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cll9981
2330 0

[世界经济热点] 中国对俄劳务输出中的问题 [推广有奖]

  • 3关注
  • 81粉丝

学术权威

58%

还不是VIP/贵宾

-

TA的文库  其他...

投资银行资料

威望
3
论坛币
104911 个
通用积分
36.6357
学术水平
618 点
热心指数
931 点
信用等级
644 点
经验
62472 点
帖子
5208
精华
3
在线时间
4454 小时
注册时间
2009-5-11
最后登录
2023-8-30

初级热心勋章 中级热心勋章 初级信用勋章 高级热心勋章 中级信用勋章 初级学术勋章 中级学术勋章 高级学术勋章 高级信用勋章

+2 论坛币
k人 参与回答

经管之家送您一份

应届毕业生专属福利!

求职就业群
赵安豆老师微信:zhaoandou666

经管之家联合CDA

送您一个全额奖学金名额~ !

感谢您参与论坛问题回答

经管之家送您两个论坛币!

+2 论坛币
[编者按]:据俄罗斯《共青团真理报》7月2日报道,俄罗斯远东伊尔库茨克州日前发生中国工人与当地居民大规模斗殴事件,冲突双方动用了鱼叉、棍棒、燃烧瓶等,冲突人数达80人。俄村民随后召开大会,要求赶走当地的中国人。近年来,中国在俄劳务人员被打已发生多起,这里既有当地人不满中国人抢走“商机”的因素,也有我们对俄劳务输出中自身存在的问题。

    一、中国对俄劳务输出存在的问题

    1.输出规模低位徘徊,行业分布天平倾斜。据俄联邦国家统计委员会的预计,俄罗斯经济要达到7%~8%的增长,远东地区的劳务人员缺口达到1500万,其中至少需要20 万~30 万中国劳务人员。两国除了在数量上具有互补性,劳务合作领域也契合。对俄劳务输出主要集中在具有地缘优势的东北三省,据2007年统计年鉴数据,中国目前拥有9亿农业人口,2亿农业剩余劳动力,其中东北三省1300万,占6.2%,而剩余劳动力正与俄林牧渔的农业合作领域对口。所以中国劳动资源优势没有充分发挥。

    另一方面,中国劳务结构偏低,地区分布又集中于俄罗斯远东地区。中国外派人员主要从事制造业、建筑业和农林牧渔业的低附加值行业,占外派人员总数的75 % ,在俄罗斯这个比例更达到了80%~90%。远东、西伯利亚地区人口密度低,资源丰富,以木材、矿产、渔业和油气资源丰富著称,但经济相对西部落后,所以中国劳务输出仅可选择非技术行业。

    2.人员素质偏低,科技含量不高。国际劳务合作的需求由体能劳动力向智力型劳动力转变,中高级技术工人的比重不断攀升。俄罗斯滨海边疆区新出台的整顿外国商品和劳务市场的州长令中,第一条就明确规定“在边疆区境内的贸易和生活服务领域引进劳力时,只录用那些业务熟练的外国公民”,并强调要“利用有经验的国际生产综合体的功能机制,建立外国劳务职业体系。”而中国对俄劳务输出主力军是农业剩余劳动力和城镇下岗工人,职业教育程度偏低,虽然吃苦耐劳,但凭借体力劳动出口创汇少,贡献营业额低,对比印度外派人员的和软件技术品牌和菲律宾的家政服务品牌,中国对俄劳务输出面对信息、绿色蔬果、医护等新兴市场只能望而兴叹。

    3.输出渠道不规范,市场开拓能力不足。中国对俄劳务输出渠道主要通过用人单位与劳务派遣组织签订协议,由劳务派遣组织提供派俄人员,用人单位与劳务人员没有聘用关系,只有使用关系。所以,劳务派遣组织作为中介对劳务输出起关键作用,目前中国对俄劳务合作市场集中度低,2007年,按前十名的对外劳务合作企业业务完成营业额,CS5仅为5.9%,CS10仅为6.8%,国际竞争力明显不足;对俄劳务派遣企业小而散,造成了派遣工作的规模和岗位缺乏长远规划,只注重短期利益,2006年和2007年统计年鉴数据显示,中国的对外劳务合作完成营业额分别为53.7亿美元和67.7亿美元,对俄的劳务合作仅占4.5%和5.1%,为对日劳务合作完成营业额的1/5;对俄输出渠道建设的不完善,还造成了大量非法移民。在俄罗斯,估计每10名外国劳动力中,有4人属中国“非法移民”,他们对社会治安、民族团结、文化交流造成了严重影响。

