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蓝田日暖29
1851 0

[讨论]化学与经济学是同构的!——用“同构理化经济学原理”解释吉芬之谜等现象 [推广有奖]

学术权威

25%

还不是VIP/贵宾

-

威望
14
论坛币
-399930 个
通用积分
36.8250
学术水平
265 点
热心指数
304 点
信用等级
171 点
经验
64926 点
帖子
2812
精华
5
在线时间
1848 小时
注册时间
2004-6-19
最后登录
2014-8-11

+2 论坛币
k人 参与回答

经管之家送您一份

应届毕业生专属福利!

求职就业群
赵安豆老师微信:zhaoandou666

经管之家联合CDA

送您一个全额奖学金名额~ !

感谢您参与论坛问题回答

经管之家送您两个论坛币!

+2 论坛币

大家看看,下面的理论创新怎么样?

荷兹        电邮: wyi@peoplemail.com.cn 个人主页:http://tglhjjxwz.nease.net           ■用经济学反应式来表示经济活动   ■货币参与的经济学过程   ■介绍两个原理   ■两个应用实例:分析吉芬之谜等价格与需求量的关系、经济收缩   ■结束语           试想,如果有一天人们在学习物理和化学的时候,稍加转换,也就“等于”是在学习经济学——面对经济现象的经济学,那这将是一件多么不可思议而且意义深远的事情!       这也许令人难以置信,但笔者发现,虽然化学和经济学的确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两门学问,但这并不妨碍二者不同的原理体系之间仍然可以拥有相同结构形式,这主要缘于笔者对经济学键和经济学反应的发现。而且据此还可以建立起更为深刻的基础经济学原理,笔者命名为“同构理化经济学原理”。       “同构理化经济学原理”包括“一致原理”和“保持原理”。展开后至少包括经济学反应原理、经济学能原理(包括经济学能第零、第一、第二、第三等定律的运用)、经济学反应平衡原理、经济学动力学原理、经济学反应中间态原理、经济学催化原理、经济学键及结构原理、经济学随机过程原理,等等。有兴趣的读者可以浏览笔者的主页: http://tglhjjxwz.nease.net 。       ■用经济学反应式来表示经济活动       首先,用新的认识来考察人们的活动。这就是从经济学反应的角度来认识和考察:人们由某种“需要状态”到“被实现状态” 的过程;及其由“被实现状态”到 “需要状态”的逆过程。       譬如,人们饿了,会“整”饭吃。即,投入劳动力“Lf”加工食品原料“R”,加工好并吃掉,直到吃饱。这是由“饿”到“饱”的过程。若从经济学反应的角度来认识,就是“Lf”与“R”发生经济学反应,生成了经济学结合物“Lf-R”。可表示成“Lf”+“R”→“Lf-R”。其中短横“-”表示体现为某种利益关系的经济学键,这里是因吃饭问题而产生的“Lf”与“R”之间的对应束缚关系。而所谓感到“饱”,从经济学的角度上看,应该就是“Lf”与“R”通过经济学键“-”结合成“Lf-R”的状态。       由于当人们又饿的时候,就会重复上述过程,即人们又会重新投入劳动力“Lf”来加工食品原料“R”。因此,对于人们由“饱”到“饿”的过程,若从经济学反应的角度来认识,就是经济学结合物“Lf-R”发生经济学分解反应,生成了劳动力“Lf”和(被需要指向的)食品原料“R”。可表示成“Lf-R”→“Lf”+“R”。这也说明“Lf-R”通常是不稳定的,容易分解。因此,所谓感到“饿”,从经济学的角度上看,应该就是“Lf-R”的经济学键“-”断开的状态。       上述两种活动刚好互为可逆。其他的经济活动状况类似,可以表示成“Lf”+“R”←→“Lf-R”,这同可逆化学反应类似。实际上“商品”也就是某种类型的经济学结合物“Lf-R”。不要小看了这个可逆经济学反应,这就是人们每时每刻都在不断重复,而且须臾都无法离开的经济活动过程,这是社会核心经济学反应过程。       在同构理化经济学原理中,可以通过一条原理把各种经济学反应里反应组元和生成组元系数都处理为1。