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doubletrue
1611 4

[经济热点解读] [ 转]中国经济基本特征:增量依赖症 [推广有奖]

  • 2关注
  • 39粉丝

院士

6%

还不是VIP/贵宾

-

威望
2
论坛币
95583 个
通用积分
23.8319
学术水平
32 点
热心指数
53 点
信用等级
26 点
经验
74308 点
帖子
1242
精华
0
在线时间
3343 小时
注册时间
2005-10-25
最后登录
2022-12-22

+2 论坛币
k人 参与回答

经管之家送您一份

应届毕业生专属福利!

求职就业群
赵安豆老师微信:zhaoandou666

经管之家联合CDA

送您一个全额奖学金名额~ !

感谢您参与论坛问题回答

经管之家送您两个论坛币!

+2 论坛币
在存量不动,分配体制不变,只做增量来解决低端人群基本生活需要的模式下,中国经济具有鲜明的增量依赖症特征。这种增量依赖症基本特点就是存量占有的财富越大,对增量的要求就越高。能否完成必要的增量(比如保8)已经成了维持社会基本稳定的底线。
  为了完成必要的增量,经济发展必然依靠以下3个途径:
  沉重的税负。
  我们的民营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在只能拿到GDP20%左右的财富情况下,要贡献80%左右的税收,养活80%的人口,其承担的税负是惊人的。
  我们的税收体系具有名目繁多、税率高、重复收税十分严重。往往一个商品流转环节越高,其最终零售价中含税比例就越高。
  央视二套曾经报道了一个真实的案例。一个运输企业从广州运输1000多吨货物到北京,运输费用大概是1万多元,企业的利润只有300多元,而这个过程承担的税费达到1200元。税费是企业利润的4倍!
  2011年8月,美国《福布斯》杂志推出的榜单显示,中国内地的“税负痛苦指数”位居全球第二。
  中国历年财政收入情况(单位:万亿)
  2001年        2002年        2003年        2004年        2005年        2006年        2007年        2008年        2009年        2010年
  1.63        1.89        2.17        2.64        3.16        3.87        5.13        6.13        6.85        8.3
  2001年到2010年,我们GDP增长了3.6倍,而同期财政收入却增长了5倍。年平均增速在17%以上,远超过GDP增速。即使在2008年遭遇次贷危机,我们出口大幅度下降,大批制造业倒闭的情况下,当年财政收入也保持了20%的增长。
  中国财政增长速度世界第一,对应的企业税负痛苦指数位居全球第二就一点也不奇怪了。
  超发的人民币
  存量不动,只做增量的结果,必然导致货币大量超发。
  中国人民币超发已经到了触目惊心的地步。
  近10年货币投放量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货币供应        15.28万亿
          18.32万亿
          21.92万亿
          25.01万亿
          29.6万亿
          34.55万亿
          40.34万亿
          47.51万亿
          60.62万亿
          72.58万亿
  
  GDP        10.9万亿        12万亿        13.6万亿        16万亿        18.7万亿        22.2万亿        26.5万亿        31.49万亿        34.5万亿        39.8万亿
  
