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来到经管之家 [登录] [注册]

设为首页 | 经管之家首页 | 收藏本站

  • 大学生应该去的好网站(考试,招聘,外语学习,文学论文类)

    考试163:www.test163.com大量的资格认证考试试题,计算机,英语视听材料IT认证考试资源网:www.itexamprep.com大量IT认证考试题库中国大学生网:www.chinadaxuesheng.com题库模拟题以及论文中国考试网:www.sinoexam.com.cn网络各种考试资源中国学习考试网:www.stu88.com网络各种考试资源中国考研网:www.chinakaoyan.com想考研究生来看看吧,大量免费资源考研网:www.kaoyan.net也是考研的网站,大量免费资源中国自考网:www.chinazikao.com自学考试相关资源人才招聘前程无忧:www.51job.com中国三大人才网之一——非常好中华英才网:www.chinahr.com中国三大人才网之——里面论坛不错中智人才网:www.ciic.com.cn关于高智力开发招聘网站中国人才指南网:www.cnrencai.com国内最好的求职指南网站博天人才网:www.job-sky.com广东地区最好的求职网站高校毕业求职中心:www.cgcc.net毕业生就业好去处求职简历网:www.jianli-sky.com提供最丰富的简历资源外语学习英语角:www.english-corner.com.cn网络中英语聊天的好地方择校学习网:www.zexiao.com出国学习外语咨询等163考试网:www.test163.com要过CET的朋友要去看看,还有听力资料啊英语之声:www.4english.cn网上学习英语的好地方英语考试网:www.english-exam.com包含大量的英语考试试题英语作文网:www.enzuowen.com包含大量的英语作文范文疯狂英语俱乐部:www.crazyenglish.org想了解疯狂英语吗?在线英语杂志:www.englishcn.com不错的地方,网络中提高自己的阅读量文学类起点网:www.qidian.com原创文学的电子书阅读站潇湘书院:www.xxsy.net优秀的小说阅读网站榕树下:www.rongshu.com文学爱好者聚居地红袖添香:www.hongxiu.com具有相当影响力的纯文学网站黄金书屋:wenxue.myrice.com为文学爱好者提供阅读空间,为文学爱好者提供发表平台校园文学网:www.okqq.net校园文学之窗范文网:www.zfanwen.com各类常见范文大全论文资源大学生论文网:lw.chinaue.com网上论文的图书馆大学生免费论文网:www.freegongwen.cn免费提供各专业学科论文,各本科毕业论文管理论文大全:www.guanlilunwen.com论文下载大量免费资源大学生毕业论文网:www.5alw.com大学生的毕业论文学习园地论文快车网:www.lun-wen.com各专业论文下载找论文网:www.zlunwen.com提供大量免费专业毕业论文下载英语论文网:www.yingyulunwen.com包含大量的英语论文

