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ShenMengBJ
478 0

[宏观经济指标] 通缩?滞涨? [推广有奖]

  • 0关注
  • 1粉丝

小学生

85%

还不是VIP/贵宾

-

威望
0
论坛币
110 个
通用积分
0.7893
学术水平
0 点
热心指数
0 点
信用等级
0 点
经验
90 点
帖子
4
精华
0
在线时间
6 小时
注册时间
2023-4-19
最后登录
2023-4-30

相似文件 换一批

+2 论坛币
k人 参与回答

经管之家送您一份

应届毕业生专属福利!

求职就业群
赵安豆老师微信:zhaoandou666

经管之家联合CDA

送您一个全额奖学金名额~ !

感谢您参与论坛问题回答

经管之家送您两个论坛币!

+2 论坛币
当中国国家统计局公布3月居民价格指数(CPI)同比增长0.7后,中国各路媒体纷纷表示对于通缩到来的担忧。

通缩是通货紧缩的简称,指货币流通数量减少,或整体物价水平持续下降的现象。中国媒体就是以CPI同比增长低于1%作为整体物价水平持续下降的证明,但中国当前经济是否符合通缩?

真的是通货紧缩吗

通货紧缩的简单定义中,具有两大明显特征,而这两大明显特征之间也具有逻辑上的关系。通货紧缩,最基本的判定是市场流通的货币供给,需要具有下降的特征,但是根据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金融统计数据报告,2023年一季度各月的M0(流通中货币)同比增速分别是7.9%、10.6%、11%,M1(狭义货币)同比增速分别是6.7%、5.8%、5.1%,M2(广义货币)同比增速分别是12.6%、12.9%、12.7%。

中国国家统计局4月18日公布的一季度GDP同比增速是超预期的4.5%,无论是与M0、M1相比,还是与M2相比,GDP的同比增速都明显更低,说明央行货币供给的力度远超过GDP实际增速。同时,结合2023年一季度居民净存款增加额8.19万亿人民币,可以看出,货币供给充足、但始终在金融系统内部循环,即居民得到贷款后存入银行、银行继续向居民放贷、居民得到贷款后继续存入银行……从技术角度来看,中国的通货绝对不是紧缩,反而是膨胀。

那么,为什么通货膨胀下,CPI却走出相反趋势?

先来看看,为什么一般情况下,通胀会推高CPI。

通货膨胀意味着货币供给超过需求,大量货币在流通环节周转,通俗的解释就是市场中的钱太多了,当市场中的钱超过必需的规模时,货币的价值标记属性就会因为供过于求而下跌,也就是普通人常说的“钱不值钱了”,钱不值钱并不是印钱的材料价格降低了、也不是为钱提供信用背书的政府不行了,只是因为钱在现代经济中是作为一种价值交换的媒介、以及价值衡量的工具,当市场中的钱供过于求,那么钱也一样会像任何商品呈现出价格下跌,钱的价格下跌是指钱的价值衡量能力减弱。

一旦钱的价值衡量能力减弱,而商品本身包含的劳动价值不变时,商品以钱进行标记的价格就会上涨,结果就是CPI上涨。这就是通胀上涨,CPI走高的基本逻辑。

接下来再看,中国的CPI为什么在通胀时反而持续走低。

第一个原因,中国的CPI数据由国家统计局定期发布,但是CPI的计算公式、特别是各类价格在计算公式中的权重,都从未公开,所以决定CPI走势的因素,外界也无从分析,只能采取间接方法猜测CPI中相关性比较突出的一些因子。

由于中国CPI与猪肉价格波动基本保持近似的变化,因此市场普遍预期猪肉价格在中国CPI公式中的权重比较大,与此同时,住房价格与CPI的变化相关性有限,所以,市场推测房产交易价格在CPI中的占比较小。

以上对CPI计算公式的猜测,也说明CPI数据存在很大的不透明性,因此CPI是否能够真实反映当前的物价水平,不确定性也非常显著。

第二个原因,2023年以来,PMI持续保持在50%枯荣线之上,说明中国制造业在一季度处于扩张区间,而扩张区间之下,PPI却始终下滑,说明制造业在需求端保持相对旺盛时,价格却一直处于收缩,究其原因,很大可能是因为此前长期保持积极的货币政策,虽然没有“大水漫灌”,但是廉价资金仍然导致了大量低附加值产能的泡沫,所以,当制造业需求扩张依旧无法充分消化过剩产能,也就是在货币政策刺激下超常规膨胀的供给,远远大于一定周期内的需求,导致市场价格受到极大抑制。

这种情况继续下去,必然继续削弱低附加值、低收益率产能的市场竞争力,最终的结果是大规模泡沫破灭减值,届时,落后的过剩产能被淘汰出市场,也必然伴随大量新增失业,以及消费需求的进一步萎缩。

