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来到经管之家 [登录] [注册]

设为首页 | 经管之家首页 | 收藏本站

  • 探索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发展问题

    摘要:农业科技园区作为一种新的农业模式,不同区域特点、不同阶段的发展模式与运行机制对园区的生存与发展至关重要。本文通过对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现状的分析,总结出一些发展对策,以期对农业科技园区的建设和发展提供新的思路。 关键词:农业科技园;发展模式;对策 一、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的发展现状 加入WTO后,我国农产品的出口贸易环境发生改变,我国农产品将直接参与国际竞争,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将面临更加开放的市场环境和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此时,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在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方面有着显著贡献。 但同时也有一些缺点:第一。农业科技园区现在只是我国农业科技发展的一种模式或一个区域性农业科技创新基地,其地位并未得到完全确认。在各级政府与科技部门扶持上仍缺乏明确、稳定的支持政策和支持途径。第二,由于政府是投资主体,园区生产经营的机制不够灵活,直接经济效益不能完全保证,多数属于形象工程。第三,农业科技园区的科技人才和科技成果不足问题仍比较突出。一是园区自身科技力量不足,二是在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存在机制不畅问题。 二、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发展对策 1.实现政府引导。企业运作,中介参与,农民受益的发展模式 政府引导。企业运作,中介参与,农民受益应作为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的基本原则,使园区发展逐步走向规范。政府应高度重视,确实把农业科技园区建设作为促进本地区农业和农村发展的大事来抓。在投资机制上,基本形成政府投资带动社会投资,营造多元化投融资体系的格局。在管理模式上,都有园区地方领导小组和形式多样的、职能明确的园区管理机构,组织和协调服务,落实国家有关政策和地方配套政策,指导本地园区发展规划的制定及实施监督等,为园区建设和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2.体制创新与机制创新 如今,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建设的重点任务是体制创新与机制创新,并开始形成各具特色的典型模式和经验。如有些园区提出的运行公司制、投资业主制、科技承包制,联结农户合同制的园区运行机制,符合市场经济和产业化发展要求,基本上兼顾了企业、科技、农户各方面的利益,较好地协调了政府引导、企业参与和农民受益的关系。在园区运作方式上,建立园区经营主体,实行公司制运作。区内高新技术企业按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原则组建、管理和经营,建立产权清晰、责权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此外,发展以股份制经营运作带动园区的开发,在权益分配上实现股份化。 3.加强技术开发能力培养和科技支撑体系建设 广纳人才、加强内引外联。建立稳定的技术依托和技术来源,加强产学研、农科教结合,应成为各个国家农业科技园区进行科技支持体系建设的重点任务。在运作方式上,有的园区采用联合或协作模式,与科研院所共同进行科技开发、研制,形成科研、试验、生产、销售的联合体,依靠大专院校、科研单位雄厚技术力量,筛选项目、引进成果、搞好技术储备和应用。有的园区采用引进或聘请方式。大力引进国内外高级人才和先进科技成果。建立专家基金,专项用于专家报酬和科研成果开发与转化,提升园区项目科技水平。有的园区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形成由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农业科技部门、农民专业技术协会等组成的多学科、多单位协同科技队伍,保障园区科技支撑能力建设。 4.在农业科技园区创办农业企业孵化器,培育科技型龙头企业 一些地区应充分发挥其区位优势和优惠政策作用。创办企业创业园、博士创业园、企业孵化中心、科技孵化园等各种类型的园区农业科技企业孵化器,吸引和培育各类科技型龙头企业,并鼓励科研机构、专业技术人员创办企业或采用各种方式参与农,业科技园区的技术转让、承包与服务。孵化园为到园区创业的农业高科技人员提供生活、办公、实验场所,安排一定资金对入驻园区的农业科技生产加工企业,在基础设施建设土地租赁等方面进行补贴,对土地征用、税收给予减免优惠,对申办企业的有关手续由园区管委会实行无偿服务等。 5.以农业科技园区为中心,构建区域性的农业科技创新基地与技术推广服务体系 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很重要的一个作用就是通过以科技为主线。信息交流为纽带,示范推广为手段,切实为农民办实事,把优良品种、先进技术、专业知识和大量的信息送到农民手中,提高农民自身素质,推动整个农业的上档升级。周边地区在示范区的引导和市场机制的调节下,通过技术培训、技术服务等手段。推广新技术、新品种,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带动周边农村和广大农民增收致富。 三、总结与讨论 综上所述,本文对国家农业科技园区进行发展与现状的分析后,提出应从5个方面加强对其的发展。建立一个有利于园区可持续发展、有创新特色的开放式园区运行机制。 另外,在发展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时要考虑园区的土地问题。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土地利用不同于一般的开发区或工业园区,它是以科技支撑,实现了土地的适度规模经营。但如今园区土地利用尚存在一些需要认真对待的课题,首先是园区土地产权与土地流转,土地产权的不明晰、收益分配不合理将会直接损害农民的利益,也影响园区的建设与发展。第二是园区土地利用结构和功能。如果土地利用功能分区和多功能开发的研究不够,缺乏规范的用地结构标准,将造成土地利用结构不合理。第三是园区土地利用效益,它是园区成败的关键之一。如果只重视产值的高低,忽视对成本的管理与核算,将造成园区生产高产值、低效益,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因此。在园区的实践与发展过程中,还应加强园区土地产权关系与收益分配,土地利用效益与评价指标多方面的研究。 参考文献: [1]邱烜,《撑起老区农业科技一片天广西百色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发展走出新路子》,当代广西,2010:16 [2]白玉华,陈阜。龚元石,《红河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发展模式与运行机制的探讨》。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05:1 [3]杨敬华,《农业科技园区创业与创新发展机制与模式的研究》,中国农业科学院,2005 [4]孙君生,《木兰县现代农业科技园区管理运行模式研究》,中国农业科学院,2009 [5]苏晓东,《巴彦淖尔市农业科技园区规划及其科技信息服务体系建设的思考》。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0 [6]张春敏,《以科学发展观指导农业科技园区的建设》,理论界。2005:8

