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东方
5486 25

简评一下曹国奇的商品的“价值(量)等于劳动力乘以劳动时间”的谬论 [推广有奖]

21
ccggqq 发表于 2005-4-5 11:49:00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这是没法省掉的,因为实际中存在财富分配。经典价值论都不谈价值分配,于是谈不通。

价值分配说明你得到的不等于你仓造的,这也是事实。

使用道具

22
临崖吹风 发表于 2005-4-5 12:30:00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以下是引用ccggqq在2005-4-5 11:49:59的发言:

这是没法省掉的,因为实际中存在财富分配。经典价值论都不谈价值分配,于是谈不通。

价值分配说明你得到的不等于你仓造的,这也是事实。

我能不能这样通俗化理解:

以食物来讲,全社会固定人口产生对食物的固定需求,形成了固定的食物价值总量。把这个固定价值总量除以生产的食物总数量,就成为每份食物的价值。

货币呢?是否货币本身也有一个固定的价值总量,除以发行的货币数量而形成单个货币的价值?

只有管理不善的政府,没有胡作非为的国民。 国家资产的全民所有原则; 国家财政的全民分红原则; 国家领袖的纠错竞岗原则。

使用道具

23
ccggqq 发表于 2005-4-5 13:48:00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以下是引用临崖吹风在2005-4-5 12:30:45的发言:

我能不能这样通俗化理解:

以食物来讲,全社会固定人口产生对食物的固定需求,形成了固定的食物价值总量。把这个固定价值总量除以生产的食物总数量,就成为每份食物的价值。

货币呢?是否货币本身也有一个固定的价值总量,除以发行的货币数量而形成单个货币的价值?

得吿诉你一个定律

价值创造定律确定了劳动这个事件的多少,但是实际的经济活动中直接计数的却是商品,那么劳动量又与商品量间有什么关系呢?在劳动的过程中,当劳动力作用于劳动对象时,劳动对象便转化成劳动产品。由于在劳动对象和使用价值确定的前提下,一件商品形成时所凝结的物质因素和文化因素始终是确定的,所以商品中能凝结的劳动也是确定的。这个定值便是绝对价值。当劳动对象吸收的价值小于绝对价值时,便为半成品;等于绝对价值时,一件商品正好形成;大于绝对价值时,便开始生产第二件商品。

人、劳动工具、劳动组织三个方面的任何改变,都将使劳动状况发生改变,从而改变劳动力的大小。但是,由于商品的绝对价值一定,所以劳动力越大,商品的形成速度越快;劳动力越小,商品的形成速度越慢。懒惰的人出工不出力,支出的劳动力小,所以同样的劳动时间其创造的价值少,从而生产的商品少;勤快的人正好相反,生产的商品多。

所以有:在劳动对象和使用价值一定的前提下,无论劳动状况如何改变,商品形成时凝结的价值量不变。这便是绝对价值定律。

劳动对象的改变意味着它与使用价值间的距离发生改变,从而商品的绝对价值发生改变。距离越大,商品的绝对价值越大,劳动对象要吸收更多的价值才能转化成商品。所以,生产同样的粮食,劣质土地上总需要更多的劳动投入,或人力的投入,或物质的投入,或知识的投入,以使劳动力增大。同样,毛坯总要比半成品耗费更多的劳动才能转化成成品。

使用道具

24
ccggqq 发表于 2005-4-5 15:03:00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以下是引用临崖吹风在2005-4-5 12:30:45的发言:

我能不能这样通俗化理解:

以食物来讲,全社会固定人口产生对食物的固定需求,形成了固定的食物价值总量。把这个固定价值总量除以生产的食物总数量,就成为每份食物的价值。

货币呢?是否货币本身也有一个固定的价值总量,除以发行的货币数量而形成单个货币的价值?

说的不见了!!111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4-5 15:06:00编辑过]

使用道具

25
临崖吹风 发表于 2005-4-5 18:20:00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真麻烦,到底有多少种“价值”?天然的商品(物品)是不是没多大“劳动价值”?

