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troysimon841008
4494 0

[讨论]布雷顿森林体系的不对称性 [推广有奖]

  • 0关注
  • 1粉丝

嬉皮士

本科生

46%

还不是VIP/贵宾

-

威望
0
论坛币
582 个
通用积分
0
学术水平
0 点
热心指数
0 点
信用等级
0 点
经验
686 点
帖子
88
精华
0
在线时间
0 小时
注册时间
2006-11-7
最后登录
2016-8-20

+2 论坛币
k人 参与回答

经管之家送您一份

应届毕业生专属福利!

求职就业群
赵安豆老师微信:zhaoandou666

经管之家联合CDA

送您一个全额奖学金名额~ !

感谢您参与论坛问题回答

经管之家送您两个论坛币!

+2 论坛币
布雷顿森林体系在前可自由兑换时期经历了汇率的较大波动,而在可自由兑换时期,汇率则相当稳定,甚至比金本位制时期还稳定(Bordo, 1992)。然而,布雷顿森林体系也是相对短命的。
  
  当布雷顿森林会议于1944年7月召开时,美国的工业产量超过战前的两倍、拥有的黄金储备约占世界总量的2/3、几乎所有的经济总量指标诸如投资资本额、制造业产量、出口等均超过世界上其他国家相应指标之和。而中西欧及其他遭受战争洗礼的国家的经济几近瘫痪----二战之后,美国的霸权到了压倒性的勿庸置疑的地步。这一霸权直接导致怀特计划的被接受,同时也确立了美国布雷顿森林时期惟一核心国的地位。而该体系的外围国则主要是参加会议的其他来自美洲、欧洲、非洲和亚洲的国家。
  
  与古典金本位制一样,布雷顿森林体系下核心国与外围国之间的不对称性既维持了该体系的运行也最终导致了该体系的崩溃。所不同的是:布雷顿森林体系是第一个主要靠人为因素推动而建立起来的国际性货币体系,而且,作为惟一核心国的美国的霸权地位相对而言远高于古典金本位制下核心国(英国)的霸权地位。这就决定了该体系的不对称性必有其自身的特点,具体表现为:
  
  其一,前可自由兑换时期,经济实力严重不对称
  
  
如前所述,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除美国之外的其他参战国的经济近于瘫痪,与美国的经济实力有天壤之别。其直接后果是该体系设计者所构想出的布雷顿森林体系规则几乎无法实现:
  
  一方面,经常账户和资本账户的可自由兑换难以实现。作为最主要外围国的欧洲国家(尤其是西欧),因生产力的毁坏而无力出口(以换取储备资产),因缺乏储备资产(黄金和美元)而无力进口(食物、原材料、资本财货等)。而且,除美国的经常账户盈余外,外围国的经常账户基本都处于赤字状态。所以,为了合理配置稀缺的储备资产以进口必需的资源,不得不对货币兑换实施严格的管制。
  
  另一方面,固定汇率难以维持。在外围国经济极为困难的情况下,为了实现吸引资本流入、阻止黄金流出、提高出口能力等目的,一些主要外围国纷纷贬值或浮动本币。例如,法国于1948年1月宣布法郎贬值、英国于1949年9月宣布英镑贬值、加拿大1950年9月允许加拿大元浮动而不是一次性的贬值。英法的贬值幅度均超过IMF的有关条款,而加拿大的浮动行为更是与布雷顿森林协议的宗旨相悖(Bordo and Flandreau, 2001)。
  
  而且,IMF的地位和威信难以保证。以上外围国的货币贬值或浮动行为都令IMF的相关规定和劝阻处于十分尴尬的境地,这些行为严重损害和降低了IMF的地位和威信。
  
  主要外围国的上述行为说明,在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前可自由兑换时期,由于核心国与外围国经济实力的严重不对称,美元严重短缺,设想的布雷顿森林体系难以建立起来。在当时的学术界,各种理论大都认为美元短缺是长期现象;政策建议则主要集中在:提倡外围国本币贬值以应对美国的贸易壁垒、呼吁美国大量援助、鼓励私人资本流入欧洲等。
  
  布雷顿森林体系规则难以兑现,美国就无法利用强势美元和一体化的自由市场扩大一般商品出口和重要原材料的进口,也无法为其大量资本在全球范围内的投资提供便利。于是马歇尔计划及其他援助外围国经济发展的行动开始付诸实施。同时,欧洲经济合作组织(OEEC)也应运而生,外围国之间普遍签署了双边贸易协议。得益于这些措施,到1952年,OEEC国家工业生产增长39%,出口增长200%,进口增长1/3,经常账户实现盈余。借助美国提供的3.5亿美元启动基金,1950年9月建立了欧洲支付联盟(EPU),行使联盟内国家多边贸易收支头寸清算职能。EPU随后发展成为软约束的范围更广的以英镑和法国法郎为基础的英镑区,而在体系的另一端则是硬约束的以美元为基础的美元区。其后,1955年2月,英格兰银行开始通过外汇市场操作固定其货币平价;1958年12月,8个国家宣布承诺经常账户的可自由兑换;自此,两个货币区得以融合,布雷顿森林体系进入可自由兑换时期(Bordo, 1992)。这表明,核心国与外围国经济实力的严重不对称性对布雷顿森林体系稳定与发展产生了巨大的负面制约作用,同时也说明,强势的核心国在稳定货币体系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正面推动作用。
  