  • 论当前我国贫富差距的现状及对策分析 _经济学毕业论文

        [论文关键词]贫富差距现象影响对策 [论文摘要]贫富差距问题是全球许多国家在发展过程中都会出现的问题,我国自改革开放后贫富差距逐渐拉大并日趋严重的现象已经引起了社会各界人士的普遍关注。我们应该针对贫富差距的现状提出相关对策来缩小我国的贫富差距。 中国改革开放已经三十年,社会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的社会结构也在发生急剧的变化。平均主义的局面逐渐被打破,居民收人分配差距越来越引起社会的关注,中国已由一个平均主义盛行的国家变成一个贫富差距过大的国家。 一、贫富差距的概念界定 了解我国贫富差距现状分析的前提是需正确认识贫富差距的概念。贫富差距是指由于各个社会成员所处的具体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的地位和环境不同,而形成的实际占有社会财富的差距。它表现为一定量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贫富差距包括收入差距和财富差距两部分。[1]前者主要属于经济问题;后者用个人受教育的程度、科技水平和能力、思想文化修养、知识产权、社会知名度等来表示,通过一定时期各种社会关系诸如个人的社会地位、生活方式、精神面貌、健康状况等的综合反映,主要属于社会问题。 二、我国贫富差距的现状分析 基尼系数是国际上用来综合考察居民内部收入分配差异状况的一个重要分析指标。由意大利经济学家基于1922年提出。它反映收入分配差异程度的数量界限,可以有效地预警两极分化的质变临界值,所以是衡量贫富差距的最可行方法。一般来说,基尼系数在0.2以下,表示居民之间收入分配高度平均,0.2-0.3之间表示相对平均,在0.3-0.4之间为比较合理,同时,国际上通常把0.4作为收入分配贫富差距的警戒线,认为0.4-0.6为差距偏大,0.6以上为高度不平均。据此,中国的贫富差距已经超过了国际警戒线。今年来的调查数据显示,中国的基尼系数还在攀升。贫富差距在我国的表现如下: (一)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呈扩大化趋势。最近,中国社科院在发布的《人口与劳动绿皮书(2008)》其中指出,中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出现全方位扩大。在过去的十几年里,我国城乡居民收入的绝对额差距增加了近12倍。数据显示,1978年至2007年间,中国城镇居民人均实际可支配收入增加了7.5倍,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加了7.3倍。但1990年以来农民收入的增幅明显低于城镇居民,二者之间绝对额的差距逐年扩大。2007年是改革开放以来差距最大的一年,城乡居民收入比却扩大到3.33∶1,绝对差距达到9646元。[2] (二)除了城乡之间,我国各行业之间收入差距也在明显加大。由于在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如法制不够健全、市场竞争机制不够完善等弊端,另外,又由于国家政策的相关保护,从而导致行业垄断现象仍然存在。当前,垄断行业主要包括电力、电信、民航、铁路、石化、金融、保险、烟草、煤炭、房地产等部门。这些垄断性行业凭借垄断经营的特权及国家政府的特殊保护,与其他行业进行不公平竞争,从而取得高额垄断利润,使行业间差距不断扩大。最近,北京大学首都发展研究院作出的一份评估报告指出,在北京,高收入行业职工工资增长速度快于低收入行业,将两者差距进一步拉大。报告举例说,证券业、航空运输业、银行业等行业的职工年薪能达到10万元以上,而纺织业、农业、文体用品制造业等行业的职工年平均工资却低于2万元。[3] (三)区域间贫富差距扩大。区域间的贫富差距主要表现在东部和西部之间的贫富差距。据国家统计局数字表明,1999年,东部地区人均GDP为10732元人民币,西部地区为4302元;到2005年,东部地区人均GDP为22200元,西部地区为8970元。6年间,东西部人均GDP差距由6430元扩大到13230元,增加了1倍多。2006年,西部12个省市自治区GDP总和不到人民币4万亿元,约占全国GDP的17%;而东部地区GDP达到2万亿元的省份就有3个,其中江苏省为21500亿元,山东省为22000亿元,广东省为25000亿元。从这一组数据不难发现东西部之间的差距的明显。

  • 中国汽车产业的发展前景分析 _经济学毕业论文

    摘要:入世后中国汽车市场空前活跃,汽车行业得到了前所未有的跨跃式发展。面对日新月异、动态变化的中国汽车市场,中国汽车业面临着诸多挑战,必须采取有效措施予以应对,以保证中国汽车产业实现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中国汽车;中国汽车产业;挑战;对策 有人对世界汽车巨头瓜分中国市场提出了自己的忧虑,认为中国汽车若不能独立发展,而只是企图以市场换技术,最后只能沦为世界汽车巨头的加工厂,永远不可能在世界市场上与其并驾齐驱。更严重的是,以低廉的劳动力换来的投资必将不会长久,一旦出现劳动力成本更低的市场,跨国巨头马上就会进行产业转移,那时,中国汽车业就会被抽空,拉美的今天就是中国的未来,这种担忧并不是没有道理。 一、中国汽车面临诸多挑战 虽然,“入世”对汽车生产与消费产生了立竿见影的效果,但六年里,中国本土的汽车工业并没有迅速成长壮大。尽管入世后中国汽车市场空前活跃,汽车行业得到了前所未有的跨跃式发展,中国汽车业依然面临诸多挑战。 (一)数字背后的隐忧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中国汽车产量在5年内增长3倍,世界排名从第8位跃至前3位。中国国内汽车贸易出口额自2001年起每年增长15%,2005年达200亿元。2005年,中国汽车进口贸易额超过180亿美元。目前,中国的汽车和零部件合资合作企业已有800多家,累计资本约960亿美元。2006年7月1日,我国进口汽车关税从28%降低至25%,我国加入世贸时有关汽车及其零部件降税的承诺已经全部兑现,并成为世界汽车工业日益重要的组成部分。 中国汽车企业有充分理由对已取得的成就感到骄傲。2006年前三个季度,虽然自主品牌的国产车销售量近两年逐步提高,但自主品牌轿车仍只占市场的两成左右;加上产品都是中低档轿车,销售额占市场不到一成;我国汽车进口量远远大于出口量,可出口额只有进口额的1/10。目前国际汽车巨头依然占领了3/4的中国市场,这些喜人的数字背后依然存在着不足,繁荣景象背后暗藏忧患:尽管汽车产量在世界上仅次于美国、日本,中国仍不是一个汽车强国。 (二)自主创新成发展短板 入世后,我国汽车业的迅猛发展离不开繁荣的市场,但在5年间,用市场换技术并未让中国汽车得到更多的实惠,中国汽车产业仍不能自立。我国汽车企业技术创新和品牌主要体现在载货汽车上,而轿车方面的自主品牌缺乏竞争力。自主创新的匮乏,依然是目前我国汽车的短板。 中国汽车制造业要想在未来的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必须提升自主产品开发能力,必须逐步积累完善产品开发流程。当前,国内生产和销售的轿车大部分是依靠技术引进和合资开发的国外品牌,实质上只是世界汽车巨头的“组装车间”。 2000年我国汽车工业的研发经费支出占销售收入的百分比达到最高,为1.9%,2001年下降为1.38%,之后几年变化不大。面对如此低的自主研发经费比例,有专家认为,入世后汽车零部件的价格更便宜,企业可以实行全球化采购,并且通过与跨国公司开展合作,用最低的成本获取先进的技术,增加产品的技术含量。但若不自主研发,核心技术就只能掌握在外方手里。 (三)品牌未能形成竞争力 汽车销量在经历了5年的“井喷”之后,中国将迎来第一次的换车高潮。面对日益繁荣的市场,中国汽车的消费者的品牌忠诚度依旧没有形成,品牌忠诚度已成为国产车的现实之忧。 “在车市井喷的2002年,汽车厂家降价至少有29次;2003年,先后60余次的降价涉及了国产车的全部品牌,近三分之二的进口车也大幅降价;如今降价的频次早就超出了消费者的预期。”汽车市场专家且小刚说。 降价的幅度不断的加大,消费者无疑尝到了不少甜头。同时消费者对品牌的忠诚度却削弱了。“降价太频繁,不注重培养品牌忠诚度,只能是得到眼前的利益,提高暂时的销量。对于汽车企业来说提高客户的忠诚度,这意味着更高的收入和更低的风险。”且小刚说。

