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经济学生
11996 45

[其它] 一道关于预算线 和 无差异曲线 的问题, 谁能帮我看看, 谢了!!!! [推广有奖]

31
张明栋 发表于 2005-2-28 08:50:00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经济学基本假设不对,本论坛已有较多的人在讲了,因为我在其他论坛也讲过挺多的,所以兴趣会少了一点。抱歉。有兴趣的话我们讨论一下下文:

https://bbs.pinggu.org/thread-12393-1-1.html&page=1

谢谢。

欢迎下载《凯恩斯理论的微观解释》(初稿)https://bbs.pinggu.org/thread-4636707-1-1.html

使用道具

32
sungmoo 发表于 2005-2-28 09:18:00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你的供求曲线论是否可以解释(全社会)资源配置效率的问题?如何表达甚至度量配置效率的差异或变化(乃至配置中的困难)?或者,供求曲线论是否可以研究社会福利问题?

基于序数效用,阿罗不可能定理清晰地告诉人们集体行动中的困难。供求曲线论是否可以做出类似的判断?

使用道具

33
张明栋 发表于 2005-2-28 11:43:00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以下是引用sungmoo在2005-2-28 9:18:31的发言:

你的供求曲线论是否可以解释(全社会)资源配置效率的问题?如何表达甚至度量配置效率的差异或变化(乃至配置中的困难)?或者,供求曲线论是否可以研究社会福利问题?

基于序数效用,阿罗不可能定理清晰地告诉人们集体行动中的困难。供求曲线论是否可以做出类似的判断?

我是最近才开始研究微观的供求问题,原来我一直研究的是价值问题。

谢谢你提出的这些问题,我将进一步针对这些进行研究。

欢迎下载《凯恩斯理论的微观解释》(初稿)https://bbs.pinggu.org/thread-4636707-1-1.html

使用道具

34
monksu 发表于 2005-2-28 12:38:00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关于你给的一篇原创的文章

我没兴趣看 估计也看不懂

即使看懂了 也没兴趣和你这样的"兵"浪费时间

气愤...

[em03][em03]
Just like a monk...

使用道具

35
张明栋 发表于 2005-2-28 13:27:00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你要生气我也没办法,有些东西我讲累了就不想讲。我比不上曹国奇(ccggqq)诲人不倦的精神。你还是找他比较好。再次说声对不起。
欢迎下载《凯恩斯理论的微观解释》(初稿)https://bbs.pinggu.org/thread-4636707-1-1.html

使用道具

36
ruoyan 发表于 2005-2-28 14:38:00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以下是引用sungmoo在2005-2-27 8:10:25的发言: 说到底,不能把基数效用与序数效用弄混了。当然,序数效用在研究群体行为时遇到了困难:社会福利函数构造不出来。

这可能涉及到另一个问题。不同质的东西是不是可以排序? 依据什么排序? U=F(X,Y)不意味着两种消费品可以形成一个同一的“效用”吗?

使用道具

37
ruoyan 发表于 2005-2-28 15:03:00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以下引自叶航“ 西方经济学效用范式批判”

