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茶后小点
1448 1

[其他] 十万个为什么3 [推广有奖]

  • 0关注
  • 0粉丝

小学生

78%

还不是VIP/贵宾

-

威望
0
论坛币
10 个
通用积分
0
学术水平
0 点
热心指数
0 点
信用等级
0 点
经验
65 点
帖子
9
精华
0
在线时间
0 小时
注册时间
2012-5-19
最后登录
2012-5-19

+2 论坛币
k人 参与回答

经管之家送您一份

应届毕业生专属福利!

求职就业群
赵安豆老师微信:zhaoandou666

经管之家联合CDA

送您一个全额奖学金名额~ !

感谢您参与论坛问题回答

经管之家送您两个论坛币!

+2 论坛币

将反身性视为是间歇性的现象,而非普遍有效的条件,可以开拓广阔的研究领域。举例来说,其本身会凸现一个问题:接近均衡的条件与远离均衡的条件,此两者如何区分?划分的准则是什么?我已经就此问题做过许多思考,也开始有了答案。我是否能够适当地将它表达出来,这要等到下一本书才能见分晓。它将讨论价值问题而不限于金融市场,并且联系到一般的社会理论。我的下一本书——如果能够完成——将会讨论历史的理论,而非金融的理论。在附录中,我提供了一个范例,解释如何将金融市场的繁荣萧条(boom-bust)过程,运用在更广泛的历史过程上,该附录是我在1993929日的一篇演讲稿,其标题为《欧洲解体之展望》(Prospect for EuropeanDisintegration)。

原序

  4731。这就是乔治·索罗斯作为量子基金(Quantum Fund)经理人,从1968年到1993年的投资纪录。他的投资纪录是对“随机漫步假设”的无懈可击的反驳。

  在70年代与80年代末期的狂热期间,以交易员身份而言,《金融炼金术》是一部革命性的作品,要知道,当时可是指数化与顺势操作的全盛时期,技术分析(研究价格走势的预测工具)达到了巅峰状态。我们这一代的交易员,整天想着各种价格图形与电脑图表,用它们预测未来的价格,在资讯严重超载的环境下,我们每天坐在屏幕前,让闪烁的屏幕与不断变化的数据迷惑了,艾略特波浪理论可能是惟一的例外,其他有助于人们了解社会、政治与经济事件的理性作品显然被淡忘了,人们认为任何事物都只是迅速变迁过程中的一部分而已。

  对我而言,《金融炼金术》是黑暗中的一道曙光,它让我向后退一小步,然后向前迈进一大步,复杂而繁琐的现象从此豁然开朗。在这个时代,庞大的资金不断换手,从1979年亨特(Hunt)兄弟轧空白银市场,到1989KKR吞并RJR Nabisco,索罗斯的反身性理论是第一个现代非技术分析的尝试,它描述并预测在过程中参与者与市场之间的互动,这是本书的杰出之处。它描述极端点与市场均衡点之间的动态轨迹,这对一般投资人尤其重要。在大行情发生前,我们何尝没有正确地在底部附近做多,而在头部附近放空?但是,因为我们对大行情的运行轨迹缺乏了解,使我们不能坚持这些敞口(以及报酬率)。而索罗斯使我们领悟了这个重要的轨迹,使我们对于投资更具有信心,任何成功的投资便可因此而完成70%。当我像每一位投资人一样,陷入不可避免的连续亏损时,我会拿起《金融炼金术》,再度拜访索罗斯先生,研究他如何处理不利的走势,对于投资人如何突破偶尔遭遇连续亏损的困境,它具备绝佳的教导功能。胜利有传染性,本书援引了实战交易的各种例子,而这是每位投资人所希望模仿的对象。最重要的是,索罗斯的知识使他对自己的判断具有信心与力量,即使在最艰苦的时期,也能坚持其敞口不动摇。在此层面上,《金融炼金术》与李费佛(Edwin Lefèvré)的《股票作手回忆录》(Reminiscences of a StockOperator)一样,都是有关市场的经典作品,正因为如此,索罗斯应该要留意了!在有关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电影《巴顿将军》(Patton)中,我最喜爱的一幕是当美国的乔治·巴顿将军(Ceorge S. Patton)花费数周的时间,研读其德国对手隆美尔元帅(Erwin Rommel)的著作后,在突尼斯的坦克会战中击败了隆美尔。巴顿从指挥所观察战场,发觉他将胜利时,他大叫:“隆美尔,你这个聪明的混蛋,我读了你的书!”真是精彩极了。

