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真实世界
2330 0

遭外企挤压的中国私企 [推广有奖]

  • 3关注
  • 49粉丝

教授

70%

还不是VIP/贵宾

-

威望
0
论坛币
484 个
通用积分
1.3643
学术水平
134 点
热心指数
160 点
信用等级
69 点
经验
36444 点
帖子
1225
精华
0
在线时间
1144 小时
注册时间
2010-10-18
最后登录
2013-2-12

+2 论坛币
k人 参与回答

经管之家送您一份

应届毕业生专属福利!

求职就业群
赵安豆老师微信:zhaoandou666

经管之家联合CDA

送您一个全额奖学金名额~ !

感谢您参与论坛问题回答

经管之家送您两个论坛币!

+2 论坛币

遭外企挤压的中国私企

外企侵占私企的市场与资源

幸幸


    如果国企没有成为私企发展的障碍,不是挤占私企市场和资源的主要因素,没有限制私企投资空间,那么是主要是谁在做这些事情呢?实际上所有人都清楚,是境外资本。

    在私企和外企都在经营的各个行业中,外企(包括统计外商投资和港澳台商投资)是挤压私企经营空间的主要力量。下面是2007年制造业三部分分别完成的增加值。

    表一 2007年国企、外企、私企制造业各行业增加值比重(表一略)
    从表一数据可以看出,外商在制造业很多分支行业中占支配地位。多数竞争性行业中,国企所占份额往往不足10%,而外资企业要么比私企份额高,要么外资与私企比重都很接近。显然,行业内竞争主要是外资和私企在进行。即使在所谓国企占优势行业中,剩余部分中的大部分还是外企比私企份额大。也就意味着即使国企退出,占领这些行业的也不见得就是私企。

    外企与私企竞争的行业主要是轻工业、化工医药和机械电子。这些行业中品牌的作用非常大。由于外企产品多数是老品牌或本来就知名品牌,很多行业中私企主要是为外企做加工,主要利润是外企拿走的,因此外企的竞争力要高与私企。

    在大多数竞争性行业中,即使私企增加值份额大于外企,但龙头企业往往是外企的。市场竞争的趋势是趋于垄断,龙头行业的份额从一般发展情况看总是越来越大。根据高粱在《外资在华并购与国家经济安全形势》[10]一文中研究:
    全国4大年产8万吨以上的洗衣粉企业中3家是外资。国内十大民用洗涤剂品牌基本消失。美国宝洁系品牌占有60%以上的国内市场。在化妆品领域,130多家外企占有40%销售额和80%以上的利润(2005)。

     13家最大的医药企业大多被外商控股。国内原有9大碳酸型饮料公司已有7家被可口可乐、百事可乐收编,外资饮料已经占领我国饮料市场70%以上的份额。
    至2006年,60多家大中型啤酒企业已全部引进外资或与外商办合资企业。全球知名啤酒商SAB、AB、英博、嘉士伯等已占领中国50%以上市场份额。美国已成为青啤大股东,并控股武汉中德、武汉百威、哈尔滨等啤酒公司,威胁国内最大啤酒商燕京。
    肉制品:高盛已拥有国内第一双汇,同时持有雨润集团13%股权,占行业主导地位。
     小五金:我国最大的生产压力锅企业苏泊尔已被法国SEB收购。
    干电池:中国第一、世界第五大碱性电池生产商南孚电池,外资控股72%。
    感光材料:1998柯达与中国**订“全行业收购协议”,柯达并购除乐凯的6家国内感光材料厂。2003年柯达最终收购乐凯20%股份,柯达占领中国胶卷市场50%以上。
    自行车:原15大品牌被外商控股8家,现合资整车厂50多家,产量占全国2/3。
    电梯:最大的五家均为外商控股,占全国产量80%以上。
    玻璃:前5大龙头企业全部被外商参股后并购。
    水泥:中国前5大水泥企业,除浙江三狮外,其他4家均不同程度外资持(控)股。
    橡胶:1993年以来,国家定点重点轮胎(年产100万套以上)企业陆续被外资控股。外商控股企业产能占全国2/3以上。
    在装备行业中,包括轴承、电机、工程机械、工业锅炉、变压器、农机、低压电器等外商也占据很多龙头企业。
    据商务部《 2004跨国公司在中国报告》,在轻工、化工、医药、机械、电子等行业中,跨国公司所生产的产品已占据国内1/3以上的市场份额。目前,中国每个已开放产业的前5名都由外资公司控制,在中国28个主要产业中,外资在21个产业中拥有控制权。
    外资在多数竞争性行业中占据龙头地位,并多数占据三分之一以上的份额,这才是私企面临的国内市场和资源约束问题的关键。
    尤其严重的是,中国大型超市的80%是外资企业[11]。零售行业是商品的最终出口,大型超市由外商控制,对外国品牌的商品往往不收所谓“站位费”等费用,但对中国品牌就加收这些名目。而且外国品牌往往摆在明显位置。很多中国品牌生产者都在抱怨这些问题。[12]出口终端的竞争,基本是外企和外国品牌与私企和中国品牌在厮杀。

    从商业发展历史看,一个大型超市开门,周边半径 2公里 内的小商店很难存活。80%大型超市是外资,对中国私营小商业冲击是致命的。据“中国宁波网”报道:“据工商部门最新统计,在刚过去的2009年,在我市内资企业注(吊)销企业同比减少的情况下,注(吊)销个体工商户43994户,同比增长了3.9%。而在其中被注销的28000多个体户中(被吊销个体户暂无法分行业分类统计),零售业就占到了16000多家,所占比例达到了58%——这一比例较2008年又增加了2个多百分点。”究其原因,记者调查发现主要与麦德龙等国外大型超市不断开张有关。[13]超市是商业业态发展的方向,外企大型超市占据龙头老大并占有绝对份额,对主要是私企的零售业来说意味着灾难。

