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来到经管之家 [登录] [注册]

设为首页 | 经管之家首页 | 收藏本站

  • 论当代中国的新工业化思潮_经济学毕业论文范文

    论当代中国的新工业化思潮_经济学毕业论文范文 摘要:新世纪初出现的新工业化思潮,因应中国目前的工业困境与国家新工业化政策而兴起,至今方兴未艾。出现的主要理论形态有:科学发展观、重化工业论、服务业工业化论、工业文明论、新工业文明论、比较优势论等。科学发展观为理论总纲,其他理论形态都在此主题下展开。其中,重化工业化与服务业工业化两种理论之间转开了激烈论战,其共识是:新工业化必须以市场化为基础;政府配置资源的权力要规范并弱化,尤其不应陷入到重化工业发展重复建设的竞争中去。但在重化工业化是否为工业化之必然与必须这个最尖锐的问题上,仍然存在相当的分歧。在中国,新工业化内涵有特殊含义,应该包含三个层次:最低层次为产业结构层次,新型工业化道路在这个层次上体现为产业高加工度化(含所谓重化工业、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等)以及以后的技术集约化;中间层次为制度变迁层次,体现为建设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及与之配套的政治体制、社会体制和文化体制;最高层次为文明层次,体现为工业化与市场化结合以后对社会所有领域实现刷新,人们逐渐地得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最终人的精神得到新的升华。 关键词:新工业化思潮,新工业化道路,重化工业化,市场化 进入新世纪初,在国家政策触动下,学术界与地方政府兴起了一股探索新工业化道路的热潮,由此形成蔚为大观的新工业化思潮。其中流派纷呈,理论形态各异,甚至形成了几次论战高峰,有重大分歧,也有基本的共识。由于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实现工业化,被确定为本世纪头二十年经济建设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因此,新工业化思潮方兴未艾。本文试着就已有的理论形态和演化轨迹对这股仍在高涨的思潮进行一定的考察,以分辨其中的是非得失,观察思潮演进的方向。 一、新工业化思潮缘起 新世纪新工业化思潮的勃兴,有深刻的实践背景,但也有政策方面的触动因素。九五规划时期,国家提出要实现经济体制和增长方式的两个根本转变: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转到市场经济;增长方式从外延的、粗放的转变为内涵的、集约的。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做出了《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决定》,对改变经济增长方式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十五规划继续强调要优化并提升产业结构。中共十五届五中全会提出要走一条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来支持信息化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指出,继续完成工业化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艰巨的历史性任务,要求加快工业改组改造和结构优化升级,努力提高我国工业的整体素质和国际竞争力。大力发展服务业,明显提高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大力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发挥后发优势,实现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指出,在新世纪头20年经济建设的主要任务之一,是基本实现工业化,并提倡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5个统筹重要思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更是对如何走新工业化道路的作出了基本安排。这些具有连续性的国家政策与规划安排,推动着新工业化思潮的不断高涨。 新工业化思潮的勃兴更重要,也更深刻的是,在已经变动的新国际国内环境下我国工业化要探索新的路向。即我国工业化在知识经济和信息革命 的巨大历史机遇面前,在资源环境人口压力种种限制条件下,如何在日趋剧烈的全球性竞争市场中定位自己。上世纪后期,知识经济迅速崛起,信息产业飞速发展,掀起一场新工业革命,知识和技术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己从100年前的5-20%,提高到70-80%。如何充分利用已有的知识与技术,如何在现有知识和技术的基础上进行自主创新,成为我国继续推进工业化的新机遇,也是新挑战。特别是经济市场化、区域化和全球化的步伐加快,成为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如何在这种日趋激烈的全球性市场竞争环境下,发挥比较优势,开辟出一条新的工业化道路,培养我国经济的核心竞争力,成为亟需解决的课题。再则,经过先行工业化国家对全球资源的大规模、甚至掠夺性的开发和利用,地球资源越来越少,四大生态系统海洋、草场、森林和耕地,都在经受日益沉重的压力。我国传统的以大量消耗自然资源、严重污染生态环境为特征的工业化在政府力挺了50多年以后也难以为继。 二、新工业化思潮的特点 新工业化思潮直接受国家新工业化政策触动并在连续性政策的推动下不断深入,在强烈的实践指向基础上,论题极其广泛,探讨活跃,期间就新工业化能否绕过重化工业化展开了激烈争论,在整个思潮演进过程中,工业化理论得到不断深化,出现可诸多的理论形态,以前有关工业化问题的一些误解得到消除,达成了基本的共识。但也有不少议论属于为政策做注脚,缺乏理论深度和实践力度。另外,在重化工业化是否为新工业化之必然与必须这个最尖锐的问题上,仍然存在相当的分歧。 新工业化思潮议及的论题广泛,涉及到新工业化的概念、必要性、紧迫性、时代背景与体制环境、内容、特点、国际国内比较、地方实践、政府角色、市场化与工业化关系、成败预期等等。期间,就重化工业化系列问题展开了激烈交锋,包括:新工业化是否为新的重化工业化、重化工业化是否为工业化之必然、中国事实上是否进入新的重化工业化阶段、新的重化工业化阶段是国家推动的还是市场推动的、重化工业化是否会大量消耗资源与严重污染环境、目前改革的重点是政府推动产业升级还是政府进行制度创新等问题。 上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重化工业出现了高增长,2002年以来又出现了新一轮高增长,一些学者连续发表研究报告和文章,提出新的重化工业阶段论 。争论从2004年下半年进入高潮。岁末,吴敬琏长篇撰文,呼吁警惕片面发展重化工业,然后是厉以宁认为中国不可能避开重化工业的发展。其后,《经济日报》的《理论周刊》开辟了我国工业重型化之路怎么走的专栏,不同见解展开讨论和争鸣。2005年初,在北京

