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来到经管之家 [登录] [注册]

设为首页 | 经管之家首页 | 收藏本站

您的位置:

人大经济论坛

> 药学
  • 三年制高职药学专业课程设置探究

    三年制高职药学专业课程设置探究       摘要:简述三年制高职药学专业课程设置的构建基础,重点剖析三年制高职药学专业课程设置的主要特点,旨在探索构建科学合理、适应人才市场需求的药学专业课程设置体系。 关键词:课程设置;药学教育;三年制高职;教学研究 一、三年制高职药学专业课程设置构建基础 本院药学专业始建于1982年。1982~1997年为普通中专学历层次,1998年设置五年制高职药学专业,2005年3月学校升格后开办三年制高职药学专业,当年招收高中毕业生8O人、次年招收160人、今年计划招生570人(五年制高职停止招生)。 五年制高职药学专课程设置是以教育部2000年颁发的《关于制订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为依据、倾听用人单位反馈意见及在实践教学中经过几轮滚动修改而成,故其目前来说相对较为成熟?。 三年制高职药学专业课程设置体系构建基础则是积五年制高职近十年的办学经验,结合2005年江苏省教研室拟订的药学专业课程体系初稿,参照教育部2006年颁发的《关于制订高职高专教育专业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多方征求本系药学专业指导委员会校外各位专家及1980年代毕业的众多校友的建议、在本系全体教师多次酝酿商讨等基础上经笔者执笔修订而成(试行稿)。合计总课时3201学时、144学分。其中基础课454学时、2I4.5学分;专业课1107学时、61.5学分;选修课288学时、16学分;轮岗见习及定岗毕业实习1352学时、42学分。三年制高职药学专业课程设置、学时数及学分数详情见。 二、三年制高职药学专业课程设置主要特点 1.文化基础课时大为削减三年制药学高职文化基础课教学总时数为454学时,与五年制2036学时相比骤然缩减,科目由原来的8门锐减为4门。其中,语文、数学、物理3门学科免修(部分参加专转本、专升本及立志将来考研的学生可选修《高等数学》),英语直接使用高职高专教材,课时也约减半。这是因为目前招收的五年制高职在某种意义上来说相当于3+2的办学模式,即前三年为中专教育,学生要选择性地补习相当于高中阶段的一些文化知识;后两年为专科教育,主要学习专业知识。相对而言,对于入学文化程度为高中毕业、起点较高的三年制高职学生来说则可直接接受专科教育,故文化基础学科的课时数则随之大为削减。此外,在五年制高职教学计划制订中,原先为了避免触及教育部关于文化基础课总学时不得低于2000学时这一硬性规定的高压线而将无机化学和有机化学强行拉郎配纳入基础学科这一不合理现象,在三年制高职的课程设置中则顺理成章地回归到专业课之列。 2.专业学科课堂容量增大三年制高职学生在校时间短、周期快的特点赋予一些专业课的教学时数也同样不同程度地有所减少,诸如药物分析、药物化学和天然药物学等学科教学时数均约减少了1/3,但课堂教学内容没有删减,教学质量要求没有降低、课堂教学容量明显加大。 因此,如何在原先2/3的教学时间内保质保量完成教学任务,这是从中专学校升格为高职高专院校的每一位教师必须面对的新课题。其中,运用教学容量大和直观性强的多媒体教学手段不失为解决上述矛盾的有效手段之一。例如笔者用了近几年时间制作完成了供高职高专用全国高等职业教育卫生部规划教材《药物化学》(王玮瑛主编)全书l7章的教学课件,并在教学过程中反复修改,先后在2005级和2006级三年制学生中进行授课,对讲授药物的化学结构、学名、用于鉴别反应的主要化学性质、典型药物的合成路线、体内代谢反应及适当穿插增补全国执业药师资格考试的模拟范题等大有裨益,有效地化解了课堂容量较大和教学质量不降这对矛盾。 3.实验学科进行有机整合在三年制药学高职课程设置中,学院将无机及物化和生物化学2门学科的实验教学内容整合为药学实验工,将有机化学、药物化学和天然药物化学整合为药学实验Ⅱ,将化学分析、仪器分析和药物分析整合为药学实验Ⅲ 2 j。首先,整合的基础是所开实验涉及的试药、基本实验操作及实验室功能相近,同时便于实验室统一调度管理,如药学实验Ⅱ原3门学科实验中试药大多为易燃易爆的剧毒品,几乎均涉及提取、分离及纯化等基本技能操作,都要求具有良好效果的实验室排风系统;其次,整合的目的是保证学生实验操作技能循序渐进和多次练习最终达到强化巩固的目的,如药学实验Ⅱ原3门学科实验中有机化合物的合成基本操作为后续药物合成奠定基础,萃取和重结晶等基本操作为后续的天然药物化学中有效成分的提取分离提供保证;再者,整合的关键是遴选实验内容和带教教师的严格把关,二者都要具有一支富有实践教学经验的教师参与编写校本教材,进行实验带教工作。 4.工学交替自选专业模块三年制高职药学专业学生毕业后将面向药品生产、营销、使用及分析检验等不同职业岗位群,为了拓宽就业渠道,坚持以人为本,挖掘学生潜能,我们采用工学交替办学模式,设立不同专业模块并编制相应教学进程表并拟在2007级新生中实施 4j。首先,进校伊始开设《药学概论》,让学生对药学各主干学科的梗概、作用、地位及学习要求(即为何学、如何学)等有一粗略了解,以便学生在校学习期间把握主次和学有目标。其次,在第一至第二学期学完部分基础课和专业课后,于第三学期采用工学交替模式到药品生产、流通、使用及检验等企事业单位轮岗见习实训1学期。最后,在轮岗见习基础上,学生各自根据见习期间所见所闻、兴趣爱好、个人潜能及家长意向,自愿报名选定第四至第五学期分成的药品生产、流通、使用及检验四个专业模块之一进行学习。最后,于第六学期学生根据自己所选专业模块到相应的单位从事定岗实习。 5.顺应市场细化模块计划踏准市场节拍针对不同专业模块制订相应的教学计划、细化教学内容是实施工学交替办学模式达到预期效果的基础,顺应市场需求根据不同专业模块对前述设置课程中科目进行适当取舍、教学时数进行酌情增减及遴选见习实习基地则是达到预期效果的关键。如面向药品生产企业职业岗位的药品专业模块要适度增加药剂学、制药设备与工艺及GMP等教学内容,开设药物合成反应和生物制药技术等学科;面向药品流通渠道的药品经营部门和药品零售企业职业岗位的药品经营与管理专业模块 要适度增加临床医学概要、药理学、药事管理与法规等学科时数,开设药品营销学、人际沟通及财会学等学科;面向药品使用职业岗位的医院药学专业模块要开设生物药剂学、临床药学、医院及社会药学及药物经济学等学科 5 ;面向药品检验部门从事药品质量检查与分析工作职业岗位的药物分析与检验专业模块要适度增加仪器分析、化学分析、有机化学、药物化学及药物分析等课程的学时;对部分专转本、专升本及立志将来考研的学生适度增加英语和高等数学的教学时数。只有在构建课程体系时充分考虑到与人才市场接轨产生共鸣,学院的产品才能适销对路,开办时间不长的以高中为起点的三年制高职药学专业才能充满活力、独辟蹊径、独树一帜、办出特色。 参考文献 [1]杨友田.五年制高职药学专业课程设置初探[J].药学教育,2004(1):31.32. [2]吴兴奋.高职高专药用基础化学实验室教学改革的探索[J].药学教育,2O06(1):36-37. [3]郝小燕,王永林,胡跃进.药学相关学科实验室重组改革探索[J].药学教育,2006(1)38.39. [4]李汉斌.职业院校工学交替办学模式初探[J].职业技术教育,2006(1):49.5O. [5]刘燕,罗英辉.新形势下高职高专药学教育课程设置的思考[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o6(7):44-45.