  • 论《傲慢与偏见》中婚姻三重境界-爱情与金钱 _经济学毕业论文

    一、引言 简·奥斯丁(Jane Austen),1775年12月生于英国汉普郡的史蒂文顿,有兄弟姐妹八人。她并不算是一位长寿的作家,在1816年初她得了重病,身体日渐衰弱,不幸于1817年7月18日死在姐姐的怀抱里;奥斯丁也算不上是位多产的作家,尽管年仅21岁就写出了她的第一部小说《最初的印象》(19年后重新改写,即《傲慢与偏见》)。但在她的创作生涯中,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只有六部。可这丝毫没有减弱奥斯丁在英国文学中的地位,反而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日益重要。即使在今天,她的读者也是有增无减。她的作品被屡次改编成电影、电视剧,深受广大观众的喜爱。批评家托.巴.麦考莱就曾赞扬到:“作家中手法最接近(莎士比亚)这位大师的,无疑就要算简·奥斯丁了,这位女性堪称是英国之骄傲。她为我们创造出了一大批的人物…” 二、钟情婚姻爱情描写 从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庸俗无聊的“感伤小说”和“哥特小说”充斥着英国文坛,而奥斯丁创作的小说则是一反常规地展现当时尚未受到资本主义冲击的英国乡村中产阶级的日常生活和田园风光。她“是第一个现实地描绘日常平凡生活中平凡人物的小说家。她的作品反映了当时英国中产阶级生活的喜剧,显示了家庭文学的可能性。她多次探索青年女主角从恋爱到结婚中的自我发现过程,这种着力分析人物性格以及女主角和社会之间紧张关系的做法,使她的小说摆脱十八世纪的传统而接近于现代的生活。正是这种现代性,加上她的机智和风趣,她的小说能长期吸引读者。”[1]尽管反映的广度和深度有限,但对改变当时小说创作中的庸俗风气起了很好的作用,因此奥斯丁的小说在英国小说发展史上有承上启下的意义。 简·奥斯丁一生都是居住在乡村小镇,接触的人物以中小地主、牧师为主,观察的环境也以他们恬静、舒适的生活为主,在她的作品中,我们看不到有对重大社会矛盾的反映。有趣的是,尽管奥斯丁终身未嫁,但在她的作品中最为人津津乐道的,却是有关婚姻与爱情的描写。她以女性特有的细致入微的观察力和对细腻情感的把握,生动真实地描绘了简.奥斯丁周围世界的小天地,特别是绅士淑女之间的婚姻和爱情风波。 简·奥斯丁的六部作品可以说都是以婚姻为主题的婚姻小说,虽然她的婚姻观不可避免得要打上时代的烙印,但也不是完全正统的。而比较清晰得展现作家婚姻爱情观念的作品,无疑要算《傲慢与偏见》了,这部反映婚姻问题的小说是作者最喜欢的作品,同时也是她最受欢迎的一部作品。在2007年3月1日的“世界书日”上,《傲慢与偏见》被英国读者评选为“十大不可或缺的书”之首。整部作品通过贝内特几个女儿的婚姻经历为基点,以伊丽莎白与达西的感情经历为情节主线,展示了18世纪中后期英国社会贵族阶层的婚姻状况。从某中程度上,也探讨了婚姻的内涵,因此此书也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和现实意义。文学批评家马克肖尔这样评价《傲慢与偏见》:“《傲慢与偏见》及奥斯丁后期的小说会令愚顿者震撼。如她的见解能被认同,这个由愚顿者构成的社会必将脱胎换骨。”[2] 三、三段婚姻展现三重境界 人们的择偶动机决定人们的择偶标准。择偶动机不同,人们的择偶标准也不会相同。自古以来,人们的择偶标准既要遵循婚姻的自然属性,又不得不受婚姻社会属性的影响。婚姻的自然属性决定了人们择偶时要考虑对方的身体、经济、宗教、道德等因素。人们在选择婚姻伴侣时不可能只有单一的动机,而是几种动机同时存在,只是侧重点不同罢了。而这种侧重点的差异表现出来便是人们择偶标准的差异。 根据择偶标准的差异,历史学家劳伦斯·斯通,在其名著《1500-1800年英国家庭、性和婚姻》中将当时英国人的择偶动机分为四类:为了巩固家庭的经济、政治或社会地位;为了个人的感情、友爱和情谊;性的吸引;激情之爱。[3]在《傲慢与偏见》里,作者所塑造出的几种婚姻关系,大都可以从中找到相符合的类型。例如夏洛特和柯林斯的结合,就符合“为了巩固家庭的经济、政治或社会地位”这一类型。

  • 经济类论文选题 _经济学毕业论文

    经济类论文选题 一、把握论文写作的三要素 (一)提出问题 ☆提问乃论文之本,解决问题是论文的价值所在。 ☆问题无处不在,只是需要发现它的眼睛。 没有完美的企业,也就不存在没有问题的企业。 经济类论文所需要解决的问题分布在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各个方面。 并非每个人都能写技术类论文,但绝对都可以写经济类论文。 ☆发现问题几种途径: 当前的业务流程是否有效率? 现行的管理模式有否有弊病? 采用的工作方法是否有缺陷? 应对变革的策略是否有偏差? ¨¨¨ (二)分析问题 ☆提出问题只是第一步,解决问题才是论文的终极诉求。而在确定问题的解决方案之前,必须先要对问题本身有着全面、透彻的认识,这就要求对提出的问题进行系统、深入地分析。 ☆分析问题的几个要点: 问题产生的原因、背景与环境 问题导致的主要影响与后果, 问题的本质和特点 ☆分析问题的模式通常包括 定量分析:摆事实(数据) 定性分析:讲道理(理论) 规范研究:正向推导(因 → 果) 实证研究:反向归纳(果 → 因) ☆要正确使用有关的理论和方法,只有正确的方法才会得出正确的结论。 (三)解决问题 ☆只有对问题分析、认识清楚了,才有可能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首先,要理出解决思路,解决问题关键是对症下药,这就需要选择正确的理论、建立适用的模型来指导问题的解决。 ☆然后,就要根据解决思路,结合现实状况和客观条件来拟订具体的解决措施。 ☆解决问题的方案往往不会只有一个,因此需要进行相关利弊分析,最终选择最优的方案。 二、经济类论文写作中的两大误区 (一)文体把握非论文体文章 ☆工作总结式:只是报告具体的工作内容,没有对问题的系统研究。 ☆宣传通讯式:类似树先进、抓典型的宣传材料。 ☆杂文随笔式:对某方面问题有感而发,捕捉了一下思想火花,但缺少系统思考和论证。 ☆合理化建议式:不分析问题,直接提出解决措施,缺少内在的逻辑基础。 ☆¨¨¨ (二)论述方式三要素安排失当 ☆教材讲义型:问题指向不明确,简单堆砌理论、就事论事、泛泛而谈,缺乏系统思考和分析,解决方案概念化、原则化,没有实际指导意义。 ☆结构散乱型:论点不清,逻辑混乱,形神皆散。 ☆文不对题型:偏题跑调,典型的低级错误。 ☆¨¨¨ 三、选好论文题目 选题很重要,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 (一)选题的原则 ☆前瞻性:选择对企业经营管理的完善、改进、创新有指导、提升价值的论题。 ☆实用性:切忌空谈,以解决现实问题为导向。 ☆时效性:切忌重复已过时或已有定论的论题。 ☆正确性:论点的基本原则应当合法、正确。 (二)选题的策略 ☆控制题目的大小范围:应当与论文内容相匹配 ☆选择自己熟悉的课题:容易言之有物,避免空对空 ☆取个醒目的好标题:准确得体、简短精炼,切忌口号化 ☆符合企业的需要:经济类论文的价值所在 四、融合理论与实际 ☆企业并不缺理论,但往往难以具备实现理论的全部条件。 ☆我们写论文并不是为了简单地引介理论,而是研究如何为理论的实践创造条件,或者如何修正理论以适应企业的现实状况,最终达到殊途同归的结果。

