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新华网
“今天我按照你们的规定动作,来谈谈大学与文化改革发展话题。”刚坐下来,纪宝成便开门见山地说。
记者很佩服这位67岁老人的爽直。当初约访时,记者提出的访谈议题就是,在文化改革与发展的新征程中,大学将怎样发挥作用。11月中旬,纪宝成在中国人民大学明德楼校长办公室接受了新华网记者独家专访。
采访持续了一个多小时。在采访中,担任人大校长11年的纪宝成无时不展现出其朴实且博识的一面。他结合亲身参与推动的人大改革创新举措,提出的许多见解令人印象深刻。
11月23日,纪宝成因年龄原因正式卸任校长职务。新华网这次对他的采访,亦成为他在人大校长任上最后一次向媒体全面阐述其大学文化教育建设的观点。
推广国学是面对时代需要提出的重大问题
搞经济研究出身的纪宝成近年来致力于为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摇旗呐喊。担任人大校长后,他决策在人大树立孔子像,发表《重估国学价值》文章,成立国学院,呼吁设传统节日为国家法定节日等。
回顾这段经历,纪宝成说:“现在看来很平常,但在当时却是‘敢为天下先’。有不少非议,甚至遭到过嘲讽。”
尽管社会上对“国学热”存在争议,但纪宝成认为,人大近些年的一系列举措客观上起到弘扬传统文化作用,加深了当代中国人对国学的理解。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今天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跟十年前甚至五年前已经大不相同了。党的十七大提出要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我们以实际行动证明这是顺应时代要求的。”
在纪宝成看来,继承不等于复古,而是重新审视传统。“择其善者而从之,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服务。人大倡导恢复优秀传统文化,有深刻的思想基础,是面对时代需要提出的重大问题。”
纪宝成认为,中国要走向世界,中华文明应该在世界文明史上展现光辉的一面。在当前经济全球化、文明多样化、政治多极化的时代,中国人如果没有国际话语权,没有软实力,没有自己的文明形态,将难以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这正需要通过重估国学价值、传承创新传统文化来解决。
在谈到中国文化的传承和创新时,纪宝成说:“中国五千年文明史没有中断过,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传承和创新的关系处理得好。”他引用了《论语·为政》来解释这种关系:“孔子说,或因、或损、或益。(“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论语·为政》——记者注。)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礼记·大学》——记者注。)中国文化有这种精神,所以绵延不绝。”
要警惕一些大学里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教学与研究被边缘化
纪宝成是扬州人,虽然在北方居住多年,但仍带些南方口音。他说话语速快,思路清晰。
在接受新华网记者采访中,纪宝成提出,当前一些大学里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教学与研究被边缘化。他指出,怎样加强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教学和研究,加强这方面的师资队伍建设,当前是一个挑战。
“前一阶段的金融危机令我们重新感受到《资本论》的伟大和深刻,人大今年要求所有经济学类研究生全部恢复《资本论》研读课程。”
纪宝成认为,传播、普及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要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当代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紧密结合。“当前人们的利益分配多元化、生活方式多元化,必然带来意识形态多元化。这就面临如何处理一元主导与多元并存的关系问题。”
他说,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并不是说要用它代替一切。而是要在新的历史时期做好这方面研究,而且要渗透到人文社科领域各个学科中去,彰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马克思主义本身是与时俱进的,我们有责任发展它、丰富它。”
由此他提出,改变中国当前“文化逆差”的状况,需要研究如何输出的问题,不但输出中国传统文化,而且要科学理性地总结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道路,把当代中国人的思想、认识,以及中国人看世界的观点传达给世界。这些年来,人大重视人文交流,合作建设孔子学院、组织文化论坛,译介中外著作,正是以推动文化交流为己任。
“文化上的沟通才是心灵的沟通,是人与人、国与国友好合作的思想基础、认识基础。孔子说‘和而不同’,前提之一是先了解不同之处。”
大学的本分是要在培养人才过程中把文化发扬光大
纪宝成曾公开批驳学术权力化、教育市场化等教育领域的不良现象,也关注贫富差距问题和计划生育政策调整。那么,他怎样看待当前大学文化氛围,怎样看待大学精神对社会文化的影响?
纪宝成认为,教育和文化紧密结合。他引用孔子对于“庶之、富之、教之”的看法解释文化和教育的关系:先解决温饱,然后要过小康生活,富裕之后就要考虑教化天下。(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论语·子路》——记者注。)
他说:“‘教’既是文化科学知识的‘教’,更是道德、品质、社会责任感的培养。文化最终跟人的全面发展结合在一起,文化应当为社会进步服务,也要为人的全面发展服务。大学的本分,是要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把我们的文化发扬光大。”
纪宝成认为,前一段时间大学校园存在一种现象,师生们不谈股票不谈金钱不谈消费就可能被视为异类,“大学里的谈论与市井谈论已无本质区别,大学的‘典范’‘崇高’今非昔比。在这样的校园氛围中,还会有多少关于‘人类命运’‘科学与真理’的思考?当然这种状况有了一点改进。”
对于这个问题,他在一篇文章中指出:“我们必须高扬大学精神,高高举起宁静致远的旗帜。宁静是大学的一种境界、一种状态,是大学精神的真实写照。宁静要求大学坚持学术本位,大学不能为‘发展’而放弃原则,师生不能为‘生存’而改变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