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作者:王霆 杨玉梅 张瑾
http://edu.ifeng.com/news/special/jiuyebaogao2010/
一、调查研究背景
2009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达到610多万人,加上大量往年没有实现就业的大学生,今年需要就业的大学毕业生人数再创历史新高。而当前我国经济结构还是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体,其吸纳高层次人才就业的能力和空间有限,特别是2008年底开始席卷全球的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发展也产生一定影响,导致2009年适合大学生的就业岗位增长不足,甚至还有减少之势,难以满足人数大幅增长的高校毕业生就业需要。2009年大学生就业问题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大学生就业问题日益突出,已经成为各级**、教育部门和社会各界高度关注的热点问题。2009年6月5日,温家宝在视察西安市莲湖区人力资源服务中心时,对前来求职的大学生表示,就业涉及民生,是“天大的事”,不仅关系国家经济发展,也关系个人前途。因此,面对人力资源市场发展的新形势,开展针对有关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的深入研究,是摆在我国理论界和实践部门面前一项重要而艰巨的任务。
对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研究的关键是要把握住问题形成的原因,目前国内研究主要是从总量失业、摩擦性失业、结构性失业三个方面来解释我国近年来出现的大学生就业难现象。在三种成因中,由于大学生就业能力缺口所导致的结构性失业是一直以来长期困扰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核心问题,也是研究中的薄弱环节和现实中较难解决的深层次问题,如果不能有效解决将会长期影响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谢作诗、杨克瑞(2007)认为,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实质是经济社会大量需要的是具有一定的理论知识、熟悉某项操作与技能的实务型人才,但现实的人力资本供给却与这样的需求结构不相吻合,这是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存在的唯一合理的解释。杨河清(2007)对北京市大学生就业劳动力市场需求的调研显示,市场对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能力有比较高的期待,但实际上大学生还做不到。
为更好地了解2009年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和中关村地区企业接收毕业生状况,探索目前高校培养模式与企业用人需求之间在就业能力方面的差异,以促进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本文作者开展了大学生就业能力调查,希望有助于**人事部门对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的制定,并为高校大学生培养模式的改进提供建议。
二、调查研究设计
(一)调查问卷设计及发放
作者充分学习和借鉴了国内外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研究的有关理论与实践经验,编制访谈提纲在中关村部分企业中对人力资源经理(或招聘经理)、直线经理和已工作半年以上大学生进行了访谈,根据访谈信息和文献资料,参考麦可思大学生就业能力调查问卷,形成了包括6项知识要素、35项技能要素、15项态度要素在内的就业能力预调研问卷,在预调研企业中进行了试测,经过修正最终形成了企业问卷、大学生问卷和高校问卷三大类七种不同的调查问卷,分别是:
1.“用人单位对大学生就业能力需求状况”调查问卷(包括人力资源经理或招聘经理填写、管理类经理或资深员工填写、研发技术类经理或资深工程师填写三种);
2.“大学生就业能力状况”调查问卷(包括已工作半年以上的大学生填写、应届高校毕业生填写两种);
3.“高校对大学生就业能力评价”调查问卷(包括企业管理类专业教师填写、软件开发类专业教师填写两种)。
根据调查方案,作者从2009年5月开始在中关村地区企业、中关村地区用人单位招聘高校毕业生的主要生源高校中进行问卷发放,调查院校包括清华、北大、人大、中财、北工大、河北经贸大学、西安科技大学、燕山大学等40多所。
问卷发放主要通过纸质问卷、电子邮件问卷和网络问卷三种形式填答。调查对象包括上述三大类七种人群。调查回收工作于2009年7月初完成,所有问卷由项目组集中录入并进行数据处理。
(二)调查样本
问卷调查共回收问卷3275份,有效问卷2641份,有效率为80.6%(见表1)。通过对调查过程的严格监控,回收后剔除不合格问卷,并通过计算机进行逻辑检查与纠错,充分保证了数据质量和代表性。
表1 有效调查问卷分布情况及数量汇总
(三)统计方法
问卷数据的分析处理主要通过统计软件SPSS16.0进行,部分图表通过EXCEL制作,主要采用了描述统计、列联表分析(主要用PearsonChi-Square检验)、因子分析、Paired-SampleTTest和样本独立性检验等统计分析方法。
(四)样本特征数据的描述统计
1.企业样本特征数据的描述统计(见表2)
表2企业样本特征数据的描述统计
2.应届大学生样本特征数据的描述统计(见表3)
表3应届大学生样本特征数据的描述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