  • 提升我国零售企业顾客价值的策略研究 _经济学毕业论文

    【摘要】 本文在分析我国零售企业顾客价值构成和核心竞争力的基础上,指出了当前我国零售企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并给出了提升我国零售企业顾客价值的策略和建议。 【关键词】 零售企业 顾客价值 核心竞争力 目前我国零售业存在着整体竞争力水平较低和行业集中度不高的问题。市场竞争主体仍然是以规模相近的中小零售商为主,由于行业进入壁垒较低,大量投资者跃跃欲试,现有的竞争主体加上潜在的投资主体,使得中国零售业的竞争形势已经发展为过度竞争。面对如此严峻的现状,有关顾客感知价值的研究变成为了零售业运营的关键问题。本文从顾客感知价值出发,通过探讨顾客感知价值与零售企业核心竞争力之间的关系,针对我国零售业现阶段存在的问题,提出提升我国零售业顾客感知价值的策略。 一、零售企业顾客价值构成 载瑟摩尔认为所谓顾客感知价值,就是指顾客将通过购买商品和服务得到的收益与付出的成本进行权衡后,对商品和服务做出的整体评价。顾客是零售活动的对象,零售企业首先要对顾客的需求和心理因素进行分析,以合适的价格为顾客提供满意的商品和服务,并为顾客提供舒适的购物环境和便捷的购物渠道,通过这些措施培养顾客的忠诚度。科特勒指出,顾客购买商品和服务的本质在于追求价值最大化,他们通过判断哪一家提供产品的价值最大,进而做出购买决策。他还提出了顾客让渡价值的概念,即顾客价值与顾客成本的差值,顾客价值是指顾客通过购买商品和服务所获得的全部利益,顾客成本是指顾客为购买商品或服务而付出的全部成本。顾客在购买商品或服务的时候,总是希望在从中获得最大的利益同时,最大程度地降低成本,也就是使顾客让渡价值达到最大化。因此,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零售企业需要以顾客的心理为出发点,要么降低顾客成本,要么增加顾客利益,如果将这两个方面相结合就更能吸引顾客。Zaithaml认为顾客价值不是由企业决定的,而是由顾客自己决定的,顾客对购买某产品所感知到的收益与付出的成本进行比较,并进行评价,因而零售业在提供产品时,应从顾客的心理角度出发。Grouroos从关系营销的角度来阐述顾客价值,他认为以往学者都是从某一次行为研究顾客与零售企业的关系,但零售企业与顾客之间存在长期的持续关系,顾客在感知价值的过程中,不仅关注此次购买行为能带来的价值,还关注其与企业的持续关系在将来能带来的价值,因而零售业应与顾客保持良好的关系。[论文网] 二、零售企业核心竞争力 能持续取得成功的企业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即具有核心竞争力。企业是否能持续成功取决于顾客对企业产品的判断。只有当产品满足顾客的要求,并且顾客感知价值大于成本时,才可能使他们成为忠实顾客。核心竞争力具有不易被竞争对手模仿的特点,因此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形势下,核心竞争力是企业产品脱颖而出,并取得持续发展的关键。迈克尔·利维和巴顿·韦茨认为:零售企业能否取得长远竞争优势取决于5个因素:顾客忠诚;商店选址;与供应商关系;信息管理与分销系统;低成本经营。这5个因素都可以成为零售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取决于企业在哪一块做的最好。如果零售企业能在这5个方面运营好,就能取得成功并能够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具体表现为:顾客忠诚关系到顾客的购买行为,特别在零售业竞争日趋激励,利润空间越来越小的形势下,顾客忠诚是企业提升竞争力的重要因素;零售企业的经营成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选址,因而选址正确也是零售企业获得成功的关键;供应商和零售企业处于供应链的两端,是一种紧密的合作关系,供应商提供产品的质量直接决定了零售企业的销售情况;零售企业通过运用信息管理与分销系统,能够及时了解各种商品的销售情况,并开展补货上架等活动;在零售业市场竞争激烈的形势下,成本的分析与控制更加关键。零售企业孤立地通过顾客忠诚、商店选址、与供应商关系、信息管理与分销系统、低成本经营等手段中的一种难以创造出单一的、难以被竞争对手模仿的核心竞争力。只有整合企业在这些方面所拥有的资源,才能形成难以被竞争对手模仿的核心竞争力。 三、我国零售企业经营存在的问题 1、顾客第一的理念需要加强。加强对顾客的关注是零售企业取得成功的关键所在。在国外的零售企业关注企业文化建设的同时,都会提出与顾客相关的服务理念,例如关爱顾客是家乐福的服务理念。它让企业员工在日常工作过程中重视与顾客的相关细节工作。国内很多零售企业也打出了顾客是上帝等口号,但是在具体实践中却不是这样做的,往往忽视了顾客的感受,也没有站在顾客的角度考虑问题,影响了顾客对企业的忠实度。 2、商品的性价比不具备优势。价格是消费者在购买商品时主要考虑的因素之一,因此合理的价格成为零售企业得以发展的基础。与国外零售企业相比,我国零售企业在这方面还存在很大差距。如:家乐福提出了每日所需的低价单品的竞争竞争策略,其成功赢得顾客的关键在于选择顾客对于价格最敏感的商品,通过大批量采购模式,节约了中间的成本和获得较低采购价格。但是国内零售企业由于受规模、资金、管理水平等方面因素的制约,还无法开展大批量采购,从而使得商品的价格较高,导致与沃尔玛、家乐福等外资零售业相比,商品价格不具竞争力。 3、店面规划合理性有待提高。顾客选择购物场所的另外一个关键因素是店面的规划和与之相关的购物环境。好的店面规划包括卖场的分类布局、合理的商品布局和个性鲜明方的招牌等都会影响到顾客的购物感受。大多数国外零售企业注重为顾客提供宽敞明亮的购物环境,同时有专业的导购员为顾客服务,具备清晰的卖场分类指示牌、合理的卖场商品位置摆放,设立了快速、便捷的结款通道,提供宽阔充足的停车场所。此外,国外很多零售企业都开展了大件商品免费送货免费购物班车等贴心活动,极大地赢得了消费者的好感。而国内很多零售企业没有为消费者提供舒适的购物环境和购物通道,使消费者在购物过程中产生不愉快的情绪,从而导致顾客流失现象严重。 四、提升我国零售企业顾客价值的策略 1、加强服务过程管理。顾客在购物过程中感受到的服务质量是影响顾客感知价值的主要因素。国外零售企业在服务细节方面做得特别好,国内零售企业还存在很大的差距。例如,开心购物家乐福是家乐福大卖场提出的顾客服务口号,它体现了该企业的经营宗旨和服务态度,即让顾客满意,给顾客提供快乐的购物体验。零售企业要建立与加强顾客与企业的情感联系,可以通过一次购足、整洁宽敞的购物环境和周到专业的服务等来提升顾客感知价值。零售企业应对顾客的购买动机和价值观进行调查,以此为依据平衡消费者的价值得失感受。通过这些举措,可以提高零售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零售企业为消费者提供的不仅是商品,还有服务,这两者共同构成了消费者的感知价值。因此,零售企业在保证低价的基础上,还应加强对服务过程的管理,将有助于顾客感知价值的提升,进而提升他们的忠诚度。 2、加强 

  • 试析旅行社旅游营销项目管理_ 经济学毕业论文

      论文摘要:社会发展迅速,人们的需求在不断变化,很多人的物质生活水平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多数人开始有想出去旅游的念头,现如今人们有了外出旅游的经验和感受,我国旅游业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文章从旅游产品项目管理、旅行社会员项目管理、旅行社营销活动项目管理、旅行社流失顾客项目管理四个方面出发,讲述了旅行社旅游营销项目管理。 论文关键词:旅行社;旅游营销项目;旅游业 旅游业可以说是一个不会衰落的行业,在这样一个融合了各地特色和各名族特点的产业中,除了旅游环境的好坏可能会影响旅游者的旅游心情,同时旅游营销过程中,顾客接触到的许多事情都会影响到他们的感受,旅游者是否愿意重游某些地方,关键之一是旅行社的旅游营销活动是否做得好,能让顾客留下深刻的印象,这也是顾客喜欢选择某些旅行社的原因。也就是说游客对旅游过程中经过的景点,以及景点内的服务是否满意仅是游客旅游过程的一个方面,而对旅行社所做的旅游营销调研,如实宣传,提供的各项服务将成为游客关注的重点。现在市场上有些旅行社与游客的之间存在许多的问题,游客的不满意大多不是对景点的,而是对旅行社的。旅行社应该做好各项旅游营销工作,提高顾客的认知度,游客对旅游体验是否满意;是否愿意向他人推荐;是否愿意再次选择同一家旅行社的同一旅游产品,应该成为旅行社要关注的重要目标。 旅行社在旅游业的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毋庸置疑,如何更好的发展下去至关重要。旅行社的旅游营销活动可以说是主要的工作,引入项目管理的方法来管理和控制相应的工作可以成为一种有效的管理模式。项目管理是一种实践过程中的管理活动,人们按照选定项目的特点和规律有意识地对所选定的项目进行组织和管理,它是一种成功的已被世界上众多国家证明的管理模式。在世界范围内都有着各不相同的项目管理模式,不管是美国还是德国,项目管理已经是较成熟的管理模式。我国在各领域中的实践也证明了项目管理是一种成功的管理模式。在旅行社旅游营销过程中引入项目管理的理念与方法是可行的。关键在于旅行社旅游营销领域的项目如何建立,才能更好的发挥作用。 一、旅游产品项目管理 在现在的市场竞争中,顾客与旅行社的关系多数是维系在利益的基础上的,而旅行社是否能够为顾客量身定做其所需要的特定旅游产品或服务将会直接影响到双方的关系。中国市场上以这种方式存在的企业也是很多的,通过提供特色产品和特别的服务来满足顾客各种需求。 旅行社可以根据顾客的需要设置旅游产品,并对其进行项目管理,旅游产品项目管理应该是这种顾客化产品的项目管理。 立项的主要任务是要确定该项目是针对怎样的顾客群体,这样的顾客群体是否值得旅行社专门为其立项,确定旅游产品。旅行社可以通过市场上常见的类似产销见面会的形式来以销定产,确定顾客后在开展项目管理,或朝着这个方向来执行旅游产品项目管理。 二、旅行社会员项目管理 相信吸纳会员的营销方式在很多领域都有应用,在今天,许多国内企业,尤其是服务性企业对这种方式开始关注。目前已有为数众多的企业,采用了这种营销方式。对于服务性强的旅游行业来说,旅行社也可以使用这种方式。所谓吸纳会员,就是旅行社根据市场上的情况,合理的组织顾客加入团体成为会员,并给予一定的长期的利益,会员可以自主参加,双方都有相应的权利和义务,由旅行社组织管理的一种营销方式。旅行社可以以吸纳会员为目的设立项目,进行科学的有针对性的管理。 旅行社需要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吸收会员参加,并提供相应的服务给特殊的会员,以此来培养旅行社的忠诚顾客。同时可以将旅行社的其他项目管理的成果放入其中,以此获得旅行社可观的经营利益。在项目管理的绩效考核过程中,可以以时间为阶段确立该项目的相关情况,如一年的开始,确定项目的目标,相关细节工作,一年结束后,结束项目并进行考核,在第二年开始时又启动项目,重新确定目标和相关细节工作。这样可以使整个项目管理过程可以一直延续下去,不断改进项目,不断完成项目。 三、旅行社营销活动项目管理 对于旅行社旅游营销而言,特别是新的旅游产品推广过程中的营销活动,对特殊的顾客群体都会存在常规性的活动,如旅行社对媒体顾客的诸如记者招待会;对旅游产品的终端消费顾客群体的诸如节假日旅游促销活动、公关活动等,这样的活动很多,都可以以活动为单元来确立项目,通过项目管理的方式来组织和控制活动的进程,相关活动过程中达到相应的营销活动目的。 旅行社需要在这个过程中确定相应的为了达到项目目标的切实可行的计划,并结合旅行社的资源,联系顾客群体,彰显旅行社的文化,要让旅游营销活动项目体现出旅行社的优势,旅行社要结合旅游产品项目管理来确立专门的旅游产品项目,根据旅行社自身条件和市场的情况,来开发新的旅游产品项目并通过相关的旅游营销活动反馈给相应特殊的顾客群体。在这个过程中,旅行社可以通过旅游营销活动项目管理来确保对顾客的服务水平,加强关系,形成旅行社核心竞争力。 四、旅行社流失顾客项目管理 顾客如果不再购买旅行社的旅游产品或服务,其中也包括终止与旅行社的合作关系,那么这部分顾客我们可以认为是旅行社的流失顾客。他们的主要特点就是曾经与旅行社是有关联的,可能是选择了旅行社的旅游产品。但是为何不再接受旅行社了,其原因又是什么,对于很多旅行社的相关人员来说都有很多的主观因素,而旅行社可以运用流失顾客项目管理来加以总结或挽回局面。 旅行社应根据顾客的重要性、市场的突发性和旅行社的可操作性建立项目,流失顾客项目管理的主要任务是分析顾客流失的原因,相应改进旅行社的旅游产品和服务,最终减少顾客的流失。 在旅行社与顾客的联系过程中,旅行社无时无刻的做着旅游营销的相关工作,为顾客提供合适的旅游产品和高效服务,确保顾客对旅游产品和服务能够满意,使顾客对旅行社产生好感,形成好的旅行社形象,若旅行社能不遗余力地处理好与老顾客的关系,那么这些老顾客无疑将成为旅行社的忠实消费者。忠实消费者会对旅行社新的旅游产品产生购买行为,同时还会为旅行社树立形象起到积极的作用,在市场上形成好的影响。旅行社可以在能够形成好的影响的各个方面建立关键项目,科学的有针对性的加以管理和建设,使越来越多的顾客成为旅行社的忠实消费者,不断赢得新的市场,从而使旅行社在市场竞争中不断发展壮大。  