而且有关组元的数量或浓度的问题,在理论上也可以得到解决。       注意:这里不要同物理、化学或生物等自然界过程相混淆。因此,严格讲或至少从理解上,应当强调“Lf”、“R”、“Lf-R”及其相关过程都是经济学范畴的概念,当然,这些都可以间接指向被需要的各种自然界可以存在的事物形态或其过程。例如劳动力“Lf”可以间接指向身体的脑活动或体力过程;“R”可以间接指向自然界中各种作为原料的事物形态;“Lf-R”可以间接指向自然界中某些特定事物形态,如被某种归属或使用等关系——经济学键所指向的自然界里可以存在的大米、电脑、汽车等。       ■货币参与的经济学过程       现在我们来看货币参与的经济学过程。不失一般性,可以用人们易于理解的装修房屋的例子来说明。       假设某人有一套房子“R”要装修。通常首先要筹集到装修专款“Bm”。从经济学反应的角度来看,此时是待装修房“R”与货币“Bm”发生经济学反应,结合成了一种新的经济学结合物,即形成了待开发品或投资品“Bm-R”。其中的经济学键“-”所体现的利益关系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必须有一笔货币“Bm”被束缚于房子“R”的装修上而不能用于其他方面。可以用经济学反应式“Bm”+“R”←→“Bm-R”来表示。其中式左边的货币“Bm”是自由态的,而式右边的货币“Bm”则成了处于束缚态的专款。       被束缚有专款的待装修房“Bm-R”与适合的装修劳动力“Lf”发生经济学反应就可以得到装修好的房子“Lf-R”,同时束缚态的货币“Bm”被置换出来变成自由态的货币,体现为装修工人得到了可以自由花费的装修工资报酬。可以用经济学反应式“Lf”+“Bm-R”←→“Bm”+“Lf-R”来表示该活动。这也是货币参与下的社会核心经济学反应。       细心的读者可以发现,这里先后出现了三种形态的“房子”,它们分别是:未装修房“R”、被束缚有装修专款的待装修房“Bm-R”、已装修房“Lf-R”。读者可以尝试分别从经济学和物理或化学这两个不同角度来考察这三者之间的差别,并从中体会这两类不同学问之间的区别。       以上两步相加,所得到的总经济学反应式仍然是“Lf”+“R”←→“Lf-R”这个社会核心经济学反应。       如果读者对化学知识比较熟悉,那么可以看出,该经济学反应历程同均相催化反应历程在形式上是一样的。因此该经济学反应历程实际上就是货币的经济学反应催化过程,因而也就揭示了货币的经济学反应催化本质,而这一切都是建立在对化学反应的发现之基础上的。以前只能说“货币是交易的媒介”,而现在则可以明确地说“货币是经济学反应催化剂”,这对于货币作用机理的揭示是非常重要的。经济学反应催化剂可以起到大大加快经济学反应速度的作用。人们通常对科学技术的重要性有足够的认识,但对于其如何起作用,认识的并不充分。而从这里可以看出,实际上科学技术所充当也正是经济学反应催化剂的角色。任何经济学组元,无论是货币还是科学技术或其他,都有可能成为经济学反应催化剂,但并不是任何情况下都可以成为经济学反应催化剂,这一点同化学催化剂的特点是类似的。由于篇幅所限,这里不准备展开讨论。       ■介绍两个原理       类似人体温受到“热平衡方程”和“身体系统试图保持体温恒定”的共同作用,宏观经济系统的变化受到“经济学反应平衡原理”和“经济学保持原理”的共同作用。       在同构理化经济学原理中,将“经济学保持原理”,以及可由“经济学能原理”推导出来的“经济学反应平衡原理”,运用于在货币参与下的社会核心经济学反应,就可以在不同程度上分析诸如价格与需求量的关系、经济扩张、经济收缩、“滞涨”以及中国出现的“缩长”等一些微观和宏观问题。与现在通行的GDP分析方式不同,这里体现的是连续数量关系。稍候将举两个例子来简要说明。       经济学反应平衡原理:在通常条件下,可逆经济学反应都倾向于达到经济学反应平衡,对应的,有经济学反应平衡常数方程式。当因某种因素的作用,例如参与经济学反应的某些组元数量(严格讲是浓度)发生改变,使得平衡被打破时,平衡将会朝减弱这些作用因素的方向移动,并倾向于重新达到新的经济学反应平衡。       