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企债集中违约 “国企信仰”是否崩塌
摘转
今年迎来国有企业债券集中违约,共10家国企违约超过470亿元,创下近年来新高。
11月中国金融市场意外迎来一场国有企业债券市场的“信仰崩塌”。
11月,先是河南永煤集团债券违约引发市场巨震;与此同时,东北的华晨汽车集团先出现债务违约,其后宣布破产重整。此外,今年还有青海盐湖、天津房地产等七家国企首次出现债务违约。
中国国有企业的债务被认为有ZF“兜底”,因此都享有较高的信用评级。但是在中国政策改革和经济下行的双重压力下,国有企业债务“刚性兑付”的信仰,或许已开始崩塌。
11月10日,河南省国企永煤集团公告称,一笔10亿元人民币的企业债券到期无法偿还本息,构成实质性违约。
11月16日,华晨汽车集团控股有限公司公告称,已构成债务违约金额合计65亿元,逾期利息金额合计1.44亿元。
11月18日,清华控股有限公司公告称,控股子公司紫光集团有限公司发行的“17紫光PPN005”未能按期偿付本息,已构成实质性违约。
八天时间,中国的三家大型国企出现债务违约事件,引发信用债市场巨震,53只债券取消发行,规模合计285亿元,相比此前一周取消发行的规模暴增三倍。即便成功发行的债券利率也大幅上涨。
在中文互联网,债权人和相关机构怨声载道,表示“太突然”、“信仰崩塌”。华晨集团随即还确认收到破产重整通知书,恐慌情绪继续蔓延。
“国企信仰” 这种情绪的背后原因是,债务违约的几家国企,信用评级为AAA的最高等级。最高信用评级的企业债券集中违约,是中国比较独特的制度导致。
所涉企业作为国有企业,债券市场普遍认为,国有企业的所有权归属中央或地方ZF,即便企业的经营状况不佳,但ZF最终会出手,筹措资金,帮助国企还债。事实证明,过去ZF在国企出现偿付危机时的确多次出手相救。这被舆论成为“国企信仰”,正因为如此,国企债券和银行借贷都享受便利和较低利息。
但也有经济学家认为,此举对整体经济而言不利。投资和信贷大多给了国有企业,以及有ZF兜底的城投公司,而非民营企业,民营企业只好用利率更高的影子银行,形成“挤出效应”。
这种资源错配,使资金流向低效率领域,进一步加大了系统性的金融风险。一旦经济不景气,企业利润难以偿还利息,将爆发系统性金融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