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蓝田日暖29
3464 18

周其仁:不承认企业家人力资本价值会怎样 [推广有奖]

学术权威

25%

还不是VIP/贵宾

-

威望
14
论坛币
-399930 个
通用积分
36.8250
学术水平
265 点
热心指数
304 点
信用等级
171 点
经验
64926 点
帖子
2812
精华
5
在线时间
1848 小时
注册时间
2004-6-19
最后登录
2014-8-11

+2 论坛币
k人 参与回答

经管之家送您一份

应届毕业生专属福利!

求职就业群
赵安豆老师微信:zhaoandou666

经管之家联合CDA

送您一个全额奖学金名额~ !

感谢您参与论坛问题回答

经管之家送您两个论坛币!

+2 论坛币

国企、国资改革是一个很难的课题。难在什么地方呢?地域范围这么大、行业领域这么多,组织形态千差万别,最终的“法人”却只有一个,或者叫“全民所有”,或者叫“国家所有”。为什么会形成这么大的差异?我认为有两个原因:一个是历史原因,解放后没收了一部分私人企业,通过社会主义改造成为国有资产;还有就是历年国家投资生成的新国企。不同方式形成的国企,都有自己的历史生命——虽然都叫国企,但差异很大。

  造成差异很大的第二个原因就是70年代末启动的改革开放。中国逐步选择了市场经济,国企在进入市场以后就形成了分化,这是我最为关注的差异。

  国企为什么会出现差异?

  中国改革和俄罗斯不一样。后者试图通过一个理想的、规范的方案,先把国企改了,改出一个市场,中国不是这样一个改法。俄罗斯其它方面和中国各有长短,但开放上落后很多。中国是先开放,让外资进来,国有企业、乡镇企业、外资企业等各类企业在一个市场平台上竞争。国企在被推入市场以后首先面临产品竞争:不要谈国企历史怎么长,包袱怎么重——一根漏油的圆珠笔放到不漏油的圆珠笔中就卖不出去,这是最关键的。

  所以,国企改革的最根本动力来自于产品市场竞争。产品市场开放以后,又立刻面临要素市场开放,就是“工人怎么来、技术怎么来、土地怎么来、资本怎么来”。中国改革这些年把国企放进市场,放进去以后分化得非常厉害。分化的一个原因是垄断——这种垄断并不是市场造成的,而是行政性垄断,比如在战略性行业、基础设施、石油电力行业等等。这也不在我们的谈论范畴。我们需要讨论的是没有竞争限制的市场。在这里,产品市场、要素市场一打开之后很多东西就发生了变化,就出现了我们叫做“企业家人力资本”要素。面对产品竞争,企业家得先做决定,雇什么人,将来生产什么东西,这是体现企业家人力资源最重要的一点。在眼光和判断力上,人与人的差别是很大的。从政治的角度考察,很多人都可以被认为是“合格”的厂长经理,但是企业家看市场的眼光,有的在天上,有的在地下,差异极大。所以,国有企业被推进市场以后,有的企业上来了,有的企业下来了(当然因为历史包袱的存在,有的企业也会亏的)。

  市场竞争导致一些企业家的人力资本升值,但这种升值在历史上是没有定价的,因为大家都是组织任命的——为什么给他的待遇这么高?为什么给他股权?很难提上议事日程。但是有一种变化是实实在在发生的,就是国企“控制权”的变化。为什么当年要提“厂长经理的自主权”?因为,只要是打市场仗,这个控制权就必然要从行政官员手里转到有市场眼光的企业家手里。企业家做了判断以后,就要执行其意图。国企在做,私企在做,外资企业、合资企业的企业家都在做这件事。这个过程就像战争年代挑将军一样。战争年代为什么没有那么多腐败?因为选出的将军必须是能挑大梁的。市场经济也是这样。去北大当校长,当然要有资历、声望,但是也要有筹资能力,否则这个校长就可能当不下去。市场竞争在客观上要求国企的“控制权”或者说“决定权”要发生转移,转到有能力“打仗”的企业家那里。

  承认企业家价值,为什么要用股权形式?