  《金融炼金术》也是讨论近期政治与经济史的绝佳作品。在事件发生的六年前,他便提出如何整治美国储贷银行业大灾难的蓝图,而在1987年股市大崩盘发生的前两年,他便预测了该事件,索罗斯是当代伟大的市场预测者。历史可能把索罗斯先生形容为投机客,他在1992年扳倒英格兰银行(从而将英国人从衰退中拯救出来),其数十亿美元的战果是任何作家都不会错过的故事。索罗斯先生本人可能希望以伟大的经济学家、甚至是科学家的身份名留青史(在此他并未得到应有的评价)。但是,他将以更重要的理由留在我的记忆中,他真诚关怀人类的生存情况,并且尝试去改善,他的众多重要的博爱行为将使他成为历史上的伟大慈善家。目前,他虽然已经62岁,仍从事六个基金会的活动,充满年青人的精力与工作精神,为其宗旨在全球各地每天工作18小时。他不仅仅开支票,这是任何富人都能够办到的,他更是亲自动手的工作狂,实际影响那些比他更不幸的人的生活品质。眼下,他就是伟大的象征。

  Paul Tudor Jones

  琼斯投资公司经理

译序

  索罗斯的反身性理论及其实践

  1987 4 月,在中国武汉召开的卡尔·波普尔国际学术讨论会上,索罗斯先生提供了他的书面发言《我与卡尔·波普尔》。他在这篇发言中回顾了自己50 年代初期在伦敦经济学院读大学本科时,他的导师波普尔的证伪主义哲学对他的深远影响。这种哲学对他的重大启示是,它揭示了人类认知活动所具有的那种本质的不完备性。人们只能在一个不断批判的过程中接近真理,在这个过程中的一切判断都只是暂时有效的并且都是证伪的对象。在他大学毕业后,他就抱着这样一种哲学信念投入到金融搏击的生涯之中。起初,他构造的金融市场机制理论与波普尔的思想模式有奇妙的相似之处,但在理论与实际的多次反复后,他对波普尔的哲学有了一个重要的突破。在波普尔看来,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研究可以使用同样的方法和标准。索罗斯的新认识则是,对自然现象的研究同对社会现象的研究有着根本的区别,因为在后者中,参与者的思想成为所要认识的事态的一个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事态的发展并不具有对于思想的独立性,因此,在自然科学中适宜的方法,在社会现象的研究中不再适宜。在此基础上,索罗斯很快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哲学理论——反身性原理。

  所谓反身性,索罗斯使用的英文词是Reflexivity ,它表示参与者的思想和它们所参与的事态都不具有完全的独立性,二者之间不但相互作用,而且相互决定,不存在任何对称或对应。在人们活动的政治、经济、历史等领域中普遍地存在着这样一种反身性的关联。反身性这个概念也许可以被视为马克思主义的一种发展。但建立在反身性理论之上的历史观同马克思主义历史观之间,存在着一个根本性的不同点。马克思主义是决定论的,而这种新的辩证法,通过参与者的决择建立在对事物固有的不完备认识之上这一论证,提出了一种不确定原理。他认为,对马克思主义的这一发展,不论是对我们解释社会现象的方式,还是对我们组织社会的方式都有着深远的意义。索罗斯将这一认识应用于他的金融实践。然而,令人吃惊的是,无论是他在这方面的成功还是失误,都不足以证明他的理论的正确性或谬误性。不过,在吃惊之余却又给人一种恍然大悟之感。他之所以把他的理论称之为充满神秘色彩的“炼金术”,不是正好暗示他的理论同他的实践之间也存在着某种反身性的关联吗?不可否认,他是一位举世罕见的金融奇才,他在股票、货币、期货、黄金等买卖中所作的大多数预测都是成功的,这使他由一个贫穷的匈牙利移民跃升为经营资产规模达100 多亿美元的量子基金掌管人。他的惊人成就说明他不愧是“金融炼金术”的大师,而他的“理论”不过是他的这种炼金术的启示录。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关键词:十万个为什么 十万个 Reminiscence Integration operator 金融市场 间歇性 价值 历史 领域