在市场交易中,心理因素所起的作用是不可估量的。

最好只需要“商品的使用价值”和“货币的付税价值”,然后把市场交易看成“不等价交换”不就结了。

等我去收税回来再说……

只有管理不善的政府,没有胡作非为的国民。 国家资产的全民所有原则; 国家财政的全民分红原则; 国家领袖的纠错竞岗原则。

使用道具

26
ccggqq 发表于 2005-4-7 01:33:00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你应该问物理学中有多少种力,不麻烦是不行的。

===================================

谈谈分配。我不会象斯密、马克思那样玩一对一的买卖游戏的,他们那骗人的把戏没法翻到实际中来,因为实际中任何商品的生产人数(卖者)不等其消费者(买者)的人数!

假设10人生产粮100斤,每斤本身的价值为1个。社会有100人,于是每人分1斤粮(平均分配)。这个好懂吧?

再设另90人生产棉100斤,每斤价值2个,平分后每人1斤棉。

将上面合成,每人有1斤粮+1斤棉。

现在计算棉和粮的价格。实际中由于社会太大,不会直接分物,而是分购物券-----钱,人们再用钱去换物,于是有价格。那么两商品价格该是多少?你先想想看,我赌还没有那个价值论能说清这一逻辑起点!

由于定义价值是财富的量,所以1斤粮+1斤棉=3个价值,这样有:

a、粮农要分得的财富量为30个价值(他们创造财富量是100价值),这30个价值形成100斤粮的价格,于是粮价为0.3元/斤。这里定义1元钱象征1个价值。

b、棉农要分得财富量为270个价值(他们创造的财富量是200价值),这270个价值形成100斤棉的价格,于是棉价为2.7元/斤。

粮与棉的交换比例为:0.3∶2.7=1∶9,即1斤棉换9斤粮。

==================

再设棉的生产率提高一倍,产棉200斤,有价值400。平分后每人有1斤粮+2斤棉,为5价值。此时:

粮农要分得50个价值的财富,于是粮价为50/100=0.5元/斤。

棉农要分得450个价值的财富,于是棉价为450/200=2.25元/斤。

粮与棉的交换比例为:0.5∶2.25=1∶4.5,即1斤棉换4.5斤粮。

注意:较之棉的生产率没提高时的1∶9,棉兑粮降低一倍,反比(递减)了!

实际中的粮、手工品的生产率几乎不变,它们的价格﹝或收入)是按马克思预测的恒定不变,还是按我预测的不断上涨?

================

更广义的反比推导。

实际中社会有n个部门,这样棉农因生产率提高多生产的100斤棉将在全社会分配,每个部门分得一点点。由于n太大,这一点点忽略不计,于是其它商品价格都不变。

此时,棉农由于多生产的分给别人了,要分得的财富量为以前的270个价值+一点点=270个价值。但是其棉加了一倍,于是棉价反比降低,为270/200=1.35元/斤。

不要经典中的那些争论不休的任何假设,同样推导反比(递减)了!

======================

实际中粮、手工品、工资等不断上涨怎么解释呢?

请注意上面假设了其它部门的生产率都不变,但实际是其它部门的生产率大多数都要提高。其它部门生产率提高后多生产的商品将依同样的法则在全社会分配,一个部门得一点,这样,任何商品中将有n个一点点,于是粮、手工品、工资等由于其生产率提高幅度小,其价格不断上涨。相反生产率提高幅度大的商品的价格就要降低,如电脑、手机。

=================

供求、按劳分配、稀缺、权力、政策等等,在平均化规律给定的价格基础上将使价格波动,从而出现工资差别,贫富差距、城乡差别等等。

卫兴华、吴易风、吴敬琏、张维迎等等,无论如何应先问问自己的价格能用那个理论解释,再去抱着马克思、西经那些破乱货愚忠。历史一定会将这些愚忠们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

使用道具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微信群
加JingGuanBbs
拉您进交流群

京ICP备16021002-2号 京B2-20170662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2788号 论坛法律顾问:王进律师 知识产权保护声明   免责及隐私声明

GMT+8, 2024-5-2 02: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