第三个原因,2023年一季度各月的CPI同比增长分别是2.1%、1.0%、0.7%,但同期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却是3.5%(该数据是综合统计1、2月)和10.6%,当两个数值的同比增幅相同时,说明居民消费的规模不变,即零售总额的同比增长全部因为CPI,但现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同比增速都明显大于CPI,特别是3月两者的背离快速扩大,说明居民仍然保持较高的消费意愿。
IMG_4858.PNG
从消费类型分析,餐饮消费依旧是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最大贡献者,3月同比增加26.3%,而限额以上单位的餐饮消费增长甚至达到37.2%。在3月的商品零售端,像粮油(4.4%)、烟酒(9%)、化妆品(9.6%)等日用必需品的增长不仅低于总量增速、也低于一季度增速,反而是服装鞋帽(17.7%)、金银珠宝(37.4%)、文体娱乐(15.8%)都表现强劲,均超过一季度增速,药品表现相对稳定,不仅超过总量增速、与季度增速也基本接近。

甚至是汽车、能源等普遍认为处于增长乏力的消费,也都在3月很亮眼,同比增长11.5%(一季度-2.3%)、9.2%(一季度10.3%)。

以上都说明居民消费的需求端处于疫情解封后的快速恢复期,当消费需求处于恢复性增长时,对商品价格起到非常明显的支撑作用,所以,中国当前的CPI增速放缓,除了前面提及的计算公式不透明,可能存在部分增长较快的因子在计算公式中权重较低的原因外,就只能是商品单位价格低,低到抵消了需求快速增长的作用。

为什么商品单位价格低?大概率同样是因为供给端过剩,导致价格因需求端形成的上涨被供给端形成的下跌充分抵消,甚至需求端形成的上涨只能部分抵消供给端形成的下跌。

但是为什么无论是制造业,还是居民,都面临供给端过剩的压力?剔除三年疫情导致经济运行的短期性紊乱外,还有其他什么原因?

答案是出口。或许有观点认为,中国近年来的海关出口数据都是增加的,出口会有什么问题?

首先,出口数据具有滞后性。出口往往是基于订单的生产,因此当前出口数据反映的是此前一个订单周期的表现,而当前订单周期却会在下一个时段反映。

其次,海关公布的出口数据,有整体与分国别两种统计方式,虽然整体上中国贸易顺差仍然保持高位,但实际上直接来源于欧美日韩等传统贸易对象的收入正在显露出发生结构性变化的迹象,而随着此前部分对欧美日韩的供应链逐渐开始向其他区域分散,或许贸易数据并不差,但实际上的获得感不高。

比如近期中国出口的主要目的地是东盟,但东盟除了人少地狭的新加坡、文莱具有较高的人均GDP外,其他国家都属于发展中国家,甚至像老挝、缅甸、东帝汶都是联合国认定的最不发达国家(占亚洲全部最不发达国家数量的1/3),所以东盟快速扩大对中国商品进口的基础,绝对不是基于本地消费的需要。那是因为什么?会不会是中国产能向东盟转移后,借由东盟作为跳板,承担原本中国本地对欧美日韩出口的减少?或者需要分析东盟出口数据来解读。

再次,即使是通过产能转移、借道东盟,前景也不容乐观,因为美联储连续快速加息后,资金成本已经开始侵蚀企业收益率,而企业收益率下滑的直接结果是企业经营风险激增,间接结果是裁员。

之所以,裁员问题会成为影响中国出口的重要障碍,是因为一旦美国消费者没钱消费了,美国的通胀率也就很快回落到美联储可接受的范围内了,但没钱消费了也就不需要大量进口外国(中国)商品了。

疫情期间,即使在中美贸易战和地缘政治风险恶化的背景下,中国贸易顺差仍然保持增长,最大的原因在于欧美日韩等传统贸易对象政府纷纷祭出给民众发钱的救助政策,让没有太多储蓄习惯的当地民众将这部分“意外之财”都用于消费,特别是中国商品的消费,而一旦这部分需求消除,再叠加裁员,或许对中国商品出口会造成巨大外部冲击。

一方面是产能过剩,另一方面是外部需求收缩冲击,大量商品就不得不进入国内流通市场,挤压国内商品价格的收益空间。

所以,中国国家统计局负责人在3月宏观数据的新闻发布会上,针对日本记者关于中国是否进入通缩的提问,明确表示中国不会进入通缩。
IMG_4860.PNG
对,没错,中国的确不会进入通缩,因为中国宏观经济根本不具备通缩的特征。但不是通缩,会是什么呢?

