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来到经管之家 [登录] [注册]

设为首页 | 经管之家首页 | 收藏本站

  • 论李白的诗歌风格_汉语言文学论文

    [摘 要]李白成为一代诗仙,在艺术上取得了极其光辉的成就。同时,他作为唐朝由盛转衰的见证者,其文学地位以及对文学的贡献也是无可厚非的。其传奇的身世,少年时的勤奋好学及四川的名山大川、雄伟壮丽的自然山水、特殊的人文环境哺育他早期:“浪漫”的诗歌风格,24岁离家万里,仗剑远行。盛唐如日中天的文化时代,放荡不羁、洒脱不群的性格,游侠的生活,“天生我才必有用”的理想抱负,表现出了李白古远的豪放气质和潇洒的风度。然而,他虽有天才的自信,却因为他生性狂傲、放荡不羁的性格,注定了他坎坷的仕途。在被逐放的十余年里,随着唐王朝的日渐衰败,他诗歌的字里行间充满了悲凉的心境和忧国忧民的幽愤和沉郁之情。他“布衣”而来,“布衣”而去。受到了社会客观因素和时代变迁因素的影响,其诗歌风格也明显表现出多样的发展和变化。真可谓是时势造就诗仙——李白。 [关键词]李白 诗歌风格 浪漫 豪放 沉郁之情 诗仙 有关诗仙李白的传闻,大多都是人们善良的附会,但是,他那绝世的放纵与浪漫,不朽的激情与狂想,无与伦比的天才和苦难,都真真实实地伴随李白整个生涯,他传奇的身世和放荡不羁的性格,决定了他豪放、浪漫的诗歌风格。 一、传奇的身世,勤奋好学,少年的“浪漫”。 唐武则天长安元年(公元701年),李白出生在西域碎叶,他是凉武昭王李暠的九代孙,属李唐宗室,有深远的贵族血统。据说,李白降临人世的时候,其母梦见太白金星入怀,故名李白。 李白五岁时,由于他的先辈犯了某种谋逆之罪,父亲带着他潜回四川,藏身隐名,安居僻塞的剑南道昌明县青莲乡,因此,后来李白有了“青莲居士”的称号。从西域道四川,长河落日,疾风衰草,瀚海荒原,这童年的印象,永远留在了李白的脑海中,为他浪漫的诗风凭添了许多壮阔的意象。 李白此后的二十年都是生活在四川,他年少时很好学,读遍诸子百家,又习剑术。在当时的四川,最为人们传诵的人物莫过于司马相如,每个少年心中都有自己的偶像,我想李白心中的偶像便是司马相如了。李白“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十五观奇书,作赋凌相如”。而美丽的四川,有许许多多的名山大川,雄伟壮丽的自然山水和特殊人文环境培养了李白“浪漫”气质。 二、仗剑远行,洒脱不群,豪放初养成 李白20岁时,南游成都,遍历锦城风流,也见识了市井生活的种种细节。他很小就长剑随身,遍游三国时邓艾入蜀取道的江油,直到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剑阁。游侠的生活方式、行为准则、游侠的勇气、胆略,逐渐内化为一种洒脱不群,豪放的人格。 而且,当时豪迈的盛唐文化与蜀中原生纯朴风土人情养育了李白肆行无碍的品性。至从开元十二年(公元725年),24岁的李白就开始了离家万里的仗剑远行,李白离开巴蜀以后,一路顺江而下,他不停地走,不停的幻想,不停地打碎和创造,为自己寻找更宽广的天地,去印证他那洒脱、豪放的生命,印证盛唐时期如日中天的文化时代,并向着自己的仕途迈进。 然而,此时的李白还是一个没接触到社会,没接触到官场,身居世外的单纯青年,他放荡不羁、洒脱不群、满怀抱负,希望能将自己的满腔热血洒向大唐王朝。同年秋天,他与蜀中好友吴指南同游楚地。在途中吴指南染病身亡,李白出钱安葬了他,。后李白经楚到扬州,在扬州的三年里,李白过着豪放不羁、潇洒的生活,。其间,他在酒楼、歌楼、河舫、舞榭、寺院,、赌场挥金如土,散金三十余万。这是一段饮酒、读书、吟诗、揽胜、感伤的蹉跎岁月。千金散尽后,他不得不考虑自己仗剑远行的初衷。就在这一段落魄,青春难耐的时期,他入赘宰相家,又有了钱,但是,此时的许家已是“人走茶凉”,不能帮助李白走上仕途之路。尽管如此,他豪情依旧,写下了《长相思》《将进酒》等巨作。说出了:“天使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理想抱负。更表现出一种难以企及的古远的豪放气质和潇洒风度。从而奠定了他豪放的诗歌风格。 三、仕途坎坷、自信挣扎、沉郁凄凉之情 为了踏上仕途,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李白不停地与地方官交接,但其狂傲不羁的性格,注定了他的仕途之路是不可能一帆风顺的。开元十八年(公元731年),李白第一次来到了长安这个唐王朝的政治中心。盛唐的长安,文明荟萃,规模宏大,红尘喧嚣。在开放性的精神气氛与恢宏的牧歌情调中,隐含着颓堕与不可一世的病态气概,充斥着物欲与浮华。虽然,李白进了长安,但又因其狂傲不羁的性格得罪了当朝权贵,权贵们从中作梗,使李白空怀抱负而不得施展,希望也化为泡影。愁闷中,他看到了堂堂皇城中斗鸡走马者的得意,看到了人事杂错中的机巧。而李白也正处于旭日动升的状态,正是生命力最为强劲的时候,故第一次的挫败,没有真正触动李白的信心,他依然满怀豪情壮志。 就这样,李白在宦海摸爬滚打了十年。公元742年,在机缘之下,李白认识了玉真公主,并获得了玉真公主的青睐,通过玉真公主的推荐,唐玄宗召见了李白,从而使其一跃成为了天子近臣。李白接到诏令只身骑马飞奔赴长安,所谓是“春风得意马蹄急,一日看尽长安花”。 他终于如愿以偿,就像司马相如一样,实现了自己的理想抱负。在京城里,受到皇帝召见之人又岂会是无名等闲之辈,李太白的名字也不胫而走,可谓是门庭若市,拜访他的人很多;最终凭其才华得到唐玄宗的赏识,被奉为供奉翰林。 但是李白生性狂傲,加上他那“豪放”的作风,难免会得罪一些小人,从杨国忠捧砚、高力士脱鞋这两个事件来看,李白的本性可见其然。加之李白那“豪放”的酒鬼形象,最终也使唐玄宗产生了厌恶,找了一个借口,把李白放逐出京城。李白一下子从天上掉到了人间。长安的落魄,风尘困顿,虽然找不到任何世俗的成功来对付唯利是图的世态人情,落荒的逃遁,却有了精神上的成熟与对世事的洞察作为补偿,也激起了李白的愤慨之情。此时,唐朝也由兴盛走向衰落,李白的诗歌风格也出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转变。李白往后的诗歌作品也常常喊屈叫冤,为自己鸣不平。其间,很多作品均表现出了李白愤慨、郁闷的心情。 李白被放逐出京城的十余年里,过得也很是潇洒。他自信“怀经济之才,抗巢由之节。文可以变风俗,学可以究天人”,所以,“虽长不满七尺,而心雄万夫”,这是天才的自信与自负。在此期间也前后结识了杜甫和高适,并一起游览名山大川。三人均为仕途失意之人,所谓臭味相投、相忘江湖。总的来说,李白还是很自信,他希望像李靖一样,满怀抱负,报效国家。然而,这个时期李白的仕途是坎坷的,国家也日渐衰败,李白生活和经济状况也日渐不佳,乱世的纷争使李白也要悲凄。当年的“浪漫”、“豪放”已不复存在。我们从这他这一时期诗歌的字里行间看出其悲凉的心境和感慨,诗歌一步步趋于现实,充满了忧国忧民的幽愤和沉郁之情。 四、时势造就诗仙——李白 “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公元742年,李白42岁。他的诗歌文章,已名播海内。 唐玄宗,李隆基天生一种感性气质,对具有情欲激发性的声色歌艺样样精通,爱玩不疲。他不止一次听到了李白的名字,甚至从玉真公主和贺知章嘴里也听出了他们对李白激赏,三次召李白入京,这正是李白梦寐以求的事,他杀机买酒,狂饮烂醉,在秋天的落日余晖中,把剑起舞,然而,事实证明这是一场注定要归于失败的继徒劳的相思。 李白不是那种想方设法去适应别人的角色,他任然保持着山野中人的粗放气质,天才,、骄纵、豪爽、激动、吃酒、醉酒、为所欲为。李白空落落地徘徊在长安热闹的街头,远处终南山白云悠悠,他想起了山间田野薄酒芳樽的自由。事实上,玄宗召李白入京并非出于国家政事的考虑,而是一种矫饰的需要,促使他将李白置于宫中,作些行乐的诗词,李白以诗人的野犷之思,能够敏锐地感受到盛唐时代越来越纤弱的精神脉冲,却没有精细的品质与投机妥协的本领来切入唐帝国由盛转衰的社会运行机制。李白“布衣”而来,“布衣”而去,公元741年,“高歌大笑”离开长安,继续他诗酒隐侠——不平凡的苦难生活。 诗仙李白的一生势坎坷的,在不同的时期,其创作的风格也不相同,李白的诗受到社会客观因素和时代变迁因素的影响,其诗歌风格也明显地表现出多样的发展和变化。 从时代背景看,李白所生活的时代,从他出生到死亡,正是唐朝由兴盛走向衰败的过程。其诗歌风格也随着唐王朝的变化而变化,由早期的“浪漫”,到中期的“豪放”,在到晚年“悲壮”。 俗话说:“江山易改,秉性难移。”李白也是这样的人,李白追求的本就是虚无缥缈的神仙,可以说李白这种虚无缥缈的精神追求伴随他一生,现实是残酷的。李白的现实人生与其特殊的个性是矛盾的,他过高的理想与唐王朝的实际情况也是格格不入,各种特殊的矛盾给李白带来了一种思想上的多维变异,这种多维变异也使李白的生命力朝多个方向喷发,成就其辉煌的一生,所以说:特殊的时代,造就了 “诗仙”——李白。 李白自视很高,他的魅力持久不衰,他的文学修养和诗歌天赋是不能否认的。在大唐多若满天繁星的诗人中,李白是唯一被人们誉为既有侠肝义胆,又有仙风、道骨的诗人。李白传奇的一生,豪放飘逸的诗风,确实给人们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以至使我们一说起李白,就可以想见一个洒脱不群的诗仙形象。 参考文献 1、孟泽、徐炼:《中国历代狂士》,中国人事出版社,1993年5月第一版,第26页至50页。