  • 大家轻松下:文学论文连载(05):《红楼梦》中的修辞造词研究

    语音、词汇和语法被称作语言的三要素。而修辞是人们运用语言三要素的方法和手段。交际中为追求最佳的表达效果,使用语言的人们总是尽力选择各种方法和手段。因此,修辞是从表达方式、表达效果的角度去研究语音、词汇、语法的运用的。它同语言三要素的关系既不是并列的,也不是从属的,而是存在着复杂的交叉关系。以往关于修辞与词汇的研究中,人们一直比较关注修辞对词义演变的作用。认为修辞是词义发展的动因之一,临时的修辞用法上升为词语的固定义项是词义引申的重要方式。其实,修辞与词汇相互作用还有另外一种表现方式——修辞造词。“修辞是人们运用语言的方法和手段。在造词活动中,人们也往往运用这些方法和手段进行造词,如把某种像螺蛳的事物称为‘螺丝’,把木头做的一种马形的玩具称做‘木马’,就是运用修辞的手法进行造词的。”①“修辞是语言的艺术,把这种艺术方法用来创造新词,就成了修辞学造词法"。②最初的时候,这些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语素组成的相当于词的结构只是临时的修辞用法,如“雀斑”(用麻雀屎比喻脸上的小斑点)、“笑面虎’’(用笑着的虎比喻装得善良而心地凶狠的人)、“呼噜”(通过模拟粗重的呼吸声来表示打鼾的意思)、“作古”(用作了古人婉称人死)等。但逐渐地,由于这些结构在清晰表达概念意义的同时,更鲜明地表达出了色彩意义,因此不断地被越来越多的人认同、接受和袭用(有的被减缩),最终上升为固定的词素组合(即词)。因为在这些词的创制过程中修辞方式始终起着链接造词材料的作用,因此我们称其为修辞造词。从本质上说,修辞造词其实是修辞方式在词汇系统中最终固化的结果。学者们提出修辞造词理论,是建立在两个认识的基础之上的。首先是区分造词与构词的不同。这是因为:很多的词,仅从构词的角度,无法说明构词方法相同,表义却完全不同的原因所在。例如,同为偏正式复合词,“菠菜”是菜,“木耳”却不是“耳"。还有一些词,造词材料和构词方法完全相同,但表义仍然大相径庭。例如,“绿豆”是“绿色的豆’’,“豆绿"却是“像(青)豆子一样的绿"。按照葛本仪先生的造词法理论,词序的不同仅仅是其表象,关键在于它们使用的造词法不同:“菠菜"、“绿豆”使用了说明造词法,而“木耳“、“豆绿’’使用了比拟造词法。其次是区分一般造词法和修辞造词法的不同。这是因为:很多词,仅从传统造词法的角度,无法解释造词方法相同,为什么词的色彩意义却大不相同。例如,同为句法学造词法,“龙眼“比“桂圆"更形象生动,“归西"比“死亡"更含蓄委婉,“垂青”比“重视"更有古典韵味等。正是为了揭示该问题,任学良先生建立了修辞学造词法体系。他说“句法学造词法都是注重科学性的造词法,修辞学造词法则是注重艺术性的造词法"。①汉语中一切词语的创制都离不开语音、语法、词汇(已有的)等语言的要素。造词方法就是对这些语言要素的运用。但是,造词的素材被使用的是形式还是内容,抑或形式与内容并重?是在什么方式下被使用,是直接使用还是用来打比方,或者只是用来作为语法标记?依靠何种组织关系使用,是一般的意合还是修辞的方式?等等。这些都关系着一个词产生之后的概念义、色彩义等的不同。如果说,用一般造词法创制出的词语是对语言要素的常规运用,侧重表达的是词的理性义的话,用修辞造词法造出的词语则是变异运用语言要素的结果,侧重表达的是词的附加义。如“短暂"和“眨眼"、“好笑”和“喷饭”、“黑色"和“黑魃魃”等。如果说,一般造词法的研究对象涵盖了汉语中所有词,修辞造词法的研究对象则只是汉语词汇中那些造词时借助了修辞方式因而有独特附加意义的成员。如葛本仪先生造词法体系中属于说明法造出的“鸡胸”、“瓜分”、“鸭舌帽’’等同时也属于比拟法造词。因此,修辞造词法与一般造词法理论并不冲突或对立。二者是全体和部分的关系,也是相互交叉的关系,同时还是两个不同层面的关系。对其进行专门研究非常有必要。但综观汉语研究史,虽然不乏学者曾经对其进行过有益的探索(如前面提到的孙常叙、任学良、葛本仪等先生),但目前更多的研究或局限于修辞学的角度,满足于对修辞造词类型的简单列举;或从词汇学的角度,将其附属于造词类型之一而简单带过。总的来说,还缺乏对汉语修辞造词现象的系统研究和相关理论建树。本文在前辈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修辞造词类型、数量丰富的经典巨著《红楼梦》为基本语料,综合运用词汇学、修辞学、认知语言学和心理学的相关理论,通过对《红楼梦》中修辞造词概貌的整理、统计、分析,描写出不同类型修辞造词的静态分布(包括定义、类型、审美特征、与民族传统思维方式的关系、形成的心理过程以及认知机制等);通过结合具体的上下文,分析出《红楼梦》修辞造词的特色——丰富性和唯美性——与整部小说语言艺术风格形成的不可分割的关系。通过对不同性质语料的收集、对比、分析,尽可能真实地构拟出汉语修辞造词这一语言现象,从个性化的临时修辞格固化为大众化的稳定词语的动态过程、固化途径、影响其固化的因素等等。本论文共分为四大部分。第一章是修辞造词概说。分别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了综述:第一节是对“造词”、“造词理据”和“修辞造词"这三个相关概念相互关系的阐述。造词的目的是为了满足交际需要。最初的词,名称和所指称事物之间的关系是任意的,而到后来,用什么样的语音表达什么样的概念往往是有“理据”可说的,即词“有理据性"。促使一个词从无到有地被创造出来的动因有很多,也就是词有很多不同的理据。以修辞方式作为方法和手段,把语音、词汇等语言要素结合起来,创制出新词,通俗地称作修辞造词,其实质就是以修辞方式作为造词理据的造词方法。第二节粗线条梳理了汉语修辞造词发展的历史和现状。从上古早期的《诗经》中摹声、重言词的出现,到上古末期《汉书》中借代造词类型的异彩纷呈,再到现代汉语中仿拟和缩略替代比喻、借代成为最强势的修辞造词方式,汉语修辞造词在不断发展。第三节分析了汉语修辞造词研究的历史和现状。对修辞造词的研究还刚刚起步,集中于语言事实的罗列,缺乏对修辞造词过程的动态研究,深度挖掘不足,还未有重大理论的建树。第四节阐述了汉语修辞造词研究的必要性和意义。以修辞方式创制的词除了表达词汇义之外,更重要的是它的色彩义。对这些词来说,仅仅从构词上来分析是远远不够的。而从造词的角度分析,它也区别于一般造词法造出的词。因此,把修辞造词从传统的构词法中分离出来、从传统的造词法中突显出来专门研究非常有必要。第二章是《红楼梦》修辞造词概貌的描述。也是整篇论文的核心部分。第一节是比喻造词。将比喻辞格应用于词的创制,即比喻造词。依据比喻四成分:本体、喻体、喻词和喻解在词语表层的出现情况,把比喻造词分为三类:借喻式、暗喻式和明喻式。在深层心理层面,比喻造词总是按照感知本体一捕捉“边”一发散联想一找寻喻体表象的轨迹进行的。比喻最突出的美质是具象美。这充分体现了汉民族长于形象思维的特征。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来看,比喻造词还不仅仅是一种语言现象,更是作为人的一种心理认知机制——隐喻的反映,是人类将某一领域的经验用来说明理解另一领域经验的认知活动规律的折射。第二节是借代造词。将借代辞格应用于词的创制,即借代造词。根据角度和标准的不同,借代造词可以分出不同的类型。根据语义划分则是最传统的分类方法。与比喻造词基于“相似联想’’的心理机制不同,借代造词基于“关系联想”。借代造词有多种美质,但最突出的仍是具象美。反映出汉民族重直观、感性的具象思维传统。与比喻造词一样,从人的认知角度来分析,借代造词也不仅仅是一种语言现象,还是我们说话、思维甚至行为的一种惯常模式之一。是在一个认知框架内,用一个概念实体去帮助理解另一个概念实体的转喻认知机制在语言上的反映。第三节对委婉造词、摹绘造词等其他修辞造词类型作了相对粗略的介绍。委婉造词是汉族人崇尚含蓄委婉的文化传统的重要体现,夸张造词则是汉族人重于写意、轻于写实的内在思维特征的语言外化,本论文对这两种修辞造词类型也作了较为细致的考察。此外,本节的研究还涉及用典、摹绘等修辞造词的类型。第三章从丰富性和唯美性两个方面归纳概括了《红楼梦》修辞造词的显著特色。第一节是《红楼梦》修辞造词的丰富性。在语体上,《红楼梦》修辞造词包含了官话、口语、文言和方言多种风格。在内容上,《红楼梦》修辞造词涉及服饰文化、礼仪文化、建筑文化、婚丧文化等多个方面。第二节是《红楼梦》修辞造词的唯美性。从绘画美、音乐美和典雅美三个方面分析了《红楼梦》修辞造词独特的色彩意义和表达效果。第四章总结了《红楼梦》修辞造词所体现的一般规律,即修辞造词是修辞现象在词汇系统中固化的结果。第一节阐述了从个性鲜明、对语境有强烈依赖的修辞格,到大众普遍认同和效仿的普遍修辞文本,再到最终成为抽象的、稳固的词汇库成员,修辞造词是一个漫长的历时过程。第二节归纳了修辞格在词汇系统中固化的两个途径。修辞格在词汇系统中固化,除了固化为新词(即我们所说的“修辞造词”),还有一条途径,就是固化为新义(即传统所称的“修辞引申”)。在作者看来,修辞格固化为新义只是一种中间状态,最终还是会固化为“新词”。只不过,后者的语音形式与前者有所不同:它不是形新、义新的。但从词是音义的结合体这个角度来看,它仍是“新词”一一新的音义结合体,新的语言交际符号。因此,当然也应该被看做是词汇库中新的成员。第三节揭示了对修辞格固化为词可能产生影响的因素。语言内部机制的自我调节、民族的审美观念、词语本身的语体风格、情感色彩等很多因素都可能对修辞格在词汇系统中的固化与否产生影响。

