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ssharry
1556 0

初学乱弹 [推广有奖]

  • 0关注
  • 0粉丝

本科生

26%

还不是VIP/贵宾

-

威望
0
论坛币
71 个
通用积分
0
学术水平
0 点
热心指数
1 点
信用等级
0 点
经验
2276 点
帖子
46
精华
0
在线时间
91 小时
注册时间
2006-10-29
最后登录
2019-5-7

+2 论坛币
k人 参与回答

经管之家送您一份

应届毕业生专属福利!

求职就业群
赵安豆老师微信:zhaoandou666

经管之家联合CDA

送您一个全额奖学金名额~ !

感谢您参与论坛问题回答

经管之家送您两个论坛币!

+2 论坛币

言必谈学问

(一)

张五常写了篇《要走进学问的天地中》,劝诫学子,为学是获得乐趣的目的,而非衣锦还乡的手段。近半年来,我颇有走入学问天地的气象,生机也慢慢恢复,不再整日去做患得患失,老调重弹的事情。

谈谈学问,或许比谈个人感受更充实、有趣的多。另外,你今日的感受必然是前人今人无数人感受过或正在感受的,把玩感受,与其说是对自我的肯定,不如说是嚼别人嚼的馍——对我越发的没有吸引力。何况,以现在的功力,要从负面的感受中获得正面的启示,要么是刻意为之,要么根本不可能。于是,我决心言必谈学问。

“学问来不得半点谦虚和骄傲”(引自初中班主任的谆谆教诲)。这句话虽然意思含糊,但掷地有声,很有气势,每当有人责怪我夸夸其谈、口无遮拦、胡说八道时,它总能派上用场。我对这句多年来为我保驾护航的至理名言的谬解是,“为而不用”,会而不言,便是谦虚,同时也是骄傲。知之为知之,知无不言——这将是 “言必谈学问”的基本准则。

为了在娱乐之外,或可产生其他功用,几点说明是必要的。第一,所谈的是用世的学问,基本上采用客观的标准,所以主观的评价没有意义,但欢迎客观的批评。第二,因学问的水平有限,每篇都确定一个主线,或许有些困难,但作者尽力为之。第三,说谈的都是当下我认为是正确的。这似乎无须说明,但最近的经历却要求我必须做出确认。老板拿到我写的论文后,问道:“你所提的问题,自己解决了吗?”或者是我看了一篇文章向他汇报时,他问:“这篇文章你看懂了吗?”这类问题和“你吃了吗?”别无二致,如果没有吃饭就回家去吃,没有搞懂就继续搞,不会跑去请他过目,而一脸严肃的老板却要求给出认真的答复。对此,我开始有些不适应,后来接触多了便能理解了。毕竟要宽以待人,不可求全责备。

人之为学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同时,为学也不可因思废学,更不可学而忘思,用gg66的话就是,思学结合千般好,学思分离万事休。学以致用,思学相宜,便是文章之所指向。

(二)

近半年研习的方向是制度经济学。制度经济学的由来,是顺理成章的。开始西方经济学(其中不包括马克思)假定经济运行的环境是不变,所有的问题都在确定的制度下探讨,这样的情况一直持续了近200年。试想,以人类的智慧,200年的时间足以解决某个确定前提下的大部分问题。自然学科的发展确实给这一学科带来了新鲜的活力,但大部分只停留在技术层面上。描述的工具变得愈加精致,而问题本身,并未发生本质的变化。就如给旧书桌换上新台布,书桌还是旧的。这一传统被称为古典和新古典。后来,有一群好事者,(想必是论文做不下去了),转而讨论经济运行的制度本身,开创了所谓的制度经济学。

有两个概念值得一提,外生和内生。所谓外生,就是给定的,在问题的研究中作为不变量,研究问题的过程也不会对他产生影响。所谓内生,就是所研究问题中的变量。内生和外生可能会相互转化。开始时,人们认为地球的环境是不变的,生产生活都是在这个确定的环境下进行,而现在发现地球正在变暖,据说100年后温度会平均升高4.2度。工厂里排出的温室气体在改变地球的气候,于是,人们开始考虑生产和环境的交互作用,换句话说,地球环境已经作为生产活动的内生变量。同样,内生变量也可能转变成外生的。

内生和外生变量的转化,是认识的进步致使的。制度经济学的出现,便是这一转化的结果。开始认为不变的制度和环境,现在也被纳入了经济研究中,考察制度和环境的变化对经济的影响,以及经济的发展对制度的作用。如果问题从这个角度看,马克思算是最早的制度经济学家,他强调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决定作用,而当前的制度经济学家却倾向于上层建筑决定经济基础,认为制度的变迁是经济发展的原动力。这类似于先有蛋还是先有鸡的问题,讨论起来必然大费心机,但学界中还有人在争论。有争论才有亮点,有亮点才有市场,对经济学家来说,这一点最清楚不过了。

改变问题的假设,是我们这些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所熟知的应付难题,或者说是转移话题的常用手段,但是改变了假设的问题需要新的解决手法,只关注到制度的作用,并不能展开一片新天地。一个叫科斯的人从企业的性质入手,打开了新古典主义经济学的防线,从此制度经济学有了分野——新与旧。这个问题留待以后讨论。

从制度经济学的发展历程可以得出些有益且通用的启示。生活里,我们常常认为某些必要存在的前提(或者说准则)是不能被撼动的,但很少去想为什么不能撼动。或者我们对这些准则做了修正,但行为和思考的方式却没有变,仍会困在原地。心灵更加自由,或许说的是,不能受特定模式控制,在变化中变化,或者是以不变应万变,但这样的讨论确已超出了言必谈学问的范围。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关键词:以不变应万变 制度经济学 企业的性质 西方经济学 新古典主义 初学 乱弹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微信群
加JingGuanBbs
拉您进交流群

京ICP备16021002-2号 京B2-20170662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2788号 论坛法律顾问:王进律师 知识产权保护声明   免责及隐私声明

GMT+8, 2024-4-28 00: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