第一,“序数效用论”对“基数效用论”的替代是逻辑等价的同义反复。 我们知道,在“序数效用论”中“无差异曲线凸向原点”是一个未经证明的假定,而“序数效用论”的其他结论、包括“边际替代率递减规律”和“切点定律”都是从这一前提中推导出来的。但通过分析不难发现,“无差异曲线凸向原点”与“边际效用递减”事实上是同一个假定,它们二者在逻辑上是完全等价的: 当效用水平U为一确定值U 0时,无差异曲线的方程可以表示为: U = u(X1,X2)= C(C为一确定的常数) (2-1) 等式两边取全微分,有: (〆U/〆X1)dX1+(〆U/〆X2)dX2=0 (2-2) 或: -(dX2/dX1)=(〆U/〆X1)/(〆U /〆X 2) (2-3) 而(〆U/〆X1)事实上就是X1的边际效用MU1,(〆U/〆X2)事实上就是X2的边际效用MU2;如此则有: -(dX2/dX1)=MU1/MU2 (2-4) 而-(dX2/dX1)=dX2/dX1∣,事实上就是X1和X 2的“边际替代率”,所以: ΔX2 /ΔX1∣= MU1 / MU2 (2-5) 由式(2-5)我们可知,“无差异曲线凸向原点”和“边际替代率递减”完全是被“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所决定的,而“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则是建立在效用可以被计量即“基数效用论”的基础上的。进一步,如果我们把式(2-5)代入前述式(1-5)则有MU1 / MU2 = P1 / P2 ,即: MU1 / P1 = MU2 / P2 (2-6) 这样一来,“序数效用论”用于描述效用最大化的均衡条件式(1-5)就完全还原为“基数效用论”用于描述效用最大化的均衡条件式(1-3)了。由此可见, “序数效用论”和“基数效用论”在逻辑上是完全等价的,它们之间的替代关系只不过是一种被虚假的形式掩盖着的同义反复罢了。 事实上,从常规思维出发,我们也能发现破绽,一个可以排序(不论按什么标准)的事物却不能通过数量来进行描述,是一件很荒唐的事。由此可见,离开了基数,任何序数都不能得到完整的说明。我猜想,正是由于这个原因,才使得“序数效用论”诞生60多年来,西方经济学家仍不敢轻易抛弃“基数效用论”;才会出现我们前面提到的、在其他学科中绝无仅有的现象:两种矛盾的理论竟可以如此相安无事地“和平共处”。 第二,“显示偏好理论”是一个无法被经验反驳和证伪的循环论证。 我们在前面曾经提到,抛开繁复的数学证明,“显示偏好理论”无非要人们相信这样一个结论:消费者在市场上选择了某一消费品组合,他的“偏好”就同时被“显示”了,因此经济学家无需数量描述,就可以证明这一组合必然是效用最大化的。但是,用命题“消费者选择的消费品必然是效用最大化的”来证明命题 “消费者选择的是效用最大化的消费品”,显然是一个逻辑上的循环论证。因为“显示偏好理论”事实上是用这样一种方法来“证明”消费者的理性行为:某个消费品只要被消费者选择了,那么它肯定就是“效用最大化”的。这一结论没有给经验判断留下丝毫反驳和证伪的余地!按照这个逻辑来推论,消费者在任何情况下都是 “理性”的:不抽烟是理性的,抽烟也是理性的;不酗酒是理性的,酗酒也是理性的;甚至吸毒和自杀都可以被视作一种“理性”行为,因为这些行为都是一个人根据自身偏好最大化作出的选择。②

使用道具

38
sungmoo 发表于 2005-2-28 17:44:00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不同质的东西是不是可以排序?”

如果问你现在是更愿意看电影还是更愿意听音乐会,这句话有没有意义?(这句话并不强调看电影与听音乐会各会给你带来“多少享受”)你只回答“愿意”与否就可以了。

序数效用论中,是先有理性偏好的定义,然后才有效用函数的。并且表达同一偏好次序的效用函数不是唯一的,可以是无穷多的。

叶航不会不知道基数与序数在数学分析上的区别吧?两类效用的区别在数学分析上可以理解为两类数的区别。基数效用函数的值是基数,序数效用函数的值是序数,两类不同性质的数怎么可以随意直接建立等式(1st、2nd能直接与1、2建立等式吗)?即使建立等式,怎么可以“直接相比即相等”?(高鸿业的书上就有这个推导,但个人一直反对这个推导)

叶航混淆了“显示性偏好”与“显示性偏好公理”的区别。通过“显示性偏好”的定义我们可以判断消费者是否“A显示偏好甚于B”;通过“显示性偏好公理”,我们可以判断消费者在一系列的选择中是否满足这一公理(该公理是一种理性的表达方式)。当然,现实生活中的消费者完全可以不满足这一公理,但经济学要研究满足这一公理体系的消费者的行为。

以前已经说过了,经济学中的理性是(表现在选择上的)偏好的内禀性,我们可以此判断消费者的选择是否满足此种理性模式,也可以此构建内禀的效用函数。经济学可以研究“在相同条件下总做出相同选择”的“愚公”,但不研究“在相同条件下做出不同选择”的“智叟”。是承认万有引力定律更有意义?还是承认“不同的两个物体有不同的引力定律”更有意义?

当然序数效用也存在困难(相对论与量子论是不可能同时对的两种都“很有用”的理论),但这不是叶航意义上的。

使用道具

39
ruoyan 发表于 2005-2-28 23:43:00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以下是引用sungmoo在2005-2-28 17:44:31的发言:

“不同质的东西是不是可以排序?”

