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44.宇宙射线是如何形成的?
2011.12.25
宇宙射线可能包括所有的正基本粒子和氢、氦两种化学元素,它们是如何形成的呢?
首先,我们要分析恒星核聚变消耗了什么,产生了什么。
不同于以往的结论,我不赞成恒星核聚变是自身氢元素到氦元素的转变,因为核聚变是一种连锁反应,无论恒星上有多少氢元素都可能在一瞬间消耗殆尽,恒星就会成为一颗氢弹!只有从外部源源不断的获取燃料,恒星才能维持源源不绝的燃烧而不是瞬间的爆炸。那么,恒星从外部获取的燃料可能是什么呢?我曾经想到是基本粒子,因为只有基本粒子才不会干扰向外发散的氢、氦元素的运动,但同样会影响宇宙射线中基本粒子的运动。如果是暗物质情况又会如何呢?这是一种无奈的选择,却是正物质和暗物质相互转化的一种途径,并可以较好的解释吸附与发散的矛盾:恒星表面的燃烧一方面大量的吸附暗物质(主要是负基本粒子和负氢、氦元素),并将它们转化为正物质,一方面排斥同时产生的正基本粒子和正氢、氦元素,将它们送往宇宙空间,形成宇宙射线。而恒星系统膨胀到一定程度之后会产生爆炸,重新成为正负基本粒子和氢、氦元素。
当然,这中间也有矛盾,就是正负物质为什么不会相互湮灭?恒星为什么只是吸附负基本粒子和氢、氦元素,却排斥正基本粒子和氢、氦元素?但是相比于以往的恒星燃烧理论简单的类比氢弹爆炸可能又进了一步。
那么,行星大气边缘的核聚变又是如何发生的呢?是正基本粒子和氢、氦元素的碰撞引发的核裂变导致的核聚变,还是湮灭式核聚变?因为离我们接近,应该比较容易获得答案。
地球大气热层的厚度可能不止几百公里,温度差别很大,属于生命禁区,所以探空火箭都要选择夜晚发射,卫星的分布也要避开相关区域,否则将被融化。即便不被融化,也会被核聚变产生的强电磁干扰而不能正常工作。
好在地球大气边缘的核聚变是在类似真空的环境中发生的、原子和分子级别的核聚变,强度有限,照亮了地球,却不至于杀伤地球上的生物,反而形成了适合人类生存的环境,这种环境不是可以轻易遇到的。
宇宙空间存在太多的秘密,我也是想到哪写到哪,就此打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