沙发
茶后小点 发表于 2012-5-19 16:24:27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值得注意的是,索罗斯在论证自己的原理时,对比了量子力学中的测不准原理。他认为,人的思想对于事态发展所带来的不确定性同量子力学中的不确定(测不准)性相似。从这一对比中,他似乎为自己的理论找到了某种自然科学的根据。这一点令人深思,我们知道,量子力学是人类建立的关于微观过程的宏观度量表现理论,它告诉我们,对微观客体的任何一次测量都不可避免地包含着宏观仪器的影响,因而不可能同时准确地测量微观粒子的坐标和动量、时间和能量。但是,这决不意味着我们不可能准确地掌握微观过程的客观规律。例如,某种微观粒子在一定势场中的状态函数(波函数),以及表征其各种物理量的本征值,都是可以精确地测量或计算出来的。社会历史过程与微观量的宏观测量过程相比,虽然参与者的思想对于过程事态的影响可能远远大于观察者的宏观仪器的影响,但是,量子力学的确给我们提供了这样的启示:在承认参与者的这种影响的前提下,还是有可能获得历史过程事态的某种客观信息。换句话说,在参与者的思想成为事态的一个组成部分的情况下,事态的发展结果仍然具有某种可以客观化的成分,并在一定的程度上可以对此进行预测。索罗斯先生在本书中介绍了他应用反身性原理进行历时试验的情况,事实表明他的多数预测是成功的,这不能不说在思维者参与的事态中确有某种可以客观化并加以正确预测的成分。索罗斯正确地看到了有思维参与的历史过程的不确定性,看到了主流市场经济学理论由于忽视这一因素而导致的根本缺陷,创造性地提出了反身性原理。我认为,这是哲学认识论的一个重大突破,是在历史学和社会学研究中的一个意义深远的新起点。由此出发,可望获得惊人的新成果。但是,由此出发之后,也有可能走向另外一个极端,即怀疑甚至完全否定事态发展的任何客观性和可预测性,这是我们应当避免的。进一步的工作应当放在有积极意义的探索上,就是力求发现反身性过程中可以客观化和可以进行科学预测的成分,这种成分确实是存在的。作为一个案例,我们不妨回顾一下中国大思想家毛泽东的理论与实践。他是最看重参与者的思想对于历史过程有巨大的作用的思想家,但他同时又坚决相信历史过程的客观规律性和可预测性。在中国八年抗日战争初期,毛泽东写了《论持久战》一书,众所周知,他对这场战争的预测,成为历史学的惊人绝唱。他也有过头的时候,他晚年发动文化大革命,企图通过半强制性的“斗私批修”,一举解决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一切问题,结果造成了空前的悲剧。我们应当吸取的教训是,如何从反身性过程中去把握具体的客观性和规律性,也就是拨开“历史决定论”和“历史炼金术”的迷雾,从历史现实中去发掘那一个个具体的可操作、可预测的客观性,努力寻找在社会现象研究中可以应用自然科学和数学方法的地方。事实上,索罗斯在他的金融实践中已经相当成功地做到了这一点。但他却断然否定自然科学方法在社会研究中的任何积极作用,并且根本反对“社会科学”这个概念本身,这一点是我不能赞同的。

  我本人长期从事马克思主义自然哲学的研究,也正是由于这种研究使我注意到1987年在武汉召开的那次会议,并由此获知索罗斯其人及哲学,他的反身性原理立即引起我的兴趣。1991年,我从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借到了这本书的英文版,特意让我的研究生侯纯和孙忠把它译成中文。这是一本内涵深刻的书,我认为,多下点功夫去读这本书是值得的。这本书无论对于那些一心想掌握“赚钱哲学”的人,还是对于那些以理性思维为乐,想探究金融、经济、政治、社会、历史、人生奥秘和哲理的人,都是有益的。

