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 VIP服务 论文检测 案例库 期刊 毕业论文库
vvb
vv
cc
您的位置 > 西方经济学

西方经济学论文范文

基于动态博弈的农村土地流转中介组织的研究来源:人大经济论坛论文库 作者:龙慧 时间:2014-07-16

  

  


 1.论文题目
基于动态博弈的农村土地流转中介组织的研究
2.研究背景与意义
    近些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农民工大量涌入城市务工,导致我国农村出现大量闲置农用土地。在这样的现实情况下,中央政府开始允许土地流转,允许进城务工的农民将自己承包的土地以出租、转租、转包等形式流转给从事规模化经营的其他农户。近几年,我国农村土地流转发展迅速,土地流转市场也在逐步完善,但仍存在很多问题,因为流转主要是农民的个人决策,缺乏提供农地供求信息的中介服务组织,造成了农地流转规模小且无组织性,从而影响了农业产业结构的升级。现实生活中,农地流转主要通过口头协议的方式进行协商,形成私下口头的约定,在流转过程中既没有规范的书面合同, 也没有任何权威的中间组织参与,造成流转关系稳定性差, 纠纷隐患较多,这使得农地流转过程中的谈判成本、契约签订成本、契约执行成本和监督成本急剧增加,且流转双方的权益无法受到法律的保护;另一方面,由于流转双方信息不对称,导致流转信息搜寻成本很大,致使部分种植大户希望转入农地的愿望无法实现,以及一些常年在外务工的农户也无法顺利转出承包地。因此,为了准确及时的提供农地流转信息, 规范农地流转过程中的行为,促进农村土地的规模化经营,保障土地高效有序流转、维护农民的土地流转权益,就需要建立专门负责土地流转的中介组织,即农村土地流转中介组织。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2009年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要进一步规范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虽然中介组织的作用得到认可,但是很少有学者对中介组织在农地流转中的功能进行详细的理论论证,也很少有学者提出发展中介组织的具体建议。
    基于此现状,本文在动态博弈的分析框架下,先分析土地流转的过程,然后引入中介组织,论证中介组织对土地流转的决定性影响。首先充实了农村土地流转中介组织研究的理论意义,为推进农村土地高效有序的流转提供科学、可行的办法和依据;其次,在一定程度上对实现我国农村、农民、农业的和谐发展,对落实中央政府的农村土地流转政策以及政府对农村土地流转的宏观调控、解决农村土地流转混乱问题、保障农民土地流转权益等,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价值。
3.国内外研究现状
   1、国外研究综述
    由于土地制度的差异,国外并没有“土地流转”这一概念,更多研究的是土地市场及土地交易。Alston和Higgs(1973)认为土地流转中的交易成本可以至少分成两部分:执行成本和监控成本;Claudio Frischtak (1995)提出政府干预会影响土地市场,导致土地市场的低效率和对穷人的歧视,主张改革土地交易管理制度,认为好的土交易管理须具备完善的制度体制;Douglas C.Macmillan(2000)从经济学的角度分析土地市场,认为土地可以在公开市场进行自由交易,但是在交易过程中会发生市场失效,造成土地利用的动荡;Matthew Gorton(2001)认为鼓励农业生产的联合经营会减少土地交易的障碍,但如果没有界定清楚的土地所有关系和正式授权的土地证书,土地市场的功能仍然是微弱的。另外,有相当一部分学者对土地交易的交易成本进行了研究。Stiglitz(1974)首次把委托——代理模型应用于土地租赁合约的研究;Dattaetal(1986)运用扩展的Jensen—Meckling交易成本理论对各种合约模式下的交易成本进行了界定和说明,他提出的土地流转中的成本包括由于土地使用者偷懒,谎报产出和土地滥用等机会主义行为给土地所有者带来的损失以及土地所有者对土地使用者进行监控和土地租赁者搜寻工作产生的成本。
   2、国内研究综述
    国内对农村土地流转中介组织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研究成果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关于我国农村土地流转中介组织的理论内涵的研究。钟涨宝(2005)认为土地流转过程中的中介组织是指土地流转过程中孕育出来的、将农地的供给主体和需求主体联结起来的中介组织。刘政坤(2009)倾向于将农村土地流转中介组织界定为在农村土地流转过程中连结市场主体。
对土地流转中介组织职能的研究。唐勇(2009)认为中介组织有助于降低交易成本,减少交易风险。王志章(2010)提出土地流转中介主要有三个方面的职能:充当政府与农民间的桥梁和纽带作用;搜集并分析市场信息;行使社会监督职能。
对中介组织的组织形式进行了探索。杨展(2006)认为现有土地流转中介组织有两类:一类是具有独立利益的民间机构;另一类是政府或具有政府背景的事业单位。陈万卷(2008)认为在土地流转中介组织的组建形式上主要有三类:一是由农民在自愿基础上形成的中介组织;二是由农民和企业联办的中介组织;三是由农村基层经济技术部门为主导的中介组织。