  • 医药学院校开设数学建模的分析与设想

    医药学院校开设数学建模的分析与设想       摘要:从我国高等教育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医药学发展的需要和人才培养的角度论证了在医药学院校开设数学建模的必要性,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开展数学建模的教学方法。 关键词:数学建模; 医药学发展; 人才培养 现代生命科学的发展已经突破狭隘的经验束缚,向着定量、精确、可计算、可控制、可预测的方向前进。在此发展过程中,数学已成为现代医药科学研究必不可少的工具之一,加之电子计算机的发展与普及,医药科学的数学化更是得到了长足地发展。但长期以来,在医药学院校普遍只对学生开设以微积分为主的高等数学理论课程,这种传统的数学课程设置割裂了微积分与医学的联系,未能充分彰显微积分的巨大生命力与应用价值,使得高等数学成了可有可无、无关紧要的课程。这一问题的出现与我国当前医学院校高等数学教学体系中缺乏一门将数学与医学问题有机结合的课程有很大的关系,它使得学生领会不到数学思维方法在解决医学问题中的重要作用,不利于医学生定量分析能力的培养,进而限制了他们现代医学科研能力的进一步提高。因此,很有必要在医学院校开设数学建模课程,更新、丰富数学课程内容,引导学生更好地将数学知识和医药学知识结合起来。这无论从医学学科本身的发展还是从培养学生角度来说都有很强的时代意义和实践价值。具体来说主要体现在以下3个方面: 符合我国高等教育课程改革的趋势当今我国高校课程体系从层次构成上基本可分为四种类别: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跨学科课。课程体系的形式构成通常把上述四种类别课程按其对本专业的相关性分为必修课、限定选修课和选修课三种。课程的设置基本上属于学科中心型,即以学科为主,综合课程和跨学科课程设置极少,各专业之间,甚至同一专业的各门课程之间缺乏内在联系。而美国社会以讲求实用为一大特征,因此美国高校开设综合科目课程较之其他国家更为普遍,他们通常选择一些现实问题作为综合科目,由学生选修,从而达到融会贯通各学科知识的目的;日本和英国等国也十分注意文、理、工三方面跨学科的教学、跨学科的研究,大量增设跨学科的课程和综合课程。如,日本在学科组织上采用学群、学类制,在课程设置上拓宽基础、扩大学科交叉;英国将两种以上的科目结合在一个课程之中。而我国目前高校培养出来的学生与发达国家相比基础理论好,但综合能力差,动手能力差,创新观念差,不能适应当今科技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必须加快知识型教育向综合能力型教育转变,高校课程设置也应从单一走向多样化、从封闭走向开放,课程形式和课程实施方式上要根据我国的具体条件,除注意加强基础理论教学外,要注意减少必修课,增加选修课的比例和门类,鼓励教师广开丰富多采、百家争鸣的选修课,可以是新兴的边缘学科的课程,也可以是教师科研成果的系统化、理论化而形成的课程。数学模型是对现实世界对象,为了特定目的,根据特有的内在规律,做出一些必要的简化假设,运用适当的数学工具,得到的一个数学结构。随着数学在医药学领域的不断渗透,数学和其结合地更加紧密。因此,在高等医学院校开设数学建模这样的边缘学科课程,既可以丰富教学内容、拓展学生视野,又能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学生运用数学方法来分析和处理医学问题的能力。 现代医学学科发展的需要现代医学已经摆脱了经验的束缚,向着量化、可控的方向发展,在这一过程中数学无疑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众所周知,从CT技术的诞生,生物工程的应用,以及药代动力学无不体现着数学的身影,并由此逐渐派生出生物医学工程学、药代动力学、计量诊断学、定量生理学等边缘学科。而一些诸如,预防医学、基础医学和I临床医学等传统学科也都在试图建立数学模型和运用数学理论方法来探索出其数量规律。在流行病学研究中,数学模型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以传染病模型为 例,为了能定量的研究传染病的传播规律,人们建立了各类模型来预测、控制疾病的发生发展,这种模型的建立是在合理假设的前提下,选择了一些相关因素(例如自然因素、人为因素作为参数,并通过它们之间的关系来描述传染病学的现象,通过这些现象,可以反映出传染病的流行过程及一些规律特征。 运用这些规律,人们可以估计不同条件下的相关因素参数、预测疾病的发生发展趋势,设计疾病控制方案及检验假设病因等。比如,通过预测高峰期的时间及发病人数,可以让人们提前进入预警状态,从而增进个人防御意识及社会的整体防疫力,预算对突发事件的物资投入以实现对经济的宏观调控和减少浪费,并使突发疫情对人们生产生活所带来的不便最小化。在2004年,我国的医学科研人员用数学和传播动力学的方法,建立数学模型很好地预测了SARS的发展趋势,对研究该疾病的传播规律及其防治措施提供了很好的帮助。 在医学研究中建立数学模型,尽管其无法极其精确地模仿生命系统的运作机制,却有助于将很难单独抽离出来观察的事物作为某些变量隔离出来,来预测未来实验的结果,或推论无法测量的种种关系。如,为了研究颅内高压与颅内容积的关系,用兔做实验,采用脑内持续灌注生理盐水的方法造成兔急性颅内压增高,发现颅内压随容积增加呈s形曲线有限增长。能否利用数学方法找出一个方程来拟合这条从实验中得出的曲线?能否从理论上探讨一般规律呢?最初设想压力与容积V的关系为: 解此微分方程得:P=aek (n、k为常数)。显然颅内压力不可能随容积的增加呈指数曲线无限上升,(1)式的描述应予修正。受Logistic人口模型的启发,改设压力P与容积 的关系为: 式的图像正是递增的S形曲线,理论与实际完全吻合,反过来证明(2)式的设想是正确的。(3)式揭示了颅内高压与颅内容积的一般有限增长关系,具有理论模型的价值。 新时期人才观的要求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成为经济发展的基础,拥有先进技术和最新知识,尤其是具有知识创新能力的人成了确定性的生产要素,成为国家重要的战略资源。创新人才是指具有创造意识、创造性思维和创造能力的人才,而其核心则是创造性思维。数学模型是对现实世界的一种再认识,再表达,在数学建模过程中除了需要想象、洞察、判断这些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范畴的能力外,同时也需要直觉、灵感这类非逻辑思维能力的参与,因而它是培养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一种非常有效的途径。数学建模中,对给出的实际问题,无论是用机理分析法还是测试分析法都需要本着符合科学的精神在原有模型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去建立新的实用的模型。在数学建模的过程中需要查阅文献、收集资料、选取信息、进行大量的数据处理,获取与题目有关的知识,有利于学生收集、处理信息和获取新知识等一系列综合能力地提高。在数学建模中,必须准确地分析问题,在此基础上建立模型,并以科技论文的形式展现出来,因此,数学建模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以及团队合作精神和协调能力。 综上所述,在医药学院校开设数学建模课对医学生的发展有很重要的意义,这门课作为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后续课程,学生已经初步掌握高等数学知识和方法,具有开设这门课的逻辑起点。但是,由于医学院校学生的专业课程较多,在课时不多的情况下开设数学建模课,不可能系统学习数学建模理论和方法,而应该结合医学知识,以案例式的教学方式达到对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即:对现实的医学问题一由所掌握的医学知识提出假设,分析制约因素,给出合理的边界条件一运用适当的数学方法建立解决问题的数学模型一利用计算机现有的软件运算结果一用结果来解释医学问题并经受实践的检验。沿着这样的思路进行教学就可以在课时少的情况下也能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拓宽医学生的专业视野,提高他们创造性思维及处理问题的综合素质。为了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学生自身应具有扎实的医学基础知识和善于思考、勤于思考问题的学习习惯。

  • 中成药学教学改革的探讨

    中成药学教学改革的探讨       中成药作为祖国中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但中成药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历程并不长, 自2O世纪年代正式步人高等教育殿堂,近年来,随着制剂新技术、新辅料和新型给药系统的不断发展,中成药系统工程研究不断深入,中成药学的内容也愈益丰富,其学科体系亦日臻完善。该课程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系统阐述中成药的组方原理、剂型选择、工艺设计、质量控制、临床应用及其新品开发的综合性应用学科。目前,中成药学已成为全国中医药院校药学(中药学)类各专业的必修或选修专业课程之一?。但是,笔者通过对现阶段中成药学教学现状的分析,认为中成药学在课程设置、教学方法、教学形式等方面尚存需改革和完善之处。 中成药学教学目前的现状分析.1课程内容设置:中成药学与其他相关学科的交集,如何凸显本学科特色十一五规划教材《中成药学》、廖志涌主编的全国普通医药中药教材《中成药学》为主,还有部分院校的自编教材。在现有教材中,中成药学理论课设置为两大知识模块,第一部分为总论部分。 论述了中成药的发展概况、中成药新药的研究等基本理论知识。第二部分为各论部分,论述常用代表性中成药的来源、处方、剂型规格、组方分析、制备方法、功能与主治、用法与用量、使用注意、质量控制等内容。 从表面上看,中成药学的课程内容似乎与方剂学、中药药剂学有所交集,但细究之下各有侧重。方剂学是研究和阐明方剂的配伍规律及临床应用的学科,是历代医家临床实践的结晶,也是中成药新产品开发的宝库。作为各自独立的学科,中成药学与方剂学均要涉及方剂,但侧重点各不相同,方剂学讲方剂重在介绍药物的配伍,讲药物的君、臣、佐、使,药味的组成和剂量的变化,讲不同方剂的不同治疗效果。中成药学中的方剂则是主治范围明确的固定处方,从药物配伍理论及药物所含活性成分的角度阐明组方的科学性,设计满足临床用药要求的剂型,确定合理科学的制备工艺。在阐述中成药与方剂的关系时,要从组方思路和制剂思路的有机联系出发,有好的方剂才可能有好的中成药,而好方剂在研究开发中必须优选出合适的剂型和合理的制剂工艺,才能保证预期的临床疗效。 中药药剂学要求详细介绍药物各种剂型的概念、特点及制备方法和工艺技术,中成药学则主要说明该组方的剂型选择原则,以及合理工艺的制定和新中成药的研究思路和方法。这要求我们在授课过程中带领学生理清思路,突出本学科的特点。 目前的教学方式中成药学课程,不论传统的板书式教学,还是现代多媒体教学,多以灌注式教学方式为主,加之此课程目前少有实践课,导致学生的主动性、参与性不强,与培养实用型、创新型人才的目标有一定距离。 中成药学教学中的改革与探索.1教学方法的改革现代教学多采用多媒体为主的教学手段。中成药学是一门关于中成药的组方原理及制备工艺的综合应用型学科,根据课程内容特点,我们在启发式教学方法基础上,充分利用现有中成药学教学资源,包括文本、制药设备与中成药实物图片、工艺操作流程动画等多种教学素材及计算机技术,制作信息量丰富的多媒体教学课件,使学生从感性上加深对中成药学相关知识的认识,深化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以便培养其浓厚的学习兴趣,此举弥补了传统教学方法枯燥、学生被动听讲的弊端,使教学效果生动而高效。如讲授补益类中成药六味地黄丸时,首先通过文本介绍其处方来源和组方分析,然后动态插入蜜丸制备的工艺流程图及制丸机等相关设备图片,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在改进传统方法的同时,考虑到PPT课件具有一定流动性,为便于学生对课堂讲授理论的完整理解,我们采用章节标题和重要难点板书的授课形式,将多媒体授课与板书有机结合,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教学形式和模式的改革为了更好地提升教学效果,我们在教学形式上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在理论教学中有意识增加课堂讨论的机会;在教学模式上进行启发式、互动式、提问式及综合式等的应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尝试了,问题式教学)的教学模式,由教师课前根据授课内容精心设计问题,课中先行讲授基本知识并及时提出问题,启发学生思考,组织学生讨论,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例如在讲授银黄片的制备方法时,分析此法会导致有效成分的收率降低,提问该法是否还有可改进之处,根据学生已学过的知识,发挥个人的思维能力,让学生自行设计制备工艺,提高得率。这种问题式教学,调动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解决问题的愿望,使之更主动地整合基础知识,满足学以致用的要求。 综上所述,随着人们对中成药需求的增加和中成药市场份额的不断提升,高等医药院校中中成药学课程的教学和学科的建设也应不断加强,以满足培养人才和服务社会的需要。

