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laoxian2011
2131 5

[其他探讨] 哲学杂谈: 认识的基本路径 // 哲学中的逻辑演进 // 我对属性与本质的新定义 [推广有奖]

  • 5关注
  • 28粉丝

院士

10%

还不是VIP/贵宾

-

威望
0
论坛币
7993 个
通用积分
274.6146
学术水平
255 点
热心指数
226 点
信用等级
209 点
经验
86055 点
帖子
3063
精华
1
在线时间
2161 小时
注册时间
2011-3-1
最后登录
2024-4-5

初级学术勋章

+2 论坛币
k人 参与回答

经管之家送您一份

应届毕业生专属福利!

求职就业群
赵安豆老师微信:zhaoandou666

经管之家联合CDA

送您一个全额奖学金名额~ !

感谢您参与论坛问题回答

经管之家送您两个论坛币!

+2 论坛币

        认识的基本路径


        物与物的相互作用——物与人的相互作用(实践)——感官的感知觉(具体经验)——归纳与归结——科学分析——辩证综合——模拟建构——在实践中具体再现——在实践中检验、修改、丰富、完善——在大规模实践中推广、普及

  哲学中的逻辑演进


        认知的途径、形式与秩序——“原始逻辑”——形式逻辑(修辞)——数理逻辑(科学)——辩证逻辑(哲学)——“实体逻辑”(模拟建构性逻辑,科学与哲学的统一)



       我对属性与本质的新定义


        属性:事物具有的推动实现某过程或参与维持某状态的机能或特征。
        至少有三种属性:内在固有属性(如运动)、外在展现属性(如氧化性)、外在比较属性(如大小)。
        本质:事物具有的带某种根本性(本源性)的属性或特质。
        至少有三种本质:
        类本质:使事物归结为某界域或某类别的属性或特质,如动物;
        基本质:同类事物共有或某个事物独有的带根本性或基础性的属性或特质,如能动性;
        构本质:由一定的要(因)素通过一定的关系模式(互动机制)和子(分)系统建构而成的本(实)体及其在某一层次、某一方面的联结展现,如人体的呼吸系统、经络系统,社会再生产方式。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关键词:社会再生产 相互作用 辩证逻辑 形式逻辑 生产方式 检验 统一 哲学

已有 1 人评分经验 论坛币 收起 理由
nuo0206 + 100 + 100 鼓励积极发帖讨论

总评分: 经验 + 100  论坛币 + 100   查看全部评分

我的座右铭是:只求成功因我,不管收获谁多。如果你觉得阅读内容有价值,请广为宣介,让更多人早日从中获益。
沙发
jackenjun 发表于 2011-12-18 17:51:34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哲学,太深奥了。
再牛逼的梦想,也抵不住你傻逼似的坚强!梦想这东西和经典一样,时间越久越显珍贵!

使用道具

藤椅
laoxian2011 发表于 2011-12-23 04:16:45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组建班集体工作的哲学思考