  • 论新经济时代传统产业的发展问题_经济学毕业论文

    论新经济时代传统产业的发展问题_经济学毕业论文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以电子化、信息化、自动化、网络化、数学化为代表的新经济浪潮对全社会各行业、各部门加速渗透和扩张,它直接影响并冲击着传统产业的发展,如何正确看待传统产业在新经济条件下的发展道路,是世界各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新经济给传统产业既带来挑战,也带来机遇,抓住机遇、研究对策、迎头赶上,传统产业就会焕发生机。 一、传统产业面临挑战 新经济也被称之为知识经济,它是指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基础之上的经济。新经济使得知识、信息和科技的经济功能得以充分的发挥,高新技术日益成为最重要的生产要素,资本加速向高新技术产业流动,知识密集型产业和柔性制造系统在国民经济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以知识为基础的科技进步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日益提高。人类的生产生活日益走向知识化、智能化。从产业角度看,新经济时代最突出的表现是生产、交换和流通的劳动资料电子计算工业与通讯工业逐步成为新经济的主导产业。以电子通讯为手段的信息工业、新材料工业、新能源工业、生物工业、宇航工业、海洋工业成为知识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它们具有高智力、高效益、高投入、高风险、高潜能等重要特征。这些工业相互影响、相互渗透、彼此促进,成为新兴的工业群。 传统产业一般指应用传统技术占所有的技术总数55%以上,并以传统产品为主要产品的产业。钢筋、水泥、机械是传统工业的主要生产手段,因此,它的产业大多是资本密集型、劳动密集型产业,高物耗、高能耗、高污染是传统产业的特征。所以传统产业亦被称之为‘大烟囱工业’。它同资本主义制度一同诞生,并一度被视为资本主义工业文明的象征。在知识、信息和科技的冲击下,西方工业化国家中的传统产业日益走向衰落,尽管其社会贡献的绝对额仍然很大,但日新月异的新经济所创产值正加速增长。例如,美国的电子信息产业的产值每年以55%的速度在上升,而石油、橡胶、钢铁、纺织、食品、煤炭等传统产业其产值平均每年以4%-7%左右的速度在增长,传统产业产值在社会总产值的比重已由15年前的92%下降到70%左右。美国的钢铁产量50年代是1亿吨,80年代只有7千万吨,开工率只有42%,西欧的钢铁工业80年代中后期开工率也只有40%。这说明,当年兴旺一时的传统工业正在走向衰落。传统产业日益衰落,其主要原因是面对新经济的挑战,传统产业原有的比较优势日渐丧失,和高新技术产业相比,其市场竞争力愈益下降。传统产业面临的挑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由于知识和科技一定时期内的专有性和垄断性,使得谁拥有尖端技术、核心技术,谁就能独占垄断利润,高科技含量必然带来高附加值。传统产业使用的是大众化、传统型技术,只能分享社会平均利润,单位产品营利能力下降,市场竞争力必然下降。 2.相对于传统产业,由于新经济时代科技的作用越来越大,使得产品、服务的功能、效用更趋多元化、便捷化,价格更加低廉,市场需求更旺,相比之下,传统产品则更多是大粗笨,其需求量日渐萎缩。 3.传统产业是大烟囱工业,在人类日益重视生活质量的今天,其造成的生态破坏已受到越来越多的国家的重视,纷纷制定相关的产业政策,来规制传统产业,促进新经济的发展。所以,传统产业如果不加以改造提升,只能沦为夕阳产业。 4.传统产业的生产要素是钢筋、水泥加机械,其发展的规律是:边际成本递增,边际收益递减。而新经济时代,由于知识的可积累性、可复制性,以及其生成的加速化和传递手段的快速发展和完善,使得新经济中的部分产业成为边际收益递增的产业。 可见,传统产业所面临的挑战主要来自新经济时代的知识、信息和科技的快速发展及其产业化。 二、工业化国家传统产业的发展 实际上,传统产业在不发达国家有许多仍然是支柱产业,占到国民生产值的85%以上,构成国民经济的物质基础。即使在工业发达国家,传统产业也并未被完全抛弃或替代。各国都在以不同的方式,一方面继续发挥传统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另一方面,加速对传统产业进行改造和提升,使之适应新经济的发展。目前,西方发达国家对陷于困境的传统产业,主要采取以下几种策略: 1.重新现代化策略。它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内容,一是用高新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二是将电子商务、互联网络嫁接到传统产业中,从时间中、空间上、手段上缩短与高新技术产业的距离,将传统产业融入新经济浪潮中。这一策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要点:①认为传统产业是高新技术产业的基础,传统产业为高新技术产业创造了条件。包括:资源、人才、技术、环境、市场以及传统产业所具有的辅助工业系统和基础设施。例如:计算机设备制造依赖于机械工业、新材料技术依赖于化学工业、海洋及生物技术依赖于传统的化学和医学工业。再如,美国硅谷的8000多家企业,高科技企业只有 3000家,其余只是一般的机电制造加工厂,它们完全为高科技企业提供密切相关的加工配套服务。所以,高新技术产业的兴起,并不意味着传统产业的终结,两者相互依存。②运用高新技术来提升传统产业。包括:运用自动控制技术改造生产设备;运用电子信息技术改造传统工艺;运用新材料、新能源、新技术改造传统产品,使产品向低物耗、低能耗、便捷化方向发展;运用电子信息技术改造传统的管理方法,使企业管理变得更科学。③将电子商务、互联网络嫁接到传统产业中,改变企业传统的物质流、价值流、信息流的运作形态,用新经济来装备传统产业。 2.民族产业保护策略。民族产业是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发展起来的,对国家的经济稳定和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现在这些产业绝大多数属于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的传统产业,如纺织、服装、钢铁、造船、汽车、造纸等。为了维持并振兴传统产业,工业化国家制定了许多保护民族产业的政策和措施。例如:采取反倾销措施,对出口国产品施以高额关税,阻碍产品进口,如欧盟长期对我国的照明灯具、显像管、自行车等产品实施反倾销,使得这些产品在欧洲的市场占有率日渐缩小。采取配额制,限制产品进口,如美国对服装进口采取严格的配额制,本国产品占国内市场的90%。采取国家补贴或收归国有,将传统产业置于国家的保护之下。

