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曙松:刘鸿儒基金会设百万金融大奖,哪位大师会获首届中国金融学科终身成就奖?明天揭晓(6月1日14:00-18:00,逸夫会议中心第一报告厅)。首届中国金融学科终身成就奖颁奖典礼暨中国金融学科发展论坛将于6月1日在中国人民大学举行,并公布此奖项。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教育部副部长郝平为获奖者颁奖。
郭田勇:黄达。不好意思巴教授,我提前公布答案了,其实金融领域的人猜也能猜出来。黄达教授系自学成才,一辈子从事金融教学科研工作,硕果累累。当年我在人大财政金融系读研时,黄老师已担任校长,还是一堂不拉地给我们上了一个学期的课。如今黄老已是80后,在此祝黄老师身体健康、长命百岁吧!
=============================================================================
周小川行长在第一届“中国金融学科终身成就奖”颁奖典礼上的致辞 全文
尊敬的黄达教授、刘鸿儒教授、郝平副部长、纪宝成校长,各位老师、各位来宾,同学们:
首先,请允许我对黄达教授荣获“中国金融学科终身成就奖”表示祝贺!对刘鸿儒金融教育基金会为推动中国金融学科的建设和金融教育事业的发展所发挥的积极作用表示感谢!
金融学科的建设和金融教育事业的发展,始终是与金融事业的发展联系在一起的。从1978年开始的金融体制改革,中国逐渐突破过去那种高度集中型的金融机构体系,朝多元化体系方向改革,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金融体制的基本框架,中国金融事业获得了长足发展。以黄达教授为代表的中国金融教育界,一方面,辛苦耕耘,全心奉献,培养出大批金融人才,解决了中国金融事业的发展与金融人才、特别是高层次人才匮乏的矛盾;另一方面,潜心研究,勇于实践,为中国金融的改革、开放与发展的政策与实践提供了理论支撑和技术支持。
当前,随着全球化和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金融业发展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金融学研究也面临着一些新的问题、新的挑战。特别是经过这次国际金融危机,现有的金融运行模式、金融监管体制暴露了其内在不足,也引发了理论界、金融业界对今后金融改革的深入思考和探索。
从理论上说,经过这次危机,人们发现,微观审慎性的总和并不等于宏观上的审慎性。或者说,个体的健康性不等于总体的健康性。这里面涉及到很多相关的经济学、金融学理论。如,危机的传染性,与资本要求、流动性、杠杆率、拨备要求、会计准则、评级制度相关的微观审慎性标准,与羊群效应、动物精神、信息理论和计算复杂性,以及激励机制安排等相关的市场有效性问题等,在原有的理论分析框架、模型基础上,都有新的认识和发展。
在金融运行和管理方面,宏观审慎政策框架已成为危机后国际金融改革的主要方向。各国ZF以及金融界的普遍共识是要建立逆周期的市场运行和调节机制。在宏观方面,除了要用好货币供应量、利率等具有逆周期调节效果的传统货币政策工具,还引入了逆周期调节的创新手段,如建立逆周期的资本缓冲制度和动态损失准备制度等。在微观方面,主要侧重于加强金融监管改革,改进原有的资本协议、杠杆率、拨备计提等监管政策和工具,提高金融机构资本质量和资本充足率、建立与经济周期调节相适应的杠杆率要求、前瞻性拨备管理,推进会计制度、评级机构、衍生品交易和清算体系等的改革,加强对影子银行的监管等,其主要思路是,将这些微观层面的监管机制纳入宏观管理框架内,减缓顺周期影响,减少对经济波动的影响。
当前,以加强宏观审慎管理为核心的国际金融改革正在稳步推进,其典型内容是G20所支持和认可的巴塞尔Ⅲ。从中国情况来说,我们有必要、也有条件尽快采纳和运用宏观审慎性政策框架,而且也写入了“十二五”规划。但我国总体上还处于经济转轨过程中,运用宏观审慎政策框架也有一些比较紧迫的课题,如对经济周期的判断、高储蓄率问题、宏观审慎政策工具的选择、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的划分标准、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等等,需要尽快加以深入研究。
总之,新的金融运行和监管理念及其政策框架对金融学科建设、金融教育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我希望中国金融教育工作者以黄达教授等老一辈金融教育家为楷模,教书育人、刻苦耕耘,为中国金融事业的发展培养具有超前意识、创新精神和国际视野的优秀人才。也希望经济学和金融学的专家学者们能更进一步潜心研究,勇于实践,为金融的创新、发展提供更好的理论支持,为中国金融的稳定、安全和发展贡献自己的智力。
再次感谢各位来宾,感谢你们对中国金融事业的支持,祝黄达教授、刘鸿儒教授身体健康、心情愉快!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