  • 试论阿Q的精神胜利法_汉语言文学论文

    【内容摘要】: 在“五四”白话文和文言文的尖锐对垒中,鲁迅是第一个以白话写小说的人。其小说思想深刻,技巧精练,不仅在中国文学史上是前所未有的,在世界文学史上也是罕见的。其中,《阿Q正传》是鲁迅小说中最著名的一篇,小说向我们展现了辛亥革命前后一个畸形的中国社会和一群畸形的中国人的真面貌,其中主要人物阿Q具有丰富的性格特征,其主要性格特征体为精神胜利法。 【关键词】:阿Q 性格 精神胜利法 自欺欺人 欺善怕恶 劣根性 鲁迅先生一生都在思考国民性问题,以笔为刀,解剖中国人的灵魂,对民族精神的消极方面给予彻底的暴露和批判。鲁迅先生创作《阿Q正传》意在“画出这样沉默的国民的魂灵”让世人清醒头脑。 鲁迅先生成功塑造了阿Q的病态精神形象,既可看作是下层民众麻木未醒的精神状态的写照,又可看作是封建统治者顽冥不化、向外屈膝称臣、向内作威作福的奴性精神的真实写照。我们就来谈谈小说中所写的阿Q的“精神胜利法”。 1、“精神胜利法”的具体诠释 《阿Q正传》中,通同过对阿Q这个落后的、不觉悟的流浪农民的言行的描写,表现了普遍存在于“国人的魂灵”中的“精神胜利法”。 所谓“精神胜利法”是指用虚幻的精神胜利来掩饰或替代事实上的失败。这是一种病态心理,主要症状是妄自尊大、欺弱怕强、自轻自贱、麻木健忘等等。阿Q性格中的“精神胜利法”的形成经历了这样一个动态演变过程:自尊——自欺——自轻——自虐——忘却(麻木)。 2、“精神胜利法”在阿Q身上的具体体现 第一,阿Q自欺欺人、自我安慰。 阿Q性格的鲜明特征,表现为在现实的失败面前,不敢正视,不愿承认,更不想去总结教训,而是以自己假想的胜利来陶醉和欺骗自己,安慰自己。阿Q没有土地,没有房屋,贫无立锥之地,只能靠打短工为生,社会地位极其低下,甚至连一个姓名也没有,在未庄也只算得上一个末流农村流浪汉。然而,他自己却不愿意承认这个现实,不但在和别人口角的时候,瞪着眼睛道“我们先前——比你阔得多啦,你算是什么东西!”,而且,“又很自尊,所有未庄居民,全不在他的眼睛里,甚而至于对于两位文童也有以为不值一笑的神情。”阿Q在与人打架吃亏时,心里想:“我总算被儿子打了,现在世界真不像样……”于是他也心满意足俨如得胜地回去了。他赌博赢得的洋钱被抢,无法解脱“忧忧不乐”时,就自己打自己的嘴巴,好像被打的是“另一个”,随即在精神上转败为胜……阿Q用从幻想中求得胜利、从精神上战胜对方的方法来消除耻辱,取得安慰,但是,这种自欺欺人式的自我安慰丝毫不能掩盖他实际上处处是一个失败者。 第二,阿Q爱面子、讳疾忌医,不敢正视自己的弱点和缺点。 他连身上的虱子不如王胡多也觉得“大失体统”。他很自尊,可偏偏头上有几个癞疮疤,因而讳说“癞”以及一切近于“赖”的音,后来推而广之,“光”也讳,“亮”也讳,再后来,连“灯”、“烛”都讳了。阿Q既自尊自大而又最能自轻自贱,这两种对立的东西在他身上奇怪地统一着;每逢有人揪住他的黄辫子在就近什么地方碰几个响头,说:“阿Q,这不是儿子打老子,是人打畜牲。”阿Q总会说到:“打虫豸,好不好?我是虫豸——还不放过我么?”可之后不到十秒钟,阿Q就会心满意足的得胜的走了,他觉得他是第一个可以自轻自贱的人。除了“自轻自贱”不算外,余下的就是“第一个”,而状元不也是“第一个”么?这是何等荒唐的阿Q式的逻辑! 第三,阿Q欺善怕恶、欺弱怕强。 遭到强者欺负后,他不敢反抗,而是转去欺负弱小者,以此发泄他被欺侮后的不平之气。阿Q最喜欢与人吵嘴打架,但必须估量对手,口讷的他便骂,气力小的他便打;与王胡打架输了,便说“君子动口不动手”; 被赵太爷打了耳光,假洋鬼子举起哭丧棒,他都不敢抗争,而对抵抗力稍薄弱的小D,则摆出挑战的态度;对毫无抵抗力的小尼姑则动手动脚,大肆调笑。“遇强则弱,遇弱则强”,是他欺弱怕强的典型表现。 第四,阿Q还十分麻木、健忘,特别是对于被压迫被损害的麻木、健忘。 即便刚刚被打完,他立刻忘记被打,而且很快便飘飘然起来。他永远是得意的。他向“吴妈求婚”而吓得吴妈又哭又闹,可他却转瞬即忘,甚至跑去看热闹;游街时竟因没唱几句戏而“很羞愧自己没志气”等等,都是精神极端麻木的突出表现。阿Q还患有一种对于被压迫被损害的惊人的健忘症。他经常这样:在生活中受了侮辱,以“你算是什么东西”等“妙”法“战胜”怨敌之后,便愉快地跑到酒店里喝几碗酒,和别人调笑一通,口角一番,“得胜”后,就愉快地回到土谷祠,放倒头睡着了。挨他一向瞧不起的“假洋鬼子”的打,是多么大的屈辱!但“幸而拍拍地响了之后,于他倒似乎完结了一件事,反而觉得轻松,……他慢慢地走,将到店门口,早已有些高兴了”。这种惊人的健忘症,使得他老是处于被侮辱中而不自觉,糊涂和麻木可以说基本上贯穿了阿Q的一生。 3、“精神胜利法”产生的历史根源 作为贫苦的农村无产者的阿Q,患有严重的“精神胜利病”,从中国的具体情况来看,至少还有三方面的原因: 第一,由于封建阶级的残酷压迫。 农民从一次次^造**的失败中,错误的得出了^造**没有出路的教训,而不^造**又难以忍受现实的痛苦,于是,便只好寻求精神上的安慰;另一方面,就是退回内心,沉醉在躲避现实的虚幻中。正是由于农民缺乏抗争精神,统治阶级又为掩盖事实而宣扬“精神胜利法”,致使广大劳动人民难以摆脱悲惨屈辱的深坑。 第二,由于自然经济的闭塞,人们为了适应环境以维持个体的生存,从而泯灭了意志。 农民在小国寡民自给自足的生活中,稍加满足便夜郎自大,盲目排外。如阿Q鄙薄城里人,因为他们把“长凳”叫做“条凳”,在煎鱼上加切细的葱丝,凡是不合于未庄生活习惯的,在他看来都是“异端”。他既瞧不起城里人,又瞧不起乡下人,从自尊自大到自轻自贱,又到自尊自大,这种双重人格是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这样典型环境里的典型的性格。 第三,又由于农民在封建家长制的家庭中,只要是一家之长,无论家庭规模大小,社会地位高低,都有其绝对的权威。 所以,越是在外面受辱受压,就越是在家里称王称霸。生活地位的卑贱,完全被家庭地位的尊严所抵消。阿Q性格的特征恰恰是产生于愚昧阶级本身。中国国民所处的恶劣环境和屈辱的地位与封建专制主义制度的桎梏造成了国民的心理变态和人性异化,从而产生出“精神胜利法”。 综上所述,阿Q精神所反映出来的国民劣根性,具有典型的时代意义。阿Q的精神胜利法,概括了极其深广的社会历史内容,是普遍存在于中华民族各阶层的一种国民性的弱点,也是对人类的一种普遍的精神弱点的形象概括。阿Q的这种“精神胜利法”是中华民族觉醒与振兴的最严重的阻力之一,是鲁迅对我们民族的自我批判。 参 考 文 献 1、鲁迅:《鲁迅小说集》,人民出版社1994年。 2、陈漱渝:《鲁迅研究》,北京鲁迅博物馆1984年第1期。 3、钱理群:《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4、吴宏聪、范伯群等.中国当代文学史.武汉大学出版社,1991年