  • 简论住房公积金贷款风险准备金提取问题分析 _经济学毕业论文

    【论文摘要】 随着人们对自身权益认知的不断提高,五险一金的合法需求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其中住房公积金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为人们住房贷款提供帮助,因此备受关注,但是与金融机构相比,住房公积金贷款风险准备金提取和使用体系仍然不够完善,所以本文就是基于此项问题展开了研究和探讨,提出了相应的问题和具体的解决办法,期望可以为减少风险,更科学的做好贷款风险的管理提供参考。 【论文关键词】 公积金贷款 准备金提取 风险管理 前言: 住房公积金个人贷款风险准备金是抵御风险的最有效途径之一,当前对其准备金的金额总数是否完备、提取的方式和使用是否合理的这些方面的问题还是有很多的不同意见。可想而知这些问题处理的妥善与否直接关系着贷款风险管理的合理与否。所以,本文就是基于住房公积金贷款需要面临的风险和其机构当前拥有的风险管理的系统问题考虑,分析研究合理的准备金提取的办法,从而找到贷款风险管理的相应策略和办法。 1.住房公积金业务发展状况及风险分析 1.1住房公积金当前发展情况 自1992年以来,住房公积金制度在全国设区城市陆续建立起来,不仅深受广大城镇职工的欢迎,而且逐渐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截至2008年底,全国住房公积金缴存职工达11184.05万人,缴存总额20699.78亿元,累计为961.17万户职工发放个人住房贷款10601.83亿元,住房公积金使用率达到72.81%。住房公积金制度已经成为关系国计民生、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制度。随着住房公积金使用率的不断提高、个人贷款业务的不断发展,其风险也不断加大。 1.2住房公积金个人住房贷款风险分析 《住房公积金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规定,住房公积金本金用于缴存职工的提取、个人住房贷款和购买国债。因此,住房公积金在运作过程中面临的风险主要有个人贷款风险、利率原因造成的国债投资亏损风险、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在进行资金操作时的违规形成的损失及具体操作人员工作失误产生的损失等运行风险。因为住房公积金这样的贷款还贷款的时间较长,所以随着时间的逐渐推进,贷款人的实际收入、还款金额的出处和房产市场这些多方面的因素的变化,都是使住房公积金贷款面临的风险更加的多样和复杂化的因素。所以做好这些方面问题的处理,找到更好的规避风险的处理策略才是住房公积金贷款管理风险系统需要做的,需要面对的问题。 第一,住房公积金有其自身的政策特性,这就制约了其发放贷款的人员不可能像商业性的银行那样可以随便的选择,它依靠的是那些缴纳住房公积金的广大职工,更加重要的是很多职工收入不多,伴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企业用工制度的发展,职工的工作调动变化逐渐的加快,工资的收入自然也就不能稳定,在加上其贷款的时间很长,还款人员在此期间有着不能预想的变化,这样势必会影响贷款的安全和质量。 可见正是因为住房公积金贷款这样的特征,其贷款人员特殊的类型,以及还款方式的不同造成了很多不确定的因素影响着住房贷款管理的成果和贷款质量的提高,那么这就需要相应的策略和计划做好这方面的工作,尽量减少这些不确定因素对住房公积金个人贷款风险管理的影响。 第二,住房公积金抵押贷款中,比较严重的风险就是信用,那是因为当前国内没有对职工个人建立一个完善的资信情况的研究,估计组织,这样在具体的借款中就只能依靠借款人提供的具体信息作为资信的情况来实行检查,这样对于借款人真正的收入情况没有一个确切的评估,即便是合同签订之时借款人是有还款的能力的,但是正是因为住房公积金规定还款的时间较长,那么这样期间还款人的收入变化和信用情况是不能估计的,所以对于住房公积金管理机构来说是不能对贷款的具体内容予以说明和控制的。 第三,住房公积金必须严格按照《条例》的规定运作,贷款业务单一、动作范围狭窄,不能像银行那样可以根据自己的资产状况及风险水平设计相应的贷款品种,以分散风险。房地产市场的波动直接影响住房公积金贷款的风险,房地产业直接受宏观经济和政策的影响,因此,住房公积金个人住房贷款也是一种宏观性的、系统性的风险。他的产生是按照时间不同来分布的,这就是说有可能某一个时间段内什么都不会发生,这个时间段甚至可以是十年,但是在其他的时间内发生了。正是因为整个系统存在这样的不稳定的发生危险的概率,所以对于将要发生的风险的可能和具体损失的情况都是很难进行估计的,从而对于这样的系统存在的风险没有比较合适的办法进行防范。 第四,很多不能够预见的灾害或者意外事故所造成的伤病残疾或者人员的失踪、死亡等这些不能控制的因素都是会影响住房公积金个人贷款的那些不确定因素不断增加的。 2.住房公积金个人住房贷款风险管理的研究分析 现在住房公积金管理部门很重视公积金的使用和安全问题,加强对贷款人员的严格的审查,做好贷款之后的全面资产管理,建立完善了全逾期贷款方面催收的制度等等这些方式,在一定的程度上对风险管理的工作提供了帮助,但是因为住房公积金管理机构建立的时间不长,所以还没有建立一套系统的完善的风险管理制度,对于个人贷款方面风险的防范管理能力不是很强,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下面两个地方。 2.1没有建立起完善的住房公积金个人住房贷款损失准备计提制度 根据《条例》的规定,住房公积金管理机构是不以盈利为目的的事业单位,没有任何自有资本金,缺乏资金保障。住房公积金管理机构作为住房公积金的责任主体,承担了较金融机构更大的的风险。提取的风险准备金仅限于贷款风险准备金的一种,没有像金融机构那样计提贷款损失准备。当前金融机构对个人住房贷款损失准备严格按照《贷款损失准备计提指引》(以下简称《指引》)的规定计提。《指引》规定贷款损失准备包括一般准备、专项准备和特种准备。一般准备主要用于尚未识别的可能性损失准备,应按季计提,其年末余额应不低于年末贷款余额的1%。专项准备是根据《贷款风险分类指导原则》,对贷款进行风险分类后,按每笔贷款损失的程度计提,用于弥补专项损失,即按照正常、关注、次级、可疑和损失五级分类法计提。关注类贷款计提比例为2%;次级类贷款计提比例为25%;可疑类贷款计提比例为50%;损失类贷款计提比例为100%。其中,次级和可疑类贷款的损失准备,计提比例可以上下浮动20%。特种准备由银行根据不同类型(如行业等)贷款的特殊风险情况、风险损失概率及历史经验,自行确定计提比例。因此,借鉴西方国家成功经验,及早制定完善的住房公积金个人住房贷款损失准备计提制度显得尤为重要。 2.2缺乏完善、统一的风险管理体系 要研究住房公积金个人住房贷款风险,首先应识别贷款风险,新巴塞尔协议的核心内容就是准备的识别、计量和控制风险。从目前全国各住房公积金管理机构运行情况来看,住房公积金贷款缺乏一套完整、统一、规范的业务操作流程和科学、严谨的贷款管理模式。风险识别系统、计量和控制系统不完善,放出去的贷款没有相金融机构那样实行分类式的管理,再加上不同地方的住房公积金的管理都是各自管各自的,没有形成一个强大的统一的资金链条,这样假设某个地方出现大型的风险问题,想要在其他住房公积金管理部门得到资金的帮助是困难的。所以这就需要住房公积金的管理中心逐步的完善管理,做好贷款分类管理,各地区即便不能有效统一,也不能各自为政,只有相互的合作扶持才能更好的规避贷款管理的风险。 3.住房公积金个人住房贷款风险管理对策分析 住房公积金管理机构肩负着住房公积金管理的职责,安全性是第一位的,是不以盈利为目的的实现保值、增值。就贷款风险准备金而言,目前按照财政部《关于住房公积金财务管理补充规定的通知》,建立住房公积金贷款风险准备金的比例,按不低于住房公积金增值收益60%核定,或按不低于年度住房公积金贷款余额的1%核定,从住房公积金增值收益中分配的规定,截至2008年年底,全国已建立了住房公积金贷款风险准备金285.67亿元,数额不小,但是全国各地分布不均衡。贷款风险准备金是抵御风险最重要的方式,其提取比例及提取基数的确定,需要经过大量的考察、论证以及准确的计量,不能仅根据目前已经建立的贷款风险准备金的多少来判断是否足以抵御未来发生的风险。为保障住房公积金缴存人的合法权益,建议目前贷款风险准备金按不低于年度住房公积金贷款余额的1%提取,以期能达到抵抗风险的目的。 3.1研制符合住房公积金特殊性的呆账准备提取及核销管理机制 建立审慎合理的贷款风险分类标准对制定风险管理政策、揭示信贷资产质量至关重要。按照住房公积金贷款风险程度的高低将贷款分为正常、资级、关注、可疑和损失五类。按照财务制度的要求制定坏账核销办法,发现那些是坏账且符合核销条件的贷款,就要遵照相关的程序和流程进行核销,这是有效的解决贷款风险的一种必要的手段,在规定的程序审批之后,按照五级分类的办法已计提的呆账准备金进行核销,而且要对那些已经核销的坏账保留追求索赔权利,进一步的实行催收策略。这样可以保证系统内部风险的解除,也可以为利益的回收继续努力。 3.2研究贷款逾期风险管理的指标体系,建立住房公积金贷款运行和还贷情况量化预警机制 针对借款人、开发商以及不同房屋物性的各种风险源,通过对住房公积金贷款数据的研究分析,探索从住房公积金贷款的不良贷款总额与风险基金余额的比率、房产市值与贷款余额的综合成数、住房公积金保证贷款总额与担保公司注册资本金等多方面选取指标,从中把握住与风险相关的内外部因素,将数据转化为对业务风险的正确描述,正确评估住房公积金贷款的资产安全性,并为采取措施防范风险提供量化的客观依据,建立起系统化、科学化的贷款风险防范预警体系。 4.结语 住房公积金个人贷款风险管理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也有很多不能确定的因素制约,再加上管理本身的不完善,这些都会影响住房公积金贷款管理的风险问题,所以只有不断的完善管理体系,做好住房公积金贷款风险准备金提取问题的分析和解决,更好的规避风险,提升贷款的质量,从而保证住房公积金管理的有效运行,最终才能保证广大职工的利益,提升住房公积金贷款风险管理的水平。

