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fgq5910
3054 1

[政策热点]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与转变社会发展方式 [推广有奖]

VIP

巨擘

0%

还不是VIP/贵宾

-

威望
9
论坛币
3325384 个
通用积分
244.0294
学术水平
1035 点
热心指数
1554 点
信用等级
560 点
经验
353774 点
帖子
20314
精华
2
在线时间
4843 小时
注册时间
2009-4-15
最后登录
2021-3-5

中级学术勋章 高级热心勋章 初级信用勋章

+2 论坛币
k人 参与回答

经管之家送您一份

应届毕业生专属福利!

求职就业群
赵安豆老师微信:zhaoandou666

经管之家联合CDA

送您一个全额奖学金名额~ !

感谢您参与论坛问题回答

经管之家送您两个论坛币!

+2 论坛币
内容摘要:过去30多年里,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重大的成就,但社会发展仍相对缓慢。导致社会发展缓慢的重要原因之一是传统经济发展方式的限制。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将为我国未来社会发展提供更好的条件;但要实现更好的社会发展,还需要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同时转变社会发展方式。转变社会发展方式需要在探讨传统的经济发展方式对社会发展的限制性因素的基础上,明确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社会发展提供的新机遇和新挑战,以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与社会发展方式的基本要求,更新社会发展的目标和原则,确立以人的转变为核心的经济发展方式和社会发展方式转型。   关键词:经济发展方式,社会发展方式,社会政策
  在经历了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型后,我国面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历史性任务。自党的十七大提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目标后,尽管全国上下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有了许多讨论,但总的说来多集中于经济方面,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对社会发展的意义重视不够。应该看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仅仅是经济领域的行动,而且将对政治、社会、文化等领域产生深远的影响。正确理解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对社会发展的意义、把握经济发展方式给社会发展带来的新机遇和新挑战,不仅有利于促进社会的快速健康发展,而且有助于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为此,笔者将在分析我国传统经济发展方式对社会发展影响的基础上,着力探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与转变社会发展方式之间的关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下我国转变社会发展的目标、原则和基本的政策要求等。
  传统经济发展方式对社会发展的限制
  过去30多年来,我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相对来说社会发展远远慢于经济发展的速度。导致我国社会发展缓慢的原因比较复杂,其中与经济发展方式对社会发展的限制密切相关。
  1. 传统经济发展方式的特点及其原因
  过去30年里我国经济发展方式主要有以下特点:一是以劳动密集型为主的产业结构;二是严重依赖对外贸易的外向型经济;三是资源耗费和环境破坏型经济;四是严重依赖投资拉动的经济发展模式。从根本上看,传统经济发展方式的最大特点是“经济中心主义”,即过分追求以名义GDP为标志的经济高速增长而不惜在社会、环境和人的生活质量等方面付出沉重代价。这种增长方式较多关注财富的增长速度,较少关注财富的合理分配;较多关心名义财富的增长,较少关注如何让财富的增加更好地满足人的需要,尤其是满足中低收入群体的需要。