  • 论杜甫的诗歌创作_汉语言文学论文

    [摘要]杜甫一生经历相当坎坷,郁郁不得志,虽然其报复没有能够实现,但是却留下了大量的脍炙人口的诗篇。文中主要就杜甫的诗歌创作进行探讨分析,文章先对影响杜甫诗歌创作的相关因素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探讨了杜甫诗歌创作的特点。 [关键词] 杜甫;诗学思想;仁政爱民 杜甫虽然一生的经历相当坎坷,但是却还能够发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这样的感叹。但也正是因为这些经历让杜甫能够写出的《三吏》、《三别》、《兵车行》《丽人行》这样的诗篇。经过儒家文化的熏陶与长安的经历,杜甫主张诗词创作应该与生活、社会相结合,做到“兼济天下”,同时他也主张要爱民、忠君。与此同时,对于诗歌的写作,杜甫提倡对诗句进行千锤百炼,进而得到“佳句”,这在其诗歌创作过程中有着充分的体现,他的每一句诗都是他自己经过反复推敲、吟诵而来。 1影响杜甫诗歌创作的因素分析 杜甫的诗歌创作多个方面的影响,其中影响较为深远的有其在长安的经历以及儒家思想的影响。 1.1长安对杜甫的影响 在长安,杜甫经历了生活动荡、思想变化、诗歌创作的人生重要转折时期,从一个风华青年成熟为关注社会、关注现实,用诗歌表现现实的诗人。杜甫在长安的经历是杜甫思想、杜甫精神形成的来源。他由初期个人怀才不遇转为面向社会,站高了角度,开阔了眼界。杜甫在到达长安后,感受到了新鲜的帝都文化,并认为是自己施展拳脚实现抱负的机会到了,因此他的诗歌中体现出了一种京华气象。这个时期杜甫的诗歌中记载的是京城文化,而这种文化浸透在他的诗歌中则显得粗豪之中渗透着儒雅,杜甫的很多诗句中都写的是和友人共度的“检书烧烛短,看剑饮杯长”(《夜宴左氏庄》)的时光片断。杜甫甚至亲自通过豪赌释闷:“相与博塞为欢娱”(《今夕行》)。爆发安史之乱后,杜甫因为亲身经历了战争,因此对于人民的生活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这就促使他的诗歌创作有了更加深层次的发展。 1.2儒家思想对杜甫的影响 杜甫出生于一个世代“奉儒守官”的家庭,他的祖先杜预曾是西晋著名的名将和学者。杜甫在其一生中“奉儒”,并在他的诗文之中常常提及“儒生”和“老儒”等,甚至是谑称“腐儒”。在古代的现实主义诗歌的发展中,杜甫的诗歌代表了现实主义诗作的最高水平。而古代现实主义诗歌的思想的核心就是儒家思想。儒家中的“入世”、“有为”、“节用爱民”的思想,这种思想让杜甫能够正视现实,在极端困难的情况下也能够一如既往的坚持自己的人生态度,践行自己的追求。杜甫用自己多灾多难的坎坷一生实践着儒家执著的追求精神。怀着致君尧舜的宏愿, 而又遇“万方多难”的时代巨变, 走入饥寒交迫的劳动大众,发展成“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的真挚感情。儒者认为“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但杜甫却不管“穷”、“达”都在以天下为念。 2杜甫诗歌创作特点 2.1厚儒家仁政爱民思想 杜甫认为诗人应该具有高尚的品德与良好的学识修养。他认为诗人应该努力的让自己成为品德高尚的“醇儒”。“学蔚醇儒姿”(《八哀诗·故秘书少监武功苏公源明》),学儒奉儒,自觉的去遵循儒家的道德标准来立生行事。杜甫一生以“儒生”、“儒冠”、“老儒”自命,虽然曾经留连佛道、经历坎坷命运、有过悲观绝望、老病愁穷,但是却始终将奉儒守官忠君辅国来作为自己的最高理想追求。结合杜甫的人生经历与他所创作的诗歌,不难发现儒家思想对杜甫诗歌创作的构建,起了巨大的作用和影响。他在诗歌创作过程中将忠君爱国、爱民的情怀融入其中,这些都是儒家诗教传统中所提倡的。杜甫在其诗歌中展示了自己在儒家传统文化之下,形成的人格特征。儒家反对君主的不施“仁政”。这一点在杜甫身上表现的十分明显。例如杜甫在安史之乱后所作的诗歌,很多从名字就能够看出杜甫的儒家“是非爱憎”观。在杜甫《三吏》、《三别》中对底层无辜受难人民的深切同情,都可以说是儒家这种爱民情怀的抒发。 杜甫认为“忠君”和“爱民”两者是并不矛盾的,相反两者还是统一的。因为在他看来,真正的“君王”都是好的,都能做到爱民如子。因此,“忠君”也就等于是爱民。他所创作的诗歌无论是揭露社会上层的黑暗还是社会下层的苦难,无不都是想“惟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寄唐生》) 2.2注重“风骚”与汉魏传统的继承 杜甫的诗作继承和发展了从《诗经》、汉魏乐府以来中国文学的现实主义优秀传统,并把它推向高峰,他的诗是我国古代诗歌现实主义的典范。杜甫秉承着自《诗经》以来的风雅、比兴、风骚汉魏的现实主义传统。杜甫的诗歌,特别是他的长篇歌行体,在记述中常常穿插有议论。这种议论入诗的体式,虽然不是杜甫首创,但杜甫却是把它运用的最为成熟的。汉乐府的诗歌最突出的特色就是诗歌中叙述性的成分大大加强,这点对杜甫的影响相当深远。杜甫常常是自拟新题来抒写时事。这样一方面继承了乐府诗的叙述性,另一方面又便于在叙述中有添加了议论的成分。例如杜甫的《述怀》、《羌村三首》、《哀王孙》、《悲陈陶》、《悲青坂》等都有议论蕴含在其中。杜甫在运用诗歌反映时事时一个最显著的特色就是将对处于水深火热中的人民的同情和对事件、任务的议论进行巧妙的结合。如《兵车行》中杜甫就在描写了被征召的士兵的苦难之后抒发出了自己的议论“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兵车行》)。 2.3诗歌的艺术表达上,很注重遣词造句 杜甫十分重视对“佳句”的锤炼,其主要表现是对律诗格律形式的执着追求。“研练精切,稳顺声势,谓之律诗。”[[①]元稹,《元稹集》,中华书局,1982:600。][①](元稹《故工部员外郎杜君墓志铭》)。杜甫讲自己“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刻意的锤炼完美的艺术形式,希望能够创作出今人传神的诗句。杜甫写诗总是在写完之后不停的进行修改,改了之后不断的吟诵,在吟诵的过程中继续修改,因此才有“新诗改罢自长吟”。杜甫诗歌中很多佳句都是其修改得来。杜甫对诗歌的修改就是“炼字炼句”的过程。通过不断的“炼字炼句”,杜甫让自己的诗歌有了“准确”、“精炼”、“传神”的特色。 杜甫的诗歌相当讲究炼字对仗。他的诗歌在格律上,具有炼字精到,对仗工整的特点,符合中国诗歌的“建筑美”,例如“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登高》)就是杜诗炼字与对仗高超的体现。另外,在体裁上杜甫有许多创新,例如他在五七律上的创造性也是他文学创作的独到之处。 2.4尊重多种诗歌风格,兼容并包 对于诗歌风格杜甫提倡的是注意风格的多样化,这点与李白的主张“贵清真、贵自然”是有所不同的,但是杜甫本身也对清新自然的风格相当欣赏。杜甫对于孟浩然、高适以及阮隐居的诗都是较为认同的。同时对于庾开府清新的风格、鲍参军俊逸的风格、喜爱翡翠戏兰苕那样玲珑透剔的风格、鲸鱼碧海那样雄伟壮阔的风格、凌云健笔的气势以及清辞丽句的诗风等风格都喜爱、认同。也正是基于“注重风格的多样化”杜甫才能够从多种不同的风格与气派的作家中吸取营养,最终形成多样而有统一的独特风格。 2.5文学创作中还注重诗中之“神”的美好境界 杜甫认为诗歌创作必须要重视“神”的美好世界。对于任何作品,“神”都是其灵魂所在,如果缺少“神”,那么作品就会大打折扣。杜甫认为文学艺术创作必须要有自己的风骨才可传神,要能够达到传神入化的水平必须要提高自身的知识学问的修养,同时还需要经过长期的创作经验的积累与与对创作技巧的精心专研才可以让所创作的作品中体现出“神”的美好境界。 3结论 对杜甫的诗歌创作产生影响的因素有很多,其中影响最明显的是他在长安城的生活经历与儒家思想。杜甫的诗歌特点主要有厚儒家仁政爱民思想、注重“风骚”与汉魏传统的继承、诗歌的艺术表达与遣词造句、多种诗歌风格兼容并蓄以及其境界。 参考文献: 1、谭书琼、代安明,《浅析杜甫诗歌的艺术魅力》,湘潮,2010年第(10)期。 2、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第二版)》第二、三卷,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 3、杨凡,《杜甫诗学研究》,中南民族大学,2011年。 4、张倩,《杜甫与长安文化》,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5、李金坤,《李杜诗学思想探赜——以李杜论诗诗为中心》,《杜甫研究学刊》,2011年第(03)期

  •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_汉语言文学论文

    [摘 要]创新是当今社会的一个主题,创新精神就是积极向上、敢于发表自己不同见解的精神。教育也一样,培养创新精神是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的首要任务。那么,在小学科学教学过程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呢,本文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谈谈自己对如何培养谈谈自己的一些体会。 [关键词] 学生 创新精神 培养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教育迎接新世纪挑战和走向世界的必然选择。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那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呢? 一、创设良性氛围,激发创造欲望 教师是把握课堂气氛的舵手,教师的情感是影响学生情绪的重要因素。如果教师以专制或放任的方式授课,学生就会产生冷漠和不满情绪;只有在民主、平等的课堂上,学生心情舒畅、兴趣盎然,他们才有可能主动参与、积极思考和回答,智力潜能才有可能得到充分的挖掘。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放下老师的架子,作为学生的“大朋友”参与课堂学习活动,真挚、坦率地与学生平等相处,互相交流思想,事事处处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与学生平等对话,给学生创设一种畅所欲言、勇于思考、敢于创新的开放性教学情境。老师可以用激励性的语言,如“谁最聪明?”“谁最棒?”“谁的答案更好?”“谁能把老师问倒了……,给学生创设一种心灵愉悦、和谐的氛围,使学生敢于质疑,敢于坚持自己的见解,敢于与老师、同学讨论,从而建立起自主学习的激励氛围。 二、悉心呵护学生的创新萌芽。 学生在观察事物的过程中,对事物有新鲜的感受、独特的见解,就是学生的创新萌芽。尽管有时这种见解是幼稚的,甚至是错误的、不成熟的,我们还是要给予珍惜和爱护。怎样爱护、培育学生的创新萌芽?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重视学生的“疑问”,鼓励学生大胆生疑、质疑。大胆质疑是学生创新精神的充分体现。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学生头脑里产生疑问越多,他们对课堂上讲解的知识和新教材的兴趣就越高。在课堂上学习新教材之前就让学生积累疑问——这是教学论上很值得研究的一个问题。”没有疑问的学习就像一潭平静的死水。设置疑问,唤起思维,就像投下石子激起浪花。有的教师生怕学生质疑会打乱教学思路,害怕学生提出的问题无法处理,所以不敢、不愿让学生质疑,这是没有摆正主体与主导的关系的缘故。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进行“再创造”活动,要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儿童的认知规律,努力为学生提供“再创造”活动的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在独立思考中学会思考,掌握思考方法,主动地获得知识。因此,教师要合理安排质疑时机。一般来说,质疑可分三个阶段:即课前、课中、课后。 每次质疑的时间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而定。教师还要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如根据课题发问,从文中的重点词、句、段发问,从文章的重点、难点处发问,从文章写作特点方面发问等。教师还应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选用恰当的诱导方式,并相机进行调控。初读前,可用“直入式”。开课后,直接要求学生把预习中遇到的疑难问题提出来。这时的质疑特别要注意关照差生,鼓励中等生,让他们勇于陈述自己的疑惑和见解。细读中,运用“诱导式”。如教学《赤壁之战》,在学生弄清了曹操和东吴的兵力对比后,问学生“你现在最想知道的是什么?”“周瑜是怎样打败曹军的?”学生带着自己提出的问题,自己去寻求答案,兴趣浓、效果好。精读后,可用“询问式”。如“你还有不懂的问题吗?”“老师有哪些地方没讲清楚,请你告诉我。”以此让学生回顾教学的过程,进行信息反馈,进行学习的再创新,促使学生的“创新萌芽”快速成长。 三、重视个性发展,开发创新资源 1、正确地对待学生,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 由于身体、心理、环境、家庭背景的差异,成绩不好、不爱学习、调皮捣蛋的学生各校各班都有。教师通常的做法是,只要这些学生在课堂上不说话,不搞小动作,不影响别人就行,他们听不听课无所谓。素质教育的要求是面向全体,要注意不同程度学生的发展。所以,教师不仅把目光对准学优生,也要关注学困生,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使他们思维活跃,学有所获。使每一个受教育者都能有所提高,获得知识,增长能力。 2、科学对待答道,或提出异议的学生 有些学生答错题,答得牛头不对马嘴,惹得同学哄堂大笑。教师不应简单地说对或错,而应深入考虑该生的回答中有无创新的成分,爱动脑筋也是好的。学生出错,教师才能对症下药,充分挖掘他们的创新“能源”。 有时学生对教科书的命题、教师的观点提出了异议,这说明他不唯书本、善动脑筋。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的思路,恰当地解说教科书命题为什么是这样的。 3、让“插嘴”的学生放胆说话 课堂上“插嘴”的学生,绝大多数总是认真听讲、积极思考的,情不自禁而主动发言。教师应当善待这种“插嘴”的学生。课堂上多几个这样“插嘴”的学生,教学就会活跃起来。因为“插嘴”的学生全身心投入、积极思维、自觉学习,这比那些张嘴等老师“喂知识”或“身在曹营心在汉”思想开小差的学生更有利于教学活动的开展。要让课堂上出现学生们生动活泼、主动学习的场面,教师就要打破常规,允许学生“插嘴”;消除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心理距离,和谐地交流,以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 综上所述,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要让学生大胆发言,使学生敢说、爱说、会说,才能培养创新精神。教师必须更新教育观念,树立创新教育思想,大胆培养改革教学方法,实现教学方法的创新,积极探求创新教育,不断提高自身实施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的能力,使自己成为创新性教师,为培养创新型人才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李崇仙;以人为本 培养创新精神[J];课程教材教学研究(小教研究);2002年11期 2、彭晓丽;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创新精神[J];知识窗(教师版);2009年07期 3、肖会媛;张扬学生个性 培养创新精神[J];课程教材教学研究(小教研究);2005年Z1期 4、陈宏稳;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J];教师;2010年17期 5、邱丽清;运用多媒体技术“点亮”小学语文课堂[J];科教新报(教育科研);2010年27期 6、徐金才;浅议小语词句教学中的“猜演法”[J];雅安职业技术院学报;2005年03期 7、卢育增;以异步教学为课堂教学模式 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J];异步教学研究;2001年03期 8、丁林斌;引导自主探索 培养创新精神[J];吉林教育;2008年34期 9、李美姬;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璀璨的世界[J];新课程(综合版);2009年12期 10、马之先;发挥学生个性 培养创新精神——听特级教师赵景瑞的课有感[J];小学语文教学;2002年10期