  • 医院药学服务工作的定位与发展

    医院药学服务工作的定位与发展       【摘要】 目的 研究医院药学服务工作。方法就目前医院药学服务现状及如何发展问题予以分析。结果以人为本开展药学工作,以患者为中心的药学模式是医院药学服务发展的方向。结论广大药师应适应21世纪药学实践的发展需要,强化自我,实现我国特色的药学事业. 【关键词】药学服务;临床药师药学服务(pharmaceutical(2ale)被WHO明确定为药师职业的准则,临床药师的工作岗位是医、药、护的最佳结合点,最能体现临床药学的重要性。因此,PC必将成为2l世纪药学实践的发展方向,要求广大药师转变服务理念,适应临床的需要。 近年来,很多医院注重医疗质量的同时都在强调药学服务的并行发展,能够为患者提供较高水平的药学服务。然而,真正使患者满意的理想的药学服务模式尚未完全实现,四个方面的问题值得思考。 药学工作模式应转变,药学管理上水平 传统的医院药剂工作应该转变传统的医院药剂工作多年来是以药品供应为中心为临床和患者服务,药师的主要任务是采购药品,对药品进行检查验收、人库、保管、出库,并保证合格的药品准确无误地发放给患者。这一服务模式决定了医院药剂工作的根本任务是保证药品的供应和质量。 它是一种被动的应答式的药品服务方式。该模式向以患者为中心的模式转变,是目前服务环境的需求,值得肯定。 但是应当注意到,药剂工作特别是医院药学服务工作与临床医学的发展相比仍较滞后,大部分的药师还局限在药房内,大部分时间还是以药品为中心,从事药品的调剂供应工作。 与患者接触交流的时间较少,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模式还仅仅停留在口头上。改变这样滞后的局面,药师们应该在思想上有新的认识,行动上需加倍的努力。 加强人才建设和学科管理,促进药学上一新台阶药师是整个药学事业的主题,以人为本,重视药学人才的培养与学科建设是提高药学服务水平的根本。在制定和落实各项规章制度、操作规程的同时,应将岗位工作责任制和目标绩效管理工作紧密相联系。形成以科主任为核心,部门主管为信息管理员的科药品质量信息管理小组。分工明确,责任落实,量化管理,考核严密,奖惩分明,药学基础管理工作必将有一大的提升。 创造条件,利用自身优势提升服务技能我国现有的医院药师水平参差不齐,高水平的药师数量相对较少,服务技能不全面,直接影响到服务的质量。提升药师的服务技能非常重要,医院的药学管理者,一定要站在医院药学发展的战略高度,加强学科建设。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对医院药师进行更多的服务技能培训,提升药师的服务水平,满足患者的潜在需求。我院在此方面作了有意的尝试。医院临床药理工作已有多年的基础,成绩斐然。近三年来,药学部在临床药理实验室的基础上,引进药学硕士生三名,整合部分药学骨干投入到临床药学工作中去。以神经内科、内分泌、血液科等学科为突破口,与临床医师一起共同参与患者的药物治疗方案中去,促进了药物的安全、经济、合理使用,树立了临床药师的形象。另外,药师参与个体用药方案的制定,监督了临床用药不当和不良反应情况的发生,并对药物治疗方案进行再评价和修正等。以临床合理用药为中心,提供和整理药学信息情报,结合临床解疑答难。上海医院就此也作了大量的工作值得学习。 优化服务流程。以患者为中心开展药学服务工作 优化服务流程,改善服务环境 现在部分医院的药学服务流程,或多或少地存在很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缺乏人性化服务战略,服务流程欠科学。如药房的设置、中西药布局等方面都存在或多或少的服务不便,药事咨询工作流于形式,降低了药师的工作效率,浪费了工作时间。我院药学部自开展以患者为中心活动以来,立足自身条件,积极探索并优化药学服务流程。2005年将科内比较富余的中药力量与西药人员合并,西药与中成药同一处方开具,既符合《处方管理办法》的规定,又实现了药师对全面的发展、提升自我的渴望。收方、调配、发药交待准确快捷,提高了调剂效率,同时主要解决了患者过去要迂回中西药房的麻烦,理顺了服务流程,实实在在地解决了患者就医取药难的问题。病区中心药房积极拓展大空间,优化内部环境,量身定做药品调剂车,既方便了药师,又方便了护理单元;其次利用医院比较完善的计算机信息系统,药师与临床医护直接对话,不断地改善服务中的不足,执行了多年的病区药师月服务考核取得了较高的满意度。 改善服务态度,提供优质服务 良好的态度不仅表现在热情、耐心、细致的接待和药品调剂上,更重要的是应具有发自内心的为患者服务的真情。从思想上确立以患者为中心,以服务为核心的从业理念,保持良好的服务心态,是提高调配质量,防止药患纠纷的先决条件 。药学人员应有着强烈的事业心与责任感,对患者承担着道德上的责任和义务。我科将此方面与三甲医院学科建设有机结合起来,日常狠抓三基三严及岗位操作规程的训练,增强服务认识,提高服务技巧,杜绝药患纠纷的发生。通过大家多年不懈地努力,日前从省厅管理年通报中显示患者对我院药房的满意度为91.72% ,创历史最佳。 建立长效机制,促进临床合理安全用药 制定法规性文件,加强医院药事管理,遏制药品的不合理使用根据《药品管理法》《医疗机构药事管理暂行规定》和《处方管理办法》等系列法规制定了切合医院实际的相关制度,抗菌药物分级使用管理制度、处方点评制度、药品使用超常预警制度及常用药品通用名目录等等。从2008年开始,由医院药事委员会主任委员、分管药事的业务院长牵头,医务处、药学部等相关部门参与的药事查房制度已有序推进,解决了临床中的一些实际问题,建立健全了药事管理职能,促进了临床合理用药,保证了患者用药的合理、安全、有效。 培养临床药师,建立临床药师制 目前,医院药师大多数都有执业药师与药师的双重身份,他们既要承担着医院药品调剂供应等基本工作,又要不断地补充学习医药政策相关的知识,同时对药品的生产经营管理也应有所了解,可以说,医院药师正处于药学服务发展的尴尬局面。充分发挥药师在临床治疗中的作用,提高合理用药水平,必须尽快明确和完善临床药师的职责与定位。可喜的是,在医院分级管理评定标准中已规定,三级医院一定要开展临床药学,卫生部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联合下发的《医疗机构药事管理暂行规定》中也明确要求医院逐步建立临床药师制,切实开展各项临床药学工作。 明确医院药学在医疗机构的地位,促进医院药学的发展,更好地为患者服务药学部门是医院医疗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基层医疗机构的药剂基础还相对薄弱,仍需要地方主管领导的重视和政策的支持。药学人员更应该把握机遇,倍加努力,药学事业必将大有希望。