    最让人担忧的是,各地以引进世界500强超市的兴趣不减。在各地媒体“世界500强企业进军开封 大润发大型综合超市落户鼓楼区”、“世界500强企业韩国乐天超市签约落户天津北辰区”、“世界500强家乐福‘入住’合肥”……的欢呼声中,中国新型零售业体系可能最终将被外资瓜分。

    外企占据各行业龙头的路径,大多数是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期开始的“国退民进”和企业改制中通过收购国企完成的。从龙头行业看,九十年代末以来并没有“国退民进”,而是“国退外进”。由于外资拥有雄厚资本(其中相当部分是有金融企业出面先收购然后转给实业公司的,如双汇、南孚电池),继续嚷嚷国企从所谓垄断性行业中退出,结局无无非是再刮一次“国退外进”风潮而已。

    其实,如果真的愿意深入企业进行调查,大部分私企老板感到的竞争压力首先来自外资、外企和外国品牌,其次是部分官员利用权力创办的私企,抱怨国企占据市场和资源挤压他们生存的情况很少。无论从数据看还是从企业实际感受看,都说明国外资本是中国私企最主要的竞争者。一些人批判“国进民退” 看起来是在为中国私企说话,但由于掩盖了基本事实,其实是在为外企说话。

    吸引外商投资和两头在外的经济发展方式已经不可持续

    “一般认为,外资在国家产业中的份额超过20%即为安全警戒线,即使扣除港澳台资本,外资在工业中的份额也达到了这一水平。”[14] 随着国外跨国公司和金融集团在全球布局的变化,中国国家经济安全和国内公私企业都面临严重威胁。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西方产业资本开始向新兴市场国家大规模转移。开始的形式主要是在境外直接建厂生产。但到新世纪初,外商投资开始转向对新兴市场国家的原有龙头企业的并购。(见表二)这不仅表现在东南亚经济危机时期对韩国和东南亚国家大型企业的收购,更主要的是对中国大型国有企业和大型民企的收购中。
    表二 1995-2005外商在华直接投资中并购资金比例[1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4.6% 4.1% 1.8% 5.9% 5.2% 5.0% 3.9% 7.1% 57.4% 64.5%

    高粱 先生在《外资在华并购与国家经济安全形势》中说:“目前“三资”企业中,港澳台企业占资产存量的1/3,FDI结构明显出现大型化趋势,世界500强中几乎全部到中国投资。外商投资领域,从传统的轻纺产业,向工业上游产业延伸,以及高端服务业和垄断公用事业,如商贸、金融、法律和管理咨询业、乃至教育传媒等意识形态领域。在制造业中,从组装加工环节向整机、研发等上游延伸,从单个产品向行业的系统产品延伸。投入规模动辄几千万、上亿美元……业内人士认为,近年来约70%的外资并购为战略性产业并购,即全球布点性质的长期投资。他们充分调研论证行动计划。选择并购对象,依仗雄厚资金、资源和活动能量,高薪雇用华裔人才,大力高层公关,瞄准行业骨干或领军企业,实施并购计划,以占据市场主动地位。从部分到全体,步步紧逼,打压、削弱或兼并竞争对手,全行业统吃。这类并购的直接后果,就是中方失去对行业龙头企业的控制权,甚至导致外资垄断。其后果,就是跨国公司在中国土地上实现对中国经济的控制,中国工业纳入其全球分工体系—锁定在产业链低端。”[16]

    任何一个行业,企业竞争力由多方面构成,其中资本雄厚程度、技术先进程度、品牌知名度、管理水平方面,国外企业本来就占有优势。短期内中国企业,尤其是私营企业难以取代这种优势。竞争力还来市场垄断程度,销售布局和网络水平。外资通过前些年大量并购国企,基本实现了在各个行业占据龙头企业和较大份额,并通过兼并收购轻松完成了销售布局。加上他们在大型超市方面的垄断,使外企也处于有利局面。同时,政策环境也是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这些年来,各地**从是钱都要转变为争相引进“世界500强”企业,并以此为政绩和荣耀,恰好与跨国公司并购中国公私企业形成呼应。多数民营企业在政策优惠方面难以与之抗衡。

    形成目前外资对私企形成巨大压力的过程大致是:原来在行业中占据龙头地位并在市场化后拥有庞大销售网络的国有企业,在九十年代因国企改革、改制政策风潮逐步退出。由于外企资本雄厚,技术先进,主要是各部门和地方**给予特别的优惠政策,使他们轻松取代了国企在这些行业中的优势地位。外企本来的管理水平就高,资本又雄厚,所以对私企形成比原来国企更加强大的压力,造成目前私企只能在行业的低端领域发展的局面。而且,中国私企老板本来就没什么民族经济的概念,很多抱着“企业要当儿子养当猪卖”的信念。竞争一激烈,干脆卖给外企。因此,外企今后在各行业中竞争优势会越来越强。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关键词:1993年以来 世界500强 新兴市场国家 500强企业 经济发展方式 中国 外企 私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微信群
加JingGuanBbs
拉您进交流群

京ICP备16021002-2号 京B2-20170662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2788号 论坛法律顾问:王进律师 知识产权保护声明   免责及隐私声明

GMT+8, 2024-5-18 02: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