  • 论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_汉语言文学论文

    [摘 要]创新是当今社会的一个主题,创新精神就是积极向上、敢于发表自己不同见解的精神。教育也一样,培养创新精神是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的首要任务。那么,在小学科学教学过程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呢,本文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谈谈自己对如何培养谈谈自己的一些体会。 [关键词] 学生 创新精神 培养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教育迎接新世纪挑战和走向世界的必然选择。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那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呢? 一、创设良性氛围,激发创造欲望 教师是把握课堂气氛的舵手,教师的情感是影响学生情绪的重要因素。如果教师以专制或放任的方式授课,学生就会产生冷漠和不满情绪;只有在民主、平等的课堂上,学生心情舒畅、兴趣盎然,他们才有可能主动参与、积极思考和回答,智力潜能才有可能得到充分的挖掘。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放下老师的架子,作为学生的“大朋友”参与课堂学习活动,真挚、坦率地与学生平等相处,互相交流思想,事事处处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与学生平等对话,给学生创设一种畅所欲言、勇于思考、敢于创新的开放性教学情境。老师可以用激励性的语言,如“谁最聪明?”“谁最棒?”“谁的答案更好?”“谁能把老师问倒了……,给学生创设一种心灵愉悦、和谐的氛围,使学生敢于质疑,敢于坚持自己的见解,敢于与老师、同学讨论,从而建立起自主学习的激励氛围。 二、悉心呵护学生的创新萌芽 学生在观察事物的过程中,对事物有新鲜的感受、独特的见解,就是学生的创新萌芽。尽管有时这种见解是幼稚的,甚至是错误的、不成熟的,我们还是要给予珍惜和爱护。怎样爱护、培育学生的创新萌芽?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重视学生的“疑问”,鼓励学生大胆生疑、质疑。大胆质疑是学生创新精神的充分体现。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学生头脑里产生疑问越多,他们对课堂上讲解的知识和新教材的兴趣就越高。在课堂上学习新教材之前就让学生积累疑问——这是教学论上很值得研究的一个问题。”没有疑问的学习就像一潭平静的死水。设置疑问,唤起思维,就像投下石子激起浪花。有的教师生怕学生质疑会打乱教学思路,害怕学生提出的问题无法处理,所以不敢、不愿让学生质疑,这是没有摆正主体与主导的关系的缘故。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进行“再创造”活动,要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儿童的认知规律,努力为学生提供“再创造”活动的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在独立思考中学会思考,掌握思考方法,主动地获得知识。因此,教师要合理安排质疑时机。一般来说,质疑可分三个阶段:即课前、课中、课后。 每次质疑的时间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而定。教师还要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如根据课题发问,从文中的重点词、句、段发问,从文章的重点、难点处发问,从文章写作特点方面发问等。教师还应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选用恰当的诱导方式,并相机进行调控。初读前,可用“直入式”。开课后,直接要求学生把预习中遇到的疑难问题提出来。这时的质疑特别要注意关照差生,鼓励中等生,让他们勇于陈述自己的疑惑和见解。细读中,运用“诱导式”。如教学《赤壁之战》,在学生弄清了曹操和东吴的兵力对比后,问学生“你现在最想知道的是什么?”“周瑜是怎样打败曹军的?”学生带着自己提出的问题,自己去寻求答案,兴趣浓、效果好。精读后,可用“询问式”。如“你还有不懂的问题吗?”“老师有哪些地方没讲清楚,请你告诉我。”以此让学生回顾教学的过程,进行信息反馈,进行学习的再创新,促使学生的“创新萌芽”快速成长。 三、重视个性发展,开发创新资源 1、正确地对待学生,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 由于身体、心理、环境、家庭背景的差异,成绩不好、不爱学习、调皮捣蛋的学生各校各班都有。教师通常的做法是,只要这些学生在课堂上不说话,不搞小动作,不影响别人就行,他们听不听课无所谓。素质教育的要求是面向全体,要注意不同程度学生的发展。所以,教师不仅把目光对准学优生,也要关注学困生,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使他们思维活跃,学有所获。使每一个受教育者都能有所提高,获得知识,增长能力。 2、科学对待答道,或提出异议的学生 有些学生答错题,答得牛头不对马嘴,惹得同学哄堂大笑。教师不应简单地说对或错,而应深入考虑该生的回答中有无创新的成分,爱动脑筋也是好的。学生出错,教师才能对症下药,充分挖掘他们的创新“能源”。 有时学生对教科书的命题、教师的观点提出了异议,这说明他不唯书本、善动脑筋。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的思路,恰当地解说教科书命题为什么是这样的。 3、让“插嘴”的学生放胆说话 课堂上“插嘴”的学生,绝大多数总是认真听讲、积极思考的,情不自禁而主动发言。教师应当善待这种“插嘴”的学生。课堂上多几个这样“插嘴”的学生,教学就会活跃起来。因为“插嘴”的学生全身心投入、积极思维、自觉学习,这比那些张嘴等老师“喂知识”或“身在曹营心在汉”思想开小差的学生更有利于教学活动的开展。要让课堂上出现学生们生动活泼、主动学习的场面,教师就要打破常规,允许学生“插嘴”;消除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心理距离,和谐地交流,以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 综上所述,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要让学生大胆发言,使学生敢说、爱说、会说,才能培养创新精神。教师必须更新教育观念,树立创新教育思想,大胆培养改革教学方法,实现教学方法的创新,积极探求创新教育,不断提高自身实施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的能力,使自己成为创新性教师,为培养创新型人才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李崇仙;以人为本 培养创新精神[J];课程教材教学研究(小教研究);2002年11期 2、彭晓丽;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创新精神[J];知识窗(教师版);2009年07期 3、肖会媛;张扬学生个性 培养创新精神[J];课程教材教学研究(小教研究);2005年Z1期 4、陈宏稳;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J];教师;2010年17期 5、邱丽清;运用多媒体技术“点亮”小学语文课堂[J];科教新报(教育科研);2010年27期 6、徐金才;浅议小语词句教学中的“猜演法”[J];雅安职业技术院学报;2005年03期 7、卢育增;以异步教学为课堂教学模式 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J];异步教学研究;2001年03期 8、丁林斌;引导自主探索 培养创新精神[J];吉林教育;2008年34期 9、李美姬;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璀璨的世界[J];新课程(综合版);2009年12期 10、马之先;发挥学生个性 培养创新精神——听特级教师赵景瑞的课有感[J];小学语文教学;2002年10期

  • 提高农村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质量的措施_汉语言文学论文

    [摘 要] 个性化阅读教学已成为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热门话题,有关个性化阅读教学的策略探究层出不穷。为此,我们要对教师与学生的角色进行定位,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构建开放活跃的课堂教学格局; 教师要积极想象教学策略,进行开拓创新,全面提升阅读教学的策略,实现教育教学形式的创新,提高教育教学的效果。 [关键词]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质量,措施 广大的农村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质量较差,提高成绩难度较大,是现在和今后很长段时期语文教师的困惑和需要思考的问题。要想改变目前初中阅读教学的现状,必须全面提高阅读教学质量,需要扩大阅读范围 ,传授阅读教学方法,拟定学生阅读计划 ,立足于课堂教学,培养学生阅读爱好和兴趣,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努力探索农村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闪光点。本文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对如何提高农村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质量谈谈自己的心得,现将体会总结如下: 一、扩大阅读范围,拓展学生视野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同样,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也非一日之功。语文老师第一要解决的就是扩大学生的阅读范围,增加阅读量。只有大量的阅读书籍,才有可能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并学会如何在文章中收取有效信息。大量阅读,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课余知识,更能增强学生的语感,而语感正是学习语文的必要基础。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该大力提倡学生去阅读书报,只要是学生自觉的阅读行为,老师都应该鼓励。当然,首先书籍应该是健康的,看书时间安排应该是合理的。很多老师一看见学生看与学习无关的书,不能区别对待,死守一个原则:一律不许看。 这样做不但严重挫伤了学生自觉阅读的积极性,还使学生形成错误思想:在校学习期间,不能看与学习无关的书。学生如果没有大量的阅读积累,那么我们的阅读教学工作就很难推进。只有扩大阅读范围,增加阅读量,才可能拓展学生视野,才有可能增强学生的读写听说能力,学生的各种阅读能力才有可能提高。 二、传授阅读方法,学会举一反三 方法是解决问题的门路和程序。语文教学只有把读、写、听、说的方法教给学生,才能使他们的语文能力逐步形成和发展。具体到阅读教学,笔者认为,教师对课文的处理绝不能仅仅停留在把课文讲懂、讲透上,而要善于从课文中抽象出具体的阅读方法,教给学生举一反三的本领。 怎样才算教会学生阅读呢?叶圣陶先生说:"需要翻查的,能够翻查;需要参考的,能够参考;应当条分缕析的,能够条分缕析;应当综观大意的,能够综观大意;意在言外的,能够辨得出它的言外之意;义有疏漏的,能够指得出它的疏漏之处。" 实际上就是让学生在阅读中实践,在实践中阅读。阅读是由多种心理因素参与的心智活动,必须讲究方法。他还说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学生只有掌握了最基本的阅读方法,才能充分地获取阅读信息,也才能在课外自由而有效的阅读。 1、教给学生阅读文章的一般方法 (1)根据作品文体特征,抓住阅读重点。如阅读文学作品,要通过人物、情节、环境的分析,把握作品的主题和作者的思想。如《故乡》一文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分析人物闰土、杨二嫂的变化及文中景物描写的作用,来理解文章的主题。 (2)抓住文章中的关键词语或句子,培养学生从细微处入手,感受文章思想和感情的能力。引导学生深入文本,分析某个细节,某个动作,某种心理,或者某个贴切传神的用词,理解文章的某种思想或某种情感。如教学《我的叔叔于勒》一文,引导学生找出菲利普夫妇见到于勒时的神态、动作及语言,分析二人的不同心理和性格的差异,从而更深入地理解资本主义社会金钱至上,人情比纸薄的人际关系。 (3)了解文章的创作背景,历史时代情况,培养学生综合把握文章的能力。阅读文本,必然要将作者与历史、时代相结合,才能真正把握文本更深的内涵。如教学《藤野先生》一文,引导学生查阅资料,了解鲁迅当年的思想状况,就不难理解文中对清国留学生的冷嘲热讽和对日本一些"爱国"青年学生的愤慨之词。 2、教给学生精读和略读的方法 新课标中要求学生掌握精读、略读、浏览三种基本阅读方法。 精读是一种通过粗读、细读、反复读、一字一句地读,直到熟读成诵,烂熟于心,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从文章中提取信息的阅读方法。 三、立足课堂教学 张扬学生个性 在教学中,有些教师拘泥于文本,照本宣科主要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应付考试。课堂上,学习生字词,理清文章段落层次,分析优美语句,概括文章主旨,看上去井然有序,实则老套。这是当前语文教学的最大误区。 其实,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是很好的阅读教材,我们不能一味地讲解,而应当把每一篇课文当成阅读练习,为学生设计恰当的问题,或者让学生提出自己的疑惑,老师则适当点拨,这才显示出老师导的作用,而不是主观的牵着学生的鼻子走。让学生学会如何去阅读,去欣赏,去实践,这才是课文教学的重要目的,无形之中,学生的理解能力、分析能力和语文鉴赏水平也就得到慢慢的提高。 教师的思想深度、文化水准、人生体验、审美水平要高于学生,是学生阅读的向导,是文本与学生的中介,而不是阅读的主体,课堂是师生共同研讨的阵地,师生一起学习、讨论和分析,引领学生自己去阅读、理解和感悟作品的内涵、情感,只有富有个性化性地阅读才是真正意义上实现创造性地阅读。 在阅读过程中,学生在阅读文本时受各种因素的影响会产生不同的认识,教师应该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要多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多激励、多赏识。只有这样,才能张扬学生的个性,让学生在阅读中发现自我,充实自我,从而培养学生阅读的主动性,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和信心,学生的阅读素养才会不断提高。 四、培养阅读兴趣 养成良好习惯 现有些学生宁肯把时间花费在看电视、玩电脑上,却不喜欢读书。他们看起来聪明伶俐,见闻广博,但缺乏深入思考的耐心,知识虽多却流于肤浅。受多种因素的制约,农村初中学生少有阅读习惯,如缺失家庭文化氛围、文化场所等。因此,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使他们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在阅读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具体做法是: 1、保证时间和数量。每天课外阅读半小时,阅读量不少于3000字。 2、养成阅读时动笔的习惯。"不动笔墨不读书",每天阅读必定做好摘记,摘录文中名言警句或精彩片段。如果当时没有记录的,一定要及时补上。 3、以写促读。每周至少写一篇读书笔记(心得),每篇300-400字。 4、组织交流与互查。每周安排一节阅读课,用来组织阅读摘记和笔记的交流和互查,相互学习,相互促进。 总之,农村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想迅速走出困境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语文教师自身要加强学习,与时俱进,不断提高自己文化底蕴、文学修养,把自己修炼成一个书香味浓郁的语文老师,让学生从你身上受到人文素养的熏陶。让我们一起从农村初中的阅读教学实际出发,锐意进取,大胆创新,去努力挖掘农村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新亮点,探求新教法。 参考文献 1 叶符生;教师在提高农村中学生阅读能力中的作用[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4期 2 杨乐科;用观念和方法提高农村初中生的阅读能力[J];中国农村教育;2011年03期 3 刘闽英;提高语文阅读能力应处理好的几个关系[J];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年03期 4 董蓓菲;如何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J];语文建设;2004年03期 5 励芒伟;论阅读教学的陌生化原则[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1年01期 6 冯晓云;更新基础理论 重构阅读教学[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2年11期 7 王金霞;阅读美文指导刍议[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2年12期