  • 浙江省城市居民消费热点剖析及趋势预测 _经济学毕业论文

    内容摘要:本文在抽样调查基础上,以浙江省为例指出了城市居民的消费热点集中在住房、家用汽车、文教娱乐、电脑和新兴家电,并分析了主要影响因素及影响程度,提出了城市居民消费需求的变化趋势在于消费观念开放和消费市场空间扩大与消费层次升级和消费阶段变化递进。 关键词:城市居民 消费热点 分析评价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城市居民消费也远远超越了衣食住行等基本生存需求的范畴,文化消费、教育消费、娱乐消费、休闲消费等在消费结构中的比重越来越大。 浙江省经济这些年来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经济总量已由原来居全国第12位,上升到现在的第4位。随着市场繁荣、各类新商品不断涌现,城市居民收入持续增加,购买力不断提高,城市居民的消费观念有了显著变化。 本文通过实证分析,从城市居民收入水平、物价水平、消费习惯和需求倾向等方面入手,研究消费热点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内在关系及发展规律,以了解市场因素影响而引起的城市居民消费心理、消费行为等方面的变化,为有效协调生产与消费的关系,促进市场健全和完善,减少资源浪费,正确引导城市居民合理消费和市场发展,培育健康发展的消费观念,有效地积聚消费能力提供依据。 城市居民消费现状分析 当前,由于宏观经济状况、消费能力等因素的影响,城市居民对于需求产生了相应的变动。为了使目前城市居民的消费观念、有效需求的支付能力、消费倾向等方面的研究有说服力和实际价值,笔者在对杭州、宁波、温州三城市居民进行问卷访问抽样调查,并对所抽取的474个有效样本进行统计分析后,可将城市居民消费倾向分成冲动型、稳健型和享受型三大类。 24岁以下的年轻人基本是冲动型消费者,有57%的被调查者认为“收入不高也要买喜欢的”。而24岁以下及25至34岁的被调查者中分别有42.9%和31.6%的人认同“尽量买名牌”,这类享受型消费者中73.2%学历为大专以上,月均收入大于1500元。一般消费者在吃穿用方面也有名牌化趋向。35至54岁的稳健型消费者注重实际,他们崇尚“尽量节约”。这部分城市居民家庭负担较重,一般家庭结构是夫妇二人加上未婚子女,抚养子女的开支十分庞大。 当前,商品消费不再是居民收入除储蓄外的唯一出路。投资为城市居民的收入开辟了具有强烈吸引力的又一条途径。调查中有38%的城市居民在传统消费之外,将收入主要用于投资。 随着住房制度、医疗制度、劳动保险制度、就业制度、教育制度等改革的深化,67.3%的被调查者将收入中的相当部分转入储蓄或各种形式的投资,以备日后用于购房和装修、子女教育、医疗费用、养老生活费用,这也相对限制了当前实际购买力增长的速度和幅度。 城市居民消费热点分析结果 城市居民消费热点,一般是指一定时期内一定规模的家庭,在消费领域中对某种商品或某类服务的一种热衷消费。然而由目前需求疲软、城市居民消费心理成熟等多种原因影响所形成的局面是:城市居民消费热点趋向分散化、多元化。本次调查显示,住房、汽车、家用电脑依次成为城市居民十分期望购买或拥有的商品。 同时,在对城市居民收入投向的调查中发现,除52%的被调查者将收入用于储蓄以外,用于教育、文化、娱乐支出的被调查者占到22%,这项支出实际上已在城市居民日常生活中占了较大比重,形成了一种新的热点消费。被调查者都已拥有且市场相对饱和的冰箱、彩电、洗衣机,更新意向分别达到了29%、27%、25%,这也形成一种对家电需求的持续热潮。 调查样本中,74%的家庭月收入在1000-3000元之间。这类家庭需求范围较广:家电、住房及装修、教育、文化及娱乐消费、汽车、电脑。而收入在3000元以上的被调查者家庭,其消费倾向主要集中在住房、旅游、汽车。汽车需求尤为突出,77%的此类家庭有购买意向。旅游对该层次的被调查者也有较强的吸引力,但对于大部分收入不高的城市居民而言,旅游还属于期望消费。 对于精神消费,居民较能接受的还是一些花费较低的娱乐方面的支出。运用差距量表对上述消费热点构建分析矩阵(见表1),并进行深入分析,得出结果(见表2)。 P= fR-0.5N/nN 其中:P-某影响因素的比率 f-对某影响因素给予某一等级之回答者人数 R-影响因素的等级 n-影响因素的数目 N-回答者的数目 调查中,54%的人表示“十分期望购买或拥有住房”。目前,浙江省城市居民对住房的拥有量达62%,已拥有住房的城市居民中欲更新住房的占16.1%。原因在于,在购买公房时,一般是买入城市居民现已居住的旧房,这些旧房结构已远落后于新型户型,合理性、功能性较差。有余力的城市居民便希望更换新房。国有商业银行推出的住房按揭业务鼓励了城市居民用预期收入购买商品房,使部分城市居民的购房成为可能。与此同时,住房装修随之升温,装饰家居成为时尚。 调查中,虽然只有4%的城市居民拥有汽车,可却有38%的城市居民期望购买汽车,居民已对汽车产生了强烈的消费欲望。由于城市化的加快和生活观念的改变,一些人愿意选择房价较低、远离闹市、环境优美的新居住区,以及城市交通设施的显著改善也促使了汽车进入家庭。普通城市居民虽然有汽车消费意向,但由于收入制约尚不能将之转变成现实需求。因此,短期内汽车难以进入普通城市居民的家中。 随着我国劳动制度的改革,闲暇时间增加,为城市居民进行教育、文化、娱乐消费在时间上提供了充分条件。更重要的是随着社会进步,人们追求知识,接受再教育,提高技能的欲望更加高涨,提高自身素质的要求十分迫切。 上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进入了信息时代,生活节奏逐渐加快,办公自动化已迅速普及,以及中小学普及电脑教育是推动电脑进入家庭的重要力量。家用电脑的销售价格相对快速下降,这一新兴市场迅速形成,充分反映出新技术革命改造人类生活方式的浪潮正在以惊人的速度推进。电脑进入城市居民家庭后,将大大加快我国步入信息化社会的步伐。 城市居民消费需求的变化趋势分析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到经济的发展使人们的消费意向有了很大变化,许多新的消费点被关注。有的消费点只是刚起步,却使城市居民有了强烈的需求欲望,有的则已形成一定的热潮。通过分析,可得出以下结论。 消费观念开放和消费市场空间扩大 近几年,普通家庭的家用电器更新换代进入了高潮,上世纪90年代购置的家电中相当一部分需要淘汰更新。家电行业中的技术更新,使产品不断发展,品种不断增加,款式不断翻新,如等离子彩电、无氟冰箱、滚筒式可烘干洗衣机等,均进一步刺激了居民消费需求;DVD机、音响、摄像机、数码相机等也掀起了一定规模的消费热潮;各类小家电,如洗碗机、消毒柜、按摩器等层出不穷,也纷纷在产品功能上吸引消费者注意。 另外,在家电市场中一个很突出的表现是:品牌倾向。城市居民心中理想的品牌全是知名品牌,他们认为这些品牌的产品无论在技术水平、工艺装备还是售后服务上均有良好保障。 现在的消费市场已不是单纯意义上的基本消费品市场。城市居民需求已从生存型消费向发展型消费、享受型消费升级,这就促使市场空间扩大。人们在满足了基本需求后,正逐渐追求社会需要、尊重需要甚至自我实现需要。开放型消费观的逐步形成使消费不再仅仅是为了解决温饱,更多地是为了提高生活质量与发展自我。应该看到,娱乐市场、教育市场、文化市场、房产市场前景均十分诱人。 消费层次升级和消费阶段变化递进 城市居民的消费特征从过去的以基本生活必需消费转向更高层次、满足多种需求的消费阶段,以发展为目的的大学以上高学历的教育支出、以更舒适的生活质量为目的的购房消费、以体现自身价值为目的的高层次消费,都在一定范围内形成了消费热点。 在实际生活中,消费热点意向的形成而没有导致实际消费购买热潮是消费能力和消费氛围积聚的过程。由于消费热点意向多集中在住房、汽车、电脑、教育等支出大的项目上,则消费热潮的出现就需要城市居民收入水平达到一定程度及国家消费政策的明确导向。如浙江省城市的房价与城市居民平均收入的比例高达20:1,甚至30:1。此类消费具有多年积聚、集中支出的特征,也有国家宏观政策影响的特性。因此,消费热点和消费热潮的形成是客观必然趋势。 居民消费热点是动态现象,根据浙江省城市居民消费热点现实分析和发展趋势预测,企业在产品开发方向及政府在消费政策导向上应紧紧把握消费热点的形成机理和变化规律,以消费热点的主要影响因素作为进行经营决策的立足点和制定政策的出发点,不断开拓新经营领域和新经济增长点,保证企业的持续发展和经济的持续进步。 参考文献: 1.迪顿,鲁昌. 理解消费[M].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 2.李振明. 经济转型与居民消费结构演进[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 3.莫特,余宁平. 消费文化[M].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 4.刘方域,杨圣明主编. 90年代中国市场消费战略[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