  • CYP2C19基因与药物代谢相关性研究进展_药学毕业论文

    【关键词】 CYP2C19;SNP;单倍型;药物代谢;个性化药物设计 基因组多态性是导致药物反应多态性的重要因素。人类群体中大约存在1 000万个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NP)位点,相邻SNPs的等位位点倾向以整体形式遗传给后代。位于染色体某一区域的一组相关联的SNPs等位位点被称作单倍型(haplotype),大多数染色体区域只有少数几个常见的单倍型(频率5%),但它们代表了群体中大部分的多态性,可见单倍型更能描述人类常见的遗传多态模式。在很多情况下,研究焦点已经从效应SNPs(causative SNPs)转移到效应单倍型(causative haplotype)[1]。2002年,国际科技界启动了国际人类基因组单倍型图计划,即HapMap计划,以期标出人类染色体上的单倍型及这些单倍型的标签SNPs[2]。目前HapMap计划已取得了重大进展,2007年10月公布了包含超过310万个SNPs的第二代人类基因组单倍型图谱[3],这为研究人类疾病以及研究人类对药物和环境的反应等提供了重要的生物信息。 CYP2C19是一种十分重要的药物代谢酶,主要存在于肝脏微粒体内,许多内源性底物、环境污染物以及临床上大约2%的药物都由其催化代谢。研究发现,CYP2C19基因多态性可影响到许多重要临床应用药物的代谢,如omeprazole、diazepam、imipramine、propranolol等,是引起个体间和种族间对同一药物表现出不同代谢能力的原因之一[4,5]。CYP2C19基因的许多功能多态位点已被鉴定,如具有等位基因CYP2C19*2[6]和CYP2C19*3[7]的CYP2C19酶对药物底物的代谢强度弱,但这2个等位基因并不能解释所有的弱代谢,在不同的群体中可解释的弱代谢比例从小于50%到大于90%[8],推测其表型与更多的功能多态位点相关。鉴于CYP2C19的重要性,本课题组利用相关文献资料、HapMap数据库生物信息资源以及本课题研究进展,分析总结了CYP2C19基因型、单倍性与药物代谢的相关性,为进一步利用单倍型进行个性化药物设计提供理论基础。 1、CYP2C19基因SNP与药物代谢 人CYP2C19基因位于10号染色体上,长约90.21 kb,含9个外显子和8个内含子。其mRNA序列、蛋白质序列和Contig参考序列在NCBI数据库中的登陆号分别为NM_000769.1、NP_000760.1和NT_030059.12。目前NCBI dbSNP数据库收录了该基因相关的SNP共318个,包括编码区SNP(cSNP)21个,分别位于mRNA序列的1、55、99、221、276、358、365、390、431、502、636、680、681、903、990、991、1059、1228、1251、1316和1440位,其中没有引起氨基酸改变的有8个,分别为99、390、681、903、990、1059、1251和1440位;而文献已报道与酶活性、药物代谢相关的效应cSNP有:1(A→G,Met [M]→Val [V])、358(T→C,Trp [W]→Arg [R])、395(G→A,Arg [R]→Gln [Q])、431(G→A,Arg [R]→His [H])、636(G→A,Trp [W]→[Ter[*]])、680(C→T,Pro [P]→Leu [L])、681(G→A,mRNA剪切缺陷)、1297(C→T,Arg [R]→Trp [W])和1473(A→C,[Ter[*]]→Cys [C]),这些效应cSNP对应的CYP2C19等位基因分别为:CYP2C19*4[9]、CYP2C19*8[10]、CYP2C19*6[11]、CYP2C19*9[12]、CYP2C19*3[7]、CYP2C19*10[12]、CYP2C19*2[6]、CYP2C19*5[13]和CYP2C19*12[12]。 其中,CYP2C19*2突变会引起高加索人和日本人群抗痉挛药物(mephenytoin和Smephenytoin)的弱代谢[6,11]。CYP2C19*3可部分解释日本人群抗痉挛药物的弱代谢,联合 CYP2C19*2可100%解释该人群抗痉挛药物的弱代谢,即日本人群抗痉挛药物的弱代谢是由这两种突变引起的[7]。CYP2C19*4等位基因主要在高加索人群中被发现,也是抗痉挛药物弱代谢的等位基因之一,可解释高加索人群3%的弱代谢[9]。CYP2C19*5是罕见的突变基因,在高加索人群和中国白族人群中被发现,发生频率非常低(白族人0.25%,高加索人低于0.9%),但也可以引起弱代谢[13]。CYP2C19*6同样可以解释高加索人群部分的弱代谢,其对应的突变重组蛋白对Smephenytoin的催化活性几乎为0[11]。相对野生型重组蛋白,CYP2C19*8对应的突变重组蛋白对Smephenytoin和tolbutamide的代谢能力分别降低了90%和70%[10]。此外,以白种人、亚洲人和黑人的DNA为材料,测序发现了CYP2C19*9、CYP2C19*10和CYP2C19*12等多种等位基因[12],而这3种等位基因只在黑人及其后代中出现,其中CYP2C19*9、CYP2C19*10突变重组蛋白对mephenytoin代谢水平分别有中等程度降低和显著性降低,而CYP2C19*12突变重组蛋白则不稳定。 CYP2C19除了野生型(wildtype,WT)等位基因CYP2C19*1外,存在CYP2C19*2~CYP2C19*21等多种突变等位基因,这些突变基本都是由cDNA上的SNP引起的,信息详见人类CYP等位基因命名委员会网站(http://www.cypalleles.ki.se/cyp2c19.htm)。其中,CYP2C19*2和CYP2C19*3为CYP2C19基因的主要突变体,其他在人类中较为罕见。除了效应cSNP对应的等位基因外,CYP2C19*7源于第5内含子的5′2供体剪接位点发生了单碱基突变T→A,造成剪接缺失[10];CYP2C19*17有5′侧翼区-806C→T和-3402C→T 2个突变位点 [14,15],其中-806C→T起效应作用,因为含-806C→T的调控元件可结合肝核蛋白,可加快CYP2C19的转录速率,从而提高CYP2C19对omeprazole和mephenytoin的代谢效率。CYP2C19*17纯合子个体对escitalopram或omeprazole代谢快[16],且CYP2C19*17和CYP2C19*1纯合子个体之间omeprazole和omeprazole sulphone的药物代谢动力学差异极显著,CYP2C19*17可能成为个性化用药的靶点[17]。在乳癌临床试验中,携带CYP2C19*17突变的患者可能受益于tamoxifen的辅佐治疗[18]。对HIV病人的临床试验显示,携带*1/*2 或*2/*2基因型的患者相对*1/*1基因型的患者来说,对nelfinavir(HIV蛋白酶的抑制剂)的代谢效率降低了50%[19]。另有研究还显示,对CYP2C9*2 和/或 CYP2C9*3携带者可适当降低 acenocoumarol的剂量[20]。 2、CYP2C19单倍型与药物代谢 HapMap计划(http://www.hapmap.org/)利用CYP2C19基因已发现的318个SNP中的49个构建单倍型,其中有5个cSNP,分别为rs4986893、rs6413438、rs4244285、rs3758580和rs3758581,对应在mRNA序列上的位置分别为636、680、681、990和991。这49个SNPs在不同的群体中出现的情况不完全相同,在非洲尼日利亚伊巴丹市的约鲁巴人三体家系(YRI)、具有北欧和西欧血统的犹他州人三体家系(CEU)、无血缘关系的汉族中国人群(CHB)+无血缘关系的日本人群(JPT)中分别出现31、33、36个。HapMap构建的CYP2C19单倍型复杂且种类繁多,难以直接与药物代谢能力联系起来。对其中的5个cSNP(636、680、681、990和991)采用PHASE软件[21]构建单倍型(表1),并根据3个效应SNP(636、680和681)推测单倍型组合与药物代谢的相关性。由表1可见,H1、H2和H3是最常见的单倍型,在YRI、CEU、CHB、JPT群体中均占比95%以上;在3个效应SNP中,680位点在4类群体中均无多态,636位点只在JPT群体中出现多态且636A基因频率低至2%,因此这些群体个体的药物代谢能力基本可根据681位点基因型作初步推导。 Nakamoto等[8]采用了由85个个体组成的欧美群体对CYP2C19基因的16个cSNP进行基因分型并构建单倍型(表2)。如果将表1的单倍型与表2的单倍型对应起来,则H1对应haplotype 1、H2对应haplotype 3、H3对应haplotype 2;如果将表2中636、680、681、990和991位点单独构建单倍型,则只出现表1中的H1、H2和H3单倍型,在这个欧美群体中的频率分别为:0.735(H1,0.723+0.012)、0.195(H2,0.122+0.047+0.026)、0.059(H3),虽然结果与CEU群体的有差异,但差异不显著。 从表1、表2可以看出,681和990位点是完全连锁的(681G990C或681A990T)。Nakamoto等[8]研究发现,纯合子681GG990CC单倍型组合(基因型)个体的药物代谢能力较强,杂合子681GA990CT单倍型组合个体的药物代谢能力中等,纯合子681AA990TT单倍型组合个体的药物代谢能力较弱;起效应作用的位点为681。此外,1位点(CYP2C19*4)为纯合突变GG的单倍型组合个体的药物代谢能力也较弱。 表1 HapMap中CYP2C19基因5个cSNP构建的单倍型及频率注:与haplotype1比较,出现不同碱基的位点用阴影表示 3、CYP2C19基因与个性化药物设计初探 CYP2C19酶活性存在显著的个体差异及种族差异,其不确定性严重影响了临床疗效和用药安全,而遗传多态性是产生这种差异的重要原因。为了将SNP或单倍型应用到个性化药物设计中,本课题组利用CYP2C9的晶体结构作为模板,成功模拟出CYP2C19的三维结构,预测了CYP2C19基因的活性位点,并将4种市售药物分子对接到活性位点上,找到了与药物分子相互作用较为重要的氨基酸[22];进一步研究CYP2C19的2个cSNP(358T→C和991G→A;358为效应SNP,对应CYP2C19*8)对上述4种市售药物分子的影响,结果发现,358T→C改变了其中2种药物分子与CYP2C19的结合能,而991G→A对4种药物与CYP2C19的结合能几乎没有影响[23]。 许多研究表明,两个不相关个体的基因组序列仅有0.1%的差异,但这些差异造成了群体遗传相关特征差异,也造成了不同个体罹患疾病的不同风险和对药物的不同反应,而一种表型的产生可能由多个效应SNPs引起,这样就需要将这些效应SNP整合组成单倍型,即效应单倍型。CYP2C19基因已报道的效应SNP有:cSNP(1、358、395、431、636、680、681、1297和1473)、调控区-806C→T和第5内含子的5′2供体剪接位点T→A,如果将这些位点组合起来构建单倍型,将会为个性化药物设计和个性化用药提供更全面的信息。Nakamoto等[8]选择了多个效应SNP构建单倍型,其结果对应用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在不同群体中全面分析CYP2C19 效应SNP组成的单倍型,并将单倍型作为CYP2C19蛋白质结构预测和分子对接的基础来设计药物,将会使药物设计或实施个性化用药更加合理。 【参考文献】 [1] MITRA R D, BUTTY V L, SHENDURE J, et al. Digital genotyping and haplotyping with polymerase colonies[J].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2003, 100(10): 5926-5931. [2] The International HapMap Consortium. The international HapMap project[J]. Nature, 2003, 426(6968):789-796.