——哲学应用举例


一个合格的班集体应是一个运行良好的系统。从哲学上看,对系统可以从要(因)素及其分布、关系模式及其调整、子(分)系统及其关系、系统的整体性及优化趋向等方面进行分析、把握。下面对班集体组建工作从哲学上加以分析、说明。
一、要(因)素及其分布
合格的班集体形成之前,班级往往只是一个由一定数量的任课教师和学生以及班号、教室位置、教辅资源等集合而成的“准系统”。要将之组建成一个运行良好的系统(班集体),首先必须科学地分析其要(因)素及分布情况。对组建班集体而言,最重要的要(因)素当然是教师和学生。这里主要介绍如何分析一个班级的学生及其分布情况。
分析学生及其分布情况,首先要建立分析指标体系。一般可将分析指标分为两类,即既成类指标和人为(可控)类指标。其中,前者主要包括:学生所属的乡镇、年龄、性别、毕业学校、家庭重大情况、学习水平、兴趣特长等;后者主要包括:学生所属的宿舍情况、邻桌情况、分组情况等。将各种基本信息收集起来后,还要对其进行分类整合,如本班有多少男、女生,各乡镇多少人,各学校多少人,各学习层次多少人,特殊家庭(如父母离异、单亲、特困等)学生多少人,等等。然后结合上述信息,对学生的人为(可控)类指标进行适当调整,以使班内学生分布变得更为合理。
二、关系模式及其调整
若干个要(因)素之间的联系及其互动方式,称为关系模式。有的关系模式是由“先天”因素决定的,基本上是不可调整的,如同村(镇)关系、老同学关系,等等;有的关系模式是“后天”形成的,是可调整的,如同舍关系、邻桌关系、小组关系,等等;有的关系模式介于二者之间,如朋友关系、异性关系、同好关系,等等。学生的分布情况了解清楚之后,就要及时调控其关系模式,以达到增强互补互助因素、减弱互损互害因素的目的,为下面子(分)系统的组建奠定初步的基础。
三、子(分)系统及其关系
由一定数量的要(因)素以一定的机制形成的、稳定的、具有一定功能或作用的小系统,称为子(分)系统的。对一个班集体而言,主要有如下的重要子(分)系统。
1、学习管理及评价系统,又可分为两类小系统,即学科管理及评价系统和互助组管理及评价系统。前者包括:任课教师、课代表、互助组学科负责人、全体学生;后者包括互助组组长、互助组成员;
2、纪律管理及评价系统,主要成员包括:纪律委员、值日/值周班长、全体在校学生;
3、卫生管理及评价系统,主要成员包括:卫生委员、值日组组长、值日组组员;
4、体育及两操管理及评价系统,主要成员包括:体育委员、队列长、全体学生;
5、住宿及就餐管理及评价系统,主成员包括:生活委员、宿舍长、宿舍成员( 同舍同学同桌就餐);
6、班级文化建设系统,主要成员包括:文宣委员、文艺特长生、创意策划小组等;
7、团务管理及评价系统,主要成员包括:团书、组织委员、全体团员等;
8、班务管理及评价系统,主要成员包括:班主任、班长、各子(分)系统负责人、班级评议会成员等;
9、个人/小组评价及奖惩系统,主要成员同班务管理及评价系统。
组建各子(分)系统,最重要的是选好相关的干部或负责人;其次是要目标明确、分工合理,各方面、各层次的干部能相互支持、配合,以形成合力;再次是要将好的机制、做法系统化、规范化、制度化,使之能长期坚持、不断完善。
四、系统的整体性及优化趋向
各子(分)系统组建后,要注意调整好各系统之间的关系,明确总的发展目标(方向)及实现步骤,使各系统在共同目标之下,相互支持、配合,共同建设好、发展好所在班集体。
合格班集体形成的基本标志是:符合“目标明确、分工合理、文明有序、团结拼搏”要求的班级发展理念及相关的制度、措施已经确定并深入人心、具化入全体成员的日常言谈举止之中。

