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mkszyz
5073 24

农民为什么收入低? [推广有奖]

11
mkszyz 发表于 2007-2-25 22:27:00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以下是引用jian260在2007-2-24 20:51:00的发言:

其实MAX认为要实现共产主义首先要消灭家庭,因为家庭的存在本身就体现着私有制。但就楼主简单的认为消灭家庭就可以解决农民收入低的问题,我觉得过于天真。事实上,家庭的消灭并不是容易的,甚至可能就是空想,我无法想象一个人可以抛弃私利而存在,雷锋在我眼里一直是个神话,但就这神话背后,如果我们用经济学去分析,可能就会得出,在他的眼里来自精神上边际效用远高于他在物质上损失的边际效用,如果是这样那么他也就是出于私心了。另外,作者有点我觉得想的太天真了,就算取消了家庭,实现社会一家,我认为也不会解决农民收入低的问题,打便车会导致社会资源配置的低效率。

一家了也就无所谓穷富了,那么还不就是农民的问题解决了吗?

搭变车是指天下没有一家的时候的情况,而不是天下一家的时候的情形,一家了,无所谓便车不便车了。

使用道具

12
tree0312 发表于 2007-2-26 07:52:00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楼主的思想未免过于空想 共产主义的最终目标还是大家各尽其力 自发的为社会服务

楼主简单的认为消灭家庭就可以解决农民收入低的问题 偶以为这样有些勉强 对人性自私等方面有些过高的评价

农民收入低 可以通过提高自己产品的科技含量比如提高亩产 可以种植经济作物 可以出租土地 可以外出务工等等

楼主有些偏激了

使用道具

13
万岁大中华 发表于 2007-2-26 11:05:00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以下是引用tree0312在2007-2-26 7:52:00的发言:

楼主的思想未免过于空想 共产主义的最终目标还是大家各尽其力 自发的为社会服务

楼主简单的认为消灭家庭就可以解决农民收入低的问题 偶以为这样有些勉强 对人性自私等方面有些过高的评价

农民收入低 可以通过提高自己产品的科技含量比如提高亩产 可以种植经济作物 可以出租土地 可以外出务工等等

楼主有些偏激了

你跟它讲什么是空想有什么用?它懂得什么叫做空想吗?

同仁当共勉,同创中国经济学!    中华经济新思想群QQ号:76961871!

使用道具

14
ZHANG360861 发表于 2007-2-26 16:08:00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楼主说"由于市场不能真正显示出粮食的重要性,所以农民的收入一定是不会高的,这样也就有了农民收入低的问题。"

不对。美国粮食的价格更低,比如大豆,质量比中国的还好(这也是入世后中国东北的大豆产业所受到冲击的原因之一)。但是农场主的收入并不低。

楼主的理论基础处于一个什么样的水平?先报一个

使用道具

15
mkszyz 发表于 2007-2-26 19:35:00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以下是引用tree0312在2007-2-26 7:52:00的发言:

楼主的思想未免过于空想 共产主义的最终目标还是大家各尽其力 自发的为社会服务

楼主简单的认为消灭家庭就可以解决农民收入低的问题 偶以为这样有些勉强 对人性自私等方面有些过高的评价

农民收入低 可以通过提高自己产品的科技含量比如提高亩产 可以种植经济作物 可以出租土地 可以外出务工等等

楼主有些偏激了

人性的自私是什么意思?

使用道具

16
mkszyz 发表于 2007-2-26 19:38:00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以下是引用ZHANG360861在2007-2-26 16:08:00的发言:

楼主说"由于市场不能真正显示出粮食的重要性,所以农民的收入一定是不会高的,这样也就有了农民收入低的问题。"

不对。美国粮食的价格更低,比如大豆,质量比中国的还好(这也是入世后中国东北的大豆产业所受到冲击的原因之一)。但是农场主的收入并不低。

楼主的理论基础处于一个什么样的水平?先报一个

如果美国的农民也象中国一样多,你看他们穷不穷。

使用道具

17
mkszyz 发表于 2007-3-10 19:19:00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呵呵

使用道具

18
chinauibe 发表于 2007-3-12 18:47:00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狗屁

使用道具

19
jwm 发表于 2007-3-14 20:28:00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赞叹!

使用道具

20
小白鼠 发表于 2007-3-15 12:05:00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自己随便搜了一下,感觉可能与上文的部分观点相和(有删节),可以期望天下一家,不过再想象天下一家后具体的社会如何运行。

和实生物 同则不继

“和实生物”是西周末年由史伯提出的一种关于世界起源的朴素辩证法观点,意思是指和谐、融合才能产生、发展万物,如悦耳动听的音乐是“和六律”的结果,香甜可口的佳肴是“和五味”的结果。

其实,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关和谐的思想可以追溯得更远。和谐一词早已有之,它原指乐律的调和。据《书·舜典》记载,舜曾要求其乐官做到:“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在这里,和谐不仅是乐律的本质,而且应当是自觉追求的境界。对和谐的推崇在《周易》中也有所体现。《周易·乾·彖》云:“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大和,乃利贞。”

由于乐律来自对自然之声的发现,所以古人推而广之,逐渐把和谐看作自然的法则,如此就有了史伯的“和实生物”、老子的“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等哲学命题。随着百家争鸣的出现,中国古人对“和”的认识也进入了新的阶段:和谐不再仅仅是自然的法则,而且成为社会的法则。如孔子称“礼之用,和为贵”(《论语·学而》)。《中庸》的作者说得更清楚:“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对“和”的这样一种认识,使得古人在设计未来社会时,常常把“和谐”作为一个根本原则或者一种理想形态。不论是墨子提出的“兼相爱”的社会,孟子描绘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社会,《礼记·礼运》提出的“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的大同社会,还是洪秀全提出的“有田同耕,有饭同吃,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贯穿于其中的一条主线都是和谐。

和并不等于同。史伯说:“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若以同裨同,尽乃弃矣”(《国语·郑语》)。这也就是说,“和”是不同元素的结合,不同、差别是“和”的前提,这样的“和”才能长久,“和成”的物才能丰长。如果“去和取同”,那就会“声一无听,物一无文,味一无果,物一无讲”,以此治国,就会排斥异己、独断专行,这就离灭亡不远了。春秋时期齐国的晏婴进一步区分了“和”与“同”,认为“和与同异”,只有杂多和对立的事物才是相济相成的。孔子则从做人的角度区分了“和”与“同”:“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意思是君子讲和谐但并不盲从附和,小人才盲从附和而不讲和谐。这些都说明,在对和谐的认识上,中国传统文化中包含着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3-15 12:07:11编辑过]

使用道具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微信群
加JingGuanBbs
拉您进交流群

京ICP备16021002-2号 京B2-20170662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2788号 论坛法律顾问:王进律师 知识产权保护声明   免责及隐私声明

GMT+8, 2024-5-31 23: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