  • 广西白背叶植物叶的化学成分_药学专业毕业论文

    【摘要】 目的 研究广西白背叶植物(Mallotus apelta)叶中的化学成分。方法 利用反复硅胶柱层析的方法对广西白背叶植物叶中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和纯化,通过IR、MS、NMR等光谱技术和化学方法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 从广西白背叶中分离得到4个化合物,经鉴定为大黄酚(Ⅰ),烟酸 (Ⅱ),异东莨菪内酯(Ⅲ)和对甲氧基苯甲酸 (Ⅳ)。结论 化合物Ⅰ、Ⅱ、Ⅲ、Ⅳ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得。 【关键词】 白背叶;大黄酚;烟酸;异东莨菪内酯;对甲氧基苯甲酸; Abstract:Objective To study the chemical constituents of the leaves of Mallotus apelta. Methods Silica gel column chromatography was employed to isolate and purify the constituents. Structures of the chemical constituents were elucidated by IR,MS and NMR.Results Four constituents were isolated and identified as chrysophanol (Ⅰ), nicotinic acid (Ⅱ), isoscopletin (Ⅲ) and 4methoxybenzoic acid (Ⅳ), respectively. Conclusion Compound Ⅰ, Ⅱ,Ⅲ and Ⅳ were firstly separated from Mallotus apelta. Key words:Mallotus apelta;chrysophanol ;nicotinic acid; isoscopletin;4methoxybenzoic acid 白背叶(Mallotus apelta)为大戟科(Emphorbiaceae)野桐属植物,又名白面戟、白桃树、白面风等[1]。味微苦涩,性平,其叶具有清热利湿、止痛解毒和止血的功效,可用于治疗口疮、跌打损伤、湿疹、外伤出血等,也可用于治疗慢性肝炎,对降低转氨酶和缩小肝脾有一定的作用,另外也可用于治疗水肿等疾病。1985年单雪琴等[2]报道在白背叶根的乙醇提取物中获得了高根二醇3醋酸酯、二羟基羽扇烷、β谷甾醇和乌索酸乙酸酯4个化合物。徐一新等[3]也对白背叶根化学成分进行了研究,从中得到了4个化合物:Acetyl aleuritolic acid、高根二醇3醋酸酯、东莨菪内酯、胡萝卜苷。程晓芳等[4]对其根的乙醇提取物进行研究,得到18个化合物:1个三萜酯类化合物、8个二萜类化合物、5个香豆素类化合物、1个没食子酸衍生物、1个生物碱、1个谷甾醇类和蔗糖。安天英等[5]从其叶乙醇提取物得到19个化合物:11个苯并吡喃类化合物,1个二肽类化合物,5个黄酮类化合物,以及对羟基苯甲醛和β谷甾醇。Phan Van Kiem等[6]从白背叶植物叶的甲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7个五环三萜类化合物:3αHydroxyhop22(29)ene、hennadiol、friedelin(木栓酮)、friedelanol(木栓烷醇)、epifriedelanol(表木栓烷醇)、taraxerone(蒲公英赛酮)和epitaraxerol。 为了进一步研究其药理活性的物质基础,本文对广西白背叶植物叶的化学成分进行了研究,从叶中首次分离得到4个化合物,分别为大黄酚(Ⅰ),烟酸 (Ⅱ),异东莨菪内酯(Ⅲ)和对甲氧基苯甲酸 (Ⅳ)。 1、仪器与材料 熔点用Kafler显微熔点测定仪测定(温度计未校正);红外光谱用EQUINOX55型红外光谱仪测定。质谱用ZABHS型双聚焦磁质谱仪;核磁共振用VarianINOVA500MHz超导核磁共振波谱仪;柱层析和薄层层析硅胶均由青岛海洋化工厂生产。显色剂为碘蒸气和5%磷钼酸乙醇溶液。所用试剂均为分析纯。药材于2004年7月采于广西金秀县,由广东药学院中药学院刘基柱老师鉴定为Mallotus apelta。 2、提取与分离 取干燥的广西白背叶10 kg粉碎,粗粉用热水煎煮3次 ,合并煎煮液,浓缩干燥得到2 kg浸膏,粉碎,用70%(体积分数)乙醇溶解滤除不溶物,滤液加2~3倍量水,水浴蒸至无醇味,依次用氯仿、乙酸乙酯萃取,得到氯仿部位和乙酸乙酯部位。 将氯仿萃取物40 g 经硅胶(200目)柱层析,用石油醚乙酸乙酯梯度洗脱,TLC监测。其中,石油醚乙酸乙酯(50∶1)流份,用石油醚/乙酸乙酯重结晶得到化合物Ⅰ(20 mg);石油醚乙酸乙酯(10∶3)洗脱,甲醇重结晶得到化合物Ⅱ(30 mg);石油醚乙酸乙酯(4∶1)洗脱,用石油醚/乙酸乙酯重结晶得到化合物Ⅲ; 石油醚乙酸乙酯(10∶1)流份,用石油醚/乙酸乙酯重结晶得到化合物Ⅳ(20 mg)。 3、结构鉴定 化合物Ⅰ~Ⅳ的结构式如下: 化合物Ⅰ:红色颗粒,mp197~199 ℃,Borntrager反应呈红色,醋酸镁反应呈橙红色,示为蒽醌类物质。紫外可见区有5个吸收峰:235、255、286、308、427,其峰位具有典型的羟基蒽醌类化合物的紫外特征吸收。IRKBr(cm-1): 1 606,1 568,1 476,1 453应为苯环及其相应的弯曲振动峰;2 924提示结构中也可能存在甲基;1 677应为游离羰基;1 628应为缔合羰基,证明具1,8二羟基。 1HNMR(500 MHz,Acetone): δ 12.03(1H)和11.93(1H)处于低场,为苯环上的酚羟基;δ7.82(1H,d,J=8 Hz,H6),δ7.77(1H,dd,J=8 Hz,J=1 Hz,H5),δ7.62(1H,t,H4),δ7.35(1H,dd,J=8 Hz,1 Hz,H7), δ7.19(1H,q,H2),推断应为蒽醌母核上的phH;δ2.50(3H,s)应为与苯环相连的甲基,处于较低场,因此推测该甲基与羟基将为间位,而且H2和H4均呈现由于远程耦合所致的细微的多重裂分,也证实3位甲基的存在;有5个芳氢亦说明该化合物为三取代蒽醌。 13CNMR (125 MHz Acetone):δ 192.8和182.1提示存在与苯环相连的羰基;δ 138.2,125.1,124.9,121.6,120.3 应为蒽醌母核上的CH;22.1应为与苯环相连的甲基。EIMS(m/z):254(100%),239,237,226,198,181,152,90,76等;分子离子峰254即基峰与蒽醌类化合物的质谱特点相符,主要碎片中有连续失去CO的226,198,以及失去OH(237),CH3(239)等取代基的碎片离子,以及由母核骨架208连续失去CO后(180,152)再裂解产生的双电荷离子碎片(90,76)。根据以上光谱分析和质谱数据推测化合物1应是1,8二羟基3甲基蒽醌,与文献[7]对照,发现其理化数据与大黄酚基本一致,鉴定为大黄酚。理化数据如下: 1HNMR(500 MHz,Actone):δ: 7.82(1H,q,J=8 Hz,H=7),7.77(1H,dd,J=8Hz, J=1Hz, H=6),7.62(1H,s,H4),7.35(1H,dd,J=8 Hz,J=1 Hz,H5),7.19(1H,s,H2),2.50(3H,s,H11)。13CNMR (125 MHz,Acetone)δ:163.1(C1),125.1(C2),135.0(C3),120.3(C4),132.1(C4a),124.9(C5),134.7(C5a),138.2(C6),150.9(C7),163.0(C8),120.1(C8a),192.8(C9),182.1(C10),22.1(C11)。 化合物Ⅱ:白色针状晶体(甲醇), mp234~237 ℃, IRKBr(cm-1):1 712提示存在共轭羰基,观察不到芳环特征峰。  13CNMR 和DEPT谱可观察到4个CH以及2个季碳, δ166.2显示可能存在羧基;δ153.3,150.2,136.9,126.5,123.8提示存在与极性基团相连的烯烃基团。1HNMR(500 MHz)质子信号出现相互耦合高级裂分形成的多重峰,因此推断化合物应为环状,具有芳环特征; δ13.38的氢处于如此低场,应为羧基;δ7.54的氢与其他氢均有耦合,其中与δ8.27的氢耦合常数为8,与δ8.79的氢耦合常数为5,与δ9.07的氢耦合常数为1;δ8.79的氢与δ8.27的氢耦合常数为2,耦合常数如此小,且处于如此低场,与吡啶化合物的氢波谱行为形似,因此可能为以吡啶为母核的化合物。 与文献[8]对照,发现与2位或3位羰基取代的吡啶的氢谱基本一致,氢归属依次为δ7.54(5H), δ8.27(4H), δ8.79(6H), δ9.07(2H),因此推定化合物Ⅱ为羧基取代的吡啶。与文献[8]的碳谱比较,2位取代吡啶的化合物杂环上季碳化学位移在130~140之间,约在135的位置,3位取代吡啶的化合物杂环上季碳化学位移在120~130之间,约在126的位置,与13CNMR中季碳126.5接近,因此鉴定为3位取代的吡啶化合物。综合碳谱和氢谱,推断分子式为C6H5O2。与文献[9]对照,鉴定化合物Ⅱ为烟酸。理化数据如下:1HNMR(DMSO,125 MHz)δ:7.54(5H),8.27(4H), 8.79(6H),9.07(2H)。13CNMR(DMSO,500 MHz)δ:166.2(COOH),153.3(C2),150.2(C6),136.9(C4),126.5(C3),123.8(C5)。 化合物Ⅲ:淡黄色针晶(EtoAc),mp205~206.4 ℃,FABMS给出分子量192,结合DEPT谱确定分子式为C10H8O4。硅胶薄层色谱在365 nm紫外灯下显蓝色荧光。 UVλmax(甲醇):204,224,292,340,显示有氧取代苯环和α吡酮环。IRKBr(cm-1):3 337,3 024,3 991,3 948,1 700,1 288,1 263,显示有酯基和苯环存在。1HNMR(Acetone)谱显示有一个甲氧基质子信号,δ3.91(3H,s),δ6.17(1H,d, J=9.6Hz)与δ7.83(1H,d, J=9.6Hz)有邻位偶合关系,为香豆素特征;δ6.79(1H,s)和δ7.19(1H,s)两者无明显偶合关系,说明为苯环对位H,提示该香豆素的6,7位有取代,根据分子式可知6,7位应为甲氧基及羟基取代。13CNMR (125 MHz,Acetone):δ160.3为香豆素内酯环的羰基;δ 150.2(C6),150.9(C7)与东莨菪内酯6,7位的碳化学位移值明显不同。综合以上数据,与文献[10]对照,鉴定为异东莨菪内酯。理化数据如下:1HNMR(500 MHz,DMSO)δ: 3.91(3H,s,C11), δ6.17(1H,d, J=9.6 Hz,H3), δ7.83(1H,d, J=9.6 Hz,H4), δ6.79(1H,s,H5), δ7.19(1H,s,H8)。13CNMR (125 MHz,Acetone)δ: 160.3(C2),112.4(C3), 143.7(C4)102.8(C5),150.2(C6),150.9(C7),109.1(C8),145.0(C9),111.2(C10)。 化合物Ⅳ:淡黄色粉末(石油醚/乙酸已酯),mp165.7~168.7 ℃,易溶于甲醇,溴甲酚绿试剂显黄色。IRKBr(cm-1):3 500~2 000(br,羧基),2 200~2 000的泛频峰及1 576,1 603,提示存在苯环。DEPT谱及1HNMR提示分子中存在1个CH3,4个CH ,3个季碳和1个羧基,从而推断分子式为C8H8O3。13CNMR (氘代丙酮):δ 167.398吸收峰证实共扼羧基的存在,1个甲氧基信号是55.837。 1HNMR(氘代丙酮):δ3.886(3H,s)证明存在1个CH3;7.0(2H,d), 8.0(2H,d) 为AA′XX′自旋偶合系统,为对位取代的苯环质子信号。综合以上分析,与文献[11]对照鉴定为对甲氧基苯甲酸。理化数据如下:1HNMR(Acetone,500 MHz) δ: 3.89(3H,s,H1), 7.02(2H,d,J=8.8 Hz,H3), 7.99(2H,d,J=8.8 Hz,H4)。13CNMR(Acetone,125 MHz) δ: 55.8(C1), 164.3(C2), 114.5(C3), 132.4(C4), 123.8(C5), 167.4(C6) 。 (本文波谱数据由中山大学分析测试中心测定,特此致谢!) 【参考文献】 [1]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华本草》编委会. 中华本草(第四卷)[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827-829. [2] 单雪琴,冯廉彬,吴承顺,等.白背叶化学成分的分析[J].植物学报,1985,27(2),192-195 [3] 徐一新,陈海生,周靖,等.白背叶根化学成分研究[J].解放军药学学报,1999,15(5):9-10. [4] 程晓芳.白背叶化学成分的研究[D].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1999. [5] 安天英.白背叶、小连翘化学成分的分析[D].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2002. [6] Phan Van Kiem,Chau Van Minh,Hoang Thanh Huong. Pentacyclic trierpenoids from Mallotus apelta[J].Arch Pharm Res,2004,27(11):1109~1113. [7] 王振月,左月明,康毅华,等.毛脉酸模化学成分的研究[J].中草药,2005,36(11):1626-1627. [8] 药明康德新药开发有限公司.有机化合物的波谱解析[M].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7. [9] 李微,陈发奎,尹相武,等.大青叶的化学成分[J].沈阳药科大学学报,2005,22(1):15-16 [10] 李斌,张东明,罗永明,等.长尾粗叶木根化学成分的研究[J].中国中药杂志,2006,31(2):133-135. [11] 华会明,李铣,邢素娥,等.柳穿鱼化学成分的研究[J].中国药学杂志,2005,40(9):653-656.