  导致这些特点的主要原因是: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任何一个国家的发展都必须依靠本国优势的资源禀赋去获得全球市场中的机会。我国并不是一个人均自然资源丰富的国家,无法靠自然资源优势去获得发展的动力;我国的科技含量和人力资本存量也很低,无法依托科技能力和人力资本去推动经济快速发展。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不得不主要利用相对“价廉质优”的普通劳动力资源,并忍受环境的破坏,通过各种“优惠条件”去吸引外资和打开国际市场。因此,尽管过去的经济发展方式是我国的主动选择,但确实是在特定时期局限于自身条件和国际环境而不得不选择的发展道路。
  2. 传统经济发展方式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所谓“社会发展”,是指在经济发展基础上社会服务的增大、社会结构的优化和社会质量的提升。一方面,在过去30年里,我国通过市场经济的发展为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较好地解决了我国庞大劳动力就业问题,使人均收入明显提高,贫困率大幅度降低;同时使教育、医疗等社会服务的总体水平提高,人均居住条件明显改善;社会流动(尤其是向上流动)的机会也大大增加。但另一方面,我国社会发展仍然明显落后于经济发展,人均预期寿命提高缓慢,居民收入差距持续扩大,部分中低收入家庭在医疗、教育、住房等方面的困难增大。其结果是,在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大幅度提高、社会发展总体能力大幅度提升的同时,社会结构性分化加大,部分群体享受经济与社会发展成果的相对水平下降,社会问题和社会矛盾增多。
  从总体上看,我国过去30年里社会发展的成就和不足在较大程度上正源自传统的经济发展方式。传统经济发展方式对社会发展最大的影响是,这种经济发展方式的“市场化导向”大大促进了社会发展的经济条件的完善和总体服务的提升;但经济发展中的“低成本策略”严重阻碍了**通过制定和实施有效的社会政策、采取公共行动推动社会发展的能力,从而制约了**通过发展公共服务推动社会发展的政策选择。
  从主观上看,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和全社会都在很大程度上相信,通过市场机制不仅可以大大提高经济运行的效率,而且可以大力推动社会发展。因此,为了建立市场机制,我们“不得不”在一定时期内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为了吸引外资和开拓国际市场,我们“不得不”先约束普通劳动者在提高工资福利方面的要求,甚至容忍资本对劳工的剥削。尽管我们坚信持续的经济发展最终会惠及所有的人,然而眼下的事实是,30多年经济持续发展的成果非但没有平等地惠及所有的人,反而造成了越来越大的贫富差别。贫富差别的后果不仅表现在市场领域,还表现在公共领域;不仅表现在一般的收入和消费方面差距的扩大,还表现在医疗、教育、住房等基本需要的满足水平日趋扩大;不仅导致各个群体生活水平的差异,而且正在形成官民之间、劳资之间、贫富之间、城乡之间,以及其他各群体之间在价值立场、社会态度、利益关系等方面结构化的对立和冲突,如不及时治理,势必将引发更加严重的社会矛盾,甚至导致严重的政治后果。
  从客观上看,在市场经济领域中,由于过分依赖吸引外资和开拓国际市场,因而**(尤其是地方**)难以管束资本对劳工的剥削;由于过分依赖劳动密集型产业,因而长期听任劳动力在市场分配中份额的不断降低,难以满足劳动者提高工资福利的要求;由于过分依赖投资拉动,因而长期不注重提高本国民众的消费能力,尤其是长期忽略普通劳动者消费水平的提高。在社会政策领域中,这种对劳动力成本非常敏感的经济增长方式迫使**约束社会开支和社会服务的福利水平。其结果是,过去30多年里我国的社会政策逐渐放弃了普惠型福利模式而转向选择型模式;弱化了**的福利责任而转向在“社会化”的名义下推行“产业化”、“市场化”的社会服务供应模式,更多地强调个人责任和市场机制,限制福利机制和较高的福利需求。这种社会政策模式尽管适应并促进了传统的经济发展方式,却导致在总体上民众社会福利水平的相对下降,并且在医疗、教育、住房等方面出现了公共服务水平的滑坡和公共服务资源分配的不公平,降低了这些基本服务领域对下层民众的可及性,使初次分配导致的社会不平等越来越多地扩展到公共服务领域,使社会不平等对民生的损害越来越严重。而低水平的福利模式进一步迫使民众通过个人高储蓄去应付个人风险,高储蓄模式反过来又严重抑制了内需,使我国经济愈发严重依赖国际贸易,整个经济风险加大。在这种情况下,**的社会政策陷入了两难选择:如果不努力提高社会福利水平和控制收入差距,会带来严重的经济、政治和社会问题;而努力提高社会福利水平和控制收入差距,又会增大劳动力成本、削弱经济竞争力。这说明,传统的经济发展方式不仅自身遇到了很大的问题,而且严重限制了**通过社会政策的公共行动方式解决社会问题的能力。因此,要实现经济的持续增长与和谐社会的目标,就必须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型以及在此基础上的社会政策更新。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对社会发展的新机遇和新挑战