  • 试论城管与摊贩博弈的制度经济学分析_经济学毕业论文范文

    试论城管与摊贩博弈的制度经济学分析_经济学毕业论文范文 论文摘要:近年来,城管与摊贩之间的矛盾屡见报端,暴力执法和暴力抗法现象时有发生,城管和商贩等“违法”经营者已经达到水火不相容的境地。结合我国城管机构与摊贩的变迁,从制度层面上以产权学的视角来分析他们之间的矛盾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指出摊贩经济之所以存在,在于产权的不合理配置,而解决摊贩经济的困难在于较高的交易,进而提出了对摊贩和城管进行分区域划分的解决办法来化解摊贩与城管的矛盾。 论文关键词:摊贩;城管;外部性;交易成本 1 引言 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关系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和国家发展进步的重大举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迅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也出现了一系列的社会矛盾,在当前建设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遍布于各大城市的摊贩治理问题显得尤为重要。如何更好地规范城管与摊贩间的关系,是我国进一步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服务,完善社会,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重要一环。 对于城市摊贩问题的探讨,学者们多是从摊贩经营的特点以及城管执法的不规范等方面作为分析的焦点。我国目前处于转型时期,而转型过程中的体制改革等在使得国民经济获得较快发展的同时,也造成了城市中大量的人员因年龄、知识、技能等原因而失业。由于摊贩经营的进入成本低,经营成本小,见效快,而且适应性强,灵活度大,因而成为了劳动力和时间等均较为充裕的的失业人员和农民工的经营方式之一。同时,我国几乎所有的城市都要求摊贩必须持有卫生部门的健康证明,并在经营时进行注册登记,但由于登记注册的成本相对过高,且注册程序繁琐,摊贩大多没有按照上述规定执行,而是投机取巧进行经营,从而造成了摊贩经营的非法化,成为了城管执法的重点对象,并出现了暴力执法现象。另一方面,由于摊贩多是由下岗失业人员及进城打工的弱势群体组成,国家的社会保障力度相对较弱,而且这一群体,作为城乡边缘人,经常遭受各种歧视,缺乏维护自身利益的话语权,加上政府部门的多头管理,滥设收费项目等,摊贩同样出现了暴力抗法现象。 目前,针对城管与摊贩间的矛盾纠纷,一些城市提出了按照“管而不死,活而不乱”的原则进行治理,或直接设置“摊贩中心”,但事实证明,这些办法并没有很好地解决两者间的矛盾,甚至还有扩大的势头。 本文结合了以往学者对两者之间特点的分析,首先对城管与摊贩的历史变迁进行了说明,然后以利益矛盾为出发点,从产权视角对城管与摊贩间的关系做了进一步的分析,并据此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 2 城管与摊贩的历史变迁及其现状 我国城市管理部门,或称综合执法局(简称“城管”)是在20世纪80年代大规模治理“脏乱差”而成立的“五讲四美三热爱办公室”(简称“五四三”办公室)基础上产生的。20世纪90年代,为解决由于城市流动急速增长带来的城市管理中的各种矛盾和问题,国家根据处罚法及其它相关的规定和原则,实施相对集中行使行政处罚权的综合执法改革。1997年,北京市宣武区成立全国第一个城市管理监察大队。至此,在民众中有着重大影响的城管才名正言顺地出现。有了“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的尚方宝剑,全国各地城管纷纷招兵买马,职权更在一天天扩大。急剧转型的中国社会,为他提供了施展拳脚的广阔舞台。 目前城市管理部门集中行使行政处罚权的范围包括市容卫生、城市规划管理(无证违法建设处罚)、道路秩序(违法占路处罚)、行政管理(无照经营处罚)、市政管理、公用事业管理、城市节水管理、停车管理、园林绿化管理、环境保护管理、施工现场管理(含拆迁工地管理)、城市河湖管理、黑车、黑导游等13个方面。而本文主要是考察城管与摊贩之间的关系,因此集中于城管的处罚权与摊贩利益的关系。 事实上,我国城管部门的产生与流动摊贩的变迁有密切的关系,在这里我们可以大概分为四个时期。 第一时期是1949年到1977年。这段时期的流动摊贩主要是中的私营商业者。国家把他们定性为劳动人民,但由于其生产方式落后,不符合国家“多快好省”地建设的总要求,同时也为了让他们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共同致富,所以有必要对其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其改造的方式不像现在动用行政力量进行。而是以“团结——批评——团结”为思路,运用公私合营、合作小组、代销、经销等方式,把流动摊贩纳入到国家的计划经济体制下,流动摊贩在全国范围内基本杜绝。 第二时期是1978年到1996年,随着改革开放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农村的部分剩余劳动力得到了解放,许多农民开始到城市谋生,由于流动摊贩准入低,成本少,成为很多农民的谋生手段。但由于城乡二元结构的限制,在加上全国开始大搞创建卫生城市活动,流动摊贩无疑成为城市治理的对象。城管部门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建立起来的。不过当时的城管部门只是一个临时的机构,没有相关的法律法规规范,其人员也不固定。他们主要的职责就是路边去赶摊贩,捡走路人丢下的垃圾等。 第三时期是1997年到2005年,随着国有企业的改革出现了大量下岗失业职工,由于他们既无资金也没有有没有一技之长,再加上很多人都是岁数比较大的,因此他们中间的很多人加入到了流动摊贩的队伍中去,影响城市生活的社会问题愈加严重,为此各地政府相继出台法律法规,把处罚权集中于城管部门身上,城管部门也正式的成为了地方政府的执法机构。 第四时期是2005年至今,随着城管部门执法不规范和管理不严格,爆发了许多城管与摊贩的矛盾,有的甚至上升为暴力执法和暴力抗法,城管与摊贩的关系从来没有像今天一样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城管部门需要一次新的变革。 从上面城管与摊贩的历史变迁可以看出,摊贩经济的存在有其必然性和合理性,它是转型经济过程中的必然产物,他在我国目前市场经济中承担着重要的角色,由于我国当前存在着庞大的收入微薄的弱势群体。广大农民和城市下岗工人等收入低,无法与先富起来的企业家、商人等一样付高额的租金在大商场、超市经营,摆摊经营成为市场准入低、成本少的谋生手段。同时由于价格便宜,很多低收入阶层也很喜欢在摊贩购买东西,这样可以降低他们的生活成本。小摊贩作为弱势群体以极低的成本维持生存,本身就是值得鼓励的。在我国市场经济的转型中,摊贩经济能够吸纳一部分未就业人群,同时为许多人提供价格低廉的服务。这不仅缓解了社会的矛盾,同时方便了人们的生活。因此说摊贩经济在我国目前有其必然性和合理性。 但是,目前摊贩经济也存在许多问题,首先就是占道经营,道路作为公共产品主要在于实现人车分流,而摊贩经营占用很多道路对行人造成了很多不便同时对市容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其次,一些经营食品等的商贩对道路和空气造成的污染,这些污染对周围的居民产生了很大的不好的影响。再者,由于我国摊贩缺乏管理,其流动性很强,设施简陋,因此其贩卖产品的质量很难保证,即使给购买者造成了损害也很难追究其责任。因此综上,依法规范流动摊贩势在必行。