  中国的国有企业改革首先把“决定权”转移下去了,麻烦也就出来了:用什么制度让企业家好好运用这个权利?因为对于国有企业,不论说资源是全民的也罢,还是说产权是国家的也罢,反正最终的所有者是非常虚的。我们可以说所有者缺位不是准确的概念,但至少真正的主人没法履行职责。国企改革于是遇到这样的问题,控制权不充分放,就没法“打仗”;充分放,国家就难以控制。放眼世界,无论国外企业还是中国历史上的晋商都面临这样的问题:让掌勺的人怎样掌好勺?当然有些人是把“控制权”转化为一部分“灰色收益”,但也有很多人愿意在阳光下做事,愿意有一个合法的权益。第一是股权。股权是一种对将来的剩余利润索取的权利——不看好公司的话不会要股权;第二是有合法保障的支配权利,比如投资的权利。我们现在有些“江湖郎中”认为,干好了多发奖金就行了。多发钱是现金激励,而现金对于大权在手的企业家,其约束力一般是无效的。所以我们才会提出所有权分配的问题。

  我们可以去看看海尔联想TCL,是否国有资产当初放在那里就可以自然增长起来?国有企业的企业家对资产的增加作出了贡献,但过去的法律政策、意识形态又不承认这个贡献,于是就产生了矛盾。那么,要不要承认它?我的看法是,你可以不承认企业家的判断、管理、决策是一个重要的资产,可以不开价,或者开价的时候不服从市场经济的规律,甚至把它算做他们对党的贡献。但是对于大权在手的企业家,如果是这样的机制和信号,会出现什么情况呢?一句话,他会自己给自己打算盘——当然觉悟很高的企业家不在我们的讨论范围内。因为人是有生命周期的,现在能干,不等于永远能干,人是要老的,是会有变化的。绝大多数人会跟我差不多,根据游戏规则决定行为。对于以张瑞敏柳传志李东生为代表的一批企业家,他们在历史上做的贡献政府如果不认账,如果他们知道和党政干部一样到了60岁就要退下去,他们肯定会做事先“准备”。国企出现那么多问题,是怎样出现问题的呢?

  当然怎样“认账”是个很难的课题。为什么呢?因为资产已经形成了,大家事先也没有约定,倒过去找贡献怎么找?所有资产,客观地看都是合作的结果:工人有贡献,出资人有贡献,管理者有贡献,市场约束也有贡献。但是同样20万放进去,联想创造出多少资产?有的国有企业亏了多少资产?不公正也没有关系,人们的行为会有变化,企业家的行为会有变化,这是第一个问题。

  第二个问题,要承认企业家的贡献,为什么要用股权这种形式?为什么现金不行?在已经开放的市场,大家都可以做,五年、十年、二十年,看谁能把公司做大做强。剔除掉偶然因素,如果在十年、二十年的时间里企业越做越好,我们就会发现,企业家的人力资本是一种重要的资产,这种资产跟机关干部不一样,跟普通工人不一样——不是因为你干得多就挣得多。所以,国企改革搞来搞去要搞股份制。股权是一种合约,这种合约不是当时套现,这种合约是要和公司长远经营联系在一起;在资本层面上,把大权在握的经理人和没有能力管公司的出资人联在一起。在这个问题上,西方、东方都是一样的。像历史上的山西钱庄,出钱的人叫“东家”,东家没有能力管就请一个掌柜,怎样让掌柜好好管?首先就给他“身股”,身股以后是“替身股”。

  国有企业名义上是一家,但差异很大,我们必须想清楚为什么会有这么大差异。现在社会对“企业家人力资本”导致的差异还不大想认账,不认账,市场经济这条路很难走下去。

  讲到理论话题,就是物质资本一定要和人力资本结合。原来人们讲“两权分离”,其实没有什么两权分离,是权和权的合约。出资人是一个“权”,身上有才能的人是另外一个“权”,这两个权在市场竞争当中达成一个“约”,这个“约”的合适形式就是:哪部分付工资,哪部分给股权,哪部分股权是企业领导人离开以后,审计以后才能卖。这些约定都是市场当中“斗”出来的。

  国企改革没法“全国一盘棋”

  为什么TCL的制度被很多人看好呢?因为它很早就面向将来订立了一个合约,根据资产增值情况给企业领导人多少股权,给管理层多少股权。但是TCL的办法是否适用于现在所有的国有企业呢?显然也不现实。

  我曾经讲过,不可能由理论家找出一个“通用”的公式来解决企业家的人力资本贡献问题。因为企业处在不同的行业、不同的区域、不同的发展阶段,情况是很不一样的。比如海尔的问题拿到青岛讨论,就容易讨论清楚;找一个从来没有去过青岛的人,不知道海尔80年代初的状况,就很难公平地看待这个问题。现在有人喊出国企产权改革要经过讨论,没经过讨论就不能动。那么,我要问:海尔当年亏损的时候,“主人”在哪里?所以,复杂的问题要分解开,古代的办法叫“庖丁解牛”。联想改得也很早,但现在柳传志个人股份和李东生相比差很多,你说这是公平还是不公平?