  • 大家轻松下:文学论文连载(04):《红楼梦》的“情”思想解读

    本文旨在对《红楼梦》的“情”思想作系统的总结和进一步探讨:“大旨谈情”是《红楼梦》的创作大旨暨中心题材;“以情补天”是《红楼梦》的创作目的,即作者有意通过人类之情来纠正人心,匡正世俗;“梦幻”本旨是《红楼梦》的创作手段,即作者有意用梦幻的手段来表达情之幻灭的悲剧;“到头一梦,万境归空”是《红楼梦》的总纲,也是“红楼一梦”的结局,表达了作者对情既执着又无奈的矛盾感情;“因空见色,由色生情,传情入色,自色悟空”是作者对红楼一梦即现实人生的哲学总结。本文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绪论”:简述本论文的研究目的,对《红楼梦》的情思想作为完整的主旨系统进行综合探讨和总结;确立并深入剖析“情”的主题,力图纠正《红楼梦》传统主题的片面性;同时对《红楼梦》的情思想的研究现状作出概括。第二部分“大旨谈情说”:具体论述《红楼梦》“大旨谈情”的具体表现以及情在《红楼梦》中的核心地位。通过情概念的流变,揭示了《红楼梦》中情的内涵,概括了《红楼梦》中形形色色的情表象;论证了情意象在《红楼梦》故事结构中的中心地位;指出了《红楼梦》中情思想的重要体现是贾宝玉的“意淫”即泛爱思想。第三部分“以情补天解”:主要说明了《红楼梦》的创作目的是“以情补天”。明代中叶以来的“情本”思想是《红楼梦》“以情补天”思想的直接来源;顽石贾宝玉在大观园里的种种经历,就是作者“以情补天”的实践;而这种实践与“情本”思想一样,注定是一场美丽的梦。,第四部分“万境归空论”:主要论述了“万境归空”为“一部之总纲”的含义。“万境归空”是情破灭的悲剧,作者以“因空见色,由色生情,传情入色,白色悟空”来对悟空的过程作出高度概括,而悟空的本质是证情;人作为情感欲望的主体,在短暂的一生中摆脱不了“美中不足,好事多魔”的怅惘。第五部分“结语”:总结概括《红楼梦》的情主题。《红楼梦》表面上是一部写“儿女之情”的爱情小说,实际上却是一部“借爱情写社会”的社会小说。本文正是从情的角度——即小说中明确提出的“大旨谈情”和“以情补天”、而不是从贾府兴衰或四大家族衰落角度来证明了这一传统主题。这既是对作者创作动机的修正,也是对作品主题的复原。从而证明了《红楼梦》在中国文学史上的不朽地位。

  • 大家轻松下:文学论文连载(03):江湖风云与现实折射—论香港黑帮电影的三个维度

    香港是当今世界具有特殊历史定位的国际都市,黑帮片是香港颇为令人注目的电影类型,在这个国际都市长盛不衰,它反映了中国江湖文化传统和香港社会现实的糅合,折射了丰富复杂的历史文化和社会心理。本文以香港黑帮电影为研究对象,分别以其具有代表性的类型——吴宇森的英雄片系列、杜琪峰的黑色电影系列为研究重点,探讨其乌托邦、恶托邦和异托邦三个重要维度,以凸现其当代社会文化的审美幻象特质与现实批判意义。全文共分五部分:引言、正文三章和结语。引言界说香港黑帮电影的概念、内涵与特征,梳理香港黑帮片的研究现状,阐明本文的研究框架。第一章香港黑帮片的乌托邦江湖世界。以吴宇森的英雄片为例,从社会想象角度论析这个浪漫唯美、义薄云天、盗亦有道的影像空间,认为这种乌托邦想象融合了中国江湖文化传统,是香港大众文化心理的影像投射。第二章香港黑帮片的恶托邦现实世界。以杜琪峰的黑色电影系列为中心,阐发黑色电影与恶托邦的关联性。从香港社会现实的折射与后现代反讽的角度,探讨它对江湖世界的乌托邦想象的颠覆与解构。第三章香港黑帮片的异托邦另类世界。借用福柯的“异质空间”理论,结合上述英雄片的审美幻象和黑色电影的现实批判特质综合分析香港黑帮电影,揭示这两类黑帮电影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现当代香港特殊的社会历史元素和文化心理,并通过艺术影像展示了一个富有特色的另类世界。结语概述1986年至今二十余年间香港黑帮片的影路历程,认为乌托邦、恶托邦和异托邦三个重要维度从不同侧面折射了香港作为近代世界历史上具有特殊社会文化定位的国际城市的复杂性,黑帮片具有当代社会文化的审美幻象特质与现实批判意义。

  • 大家轻松下:文学论文连载(02):《红楼梦》女性命名研究

    文学作品中人名是作者精心构思,巧妙设计的。作者运用这一特殊的手法,安排其作品人物的命运,揭示其作品中人物的性格,表达其对作品人物的各种情感,塑造形象各异的文学人物。在中国小说史上,《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是第一个自觉地、全面地、卓越地运用人物命名这一艺术手段的作家。作者曹雪芹对人名的处理既要求别具一格,别开生面,又不处处刻意求深。许多人物的名或字,或几个人的名字合起来,都是大有深意的,有的暗示了人物的命运,有的则是对情节发展的某种隐喻,有的概括了人物性格的某些特点。有的是对人物行事为人的绝妙讽刺,有的是人物故事的某种暗示等等。从《红楼梦》贾府上上下下的人物姓名中,我们可以窥见曹雪芹命名艺术的高超卓绝。正所谓以小见大,因微知著,《红楼梦》的思想主题得到深刻揭示。研究《红楼梦》人物命名不仅是理解《红楼梦》作者的创作意图和结构故事情节、塑造人物形象的特殊方法,也是彻底打开《红楼梦》艺术迷宫的一把金钥匙。《红楼梦》洋溢着浓厚的女性气息,秉承了天地精华的大观园女儿的活灵活现、超凡脱俗、清爽自然、高贵雅洁。晴雯、麝月、碧痕、紫鹃⋯⋯,这些富有诗意的名字都是作者精心的创造,凝聚着高洁通透的纯情风韵,飘散着清爽宜人的淡雅气息,寄寓着传统文化的浓厚色彩,成就了文化宝库中瑰丽的~角。本文以作家出版社2006年2月出版的《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庚辰校本》(简称庚辰校本)和四川文艺出版社1994年元月出版的《红楼梦》(百二十回)为版本依据,以红楼主要女性命名为例,用分类归纳的方法,把小说中主要女性的命名归为五大类:一是根据生活原型命名;二是取自诗词的人名;三是谐音人名;四是陪衬关系的命名;五是其他方法的命名,包括源于历史典故的命名:反语命名;同性质事物排比命名;因事设名等。然后指出其意义负载,结合人物性格、命运及与情节发展的相关性进行剖析,从中窥探《红楼梦》命名艺术的特点。

  • 大家轻松下:文学论文连载(01):“三苏”社会建设思想研究

    摘要:中国历史上的社会建设思想日益引起学术界的关注,如2005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设立“我国历史上关于社会建设理论研究"等。在北宋社会变革趋势增强,文人地位提高及其“同治天下"的政治主体意识抬升,社会经济繁荣发展,国势内忧外患,以及在儒学复兴大潮中宋代士大夫激发出高度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等社会背景下,“三苏"社会建设思想应时而出。“三苏”以基层社会组织建设作为推进社会建设的切入点,苏洵以私修族谱发起“收族”的信号,进而通过追认和彰显先祖,规范和固化家族祭祀礼仪等举措强化宗族稳定性,并注重对族人进行宗法礼德教育,冀以稳定基层社会秩序。在传统儒家“德主刑辅"治国思想指导下,“三苏”主张推崇礼治、重德引俗、善用法治,运用软性控制与硬性控制两种社会控制手段,刚柔并济,综合为用。在传统儒家憧憬“大同”“小康"理想社会思想的影响下,“三苏"以重新整合和调适各种社会关系为重点,对统治阶级、民政治理以及军政大局作了理想设定,其理想社会模式可概括为政治清明,百姓安顺,军事精强,对外独立,国势强盛。与同时代士大夫社会建设思想相比,“三苏”社会建设思想具有一定的现实性、稳健性和综合性,在推动北宋社会关系调理、秩序重建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对当今“和谐社会"的构建具有某些普世性的思想借鉴价值。