  • 简论新经济_经济学毕业论文

    简论新经济_经济学毕业论文 一、在结构、组织、体制、运行上具有特点的经济 新经济在当前是含义最不清晰的词汇。人们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任意地加以定义,例如,一些企业家说:企业开展科技创新就是搞新经济,到国外办工厂就是搞新经济,等等。而理论界一些同志往往对新经济给以包括:信息经济、网络经济、虚拟经济。泡沫经济、风险经济等等10多条涵义,这样的大筐含义,使人们如坠云里雾中,对新经济更加摸不住头脑.对新经济的内涵尚未搞清楚,又怎样加以评判和提出对应之策?因而,对什么是新经济首先应该加以研讨。 我认为:新经济的含义可以如下表述:以信息技术为主导,以多门类高科技产业为支柱,在经济结构、组织、体制和运行上带有新特点的经济。新经济属于知识经济的范畴,是当代发达国家在高科技革命条件下发生的一次经济调整。 二、信息技术是新经济的物质基础 新经济不是社会基本制度的变化,但的确发生了经济结构,组织、体制和运行方式的变化,这些变化都是以物质生产力的变化为基础。现代物质生产力的首要因素是科技。20世纪末在发达国家出现了一场新的科技革命,最重要的是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发明,硅谷成为这一现代核心技术的策源地,它导致90年代美国信息和网络技术迅速发展和转化为生产力。信息和网络技术是对世纪的技术,其技术性能与经济功能,远远超过了远古的火,和十九世纪的电的发明。此外,生物工程,新能源,新材料,航天,海洋技术等也不断向深度创新,可以说,20世纪末发达国家出现了一场全方位的高科技革命。科技是第一生产力,高科技更是最强大,最先进的物质生产力,它必然会对经济、社会以及人的思想,行为带来即期变革和深远影响。只要不是闭目塞听,人们已经可以看见这一场前所未有的高科技革命已经对传统工业生产方式,及其经济组织、结构、体制、运行以及生活方式起着重组作用。新经济则是科技进步的经济重组功能的表现和结果。 三、产业结构的新变化 新经济在于产业结构发生了新的变化:以汽车、化工、石油、机械等为代表的传统产业增长放慢,而使用信息、网络技术和其它高科技的新产业则迅速崛起,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和增长极。人们可以看见,在美国、微软、康柏、英特尔、戴尔、IBM,斯科等高科技企业的快速增长,其中一些企业在十多年时间内销售收入增长数十百倍,并使一批著名的百年老厂在排名上退居次要地位。信息产业迅速发展和成为国民经济的第一大产业,其它高科技产业也不断发展,生物工程的开发正在紧锣密鼓。在发达国家正在出现以信息产业为龙头,以其它高科技产业为骨干的一场产业结构的重组和升级。 信息化和网络化,推动了电子商务电子金融的迅速发展,信息化和高科技化更产生了一系列新兴服务业和改组传统服务业,服务业成为就业中有高比重在美国达75%的产业。高科技和服务业的地位越发显著,成为新经济的一项特征。 四、企业组织的新变化 信息与网络技术的使用,引起了企业组织的变化,在一些领域出现了小型化趋势。网络化促使大而全的大企业把许多业务进行分解和向外承包,企业组织变小,电子商务使企业销售组织精干化,厂内网络化使管理组织扁平化,特别是产生了不在于机器设备多,而以知识资产为主体的新兴企业。网络化还引起在网上组织生产和交换的虚拟公司,以及没有主要厂房、厂址、经营场所的半虚拟公司,例如亚马逊公司的出现。借助于网络化的扩大市场开拓功能,有特色的小企业也重新获得生命力。 高科技型小公司的迅速扩张是新经济的特征。一批利润预期好的高科技企业,借助于虚拟资本市值扩大机制迅速增长,并借助企业兼并,把传统大企业纳入自己旗帜之下,实现以快吃慢,迅速成长,成为重量级的大企业。上述情况人们称之为南美比拉鱼现象,即以小胜大的新竞争法则。 总的来说,新的技术革命改变了企业组织片面大型化的发展,出现了企业组织的精干化、小型化、多样化的趋势,产生了更多的小而优,快而优的企业和以小搏大的市场竞争新格局。 五、经济体制上的新变化 适应于科技创新和高科技转化为生产力的要求,经济体制也出现了可以称之为进一步市场化的新变化:(1)科技园区民营,小型企业的空前活跃;(2)为科技创新提供金融支撑的风险投资制度的发展;(3)便利于科技型企业筹资和转移风险的二版市场的出现和发展;(4)经营者和科技人员持股制,特别是购股期权制的普遍采用;(5)知识产权的加强保护和知识产权进一步流动化,更容易转让给企业;(6)技术人员和职工就业进一步多流动,跳槽成为常规和在工资上的随行就市;(7)政府管制的松动,例如适应信息化和网络化的发展需要,通常由政府兴办的电信业的放开和引人竞争机制等等。 上述变化表现出个人、企业活动和政府管理的更加松动灵活,具体地说:主体的自主性更强,市场更加放开,科技创新的激励更强。科技成果、知识产权交换的自由度更大,信用金融更宽松,政府对微观更少干预,上述情况可以说是适应于当代高科技创新的市场体制的进一步调整。 六、经济运行上的新变化 新经济在现阶段的重要特色在于它在运行上的新特色。人们谈论新经济,往往指出网络经济中的生产成本递增、个人效用递减等经济学法则的失灵,但更重要的新现象是出现了经济运行的持续的高增长、低通胀。美国自1991年3月以来迄至2000年8月,已经保持114个月的4%左右的持续增长,而在过去年增长率为2%左右,这是二战后首次出现的长扩张阶段,而通胀却保持在1-4%的低水平。2000年4月美国失业率为3.9%,是30年来最低的。格林斯潘在2000年3月6日说:美国商业周期与战后其它周期有着深刻的不同,不仅是它的长度破了记录,而且强劲程度也是前所未有的。更重要的是通货膨胀被抑制。这背后的关键因素便是生产率的提高。 技术创新是经济运行势态发生变化的主要因素。信息技术和高科技的发展,引起一轮强劲的固定资产更新,美国在信息技术的投资占其总投资34%,不断创新的技术创造出持续而有力的投资品需求拉动,它是美国这一轮经济扩张出现的主要原因;另外,经济增长中群众收入水平的有所提高,技术创新的消费扩大效应,又形成了消费品需求拉动。可见,技术创新的有效需求扩大效应是美国经济出现长扩张阶段的主要原因。增长加快并未伴同通胀的根本原因是信息技术使劳动生产率得到提高,美国非农业劳动生产率从1991-1995年间的1.61%上升至1996一1999年的2.67%,再加之以劳动力供给相对丰裕,因而减少了增长带来的工资上涨和通胀的压力。可见,高科技的扩大需求和降低成本二重功能成为美国高增长与低通胀的运行势态出现的根本原因。