  • 咳特灵胶囊中总黄酮含量考察_药学专业毕业论文

    【摘要】 目的 考察咳特灵胶囊中总黄酮含量,评价制剂质量。方法 以芦丁为对照品,500 nm波长处用比色法测总黄酮含量。结果 不同的厂家和同一厂家不同批号之间的总含量有差异。结论 建议修订咳特灵胶囊标准时增加总黄酮的含量测定。 【关键词】 咳特灵胶囊 总黄酮 比色法 芦丁 Abstract:Objective To determine the content of total flavonoids in Keteling capsules.Method Flavonoids were analyzed by visible spectrophotometry using rutin as the control. The detection wavelength was 500 nm. Results There were differences in flavonoids contents between factories and batches.Conclusion It is necessary to test the total flavonoids for quality control of Keteling capsules. Key words:Keteling capsules; total flavonoids; visible spectrophotometry;rutin 咳特灵胶囊是小叶榕干浸膏与马来酸氯苯那敏组成的中西药复方制剂,具有镇咳、祛痰、平喘、消炎作用,用于治疗慢性支气管炎,其主要成分小叶榕干浸膏是从桑科植物榕树(Ficus microcarpa L .f.)的叶中提取,含有黄酮类等成分[1]。原部颁标准无总黄酮含量测定项,本文采用比色法[2],以芦丁为对照品,测定不同厂家咳特灵胶囊中总黄酮含量。 1、仪器与试药 1.1 仪器 753 W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上海光学仪器厂),TU1810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北京普析通用仪器有限责任公司)。 1.2 试药 芦丁对照品(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批号:100080-200306),咳特灵胶囊(市售,A厂,批号:20030612,20030701,20040121;B厂,批号:2004 0122,20040306,20040626;C厂,批号:20040602A,20040702A,20040821B),其他试剂均为国产分析纯。 2、方法与结果 2.1 样品提取 用体积分数为30%、50%和70%的乙醇分别对供试样品进行提取,结果显示:用50%(体积分数)乙醇提取供试样品效果最好。本文还比较了超声提取样品和水浴加热提取样品的区别,结果显示超声提取样品的效果更佳。超声30 min后,随着时间的增加,提取率变化不大,因而选择50%(体积分数)乙醇作溶剂,超声提取时间为30 min。 2.2 线性关系及测定条件 精密称取适量对照品芦丁,用50%(体积分数)乙醇溶解制备成0.25 mg/mL的对照品贮备溶液,备用。精密量取上述溶液0.5、1、2、3、4、5 mL,分别置25 mL量瓶中,加水至6 mL,加5%(质量分数)亚硝酸钠1 mL,摇匀,放置6min,加10%(质量分数)硝酸铝1 mL,摇匀,放置6 min,加1%(质量分数)氢氧化钠试液10 mL,加水至刻度,摇匀,放置15 min后在500 nm处测A值[2,3]。以吸收度(A)为纵坐标,质量浓度(ρ)为横坐标,绘制标准曲线,得回归方程:A=0.011 8ρ+0.001 6, r=0.999 6,结果表明在5.00~50.0 μg/mL质量浓度范围与吸光度有良好的线性关系。对照品溶液和供试品溶液在400~800 nm处的吸收曲线见图1。 2.3 样品测定 取咳特灵胶囊内容物混匀,精密称取适量(约相当于小叶榕干浸膏0.90 g),加50%(体积分数)乙醇70 mL超声30 min提取,用50%(体积分数)乙醇稀释至100 mL,滤过,滤液作为样品贮备溶液。精密吸取该样品溶液3 mL,置25 mL量瓶中,以下同2.2项下方法从加水至6 mL起依法操作。根据标准曲线计算样品溶液总黄酮的含量。结果见表1。 表1 咳特灵胶囊中总黄酮含量测定结果 2.4 回收率试验 精密称取已测定含量样品(批号:20030612,8.80 mg/粒) 一定量(约相当于小叶榕干浸膏0.45 g)6份,分别精密加入对照品芦丁11.00 mg,加50%(体积分数)乙醇70 mL超声30 min提取,用50%(体积分数)乙醇稀释至100 mL,精密吸取该样品溶液3.00 mL,置25 mL容量瓶中,以下同2.2项下方法从加水至6 mL起依法操作,并依法测定,计算出回收率,结果见表2。 2.5 重现性试验 取胶囊适量(A厂,批号:20030612),按2.3项下方法平行制备6份样品溶液,分别进行测定,计算出总黄酮含量。其RSD为1.58%,说明本方法的重现性良好。 表2 回收率试验结果 2.6 稳定性试验 取同一供试品溶液每隔一定时间进行测定,结果:在2 h内,其RSD%为0.95%,在3 h内,其RSD为3.4%,4 h内,其RSD为5.0%,说明供试品在2 h内稳定性良好。 2.7 专属性试验 照处方比例和制备工艺制备不含小叶榕干浸膏的阴性对照样品,按2.3项方法制备阴性对照溶液,并进行测定。结果显示阴性对照品溶液在500 nm处几乎无吸收(见图1)。 3、讨 论 3.1 黄酮类化合物含量的高低与咳特灵制剂的药效有关[3],测定总黄酮的含量可以有效地控制其内在质量。 3.2 市售3个厂家的咳特灵胶囊总黄酮含量有显著的差异。小叶榕的干燥方法,干浸膏提取的过程中乙醇浓度等工艺条件对提取物的总黄酮含量均有一定影响[2,3],现行质量标准中只对咳特灵胶囊的小叶榕干浸膏作醇浸出物检查,缺乏对制剂有效成分项目的定量检测。建议在修订药品标准时应增加总黄酮含量测定项目。 【参考文献】 [1]江苏新医学院.中药大辞典(下册)[M].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1998:2 529. [2]叶荣科,张德志,周宏兵,等.小叶榕树叶总黄酮水提醇沉工艺研究[J].广东药学院学报,2003,12(4):330. [3]詹冬华,郑捷,熊志玲,等.咳特灵颗粒提取工艺研究[J].中南药学,2005,8(3):224.