  • 浅析教学语言的艺术_汉语言文学论文

    教学语言是教学思想的直接体现,也是教师使用最广泛、最为基本的信息载体,同样也是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课堂教学过程就是知识的传递过程。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学知识的传递、学生接受知识情况的反馈、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等,都必须依靠教学语言。每个教师都拥有40分钟,但是怎样才能使学生在课堂上情趣横生,气氛活跃,学生双眸闪光,兴趣盎然呢?我认为教师的驾驭能力固然重要,但教学的语言修养及运用语言也不能忽视,语言包括有声语言和无声语言。然而,课堂教学的语言艺术基本上体现在下述的几个方面。 一、体态语 所谓体态语是指教师使用手势、姿态、表情、距离等手段来表达某种意思的一种无声的语言。比如:当一名同学回答完教师的问题之后,教师一边讲解一边做手势示意回答完问题的同学坐下,这时,同学看到老师的手势也就端正地坐下了。这就是一种体态语所起的作用。教师如果在课堂上正确熟练地运用体态语来辅助教学,可以收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一)手势 手势是体态语言中的重要的一种,适当的手势既可以传递思想,又可以表达感情,也可以增加教师有声语言的感染力。例如:教师在讲台上微笑面向全体同学,提出问题后,稍停顿,如需某同学回答时,五指并拢向同学,往上一提,示意同学起来回答问题;回答完以后把手向下一压,示意坐下。教师的手势可以视为问题同学的统一行动的指挥棒,也是对个别学生某种行为的暗示和引导,在特定的场合下,其独特的作用是一般语言所代替不了的。所以教师讲课应伴以适当的、准确无误的手势,以加强表达效果,并激发学生的听课情绪。但次数不应过于频繁,幅度也不能过大。切忌不停地挥舞或胡乱地摆动,也不要将手插入衣兜或按住讲桌不动。手舞足蹈会令人感到轻浮不稳重,过于死板又会使学生感到压抑,总之应以适度为宜。另外,还应注意各种消极的手势,如用食指指人,用黑板擦不停地敲击桌子,玩弄粉笔或衣扣等。 但是,在许多情况下手势又被教鞭所代替,这是由于教学工作的特殊需要。如在投影屏上指示一概念、仪器等。用手指显得不庄重,使用教鞭大家会感到合乎情理。而当示意同学坐下,如使用教鞭就显得不尊重他人,应予以避免。使用手势和教鞭同样是教学的辅助手段,但它们的功能和效果各异。对物使用教鞭合乎情理,而对人则应运用手势,因为它带有一定的感情色彩,便于师生之间情感的交流。 (二)距离 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也是一种无声的体态语言,它在教学的不同阶段传达着不同的信息。当教师走上讲台,面向全体同学,可以达到控制全班同学的目的。如果教学过程中绝大部分同学认真听讲、积极思考,而恰好出现个别违纪学生。如若停下来组织课堂纪律将会影响其他同学听课,打断大部分同学的思路。这时边讲边走下讲台,走到违纪同学的附近,引起该同学的注意。虽然老师未说一句话,但可以达到维持课堂教学秩序,组织教学的目的。 然而,讲授新课与学生实验课上,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是不同的。讲授课教师的活动范围是以讲台以及讲台附近为主,因为教师的活动是面向全体学生。而学生上实验课时,教师应该走下讲台,在学生之间活动为主,二者不能反之。 (三)表情 人的面部表情与人的情感活动密不可分。教师喜、怒、哀、乐的面部表情在课堂教学也是一种重要的体态语言。教师的表情应和蔼、亲切、充满工作热情,授课应富有感情,这也易于产生情感共鸣,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意识和热爱学习的兴趣。教师不应是呆若木鸡、冷若冰霜的人,否则师生沟通起来都很困难,哪里还谈得上什么教学效果。比如说在学生回答问题之后,让学生坐下这一件事。如若教师面带笑容坐下,学生感到这是对自己回答的肯定和赞扬。如若教师板着脸孔说坐下,这使学生感到这是对之间回答的否定和不满意教师在课堂讲授中的表情,自始至终应是积极向上,以教育学生为目的。服务行业提倡微笑服务,教师在课堂上夜应该恰当运用微笑,例如教师在当然氢气纸筒演示爆鸣实验时,当教师面带微笑,手中操作井井有序,学生听到巨响后,就会有安全有趣的感觉。如若教师面部紧张,操作颤抖,甚至躲在讲台下面,学生听到巨响后,就会感到太危险了,不安全感就油然而生,影响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体态语言在课堂教学中其实起到很重要的作用。体态语只是一种辅助语言,既然是辅助语言就应该适度,不可以喧宾夺主。所谓适度是指(1)要准确、恰当;(2)要自然得体,不可造作;(3)要协调一致,恰如其分,恰到好处。否则适得其反,事与愿违。 (四)无声语言要使用得当,恰到好处 学中的无声语言包括教师的表情语言、手势语言和体态语言等,这些无声语言可以辅助有声语言实现教学目的。作为一名教师,不能没有表情,不善于运用表情的人就不能做一个好老师。一名教师只有在他学会在面部、姿势和声音方面做出不同的表情时,才能成为一名真正的教师。我们常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就是说眼睛可以表示出各种各样的感情,如高兴、气愤、赞成、反对等。课堂上师生之间的学习交流常常靠眼睛来联系,都是用和谐亲切的目光捕捉学生的视线,让目光洒遍教室的每个角落,使每个学生都感到老师在注意自己,这样无形中就起到控制课堂的作用。教师可以用严肃和警告的目光去批评课堂中违纪的同学,同大声训斥相比,这种无声的批评学生更容易接受,且不影响大部分同学的注意力。 教学语言虽然可以传递各种教学信息,但若没有手势,,课堂教学就像运转机械一样冷漠死板。在课堂教学中,手势使用得当,可以增加语言力度,强化要传授的教学知识,给课堂增添亮色和活力。教室毕竟不同舞台,应强调自然和真实,无须刻意追求某种形式,不过应该遵循下面的规则:(1)不要过多重复一个手势,以免学生感到乏味;(2)不要把手交叉在腰或笔直地扶在讲台上装作老成持重,更不要骚耳挠腮,转移学生的视线;(3)不要把手势结束得太快,以免学生感觉突然;要保持手势自然、适度,达到“出棋手若出其心”,不要的动作,不要太夸张、太过火。体态语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占有不可忽视的重要地位,应引起每位教师的高度重视。一个教师要想有较高的体态语艺术,首先必须具有较高的思想境界、高尚的道德品质、渊博的学问知识和优良的文化教养。离开这些,只会是忸怩作态,整个教学效果会适得其反。 二、书面语(板书)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除教师的口语外,最常用的是板书。书是课堂教学的主要组成部分,是完成教堂教学任务的有效手段,是教师语言艺术的书写形式,也是调整教学节奏的主要手段,对此应给予足够的重视。教学板书是教师的书面语言,它从视觉上刺激学生,增加信息接收渠道。这种信息渠道的转换,会带来学生心理和行为的变化,使学生由听变看,由听变写,或边听边看边写等。就是说,教师可以通过板书引导和控制学生,使整个教学过程保持适当节奏。这里的关键的把握板书的时机。实际教学时,有的教师是把这个教学内容讲完再板书,或先抄好板书而后讲解内容。这样都会不同程度地影响教学的流程和教学的效果。最理想的应该是板书与内容的讲解密切结合,边讲边写。比如,有位教师在教《第比利斯的地下印刷所》时的课题板书时序就安排得非常巧妙:他说:“今天,我将领你们去参观一个地方(略停),那是一处印刷所(板书)。不过,不是咱们学校的印刷厂,而是建筑在地下的(板书)印刷所。而且,还得到苏联的第比利斯(板书)去。”教学板书与讲解的配合严密精巧,妙趣横生。这样可起到有效的调控作用,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课文思路、教师思路和学生思路合拍共振。还要讲究板书出现的频率和书写速度。频率过大或书写太慢,都会直接影响这个教学的节奏。 课堂板书不是词语的堆砌和拼凑,更不是在黑板上的随意涂鸦,而是一个艺术整体,它要求教师把教学的主要内容浓缩成具有逻辑联系的、符合学生认知特点的文字、图表等,使学生能从整体上把握教材,促进学生对教材全面、深入的记忆、理解。优秀的板书,在授课结束后,留在黑板上的是全课的梗概,是一幅艺术作品,赏心悦目。 三、口头语 教师的职责是“传道、授业、解惑”。教师是吃“开口饭”的,也有人将教师的职业称“舌耕”。教师的语言修养直接影响教学质量。教师的口头语言不同于艺术家语言。话剧演员有剧本,播音员有文稿,他们是将剧本和文稿加以创造,进行语言加工。而教师吧能按照课本宣读,照本宣科不能叫讲课,它需要教师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根据教材的具体情况和学生实际,将教材重新组织,变成学生易懂的口头语言,然后对学生进行知识的传授和思想教育,这是另一种形式的艺术加工。而且教师的口头语言应该是标准的普通话。因此,课堂上要求教师运用一定的技巧,以期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教师的课堂语言艺术多种多样,语言艺术既体现了教师的教学能力,又和教学效果的好坏紧密联系。教师应该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总结,不断完善自己的教学语言,达到教学语言的科学性、艺术性的辩证统一。若如此,我们的教学水平自然就会不断地得以提高。

