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financialist
1871 1

偷师学艺:对中信和中金的扩张思考   [推广有奖]

  • 0关注
  • 2粉丝

博士生

47%

还不是VIP/贵宾

-

威望
0
论坛币
331 个
通用积分
0.1200
学术水平
4 点
热心指数
5 点
信用等级
3 点
经验
4467 点
帖子
170
精华
0
在线时间
293 小时
注册时间
2007-1-16
最后登录
2014-5-5

+2 论坛币
k人 参与回答

经管之家送您一份

应届毕业生专属福利!

求职就业群
赵安豆老师微信:zhaoandou666

经管之家联合CDA

送您一个全额奖学金名额~ !

感谢您参与论坛问题回答

经管之家送您两个论坛币!

+2 论坛币
任何以人为本的事业在扩张时都应该将内部培养放在首位。要舍得为员工进行培训,进行对业务有实际帮助的培训,像证券业协会那种培训就是浪费时间。不要害怕为员工进行投资,也不要没底气担心员工跳槽。要用员工,但也要给员工时间、精力、金钱,让他们自我充电。其次是挖人,挖人是迫不得已,但也要对这个牛人有长期的观察和接触,他也要认同公司文化,否则在牛逼也不能要。最后才是并购,但并购的失败率很高,凭什么你能成功呢?

==============================================================================

我觉得同床异梦是合资投行的通病,这个病症在摩根士丹利彻底脱离中金公司后变得更加严重。现在成立的合资投行都遇到一些经营商的困难,这些困难最根本的原因就是中方股东和外方股东各自打着自己的小算盘,没法坦诚相待,表面是一篇虚无的欣欣向荣,维持这一种尴尬的和气,但背地里的裂痕越来越大。随着中国股市步入慢熊,双方的耐心遭受挑战,即便没有离婚,也会普遍的貌合神离。

以前我读过一篇吹捧鼎晖的软文,名字叫《鼎晖创投从“傍大行”到“大行”》。鼎晖现在到底是不是大行,我不能确定,可以确定的是愿意让你随便傍的大行(也可以成为“凯子”)是越来越少了。外资的机构都应该吸取摩根士丹利在中金公司的教训,都不能低估本土券商妄图成为“中国高盛”的野心,哪怕它是一个超级垃圾的区域性小券商,它也会在内心深处进行意淫。

没人可以傍,那我就花钱买。我非常不看好中信证券对里昂证券的收购。中信证券也许认为现在是投行业的寒冬,自己可以抄底,并购一些优质资产。有这种天真想法的金融机构不再少数,不少实体企业不也凭借自己的雄厚财力到欧洲扫货吗?就像那些在驴牌皮包专卖店的乡村企业家一样。我预计中信证券会重蹈中国平安收购富通,招行收购永隆的覆辙,给股东造成价值毁灭,这种毁灭是建立在管理层妄图打造“中国高盛”的幻想。

我不想在这里谈任何行业分析和财务指标,我只是想用最基本的道理来解释这场并购的荒谬。我觉得投行的核心竞争力是强大的文化,这种文化与投行本身的人数、营收和股本是无关的。如果中信证券的文化能够包容里昂证券,我觉得并购的胜算高一些,但问题是不能。雷曼证券破产后,野村证券收购了亚洲和欧洲的业务,当时雷曼已经日薄西山,即便如此,野村的文化还是不能让雷曼的员工有归属感。

为了留住他们,野村在熊市中开出了高薪保证,这些高薪拖垮野村的盈利和股价。两年过去了,我看到越来越多的雷曼员工跳槽去其它投行,越来越多的雷曼交易员发起设立自己的对冲基金。文化的积累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强大的文化能让员工找到归属感,甚至是自豪感。这种文化体现出公司的价值观,而公司的价值观是与民族的价值观紧密相连的。就像人们接受美国的产品,应聘美国的企业,其中就包含了对美国文化的认同。

我觉得里昂证券被中信证券收购后,里昂证券的员工会逐渐离职,金融猎头们又开始忙活起来了。在投行界,客户只认人,不认公司,所以优秀的投行会打造强大的文化,靠此来吸引并留住人才,进而留住客户。通过收购里昂证券来加强海外市场的研究能力,来拓宽机构投资者的销售网络,也许能起到一些效果吧,但得到的要远低于支付的价格。我觉得这更像是一次里昂证券员工套现的盛宴。

我看了中信证券发布的公告,给予里昂证券的管理层足够的决策权,中信证券不干涉里昂证券的经营。我觉得任何投行并购都会开出这样的条件,但我总觉得现实往往是残酷的。王东明最近发起了一系列的逆袭,要重掌旗下子公司的大权,包括华夏基金和中信产业基金。我觉得里昂证券的清洗是早晚的事情。