我的座右铭是:只求成功因我,不管收获谁多。如果你觉得阅读内容有价值,请广为宣介,让更多人早日从中获益。

使用道具

板凳
laoxian2011 发表于 2011-12-23 08:50:02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哲学的几个问题】  
作者:烈火实验室
批注:laoxian2011
【1】精神(心)与物质(物)。观点大致分四类:  
        1、有些人只承认、或更多的承认心或心的作用。一般所说的唯心论。
    2、有些人只承认、或更多的承认物或物的作用。一般所说的唯物论。【批注1:辩证唯物论既承认物质的决定作用,也承认意识的能动作用,特别是具有“巨大的”反作用】
  3、同时承认心与物两者,保持一种不偏于任何一端的姿态。一般所谓的二元论。
  4、虽然承认两者,但与二元论不同,此类认为在心与物之外,存在第三种内容,属于超越了心物,但又包括了两者。一般的宗教论者大多持此论点,部分哲学派别也持此观点。我们可以暂称为三元论。
  5、对心与物持怀疑态度。一般所谓的彻底经验主义者,或怀疑论者。
  6、对心与物皆否定。如佛教中观派。  
  分析:  
  1、承认心与物者,不管是承认其一,还是二者皆承认,都回避不了一个事实,就是心与物,并不是源于对已有经验的总结【批注2:总结是概括性的、辩证的、上升的,亦即不仅限于经验自身,而且会在一定的程度上超越经验的直接界限、进入普遍必然性的范畴。(普遍性与特殊性或共性与个性的辩证关系,必然性与偶然性、或然性的辩证关系)】,而是在经验以前假设的,也就是说,唯物论与唯心论、二元论及三元论中的两元,他们所建立的基础,是先验的假设。【批注3:归结性、可验证性的假设或合理化推论】
  2、三元论在假设的基础上,又假设了一个先验的超越二元的三元,如果这个假设成立,到还可说,但问题是,三元的假设,与二元一样,完全是建立在假设的前提上的。所以,三元实际与二元(有可能还有超过三元的多元假设),是同样的无证假设。
  3、怀疑论者是最诚实的一派,既然无证,干脆不肯定,不否定,也不假设。但这导致了人们在感情上无法接受,另外,对于一般思维能力的人,很难理解经验主义的论题,例如:太阳是经验,但东升西落的规律是根本无法经验的,在具有哲学深度抽象思维的人的观念中,此论确实是无法否定的,所以,哲学界也从没有直接否定过“规律不可经验”【批注4:规律只能由理性、通过抽象思维来把握】的观点。但在一般抽象思维比较浅湿的人的观念中,是分不清楚规律与规律的依赖现象两者的区别的。
  4、对心与物的皆否定,与经验主义者一样,需要更多的深度抽象思维才能理解。  
  我们可以这样归类我们的哲学与思维派别对心与物的差异——  
  1、心、物,及超越心物的一切所谓内容,皆是假设的,任何建立在此上或更多元上的思想,皆属无证假设为前提的。
  2、经验主义的怀疑论:如果你认为规律是可以经验观察到的,【批注5:规律可以模拟性建构,并在经验中反复检验、显现】那么你的思维还不足以研究经验主义。但经验主义是很尊重事实的实在理论。
  3、对心物的彻底否定:当你还没有理解经验主义以前,估计是无法思维这种理论的。   
【2】本体(与本质同义)  
  其实这个问题,本来不必多说,因为现在除非了在中国大陆地区,以及有神论宗教地区,基本很少还有哲学及科学界承认或研究本体论。目前大致分三种观点:
    1、承认本体。或以心,或以物,或多元,等等,总之承认事物存在本体或本质。【批注6:本体或本质在自在实在中是自我建构着的,在认识中则是有赖于模拟性建构的】大致来说,凡持古典哲学(目前基本集中在中国大陆地区)及有神论的宗教,必然承认本体(本质)论。
  2、不谈本体。如现代的存在主义、科学实证及分析哲学等现代哲学的主流及科学界。基本都不谈本体问题,或绕开这个问题。
  3、否定本体。在东方,目前可见的,是佛教,在西方,基本源出于非理性主义的哲学或科学,部分流于经验主义的哲学,皆不承认本体论。
【3】本原
  本体是事物的内在规定性,【批注7:客观范围内的自我建构】或者用不确切但可为一般人理解的话说,某个东西的核心即是指本质,而此东西的最初来源即本原。【批注8:马克思主义哲学只承认意识的本源是物质。物质是无本源的——或者说物质的本源也是物质】本源的问题,基本与心物的问题是一体的。一般来说,在心物方面持什么观点并以此为本体,此观点一般则是此派思想所认为的万物的根本来源处。但也有例外:
  因为对本体,目前哲学界与科学界很多采取了回避与否定的态度,既然本体被模糊了,事物的来源,则无法被明确,所以目前还有一种无本原说,世界没有来源,大致来说,凡有神论宗教及古典哲学,肯定都认为世界是有本原的。凡对本体持怀疑和否定态度的,一般对本原问题也持否定或怀疑态度。
  【4】哲学的核心内容
  哲学是什么,到目前为止,很少有哲学家直言不讳的认为可以定义,一般来说,反倒是在哲学史上,一知半解者更多喜欢给哲学定义。而哲学的核心问题是什么,更是哲学界中始终没有取得共识的内容。一般来说,有以下几个认识:
  1、哲学是研究存在的学问。从古希腊到古典哲学,基本上大部分人皆是持这种观点,这里所谓的“存在”,是依哲学的专业术语,即与本质、本体等同义语。说白了,哲学就是透过现象看本质,透过可感觉的内容,认识不可感觉的内容的学问,【批注9: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第一方面:谁是本原;第二方面有无同一性;第三方面:现象——感性、本质——理性的关系问题】而要真正认识的,应该是一个永恒性的不变的内容。哲学界的普遍观点是,现象可以感官感觉,但本质存在只能理性把握。
  2、哲学是关于逻辑学的学问。【批注10:实体存在(生存)与动变、发展所固有的逻辑;思维把握中所运用的逻辑】这个问题实际是前一个问题的延伸,本质是不可能依据感官感觉的,本质既然只能理性把握,那么理性思维的规律如何,则成为了必须研究的内容。而任何对思维及其规律的认识,离不开知识,于是从这个问题,又引出了下一个所谓的核心问题。
  3、哲学是研究知识的来源的学问。【批注11:知识的来源:物与物的相互作用、物与人的相互作用、感官(感觉)与大脑(思维)的相互作用、意识(人)与物质的相互作用。前两者的结合主要表现于实践过程中】我们的知识的来源到底是源于感性,还是源于理性,经验主义是认为知识源于感觉的,一切知识必须在已经感觉经验的基础上归纳出来;【批注12:仅仅归纳是不够的,还要有归结性、概括性的推导、推理过程】而大陆唯理论及古典哲学一般是持经验源于理性的。区别两种观点的标志比较明显,一般承认知识源于后天感觉的,都必首先承认归纳逻辑的成立;一般承认知识源于先天理性,都必首先承认演绎逻辑的成立。
  4、哲学是研究知识的普遍必然性的学问。【批注13:普遍必然性也是相对的、辩证的。正确的普遍必然性具有一定的客观性】知识不管源于后天经验,还是源于先验理性,总之,知识要对未来有可预见性,否则知识没有任何实用性,而对未来的可预见性,必然涉及知识的普遍必然性问题,例如,我们总结出一条所谓的规律,此规律到底是不是对同类的事物都管用。实证主义及分析哲学虽然称自己不研究知识的来源,只研究知识的可能,但实际应该属于此类大范畴中的一个小范畴。一般而言,此问题也好分类:凡承认知识源于先验理性的,肯定承认知识的普遍必然性;凡承认知识源于后天经验,肯定不承认知识的普遍必然性。知识的普遍必然性问题,一般与本体论很吻合,对本体论的承认程度,与对知识的普遍必然性的承认程度,是成正比的。
  5、其他内容,这类比较杂,但不如上边所说的内容,在哲学界涉及的普遍。   
我的座右铭是:只求成功因我,不管收获谁多。如果你觉得阅读内容有价值,请广为宣介,让更多人早日从中获益。