  • 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浅谈_汉语言文学论文

    [摘要] 随着中长期教育发展规划的颁布实施以及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信息技术被越来越多运用在课堂上。笔者结合自己多年教学经验,从语文学科角度,谈了在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中存在的误区及整合的建议。 [关键词] 信息技术 语文 整合 一、引言 随着中长期教育发展规划的颁布实施以及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学校配置了多媒体设备。随着这些设备的配置及使用,信息技术也越来越多的被教师运用在课堂上。笔者从事语文教学多年,经历了多次教学改革,见证了学校的发展,体验并实施了新课程改革。在以往,学校的设备配备有限,教师仅靠一支粉笔一张嘴教学了很多年。传统的教学模式,学生们不得不多靠死记硬背来学习。随着所在学校教学设施的配备,课堂的教学模式也开始变的多样。从教师的讲,到媒体的辅助,到教师的导,到学生自主的探究。每一种模式都凝结着教师的汗水,都凝结着教师的探索。笔者作为一名初中语文教师,从事语文教学多年,不断摸索语文教学的模式,不断的尝试。在硬件设施可以保证的前提下,笔者不断尝试将信息技术运用在课堂上,使得课堂可以多样化,可以多感官化,使得学生对语文课产生了很大的兴趣。 二、整合中存在的误区 随着各个层次培训的开展,加之计算机的普及,越来越多的学校、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在课堂上使用多媒体,利用信息技术开展教学。在利用信息技术开展语文教学的同时,也出现了许多误区。 唯媒体至上 多媒体设备的配置,对于许多教师来讲是个新鲜的事物。作为管理层次的领导也急于将这些设备运用到课堂,从而体现设备的价值。在公开课上要求必须有多媒体课件等等一系列的教学规定。一段时间下来,课堂的模式从满堂灌转化为电灌。对于熟练技术的教师来讲,备课是省劲了,可对于老一点的教师,备课反而变的很吃力。有的教师为了体现多媒体的作用,搜集了大量的音频、视频资料。看起来一堂课特别红火,可实质上到底课堂效率如何,则不敢苟同。曾有位教师这样讲道,他为了能让课堂更丰富,就下载了很多视频,并准备了很多资料。每堂课的内容都很丰富,大多都使用了多媒体。可后来,学生反映这样的效果并不好,要求不再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笔者与多位教师进行研讨,对该情况进行了分析。一致认为,教学效果不好的原因是因为,教师把媒体放在了教学目标之上,唯媒体至上了。在教学过程中,把主次颠倒了。完成教学目标是主要的,是首要的,而媒体只是辅助手段而已。在这里,这位教师犯了喧宾夺主的错误。从这位教师的亲身经历,我们不难看到,在一线教师中,存在着唯媒体至上的误区。为使用媒体而使用媒体,为展现媒体而教学的错误,是教师们应该认识到的。 唯课件至上 随着课程改革的实施,唯课件至上的误区也变得常见。曾有学校要求教师,每节课必须有课件。在笔者参加培训的研讨课上,众多老师都反映教学中的课件都是贯穿一节课始终的。似乎在教师们看来,课件就应该是一节课的,就应该是贯穿始终的,哪怕是段落大意。殊不知,课件仅仅是用来辅助我们教学的。课件的使用,是因为存在难点,存在不易理解的地方,我们使用课件尽可能帮助学生理解。或者说为了激发学生兴趣。整堂课的课件呈现在大屏幕上,使得学生视觉疲惫,学习的效果反倒差了。更何况,有些内容确实是不适宜用课件来展示的。比如,在语文课堂上,一些生字的学习。对于初中生,在大屏幕上展示生字,学生们可以明白该字的笔画顺序。可如果是小学生,生字的学习,就应该在黑板上将笔画按顺序一笔一笔的写出来。课堂上节节都使用课件,从教学重难点到作业布置都采用课件形式。这样的课件灌的方式,并不能真正提高教学效果。其实,对于很多一线教师,制作课件使用课件的知识相对缺乏。大部分教师仅仅停留在,自己做了几张幻灯片,幻灯片上有段落大意、有中心思想,教师们不再用板书了。也就是说,他们的课件过多的板书从黑板搬到大屏幕上而已。真正的到底课件应该是如何制作的,是什么样一个制作流程,应该注意些什么,在使用时应该注意哪些。这些理论方面以及实践操作方面的知识都太缺乏了。这方面的培训应该在教师中得到加强。 唯技术至上 在课件的制作上,学校不乏一些有技术的教师。有些教师觉得一些课件在技术做的确实不错,于是,就想自己的课件中也融入很多技术。教师在课堂上的课件常是用幻灯片来呈现的。在幻灯片的制作中,有很多的切换效果,还有一些自定义动画。有些教师很喜欢这些,觉得课件也该是这样的花哨的。于是,在课件中使用了很多切换,更是使用了很多声音。有激光打字的声音,有打字机的声音,还有鼓掌的声音。一节课下来,可真是什么声音也有。然而,这样的课对学生掌握知识是有利的吗?笔者认为,答案是否定的。在课件的使用上,过多的体现技术。忽略了课件真正地作用。但是,就是因为要使用课件,使得对于一些培训的本意发生了很大变化。暑假里,笔者参加了市里组织的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从一开始主讲教师提到教育技术,而在培训的过程中,以及培训的结果,大家都在强调以技术为重了。在学习技术方面知识时,大家学的津津有味。而真正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方面,大家却忽略了,或者说没有那么看重了。这种本末倒置的做法,与我们长时间的唯技术至上的观点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 三、整合的建议 鉴于以上存在的误区,笔者提出以下的建议。 1、理解整合的理念 不是在课堂上利用信息技术就是整合。要明白和理解整合的真正涵义。整合不是简单的混合,是融合,把两者融合在一起,成为不可分割的整体。[ 引自谢幼如《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施策略》讲稿]在整合过程中,信息技术可以作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参与其中,促进学生的学习;也可以成为教学系统中不可缺少的一元素,成为教师的教学工具,学生的认知工具;也可以参与到教学的各种模式中,成为小组教学的辅助手段,也可以成为自主学习的辅助工具。整合,不是单独的拿来一用,而是将其有机的融为一体。比如,在给学生讲解《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一课,笔者借用了一位教师参赛的课件《海子》,在该课件中涵盖了海子的生平,有《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诗词配乐,还有对这篇文章的讲解。作为参赛的课件,该课件涉及内容颇多,但对于笔者来讲,主要的是想利用配乐朗诵,在这里笔者就从课件中汲取了这部分,重新与自己的教学设计整合在一起,制作了新的课件。这样是自己的教学思路与自己的课件融为一个整体,在教学时,非常流畅,也易于掌控。当然,整合,不单纯指课件与教学设计的整合;而是信息技术有机的融合贯穿于教学中。 2、适当选取整合内容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并不是任何教学内容都适合用信息技术整合。在利用信息技术的同时,应当考虑什么样的教学内容可以采用,什么样的教学内容不宜采用。应根据教学的内容进行整合。在语文教学中,古诗词的学习一直是学生学习的重难点。语言的晦涩难懂,意境的纷繁复杂,让生活在现代的学生很难理解作者当时的时代背景。像这样的内容,信息技术就可以起到辅助学生理解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以及当时的社会情形,以帮助学生去读懂诗词的内涵。例如,在学习古诗《朝辞白帝城》,其中有“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该诗词写的是长江三峡,可是从诗的内容上看不出来,学生更无法想象那种意境。笔者就在网上搜索了相关的图片以及视频,让学生们看三峡两边的地势,以及一些图片,让学生直观的看到,当年作者是在什么位置,以致于有这样的感想。通过视频及图片的学习,学生们很容易就理解了诗的内容以及诗的深刻含义。 3、以提高教学效果为目的 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提高语文的教学效果,因此,无论采用什么样的形式,以何种方式整合,但最终是为教学服务的,是要达到教学效果最优化的目的的。很多教师在使用课件,在制作课件,然而从他们的课件上却无法读懂为什么要进行这样的设计。举个简单的例子,在听过的很多的课上,课件中都会有一张或多张出现一些会动的小动物或小花草,而这些在教学中又呈现了一个什么样的教学内容或完成了什么样的教学目标呢。还有,有的作者的写作背景以文字内容占满了大屏幕,这样的技术呈现,又体现什么样的教学目的?所以,信息技术的使用,是以更好的完成教学目标为前提的,是为了提高教学效果。 四、结束语 信息技术是把双刃剑,恰当的与课程整合可以提高教学的效果,事半功倍。如果使用不恰当,反而会影响教学的效果。一线教师不仅应该学习信息技术,更应该懂得如何将其与课程整合在一起,从而提高教学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南国农:《信息化教育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6月,第一版 2、师书恩:《计算机辅助教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1年7月,第一版 3、何克抗:《计算机辅助教育》,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年3月,第一版 4、王云、李志河:《现代教育技术》,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年8月,第一版