  由于过去社会发展中的不足在客观上源自经济发展方式的限制,因此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将为我国未来的社会发展开辟新的道路。在讨论转变社会发展方式之前,我们应该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目标和原则有清楚的认识。
  1. 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目标和原则
  鉴于传统经济发展方式存在上述缺陷和未来发展的局限,现阶段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任务主要有四:一是从过去资源耗费型经济转向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经济;二是从过去和目前的以劳动密集型为主的产业结构转向以技术密集型为主的产业结构;三是从严重依赖外贸经济转向对外贸易和依托国内市场并重和协调的经济发展方式;四是从严重依赖投资拉动转变到投资与消费共同拉动的经济增长方式。为了实现上述任务,我国经济发展方式必须实现以下几个方面的转变。
  第一,从最根本的意义上看,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最重要的是发展目标和发展理念的转变。新的经济发展目标要从过去单纯追求GDP增长的经济发展目标,转变到更加以人为本、更加重视满足人的需要的经济发展目标。而为达到经济发展目标的转变,需要在发展理念上有深刻的变化。首先应该更加清楚地认识到,经济发展只具有工具性的意义,满足人的需要才是最终的发展目标。因此,我们不能单纯追求生产能力的提高,也不能单纯追求全社会财富的增加,尤其不能单纯追求以名义GDP为标志的经济指标,而应该追求一种“以人为本的经济发展理念”。具体讲,我们应该更加重视经济发展的实质性内容和对人和社会的实际收效,应该将更加公平和平等地满足所有人的需要、构建更加良好的社会和环境作为制定经济发展规划和衡量经济发展成效的重要参数。其次应该改变过去带有资源掠夺式或消耗式特点的发展理念,真正形成资源建设式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具体讲,我们不应再大量消耗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严重依赖“人口红利”,而应寻求可再生的发展资源,积极探求以现代科技能力取代对自然资源的大量消耗,以人力资本建设取代对廉价劳动力的掠夺式使用。
  第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过程也是我国经济从发展中国家向现代发达国家经济类型转变的过程,因此要实现生产方式的转型、产业层次的提升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一方面,要从过去粗放型的生产方式转变到更加集约型的生产方式;从大量消耗资源的浪费型生产方式转变到节约资源的节约型生产方式。另一方面,要实现生产方式的转型,最主要的条件是提升产业技术层次,在各个产业中都从过去的严重依赖劳动密集型的产业类型,转变到以技术密集型为主的产业类型。
  第三,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过程中应该科学调整和规划我国的产业结构,形成更加合理的产业结构。产业结构调整不能盲目跟随发达国家产业结构调整的路径,应该根据全球化时代的国际经济关系和我国的国情科学规划,注意避免一些发达国家制造业空心化的失误;在大力发展服务业的同时,不能弱化农业、放弃制造业优势,相反应通过大力提升农业和制造业技术水平加强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的竞争力。
  2.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对我国社会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将给未来的社会发展提供新的机遇。一方面,新的经济发展方式及其所获得的持续性经济发展成果将给社会发展提供更好的支撑条件,这对于社会发展的硬件建设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另一方面,新的经济发展方式不再追求“低成本策略”,这将使过去社会发展所遭受的限制因素大大减弱。更重要的是,新的经济发展方式将为用“双赢关系”取代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中的“矛盾关系”奠定重要的基础,从而为社会发展提供更好的空间和注入新的动力。