  • 试析宏观审慎监管与货币政策调控_经济学毕业论文

    试析宏观审慎监管与货币政策调控_经济学毕业论文 论文摘要:为了保证我国发展的安全、稳定与效率,客观上需要建设审慎的金融监管体系。希望以此为契机来达成提出议题的目的,完善我国的金融政策与制度。 论文关键词:宏观;审慎监管;货币政策;调控 0 导语 为了保证我国经济金融发展的安全、稳定与效率,客观上需要建设审慎的金融监管体系。审慎的金融监管体系不否认金融监管,而是要加强金融监管,这种监管是建立在对尊重自主权的基础之上,是一种审慎的监管。同时要求有更为深入广泛的金融监管体系,这个体系应更多的从宏观角度对金融进行,尊重市场的调节和金融体系的效率,对市场的不完备进行补充。 1 与宏观审慎监管的提出 1.1 金融危机的爆发及原因评析 2007年引爆于美国的次级住房抵押贷款债券市场危机持续升级,影响逐渐加剧,最终演变成上世纪30年代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全球性的金融危机。表面上看,此次危机爆发于金融体系最完善、最前沿以及金融理论和人才最丰富发达国家——美国,而且起端次级住房抵押贷款债券市场这一金融创新领域。危机似乎不同于八、九十年代爆发于发展中国家或地区的,主要集中在货币和的危机。然而,IMF前首席家罗格夫等人根据有关金融危机的标准研究,通过将此次危机的资产价格、增长和政府等指标同二战以来发生的重大金融危机进行一系列对比,研究结果表明此次危机和以往的危机并无本质差别。 但是在客观忽略资产价格泡沫极度膨胀的通货膨胀目标制的宏观经济理论,以及以资本监管为核心的微观审慎监管理论的下,形成的忽略金融监管的宏观政策框架,必然催生资产价格泡沫,积聚系统性风险,在金融体系内埋下重大隐患。泡沫一旦破灭,积聚的风险迅速释放,最终演变成全球性的金融危机,给实体经济造成巨大的冲击。 1.2 宏观审慎监管的提出 危机爆发后,国际理论界和实务界都对金融监管进行了深刻反思。为维护金融稳定,金融监管变革在所难免。综合G20、FSB、BIS和IMF报告文件来看,金融监管改革目的是保证金融稳定,防止类似的危机的冲击,系统性风险。 改革主要集中在六大块: (1)增加资本和提高资本质量,同时改善流动性和缓冲机制,缓解资本监管顺周期性。 (2)改革薪酬制度,维护金融稳定。 (3)增强准则实效性。 (4)改善场外衍生品交易市场。 (5)对具有系统性重要影响的妥善处置。 (6)加强全球金融监管合作,强化遵循统一监管标准。其他方面还包括对冲基金、信用评级公司和化等方面的监管和改革。部分改革已在逐渐付诸行动并进行了效果评估,有些改革尚处在讨论和研究阶段,监管改革的机遇与挑战并存。 当然,以往的微观审慎监管对于保证单一机构安全,从而保护金融消费者(存款者和者)的利益有着积极意义。但是由于微观监管的固有弱点表明了其不仅强化了顺周期性并且未能有效防范系统性风险,在保证单个金融机构安全的同时却有可能最终导致整个金融体系的崩溃。因而需要加强宏观审慎监管。 “宏观审慎监管”的概念提出已久,地位也随着此次危机的爆发显著上升。“宏观审慎监管”目前尚无明确定义。据已有的文献来看,宏观审慎监管主要是相对“微观审慎监管”而言,金融监管当局从金融体系而非单一机构的角度实施监管,降低金融危机发生的概念,维护金融稳定,密切关注金融体系对实体经济的影响。宏观审慎监管同微观审慎监管在监管目标、最终目标、风险性质的对待、机构间风险暴露相关性的重要性和审慎控制的实现方式上都有着本质区别。 当前,金融监管改革依然处在成型阶段。为维护金融稳定,总的改革趋势将向立足于微观审慎监管的宏观审慎监管模式的方向发展。其主要的新特征将体现在逆周期性监管政策工具的选用和宏观审慎监管框架的构建。 2 我国当前金融监管体系存在的不足与改良 2.1 我国当前金融监管体系的形成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金融业的快速发展,我国的金融监管模式也在不断变革。总得来说,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1984年至1992年的统一监管体制时期,人民银行履行统一监管职能。 第二阶段为统一监管向分业监管的过渡时期。1992年10月证监会的成立标志分业监管的开始,1998年保监会的成立标志人民银行、证监会、保监会明确分工,分别对银行业、证券业和业进行监管的分业监管模式初步形成。 第三阶段为1998年后的分业监管体制时期。 其中2003年银监会的成立标志着我国“一行三会”为基本格局的金融监管体系最终形成,即分业多头监管的格局形成。为加强协调沟通、信息共享,形成安全有效的监管网络,监管联席会议制度被引入。2004年三会签署了《三大金融监管机构金融监管分工合作备忘录》,在明确各自职责分工的基础上,建立定期信息交流制度,经常联席会机制。然而监管联席会已长时间没召开,没有达到预期效果。目前主要由一位国务院副总理定期召开金融旬会来加强监管政策协调。