  • 阿司匹林胃漂浮微球的制备_药学论文

    【关键词】胃漂浮微球 摘要:目的 制备阿司匹林胃内滞留漂浮微球。方法 以乙基纤维素为载体材料,采用乳化―溶剂扩散技术制备阿司匹林微球,通过正交试验优选制备工艺,并对微球的体外漂浮性能,包封率,载药量,释放度等理化性能进行考察。结果 该法所制微球形态圆整,大小较均匀,粒径范围45~200 μm,载药量为32%,包封率为20.5%,体外12 h漂浮率为37.6%。结论 本微球制备工艺较简单,重现性好。体外呈现较好的漂浮性能与缓释特性。 关键词:阿司匹林; 胃漂浮微球; 乳化―溶剂扩散法; 乙基纤维素 Abstract: Objective To develop a floating oral delivery system of aspirin in hollow microspheres.Methods The aspirin microspheres were prepared by emulsionsolvent diffusion technique using ethyl cellulose as carrier polymer. The technology was optimized by orthogonal test. The physicochemical properties of microspheres such as buoyancy,drug loading,encapsulation efficiency and in vitro drug release were investigated. Results The prepared microspheres were spherical with a size distribution range between 45 and 200 μm. The drug loading capacity and encapsulation efficiency was found to be 32% and 20.5%,respectively. The floating rate after 12 hours was 37.6%. Conclusion He preparation technique of floating aspirin microspheres is simple and reproducible. The enhanced buoyancy and sustained in vitro release properties of the microspheres make them a potential candidate for floating drug dosage systems. Key words:aspirin; floating oral microspheres; emulsionsolvent diffusion; ethyl cellulose 阿司匹林是具有百年历史的传统药物,近年来在临床研究中不断发现其新用途,小剂量(75~160 mg/d)的阿司匹林具有较好的抗血栓作用,临床表现为防治心肌梗死和缺血性脑血管疾病[1]。阿司匹林为弱酸性药物,在胃及小肠上段易吸收,但对胃肠道黏膜刺激性较大,长期服用易诱发胃肠道溃疡。本实验以阿司匹林为模型药物研制多单元型胃内滞留漂浮型给药系统(HBS),采用乳化-溶剂扩散法制得阿司匹林乙基纤维素胃漂浮型微球。药物分散于微球内,可避免HBS漂浮制剂在胃排空中的全或无效应和胃肠道转运个体差异的缺点[23],减少对胃黏膜的刺激性,延长药物在胃内的滞留时间,达到减少给药次数,提高病人顺应性与疗效,降低毒副作用的目的。 1 仪器与试药 JJ―1型定时电动搅拌机(江苏省金坛正基仪器有限公司);UV―7501 紫外分光光度计(无锡科达仪器厂);ZPD6―B型溶出仪(上海黄海药检仪器厂)。阿司匹林对照品(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乙基纤维素(广东达濠精细化学品公司);聚乙烯醇(PVA―124,广东汕头市西陇化工厂);其余试剂均为分析纯。 2 实验方法与结果 2.1 阿司匹林微球的制备[4] 称取乙基纤维素适量溶解在10 mL二氯甲烷乙醇(体积比1∶1)的混合溶剂中,将阿司匹林溶解在其中制得有机相。另取一定量的聚乙烯醇(polyvinyl alcohol,PVA)溶于50 mL的水中,将有机相加入水相,在一定速度下搅拌1 h。制得的微球抽滤,水洗,40 ℃干燥即得。 2.2 正交试验设计优化制备工艺 根据预试验结果,对转速、投料比、乙基纤维素的浓度、PVA浓度4个因素进行考察。以微球的得率、漂浮率、包封率的综合值为考察指标,采用L9(34)正交表设计正交试验优化制备工艺,见表1。试验结果见表2,方差分析见表3。由正交试验与方差分析结果可知,4个因素对微球的形成及理化性质影响顺序为ACDB,其中因素A,C的影响较为显著。最佳工艺为A3B1C2D2,即转速为900 r/min,EC质量浓度为3%(ρ),EC与药物质量比为1∶2,PVA质量浓度为0.75%(ρ)。表1 L9(34)试验因素水平表(略)表2 正交试验结果分析(略) 2.3 微球的得率测定 干燥后的阿司匹林微球过24目筛后称重,与药物和载体的投料总量相比,计算微球的得率。 2.4 微球的漂浮率测定 称100 mg微球,分散于300 mL,0.1 mol/L的盐酸溶液表面,室温放置4 h后,收集漂浮在液面上的微球,干燥,称重,计算漂浮率。表3 方差分析表(略) 2.5 微球载药量与包封率测定 2.5.1 测定波长的选择 称取阿司匹林对照品适量,加乙醇溶解,使成1 mg/mL,再用0.1 mol/L 氢氧化钠溶液制成20 μg/mL溶液。照分光光度法在200~400 nm波长范围内扫描[5]。结果显示本品在296 nm处有最大吸收,选择296 nm为测定波长。按制备处方比例同法配制乙基纤维素溶液并扫描,结果表明在296 nm处几无吸收,载体材料不干扰阿司匹林含量测定。 2.5.2 方法稳定性考察 将阿司匹林贮备液用0.1 mol/L NaOH稀释成20 μg/mL溶液,放置15 min后分别于0、2、4、6、8 h测定吸收度,结果吸收度在8 h基本无变化,显示供试品在8 h内稳定。 2.5.3 线性关系考察 精密取阿司匹林对照品10.0 mg,加乙醇溶解,制成1 mg/mL。精密吸取上述溶液0.25、0.5、0.75、1.0、1.25、1.5 mL,分别置于25 mL容量瓶,用0.1 mol/L NaOH溶液稀释至刻度,以0.1 mol/L NaOH为空白,在296 nm波长处测定吸收度,经线性回归,得回归方程:A= 0.01872ρ+0.00573,r=09997。结果表明阿司匹林在10~60 μg/mL 浓度范围内,吸收度与浓度呈良好的线性关系。 2.5.4 回收率试验 精密称取阿司匹林对照品10、15、20 mg,分别置于10 mL容量瓶中,按处方比例加入乙基纤维素和PVA适量 ,加乙醇溶解并稀释至刻度。精密吸取0.5 mL 至25 mL容量瓶中,用0.1 mol/L NaOH溶液稀释至刻度,放置15 min,微孔滤膜过滤,在296 nm处测定吸收度,计算回收率,结果平均回收率为101.4%。 2.5.5 微球载药量与包封率的测定 精密称取阿司匹林对照品15 mg至10 mL的容量瓶中,加乙醇溶解并稀释至刻度。精密吸取0.5 mL 至25 mL容量瓶中,加0.1 mol/L NaOH稀释至刻度,放置15 min,在296 nm处测吸收度。精密称取自制阿司匹林微球约50 mg至10 mL容量瓶中,用乙醇稀释至刻度制成质量浓度为5 mg/mL的溶液。取0.5 mL至25 mL容量瓶中,加0.1 mol/L NaOH稀释至刻度,放置15 min,微孔滤膜过滤,在296 nm处测吸收度。按下式计算阿司匹林在微球中的含量及包封率。 2.6 阿司匹林胃漂浮微球的理化性能考察 按正交试验筛选的较佳工艺制备3批阿司匹林胃漂浮微球,样品平均得率为42% ,平均载药量为32%,包封率为20.5%。 2.6.1 微球形态及粒径分布 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微球形态,呈光滑球状物,外观圆整,大小较均匀,无黏连现象。显微镜法测定200个微球直径,结果表明微球粒径大部分分布在45~200 μm范围内,平均粒径为70 μm。见图1。 2.6.2 微球的漂浮性能考察[6] 称取微球适量,分散于0.1 mol/L的盐酸溶液表面(37±1 ℃,250 mL),以100 r/min搅拌12 h后,收集漂浮在液面上的微球,干燥后称重,计算漂浮率。结果微球体外12 h漂浮率为37.6%。 2.6.3 微球体外释药试验 按《中国药典》2000版溶出度测定小杯法[7]进行阿司匹林胃漂浮微球释放度测定,以0.1 mol/L盐酸溶液(37±1 ℃,250 mL)为释放介质,称取微球适量(相当于阿司匹林40 mg)撒布于溶出杯内,以100 r/min搅拌,分别在1、2、4、6、8、10、12 h取样5 mL(同时向溶出杯中补加同温度0.1 mol/L盐酸5 mL),微孔滤膜滤过,精密吸取滤液2 mL,加0.1 mol/L NaOH溶液稀释至10 mL,在296 nm处测吸收度,计算累积释放百分率,结果见图2。 3 讨 论 3.1 阿司匹林胃漂浮微球形成机理及影响因素 试验采用乳化―溶剂扩散技术制备阿司匹林中空微球,将药物与载体材料(EC)溶于乙醇-二氯甲烷形成有机相,搅拌下加至水相中,乳化分散形成O/W乳滴;由于乙醇迅速扩散进入水相,导致EC溶解度降低而与药物共同析出形成微球,形成的固化膜壳包裹二氯甲烷形成气腔。搅拌过程中二氯甲烷不断挥发,微球内部压力降低,水分进入充满空腔。微球干燥后水分蒸发,最终形成中空微球,而能在液面漂浮[4]。PVA作为乳化剂,吸附于乳滴表面形成乳化膜,阻止乳滴的合并,增加体系稳定性。二氯甲烷挥发的速度将直接影响微球的形态及理化性能。挥发太慢,微球易形成表面多孔结构,难以形成固化膜壳;挥发速度过快,微球表面呈现大块凹陷,难以形成中空结构,均影响其漂浮性能[8]。试验表明搅拌速度、药物与载体投料比、稳定剂等均能影响微球的成型与质量。搅拌速度慢,乳滴分散度小,微球粒径较大,易发生碰撞、黏连;搅拌速度过快,将影响二氯甲烷挥发的速度而影响微球质量。药物投入比例高,形成的微球载药量增加,但微球表面粗糙,药物多在微球表面沉淀结晶,不易形成均匀膜壳,微球易被介质渗透,漂浮性差。 3.2 药物的性质与微球包封性能 采用乳化―溶剂扩散技术制备微球,药物的溶解度以及在有机相和水之间的分配系数将影响微球的载药量和包封率[8]。阿司匹林在水中溶解度为3 mg/mL,在二氯甲烷和水之间的分配系数较小,制备微球的过程中多数的药物将逐渐扩散进入水相而使制得的微球包封率较低。选用脂溶性大的药物制备微球将会获得较高的载药量和包封率。 3.2 阿司匹林的含量测定 试验建立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微球中阿司匹林的含量。本法通过碱水解后测定水杨酸,求算阿司匹林的含量,方法简便且排除原料中水杨酸的干扰。 3.3 阿司匹林微球体外释药行为 微球在0.1 mol/L盐酸介质中的释药试验表明,乙基纤维素作为载体材料,呈现较好的缓释效果。可能由于药物较多沉积于微球表面,所以初始释放度较高。经过8 h后,药物释放度增加缓慢。这可能由于阿司匹林为一弱酸性药物,在0.1 mol/L的盐酸介质中离子化程度低,溶解度小而导致释药不完全。 4 结 语 以乙基纤维素为载体材料,采用乳化―溶剂扩散法制得阿司匹林胃漂浮型微球,制备工艺较简单,重现性好。微球形态圆整,大小较均匀,在0.1 mol/L的盐酸介质呈现较好的漂浮性能与缓释特性。 参考文献: [1]田路一.阿司匹林的现代药理与临床 [J]. 天津药学 ,2001,13(增刊):13. [2]KAMEL AHEl,SOKAR M S,GAMAL SSAl,et al. Preparation and evaluation of Ketoprofer floating oral delivery system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harmaceutics,2001,220:13. [3]JOSEPH N J,LAKSHMI S,JAYAKRISHNAN A. A floatingtype oral dosage form for piroxicam based on hollow polycarbonates microspheres: in vitro and in vivo evaluation in rabbits[J]. Journal of Controlled Release,2002,79:71. [4]KAWASHIM Y,NIWA T,TAKWUCHI H,et al. Hollow microspheres for Use as a Floating Controlled Drug Delivery System in the Stomach[J]. J Pharm Sci,1992,81:135. [5]邵珠民,吕冬梅.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阿司匹林搽剂的含量[J]. 中国药师,2003,6(2):92. [6]KAWASHIM Y,NIWA T,TAKWUCHI H,et al,Preparation of multiple unit hollow microspheres with acrylic resin containing tranilast and their drug release characteristics (in vitro) and floating behavior (in vivo) [J]. J Controlled Release,1991,16:279. [7]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二部[S].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0:附录75. [8]YASUNORI S,YOSHIAKI K,HIROFUMI T,et al. Physicochemical properties to determine the buoyancy of hollow microspheres prepared by the emulsion solvent diffusion method[J]. Eur J Pharm Biopharm,2003,55:297.