    4.人员安全难保障,合法权益受侵犯。中国外派人员在俄罗斯没有受到社会和的有效保护,无法享受俄罗斯生人平等的待遇。例如,2007年1月15日开始生效的俄罗斯移民法修正案中规定,从4月1日起,俄罗斯将开始全面禁止外国人从事商品零售,“倒爷大包”式贸易模式的终结受影响最大的无疑是在俄华商和劳务人员;俄罗斯非法移民也刺激了一些人的排外情绪,2004年在圣彼得堡修建大型综合设施(唐人街)项目从策划伊始就遭到了圣彼得堡市民的强烈抗议;近两年来俄罗斯“光头党”屡屡殴打、杀害外国人,华人也遭受袭击。俄罗斯投资、工作环境的不稳定使在俄劳务人员面临对利润和风险的两难选择。

    二、制约中国发展对俄劳务输出的因素

    1.金融危机对俄罗斯劳动力市场的冲击。由于金融危机,俄罗斯的劳动力市场上出现轻微的动荡,逐渐从雇员为主导转向以雇主为主导,工作机会减少,而求职数量上升。2010年10月份俄罗斯单月GDP指标环比首次出现下降,幅度为0.4%,外资投资也放缓。按照金融危机失业顺序,首先面临下岗的是权益无保障的外籍劳务,从行业来看,除了首当其冲的金融机构,在裁员名单上列在第二位的经济部门就是人力资源公司和建筑公司,这导致中国很多建筑商放弃了原来制定的建筑项目;而华人最多的零售业由于购买力的下降也将迎来严重萧条。

    2.俄罗斯对劳务人员政策的保守和排外色彩。俄罗斯非世界贸易组织成员国,《贸易服务协定》尚未签署,人转移受到限制,无法实现服务行业的自由化,这对中国劳务向俄罗斯第三产业转移设置了障碍;同时俄罗斯对外籍劳务输入实行许可证和配额制度,许可证审批冗长复杂,且配额有限。对外承包工程商会数据表明2007年俄罗斯暂时居留配额仅为52 723人,而独联体国家如白俄罗斯又具有适用优先权,配额根本无法满足中国的劳务供给,而且俄罗斯对土耳其开展能源补偿贸易,使中国工程承包企业在项目竞标中面临不公平竞争;此外,俄罗斯人口危机越来越严重,按近十年的减少速度计算,到2016年,俄人口将减少到1.34亿,相当于每周打一场 “第二次车臣战争”,中国劳务大量涌入自然造成了“中国扩张”的恐慌。

    3.中国ZF的缺位与越位。中国ZF还没有充分认识到对外劳务合作的意义和作用,至今没有制定《移民法》来统筹管理劳务输出并保障劳务人员的利益,而一些政策的出台反而不利于发展对俄劳务输出,如《对外劳务合作备用金暂行办法》要求所有取得对外经济合作经营资格的企业必须缴纳备用金,综合性公司缴纳100万元,行业性公司缴纳20万元。而享有对俄劳务合作经营资格的企业,因经营规模小、经济实力有限,无力拿出这笔备用金而使外派劳务活动难以开展。ZF“有限制、无监督”,不仅没有起到改善中介市场,适当引导企业发展的作用,而且阻碍了对俄劳务合作企业壮大。

    三、发展中国对俄劳务输出的建议

    1.选择适当的劳务输出模式。中国对俄劳务输出是对外劳务输出的缩影,要提高劳务输出整体竞争力应选择适当的劳务输出模式,笔者认为,目前比较成功的是菲律宾模式和印度模式。

    菲律宾模式:又称“分布式经济”模式,即劳务输出以海员和家佣为最有竞争力的服务领域,遍布世界各地,劳务人员特点是吃苦耐劳,服务意识强。它得到ZF的特别重视和极力推广,ZF通过对海外劳工的全方位保护、培训计划和财政支持,使输出劳务占菲律宾人口的10%,其工资外汇收入成为菲律宾外汇的重要来源,并在ZF的指导下,私营劳务输出机构成为开展对外劳务合作的主体。