  • 论《三国演义》关羽的人物形象_文学论文

    论《三国演义》关羽的人物形象 关羽(160或162-219)本字长生,后改云长,河东解良(山西运城)人。东汉名将,跟随刘备,忠心不二。小说对关羽的描写为“身长九尺,髯长二尺;面如重枣,唇若涂脂;丹凤眼,卧蚕眉,相貌堂堂,威风凛凛。” 简单一句话,就把关羽英姿勃勃、豪气冲天之威的形象展现在读者面前。人称“美髯公”的关羽是个读书识礼,武艺超群,有胆有识的人,刘备尊其为“五虎上将”之首。关羽在小说里出场时,基本都写到他的威武形貌,把他身穿绿袍、胯下千里追风赤兔马、手持青龙偃月刀,作为一个整体形象多次描写,并塑造出一个具有中华民族审美特点的英雄形象。小说把关羽的忠、义、勇、气从各个故事中体现了出来,使之成为三国时期的风云人物,他的英勇事迹更是流芳千古,使后人所敬佩。 关羽的忠,其中是表现在“身在曹营心在汉”。关羽与刘备失散后,曹操把关羽围困在屯土山上,在极其危险的处境中仍表现出大义凛然的精神状态,关羽慨然表示:“今天我虽然身处绝境,但已经视死如归”。在张辽极力劝说下,关羽和曹操订立了著名的“土山三约”:一、降汉不降曹;二、赡养刘备两个夫人;三、一旦知道刘备消息,无论千里万里赴汤蹈火也要投奔兄长。曹操最后答应了苛刻的条件。书中记载:“曹操素爱云长武艺人才,欲得以为已用,所以待之甚厚”。曹操为了收买其心,三日一大宴五日一小宴,上马一提金下马一提银,虽如此,仍未能收得关羽之心,身在曹营的关羽还几次提醒曹操,自己时刻没有忘记故主刘备。关羽忠于刘备,忠于桃园结义的拳拳之心,在小说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将关羽讲义气的形象推向极致的是“华容道,捉放曹”。曹操在赤壁大战中被刘备和孙权打败,被迫退逃到华容道,又遇上诸葛亮的伏兵,关羽为了报答曹操款待之恩和放行之情,不惜违背军令状,以身家性命当代价,明逼实让,帮助曹操逃出了华容道。这一故事就表现出关羽是个重情重义之人,可算有恩必报,令无数人荡气回肠。 关羽的勇猛的形象,惊世骇俗。“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闻名遐迩。关羽“归降”曹操的日子里得到了刘备的消息,立即向曹操请辞,并带着刘备的两位夫人,由于,没有得到曹操的手谕,因此,一路之上遭到了层层拦阻,但关羽凭借一己之力,过了五个曹操所辖关隘(城市),立斩曹操六员大将,护着两位嫂子,一路拼杀,所到之处,无人可敌,无人可挡。小说里面的这一段故事,把关羽神化,便展现出关羽神勇的高大形象。而“单刀赴会”更彻底的表现出他有勇有谋,智勇双全。吴国为夺回荆洲设下鸿门宴,宴请关羽过江到东吴,关羽只带一口刀和少数随从赴荆州宴会,席间,关羽借与鲁子敬多年未见叙旧为由,拉着鲁肃不放手,互相敬酒,实则以鲁肃为人质,以求脱身。埋伏刀斧手见鲁肃被困,不敢轻易下手。关羽不仅应邀赴了宴会,更挫动了吴国的锐气,打消了孙权收回荆洲的念头。关羽既有胆识又有智慧,在对方的主场知道该如何应付,而不动一兵一卒的情况下全身而退,这故事把关羽英勇的精神和过人的才智展现给读者,实在令人敬佩。 关羽的气,惊心动魄。“刮骨疗伤”时的非凡气概,万代传颂。关羽攻打樊城时,被毒箭射中右臂。将士们取出箭头一看,毒已渗入骨头,劝关羽回荆州治疗。关羽决心攻下樊城,不肯退。一天,一名为华佗的医生特来给关羽治伤,小说中记载:“佗乃下刀,割开皮肉,直至于骨,骨上已青;佗用刀刮骨,悉悉有声。帐上帐下见者,皆掩面失色。公饮酒食肉,谈笑弈棋,全无痛苦之色。”这不是一般人所能做得到的,若不是关羽有着坚强的意志和过人的勇气,是无法承受这样的剧痛。小说中对关羽这一壮举的描述更是绘声绘色,把关羽的气度表现得很透彻,无不让人肃然起敬,对于这一段故事,我也被关羽坚强的毅力和超强的胆量所折服。虽然华佗医术高超,但能忍受这种痛楚而不显形于面的,实属罕见。连华佗也称奇道:"我行医以来,从没见像你这样了不起的人,将军乃神人也。" 小说里还有很多关羽的故事,突出描写关羽的神勇,围绕着塑造关羽的形象,从多侧面多角度刻画关羽的武艺高强,善于谋略,是一位智勇双全的将领,威武英俊的豪杰。当然作为一位顶天立地的英雄好汉,绝非只有匹夫之勇,关羽的谋略在“水淹七军”中也得到了充分的表现。战场上的神勇与战场外的英雄气概、超人的顽强意志,相得益彰,使得关羽这位顶天立地的男子汉,尽显英雄本色。小说从正面的赞颂了关羽的一身正气、忠心不二、义薄云天,然而再英雄的人,也有不足的一面,关羽的另一性格骄傲自负,刚愎自用,目中无人,从而使之导致悲剧下场。关羽骄傲自负,刚愎自用性格的成因可以总结为两个原因: 第一、自身原因:在三国中,关羽有一种说不出的傲气,有时候让我们崇拜,有时候让我们痛惜。 进入沙场的他身经百战,未尝做过别人的手下败将,唯一的一次失败还不是因自己的武艺不如别人,却还博得曹操的青睐,想要招降他,对他以礼相待,这便成了他骄傲的资本。