  • 广州黄皮果挥发油成分研究_药学专业论文

    【摘要】 目的 对广州黄皮果中挥发油进行研究。方法 采用水蒸气蒸馏法,从黄皮果中提取挥发油,通过GCMS计算机联用技术对分离的化合物进行结构检索,应用峰面积归一法得出各类化学成分的相对百分含量。结果 从广州黄皮果中挥发油中鉴定出64种成分,其中4甲基1(1甲乙基)3环己烯1醇(21.06%)、γ松油烯(12.90%)、3,7,7三甲基二环[4.1.0]己2烯(9.32%)含量较高,共约占57.69%。结论 不同产地黄皮果挥发油所含成分及其相对含量差别较大。 【关键词】 黄皮果;挥发油;GCMS Abstract: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chemical constituents of the essential oil from the fruits of Clausena lansium(Lour) skeels. Methods The essential oil was extracted from the fruits of Clausena lansium (Lour.) Skeels by steam distillation and analyzed by GCMS. The relative contents of each component were calculated by area normalization. Results Sixtyfour components were identified, and 57.69% of the contents were 4methyl1(1methylethyl)3 cyclohexene1itol(21.06%), γterpinene (12.90%), 3,7,7trimethylbicyclic[4,1,0] hexa2alkene(9.32%). Conclusions There are some differences in the chemical constituents and contents between the fruits from different habitats. Key words:Clausena lansium(Lour) skeels; essential oil; GC-MS 黄皮果为芸香科植物黄皮[Clausena lansium (Lour.) Skeels]的成熟果实。主产于广东、云南、海南等地,有行气、消食、化痰之功效。主治食积胀满,脘腹疼痛,疝痛,痰饮,咳喘 [1]。主要化学成分为黄皮酰胺类和香豆素类化合物,其中黄皮酰胺有较强的保肝解毒和促智作用[2]。但不同产地其成分也存在差异,唐闻宁等[3]从海口产黄皮果挥发油中分离鉴定出43种成分,主要为萜品烯4醇(28.549%)、桧萜(14.539%)、γ松油烯(4.868%)、α松油烯(2.203%)等;张健和等[4]报道湛江产黄皮果核挥发油的主要成分为β蒎烯(60.36%)和柠檬烯(22.42%)等;罗辉等[5]报道湛江产黄皮叶的挥发油主要成分为顺3,7,11三甲基1,6,10十二碳烯3醇(16.68%)、α石竹烯(11.78%)、α法呢烯(8.50%)等;廖华卫等[6]报道广州产黄皮果皮的挥发油主要成分为β水芹烯(35.592%)、1Rα蒎烯(9.014%)、α水芹烯(7.995%)等。本文采用传统的水蒸气蒸馏法提取挥发油,通过GCMS联用技术分析黄皮果中挥发油的成分及其相对百分含量,为广州黄皮果在药用等方面的合理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1实验部分 1.1仪器与试药 HP6980/5973GCMS联用仪(美国惠普公司)。黄皮果:2005年6月购于广东省广州小洲,洗净晒干品,由广东药学院中药学院曾令杰博士鉴定为芸香科植物黄皮[Clausena lansium (Lour.) Skeels]的成熟果实。乙醚、无水硫酸钠均为分析纯。 1.2挥发油提取 将捣碎的黄皮果270 g用挥发油提取器进行提取。时间8.5 h,油水先用分液漏斗粗分,再用乙醚萃取,无水硫酸钠脱水,过滤,得黄绿色挥发油,得率为0.4%。 1.3挥发油成分分析条件 质谱条件:离子源EI源,离子源温度230 ℃;电子能量:70 eV;发射电流34.6 μA;信增器电压:1340 V;接口温度:280 ℃;扫描范围:20~550 amu。 色谱条件:色谱柱为HP5MS 5% phenyl Methyl Siloxone弹性石英毛细管柱(30 m×0.215 μm);升温程序65 ℃,停留2 min,以5 ℃/min升至290 ℃,气化室温度为250 ℃,载气为高纯度He(99.99%)。柱前压为7.50 kPa;进样量为1 μL(用乙醚将黄皮果挥发油稀释);分流比为50∶1。 1.4挥发油成分分析 按上述GCMS条件对黄皮果挥发油进行分析鉴定,总离子流图中的各峰经质谱扫描后得到质谱图,通过计算机检索及核对质谱标准图,并结合有关文献人工图谱进行解析鉴定,确认各化合物;通过HPMSD化学工作站数据处理系统, 按峰面积归一化法测定相对含量, 结果见表1。 图1黄皮果挥发油的总离子流图 略 表1黄皮果挥发油化学成分的结果 略 2结果与讨论 结果显示,广州小洲黄皮果挥发油中分离鉴定出64种成分,主要包括萜类、醇类、醛类等,其中4甲基1(1甲乙基)3环己烯1醇(21.06%)、γ松油烯(12.90%)、3,7,7三甲基二环[4.1.0]己2烯(9.32%)含量较高,共约占57.695%。而文献[3]报道的海口产黄皮果挥发油中主要为萜品烯4醇(28.549%)、桧萜(14.539%)、γ松油烯(4.868%)、α松油烯(2.203%)等,含量在9%以上的3种成分除了γ松油烯相同外,另2种成分不相同;且广州小洲黄皮果中γ松油烯的相对含量是海口产黄皮果的3倍。说明不同产地黄皮果挥发油所含成分及其相对含量差异较大,选用时应依据临床需要来筛选,为确定其药用价值,作者认为含量较高的前7种成分有进一步研究的价值。 【参考文献】 [1] 江苏新医学院.中药大辞典.下册[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77:2049. [2] 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中草药现代研究(第二卷)[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6:160. [3] 唐闻宁,康文艺,穆淑珍,等.黄皮果挥发油成分研究[J].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2002,14(2):26. [4] 张建和,蔡春,罗辉,等.黄皮果核挥发油成分的研究[J].中药材,1997,20(10):518. [5] 罗辉,蔡春,张建和,等.黄皮叶挥发油成分研究[J].中药材,1998,21(8):405. [6] 廖华卫,邓金梅,黄敏仪.黄皮果皮挥发油成分研究[J].广东药学院学报,2006,22(2):139.

  • 药物治疗腹泻_药学专业毕业论文

    摘要:腹泻是一种常见症状,是指排便次数明显超过平日的频率,粪质稀薄,水分增加,每天排便量超过200g,粪便可伴有黏液、脓血,或含不消化食物。腹泻常伴有腹部不适和排便急迫感,或肛门不适、失禁等症状。现总结一些常用的治疗腹泻的药物,对其临床应用进行总结。         正常人一般每天排便1次,平均重量为150~200g,水分含量为60%~85%。少数人每天排便2~3次,或每2~3天1次,但粪便成形,也属正常。         腹泻是一种常见症状,是指排便次数明显超过平日的频率,粪质稀薄,水分增加,每天排便量超过200g,粪便可伴有黏液、脓血,或含不消化食物。腹泻常伴有腹部不适和排便急迫感,或肛门不适、失禁等症状。         腹泻可分为急性腹泻和慢性腹泻二大类,前者发病急,病程一般在2~3周以内,很少超过6~8周;后者的病程至少在4周以上,常超过6~8周,或间歇期在2~4周内的复发性腹泻。         腹泻的病因颇多:          (一)急性腹泻常见的病因为感染和药物         1.食物中毒;         2.肠道感染:病毒、细菌、寄生虫、旅行者腹泻等;         3.药物:如泻药、拟胆碱能药、高渗性药、抗肿瘤化疗药物、抗生素(如大量、广谱抗生素引起菌群失调,导致难辨梭状杆状细菌过度生长,该细菌及其毒素引起假膜性肠炎等)。         (二)慢性腹泻的病因         1.肠道感染性疾病:如菌痢、阿米巴痢疾、肠结核、梨形鞭毛虫、血吸虫病、真菌感染等;         2.肠道非感染性疾病:如炎症性肠病、放射性肠炎、缺血性肠炎、尿毒症性肠炎等;         3.肿瘤:如腺瘤性息肉、腺癌、淋巴瘤、类癌等;         4.原发性小肠吸收不良:如成人乳糜泻;。         5.继发性小肠吸收不良:①胰酶缺乏、双糖酶缺乏、胆汁排出障碍和结合胆盐不足引起消化不良;②短肠综合征、肠道瘘等引起小肠吸收面积减少;③淋巴瘤、系统性硬化症等小肠浸润性疾病;④甲亢、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胃大部切除、迷走神经切断后、肠易激综合征等引起肠蠕动增加的动力性腹泻;⑤药物:如泻药、抗生素、利舍平、乳果糖等。         通过认真收集病史、仔细体格检查、常规化验特别是粪便检验,可能对部分患者的腹泻病因作出诊断。如诊断未明,可根据需要作消化道钡剂检查和(或)内镜检查,以明确有无胃肠道病变;如诊断仍不明确,需根据不同情况选用超声、超声内镜、CT、MRI、 ERCP、MRCP等影像学方法,以了解有无肝、胆、脾、胰病变;如高度怀疑小肠病变,可进行小肠吸收功能检测、呼气试验、胶囊内镜、小肠镜检查及小肠黏膜活检等。         【相关药物】    

AB
CD
ABCDEFGHIJKLMNOPQISTUVWXY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