  我有一个意见,就是“国企改革不要刮风”。对于国企改革所面临的企业家人力资本定价问题,一要分开解决,二要在实践当中解决。企业各有各的“生命”,要针对不同的“生命”寻找解决方案,要让企业家、工人,过去在这个公司干过的当事人在一起去寻找解决方案。为什么去年有人“炮轰”张瑞敏时我要出来说话呢?海尔20年,张瑞敏从头干到底,像这样的“公案”如果都不能解决,其它大量的国有企业的问题就更难解决了。有些国有企业的产权界定可能是高难度的,但是要相信市场会逼着大家去解决。

  现在很多人所谓的“国有资产流失”,理论基础错得一塌糊涂。资产定价不是看历史,而是看将来。一棵树值多少钱,不是看给它浇了多少水,而是看它能结多少果。我们不要认为市场经济体制中就是一个价,市场当中有无数不同的价格。中央的国企怎么办、深圳的国企怎么办?不可能有一个解决方案,要允许各地实践,然后在实践当中交流。我相信中国人不蠢,中国人在市场环境逼迫下,在约束条件下的互相学习中,就会想出办法来。当然,监督机构、社会舆论一定的关注,我也赞同,但不要搞成“全国一盘棋”,因为每家的历史情况都不一样。

  其次,我非常强调合作气氛,国企改革需要这种气氛。前一阶段关于国企产权改革的争论,给人的感觉是,中国社会搞了那么多年的阶级斗争,好像现在还要搞。市场经济需要合作,工人有贡献,中层管理者有贡献,企业家有贡献,地方政府有贡献,资产是在合作中形成的,就要在合作当中去界定。好的商人需要有合作意识。

  (作者系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教授,文章根据作者在“2005中国脑库年会”上的发言整理,未经本人审阅)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关键词:人力资本 周其仁 企业家 中国经济研究中心 企业的企业家 价值 周其仁 企业家 人力资本

我的微博 http://weibo.com/u/1266448693
沙发
vagabond 发表于 2005-3-9 22:31:00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看到问题并找出几个原因,甚至提出几种解决办法是容易的,但像这样的问题不找准要害不如不说。

首先,现在的问题其实不是“不承认企业家人力资本价值会怎样”,而是怎样承认这种价值。即便只从公司治理的角度来看,这在全世界都是难题:美国的CEO相互给自己定价,安然等公司垮台,美国人至少目前也没有什么好办法。推广到激励机制上讨论,那更是经济学的永恒而无定解的话题之一了:谁能设计一套调动工人阶级积极性的制度呢?

其次,中国的文化即便在农业社会时期也是独特的,而我国的大部分地区其实还处在那个时期。这些观念及建筑在其上的制度不兼容于工业文明,也不兼容于大西洋文明,而这个问题是不可能在短期内得到解决的(让我想起一句名言“不是我们的思想取得了胜利,而是信奉旧思想的人都死光了”,这可是哪个著名的物理学家说的)。看看这里的愤世嫉俗分子有多少吧。看看这里大胆理论创新(建议多印人民币并平均发放给每个人等等)的人吧。因此,周教授提出的问题暂时无解,而我以为他应该知道这一点。

从历史的角度看,承包制在工业领域里的运用最初也取得了成功,为什么不能继续下去呢?从非企业家一方看,财富不平均会在中国招致特别的嫉恨,职工、市民乃至政府官员就要杀驴卸磨,毕竟驴肉是眼前的,驴创造的更大价值是未来的。可是中国的企业家也不是没有问题的,我们甚至可以质疑中国有没有现代意义上的企业家:你看民营企业吧,多少是家族企业,无以为续?联想和海尔这样的优秀代表难道没有家天下的痕迹吗?因此,在现在政府急需收入、社会矛盾严重、企业家不成气候的情况下,无论如何改革,无论给企业家多少财富,对企业家及与之对应的一方来说都不会有好处。顺便发点感想吧:原来富不过二代,现在第一代都撑不住了!中国企业家本身的局限性加上他们所处的环境因素(平均主义、贫困人口基数相对增大、计划生育的滞后效应、法制不健全、中央与地方政府的关系等),悲观一点说股权绝对不是出路,没有三代人中国不可能出现真正的企业家群体(愿上帝保佑中国能支撑到那个时候吧)