  • 美日经济的巨大落差对我国的启示_经济学毕业论文

    美日经济的巨大落差对我国的启示_经济学毕业论文 80年代后期是日本民族繁荣昌盛时期,股市高涨,日元坚挺,经济高速增长,经济实力迅速膨胀,大和民族创造的经济奇迹引起世界瞩目。而同时期的美国经济却一片萧条,经济低靡不振,失业率居高不下,通货膨胀压力加剧,害得战争英雄乔治·布什不得不走出白宫,彻底放弃8年总统梦。几位好事的日本人还买下美国精神的象征--洛克菲勒大厦。一时间,世界经济强国日本将要取代美国占据第一的舆论盛行全球。 然而十年过去了,即20世纪90年代,这两年经济巨人却走过了截然不同的两条道路:日本经受了10余年经济萧条的煎熬,陷入深深危机之中,特别是亚洲金融危机的暴发给日本以致命的一击,经济一蹶不振,目前,东南亚各国经济已开始复苏,而日本经济仍在谷底徘徊:内需严重不足,财政赤字却不断增长,已达到国内生产总值的10%左右,中央和地方政府的债务高达 600万亿日元,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的123%。与日本经济截然不同,至今年6月份,美国经济已持续增长了111个月,创下了美国战后最长繁荣时期的新记录。20世纪90年代,美国年均经济增长率达到3.5%左右,而通货膨胀率却一直保持在2%左右的较低水平,可以说当前美国经济一直保持了较低的失业率水平,1999年失业率降至4.2%,以至于当前部分美国经济学家认为,失业率不能再降低了,否则劳动力市场的竞争机制就会消失。居高不下的财政赤字曾是美国经济增长中的一大顽症,1993年美国的财政赤字还高达2904亿美元,而1999年财政盈余达1230亿美元。美国个人收入也有大幅度提高,1999 年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了75000美元这个令人吃惊的水平。按1996年美元价格计算,去年美国的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了8.86万亿美元,占世界国民生产总值的28%。 众所周知,日本是世界上最大债权国,美国则是最大的债务国。然而借债最多的美国人日子却过得有滋有味,兴高采烈,而最大的债主日本人却过得窝窝囊囊,垂头丧气,其中原因发人深省,国人应当深思。 信息革命抢占先机 90年代初,美国正式实施信息高速公路计划,把信息技术革命推向高潮,为实施这一计划,美国调整了固定资本投资结构,增加以信息产业为主的高技术产业的投资。1990年美国在这一领域投资首次超过其他产业的投资,标志着美国开始迈向信息社会。1996年美国对信息技术产业的投资高达2060亿美元,是其他产业投资的1.6倍,占美国固定资产投资的35.7%,相当于世界同类投资的40%。据美国商务部和美国电子协会发布的统计表明,信息产业对整个经济的带动作用特别是合理的配置资源的作用十分明显,目前,信息产业虽占美国整个国民经济的比重不到8%。但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却达35%。 美国的信息产业不但自身脱颖而出,而且也已深深渗透到汽车、钢铁等传统制造产业中,使传统产业得到了脱胎换骨的改造。通过计算机的辅助设计、辅助制造、集成制造以及网络化建设,美国制造业的生产成本大幅度下降,1994年已降至世界最低水平,比日本和欧洲低40%。1990年美国公司推出一项新新产品需要35.5个月,而采用了信息技术,到1995年只需23个月。再如汽车工业,1990年,美国一辆汽车从概念设计到投产需要6年时间,而1994年只需2年。1995年美国新汽车的销售量从1994年的1420万辆增加到1540万辆,增长率为8.5%,创下了1988年以来汽车业最好年景,从而一举从日本夺回汽车王国的桂冠。 而日本对信息技术革命的认识及其政策导向远不如美国灵敏,1987年,日本政府制定了第四次全国综合开发计划,声称要在东京建成世界都市,尔后又制定了休养地法以适应国民余暇需求的迅速增强,结果唤起了在东京大造办公楼、在地方大建休养地的热潮,使大量游资被吸引到购买土地、大搞房产上,而对信息产业投入却严重不足。而且80年代以来日本政府关于研究开发资源的配置都是平均分配,不象美国那样,重点突出。政府信息化技术研究开发经费在研究开发费用总额中所占的比例,美欧国家为22-44%,日本仅为3%;信息化技术领域的科研人员,欧美国占总数的13-23%,日本仅占4%;在信息化科技技术高级人才的培养方面,美国硕士毕业人数比日本多2.2倍,博士毕业人数比日本多5.2%。信息化学术论文占总数的比例,美国为36%,日本为9%;专利数量方面,美国为日本的2.9倍。特别是1997年以来,日本企业信息技术投资仅占企业投资总额的20%;而同期美国企业信息技术投资占企业投资总额的比例高达34%。日本经国联副会长关本认为,日本的信息技术和产业比美国落后10年以上。 据统计表明,在7项信息化技术领域里,日本除了在组件、知识适应系统和传感器三个领域基本与美国处于同等水平,但在其它四个关键领域:通信、计算机系统、信息管理和软件技术等,美国占据着绝对优势。日本在信息化领域的落后最明显地表现在方兴未艾的技术和电子商务方面。据统计,1999年底,日本人上网人数为1830万,而美国1999年5月份人数就达到9400万。日本电子商务的市场规模与美国相差甚远,1998年企业间交易额为8.62亿日元,电子商务率仅为1.5%,企业与消费之间的交易额更少,1999年仅有3360亿日元。目前,日本虽然也掀起了信息化革命,但据专家预计,日本信息技术至少在数十年内只能望见美国的项背。 全球化下两重天 美国既是世界上最大市场,又是全球商品和服务的最大供应国。从1984年到1996年,美国进出口总额占GDP的比重已经由17.7%升到23.7%,成为美国经济发展的强大拉动力。1996年,美国商品出口额为6248亿美元,占世界出口总额的11.9%,美国外贸逆差1876亿美元,盈余734亿美元,抵消了美国商外贸逆差的约40%。经济全球化,使美国的外贸依存度从1994年的17%提高到1999年的25%左右。克林顿执政以来,不仅力促国会通过北美自由贸易区条约,还努力开拓其他海外市场,有力地扩大了美国商品出口。自1987年以来,美国经济增长的33%来自出口总额。美国还制定了一项扩大出口的计划,明确在21世纪初将美国对新兴市场的出口额增加到1万亿美元,美国出口在世界出口总额中的比重将从1994年的19%提高到2010年的38%。需要说明的是,美国目前最富出口活力的是信息产业,其计算机软件及其服务业占世界市场的份额已超过75%,在全世界3000多亿美元信息技术产品贸易中,美国拥有 1/3左右,成为缓解美国贸易逆差的重要力量。

  • 基于PEST框架的我国休闲产业发展研究_经济学毕业论文范文

    基于PEST框架的我国休闲产业发展研究_经济学毕业论文范文 【论文关键词】休闲产业PEST模型政策需求相对路径 【论文摘要】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们闲暇时间的不断增多,休闲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经济现象而日益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随之衍生的休闲产业也在经济社会的不断进步发展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但我国的休闲产业蓬勃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一些宏观环境的制约。因此,运用PEST分析方法,通过对我国休闲产业所处的政治法律环境、经济环境、社会文化环境和技术环境等一般环境进行分析,从而客观评价我国休闹产业的发展现状与政策需求,为我国休闲产业的发展提供现实的研究范式和路径选择。 休闲与休闲产业是现代社会发展的产物。近十几年来,发达国家的休闲产业进入高速发展的黄金时期,并成为驱动消费、繁荣经济的重要因素。据美国著名的休闲研究专家杰弗瑞·戈比预测.在稍后的几年,经济产业结构中休闲产业的从业人员将占整个社会劳动力的80%~85%.休闲产业的中心地位将会进一步得到加强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休闲产业的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还面临着政治法律、经济、社会文化、技术等一般环境的制约,因此,客观分析我国休闲产业所处的宏观环境,了解我国休闲产业发展的政策需求,寻求我国休闲产业发展的相对路径,是发展我国休闲产业亟须解决的现实问题。 一、休闲与休闲产业的界定 自从人类进入T业社会以来。经济的迅速发展、人们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生活观念的更新变化,使休闲开始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经济现象并[I益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那么,究竟何为休闲?首先,我们从休闲的词源角度进行考察。休闲一词.我国常用词典的解释是:休息,闲暇休闲的英文是Leisure,主要是指必要劳动之余的自我发展。在希腊语中休闲为Skole,拉‘r语为so1a,意为休闲和教育,即休闲是建立在教育的基础之L。其次国外对休闲的界定。亚里士多德认为休闲是一切事物环绕的中心。马克思认为休闲是指用于娱乐和休息的余暇时间;发展智力,在精神上掌握自由的时间;是非劳动时间和不被生产劳动所吸收的时间。Il托l马斯·古德尔、杰弗瑞·戈比认为休闲一般被定义为空闲时间,即除了T作和其他责任之外的时问。[21约翰·凯利认为休闲普遍地是一种自由状态。13忮普尔认为休闲是人的一种思想和精神的态度。p)在我国,就休闲概念的界定而青,马惠娣认为:休闲是指已完成社会必要劳动之外的时间,它以缩短劳动工时为前提,劳动-r.n~的缩短会使劳动时间更紧凑,劳动条件更好,休闲活动更丰富,对劳动产生更有益的影响。楼嘉军认为:所谓休闲是个人闲暇时问的总称,也是人们对可自由支配时间的一种科学和合理的使用。I许斗斗说:休闲作为人类的一种现代社会现象,在本质上是人们社会生活的一种方式。【7季忠认为:休闲是现代人的一种生存方式和存在状态、是主体自由自在活动的过程。f综合国内外学者对休闲的定义,休闲的内涵大致包括:一是休闲相对应的载体是时间,是必要劳动时间之外的时间;二是休闲是人类生活的一种方式、状态和过程;三是休闲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人们体悟人生与领略自我、自我发展与自我完善、实现自由三个需要之中。 休闲产业是体闲的衍生品,是与人类休闲密切相关的物质和精神的生产集合体。近年来我国学者对于休闲产业的界定在一些基本问题上已经形成初步共识,但仍存在一定的分歧。于光远认为,休闲产业是指为满足人们的休闲需要而组织起来的产业,它是休闲得以实现的条件。191马惠娣认为,休闲产业是指与人的休闲生活、休闲行为、休闲需求(物质的与精神的)密切相关的产业领域,它不仅包括物质产品的生产,而且也为人的文化精神生活的追求提供保障。[1ol李再永认为,所谓休闲产业是指当人们的收入达到一定水平后,随着生活质量的提高和休闲时间的增加而兴起的产业,它主要为人们的精神享受提供服务,以满足人们的美、感、游、创等心理需求为主,主要包括旅游业、美容业、文化娱乐业、居民服务业、体育产业、教育产业等。…卿前龙把休闲产业定义为:由消费者的休闲消费需求引发的、国民经济中那些生产休闲物品和休闲服务的行业总称.它广泛存在于国民经济i大产业之中。我们将存在于三三大产业中的休闲产业部rj分别称为休闲第一产业、休闲第二产业和休闲第三产业,分别简称为休闲农业(广义)、休闲工业和建筑业、休闲服务业。在现代社会中,休闲服务业是休闲产业的主体产业部门。l1:l由此可以看,这些界定主要集中在:一是休闲产业是与休闲、休闲活动、休闲行为、休闲心理等密切相关的产业领域;二是休闲产业延伸的范围以及产业划分;三是休闲产业在国民经济以及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 二、休闲产业的PEST模型及其内涵 休闲产业的发展离不开宏观环境的影响,并且宏观环境在休闲产业的发展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宏观环境又称一般环境,它是影响一切行业和组织机构发展的外部性因素,主要包括政治法律环境、经济环境、社会文化环境和技术环境四个方面。PEST分析是一种分析宏观环境的方法,休闲产业的PEST分析就是对休闲产业所处的政治法律环境(P)、经济环境(E)、社会文化环境(s)和技术环境(T)等一般环境进行分析,它与一般环境的关系用函数关系表示即LI=f(P,E,S,T……)。休闲产业的PEST模型见图1。 政治法律环境主要指影响休闲产业发展的政治法律因素。影响休闲产业的政治法律变量主要包括国家的社会制度,政治经济体制,政府的方针、政策,国家的法律法规及社会的参与等。它是休闲产业发展的关键因素。 经济环境主要指影响休闲产业发展的经济因素。影响休闲产业发展的重要经济变量包括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的内容。宏观经济环境主要指一个国家的人口数量及其增长趋势,国民收入、国民生产总值及其变化情况以及通过这些指标能够反映的国民经济发展水平和发展速度。微观经济环境主要指与休闲产业发展相关的消费者收入水平、消费偏好、就业程度等因素。经济环境是休闲产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 城市土地资源配置的目标偏差及其矫正_经济学毕业论文范文