赤壁之战后,天下三分之势已定,刘备等人也有了荆州这块安身立命的地方,后来蜀汉版图节节扩张,刘备在成都建立蜀汉国,将荆州的防守大任交给关羽。关羽如此的受重用,于是他的骄傲,自负,目中无人,骄傲轻敌的性格弱点便慢慢滋生开来。 第二、外在因素:关羽恃才傲物,目中无人,从欲与马超比武看得出。《三国演义》第六十五回,当刘备取得西川以后,马超来降,刘备封其为平西将军,远在荆州的关羽大为不满,让关平给刘备带信,说自己要离开荆州,入西川和马超比试高低。诸葛亮明白关羽的意思,为了安稳他,连忙回信,说道:“孟起虽雄烈过人,亦乃黥布、彭越之徒耳,当与翼德并驱争先,犹未及美髯公之绝伦超群也。今公受任守荆州,不为不重;倘一入川,若荆州有失,罪莫大焉。惟冀明察。”云长看毕,自绰其髯,笑曰:“孔明知我心也。”将书遍示宾客,遂无入川之意。从这里就体现出关羽的目中无人,诸葛亮的话大大满足了关羽的虚荣心,更是滋生了他骄傲的情绪。 关羽的目中无人更加表现在瞧不起黄忠,不愿与老兵为伍,《三国演义》第五十三回,关羽要取长沙的时候,诸葛亮就夸赞守将韩玄手下有一员大将黄忠,“虽然年近六旬,须发苍白,使一口大刀,有万夫不当之勇”,一再嘱咐关羽“不可轻敌”。 当时关羽脾气火爆,一激就怒,听完诸葛亮的话后赌气说:“军师何故长别人之锐气,灭自己之威风?量一老革,何足道哉!”于是只带部下五百校刀手,前往长沙。 结果第一天,关羽跟黄忠大战一百合,不分胜负。第二天,两人再次交锋,斗到五六十合,关羽使拖刀计,要砍黄忠,不料黄忠被战马前失,掀在地下,关羽放他一马,让他换马再来厮杀。关羽不杀黄忠,是因好胜,而不是慈悲,他认为杀堕马之人,不是真正的勇士,仍然是关羽自恃其勇、争强好胜的性格起了根本的作用。第三天再战,不到三十合,黄忠诈败,关羽赶来,黄忠想到昨天的不杀之恩,几次弓箭虚拽,警醒关羽,关羽反而以为黄忠不会射,放心赶来。最后在吊桥上,黄忠搭箭开弓,正射到关羽盔缨根上,关羽这才明白,黄忠是报昨日不杀之恩,故意不射他,要不然他早就没命了。关羽最终没能打赢黄忠,心里一直有疙瘩。刘备称王后,封“五虎将”,黄忠是其中之一。费诗奉命前来送官诰,关羽听说后,很不服气,说:“黄忠何等之人,与吾同列?大丈夫终不与老兵同列。” 尽管时过境迁,关羽对黄忠的那股傲气还一点也没消除。对关羽来说,马超也好,黄忠也好,都是自己人,连自己人都瞧不上,关羽的高傲自负的确无所不在。 因为关羽的高傲自负,刚愎自用这些致命缺点,可以说他的功劳远抵不了他的过错,诸葛亮就曾对刘备说过:“云长平生傲上而不忍下”,一个英雄的悲剧,关羽这种高傲自负的性格,最终导致“败走麦城”的悲剧结局。 荆州作为战略要地,一直是魏、蜀、吴三方必争之地。尤其对于刘备蜀汉一方来说,荆州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意义。诸葛亮在移交荆州印绶时,特地嘱咐关羽:“据此之地,北当曹操,东敌孙权,非小可之事也。公宜勉之。”这时关羽“更不推辞,慨然领喏”。把守荆州,他觉得自己有这个能耐。所以说:“大丈夫既领重任,除死方休。” 诸葛亮一听这“死”字,就有一种不祥的预感,心中不悦。于是又追问一句:“倘若曹操引兵来到,当如之何?”关羽说:“以力拒之。”诸葛亮又问:“倘曹操、孙权齐起兵来,如之奈何?”关羽说:“分兵拒之。” 这下诸葛亮才说到关键的地方:“不然。若如此,则荆州危矣。吾有八个字,将军记取,可保荆州。”这八个字就是:“北拒曹操,东和孙权。” 关羽口头上答应:“军师之言,当铭肺腑。” 但他心里对此并不以为然。像关羽这样心高气傲的人,让他拒谁打谁,他是当仁不让的,可要他“和”谁,那就难了,关羽独守荆州,还是那么骄傲自大,刚腹自用,根本不愿意理会诸葛亮“联吴抗曹”的良苦用心。他拒绝了孙权善意的表示,从而招致了孙权的仇恨。因为他的自以为是,没有大局观念,从而导致联盟破坏,四面树敌,荆州失守,最后败走麦城惨遭杀害,落得个悲剧下场。 荆州之失,关羽之死,使得刘备、张飞为了复仇,失去理智,忘记了“联吴抗曹”的根本目的,使得他们相继为此丧命,也造成了巨大的军事损失,蜀汉王国从此一蹶不振,逐渐走向衰败。虽然有诸葛亮力挽狂澜,便最终未能避免亡国的悲剧。所以因为关羽的刚愎自用,高傲自大,对蜀汉事业造成了巨大的、不可弥补的损失,蜀汉王国的衰败,他是难辞其咎,害人害己终害国,其命运可叹、可悲! 罗贯中笔下的关羽性格悲剧性,他起初是一位义薄云天的豪杰,英勇善战的英雄。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故事的发展,关羽由一个普通的马弓手已经成长为勇冠三军,功勋卓着的“五虎上将”之首。他的个人英雄主义思想迅速地膨胀,变得刚愎自用。关羽性格的发展,正是他个人悲剧命运的直接原因,也给蜀汉事业带来了莫大的损失。可是作者如此刻画描写,不但没有影响关羽这个英雄形象的壮美,反而更加真实可信,至今为人们所推崇。如今关公已是一种文化、一种精神,而且在中国以至海外都有关公庙。 参考文献: 1、罗贯中小说《三国演义》