  • 关于建立“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思考 _经济学毕业论文

    摘 要 随着鄱阳湖地区生态环境问题的日趋严峻,建立“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已显得十分重要和紧迫。“环鄱阳湖经济区”的建立,要确立区域一体化的意识,积极促进市场一体化机制,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的思想,推进环鄱阳湖区域综合环境治理,采取各种有效措施确保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和谐和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环鄱阳湖区域;生态经济区;环境保护 一、引言 生态经济区,是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实现了协调发展、各个领域达到了可持续发展目标要求的区域。其实质就是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基础,运用生态经济学的原理与方法,遵循生态学规律和经济发展规律,对全区域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系统进行结构改善和功能强化,在恢复和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保护与合理利用各类自然资源的前提下,促进湖区经济和社会健康、持续、稳定与协调发展。 鄱阳湖位于江西省北部,长江中下游交接处的南岸。是中国最大的淡水湖,国际性的重要湿地,江西人民的“母亲湖”。主要包括南昌、九江、景德镇、鹰潭、新余和抚州6个设市区以及周边的11个县市,本区在自然条件、自然资源和经济社会状况方面都具有类似性,是一个比较完整的水陆结合的自然区。建立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加强鄱阳湖的保护治理和开发建设,是从江西实际出发,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战略举措,是和谐构建鄱阳湖发展的必然选择,是新形势实现江西崛起新跨越的重大实践,必将对江西省经济社会的发展产生重大的影响。本文就此对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发展提出一些战略性的思考和策略,必将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发展产生很强的实践意义。 二、制约环鄱阳湖发展的因素 由于受经济、社会、政策和历史等因素,还有人口、经济、资源的多重压力,鄱阳湖区生态环境负荷日趋加重,并且日益恶化。当前,鄱阳湖区域面临着一系列问题,包括水生态失衡、土地植被退化、污染状况加重和生物多样性减少等。 1.水生态失衡 鄱阳湖是我国最大的淡水湖,其水系流域面积16.22万km2,约占江西省流域面积的97%,占长江流域面积的9%,其水系年均径流量为1525亿立方米,约占长江流域年均径流量的16.3%。它承纳赣江、抚河、信江、饶河、修河五大河,经调蓄后,由湖口注入我国第一大河----长江,每年流入长江的水量超过黄河、淮河、海河三河水量的总和,是一个季节性、吞吐型的湖泊。千百年来,由于人类的不断开发利用,鄱阳湖一直在变化中。近年来,由于不断的围垦、“五水”的泥沙淤积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湖泊出现萎缩,河道淤积相当严重,水质量不断下降,湖区水资源、水生态面临严峻挑战。 2.土地植被退化 江西是南方水土流失相对严重的省份之一,水土流失主要分布于鄱阳湖水系“五河”流域中、上游及鄱阳湖滨湖地区,现有水土流失面积336. 12×104 hm2,占全省水土流失面积的95. 5%,水土流失造成大量泥沙流入江河湖库,致使出现了严重淤积现象,泥沙的淤积使湖库行蓄防洪能力降低,同时由于汛期长江洪水对鄱阳湖水的顶托作用,使得在汛期往往出现“小流量、高水位;小洪水、大灾情”,加大了防汛的压力,加剧了水患灾害,使鄱阳湖区土壤肥力退化、土壤污染和土壤酸化日趋严重。 鄱阳湖自然植被主要包括森林植被、湿地植被和沙生植被。鄱阳湖区森林覆盖率较低,低于江西省平均水平。鄱阳湖区现存天然森林植被主要是次生林,是在不合理的开发利用下同原生植被经长期逆向演替形成的。20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鄱阳湖区周围低山丘陵森林资源遭受严重破坏,一些采伐地未能及时更新,有的成了疏林地,有的演替为灌草丛,甚至有些地方由灌草丛进一步沦为荒山荒地。鄱阳湖湿地植被面积2262km2,自岸向湖心,植被呈不规则的环带状分布,但近50多年来,因受人类和自然因素干扰,湿地植被带完整性遭破坏,湿地植被分布面积逐年减少,生物量逐年下降。

