jcqmj与gysf的相互贡献程度,结果如表8所示:
表8 czhl、fncybz、jcqmj与gysf的方差分解结果
Period VD of
gysf
to czhl VD of
gysf
to jcqmj VD of
gysf
to fncybz VD of
czhl
to gysf VD of jcqmj
to gysf VD of fncybz
to gysf
1 4.3240 29.3652 22.9462 4.3240 28.1684 20.7540
2 17.0587 33.5888 31.7709 9.9773 36.0624 17.4374
3 16.1706 37.1346 29.7281 23.8822 26.0530 12.5477
4 25.0804 40.3549 22.2273 27.0454 28.1265 13.1471
5 23.8827 38.3796 25.9464 26.0313 25.9647 12.8680
6 26.7351 35.5835 26.6009 24.5600 25.6286 12.4583
7 31.3288 33.2808 25.6572 22.1513 23.5416 12.5597
8 31.1361 38.6933 21.9356 19.8055 22.4534 12.6510
9 27.6567 47.2828 18.2141 19.2881 21.5191 12.1252
10 24.1894 53.8260 15.8595 19.9738 20.5232 11.9090
平均值 22.7562 38.7489 24.0886 19.7039 25.8041 13.8457
注:VD代表variance decomposition
   由表8可知,czhl、fncybz、jcqmj分别对解释gysf指标的预测方差起了很大的作用,czhl、fncybz、jcqmj对解释gysf指标的预测方差的贡献度都达了20%以上,这一分析结果说明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城镇化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由于新疆城镇化的不断发展,城镇人口不断增加,建成区面积不断扩大,非农产业比重持续增加,从而导致污染排放增加。相比较而言,gysf分别对czhl、jcqmj、fncybz的预测方差的解释贡献度较小, gysf对jcqmj的解释贡献度较高,为25.80%,而对fncybz的解释贡献度较小,仅为13.85%。三废污染指标对czhl、fncybz、jcqmj的预测方差贡献度存在差异,由于新疆的适宜人居住的面积较少,从而三废的排放量增大,污染了环境,会制约成区建设。
  7、结论
   从脉冲响应分析可知:第一,随着城镇化率和非农产业比重的不断提高,三废的排放量在未来整体上呈上升的趋势,而随着建成区面积的扩大,三废的排放量在未来整体上呈下降趋势。第二,三废的排放量增加会对城镇化率和建成区面积的扩大起到抑制作用,而对非农产业比重起到促进作用。
   综合方差分解分析可知,新疆城镇化的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比较大,而生态环境对城镇化建设的影响相对较小。
五、新疆新型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对策建议
   新疆的城镇化道路是在特殊的人文地理区域、内外部环境、行政体制背景下,有特殊的布局和规模要求,不同于内地任何一个省市的城镇化道路。中国特色的城镇化是多元化的城镇化,新疆要走自己的道路,走特色的新疆新型城镇化道路,走一条数量增长与质量提高并重,强调宜居城乡,生产、生活和生态协调发展;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可持续发展;针对生态环境特点,打造城乡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新型绿洲”策略,走新疆特色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一)合理规划
   通过分析可知,新疆城镇化的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比较大,并且新疆城镇化的发展模式较粗放,因此要对城镇化的建设进行科学的规划,切合实际地推进新疆新型城镇化建设,这样不仅有利于城镇建设发展,也有利于合理开发利用资源,确保城镇建设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具体可采取以下措施:第一,优化城镇建设规划:充分考虑新疆城镇规模小,缺乏大城市的特点,强调环境规划,通过合理规划,改善资源利用方式,保护生态环境,创造适宜居住和生活的城镇空间;第二,合理布局城镇产业结构:在新疆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考虑到新疆产业支撑能力弱的现实状况,通过合理的产业布局模式,使城市地区的生态系统向着良性的方向演化,以最大的可能减少对自然、生态环境的影响,是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原则。
  (二)加大城镇基础设施和绿化建设的力度
   由本文分析结果可知,生态环境也会反作用于城镇化的建设,生态环境的破坏会抑制城镇化的发展,保护好生态环境是新疆新型城镇化持续发展的基础,应该加大投入,加强新疆新型城镇的基础设施和绿化建设,保护生态环境。具体措施如下:第一,加强工业和生活垃圾处理设施的建设,对城镇排放的固体废弃物和垃圾进行集中处理。在引导企业减少废弃物排放量,加强废弃物最大限度回收利用的同时,加大废弃物处理设施建设;对于城镇生活垃圾,可以进行填埋、焚烧、堆肥等方式进行处理,在相关设施建设上要充分考虑选址、城镇容量和处理能力,以及处理过程中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第二,加强城镇绿化建设:点线面结合,合理规划,提高绿化覆盖率和人均绿地面积;重视防护林绿地建设,发挥涵养城镇水土、防止风沙、隔离污染等作用;加强平面绿化的同时,注重多层次、立体化绿化,并在植物选择上突出季节性、多样性和实用性特点,提高城镇绿化成效。
  (三)加强环保的教育和宣传
   新疆城镇化水平整体较低,生态环境脆弱,而当地居民的整体环境保护意识相对比较薄弱,因此提高新疆当地居民的整体环保意识对新疆新型城镇化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加强教育和宣传,提高新疆居民的环境保护意识可采取以下措施:第一,加大环境保护与建设的宣传教育力度,充分利用广播、电影、电视、报纸、杂志、因特网、宣传橱窗、标语、文艺演出、知识竞赛等多种形式开展群众性的环境保护宣传教育,传播和普及新疆的环境保护方针、政策和法规。第二,打造生态文化,建设生态文明:保护和继承生态文化遗产,发展具有新疆特色的生态文化;培育居民的生态价值观念和人文精神,围绕生态建设广泛组织各类健康有益的社区公益活动,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积极开展有特色的社区居民文化活动,建设文化中心,努力将居民的文化生活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创建活动有机结合起来。
  (四)完善制度
   在协调新疆新型城镇化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关系中,作为行政管理机构,政府始终发挥重要作用,因此新疆政府要积极完善制度,健全监督治理机制。例如:第一,制定和落实相关制度措施,以法律手段加强环境管理。2011年,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实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重金属污染综合防治“十二五”规划》,政府要加强落实政策的实施。第二,建立收费、补贴等模式:根据排放污染物的数量和质量收取排污费,对在生产和消费中有污染后果的产品收取产品费,根据污染物处理收取用户费,对环境管理对象收取管理费等;政府提供资助,帮助污染者采取措施降低污染水平;以低利率提供贷款,治理污染;通过税收减免,优待采取防污措施的经济活动者。
 (五)重视创新
   城镇生态环境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发展的、与时俱进的战略工程。随着新疆经济的发展,生态环境建设必须走出“污染—治理—再染污”的怪圈,摒弃以治理为主的传统思维,树立先进理念,引入科技手段,走防治并举、美化环境、建立生态城镇的创新发展之路。在与时俱进的发展环境下,引入创新技术是加强城镇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手段,环境无害化技术主要有污染治理技术、废物利用技术、清洁生产技术等。新疆新型城镇生态环境建设要加大科技投入,积极引进和大力推广环境无害化技术,走科技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苏清霞.新疆启动新型城镇化发展规划.[DB/OL] http://www.ts.cn/news/content/2010-07/08/ content_5086559.htm.2010-07-08. [2]荆楚网,陈柏君. 贯彻十八大精神 “五位一体”推动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DB/OL]http: //views.ce.cn/view/ent/201211/20/t20121120     

  
  
相关论文

最新论文

推荐论文

gg3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