  • 如何看待网络语言_文学论文

    如何看待网络语言 摘 要:随着互联网在世界的普及和网民队伍的壮大,网络用语日渐成为人们关注的话题。从语言研究角度出发,本文期望于通过具体的网络语言语法和语用学研究,浅析网络语言对汉语言文化的影响,以利于正确看待与运用网络语言。  关键词:网络语言; 汉语言文化; 影响 一、引言 这个世界只要存在生命,就会有生命本身的语言。语言,是沟通的一种方式。一种语言的出现,即说明了一种文化现象的存在。比如股市,股市就有很多的专业数语,如牛市、熊市、大盘走势,等等。对于没有接触过股票的人来说,他们很难听懂其中的意思。随着网络的迅猛发展,网络语言也孕育而生,并且已经渗透到了现实生活中来。因为工作关系,很多人都会接触到网络,自然而然,也能够接触到不少的网络语言。网络语言日新月异,如同互联网这个阳光产业一样。刚刚搞清楚“沙发”是什么意思,就被“米国”整蒙了,刚刚知道自己是在“造砖”,就被“楼上楼下”折腾傻了。我知道,我的这种落伍并不等于我很落后,只能怪网络语言太擅长别出心裁了。 作为社会语用文化土壤上产生的一种社会变体,在不少人的眼中,这种网络词汇是对传统语言的丰富和发展,为古老规范的汉语言注入了一股新的活力。虽然网络语言大部分被我们熟悉和理解,但总的来说,这一道特有的语言文化景观还是缺乏统一的标准和界定的方法。对于网络语言,专家们的态度经历了一个从“不屑一顾”到“研究探讨”的过程。 二、网络语言的概念 根据百科的解释:“网络语言是伴随着网络的发展而新兴的一种有别于传统平面媒介的语言形式。主要是网虫们为了提高网上聊天的效率或某种特定的需要而采取的方式。它形式简洁,易于交流,便于理解。”网络语言包括拼音或者英文字母的缩写,含有某种特定意义的数字以及形象生动的网络动画和图片,久而久之就形成特定语言了。网络语言是一种虚拟空间的社会方言,这种社会方言包括行业语和习惯语。网络语言的很多专业术语跟网络技术密切相关,是特定的行业语。网民之间聊天交流的语言,有些是跟使用者的喜好、习惯有关的,是在网络虚拟空间“生存”的特定居民的习惯语。 三、新兴的网络语言给我带来了什么影响 网络语言和网络文化的燎原之势已经引起语言学界、教育界的广泛关注。语言与社会文化是密不可分的,相互包溶相互影响,网络语言从语用学上对语言文字进行了一场革新,深层次上必然对汉语言文化产生翻天覆地的影响。今天的网络语言,经过网络内部、外部双重环境的磨合,已经不同于几年前的杂乱无章,逐步形成为一种以网络作为传播媒介所使用的语言系统,言语社团的主体是网民,在这个言语社团里,并没有绝对的权威,谁都可以畅所欲言,可以创造新的用法,一旦一种语言的突破得到了大家的认可,就会很快在网上传播开来,而当这种认可达到一定程度 ,就逐步从网络走向现实生活,融入现代汉语的语言系统,从而对现代汉语系统起到丰富、创新与发展的作用。 (一)、网络语言对传统语言的推动 首先,世界上任何一种语言都是在使用中不断更新和发展的。网络语言从文字本身推动了汉语言的发展,随着科技和社会的进步,英语每年都有大量的合成词诞生。网络语言的词汇基本采用缩略型、符号型、借用外来词或传统汉语赋新义等多种手法,形式上多种多样用起来灵活多变;语法方面,表现出淡化语法和打破常规语法规则的现象,既有对现代汉语语法系统的改造,又有英汉语法规则的混合使用,丰富了人们的语言文字表达,颠覆了传统语言的规范性和正式性,增添了人们生活的乐趣和色彩。网络文化的流行,使得文化交流达到了空前的自由和繁荣,比如说“美眉”这个词,用眉毛这个表现女子容貌的最具代表性的特征来指代美女,具有形象的感情色彩,与古代汉语中用“蛾眉”代美女,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另一方面,越来越多的人在网络文化的冲击下重视起对青少年传统语言文化的教育,读经典学国学、练书法逐渐被社会大众所接受。 再次,流行的网络语言往往来源于社会热点事件和人物,反映着社会中的问题和趋势,所以它的流行势必引起人们对社会问题的关注。网络语言具有事件化,时事化的特点,比如最近很流行的“我爸是李刚”以及“一个艰难的决定”,之所以能飞快地在网络上沸腾、在坊间光速传播,也是因为河北大学撞车事件和腾讯360之争两件事本身受关注度就很高,受众面广。“也就是说,一些网络热词之所以热,并不在于本身的语言变异,而是在于这些词的出处即社会热点事件被大众关注,从而导致了这些词汇的流行。网络已经成为除报纸、广播、电视以外的第四媒体,越来越深地渗透到人们的生活当中,每一个个体都可以在网络上发出自己的声音,说说自己的看法,网络已成为公民表达看法、参与社会进程最为便捷的普遍的方式。也正是因为公众通过网络表达意见已经成为一种常态,网络词汇才得以从网上的“小热”有条件衍生为有着公众广泛参与的“大热”。 (二)、网络语言的不足之处 首先,对汉语规范的偏离。一味追求新奇便捷使网络语言在多方面都违背了汉语规范,一些错别字和曲解词义的词语会对语文教育产生负面的影响。青少年是网络交流的主要群体之一,他们对新鲜事物十分敏感,同时也具有追赶时髦、乐于接受新鲜事物、以及辨别是非能力不强的特点。他们在语言学习,培养和提高的过程中大量地接触网络语言,吸收不规范的表达和词汇,很容易养成不使用规范字和规范表达的坏习惯,对于正常的语言学习势必产生极其不良的影响。与此同用时,我们对语言的阅读能力、书写能力、鉴赏能力也再不断下降 其次,网络的虚拟性打破了原有文化生活的界限,营造出一个与生活交融的大文化世界。语言文化作为一种精神产品,丰富多样性和巨大的张力使得网络语言建构了一种新的表达和阅读模式。在这一趋势的推动下,读者的阅读感觉受到了最大的诱惑,但是正是这种所有人都能读懂的文字,丰富的阅读材料和通俗易懂的声像文化的传播,迅速渗透到传统语言文化中,并在电脑工具的日益普及中演化为一种必然趋势,传统语言文化的说理、教育、济世等功能变得淡化更淡化,成为仅作交际使用的消遣工具。 四、结语 网络语言方便了人与人的交流,真切地走进了我们的生活,但同时在某方面也将传统语言变得面目全非。我们应该客观和发展地来看待网络语言对汉语言文化的影响,在获得网络资料的同时,也应该去粗取精,更完整准确地把握这些资料。网络语言是汉语在网络环境下的一种语言变体,我们应该养成对传统语言文化尊重的态度,用一双慧眼,去看清楚网络的实质。 参考文献 [1] 郑远汉.关于“网络语言”.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3期  [2] 杨茂荣.论汉语言文字规范化[D].南京师范大学,2005 [3] 汤玫英.网络语言创新的动因及其不当取向.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010年4期.