更可怕的滞涨

为什么日本记者会关注中国是否进入通缩?因为日本曾经并且现在持续处于通缩之中,通缩对日本经济造成极大伤害,而当时的日本被视为全球经济的主要推动力之一,现在当全球都面临大衰退的威胁时,各国都寄希望于解封后的中国经济能够重新带动世界、抵御衰退影响。

上世纪90年代,日本的泡沫经济破灭,造成全社会都进入资产负债表衰退,即在刚性债务的同时,资产出现价值缩水,导致社会主体长期处于偿债的压力之下,无论日本央行如何通过利率政策刺激,社会主体都无动于衷,让日本政府不得不代替市场主体进行借贷、投资,以维持日本GDP增长。

因此,日本通胀率长期处于因为社会性偿债需求大于消费需求导致的低位,商品供给端即使平稳,也无法刺激需求端的反转,因此导致通货萎缩,即货币增发被政府债务吸收、不再进入市场流通,同时商品价格因为社会性需求收缩而下跌。
IMG_4856.PNG
但是日本在近十年间的M2增长,剔除新冠疫情期间的非常规操作,基本都没有超过4.5%,甚至经常处于3%附近及以下,而对比同期中国的M2增长,同样剔除新冠疫情期间的非常规操作,基本都没有低过8%。
IMG_4857.PNG
这是中日两国所面临的巨大差异,日本通缩具有环境条件的基础,而中国通缩不具类似条件。

如果不是通缩,又会是什么?

前文已经介绍,中国的通货不是收缩,而是膨胀,与此同时,由于供给端的过剩产能严重超出一般需求增长,即使需求出现快速反弹都无法充分抵消产能过剩的幅度,导致商品价格和CPI处于低位。但是这样的情况,难以长期维持,当市场主体的收益空间回归到零时,必然会选择主动或被动退出市场,造成市场产能的供给端快速下滑,而且这种下滑的深度和广度足以让大多数退出的市场主体不会寄希望于市场供需反转后新的机遇窗口,也就是当大量产能被清空导致的供需趋向平衡和价格走高,仍不足以让退出的市场主体回到竞争中。

同时,大量市场主体因为过剩产能泡沫破灭而退出市场后,同时会导致真实失业率的上升,近期不断出现的“考公务员更加火热”、“上海某大学毕业生就业率创历史新低”等新闻,无一不在预示着即将到来的失业潮,或许2022年国家统计局发布的年轻人失业率19.9%只是一道开胃菜。
IMG_4859.PNG
为什么要关注年轻人失业率?因为年轻人失业率代表着更加恶化的就业形势。以一名22岁刚毕业的大学生为例,其职业年限大致会有40年左右,如果这名大学生毕业即失业的话,那么很可能后面40年的失业状态占比都会较高,很可能变为终身失业,相比一名55岁以上的人失业,那应该叫提前退休,其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程度要明显小得多。

一边是实际通胀率即将在过剩产能退出后快速上升,一边是实际失业率即将在过剩产能退出后快速上升,这两种潜在的特征都预示着中国经济面对的是另一种状态——滞涨。

滞胀的全称停滞性通货膨胀,“滞”是指经济增长停滞,“胀”是指通货膨胀。

在经济学,特别是宏观经济学中,特指失业与不景气同时存在的经济现象。通俗的说就是指物价上升,但经济停滞不前。它是通货膨胀长期发展的结果。

此前全国两会时,对2023年的经济增长仅提出普遍低于市场预期的5%,而且即使是5%,也仍然被认为阻力明显、压力巨大,虽然一季度公布的数据是超出预期的4.5%,但是懂的都懂,毕竟新官上任的开门红比较重要,而且这里面还包括疫情解封和春节等非常态化因素影响。

当经济增长开始出现显著放缓,而产能过剩的泡沫又在收益率的外部冲击下破灭,造成真实的通胀率和失业率走高,这就是标准的滞涨期。

上世纪70、80年代,美国的大通胀时期,就是有迹可循的滞涨期,当时美国经济在战后的快速增长后,面临增速放缓,同时在越战、石油禁运等因素影响下,美国国内通胀率开始大幅上升,多数美国企业因为收益被通胀侵蚀不得不进行大规模裁员,美国人的生活陷入长期困境。

直到沃尔克上任美联储主席,快速将美国利率提高到20%(没错是20%!),导致美国经济硬着陆之后,又经过美国总统里根的星球大战计划,为美国经济生生开辟出一个新的增长空间,之后又利用两伊爆发战争和冷战结束,大量削减美国国防相关存货和开支,才让美国经济走出滞涨。

美国能走出滞涨,第一因为有美元霸权,第二因为有美军霸权,第三因为有美国知识霸权(指像沃尔克这样的专业精英),第四是因为有当时全球政治经济环境相对简单的因素,但如果现在任何一个大经济体进入滞涨,恐怕即使复制当初美国的经验,也会难以轻松脱困,就像老百姓讲的“不死也得脱层皮”。

中国目前不具备进入通缩的条件,也很难看出摆脱滞涨的手段。苦日子会不会很快更苦,接下来仍需要观察滞后的相关宏观数据是否会显示出积极的信号。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关键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资产负债表衰退 日本GDP增长 中国贸易顺差 统计数据报告 通缩 滞涨

已有 1 人评分论坛币 收起 理由
zounghy + 100 鼓励积极发帖讨论

总评分: 论坛币 + 100   查看全部评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微信群
加JingGuanBbs
拉您进交流群

京ICP备16021002-2号 京B2-20170662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2788号 论坛法律顾问:王进律师 知识产权保护声明   免责及隐私声明

GMT+8, 2024-4-27 2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