经济学保持原理:简单来说,就是表明在一定条件下,系统会通过各种可能方式维持商品“Lf-R”的丰富程度,即“溶解”数量保持在该条件下的正常值范围内。【其正常值的变化符合另外一种规律,与有效人口密度、商品种类数、商品与人们的相关程度r的s次方这三者的乘积成正比关系,s≥1,r在0和1之间。可以运用“同构理化经济学原理”推导出这个关系式,只要这些参数不变,正常值就不变。该正常值可以反应出市场容量的大小以及影响参数。】这一点就类似人体会通过各种可能的方式来保持体温处于正常值范围内,既可以机体自身产热,也可以采取增减衣服、使用空调、吃药等方式。       ■两个应用实例       实例一。运用“经济学反应平衡原理”和“经济学保持原理”来分析经济收缩现象:经济收缩时,往往人们的有效需求不足,库存增多,商品销路不好,价格水平降低,生产性投资减少,生产萎缩,往往也会导致较高失业率。引起经济收缩的起因很多,我们这里对其中典型的情况做一下分析。       分析:对于货币参与下的社会核心经济学反应:         “Lf”+“Bm-R”←→“Bm”+“Lf-R”   (劳动力)(投资品) (货币)(商品或服务品)       ∵库存增多,以及商品销路不好,说明市场商品“Lf-R”的实际丰富程度高于正常值。       ∴根据保持原理,系统会通过各种可能的途径来趋向于使之尽可能快地恢复到正常值范围内。       而根据经济学反应方程式可知,经济系统应当采取各种有利于经济学反应平衡向左移的措施,这样才有利于正常值的恢复。通常最快的方式是系统自发降低价格,这样的话,可以使货币的数量(手头可以自由支配的货币总值/商品价格水平)增高,从而该经济学反应平衡被打破。这里严格讲应该是货币浓度增高,但通常可以把这里的浓度转换为数量。       ∴根据经济学反应平衡移动原理,平衡就会向左移,也就是朝减少货币和商品数量的方向移动,即增加了货币使用和商品购买。这样,就会有利于商品“Lf-R”的实际丰富程度向恢复正常值的方向发展。       本来平衡左移会导致劳动力和投资品数量增加,但为了加快平衡左移,经济系统会趋向于更多地减少反应式左边的各参与组元的数量,表现为生产性投资减少,生产萎缩,从而更有利于平衡向左移。可以进一步推导出这样的结论:如果左边组元数量减少,在维持平均生产率或“Bm-R”的工资率(单位产量的平均工资)不变的情况下会加重失业率。       同经济扩张时类似,从经济学反应式和平衡常数方程式中,我们可以看出还有很多其它的方式,如果条件允许都可以采取,既可以系统自发,同样也可以由政府主动采取措施。例如,为了使自由货币数量增多,除了降价,还可以采取金融或财政等许多可能的方式。而所谓金融或财政方式,实际上最终是为了通过依具体情况改变货币“Bm”的数量,来影响经济学反应平衡的改变,这里面包含了其他的经济学反应。当然,要使经济系统运行顺畅,所采取方式都必须符合“经济学反应平衡原理”和“经济学保持原理”这两个原理的要求。       ∴通过以上种种措施,就会使经济系统较快向商品丰富程度正常值靠拢。       因此,当市场普遍库存增多,商品销路不好时,通常会出上述经济收缩现象发生。       实例二。接下来我们再根据“经济学反应平衡原理”解释包括吉芬之迷在内的价格与需求量关系的一些经济学现象:①为什么当一种商品的价格升高时,通常人们对该商品的购买会减少而对于其他商品的购买会增加,但也可能出现相反情况?②为什么说,随着收入增加,有些商品的需求量可能会增加,而有些可能会减少?也就是说区分正常品和劣等品有根据吗?       对于第②个问题,以效用分析为基础的微观经济学并不能给出有力的解释,但又不能否认这两种情况都有可以出现的可能性,在这种情况下,该理论可以允许存在有正常品和劣等品之分;而且为了解释①,作为分析的前提条件,也需要事先指明是正常品还是劣等品。       而同构理化经济学原理的分析则不然,这里同序数效用分析理论的区别就是:我们的出发点不涉及效用函数,不需要事先指明是正常品还是劣等品来作为分析的前提条件,也不用假定边际效用递减或边际替代率递减。这里,在逻辑上前后一贯的原理体系只有一个,这就是“同构理化经济学原理”。       分析:以,譬如土豆“Lf1-R1”和其他商品“Lf2-R2”的消费为例,考察土豆价格变化而其他商品价格不变时的现象。