  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也将给社会发展带来新的挑战。一方面,新的经济发展方式建立在更加雄厚的人力资本基础上,这将给社会发展提出新的要求。能否形成有利于人力资本快速增长的社会组织和公共服务体系,是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型能否顺利进行的关键性条件之一。另一方面,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将对我国的社会结构和各群体的利益关系带来新的冲击,需要通过更加合理的社会发展规划和相关的社会政策不断调整社会结构和社会利益关系,以保障新的经济发展方式建立在更加坚实的社会基础之上。再一方面,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过程中,将有可能在一定时期内出现新的社会问题。例如,快速的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技术层次的提升将可能带来比较严重的失业问题,地区间的产业转移和布局也可能带来新的地区之间差距的扩大,尤其是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过程将伴随快速的城市化和人口老龄化且伴生较为严重的社会问题,因此需要我们通过不断加强社会发展和制定及实施更好的社会政策而加以预防和解决。
转变社会发展方式的基本要求及相关社会政策分析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尽管将为社会发展注入新的动力,但它不会自动带来全面的社会发展,而需要**和社会通过有目的的行动去推动。为此,我们应该在新的经济发展方式的条件下,设立新的社会发展目标和原则,从市场机制和社会政策两个方面主动推动社会发展方式转型,进而推动持续性的社会发展。
  1. 在新的经济发展背景下应该更加重视社会发展
  与经济发展相比,社会发展更需要建立在社会共识基础上的有意识的集体行动,而这种社会共识和集体行动既来自民众的自发需要,也需要社会各方有组织的推动。与市场经济中“看不见的手”相比,社会发展过程中更需要“看得见的手”的推动。这只“看得见的手”应该是**、企业、社区、社会组织以及学术界和媒体等各方面的合力。其中,**作为社会中最大的公共权威组织,应该担负主导的责任。因此,转变社会发展方式的第一要求就是树立起“社会发展的国家责任原则”,要求**承担推动社会发展的责任。在新的经济发展方式和社会发展方式中,国家的角色应该更多地从“经济国家”角色转变为“社会国家”角色,或者至少是“经济—社会国家”的角色,在社会发展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为此,各级**应该像过去30年里重视经济发展一样重视社会发展,为国家和地区的社会发展建立“硬指标”,像过去30年里重视GDP那样重视社会发展指标。
  2. 更新社会发展的目标和原则
  过去的社会发展目标常常被置于经济发展和政治稳定的目标之下,社会改革被理解为“经济改革的配套工程”,制定与实施社会政策往往更加强调维护稳定的工具性意义。这些对社会发展目标和意义的误读使社会发展本身失去明确的目标和原则,进而失去持续发展的动力。因此,转变社会发展方式的基本要求之一就是为未来的社会发展制定清晰的目标和原则。
  社会发展的目标应该还原到人和社会本身:满足人的需要,促进人的发展,以及为此而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按照该目标界定,转变社会发展方式应遵循以下一些基本的原则。
  第一,转变社会发展方式应该更加突出地坚持公平的原则,将过去“稳定优先”的原则转变为“公平优先”的原则。由于社会发展过程中需要通过大量的公共行动去处理公共问题,需要调动大量的公共资源,会涉及更加复杂的公共资源分配问题,因此公平原则更加重要。而且,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越高,社会福利开支越大,对公平的要求也就越高。在此方面应注意避免两个陷阱:一是避免公共行动和公共资源投入不足而难以抵消市场机制的不公平后果;二是避免公共投入的不当而造成的公共资源不公平分配问题。相对说来,避免后一个陷阱的难度更大。因此,特别要注意防止社会强势群体对公共资源不公平地过多占用,同时应尽量避免将公共资源作为安抚性的手段去解决某些影响社会稳定的问题。新的社会发展方式的公平原则要求正确地处理维护社会公平与维护社会稳定的关系。维护社会公平与维护社会稳定并不必然矛盾,但后者是比较低级的原则,将维护稳定的原则置于维护公平的原则之上,既不符合社会发展的目标,也很难从根本上维护社会稳定。在我国新时期利益矛盾日趋复杂化的情况下,只有始终坚持公平优先的社会发展原则,避免为解决某些眼前的棘手问题而牺牲公平原则,才能更好地处理各种利益矛盾,更好地维护社会稳定,从根本上保持我国社会的长治久安。