    印度模式:又称“收益经济”模式,即劳务输出以医务和软件为最有竞争力的服务领域,目的地为沙特等海湾国家,劳务人员是有技能的新型劳务人才。ZF采取鼓励政策,颁布《外迁移民法》管理和保护劳务输出,但专业技术人员,不需劳务输出中介机构,也不归劳工部管理,可以自行出国谋生,他们在发达国家工作不仅直接赚取了外汇而且推动了本国某一产业的发展,如软件业。

    中国对俄劳务输出适于采取“印度模式”。首先,在全球信息技术浪潮中,俄罗斯对熟练工人和各类专业人员需求也不断增多,由数量输出向收益输出转变,外派人员具有不可替代性;其次,印度和中国国情相似,拥有丰富的人力资源,“印度模式”能提高中国劳务输出规模和档次;最后,俄罗斯和海湾国家同为能源国家,化技术、市场经济较为落后,借鉴其经验有助于实现中俄互补贸易的发展。

    2.紧跟俄罗斯步伐,实现中俄两国“政热经热”。首先应通过高层对话为劳务合作铺路,民间互访消除文化隔阂。两国边界划分的完全解决为开展边贸对话提供了有利条件,一直希望俄罗斯开放劳动力市场,而俄罗斯正积极寻求加入WTO,中国支持俄加入WTO意味着俄将逐渐解除劳务输出壁垒以达到共赢;同时随着“中国年”和“俄罗斯年”的相互举办,文化上的接纳和理解有助于消除贸易上的矛盾和疑虑。依托观光、缔结友好城市、举办洽谈会等方式都能为劳务合作提供机会。

    另一方面中国应接好“能源牌”,抓住俄“特区”发展的契机。俄罗斯正处于资金的紧缺时期,俄方多次表示希望与中国在资源加工领域展开投资合作。通过协商,双方能够各取所需,不仅是拿资金、技术换能源,而是以适量的投资改变易受危机冲击的纯劳务派遣,使劳务多层次、大规模、稳定输出;经济特区作为俄罗斯向中国学习的产物,不仅将改写俄罗斯多年自由经济区的尴尬局面,同时,也为中国对俄投资、劳务输出的加速增长积蓄了充足的后续力量。
  3.提高劳务合作国际竞争力。以中国国际技术智力合作公司为例,其主旨就是通过适应全球知识经济时代新生产力的发展,适应全球服务产业结构转移的变革性调整和全外包、离岸化的新趋势,在智力服务第四产业凝聚核心竞争力,以人力资源服务为主业,以投资与贸易服务为适度多元发展领域,在新兴服务领域拥有人才、资源、规模、经验的巨大优势和影响力,成为具有高度竞争力和领先性优势的全新创业组织。到2007年,其对外合作业务完成额位列第一,达19亿美元,第二名仅3.2亿美元。

     提高劳务合作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从而发展中国对俄劳务输出,首先应增加企业的融资渠道,通过劳务基金、税收优惠和金融创新等财政支持,解决劳务合作企业资金问题,鼓励技术全面、有竞争实力的企业到俄境内继续从事以建筑、房地产承包开发为主,以森林采伐、木材加工、家具制作、建材业、商贸流通业为辅的多种经营活动;其次,企业应优化对俄劳务人员素质,在现今这种使用和聘用分离的机制下,劳务合作企业应定向培养外派人员,针对性提供赴俄服务和技术,提高合作效率同时建立外派人员的品牌;最后除了挖掘人力资源,劳务合作企业应主动开拓海外市场。

(摘编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范蓓 )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关键词:劳务输出 人力资源服务 世界贸易组织 专业技术人员 对外劳务输出 俄罗斯经济 远东地区 伊尔库茨克 中国人 中国工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微信群
加JingGuanBbs
拉您进交流群

京ICP备16021002-2号 京B2-20170662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2788号 论坛法律顾问:王进律师 知识产权保护声明   免责及隐私声明

GMT+8, 2024-6-18 0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