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而言,在人类行为动机、人类行为过程、人类行为结果这三类现象中,对人类行为动机类概念的数量属性的度量的进展最为缓慢。原因在于人类行为动机完全是人的内在的心理活动,我们可以直接观察人的行为过程和行为结果,但无法直接观察人的行为动机。它就如同一个暗箱,到目前为止,我们还只能通过暗箱之外的行为过程类现象和行为结果类现象来推测暗箱里的行为动机。由于人类行为的高度复杂性,人们依靠这种研究猴子内心世界的方法在人类行为动机领域所取得的成果非常有限,观察者始终难以确定暗箱里的人类行为动机与暗箱外的人类行为过程、人类行为结果的某种可靠的对应关系。于是,许多人干脆就放弃了人类行为动机引起人类行为过程、人类行为过程产生人类行为结果的逻辑思路,尤其是在宏观共同体的层面,抛开人类行为动机,直接研究人类行为过程现象和人类行为结果现象,并运用归纳技术总结出一些外在的、与人类动机无关的 “客观规律”。
但是,我们已经知道,被观察和归纳的各个现象的差异性和易变性越大,归纳技术的有效性就越差,归纳出的“客观规律”的“真理性”就越差。在个性化日趋明显的现代社会,越来越多样化的人类行为现象导致那种仅仅依靠外在观察和不停追求现象“本质性”的研究方法的误差越来越大(参阅《思维方法高级教程》第2版 第七章第二节)。也导致建立在这种研究方法基础上的简单化的强制性公共政策信号已经越来越难以有效引导和规范人类多样化的行为。于是,人们不得不又回归到人类行为动机是人类行为的内在根源的逻辑思路,即使在社会共同体的层面,人类行为动机领域的研究成果也已经是人们进一步探询人类现象变化规律和进行公共管理的最重要的基础。
总而言之,对人类行为动机类概念的数量属性的度量既是最困难的,又是最重要的。突破点在哪里?社会科学在这个领域的突破点是,重新摆正人类行为动机的研究主体与研究客体的关系。
(摘编自《思维方法高级教程》第2版 第八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