不失一般性,假设:土豆或其它商品数量的变化幅度还不足以明显引起经济学保持原理发生作用,因此这里可只考虑经济学反应平衡原理的作用;不同情况下经济学反应平衡常数可以不同,但同种情况则始终保持不变;土豆涨价前,上述两个经济学反应都处于经济学反应平衡状态;人们手头持有的货币并不是很富余。具体分析如下:       这里存在两个可逆的经济学反应,一个是对土豆的消费反应(1)式,一个对其它物品的消费反应(2)式。            “Lf1”+“Bm-R1”←→“Bm”+“Lf1-R1”   (1)   (可以把反应式左边理解为供货)(货币)(土豆)            “Lf2”+“Bm-R2”←→“Bm”+“Lf2-R2”   (2)   (可以把反应式左边理解为供货)(货币)(其它商品)       对应于经济学反应式(1)和(2),平衡时会有两个经济学反应平衡关系式。       当土豆涨价时,显然相对于经济学反应(1)来说,货币数量(手头可以自由支配的货币总值/商品价格水平)减少了,于是该平衡被打破,因此土豆消费的经济学反应平衡将向右移以便重新建立该经济学反应的经济学反应平衡,这会使人们对于土豆的购买减少。在此基础上,下面分两种情况,分析时主要考虑较明显的前一级或二级效应,而省略了通常是逐级减弱的其他次级效应。       情况Ⅰ:通常,对于土豆“Lf1-R1”的购买减少,节约了开支,使得手头可自由支配货币总值是增加的,由于“其它商品”的价格不变,则使得货币数量(手头可以自由支配的货币总值/商品价格水平)相对于经济学反应(2)来说是增加的,因此该平衡被打破,平衡将向左移,也就是朝减少货币和“其它商品”数量的方向移动,即增加了对其它商品“Lf2-R2”的购买。       情况Ⅱ:但如果土豆“Lf1-R1”是当时人们的一种生活必需品,那么意味着土豆的减少量不会很明显。因此同以往相比,土豆价格的上涨,反而使得他们多出了一笔不小的开支,也即减少了他们手头可自由支配的货币总值【例如某地区涨价前人们每个星期喝10万瓶牛奶,花了10万元,相当于每瓶1元;涨价后变为每星期喝9万瓶,但由于涨价较多,假设变为每瓶1.22元,人们则反而花了近11万元】。由于此时假定其它商品“Lf2-R2”的价格不变,而由于可自由支配货币总值相对减少了,因此同以往平衡时相比,相对于“其它商品”而言,货币数量(手头可以自由支配的货币总值/商品价格水平)也就减少了。因此经济学反应(2)平衡也将向右移,也就是实际减少了经济学反应(2)所对应的“其它商品”的购买以及货币使用。这样,同经济学反应(1)新建立的经济学反应平衡相比,实际可自由支配的货币总值反而有了一定的增加,这相对于土豆来说,货币数量反而又有了一定的增加,于是经济学反应(1)的平衡又被打破了,因此该经济学反应平衡将向左移,这样就导致对土豆的购买又增加了,若前者因素使土豆减少较小,则总结果就反而会比以往增加。这样的话,虽然我们并不需要把“事先指明是正常品还是劣等品”作为一个分析前提条件提出来,但仍可以解释吉芬之迷等现象,这样的解释力更自然、有力。       ■结束语       对体现为各种利益关系的经济学键本质的进一步揭示,将使经济学进入到一个更深刻的层次,其辐射面也将更广泛。经济学里价值的概念将被更准确的经济学能这个新的能量范畴的概念所取代。价格的本质是经济学键的强弱,可以通过经济学键能的大小来度量。而利润是经济学反应所释放出经济学热效应的大小,通常由利润即经济学反应热效应大体上可以看出经济学反应进行方向,但更准确的是用经济学反应自由能来进行判断。当然,“同构理化经济学原理”的内容远不止这些。       注意:经济学能是一个经济学状态量,其特点是状态确定,则状态量便确定,与如何到达这一状态的过程无关;但连接两个状态之间的过程则是有多种可能的,从一个状态到另一个状态的改变只能通过作经济学功或传递经济学热来实现,经济学功和传济学热是两个经济学过程量,这也就是经济学能第一定律的内容;经济学能原理包括四个定律,其原理结构形式分别同热力学四个定理一致,但本质不同。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关键词:经济学原理 济学原理 经济学 People 边际效用递减 经济学 吉芬 化学 同构 理化