  • 浅析柳永对词题材的开拓_汉语言文学论文

    [摘要]北宋前期,绝大多数词家仍继承晚唐五代词体观念,作词、论词以《花间集》为宗,故此期取材仍集中在艳情、闺情、写景、闲愁等传统题材上。柳永作为北宋第一个专力写词的词人,他对词的贡献首先在于大力创作慢词长调,同时还扩大了词的题材范围。主要体现在他以俗为美的世俗词、讴歌太平的都市词和行役之悲的羁旅词。这些词作将视线转移到市井青楼,绘写都市风情,抒发羁旅之悲,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人情味。 [关键字]柳永 世俗词 都市词 羁旅词 柳永是宋代第一位专力写词的词人,现存词200多首。他对词的贡献首先在于大力创制慢词长调,改变了唐五代以来小令一统天下的格局,“造成了令词和慢词分擅词坛的盛况,开启了真正的宋词的新天地”。[1]同时,他还开拓了词的题材范围,将视线移向市井青楼,绘写都市风情,抒发羁旅之悲。 柳永独特的创作道路与他的人生经历密切相关。柳永,字耆卿,初名三变,后改名为永。他出生于一个儒学仕宦家庭,从小受到良好的儒学教育,不免有“齐家、治国、平天下”之志。但由于生性浪漫、率真任性而屡试不第。于是,干谒名臣显宦,到外地漫游求官。直至景佑元年方及第,此时已年近五十,可谓“及第已老”。但官场失利的柳永却情场得意。他精通音律,雅爱填词。罗烨《醉翁谈录》记载:“耆卿居京华,暇日遍游妓馆。所至,妓者爱其有词名,能移宫换羽,一品经题,声价十倍。妓者多以金物资给之。”叶梦得《避暑录话》说柳永:“为举子是,多游狭邪,善为歌辞。教坊乐工每得新腔,必求永为词,始行于世。于是声传一时。”他以其风流和才气赢得了众多青楼女子的青睐。也正是由于他长期仕途失意,与社会下层接触甚多,尤其是歌妓,能深刻地了解世俗的生活。但又因传统儒学的影响,他不可能“忍把浮名,换了浅酌低唱”,于是到处干谒漫游,及第后又迁擢无路,宦游漂泊。特殊的生活经历使他的词冲破了晚唐五代士大夫文人词的贵族化的创作倾向,扩大了词的题材内容。 以俗为美的世俗词 俗艳之美为词之本色,然而柳永的俚俗词却倍受訾议,致使本应尊享殊荣的一代词宗被湮没在历史的洪流之中。 科举仕途上的不得意,使得柳永能够放弃世家子弟的优越感,走向市井,走向青楼,从而缩短了与市民、歌妓的心理距离。由于他长期沦落市井,流连坊曲,对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市民大众和歌妓的生活、心态相当了解,又常应歌妓们的约请作词,因此,“他一改文人词的创作路数,而迎合、满足市民大众的审美需求,用他们容易理解的语音、易于接受的表现方式,着力表现他们所熟悉的人物、所关注的情事。”[2]柳永为宋代词坛带来了生动活泼的新气象。 由于柳永经常流连坊曲,混迹于歌楼妓馆,他以满腔热情写了一群温柔貌美、技艺高超的歌妓,抒写了对烟花女子的同情,表达了它们渴望从良的愿望。“心娘自小能歌舞。举意动容皆济楚”(《木兰花》其一),“酥娘一搦腰肢袅。回雪萦尘皆尽妙”(《木兰花》其四), “层波潋滟远山横。一笑一倾城。酒容红嫩,歌喉清丽,百媚坐中生”(《少年游》其三)“世间尤物意中人。轻细好腰身”(《少年游》其四)他笔下的女子皆是“一笑一倾城”的“尤物”。同时他还关心同情他们的不幸和痛苦。“一生赢得是凄凉。追前事、暗心伤”(《少年游》其五),“岂知秦楼,玉箫声断,前事难重偶。空遗恨,望仙乡,一饷消凝,泪沾襟袖”(《笛家弄》),词人以一种平等的身份同情歌妓们的悲惨遭际。他也常常替她们表达从良的愿望,“万里丹霄,何妨携手同归去。永弃却、烟花伴侣。免教人见妾,朝云暮雨”(《迷仙引》),柳永词真切地表现她们的命运。但柳永这类词中也有些轻浮鄙俗的色情描写,这也是受人诟病的原因。 柳永长期沦落市井,难免受世俗文化影响,把市井人物的情思欲念用生动活泼的俗语俚语表现出来。柳永的艳情相思词,极力抒发了凡夫俗子的生活情趣,展现了普通男女之间那种热烈率放想恋情。传统词作中爱情缺失的深闺女子一般是自怨自艾,逆来顺受,内心的愿望含而不露。柳词中的世俗女子则是大胆而主动地追求爱情,无所顾虑地坦陈心中对平等爱情的渴望。“终日厌厌梳裹。无那,恨薄情一去,音书无个。早知恁么。悔当初、不把雕鞍锁。向鸡窗、只与蛮笺象管,拘束教吟课。镇相随,莫抛躲。针线闲拈伴伊坐。和我。免使年少,光阴虚过”(《定风波》),女主人公心直口快,敢爱敢恨,大胆袒露内心的懊恼、悔恨与痴情。此词写得真切坦率,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充满了世俗情味,符合市民大众的审美情趣。 柳词变俗为雅,其中弥漫着一种世俗社会的人情味。严有翼《艺苑雌黄》说道:“彼其所以传名者,直以言多近俗,俗子易悦故也。”柳词正是以其真率的感情,市俗化的语言和浅近的意境,体现出一种世俗化的生活理想和以俗为美的审美意向,赢得了广大市民阶层的喜爱。 二、讴歌太平的都市词 都市词指的是直接描写都市风光、都市市民生活与休闲文化、都市的节令风情等的词。 柳永生活在真宗后期与仁宗朝,正值北宋蒸蒸日上之时,政坛和文坛便出现了一片歌功颂德、讴歌太平的气象。柳永也用他的都市词描绘了北宋的富庶繁华,对都市词也有很大的开创意义。 他早年居于汴京,后因科举又在汴京呆了很长一段时间,对京城的繁华富裕的生活有着丰富的体验。“龙凤烛,交光星汉。对咫尺鳌山开羽扇。会乐府两籍神仙,梨园四部弦管。向晓色、都人未散”(《倾杯乐》),咏写的是京城元宵节的热闹繁盛,据说此词曾传入宫廷,人“多称之”。“盈盈丰草踏清。人艳冶,递逢迎。向路傍往往,遗簪坠珥,翠珠纵横”(《木兰花慢》),极力描绘了京城清明节的盛况。“列华灯、千门万户。遍九陌,罗绮香风微度,十里然绛树。鳌山耸、喧天箫鼓”(《迎新春》),词人笔下的帝京是如此富丽堂皇、繁荣昌盛。 科考失利,柳永开始了封建知识分子在所难免的干谒漫游。他曾到过杭州、扬州、苏州、金陵、益州等地,写下了不少描绘这些城市富丽繁华的词作,《望海潮》堪称这类词中的代表作。词从自然形胜和经济繁华两个角度真实地展现了杭州的美景和民众乐事。全词共117个字,却将杭州描绘得如此雄伟壮观、清幽秀美而又富丽繁华。据《鹤林玉露》载“此词流播,金主亮闻歌,欣然有慕于‘三秋桂子,十里荷花’,遂起投鞭渡江之志。”另外如“浣花溪畔景如画”(《一寸金》)的成都、“万井千闾富庶”(《瑞鹧鸪》的苏州、“风萧依旧月中闻”(《临江仙》)的扬州等,也同样繁华兴盛,生动展现了北宋社会经济的繁荣昌盛。 三、行役之悲的羁旅词 柳永虽得意于秦楼楚馆,深受下层歌妓、民众的欢迎,却官场失意,四处宦游,因此感叹羁旅行役之悲成为他后期词作的常见主题。与歌咏太平的词作相比这类词作则带有寥廓冷落的凄清色彩。“后期的柳永结束了都市风花雪月的生活,由市井才子回归到文人士大夫的身份,男欢女爱为人生感慨所替代,秦楼楚馆转换为水乡旷野,词人的眼界顿时开阔,词的境界也因之提高。”【3】南宋陈振孙说他“尤工于羁旅行役”,正是基于他一生宦游沉浮、浪迹江湖的切身感受。 在柳永的羁旅词中常用秋景作为词境的主要组成部分,“一方面继承了古代抒情文学的悲秋传统,一方面又以其独特的情感内涵赋予了这一传统以新的生命力”。【4】如《倾怀》上片写秋季赴任途中凄凉的景色,下片抒写途中的惆怅之感,表达了刻骨铭心的家园之思和孤寂凄凉之意。《雨霖铃》则以秋景为衬托,抒写了与情人难以割舍的离愁别恨。而他那首最长的《戚氏》中,词人以宋玉自比。唱起了悲秋之曲。“晚秋天”面对微雨、疏菊、败叶、残烟、黯云、夕阳、陇水、寒蝉、衰草等衰败悲凉的景物,不免心生落寞、悲凉之意。而秋天的暮景则更富于悲剧色彩,如“远岸收残雨,雨残稍觉江天暮”(《安公子》),“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八声甘州》),“渡口,向晚,乘瘦马,陟平冈。西郊又送秋光。对暮山横翠、衬残叶飘黄”(《临江仙引》)等,这夕阳西沉、鸟雀归巢的暮色,使人产生一种深重的伤逝之感。 词人还惯用“残雨”、“残阳”、“孤村”、“孤烟”、“断梗”、“断桥”、“霜天”、“皓月”、“绛河”、“寒蝉”、“归鸿”、“胡笳”等意象,渲染身世飘零的孤寂凄凉之感,真可谓“无时不叹逝,无处不感伤,无物不飘零,无事不凄惶,这便是柳永羁旅行役词及其独特的情意内涵所赖以产生和形成的悲剧性的现实环境”。【4】总之词人的这类悲秋的羁旅词,把一个潦倒的知识分子感慨不平之气与人生的失落感、孤独感,同刻骨铭心的相思怨别结合起来,大大开拓了宋词的天地。比起描写都市的词来,思想成就要有所提高,影响也更大,“后来不少词人,都在自己的羁游词中,抒发了吊古伤今之思,以及感怀身世之情,这恐怕都与柳词的影响是分不开的。”【1】 结束语:柳词突破了西蜀南唐词多为娱宾遣兴、流连光景之作的限制,将词从贵族的歌筵舞席引向瓦肆勾栏、山程水驿,表现世俗人的生活、情感及命运。柳词在词从雅趋俗,甚至在中国文学由贵族化而趋向平民化的历史进程中都占有一席重要的地位。 参考文献: 1、杨海明 唐宋词史[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6.5 2、 袁行霈 中国文学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7 3、 闵泽平 宋词二十讲[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5.1 4、 曹大兴 柳永和他的词[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1.9