使用道具

报纸
laoxian2011 发表于 2011-12-27 06:48:15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假定世界上存在外星人,假定某个博学的外星人到了一个陌生的大草原,发现了一种未知的动物,他会如何认识它呢?
我认为较合理的认识过程应包括如下的几个基本步骤:
第一步:要持续、反复的观察某一个或几个动物以获得较多的第一手资料,有时还需要将在不同时空中获得的观察结论归属于(归结到)同一个动物身上,例如以下的结论就无法全部在同一时空内获得:
1、陆生;2、身体壮硕(体形较为庞大);有角(形状为……);4毛色:……;5、头……(耳……、眼……、鼻……、口……、脸……、牙……、颈……);6、尾:……;7、四足;8、有蹄:……;9、食草:……;10、叫声:……;11、性温和:……;12、胎生;13、身体解剖特征:…… ……;14、……  ……
第二步:把具有相同或基本相同特征的不同动物个体归纳到(归结到)同一种类中;
第三步:归纳出该种动物的若干共同基本特征;
第四步:将相关特征的呈现归结为(理解为)相应的“内在属性、特质或机能”发挥作用的结果;(这一步完成后,才可以有演绎推理)
第五步:探究或验证相关“属性、特质或机能”的内在构成、作用机制以及具体实现过程;(这实际上就是科学研究)
第六步:以一定的方式将相关过程、特征模拟——再现出来。
在上述认识过程中,研究者至少使用了:观察、归纳、归结(可验证性假设)、分析(科学研究)、模拟再现等认识方法。
实际上,物质(或事物)的属性是多种多样的,其中的绝大多数是被人为“归结”给事物(或物质)的——这种“认识性归结”,有的是合乎科学的,但在大多数情况下却只是凭直觉做出的推测或猜测,其中也有一些属于“天才的洞见”。
我的座右铭是:只求成功因我,不管收获谁多。如果你觉得阅读内容有价值,请广为宣介,让更多人早日从中获益。

使用道具

地板
结实 发表于 2011-12-27 11:13:13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哲学,永不磨灭的学科

使用道具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微信群
加JingGuanBbs
拉您进交流群

京ICP备16021002-2号 京B2-20170662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2788号 论坛法律顾问:王进律师 知识产权保护声明   免责及隐私声明

GMT+8, 2024-5-4 0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