  10年时间,我们创造的GDP大致增长了3.6倍,钞票呢却增加了将近5倍!在2001年,我们大致是创造1元的财富发行1.5元的钞票,到现在已经发展成创造1元的财富发行了将近2元的钞票!
  人民币超发有深刻的原因,所有原因的根源就在这个增量依赖症上。
  第一,当经济增速不够,ZF必然会加大基础设施投资来保证增量。ZF投资的钱从何而来,大部分就靠印钞机帮忙。
  第二,当内需与ZF投资还不足以保证足够的增量,解决办法就只有靠扩大出口了。怎么扩大出口?我们的办法是拉高汇率、低估人民币、提高出口退税等手段强行扩大出口,结果就是进出口严重不平衡,央行不得不印刷更多的人民币来收购出口换回的外汇。
  上述2点原因我们将在第二章详细分析。
  第三,由于大多数老百姓在整个分配体系中拿得太少,而我们的社会保障体系非常薄弱,所以,中国老百姓有一个节衣缩食的传统,有点闲钱就存进银行,以倍急用。所以,我们的储蓄率又是世界第一,达到65%的高度。
  高储蓄率不但抑制了消费,而且也迫使央行为了保证经济发展的基本流通需要,不得不得增发更多货币来对冲存进银行的钱。
  2010年,央行在GDP只有40万亿的情况下发行了72万亿的人民币,按照M2/GDP的比例,应该是1元的商品需要1.8元的货币才能购买,通货膨胀率是80%。为什么我们没有出现这样严重的通货膨胀?原因就是当年我们居民储蓄总额是32万亿。72万亿扣除32万亿,正好是我们当年GDP的数字。所以,我们1元人民币还能购买1元价值的商品。
  但是,这有一个前提,居民32万亿的存款——这个笼中虎没有出来咬人。有经济学家做出测算,只要5万亿的存款突然流入民生领域,后果都将是灾难性。
  货币超发,虽然我们可以有总总手段控制,避免短期内出现恶性通货膨胀。但是,只要货币投放量大于社会财富创造速度这个基本事实存在,那么,长期的通货膨胀就是一个必然。普通老百姓就不得不承担财富悄悄流失的后果。
  透支资源
  经济发展是要有资源支撑的。增量目标越高需要的资源就越多。当保8增量成了压倒一切的任务时,透支资源甚至浪费资源已经成为一种政策选择的必然。
  比如,我们为了启动内需,过去的模式是通过消费升级来扩大消费总额。从80年代的小家电到90年代的家用电器,到2000年后的房地产与汽车。发展电器还不需要占用大量的资源,可发展房地产与汽车产业可就需要巨大的资源来支撑。
  房地产开发需要土地,所以,最近10年,城市暴力拆迁、农村侵占耕地,甚至填湖造地、填海造地等等手段无所不用极。归结原因,无非就是要最大程度透支土地资源来支撑城市发展,支撑GDP增量。
  发展汽车产业需要能源。所以,短短20年时间,我们由石油出口国变成石油进口国,而且进口石油很快就超过国内石油总需求50%这个警戒线,成为进口石油依赖国。
  我们的土地肥力被严重透支,仅靠农药与化肥才勉强保住粮食产量;我们的水利资源被透支,缺水已经成为困扰很多地区发展的重要障碍;我们的单位GDP能耗走在世界前列,环境污染已经到了触目惊心的地步。
  转引一则水资源透支的资料:
   2006年9月,在第五届世界水大会“中国水日”上,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师范大学水科学研究院院长刘昌明表示:由于城市规划、建设过程中缺乏对水资源承受力的考量,华北地区水资源超采量已超过1000亿立方米,相当于两条黄河的水量。
  两院院士、原建设部副部长周干峙也在同样的场合提出,由于地下水超采,我国现在大概有60个城市、地区已经形成了大小不等的地下水漏斗。“拿苏州为例,50多年来累计的沉降已经大于60米,沉降区几乎覆盖苏州全市。无锡和常州也差不多基本上连成一片了,这一问题如果不加以处理,后果非常严重。”
   尽管是如此超采,但“全国660多个城市中有400多个城市缺水,而且有一些是严重缺水。”周干峙说,一些城市水体普遍污染,约四分之一城市水质不安全,多数城市存在水安全隐患。
  我们透支资源的后果,也许要子孙几代人来偿还。



转自天涯论坛:你所不知道的冰冷经济学真相  作者:FLP713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关键词:中国经济 依赖症 北京师范大学 社会保障体系 基础设施投资 中国经济 中小企业 生活需要 财富 承担

沙发
gggong888 发表于 2012-1-11 23:44:25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还管什么子孙后代?????王八蛋们的子孙早就是美国人了~~~

P民们的子孙后代还可以卖身啊,一定要感恩,一定要天天唱红歌感谢OOXX,感谢CCAV~~~~~~~

使用道具

藤椅
lmxcz 在职认证  发表于 2012-1-12 06:41:52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我们至今还没有一部限制央行开动印钞机的权力和控制ZF财政收入规模的法律。
lmxcz:龙,梦想成真

使用道具

板凳
chuxuezheah 发表于 2012-1-12 09:06:55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政绩工程的结果

使用道具

报纸
前行者无疆 发表于 2012-1-12 10:03:43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恶有恶报,可惜承受报复的还是我们这些P民及P后代啊
感觉是自己的,事实是客观的,公理是存在的。

使用道具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微信群
加JingGuanBbs
拉您进交流群

京ICP备16021002-2号 京B2-20170662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2788号 论坛法律顾问:王进律师 知识产权保护声明   免责及隐私声明

GMT+8, 2024-6-26 18: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