  • 关于海水养殖业会计核算探讨_经济学毕业论文范文

    关于海水养殖业会计核算探讨_经济学毕业论文范文 论文摘要:为了实现渔业的可持续发展,合理开发和利用渔业资源,以水产养殖为经济模式的产业经济正异军突起,但水产养殖业与其他行业相比,有其独特的生产方式。而现有的制度及及新企业会计准则对其相关事项的处理却没有明确规定。尤其是渔业地区或以海水养殖业为主要经济模式的地区,核算是否准确不仅关系到核算的品种效益,并且直接关系到养殖的品种是否值得推广或产业经济发展的状况,更重要的是能否真实反映本地区的经济指标;对于而言,规范水产养殖业会计核算更为重要。 参照企业会计制度及新企业会计准则的有关规定,结合海岛地区水产养殖(以下简称“海水养殖业”)业务实际情况,提出几点看法。 论文关键词:海水养殖业会计核算;核算特点;核算对象或品种 1 海水养殖业会计核算特点 海水养殖业是通过苗种的繁育和培养或外购苗种而生产出各种水产品,海岛水产养殖业经营模式一般以育苗、浮筏吊养、底播增殖、活鱼养殖为主,其核算具有以下特点。 1.1 成本具有不确定性 作为海水养殖的主要产品——水产品,主要是以繁育和养殖为主。由于受自然条件变化制约,变化无常的自然影响着水产品的产量和养殖成本。海域状况好、水温等自然条件适宜,水产品的产量就高,单位产品生产成本就低;反之,水产品的产量低,单位产品生产成本就高。 1.2 生产周期长,资金周转慢 海水养殖业从育苗、中间育成、海上暂养、投入放养、收获或外购苗种、投入放养、收获的生产过程,生产周期少则几个月,多则4-5年,一般在1-3年或以上。由于常年性投入,使得占用在某项产品的生产资金时间相对较长,资金周转速度缓慢。 1.3 生产具有季节性,占用的资金量大 海水养殖业产品生产季节性较强,苗种投入时间相对集中,一般在每年的4~6月份或10~12月份,并且占用大量的经营资金;有的在较短的时间内即可收获,比如:海湾扇贝规模养殖从当年苗种购入到浮筏吊养、直至秋季收获仅需5个多月的时间;而有的需要较长的生产时间才能回收,比如:某企业为了扩大虾夷扇贝底播养殖规模,大量购入苗种实施三龄贝底播养殖计划,从苗种购置、投入放养、海上看护到采捕收获大约需要36个月,资金占用量较大,资金需三年多才得以回收;活鱼养殖从幼鱼的投放、看护、饵料喂养、到成鱼收获,少则1年、多则3年以上,受海域状况、水温等自然条件制约,经历越冬过程,需要北鱼南养再回运过程,到回收季节还需关注的行情,若出口还需不断关注汇率变化,以确报该品种实现很好的效益。因此,在生产过程中占用企业经营资金较多,一般都需要较长时间。 2 海水养殖业成本核算应考虑的问题 2.1 合理确定成本核算对象或品种 成本核算对象的确定是海水养殖成本进行归集和核算的前提。海水养殖的任务是生产出各种水产品,因此,水产品品种是水产养殖业成本核算的对象,也就是对养殖期间所发生的各项品种费用进行分类、归集、核算。由于海水养殖养殖品种不同,因而在养殖过程中,各品种育苗、投入放养、收获的成本也不尽相同。海水养殖业按虾夷扇贝、鲍鱼、海参、海螺、海胆以及放养的鱼等来计算主要产品成本。这样能比较科学地归集和核算不同养殖品种的生产成本,有利于对海水养殖成本的和控制。 2.2 做好成本核算基础工作 2.2.1 建立健全成本核算帐户体系 为了归集养殖业各项费用,划分有关成本费用界限,正确计算和结转产品成本,应建立规范的成本核算帐户体系。根据需要应设置:消耗性生物资产、制造费用、管理费用、费用、长期待摊费用、原、应交税金、固定资产、累计折旧、应付职工薪酬、应付福利费、现金、存款、主营业务收入、主营业务成本、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等帐户。 2.2.2 建立健全各项原始记录 各种原始记录是计算产品成本的依据。各种材料物资、燃料动力的消耗、各种生产工具的耗用、产品质量验收以及暂养台筏和养成台筏、当年(或以后年度)收获台筏、空筏各是多少,每月都必须有原始记录,以利于成本核算工作更好的进行。 2.2.3 建立健全养殖物资计量、验收、保管发放工作和盘点工作 各种养殖物资采购都必须有计划、按计划购买,然后办理入库验收手续,领用要办理出库手续。年终必须清点,并处理盈亏额。 2.2.4 了解生产工艺或流程 海水养殖业核算基础是要掌握第一手资料,因此说,作为财务人员或成本核算人员必须深入生产第一线,了解全面生产工艺或生产过程,取得核算数据,为成本核算作准备。