  • 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_文学论文

    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摘 要]:是指富有创见的思维。作文教学中要触发学生的兴趣,学生的创新思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就会乐此不疲。要学好写作,兴趣是至关重要的。在作文中要加强想像能力训练,培养学生的提高学生的, [关键词]:创造性思维 个性发展 激发 发散思维 作文能力 观察       创造性思维是指富有创见的思维。它是在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经过独立的分析综合、联想组合,阐发新见解,创造新形象的过程。它是想象的放飞,智慧的畅发,是智力水平高度发展与激活的产物。创造性思维是一种高度的思维技能,具有优异的思维品质,所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是作文教学的根本目标,是致力于学生长远发展的战略举措,它将使学生受益终生。因此在小学作文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呢?通过几年实践,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分析:       一、 触发兴趣,激发创新思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就会乐此不疲。要学好写作,兴趣是至关重要的。它是获得知识、进行创作的一种自觉动机,是鼓舞和推动学生创作的内在动力,也是提高写作水平的重要途径。因此在作文教学中,学生在作文中的每一点进步,比如一个好的开头、结尾,一个好的段落,一个好的句子,哪怕是一个好的词语,都应给予表扬和鼓励,使学生深切的感受到自己的“成功”,对此,我进行了一些作文教学的尝试。      例如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绣”出作文的内容。在有了丰富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对学生提出了写作的要求,并交给他们一些常规的写作方法,这些要求与方法犹如一枝神笔解决了学生“不知如何去写”的问题。然而,写作对小学生来说毕竟是一个枯燥,乏味的过程。教学中我让学生边演边写,演中作文。小学生都有很强的表演欲望,我据此选择了一些适宜表演的作文题材,从中设置一些生活情景,通过学生的表演,激发他们创作的热情。如组织学生编小品,演课本剧,使学生在较好的心理状态中,愉悦地完成作文。还有边比边写,赛中比文。小学生活泼好动,而且好胜心强爱表现自己。根据这一特点,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竞赛活动中锻炼即兴讨论的能力,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还有边画边写,画中画文,小学生的形象思维较好,大多数学生感性认识比较丰富。结合这一点指导学生在绘画中学习写作。另外,我不断对学生进行鼓励,调动他们的写作欲望。我认为,最能调动学生的写作欲望的就是我们身边的事,你心里怎么想的,你就怎么写。例如在学《两小儿辩日》一文时,我根据学生的不同爱好,确定不同的探究主题,把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自主自愿地选择,甚至让学生自己确定探究的主题,如‘太阳与地球的距离一天之中有无变化?为什么早晨太阳看起来大些,中午却看起来小,等等学生感兴趣的题目。      结果学生们探究的兴趣被充分调动起来,纷纷进图书馆查资料。最可喜的是那些成绩不好,但在某个方面有一计之长的同学也得到了成功的机会,一旦有了成功的喜悦,兴趣也就慢慢产生了。所以教师应适时把握学生兴趣的激发点,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在浓厚的兴趣中由学习的被动者转变为学习的主动者。比如在《天上的街市》的教学过程中,首先通过朗读,使学生了解了郭沫若对于天上的街市的描述,然后让学生发挥想象,描述一下自己心中的“天上的街市”。再如在《七颗钻石》的教学过程中,,有一个片断是那位小姑娘睡着了,然后紧接着这个片段,让学生发挥想象,描述一下小姑娘会做一个什么样的梦?在上述两个练习的过程中,学生在自己的创造性劳动中享受到了成功的喜悦,激发了创新的欲望。平时,在学生口头作文和书面作文时,也应多多鼓励学生换个角度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二、在观察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 。小学作文教学皆在让学生写自己所见、所闻、所思、所做,皆在让学生通过自己的眼睛去观察世界。通过自己的感觉去感受世界,通过自己的思想去认识世界,通过自己的表达方式去表现世界。因此,在作文中培养学生去观察,鼓励他们毫无顾忌的尽情去想,合理的去想。如学圆明园的毁灭时,我采用创设情境,放火烧圆明园影片的片段,让学生看后谈体会,学生便联想到火药,学生提出中国是最早发明火药的,为什么不制造出火药,火炮来对付英,法联军呢?通过看让学生进行探求并创造性的学到了知识。记得有一次学校组织师生参观梨园,于是就要写一篇以“参观梨园”为题的一篇作文,开始,学生觉得无从下笔,很难写。后来我耐心的加以引导,首先让大家把自己看到的以及最感兴趣的说出来,然后要求大家只要直观的有重点地写出自己所观察到的梨园春天花开时的期和美就可以了,效果果然不错,同学们不再觉得难了,都按时完成了作文。所以小学作文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尤为重要。       三、作文内容要真要活要新,想象作文要合理。想像作文是自己对未来的幻想,饱含着自己对美好生活的热爱和向往。因此,我们在写想像作文时也应该在描写未来的同时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另外我们写想像作文,一定要从实际生活出发,展开合理的想像。比如:要培养学生大胆的想象,鼓励他们毫无顾及的尽情去想,合理的去想。如学《圆明园的毁灭》学生要根据现在的科技发展联想如可保护文化遗产。《 神笔马良》的作者根据当时贪官横行,百姓受苦的黑暗现实,展开了合理的想像,让神仙帮助马良惩罚了贪官,使百姓过上幸福安定的日子。他的想像尽管神奇但却符合当时那个社会的现实,表达了善良的人们的共同愿望。有位作家曾经说过:“一个会回忆,会联想,会想像的人,才是会构思的人。”因此,写好想像作文,会提高同学们的想像能力,为同学们在未来进行创造性劳动打下基础,而且对提高写作能力也是大有益处的。另外想像要合理,想像是以生活为基础的,因此我们写想像作文,一定要从实际生活出发,展开合理的想像。那种脱离实际的胡思乱想是不可取的。       四、写作文要放宽眼界,多积累。既然作文是生活的再现,那么作文中就需要学生有一定的生活经历,而小学生由于年龄小,对社会的认识肤浅,生活的接触面也窄,作文的题材自然有限。一部分学生感到作文难,并不是不会写,而是难于没有东西可写,好不容易写出来的作文也是无病呻吟。由此可见,要引导学生克服作文的畏难情绪,解决学生的生活源也是必须的条件之一,首先要引导学生善于观察事物,认识生活,积累素材。生活处处皆有美,就看你能不能引导学生发现美,挖掘美。其次是鼓励学生多参与课外活动,有利于积累习作素材,再次是在假期有计划的布置学生参与一些社会活动,让学生把自己的所见,所闻写出来,用心去体会,写自己的所思,所想,所感,所悟,把自己内心的想法和真实的情歌写出来。       五、尊重个性,鼓励创新思维,尊重个性发展,培养创新精神,这是《语文课标》对作文教学的一个基本要求。个性是创新的前提,没有个性就没有创新。由于学生的知识相异,兴趣爱好有别,内心需求不同,对知识的关注也不尽一致。所以,在课堂教学中可大胆放手。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水平和兴趣爱好,选择自己喜欢的内容进行阅读。如《给颜黎明的信》一文,教学中,先让学生自读课文,看课文讲 了几件事,然后让学生重点学习“怎样读写”学生自由的把学习精力聚集到自己感兴趣的内容中,接着引导学生选择合适的学习方式学习。在读中领悟,想抓重点词句分析的就让他们合作学习,想结合实际体会的,就让他们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这样把学习方式的权力还给学生,让他们在自主参与,汇报交流的过程中,充分展示各自的才能,弘扬个性,发挥了每个人的长处。作文的实践性很强,教师要及时的让学生把知识运用到自己喜欢的方式中,可以是听,说,读,写,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进行选择,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在教学中教师必须弘扬人文精神,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还学生自由的空间,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学会读书和写作,发展个性,让人文精神在写作中得以个性发展。      因此,我们要巧妙运用各种手段和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展作文评讲,设置习作园地,进行优秀作文评讲,注意写好评语等都可以来激发学生的习作热情,使用这些方法是要推陈出新,富有创意,促使他们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就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在作文中要加强想像能力训练,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对培养新时代需要的具有创造力的人才是极为重要的。 参考文献 1、王玉省、李旭:《新课程学习》,《课程、教材、教法》,2010年,第五期 2、魏军艳:《新课程教学研究(小学教育)》,华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研究所, 2012年5月,第一版