最近中金公司与两家对冲基金建立合作关系,第一家是Sloane Robinson,这家位于伦敦的对冲基金只有37亿美元的AUM,属于Boutique HF。恕我孤陋寡闻,我以前并没有听说过这只基金。新闻稿中的内容很少,只是说该对冲基金与中金资管香港公司合作推出一个投资于大中华地区的对冲基金,采用股票多空策略,以多头为主。

Sloane Robinson最好以前就是大中华股市的佼佼者,否则没人愿意那钱让它在大中华市场练手。我觉得这只基金会采用中金公司的Prime Brokerage,贡献佣金,在合资公司中,中金公司可能会提供后台服务,并没有占据主导位置。

上个月末,中金资管香港又宣布与Brevan Howard合作设立一只对冲基金。当时看到新闻标题我还很惊奇,心里想中金也攀上高枝,后者的AUM高达359亿美元(2012M5末数据)。打开连接才明白真相。原来中金公司只是成立一只基金,这只基金用来投资Brevan Howard旗下的一系列对冲基金,搞半天是一只专注于Brevan Howard旗下对冲基金的FoHF。

这只FoHF提供人民币认购类别,估计是向中金公司私人银行业务的客户推介。所以募资的任务应该绝大部分由中金公司完成,Brevan Howard只需要坐等收钱就好了。做私人银行最重要的是向高净值客户提供能够赚取的产品,像高尔夫、红酒、帮忙让小孩上史家小学都可以外包出去。如果Brevan Howard未来两年争气,这只FoHF能赚钱,中金公司就能收取1%的管理费和10%的业绩提成。

我觉得Brevan Howard会为这只FoHF专门在中金公司开设一个账户,让后者提供Prime Brokerage服务。Brevan Howard是的强项是全球宏观和固定收益,这两个策略对Prime Brokerage服务水平要求很高,比Equity Long/Short高很多。中金公司的销售交易业务可以借此练手,进而不断改善后台的系统,以后向其它对冲基金推介时,可以宣称Brevan Howard目前是我们的客户。

也许中金资管香港可以从这次合作中学到Brevan Howard在策略、研究和交易上的东西,但我觉得这个概率与中国男足打进世界杯差不多。这些东西可以Brevan Howard的立命之本,不可能随便让别人知道的。

所以,中金公司最近两次与海外对冲基金的合作的本质应该是搭建销售平台和推介大宗经纪业务。这不是一次地位平等的合作,而是中金公司通过高净值客户的资金,通过销售对方的对冲基金来换取为对方提供大宗经纪业务的机会。如果运气好,还能通过FoHF收取一些业绩提成。

做得好的话,私人银行业务受益,毕竟民营企业家们赚到了真金白银;中金香港资管受益,有可能从FoHF收取10%的业绩提成;中金大宗经纪业务受益,得到了锻炼,而且以后可以吹嘘Brevon Howard选择了我们。更重要的是提升了中金资管香港在对冲基金尽调方面的经验和能力。我一直将FoHF配置对冲基金比喻成VC投资初创企业,我觉得两者很相似,有技术的东西,但更多的是得培育关系,积累经验和寻找感觉。

比起中信证券这种暴发户式的并购,我更看好中金公司通过合作的方式向海外巨头们偷师。中金公司虽然在大陆表现的很洋气,但在海外市场仍是乡巴佬,为了学到东西,暂时放低身段有必须的,也是正确的。

任何以人为本的事业在扩张时都应该将内部培养放在首位。要舍得为员工进行培训,进行对业务有实际帮助的培训,像证券业协会那种培训就是浪费时间。不要害怕为员工进行投资,也不要没底气担心员工跳槽。要用员工,但也要给员工时间、精力、金钱,让他们自我充电。其次是挖人,挖人是迫不得已,但也要对这个牛人有长期的观察和接触,他也要认同公司文化,否则在牛逼也不能要。最后才是并购,但并购的失败率很高,凭什么你能成功呢?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关键词:Brokerage Robinson boutique Howard Broker 对冲基金

一个专注于读书、走路和另类投资的部落格

http://blog.sina.com.cn/alphaman2008
沙发
hyu9910 在职认证  发表于 2012-8-3 08:43:12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公司需要员工的努力;员工需要公司的信任。 要能长期合作的话,是应当互相信任,双方均有同甘共苦的勇气精神。

我最近一次和公司的讨论,所感受到的对方的态度:就是对我的拼命加班和已完成的工作成绩的完全不屑一顾,对于我的专业学习研究的指点帮助的吝于付出,和对我的缺点不足的放大镜式的放大再放大地喋喋不休地指责。

受到羞辱,伤心之余;那么我觉得,离开不能同甘共苦的那类人,不需要后悔。 相形之下,我的家人才是与我长期同甘共苦,不离不弃,需要珍视的。

使用道具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微信群
加JingGuanBbs
拉您进交流群

京ICP备16021002-2号 京B2-20170662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2788号 论坛法律顾问:王进律师 知识产权保护声明   免责及隐私声明

GMT+8, 2024-5-12 20:56