  第二,转变社会发展方式应该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满足人的需要和调动人的潜能。过去的社会发展规划及相关的社会政策行动比较重视“物”的方面,如社会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服务总体能力的提高等,而对如何惠及普通民众尤其是如何满足中低收入群体的需要重视不足。而在新的社会发展方式中,促进人的发展和满足人的需要是社会发展的基本目标。为此,所有的社会发展行动尤其是社会政策行动,都应该围绕着这一基本目标展开。社会发展规划及相关社会服务体系建设的行动是否恰当,都应该以其能否公平和平等地满足所有人的需要,能否提高各类社会服务对弱势群体的可及性,能否促进人的发展为标准。
  第三,转变社会发展方式应该更加强调公共行动与市场机制的结合。新的社会发展方式在社会产品和服务的生产和分配中,应该建立以公共行动为主导,适度引入市场机制的运行模式。只有坚持以公共行动为主导,才能使社会发展更好地实现应有的公共目标,在满足所有民众的需要尤其是弱势群体的需要方面,更好地产生应有的社会效益。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市场机制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一方面,市场经济仍将为社会发展提供重要的物质基础;另一方面,在各类社会服务的提供中适度引入市场机制,能够提高社会福利机构的运行效率和服务质量,约束不合理的和过度的服务需求,并且使居民在获得服务方面享有更多的自由选择。
  第四,转变社会发展方式应该通过**主导下的广泛社会参与来实现。根据我国的国情,至少现阶段的社会发展应该建立在国家主导的基础上,但同时也应该注重调动民间的资源和力量。在社会发展行动中只依赖国家而忽略调动民间的力量,以及一味地强调“国家退位”和社会服务的私有化或民间化都不利于社会发展,而只有探寻**与民间有效结合的制度化方式,才能更加有效地推动社会发展。在我国现阶段社会政策的发展中,坚持这一原则包括以下几个要点:一方面,**的主导是主要的方面。**在调动社会发展资源、实施社会政策行动和把握社会发展方向、制订各项社会保障及社会福利规则和规划等方面,都具有民间组织所不能取代的优势。另一方面,民间参与应该纳入国家的社会发展体制和规划中,并且能够得到**的充分支持与引导,其中重点是得到来自**的稳定的财政支持。再一方面,社会参与应有多元化的主体制度,包括强调企业社会责任,增强社区社会福利服务能力,鼓励公益性社会组织的发展并加强相应的制度建设和能力建设,以及调动公众的广泛参与等。
  3. 确立以促进人的转变为核心的经济发展方式和社会发展方式转型
  人的因素在新的经济发展方式和社会发展方式中都是核心的要素。人的因素的意义不仅仅在于人是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受益者,而且在于人是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建设者。过去的经济发展方式虽然较好地利用了人力资源,但没有足够重视如何培养人力资本。而新的经济发展方式和社会发展方式建立在人力资本和大众参与的基础上。因此,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社会发展方式的根本是“人的转变”,重点是人的观念转变与素质提升,包括形成健康和健全的市场经济观念、现代民主与法制观念、社会权利与责任意识、社会公平和平等观念、社会公益意识、全球视野和人类发展意识,以及更高的科学技术与文化素质等。为此,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社会发展方式应该在以下几个方面重视人的转变与发展。
  第一,在新的经济与社会条件下推动人的转变和发展。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社会发展方式是在经济全球化、城市化、人口老龄化背景下进行的。经济全球化要求劳动者和全体公民具有更高的全球意识和现代精神,了解当代全球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方向和问题,适应全球化的经济与社会发展对人的要求。城市化加速进程中,更多的农村人将从过去的“农民”转化为“市民”,这种转变绝不仅仅是职业和居住地的改变,更重要的是观念和行为的改变,以及文化技术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的提升。而快速人口老龄化将给我国未来经济与社会发展的人力资源和人力资本提出严峻的挑战,要求我们通过经济和社会的行动去加强人力资源开发和人力资本的提升,其中既包括通过人力资本的提升弥补人口红利的丧失,也包括开发老年人力资源和提升老年人力资本。