土地流转中介组织的基本模式,王志章(2010)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和经验出发,认为土地流转中介组织的基本模式可以确定为土地流转服务中心、土地流转服务站、土地流转合作社、土地流转协会、土地银行等。
    从目前国内外的研究来看,国外学者对土地交易的交易成本、管理制度等进行了较多的研究,缺少对土地交易中介组织的研究;国内学者们对土地流转中介组织的职能、组织形式等进行了研究,而对土地流转中介组织的主要模式、发展对策等研究较少,对农村土地流转中介组织的实证研究不多,且更少有从博弈论角度对土地流转中介组织进行建模分析的研究,理论研究的滞后严重影响了农村土地流转中介组织的发展。
4.研究内容
   本文对农村土地流转中介组织的研究主要分为以下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对农村土地流转中介组织进行概述。首先是对农村土地流转中介组织内涵的概述,分别对农村土地流转中介组织的概念和组织形式进行阐述;其次介绍农村土地流转中介组织的主要特点:独立性和自主性、公益性和半市场性、服务性和中介性;最后阐述农村土地流转中介组织的职能,即规范土地流转、协调各方利益、连接流转双方。
    第二部分:构建农村土地流转的动态博弈模型,并对模型进行分析。首先,对模型进行基本假设,并构建模型。假定只有两个主体参与农村土地流转的动态博弈过程;另外假定在一方执行合约,另一方选择违约的情况下,违约方必须交纳相应的违约金,而在转入方违约时则不能退还承包费;只有在双方都违约时,退还承包费并且无须交纳违约金。土地流转过程是转入方与转出方之间不断博弈的过程,可以将其抽象化为一个典型的“同时选择的动态博弈”过程:第一阶段是转入方与转出方选择是否签订土地流转合同的过程;第二阶段双方对于遵守合同还是违约进行选择,其具体的博弈过程如下:
转出方
签约 不签约
转入方 签约 下一阶段 (P1,Q2)
不签约 (P2,Q1) (P1,Q2)
第一阶段博弈
转出方
执行 违约
转入方 执行 (R1,Y1) (R3,Y3)
违约 (R2,Y2) (R4,Y4)
第二阶段博弈
    aaa
    然后对动态博弈过程进行分析,由于土地流转动态博弈第一阶段中(签约、签约)的收益主要是受第二阶段博弈结果所影响,按照动态博弈的一般解法,本文采用逆推归纳法,先分析第二阶段博弈,然后引入中介组织进行分析,可以发现中介组织有效地改善违约成本过低的状况,它将转出方与转入方的直接博弈转化成转入方与中介方(作为转出方的代理人)之间的博弈;另一方面,中介组织的出现割断了转出方与转入方之间的直接联系,削弱了复杂的社会关系对土地流转交易结果的影响。从而,转入方的违约成本上升,进而保证了执行合约的连续性。最后返回到第一阶段博弈进行分析。
    第三部分:阐述农村土地流转中介组织发展中面临的问题。农村土地流转中介组织存在中介组织数量少、主体单一的问题,并且工作流程不规范,人事制度不健全,缺乏高素质从业人员;不仅如此,农村土地流转还面临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土地产权制度残缺、农村社保制度不完善的制度困境。
    第四部分:政策建议。根据动态博弈分析结果可知农村土地流转中介组织对土地流转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本文针对农村土地流转中介组织发展中出现的问题,提出具有可行性的政策建议。
5.技术路线
    本文的各部分紧密联系。首先阐述本文的研究背景,以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为基础,并发现研究中存在的不足,基于这样的现实状况阐述本文研究的现实意义。在了解农村土地流转中介组织的内涵的基础上,构建动态博弈模型,然后引入农村土地流转中介组织进行博弈分析,最后论证农村土地流转中介组织在农村土地流转发展过程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在论证了农村土地流转中介组织的重要性后,再阐述其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具有可行性的政策建议。


 

 

 

 

 

 

 

 

 

 

 

 

 

 

 

 

 

 

 

 

 

 

 

6.创新点

1、方法创新:本文运用动态博弈的分析方法来论证农村土地流转中介组织在农村土地流转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2、内容创新:通过动态博弈分析论证了农村土地流转中介组织的重要性,为农村土地流转中介组织的重要性提高了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1] 钟涨宝,狄金华.中介组织在土地流转中的地位与作用[J].农村经济,2005,(3):35-37. [2] 刘政坤,强昌文.农村土地流转中介组织探讨[J].理论建设,2009,(4). [3] 王志章,兰剑.农村土地流转中介组织相关问题研究[J].科学决策,2010,(3). [4] 唐勇.创新土地流转服务平台探析[J].科学决策,2009,(6). [5] 陈万卷.对     

  
  
相关论文

最新论文

推荐论文

gg3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