  • 陕西城市化进程的测算和分析_经济学毕业论文

    内容摘要:城市化是人们生产和生活水平由数量增长到品质提升的过程,本文采用综合指数法从人口、经济、社会、基础设施、环境五个方面对陕西城市化水平进行测评。 关键词:城市化 指标体系 城市化是“人类生产与生活方式由农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主要表现为农村人口转化为城市人口及城市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城市化是社会进步的标志。伴随城市化的推进,更多的农民变成了市民,更多的农业活动转向工业和服务业,人口结构发生转化,产业结构得以提升,社会财富得以增加,社会机制和人的价值观念得以更新,社会生产和生活步入现代化。城市化不仅表现在城市人口的比重提升上,而且表现在社会、经济、文化和科技的多个方面。因此,城市化测评的内容既应包括经济总量的增加,也应包括社会方式的进步,既要考虑到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也要着眼于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应该全面涵盖城市化的内涵。 陕西城市化指标体系设计 (一)指标体系的设计原则 本文设计陕西城市化指标体系遵循以下原则:能够较为真实的反映出城市化的内涵和水平,指标体系层次分明、结构清晰,达到整体优化的要求;每个测评指标必须具有可操作性,指标数据便于获取,便于量化;测评指标体系应具备可比性,在时间上应能与城市化各个阶段的评价结果相比较,在空间上,能够进行省际间、地区之间的比较。 (二)指标体系的设计方法 根据以上的设计思想和原则,本文从人口聚集、经济水平、社会发展、基础设施、环境质量五个方面构建了陕西城市化水平的指标体系。见表1。 (三)目标值的确定 为了测度城市化的进程和水平,需要确定城市化的目标值。它是指各项城市化评价指标应达到标准。本文主要指标的目标值确定思路如下: 1.非农人口比重和城镇人口比重。在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阿•英克尔斯提出的现代化指标体系中,非农人口比重应达到70%以上。世界上城市化程度较高的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城市化率一般都在80%以上。因此,本文将陕西非农人口比重和城镇人口比重的目标值确定为70%。 2.人均GDP。世界银行将人均GDP4000至6000美元的国家划分为发达国家。上世纪80年代,邓小平在阐述我国现代化战略时也提出人均国内生产总值4000美元的发展目标。故此,本文将陕西人均GDP的目标值定为4000美元。 3.人均可支配收入。本文中人均可支配收入是将2004年陕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人均纯收入按城乡人口比例加权平均计算的。在“十五”时期,陕西人均可支配收入占人均GDP的比重为50%左右,按人均可支配收入与人均GDP的比例推算,人均可支配收入的目标值应为16000元。 4.恩格尔系数。本文中的恩格尔系数是城乡恩格尔系数的加权平均数,联合国将恩格尔系数作为评价贫富标准。其中有:40%-49%为小康;30%-39%为富裕;29%以下为最富裕。根据陕西的目前水平,将恩格尔系数的目标值定为30%。 5.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比例。推进城市化的目标之一就是缩小城乡差别,因此以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比例为1作为目标值。 6.第三产业比重。从国际上看,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发达国家在60%-80%,中等国家在50%左右,低收入国家在38%左右。参照中等发展国家水平,将陕西第三产业比重目标值定为45%。 7.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世界工业化的经验表明,伴随城市化发展,工业占生产总值的比重最终会稳定在50%左右。所以,将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的标准值定为50%。 8.每万人拥有医生数。参照目前中等收入国家的水平,将该指标的目标值定为20人。 9.社会保障覆盖率。本文的社会保障覆盖率是从业人员的失业保险覆盖率、养老保险覆盖率、医疗保险覆盖率三者的平均数。目前世界中等收入国家的平均社会保障覆盖率为75%。故将陕西的社会保障率目标值也定为75%。 10.每万人刑事案件立案数。根据陕西历年统计数据测算,我们将该指标的目标值定为20起。 11.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世界上许多较发达国家的人均受教育年限为12年左右。我国教育制度中高中毕业需要12年。故将陕西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的目标值定为12年。参考国内外数据,将每万人拥有教师数的目标值定为100人。 12.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和环境质量。 根据中国农村城市化试点县(市)达标参考标准,结合陕西的现实状况,确定了这些指标的目标值(详见表1)。 (四)权重设置 在推进城市化进程中,各项指标达标的难易程度不同,对城市化影响程度不同,需要确定其权数。本文主要根据2004年《中国统计年鉴》中公布的各省市数据的差异程度来确定各项指标的权重。一般地,差异大,权重也大。另外,在确定指标的权重时,我们也考虑指标在反映城市化水平中的代表性。 (五)评价方法的确定 在综合评价方法中,综合指标的计算方法主要有:综合计分法、综合指数法、标准化处理方法、功效系数法等等。根据本研究对象的实际情况,我们认为使用综合指数法为好。综合指数法是直接将经过同度量处理后的指标数值用简单平均法或加权平均法进行综合,形成一个反映城市化水平的总分数。根据分值的大小对城市化状况进行综合比较和评价。平均的方法一般有算术平均和几何平均两种。本处采用算术平均方法。计算的步骤是: 1.先计算各个二级指标的单项指数K,再将其乘100得出分数值。任一项指标分值最多为100分,计算超过100分的按100分算。其公式为: 正指标:ki=(实际值/目标值)×100 逆指标:ki=(目标值/实际值)×100 根据得分高低,可以将城市化进程划分成五个阶段:综合得分60分以下为准备阶段,60至70分为起步阶段,70至80分为初级阶段,80至90分为中期阶段,90至100分为完成阶段。 结论和建议 本文运用上述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对陕西2004年城市化水平的测评结果是:人口聚集水平41.4分,经济水平50.1分,社会发展53.9分,基础设施56.6分,环境水平24分,陕西城市化水平的综合得分为47.7分。对照前面城市化进程的划分设定,陕西目前正处于城市化的准备阶段。 从二级指标看,人均GDP、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城乡居民收入比例、社会保障覆盖率、每百万人口公交车辆、互联网用户、环境等指标得分很低,这说明目前陕西经济发展水平低、居民收入水平低、城市基础设施和环境治理投入不足是制约陕西城市化发展的瓶颈。要提高城市化水平,首先应加快发展经济,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创造多元的投资机制、广泛筹资,加强城市信息、道路等基础设施的建设。 人口聚集是城市化的显著标志。从分析中发现, 2004年陕西农业人口占了人口总数的75%,乡村人口占了人口总数的67%,农业人口比重过大导致陕西人口聚集得分只有41.4分。因此解决陕西人口城市化的重要问题是将农业人口向非农业转化,将城市先进生产力和现代文明向农业和农村传播和辐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现代化水平,缩小城乡差距。 产业聚集效应依赖于工业化的推进和产业结构的提升。工业化水平是国际上衡量一个国家工业化程度的指标,国际上普遍认为制造业增加值占总商品生产增加值的比重低于20%为非工业国,20%-40%为正在工业化的国家,40%-60%为半工业化国家,60%以上为工业化国家;钱纳里等经济学家根据对世界100个国家20多年经济发展水平与城市化水平之间关系的研究测算出,人均GDP800美元至1000美元时,一、二、三产业的生产结构分别为12.7%、37.8%和49.5%;而就业结构为15.9%、36.8%和47.3%。2004年陕西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36.9%,第三产业比重为37.2%,这两项指标显示,陕西离工业化的标准还有相当大的差距,需要加速工业化和发展第三产业。从陕西实际来看,发展壮大能源化工、农产品加工、冶金、医药、纺织等支柱、优势和特色产业,以及其它各类成长性好的产业,形成更多的经济增长点,是加快工业化进程的一条有效途径。大力发展金融、商贸、科教、文化、旅游等为主的第三产业,既可带动消费模式转化和促进经济较快发展,又有助于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业的转化。 在一级指标中,社会发展综合得分高于经济水平的得分,显示陕西在社会和经济协调发展方面成绩显著;然而,经济水平得分远远高于环境水平得分,反映出陕西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没有更好地兼顾环境的治理和保护,环境问题成为制约城市化进程的又一个负面因素。陕西需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坚持以高新技术为先导,结合实际,建立起“低消耗、高效益”的社会经济结构,发展“无公害、少污染”产业,推行清洁生产。建立与城市化发展需要相配套的工业和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及垃圾处理场。提高城市集中污水处理率,增强城市垃圾的综合处理能力,逐步形成城市化建设的市场化、社会化、产业化机制。

AB
CD
ABCDEFGHIJKLMNOPQISTUVWXY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