  其二,可自由兑换时期,流动性提供机制不对称
  
  
在该体系可自由兑换时期的初期,作为除黄金之外最主要国际储备资产的美元仍处于相对短缺的状况。需要强调的是,以信用货币为基础的国际流动性短缺问题是不难解决的----1960年,IMF成员国的基金配额增加50%;1966年又增加25%;1961年,在IMF的框架内建立了“借款总安排”(GAB),以提供60亿美元的信用;1968年,第一次修正IMF条款并创设特别提款权;当然,还有一个很重要的途径,就是美国持续扩大其贸易赤字。但是,当流动性过多时,却难以控制----除非美国愿意缩小国际收支赤字规模。然而,美国很难做到这一点,因为这将使美国的利益遭受损失。
  
  因此,流动性提供机制是不对称的,即,它能够较容易地解决流动性短缺问题,却难以控制和消除流动性膨胀。从这一角度看,流动性短缺与过度的矛盾并不完全等同于“特里芬两难困境”(Triffin dilemma),但却同样严重威胁着美元的可自由兑换性,也注定了该体系的短命。
  
  其三,可自由兑换时期,国际收支调节机制不对称
  
  
这一不对称性既存在于核心国与外围国之间也存在于外围国与外围国之间。
  
  一方面,在美国与体系内其他国家之间,调节机制是不对称的:美国作为该体系的核心国,美元有着无与伦比的特殊地位----集世界上惟一的本位货币、干预货币、储备货币于一身。这使得美国能够在国际收支处于长期逆差的情况下实现其国内经济目标;而外围国则必须首先以保持本币与美元的平价为目标,这就有可能使得外围国不得不牺牲其国内经济目标。随着美国逆差规模的扩大,国际流动性就会由短缺转为过剩,国际收支顺差的外围国就面临通胀的压力,这正是德国等国家多次指责美国输出通货膨胀的原因。
  
  另一方面,在不同的外围国之间,调节机制也是不对称的。由于相对生产力差异及世界经济周期非同步性等原因,在同一时期,国际收支逆差国和顺差国必然同时存在。在维持本币与美元平价不变的前提下,对于逆差国来说,扩张的国内政策将使国际收支进一步恶化,而紧缩的政策则增加失业,造成政府当局政治上的困境,1960年代的英国就属于此类情形;对于顺差国来说,一般都具有相对较高的生产力和经济增长,紧缩的国内政策将导致资本内流,使顺差扩大,而扩张的政策则会引发通胀,同期的德国即属这种类型。
  
  其四,可自由兑换时期,黄金与美元不对称
  
  
国际收支调节机制、流动性提供机制和公众对美元可自由兑换黄金的信心是布雷顿森林体系能够正常运转的三大支柱;然而,在布雷顿森林协议中,除规定美元发行要有25%的黄金准备之外,更多的是对前两者的关注,换句话说,该体系的设计者并未就维持公众对美元的信心问题提供足够的保证机制。更重要的是,在该时期,黄金--美元双挂钩制的实质就是一种黄金与美元的金汇兑本位制。当这种金汇兑本位制成为国际货币制度的主导时,具有商品价值的黄金与只有信用的美元之间的不对称性就显得格外突出,具体表现在:
  
  一方面,需求动机不对称。这是由两种货币的不同特性所决定的:黄金兼具商品价值,又有长期金本位制遗留下来的黄金至上的传统观念相助,使黄金的价值储藏职能因其良好的价值稳定性而更显突出;而美元虽依仗美国强大的经济实力而居于国际货币的核心,但毕竟属于信用货币,其价值稳定性远不及黄金,因此,各国更重视美元的支付职能和干预职能。这样,当各国以美元储备为象征的财富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将美元兑换成更具保值增值能力的价值符号(黄金)的动机就会增强----美联储货币黄金存量逐渐下降也就成为必然。
  
  另一方面,供给机制不对称。黄金的供给由世界黄金产量决定,相对缺乏弹性,慢于世界经济的平均增长速度;而美元的供给则由美联储的货币政策决定,是富有弹性的,尤其是当美国国内经济不景气时,扩张的货币政策所产生的美元供给将快于甚至远快于世界经济平均增长速度。这种供给机制的不对称,也是阻碍美元与黄金可自由兑换的内在因素。
  