比较现实的途径也许是维持现状,个案处理现实问题,而对新企业采取事先确定分配制度并予以法律保障的办法

4:12 I know both how to be abased, and I know how to abound: every where and in all things I am instructed both to be full and to be hungry, both to abound and to suffer need. [Philippians]

使用道具

藤椅
生锈的木头 发表于 2005-3-10 16:08:00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我认为搞股权改革就应该是让国企的高级管理人员持有股份,也就是国有股也要实现充分的流动性,尤其是管理人员所拥有的股份,让其真正能够从企业提高效益中获得收益,让其感到他是企业的真实主人,这样才能提高他的积极性。

成功不是偶然! 失败亦非命运!

使用道具

板凳
ccggqq 发表于 2005-3-12 01:35:00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从贡献角度讲高薪是讲不通的,越讲越乱。当然这不是说不该给高薪。

使用道具

报纸
tsc2 发表于 2005-3-12 08:12:00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以下是引用蓝田日暖29在2005-3-9 20:45:23的发言:

  我们可以去看看海尔联想TCL,是否国有资产当初放在那里就可以自然增长起来?国有企业的企业家对资产的增加作出了贡献,但过去的法律政策、意识形态又不承认这个贡献,于是就产生了矛盾。那么,要不要承认它?我的看法是,你可以不承认企业家的判断、管理、决策是一个重要的资产,可以不开价,或者开价的时候不服从市场经济的规律,甚至把它算做他们对党的贡献。但是对于大权在手的企业家,如果是这样的机制和信号,会出现什么情况呢?一句话,他会自己给自己打算盘——当然觉悟很高的企业家不在我们的讨论范围内。因为人是有生命周期的,现在能干,不等于永远能干,人是要老的,是会有变化的。绝大多数人会跟我差不多,根据游戏规则决定行为。对于以张瑞敏柳传志李东生为代表的一批企业家,他们在历史上做的贡献政府如果不认账,如果他们知道和党政干部一样到了60岁就要退下去,他们肯定会做事先“准备”。国企出现那么多问题,是怎样出现问题的呢?

   现在很多人所谓的“国有资产流失”,理论基础错得一塌糊涂。资产定价不是看历史,而是看将来。一棵树值多少钱,不是看给它浇了多少水,而是看它能结多少果。我们不要认为市场经济体制中就是一个价,市场当中有无数不同的价格。中央的国企怎么办、深圳的国企怎么办?不可能有一个解决方案,要允许各地实践,然后在实践当中交流。我相信中国人不蠢,中国人在市场环境逼迫下,在约束条件下的互相学习中,就会想出办法来。当然,监督机构、社会舆论一定的关注,我也赞同,但不要搞成“全国一盘棋”,因为每家的历史情况都不一样。  (作者系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教授,文章根据作者在“2005中国脑库年会”上的发言整理,未经本人审阅)

周教授昨天在综合开发研究院(即中国脑库)春茗酒会上发表了关于中国经济发展的演讲,其中又提到了类似观点.有一个形象的比喻,把一堆钱堆在这里,让一个国资委选派的官员去保值增值,那是不可能达到目的. 周教授认为不给予企业家产权,国有资产必定会流失,反正他们有控制权,总会想出各种办法来的. 看来人力资本得有个合理出口,否则一定从不合法的途径出去啦...但对周教授提出的国有资产产权转换一定不适合在产权市场公开竞价的观点抱有疑问. 如何才能使转让过程公平合理是关键,有没有更好的确保公平公正的方式,我认为在产权市场公开竞价,通过公众监督至少是个次优选择.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3-12 8:18:47编辑过]

更多文章请点击我的专栏,欢迎移步http://charlielzheng.chinavalue.net 深入交流

使用道具

地板
张三李四 发表于 2005-3-12 14:10:00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我们所处的真实社会,信息不对称和信息不完全是普遍的现实。正因为如此,“产权”才显得特别的重要(哈耶克)。在既定的信息不对称下,“产权”或许可以带给我们较优的内生激励。当然这并不意味着“产权”可以消除欺诈,经济学家从来没有这样说过。他们只是说,这是一种“次优状态”。