如果问你现在是更愿意看电影还是更愿意听音乐会,这句话有没有意义?(这句话并不强调看电影与听音乐会各会给你带来“多少享受”)你只回答“愿意”与否就可以了。

序数效用论中,是先有理性偏好的定义,然后才有效用函数的。并且表达同一偏好次序的效用函数不是唯一的,可以是无穷多的。

“如果问你现在是更愿意看电影还是更愿意听音乐会,这句话有没有意义?”也认为有意义。但还认为之所以有意义是有某种“同质性”。如果电影与音乐会是不同质的(传统基数效用可不是这样认为),即便分出个电影是3,音乐会是7,比较也是无意义的。所以不管基数还是序数不同质的都无可比较。经济学上用“序数”替代“基数”前提还是“基数”使用的前提:计量同样类别的事物。

所以问题症结是:不同形式的效用是否“同质”。如果“同质”,那么虽然计量问题没有解决,排序是可能的,也是合理的。而且不同的效用可以复合(以各种运算方式)为同质的“复合效用”——(比如消费束的组合效用),进而复合的效用也可以比较,排序,再运算。这正是现代经济学所描述的。

但是如果“同质性”不成立呢? 推论是: 不同的消费品具有不同的“效用”,不同的“效用”不能复合,没有复合效用哪里有比较、排序?

关于偏好与效用的关系,事实的逻辑似乎是消费者先有了感觉,根据感觉确定偏好,而效用就是描述这种感觉的,为什么先有偏好后有效用?数学上的“有A就有B”并不意味着事实上的“A是因,B是果”吧。

效用的“同质性”会不会推出比较的“完备性”?我认为可以。但“同质性”就是假设而“完备性”就是定理了。两者似是“无B必无A的”关系。

所以,我质疑“完备性”假设,实际是质疑效用的“同质性”。

使用道具

40
sungmoo 发表于 2005-3-1 07:22:00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经济学上用“序数”替代“基数”前提还是“基数”使用的前提:计量同样类别的事物。

这不是序数效用的出发点,序数效用不需要同质性,而基数效用需要,序数效用论也正是为了解决基数效用的这个困难。

即便分出个电影是3,音乐会是7,比较也是无意义的。

这还是没有区分序数与基数,分出的应该是“喜音乐会更甚于电影”,这里的3与7换成其他数字也可以,只要前比后小,而基数效用不能这么做。再或者说,分出的是3rd与7th,这里排在最后的是最偏好的。

“消费组合”同样可以比较,对于若干消费束(体现为一个消费向量),消费者更喜欢哪个。如果消费者对所有可能的消费束都可以进行内禀的排序,我们就可以为消费者找到一个(序数)效用函数(这个函数的具体形式不唯一),或者说,消费者的偏好内禀一个效用函数。而这种“可以”正是基于完备性与传递性假设。

序数效用论不分析“同质性”问题,也就无所谓“效用复合”问题,只要消费者能回答更喜欢哪个消费束并且这种“喜欢”具有内禀性(不会出现所谓“偏好循环不等”或相互冲突)就可以了。

我们固然可以怀疑各种理论,甚至抛弃各种理论,要么说某理论不是内禀的,要么说某理论是不完备的。但前提还是先熟知这些理论。

为什么先有偏好后有效用?

应该说,先有偏好后有序数效用函数,序数效用函数就是从量上(但是从序数而非基数上)描述偏好次序的。对于偏好,我们只说出顺序,而不议论其大小。效用是序数的,等价于说偏好是有次序(先后)的。

尤其注意的是,经济学不研究不议论这种偏好次序从何而来(这不是经济学的研究内容),而只要求这种偏好次序是内禀的就可以了。许多人想扩张经济学的“帝国主义”不是利于经济学“帝国”建设的。偏好次序的心理学原因、文化原因……各种原因不是经济学探讨的。经济学的扩张需要做充分的准备。

使用道具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微信群
加JingGuanBbs
拉您进交流群

京ICP备16021002-2号 京B2-20170662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2788号 论坛法律顾问:王进律师 知识产权保护声明   免责及隐私声明

GMT+8, 2024-4-28 1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