  总之,在该体系的可自由兑换时期,黄金与美元不对称性所具有的内生力量,时刻威胁着这种特殊的汇兑规则。
  
  最后,美元增长与传导机制不对称。根据Darby等学者的研究,美国的货币增长对于主要国家货币增长的影响作用具有显著的时滞效应,时滞的期限跨度甚至长达4年,这表明这些国家针对美元供给的增长采取了有效的冲销措施。本文认为,这一美元增长与传导机制的不对称性是导致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的又一重要原因。这里的不对称性是指,美元的增长决定于美联储的货币政策,世界其他国家货币当局难以对其施加约束;而对于美元增长所产生经济效应的传导,其他国家的货币当局则有应对的措施,即,对美元储备增长进行冲销以缓解国内货币增长过快可能产生的通货膨胀压力。显然,一国货币当局冲销能力越强,产生通货膨胀的时滞也越长,但是,冲销的能力和效果终归是有限的,当冲销失效时,也就意味着较无冲销时强度更大的通货膨胀的爆发。如果体系内若干重要国家同时爆发高强度通货膨胀,势必直接导致体系规则的失灵,并最终导致体系的崩溃。Darby等认为,正是美国扩张货币政策的这种时滞效应葬送了布雷顿森林体系。
  
  四、启示
  
  启示1:固定汇率的理想与现实时常相背离
  
  
固定汇率制曾是国际货币体系追求的理想,但由于存在诸多不对称性,因而常常难以实现。古典金本位制下,黄金供给与需求的不对称,使其最终无法维持;布雷顿森林时期,黄金与美元性质的不对称,使固定汇率制始终在崩溃的边缘上挣扎并过早夭折。在信用货币制度下,汇率浮动在所难免。
  
  2005年7月21日,人民币和林吉特均已放弃实质上的钉住美元制,转而实行真正意义上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这在相当程度上预示着现行国际货币体系正朝着“浮动全球化”的方向演进,但理想的国际货币体系应能够控制和约束汇率浮动的特征和幅度,以利于世界经济的均衡和稳定发展,这需要全球合作。
  
  启示2:体系内国家经济实力的相制衡是国际货币体系稳定的关键
  
  
布雷顿森林体系前可自由兑换时期的经历表明,货币和经济霸权的存在,有利于世界经济的发展和国际货币体系的稳定;但同时也说明,核心国与外围国经济实力的过分悬殊不利于国际货币体系的建立和完善。从稳定国际货币体系的角度看,核心国与外围国经济实力存在差异既是客观现实也有一定的必要性,但应有度的制约。
  
  当前,在现行国际货币体系下,美国无疑仍处于绝对霸权地位;另一方面,以中国为代表的东亚经济体正在崛起,正在促使世界经济朝着更为均衡的方向发展。这些因素以及欧元的诞生和发展有利于推动经济领域的全球合作,有利于纠正世界经济不平衡,有利于促进现行国际货币体系在平稳中演进。
  
  启示3:加强东亚货币合作有利于国际货币体系稳定
  
  
布雷顿森林体系不对称性表明,在允许资本流动并保持外围国货币与核心国货币汇率相对稳定的情况下,外围国经济常常因核心国经济政策的溢出效应而受到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的困扰。
  
  在经济和金融日益全球化的今天,资本与金融项下施行严格管制不但效率低下而且不合时宜----逐步放松管制、实现自由化是大势所趋;与此同时,由于种种原因,包括人民币在内的许多东亚货币要实现完全浮动尚需相当长的时期。在此背景下,加强区域货币合作和经济一体化,有利于有效抵御外部冲击,从而减轻经济波动导致的就业不稳定和其他社会压力。货币合作的深化势必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东亚经济体对美元和美国经济的依赖,甚至降低官方美元储备资产的持有量、推动美国国债收益率上扬。其结果很可能是不但增加东亚经济体官方美元储备的收益,而且抑制美国过于扩张的国内经济政策。而且,有可能逐渐强化东亚货币(尤其是人民币和日元)的国际货币色彩,并与欧元一起构成对美元的竞争关系。从长期看,多元化国际货币的竞争必然最终导致他们之间的国际协调,形成诸国际货币协调、竞争、有序的稳定的国际货币体系。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关键词:布雷顿森林体系 布雷顿森林 雷顿森林 布雷顿 不对称 讨论 森林 对称性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微信群
加好友,备注jr
拉您进交流群

京ICP备16021002-2号 京B2-20170662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2788号 论坛法律顾问:王进律师 知识产权保护声明   免责及隐私声明

GMT+8, 2024-5-8 03: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