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综合报道】人民日报今日发表评论指出,随着上市公司年报的陆续发布,银行、地产等行业公司高管纷纷领取巨额薪酬现象在社会造成了广泛影响。同时,本应代表广大中小股东利益的独立董事的年薪也随之水涨船高,动辄百万的薪酬不禁让公众质疑独立董事真的能独立吗?尤其是不少独立董事兼任数家上市公司,如此“忙碌”的独立董事能够认真履行其职责吗? 上市公司高管百万薪酬引起的公众热议还未消退,以独立董事和外部监事的身份参与公司治理的许多学者、教授、专家也领取巨额年薪的现象再次引发了公众的高度关注。截至2011年底,A股2314家上市公司共设有7595个独立董事职位,独立董事总人数达5593人,平均每位独立董事在1.36家公司任职。
尤其是在已经公布年报的13家上市银行中,共有45位学者型独立董事和外部监事,他们从银行领取的报酬不菲,大部分介于20万元到40万元之间,而薪酬最高的独立董事年薪更是高达百万。
从独立董事来源看,高校学者最受上市公司的青睐,据统计,有近40%独立董事为高校教授和专家。香港董事会研究院首席分析师计骅指出,高校学者之所以成为独立董事的最大来源,一方面是因为高校学者素质比较高,知名度也较大;另一方面由于高校学者比较缺乏公司实务经验,不会对公司管理层具体的管理问题提太多的意见。
独立董事的第二大来源是财务和法律界人士,有17%来自会计师事务所和律师事务所,他们都具备较高的专业能力和知名度。此外,在职或者退休ZF官员以及所在行业协会负责人也成为独立董事的重要组成,有超过10%的人曾经在ZF任职,近12%的人则具备相关行业协会的背景。
“独立董事应该保护投资人,对公司决策层起制衡作用,保障决策层的科学决策。”国家行政学院研究室副主任丁茂战表示,独立董事一般都是专业性人才,理论素养、专业经验都比较高,能够作为第三方,尤其是为散户做代言人来对公司决策层起制衡作用。
然而,事与愿违的是,目前大部分独立董事都未能履行其应有的职责。财经评论员皮海洲表示,独立董事们只拿钱不干事,或干一些与独立董事工作无关的事情,甚至做出损害中小投资者利益、损害上市公司利益的事情,以致独立董事成了某些特权阶层的一种福利,其职能因此完全异化。
事实上,许多独立董事一人身兼数职的现象广泛存在,令这些专家学者们顾此失彼、分身乏术。据统计,有123位独立董事同时任职4家上市公司,60人同时在5家上市公司任独立董事,而同时在6家上市公司任职独立董事的竟然也有2人。
“目前独立董事的制度建设过程中确实存在很严重的问题。”丁茂战说,现在确实有些公司,包括央企在聘用独立董事的时候往往只重视他们的名声和影响力,没有更多地考虑独立董事如何更好地发挥作用,以至于很多有名的学者和专家,到很多企业担当独立董事后,根本没有精力去关注公司事务,往往举手签字,拿钱走人,沦为制度“花瓶”。
对于当前独立董事拿着高薪却不尽其职的现象,丁茂战认为,不要把独立董事能拿到薪酬多少和本身能发挥多大作用联系得太紧。他表示,无论是国企还是私企,薪酬都是根据企业发展情况和独立董事本人做出的贡献来决定的,绝不能给高薪就为经营者服务,丧失独立董事自身的话语权。尤其是国企的管理者,不应该花大价钱买独立董事只为经营者服务,而不为所有者服务。同时,这些独立董事们也要有自己的职业良心和职业操守,拿高薪要负起责任。
尽管当前独立董事制度存在诸多弊端,但是丁茂战认为,独立董事制度还是要坚持的。在操作过程中,尤其是在国有企业产权安排还处于完善阶段的现在,独立董事在制度安排层面上还没有完全发挥应有的作用。他认为,独立董事制度本身没有问题,是我们制度构建还没有到位,应该加快相关方面的立法进程。
那么,独立董事制度应当如何完善呢?上海证券交易所研究中心主任胡汝银认为,目前独立董事领取报酬的方式存在弊端,因此可以对独立董事采取一些长期性的报酬机制,要求独立董事拿真金白银出来,购买他所在的上市公司的股票,这样独立董事就和他所在的上市公司的利益有一定的相关性,尤其是让独立董事与中小股东有相同的利益诉求,当独立董事发现公司大股东掏空公司时,独立董事就会表现出强烈的反对。此外,在公司的业务流程等很多方面,也可以通过一系列的措施,使得公司董事会的运作更加规范化,这样独立董事的职责就会更加明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