  • 评梁羽生长篇武侠小说《云海玉弓缘_汉语言文学论文

    [摘 要]:在梁羽生的作品中,《云海玉弓缘》仿佛深悔前业时,万花纷落,一念慈悲诞下的妖娆。它渡化了金世遗,也渡化了梁羽生。 [关键词]:梁羽生 武侠小说 金世遗 《云海玉弓缘》 在新派武侠小说的创作世界里,金庸、梁羽生并称一时瑜亮。名词人刘伯端评论梁羽生武侠作品所述:“国家飘零,江山轻别,英雄儿女真双绝。玉箫吹到断肠时,眼中有泪都成血!”,将梁氏作品的特色表露无疑。 在梁羽生的作品中,我最喜欢的就是《云海玉弓缘》这部作品。《云海玉弓缘》仿佛深悔前业时,万花纷落,一念慈悲诞下的妖娆。它渡化了金世遗,也渡化了梁羽生。 一 、梁羽生其人与《云海玉弓缘》 梁羽生本名陈文统,1922年生于广西蒙山的一个书香门第,自幼写诗填词,接受了很好的传统教育。1943年,一批学者避难来到蒙山,太平天国史专家简又文和以敦煌学及诗书画著名的饶宗颐都在他家里住过,梁羽生向他们学习历史和文学,很受教益。抗战胜利后,他就读于广州岭南大学,学国际经济,1949年定居香港,供职于《大公报》。他平时爱看武侠小说,还常常拉了查良镛(金庸)交流心得。1952年一台雷声大雨点小的白鹤派与太极拳的打擂,《新晚报》为了再造声势扩大发行,遂请这位著名的武侠迷写连载小说,这就是新武侠小说之始的《龙虎斗京华》。因为他写随笔的名字是梁慧如,平时又心慕白羽,那就叫梁羽生好了。到1984年“封刀”,一共是32年,35部,160册,1000万字。1986年6月退休。1987年9月移居澳大利亚,专心从事历史研究。 《云海玉弓缘》成书于1963年,共52回,与《冰川天女传》(1963)、《侠骨丹心》(1965)一起,称得上是金世遗的成长记录。但是,真正把金世遗作为作品的核心人物的,只有《云海玉弓缘》。《冰川天女传》描述的是冰川天女与天山派唐经天之间金童玉女般的爱情故事,金世遗在当中只是一个不得已的情场失意者。《侠骨丹心》描述的是金世遗之子金逐流的故事,金世遗在当中也只是客串角色。 《云海玉弓缘》的故事梗概为:金世遗遵从师父的遗言,往中原找邙山派的吕四娘化解体内的魔功。从踏入中土的一刻起,耿直的金世遗便注定要卷入无休止的江湖斗争中。他更遇上了生命中最爱的两个女人。 在往邙山途上分别结识了冷艳的厉胜男和吕四娘的弟子谷之华。金世遗找到了吕四娘,然而体内魔功不但不能解除,反成为邙山派的追杀对象。谷之华决定与金世遗一起闯荡江湖。金世遗其后再遇厉胜男,厉胜男以武林秘笈诱金世遗一同出海,金世遗为化解体内魔功而答应。金世遗夹在两女中间左右为难,谷之华最后更给厉胜男气走了。金世遗为找秘笈,不得不跟着。金世遗与厉胜男在岛上朝夕相对,情愫渐生。然而,厉胜男知道金世遗始终忘不了谷之华,于是决定回中原找谷之华,要金世遗作一抉择。回到中原后,金世遗得悉厉胜男的真正身份,大怒,带着谷之华愤而离去。其后,厉胜男设计毒害谷之华,金世遗为了救谷之华,答应娶厉胜男为妻。金世遗与厉胜男成亲之夜,厉胜男竟毒发身亡。厉胜男临终前向金世遗吐露真情,至此,金世遗方知心中最爱的人是谁。 梁羽生除了具有深厚的历史和文学功底之外,在爱情的描写上也是煞费苦心的。之所以要把爱情写进武侠小说中,是因为梁羽生认为:人非草木,最是有情。把爱情写进武侠小说中,在刀光剑影中看脉脉真情,是很美的。所以梁羽生写七情是很用心的。同时,梁羽生还认为小说里的爱情以悲剧最美。这在他的其他小说中也是很明显的,如《白发魔女传》、《七剑下天山》等。 二、《云海玉弓缘》中的金世遗 金世遗不是憨直近傻的郭靖,不是雄放难收的乔峰,不是乖戾近魔的杨过,不是浪荡市井的韦小宝,不是痴情至性的李寻欢,也不是冰冷嘎人的西门吹雪。金世遗身上的每个故事与他当时的性格表现对照,少有乖张附会的痕迹,情节走向比较自然。有人说他与厉胜男相比,个性似缺乏刚骨,略有不足,我倒以为这正是金世遗可爱之处。虽然金世遗没有《云》中其他一些人物个性清明爽利,可你要叫一个身世悲戚、一世惹桃花的男人抛却因缘这条唯一可以凭借的牵连,在情场上游龙戏凤、游刃有余,那倒是令人讶异了。金世遗这个形象的气息韵致,每每让人觉得适逢其会的可叹可恼,却又无可奈何,内心里也不希冀这故事就这样温吞着继续下去了。金世遗就似无怙苍生中一人,为度自己远离孽障,和着偶然倦意徒生的灵魂,孤独地行走。 金世遗最早出现在《冰川天女传》,幼年父母双亡,流落街头,还身染一种皮肤病,遭人冷眼。后来得师父毒龙尊者垂怜,带至灵蛇岛修习武艺。这样一个身世和经历,造就了他后来的性格基石。成年的他在自己的方寸之地独舞,万物不滞,怡然自得。藐视正派人物的俗世道义,不与邪派人物合流,算是一个殊世难得的走向了。有些人觉得这样的悲惨身世,金世遗成年后定然要对波诡云谲的江湖产生憎恨的,而性格也必然要偏激执著得多了,在小说里却似乎并没有那么“到位”,不可信服。这倒是一种误解。用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解释,人在幼小时产生的自卑感(特别是外表上)会产生一种生活模式,而生活模式又会促成生活的主观目标,因为每一个人的自卑感不同,必须结合具体的个人心理经验去推演生活的主观目标。比之弗洛伊德的理论,我更认可阿德勒。金世遗虽然身世可怜,却没到心理承受的临界点,并且大部分经受恶性童年经历的人,意志都会日渐消弭,而不是具有强烈攻击性的人格。童年的金世遗毕竟得到了江湖的救赎,以江湖的方式。这里面还涉及到马斯洛人本心理学强调的教育作用,毒龙尊者这个亦正亦邪的武林异数,也把自己的世界观都抛给了年轻的金世遗,使得金世遗虽然接受了一些不合伦理的道理,但也免去了封建教义的束缚,使得他可以有机缘在宁静无求中攀上新的境界。 金世遗虽然是在《云海玉弓缘》里成为主角,在《冰川天女传》里他的形象就已经获得了释放。只不过是一园花好,衬出了富贵牡丹,金世遗的婉转骄矜、人生哀苦都给唐经天和冰娥做了嫁衣。冰川天女对金世遗确是单纯的怜悯,而金世遗在人格自我实现上满足了生存和安全需要后,正缺失的便是这爱和归属。他一厢儿情愿地把冰川天女引为知己,心生爱慕,那厢儿只不过把他当做个不懂事的弟弟罢了。正是天地遽然无亲,人情每多温柔虚幻。冰娥一念而起的善意,被金世遗当作绕指柔肠,如海深情。金世遗飘零江湖,放浪不羁,毒手疯丐恶名多遭人嫌隙,平地里冒出来个绝世仙子待若己出,就天长地远地把这份一念慈悲当作了情愫。可叹这沁入戏中的金世遗,终究争不过白衣胜雪的唐经天,人家金童玉女得伉俪情深,他只能选择继续惦念,或者释然。如鱼饮水,冷暖自知。经此之后,金世遗开始在自我实现上启蒙,而这曲折的路程最是折煞人。 金世遗不同于黄药师。黄药师完全远离了封建伦理,因为他足够坚强,而最坚强的人,也是最寂寞的人。金世遗内心里还是期盼着与人携手共处的,他的恶作剧有点像小孩子希望引起大人的注意,却又执意做个恒河沙砾般的独行侠。金世遗又是自卑的。他的狂放,他的每一个打在正派人脸上的巴掌,都一点点把他自卑的难看伤疤揭开示人,短暂的绚丽后是一次次的疼痛。这种生命的悲凉,又有谁人知啊。 十年之后,一个通透清润的李沁梅又再一次对人说“他其实是个可怜人”,金世遗不禁又惊迥跌宕。天不绝人愿,故使侬见郎。李沁梅的萌动爱意,他是看得清楚的,此时的金世遗却退缩了。当他奔走在江湖的皎月下,周边虫声唧唧,对李沁梅却是思深情淡。等他恍然大悟时,已是投身到那场令他永生难忘的情爱里去了。 而引导这场情变的主角厉胜男,是一个金销玉碎的审美理想。她手如柔荑,肤若凝脂,香雾云鬓,清辉玉臂。这样一个绝美的癯弱女子,心思细密,鸦没鹊静,练达洒脱,心性奇崛,把个金世遗拨弄得股掌之间,难怪金世遗对她忌惮而不忍。厉胜男做事不讲礼数,为达目的敢下辣手,这让很多人异常反感。厉胜男从第一面就对金世遗心有所属,只是金对他来路颇为警惕,到后来是可怜她。待到厉练成武艺完成心愿的过程中,她多次利用金的承诺和自断筋脉来挽留他,招致金世遗放弃本我的纠结去追寻那个他认为最适合做自己伴侣的谷之华了。谷之华和厉胜男想比,便大大的不同。她温恭娴雅,名师之后,肩担道义,身系门圜。金世遗在这两个人中犹疑不定,正印照了阿德勒性格理论。金世遗成年后的生活动力是在找寻一种归属和自我完美,他认为谷之华对他是“合适”的恋人,但却放不下厉胜男,其实厉胜男一直都在他的心里挥之不去。金世遗的痛苦就是要在建立自己的假想目的时必须抛弃厉胜男。他的生活风格早已经融合进了社会意识,即江湖,而这个社会风格决定的假想目的就是掺杂了他自己的生活方式,经过改造过的江湖。他要成为自在的,也要被江湖承认的侠客。他还要融汇正邪两路武功与一体,实现自己的终极高峰体验。所以他必须和厉胜男决裂。谷之华对金世遗的情,更像是俗世里的男欢女爱。她几次三番地冷淡地对金诉说自己要执掌氓山,儿女私情搁置一边。待到金世遗不顾生死下跪求来解药相救她性命后才决定以身相许,黏黏腻腻,萋萋嘤嘤。谷之华的现实功利,想想情景,真让人后怕,不知道金世遗当时的哑然掺杂了多少尴尬和无奈。厉胜男对金世遗的爱,最终超脱了生死。其实《云》中谷和厉的塑造都非常成功,与金不相上下。厉从和金相识起,便一直深深眷恋着这个男人。金世遗的闪躲没有让她心灰意懒,反而激起她的欲望,垂首含笑。这个女子让我明白了妖娆的含义。妖娆是一种质地,而非姿态。厉胜男极重信义,从不亏欠他人,报了家仇,又连带百年前一个老人的承诺都一一兑现了。只不过,是用生命作为代价。学会了秘籍上的武功,报了仇,换作是别人,谁又会把一页黄纸上漫漶不清的怨念当回事。这女人却做到了。厉胜男是幸福的,毕竟到最终她完成了人生所有的夙愿,成为了金世遗的妻子。临终时嘱托金世遗迎娶谷之华,成为一代武学宗师。金世遗本是含恨舍了自尊被迫娶了厉胜男,到厉胜男仙归,脑中才闪现一生与厉胜男的纠葛往事,悲痛欲绝。无奈红衣半落,风住尘香花已尽,当时只道是寻常。从此万里层云,千山暮雪,生死隔座看,相思渺无畔。 金世遗最终是与谷之华在一个小岛上过者着恬静的生活,以后的武林世界由他的后代闯荡(详见《侠骨丹心》)。然而,在他内心深处,他究竟更爱谁?这只有金世遗自己心里才明白,也许连他自己都不明白。[全文抄袭,来自百度简介。全文要用自己的话来叙述,这是最低要求。] 参考文献: 《侠骨丹心》 《云海玉弓缘》 《云》 《冰川天女传》[参考文献不符合要求。]

AB
CD
ABCDEFGHIJKLMNOPQISTUVWXY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