我记得当年安然事件,有学者高呼“新自由主义”的破产。说实话,我是没看出来,哪儿跟哪儿就“破产”了。

具体到企业家的人力资本,可以认为是天然私有的(巴泽尔)。在任何条件的均衡下,都必然存在“准租”,这不会因为政府采取何种政策而有任何改变。如果制度不承认,那么必然会以各种扭曲的形式表达出来。正如医疗服务价格管制不承认医生对自己劳动的定价权,则医生的人力资本转以“红包“,药扣等灰色形式表达。我想,企业家的办法大概不会比医生更少吧?

vagabong兄所说的“比较现实的途径也许是维持现状,个案处理现实问题,而对新企业采取事先确定分配制度并予以法律保障的办法”,我同意。“规则在先“意味着罗尔斯意义上的公平,但这和周教授讲的,恐怕是另一回事了。

http://bbs.cenet.org.cn/list.asp?boardid=92521

使用道具

7
vagabond 发表于 2005-3-13 01:02:00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是一回事,但不是相同的思路、答案。我说的第一点是这种制度(即便是经济上的)不可能完善地设计出来,因此,周教授只是发表感想而已,坦率地说,我以为给你机会你不会做得更差。我说的第二点和第三点是中国的文化决定了光明晰产权是不够的,实际上以往政府并不是没有给予奖励,所给的奖励包含了非经济因素(如当选为人民代表等),至于奖励到什么程度才满意,我是持悲观态度的,中国没有宗教传统,计划生育制度后家族价值也下降或消失了,因此人缺乏内心的制约,靠制度是无法解决这样的问题的(我们周围弥漫的是人人为自己,上帝为大家的气氛,政府或政治只是他人的责任)。因此,周教授只有在一点上是正确的,不能搞一刀切,但那不需要学习经济学就能知道,而在经济学上拾人牙慧不是大家所为(而且靠产权明晰一个药方难道不是一刀切吗)。

4:12 I know both how to be abased, and I know how to abound: every where and in all things I am instructed both to be full and to be hungry, both to abound and to suffer need. [Philippians]

使用道具

8
张三李四 发表于 2005-3-13 18:04:00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是的,我同意vagabond所说的“这种制度(即便是经济上的)不可能完善地设计出来”。但同样可以证明的是,有产权(包括人力资本产权)比没产权在效率上较优,也在激励上较优。当然,在既定的不完全信息下,最优不存在。

当然vagabong兄也一定知道,“产权“和现金(也包括其他非经济激励)在剩余索取权上不一样,预期也不一样,激励的效果是不会一样的,后者不可能达到最有效的激励。

文化因素在“短期”内很重要,但在(经济学意义上的)“长期“,这毕竟是一个受制于其他实际经济因素的内生变量。所以我不太主张把“文化”看成是至关重要的变量。以马克思的话说,“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大概是我赞同的少数几个老马的观点之一了(索然一定不同意,呵呵)

以上浅见,请vagabong兄继续指正。

http://bbs.cenet.org.cn/list.asp?boardid=92521

使用道具

9
iyiqian 发表于 2005-3-13 19:03:00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以下是引用蓝田日暖29在2005-3-9 20:45:23的发言:

  现在很多人所谓的“国有资产流失”,理论基础错得一塌糊涂。资产定价不是看历史,而是看将来。一棵树值多少钱,不是看给它浇了多少水,而是看它能结多少果。

转让国有资产时的国有资产定价,不应该根据其未来收益,而是根据其历史成本?不明白

深谋远虑,否则你将终身随波逐流!

使用道具

10
张三李四 发表于 2005-3-13 19:05:00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以下是引用iyiqian在2005-3-13 19:03:16的发言:

转让国有资产时的国有资产定价,不应该根据其未来收益,而是根据其历史成本?不明白

周先生的意思是,(现实生活中)以账面净资产来判断国有资产价值(是否流失),这是错误的。

http://bbs.cenet.org.cn/list.asp?boardid=92521

使用道具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微信群
加JingGuanBbs
拉您进交流群

京ICP备16021002-2号 京B2-20170662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2788号 论坛法律顾问:王进律师 知识产权保护声明   免责及隐私声明

GMT+8, 2024-4-28 13: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