  • 论庄子寓言中的人物形象_文学论文

    [摘要] 《庄子》寓言中包含了众多的形象,广泛涉及到社会各阶层各类别,为阐述道家学派的思想,以及庄子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提供了素材和依托。本文着重写了庄子自身的形象 、孔子的形象、畸形人的形象以及庄子对后世的影响。 [关键词]“庄子” 寓言 “人物形象” 一、《庄子》中的庄子形象。       庄子形象基本上在作品中处于中心地位。我们可以透过庄子的言行举止认识到庄子的生活状态及其深厚的哲学思想。与其他人物形象不同,庄子形象是《庄子》寓言中唯一一个全部以正面形象出现的人物形象。庄子形象的塑造是他自身人格的彻底艺术化。庄子一生穷困潦倒,却能超越贫困乐在其中,庄子能言善辩,尤其善用寓言和小故事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同时嘲讽那些追名逐利的小人。庄子的文章充满了天马行空的想象,充满了尖酸刻薄的讽刺和挖苦。他的所作所为,经常       令人瞠目结舌,又令人拍案叫绝。他看破功名,不屑利禄。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鯈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首先,作者讽刺了热衷于功名利禄者的人,着重写的是庄子本人对功名利禄的态度。惠子对庄子以小人之心的猜忌和别人的挑唆,让惠子以为庄子像他—样,贪图高官厚禄,却不知庄子清高自守,视爵禄如“腐鼠”,避之惟恐不及。关于庄子对爵禄的态度,《庄子·秋水》也有这样的故事:楚王打算让庄子做国相,派人去请他。庄子却借乌龟的故事表示,他宁愿穷着过自由自在的生活也不愿于鼠辈同流,表明庄子不削于官禄。       有一天,庄子家里实在是揭不开锅了,去借米,等米下锅。他找监河侯,一个专门管水利的小官,向他借点粮食。监河侯说,你看我现在正在忙着收租子,等我把租子全部收上来,就借你300两黄金。庄子一听,就给监河侯讲了一个故事。他说,昨天我从这个地方过,听到有人叫我,看了一下四周没人,又找了一圈,低头发现地上车沟轧出来的车辙印里面有一条小鲫鱼。小鲫鱼说,给我点水喝好吗?只要有一升水,就能救我的命。庄子说,可以。但是我现在没有水,等我到吴越去,向吴越王请求,开通西江的水,引水回来接你回归大海怎么样?小鲫鱼说,等你把那么远的水调来,那时候,你到那个卖鱼干的铺子,或许还能找到我。说完这个故事,庄子就走了。说明庄子在现实的境遇中,并不一个超越,洒脱,生活富足无忧的人。 庄子说,真正的仁人志士,不怕生活上的贫困,怕的是精神上的潦倒。一个人可以困窘于贫困,但他的内心是否真正在乎这种贫困,他对于一个利字看得究竟有多重,这就决定了他面对贫困的态度。庄子的人生哲学,就是教我们要以大境界来看人生,感知已心,淡泊心态,合乎自然,超越利碌功名和自我 二、庄子对孔子、舜、禹等人的形象描写        《庄子》一书中圣贤说理,尧、舜、许由、黄帝人的寓言举不胜举。庄子不只是对人物进行了赞颂,也通过讽刺人物的作为从正反两个方面宣扬道家学派的哲学观念。孔子是《庄子》一书中出现次数相对较多的寓言人物,在《庄子·内篇》的寓言中就出现多达九次,孔子形象复杂多变,有时是一位贤者,有时又是一个以貌取人的愚人,形象大相径庭,有时甚至干脆成为庄派哲学的传声筒。《大宗师》中孔子让子贡帮助料理子桑户的丧事,子桑户的两个朋友或编曲,或鼓琴,相和而歌曰:“嗟来桑户乎!嗟来桑户乎!而己反其真,而我犹为人猗!”子贡见状大惊回报孔子,孔子评价他们为“游方之外者也”,这表现了他的生死观,做人要安时处顺,善死善生,把自己看作自然界的一物,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孔子在庄子寓言中也以一个以貌取人的愚人出现,如《德充符》中鲁人兀者叔山无趾见孔子,孔子说:“子不谨,前即犯患若是矣。虽今来,何及矣!”孔子认为无趾的叔山已经来不及补救了,而没有认识到失足知返,求师修德,誓作新人的青少年更应该得到爱护和培育。在这里庄子借以貌取人的孔子对认识浅陋的人以抨击。        《盗跖论道》则揭露了统治者假仁假义以济私的本质。作者借盗跖的口,对世人推崇的尧舜禹进行了批判,认为是用利来迷惑人的本真。“世之所高者,莫若黄帝,黄帝尚不能全德……流血百里。尧不慈,舜不孝,禹偏枯,汤放其主,武王伐纣,文王拘……此六子者,世之所高也,孰论之,皆以利惑其真而强反其情性,其行乃甚可羞也。”《黄帝问道于童子》则把治理天下比作牧马,应“去其害马者”;《柏矩学于老聃》则谴责统治者“穷困人之身,使无休时”,逼得人们作了盗贼。 其根本思想都可归结到恬淡无为的政治主张,针对当时社会现实进行批判。 三、庄子对畸形人的阐述        庄子对生活在黑暗社会黑暗背景下的畸形人的生活态度作了阐述,分析了他们的生活态度。庄子塑造的这些畸形人,他们并不在意自己的残疾,甚至忽略的残疾,然而这些人精神上又都是完美的人。“畸人”只不过是我们这些世俗人对他们们意识形态上的统称,但他们却又是“德有所长,形有所忘”,不在乎形体,而在意精神上的洒脱。庄子赞美那些“内保之而不外荡”的畸形之人,贬斥那蔽于形而不知德,以貌取人的价值观念。庄子并不认为畸形是美,甚至认为这类人“以恶骇天下”,但他认为形体丑恶的人,只要具备内在的精神力量,就能使人折服。庄子描写的这些畸形人,外形奇丑和内心完美恰成反比,表现了庄子对精神美的高度重视和追求,对世俗价值观念的否定。从这许多刻画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庄子于无可奈何中,对混浊人世的精神抗争,以及闪耀的理想之光。       《庄子》支离疏这个人,“颐隐于脐,肩高于顶,会撮指天,五管在上,两髀为胁”,总之形畸体残的程度达到了要多严重有多严重的地步,是一个既无用又不能有所为的人。而支离疏却因此而被终身免除了正常人不能免除的征役,还受到救济,得以安然享福,“终其天年”。与其相反的是,有用而有为的正常人却免不了征役之苦,旦夕祸福,未必能“终其天年”。《庄子》就是通过塑造这样的“畸人”形象,生动地阐明了无用无为的观点。赞颂这些人,主要是为了宣扬“德充于内,遗形弃知”的思想,认为人的美丑重在德行,内在的品德高于外在的容貌。作者把他们作为得道者、体道者来写,极尽赞美之情。《庄子·德充符》中塑造的几个残疾丑陋的“畸人”形象则体现了作者“贵在德行”的审美观。这些“畸人”虽然外貌丑陋,但是却有着美好的德行。作者肯定了他们道德上的自我完善,对他们的精神美加以发掘。例如,受过刖刑的兀者“王 骀”,大教育家孔子对他很佩服,“将以为师”;而兀者“申徒嘉”则使大政治家子产屈服谢罪;另一个兀者“叔山无趾”更是认为孔子拘于世俗不啻于受到自然界的惩罚。面貌丑恶的“哀骀它”,竟然使男男女女各色人等对他倾倒,舍不得离开他。而“湮吱支离无辰”与“壅央瓦大瘿”这两个“畸人”,则被他们的国君喜爱,使得国君居然反以常人之貌为丑。《庄子》的作者赞颂这些人,主要是为了宣扬“德充于内,遗形弃知”的思想,认为人的美丑重在德行,内在的品德高于外在的容貌。 四、《庄子》人物形象对后世的影响        庄子是主张精神上的逍遥自在的,所以在形体上,他也试图达到一种不需要依赖外力而能成就的一种逍遥自在境界;庄子是主张宇宙中的万事万物都具有平等的性质,人融入于万物之中,从而与宇宙相终始;庄子提倡护养生命的主宰亦即人的精神是要顺从自然的法则,要安时而处顺;庄子要求重视内在德性的修养,德性充足,生命自然流注出一种自足的精神的力量。 庄子中的这些畸形人,虽然身体残缺,但内在却自强不息,不愿天尤人,自暴自弃,他们执着、认真的对待生活。在现代社会中人们也应视是自己,宽容的对待别人。忘记自己的优劣,才能在生活中豁达乐观,不自卑。 参考文献 郭庆藩:《庄子集释》,中华书局,2006年 曹础基:《庄子浅注》,中华书局,1982年

AB
CD
ABCDEFGHIJKLMNOPQISTUVWXY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