我的微博 http://weibo.com/u/1266448693
沙发
wintertide 发表于 2005-2-27 11:28:00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化学过程有个物质守恒来约束,化学价也要平衡。经济是个增加的系统,这两者如何兼容?我曾经看到用熵来研究经济学,但是感觉没有什么前途。一个学科的反展都是由低级到高级。在低级时期主要考虑事务的基本逻辑关系,逐渐扩展复杂的关系。

这里的思维好像太抽象,直接跳到了高级的思维。

使用道具

藤椅
荷兹 发表于 2005-3-1 14:56:00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下面介绍一下思路要点:    【第一、关键点:经济学反应、经济学键的发现,其形式与可逆化学反应非常相似】    这里,极其关键的一点是对经济学反应的发现,这是以前人们对经济过程和现象的认识所还不曾有的方式和深入到的“经济学键”的层次。例如下面这个意义明确而且非常重要的可逆经济学反应:    “Lf”+“Bm-R” “Bm”+“Lf-R” 劳动力 待开发品 货币 商品    其经济学意义为:1份“劳动力”与1份“工作或待开发品”发生经济学反应可以得到1份“货币”和1份“商品”;反之也成立。    其中,   “Lf ”:表示人的参与,可理解为劳动力;

  “ R”:表示人所需要的工作或待开发资源;

  “Bm”:表示货币;

  “ - ”:表示“经济学键”,可以先初步理解为各种利益关系,后面将对“经济学键”和“经济学能”进行更深入一些的解释;

  “Bm-R”:表示货币与待开发对象通过“经济学键”结合成的一个整体,可称之为“待开发品”或“投资品”;

  “ Lf-R”:表示劳动力与待开发对象通过“经济学键”结合成的一个整体,体现为人的参与使得待开发对象“成型”,可称之为商品。    【第二、暂时把“经济学反应”当做“化学反应”,进行研究的“换元转换”。】    由于经济学反应从形式上完全类似化学反应,因此我们可以先暂时把经济学反应就看做是“真正”的化学反应,这样就可以把物理和化学(实际上有一门《物理化学》)中关于化学反应的各种理论套用在被暂时看做的化学反应上,也可以得到很多具体而实用的公式和方程,例如化学反应理论、热力学理论(包括热力学第零、第一、第二、第三等定律的运用)、化学平衡理论、一般化学动力学理论、过渡态反应理论、化学催化理论、化学键及结构理论、物理统计力学理论等等,内容极其丰富。这些原理对处理化学理论与实际差别的问题上是很成功的,因此,对于经济学即使从表象的角度也很值得借鉴。    【第三、把“换元转换”中得到的理化原理结构再还原到经济学中,从而得到大量的具有实际经济学意义和应用价值的经济学原理和公式以及方程。】    试图把应用于如此被看做的化学反应上而得到的所有这些化学及物理原理还原成真正的经济学原理。可以分以下几个步骤:    ■1.把被暂时看做的化学反应再还原成经济学反应,这看起来并不存在困难,因为其原本就是经济学意义非常明确的经济学反应。(但如果最终不能揭示出“经济学键”的本质,那么我们所得到的顶多是一个表象的结论。不过这个问题稍候再较为深入地考虑。)    ■2.如果先不考虑验证和一些细节问题,而直接把所得到的各种化学、物理原理的形式结构(不是原理本身)还原成经济学理论的形式结构,这在逻辑上也是被允许的。但仅有经济学原理的结构还不能成为完整的经济学原理。    ■3.如果能把所得到的这些经济学理论的形式结构赋予某种经济学内容实质,再经过验证环节,并且能够通过或基本通过(事实上不存在太大的问题,而且解释力更强,也能一贯到底),就可以得到真正完整的经济学原理。

使用道具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微信群
加JingGuanBbs
拉您进交流群

京ICP备16021002-2号 京B2-20170662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2788号 论坛法律顾问:王进律师 知识产权保护声明   免责及隐私声明

GMT+8, 2024-4-28 16: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