    城市土地资源配置的目标偏差及其矫正_经济学毕业论文范文 一、城市土地资源配置的目标 (一)土地资源配置的综合目标 土地配置要解决处于一定地域范围内的有限数量的土地对不同的利益主体如何持续使用的问题。土地资源优化配置的目标,是追求土地利用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综合目标,这种综合不是几种目标之间的简单均衡或者同时获得几种目标的最大化,而是通过一种主导目标,辅之以其他目标的实现。 土地资源配置的过程,是一个对既定目标不断进行休整,对影响土地利用发展的各种因素和不同利益进行逐步协调的过程。城市土地作为人们进行生产和生活活动的载体,围绕着土地资源的配置问题,必须考虑到各方参与主体的利益。土地优化配置目标能否实现,取决于各方利益参与主体的力量强弱和博弈。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企业和公众是主要的三大参与主体。由于各个行为主体在市场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尽相同,其所追求的目标也是有所差别的。公众注重生活的适宜性,企业追求土地利用财务效用最大化,政府更在乎土地持续利用,即公众关注生态效益和环境效益,企业关心经济效益,而政府希望同时获得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但无论如何,政府、企业和公众的利益又都必须考虑到土地持续利用的目标,这是由于土地的使用在时间上是延续的,当代人们对土地的使用不应影响下一代对土地资源的利用。三者在土地资源配置中的关系如图-1所示。 值得一提的是,在衡量资源配置时通常用于检验经济总体运行效率与社会福利大小的帕雷托最优准则在土地优化配置中使用较为困难。帕雷托最优准则是指资源的配置已经达到这样一种境地,无论作何改变都不可能同时使一部分人受益而其余的人不受损,也就是说当经济运行已达到高效率时,一部分人进一步改善处境必须以另一些人处境恶化为代价。在中国现有的国情下,城市土地属于国家所有,土地一级市场是垄断的市场,而不是完全竞争市场,不符合帕雷托最优准则的前提条件。 (二)政府要实现的具体目标 在我国,由于城市土地属于国家所有,政府不仅代表国家扮演土地所有者的身份,而且作为社会管理者要充分体现公众的整体利益。在这种背景下,政府成为主导土地资源配置的关键力量。考察土地资源的配置目标,也主要分析政府的目标实现情况,所以本文的分析主要从政府方面进行分析。从政府的角度,要实现土地资源配置的具体目标和任务是:(1)确保政府对土地使用权初级流转的垄断,即保证政府在土地一级市场的垄断地位,防止国有土地资产流失,使国家对城市土地的所有权在经济上得到实现;(2)实现土地资源的优化组合和高效配置,提高土地生产力,实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促进城市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3)维护市场交易秩序,保护各市场主体的合法权益,保证土地一级市场的有序进行;(4)建立和完善地价形成机制一级监督机制,保持地价的基本稳定。 二、土地资源配置的目标偏差 (一)城市扩张随意性大,土地供应计划易于失控,不利于土地持续利用目标的实现 理想的土地供应计划由规划编制、土地储备、土地开发、土地出让一级国土资金平衡计划五部分组成。合理的城市土地供应计划应以规划为依据,以供给引导需求,通过市场来实现规划。而规划的编制要保证各种不同性质用地合理的比例关系,促进城市理想空间形态布局的形成。 长期以来,在土地资源管理方面,国家还是过于强调土地资源对经济发展的供应角色,而忽略了土地资源的调节作用。这种以服务经济为目标的管理模式直接造成的后果是导致根据需求供应土地的土地供应机制。一方面,由于目前在制度上没有将政府批准土地出让的权力和保证土地资产保值增值的责任相联系,以地生财,过量土地批租现象容易发生,这在土地收购储备制度建设不完善的地区体现得尤为突出。另一方面,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以及人的欲望是无穷尽的,人们对土地的需求量是无限的,即土地的需求弹性趋于无穷大。在此情况下,根据需求供应土地会导致严重的后果,土地出让规模和城市规模会极度扩张。 如下表所示,1981-2002年,21年间我国设市城市建成区用地面积每年增加882.6平方公里,城市非农业人口人均城区面积逐年增加,而扩张用地面积的近60%是外延扩展占用的耕地。众所周知,中国是一个人多地少的国家,耕地资源十分有限。长此以往,粮食安全难以保证。 总而言之,土地供应多迁就产业项目需要,易受资金导向和项目导向影响,往往突破城市规划,土地供应计划的控制要求难以实现,突破土地供应计划的现象较为常见,本任期的地方政府使用了今后若干年的土地供应量,这不利于土地资源持续利用和城市建设的健康发展。 (2)建设部:《城市建设统计公报》(2000-2002年)。 (二)土地价格上涨过快,社会成本增加,不利于公平目标的实现 土地资源配置要实现综合目标,要体现效率与公平兼顾的原则。一方面,要尽可能的体现资源的价值。另一方面,土地作为公共资源,土地价格必须充分考虑居民的收入水平对高地价的承受能力。 自2001年《国务院关于加强国有土地资产管理的通知》出台以来,土地资源配置逐步步入了以市场形成价格为核心,以经营土地招标、拍卖、挂牌、出让为表现形式的市场配置轨道。各地开始实行土地收购储备制度,土地出让的三种方式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土地交易价格一路上升,如图-2所示,居民住宅用地和普通住宅用地的交易价格指数自2004年第四季度以来连续突破11O点。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中经网数据中心整理,2006年3月7日。 另根据有关资料显示,土地价格在房价中所占的比例大约为30%左右,土地价格上涨在推动房价上涨方面的作用不容忽视。 虽然从表面看来,市场配置方式提高经济效率,但很可能由此导致社会成本的增加,这些社会成本是很难以用货币衡量的,而这种成本通常由社会中低收入阶层来承担。 分析背后的原因,土地 招、拍、挂的影响不容忽视。以2004年8月31日为分水岭,国家对所有的土地实行招、拍、挂。不可否认,土地招、拍、挂是土地要素市场的必然选择,较之于土地出让这种准市场配置方式,更为有利,提高了效率和透明度,可以避免寻租现象的发生。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目前国内在土地招、拍、挂中实行的价高者得的规则存在一定的问题。而在美国等土地出让方式较为成熟的发达国家,土地是以招标为主,但不是以价格为主。因为以价格为主导,固然可以让政府获得高额增值收益,但土地价格高涨,房地产开发商支付的高额土地价款会理所当然的转嫁到房价中去,成为购房者的沉重负担。

AB
CD
ABCDEFGHIJKLMNOPQISTUVWXY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