  海南省行政学院教授柳树滋

  1999年3月27日

反均衡

  经济理论致力于研究均衡点。均衡概念是非常有用的,它容许我们将注意力集中于最终的结果而不必考虑形成这一结果的过程。但同时这也是一个很迷惑人的概念,颇有经验主义的气味。既然经过调整过程可以实现均衡,则该均衡点必定是以某种形式可观察到的。真实情况却并非如此,现实生活中几乎看不到均衡——市场价格的灵活易变是尽人皆知的,所观察到的过程只不过被人为地设定为趋于均衡,可为什么永远也达不到均衡呢?不错,市场参与者必须顺应市场价格,可他们所顺应的也许是一个不断游移的目标,这样一来,根本就谈不到什么顺应,而经济学的所谓均衡也只不过是天方夜谭。

  均衡观念是公理系统的产物。经济理论的结构类似于逻辑学或数学,它建立在某些公设的基础之上,所有的结论都经过逻辑推理以公设为前提推导而来。均衡的非现实性无损于逻辑结构的有效性,但是,如果将假设的均衡看成现实的模型就会出现严重的失真,正如应用欧氏几何描述三角形内角之和不等于180 度的空间时将会发生的情形。

  公理化方法的最高成就是充分竞争理论。尽管这一理论已经有200 年的历史,但至今未被超越,只是分析的方法做了改进。该理论坚信,在某些特定条件下,无节制地追求私利将自然地导致资源的最佳分配。每一个公司都在边际成本等于市场价格的水平上进行生产,并且每一个消费者都购买其边际“效用”等于市场价格的总商品量,这时就达到了均衡点。分析表明,在供给和需求任何一方的力量都无法左右市场价格的前提下,均衡点将令所有参与者的利益达到最大值。正是这条论证充任了19 世纪自由放任主义政策的理论基础,它也是时下“市场魔术”崇拜的理论根据。

  让我们考查一下充分竞争理论的主要假设。业经清晰表述的假设包括:完备的知识;同质而可分的产品,足够数量的参与者以使任何单独的参与者都无法左右市场价格。

  完备知识的假设是令人怀疑的,如果认识的对象中包含有主体的参与,这种认识就不可能称为知识。我在做学生时就觉得这一假设尤其难以接受,我毫不怀疑古典经济学家正是在我认为无法接受的含义下使用这个假设的,因为19 世纪的思想家们并未像我们今天这样意识到人类知识的局限性。当认识问题开始揭示出来以后,这种理论的倡导者们转而使用一个更有节制的字眼:信息。完备的信息成为这一假设的当代表述。① 遗憾的是,这个假设并不足以撑起整个理论结构,为了弥补其不足之处,当代经济学家们求助于一种巧妙的手法:坚持主张需求和供给曲线应当看作是既定的。这不是一个公设,相反,他们将自己的主张隐藏于方法论背景之中,他们争辩道,经济学的任务是研究供求关系而不是供或求的任何一个单独的方面,需求可能是一个更适合心理学家的课题,供给可能是工程师或管理科学家的领域,两者均在经济学的视野之外①,所以必须把此两者看作是既定的。

  ①

  乔治•斯蒂格勒:《价格理论》George Stigler,Theory of Price(New York: Macmil-lan,1966).

  ①

  L.C.罗宾斯:《论经济科学的本质及其重要性》Lionel C.Robbins,An Essayon the Nature and Significance of Economic Science,3d.ed.(New York: New York University Press,1984).

  然而,也许我们应该停下来问一下,供给和需求的条件是独立地给定的,这究竟是指什么?或者,我们可以追问,这些曲线是从哪里来的呢?显然,在这里已经出现了一个附加的假设,这一假设给自己安上了方法论的面具,似乎只是一种研究手段上的权宜之计,它假设参与者可以根据其偏好在待选项之间作出抉择。不言而喻的假设是参与者对自己的偏好和待选的对象皆了然于心。

使用道具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微信群
加好友,备注jr
拉您进交流群

京ICP备16021002-2号 京B2-20170662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2788号 论坛法律顾问:王进律师 知识产权保护声明   免责及隐私声明

GMT+8, 2024-4-30 2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