  第二,应该大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能否有一支宏大的、高水平的人才队伍,是我国能否有效实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社会发展方式的关键之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比较重视科学技术和经济发展的人才队伍建设,但对社会发展的人才队伍建设相对重视不足。在新的经济发展方式下,我国将更多地在科技和研发领域直面发达国家的竞争,这种竞争对人才数量和质量的要求非常高。如果说我国在传统的经济发展方式下,主要依靠国内优惠政策和廉价劳动力方面的竞争优势的话,那么在新的经济发展方式下,我国未来面临的国际经济竞争就主要是与发达国家在科技研发、工程技术与经济管理人才方面的竞争。面对未来新的挑战,我国目前在科技和经济建设方面的人才队伍还远远不够。而相对于科技和经济建设人才而言,社会发展人才更加薄弱:一方面,我国高等院校社会发展方面的学科体系建设和人才培养能力不仅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的水平,而且远远落后于本国科技与经济发展方面的学科。另一方面,在各级各类社会发展的实际部门里,在社会政策研究、社会发展规划、社会管理和社会服务等方面相关的专业技术岗位设置也很不够。因此,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社会发展方式都要求大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既要建设一支世界一流的科技与经济发展人才队伍,也要建设一支宏大的、适应新的社会发展方式需要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
  第三,应该大力加强全体劳动力队伍的人力资本建设。转变经济与社会发展方式不仅需要宏大的人才队伍,而且需要全体劳动力素质的整体提高。我国过去以劳动密集型为主的经济发展方式,主要依靠在制造业中大量使用本国的简单劳动力,对普通劳动力人力资本的提升重视不够。在计划经济时代,尽管我国实行了“干部”与“工人”之间的体制性分割,工人被分为8个级别,但仍有向上流动的空间,工人也有可能转为干部。改革开放以后,虽然我国打破了干部与工人的体制性界限,但在劳动密集型的经济发展方式下,普通工人与管理者和专业技术人员之间的界限仍然存在,在生产和服务领域中的“蓝领”和“白领”之间的差别依然很大。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一般来自大学毕业生,而普通工人主要由教育水平低下的农民工构成。企业对农民工主要是当成普通劳动力使用,不仅对其支付的工资福利偏低,而且对其人力资本的提升未能给予足够的重视。其结果是,蓝领和白领之间形成了新的非体制性的界限:蓝领工人难以进入管理和专业技术的岗位,在其蓝领岗位上也难以提升技术素质,而大学毕业生普遍不愿意进入蓝领岗位,即使面临就业难的压力。我国未来新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方式不仅需要管理和专业技术方面的人才,而且需要高素质的普通蓝领工人和服务业从业人员。因为未来的经济发展还将长期依托制造业的发展,需要通过制造业的技术提升去实现新的经济发展。同时,在以服务业为主的社会发展领域中,也需要大量经过专业训练、具有较高文化技术素质的普通工作人员。因此,如何通过更加合理的社会政策去加强普通劳动者的职业教育和技术培训,提升全体劳动者的人力资本,缩小蓝领与白领之间社会经济地位的差距,是我国转变经济与社会发展方式的又一重大要求。为此,我们不仅要持续性地增大教育培训的公共投入,更要注重优化教育培训投入的结构。



作者:南开大学社会工作与社会政策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 关信平 来源:《探索与争鸣》2011年第1期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关键词:经济发展方式 发展方式 社会发展 经济发展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经济发展 社会发展

已有 1 人评分经验 论坛币 学术水平 热心指数 收起 理由
王志成2010 + 100 + 20 + 2 + 2 奖励积极转贴

总评分: 经验 + 100  论坛币 + 20  学术水平 + 2  热心指数 + 2   查看全部评分

沙发
liuhanzhong 在职认证  发表于 2011-2-16 09:00:37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好文章,拜读了

使用道具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微信群
加JingGuanBbs
拉您进交流群

京ICP备16021002-2号 京B2-20170662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2788号 论坛法律顾问:王进律师 知识产权保护声明   免责及隐私声明

GMT+8, 2024-5-9 05: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